llyybb 发表于 2003-12-12 09:37:56

[原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选择错误。
2.        未明确底部加强区的层数或标高。
3.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取错。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4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4.        底部加强区,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2.16条。(包括箍筋及Lc的长度)
5.        板顶负筋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7条。即:对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体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撑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大跨度的梁、板没又进行裂缝的计算。
7.        计算时,框-剪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分别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8.1.4、9.2.3、10.2.7条进行调整。
8.        墙体拉接筋的问题:拉接筋的间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数。(包括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λ/2区)。
9.        ‘平法’绘图中,主梁在次梁作用处两边设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图中绘出,而在总说明中说明,施工单位根据什么确定主梁、次梁?施工时很容易设错或漏设。还有个别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处,两梁均设吊筋,设计人本身不能判断谁的集中力传给谁。
10.        以集中荷载为主时,框架梁设加密区、非加密区,往往导致非加密区箍筋不足。
11.        框架梁梁跨相差较大(大、小跨)时,应根据弯距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钢筋要通长设,这一点有的设计人重视不够。
12.        很多工程的楼梯绘图深度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图,有的缺剖面图。个别楼梯净高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13.        钢筋的搭接长度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14.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强条的要求。
15.        框架梁均未设箍筋加密区,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3。2。5条。
16.        框支梁未设箍筋加密区,箍筋设置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8。3条。
17.        钢筋的锚固长度未区分钢筋的种类,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3.1条。
18.        宽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区往往不能满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3.8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3.5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3.4.3条。即: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当抗震等级为一~三级时,不满足抗震规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变成3肢箍。
19.        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20.        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1.        个别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提高设计人重视不够,主要有:
A.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4.8.2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 4.8.2和表4.8.3的规定提高一级。
C. 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D.错层高层建筑,错层处的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E.联体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连接体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2.        基础梁采用平法标注时,没有基础梁的构造要求。
23.        井字梁布置过密,现浇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无法减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为构造配筋,不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例:2.6m双向井字梁,板厚为120mm)。
24.        个别工程的构件承载力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25.        现浇板配筋的伸入板内长度不够。
26.        楼层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3.5条的规定。
27.        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的要求。
28.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1。13条及第10。2。10条进行计算。即:
1)        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里位移计算;
2)        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3)        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        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5)        (10.2。10)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        框支梁压减力墙时的锚固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9.5条。(此处的局压要计算)。
30.        连梁的宽度与墙厚不同,连梁的箍筋异常。(Ф40@150、Ф28@50等)
31.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1.1条附注设置伸缩缝,即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32.        顶层楼板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5.5条进行设计。即: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
33.        内折角梁,纵筋宜在受压区锚固,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2.14条。
34.        采用过期作废图集。

daxiami 发表于 2003-12-12 10:48:44

写得不错,主要是高层问题.
第九条,井字梁本身应该两侧均设箍筋,应为井字梁梁高一样,空间刚度共同作用,不存在两个方向互相传力问题.
第十七条,梁宽300是满足要求,宽350时应设四肢箍.同时构造要求大于200的梁宽以50位模数,所以一般不存在300-350之间的宽度 ,也就不常用3只箍

六儿 发表于 2004-1-28 15:04:51

很高兴又一次看到楼主的好文章,启示很多,谢谢!另外对其中几条补充说明一下:
1、对于第6条,大跨度的梁、板除了进行裂缝验算外尚应进行挠度验算。
2、对于第15条,在非抗震区普通框架梁是没有箍筋加密区的!
3、短肢剪力墙截面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应按高规7.1.2.6条确定。
4、抗震设计中当框架梁梁高小于400mm时,需注意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应小于100mm!
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指正!

pxjian 发表于 2004-2-25 11:52:27

同意楼上的意见,特别是楼上的补充第1条中的挠度计算,设计师设计时有时容易忽略,切记

lisong03 发表于 2004-3-7 15:06:48

楼上各位楼主
我有一个问题不是很明白:
板负筋规范规定直径不宜小于8间距不宜大于200
有的时候为了把板面的负筋拉通(附加温度筋K6)然后就使负筋面积比计算面积大
可不可以板边的负筋和附加筋都用K6??
他们在负筋范围内就是#6@100了,可不可以呢??

Rulian 发表于 2004-4-1 22:51:27

最初由 daxiami 发布
写得不错,主要是高层问题.
第九条,井字梁本身应该两侧均设箍筋,应为井字梁梁高一样,空间刚度共同作用,不存在两个方向互相传力问题.
第十七条,梁宽300是满足要求,宽350时应设四肢箍.同时构造要求大于200的梁宽以50?..
梁宽为350时可不一定要做4肢箍,规范没有这一条规定.只要受剪箍筋配够,2肢箍也是可以的啊.

qq2001 发表于 2004-4-28 16:27:24

最初由 lisong03 发布
楼上各位楼主
我有一个问题不是很明白:
板负筋规范规定直径不宜小于8间距不宜大于200
有的时候为了把板面的负筋拉通(附加温度筋K6)然后就使负筋面积比计算面积大
可不可以板边的负筋和附加筋都用K6??
?..

我觉着吧,理论计算上可以,但是一方面不满足负筋规范上直径要求,一方面施工中圆6钢筋不便于施工。


----一点浅见,当否请指正。*-*9

song163net 发表于 2004-5-3 18:47:24

一般的软件算的比较准确,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钢筋一般还是要放大一级,有的没有必要的还可以缩小一级的,我们设计院里有时候老师傅审核的时候就这样操作的。不知道是不是对的。

wents 发表于 2004-5-4 00:32:58

结构计算软件说比较准确?也得要自己分析,并不能简单的说放大一级与缩小一级。
楼主想必也是一个细心人,能有如此精辟了总结。

wzmgkh 发表于 2004-5-8 12:40:15

11条的错误在施工图审查中常见,现在的人太依赖电脑了

CFSCAI 发表于 2004-5-22 01:37:41

根据目前施工的普遍水平,d6、d8负钢筋位置基本不能保证,保护层远大于设计的要求,甚至负筋跟板底筋并在一起。(设再多的马凳效果都不明显)

louliang 发表于 2004-6-17 14:30:26

4、抗震设计中当框架梁梁高小于400mm时,需注意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应小于h/4!

我是小渔儿 发表于 2004-7-3 17:02:48

11条的错误在施工图审查中常见,现在的人太依赖电脑了
如果注意仔细看平法03G101-01的话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demonlky 发表于 2004-7-14 00:25:24

同意楼上的意见,特别是楼上的补充第1条中的挠度计算,设计师设计时有时容易忽略,切记

<font color=blue><b>[斑竹提示]:扣币原因,抄袭4楼发言。   
</b></font><font color=red><b> </b>&nbsp;&nbsp;&nbsp;&nbsp;<i>by BAI_PPPP</i></font>

wh5598 发表于 2004-7-20 11:41:22

总结精辟,可惜只是房建类,但对桥梁设计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