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层砼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常见审查意见2
7.梁配筋图)桩径较小时,单桩和二桩承台的基础梁要按框架梁要求设计
)XL1、XL2、L3宜合并为一跨水平折梁,并画出弯折处的配筋构造
)悬挑梁并非框架节点,箍筋φ8@100可改φ6@150(满足抗剪即可)。
)从配筋包络图分析,KL12、KL20受力特性已体现连梁的受力特性,即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为主,其配筋应按连梁的构造,箍筋应通长加密,梁跨上下纵筋均通长设
)非框架梁无抗震要求,梁宽200大部分可改150,箍筋φ8可改φ6
)梁端在计算书上处理成铰接时,其梁端负筋宜按构造配筋
)梁搭梁时要处理成铰接,其梁端负筋宜按构造配筋
)部分支座负筋用II级钢与计算书用III级钢不一致
)基础梁采用平法表示要附加图示说明
)框架梁端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加2mm。
)连梁侧纵筋宜注明,跨高比不大于2.5的配筋率大于0.3%。高规第7.2.26.4条
)两端与剪力墙相连的梁,当跨高比小于5时,应按连梁设计。高规7.1.8条、第7.2.26条
)L10(6)计算书为七跨,请复核第六跨底筋、负筋。
)为便于施工,宜列出结构各层层高及各层构件砼强度等级表。
)B3-C 轴上梁无集中标注
)有多根次梁的框架梁,支座与集中力间配箍率不足。
)屋顶折板、折梁补构造做法大样。
)结构薄弱部位的梁[如KL2(1)、KL23(1)]宜加强配筋及构造措施(各层同)
)地下室顶底板次梁集中力很大,请复核是否需设附加吊筋。
)KL9(3)纵筋两端水平段锚固长度不满足0.4Lae要求。高规第6.5.5条
)吊钩大样,1 22应为1Φ22 砼规第10.9.8条
)框架梁端底面和顶面钢筋截面积之比小于0.3, 高规第6.3.2.4条。
)转换层边缘的梁,应加强配筋和构造措施[如KL16(1)、KL18(1)] JGJ3-2002第10.2.20条
)应注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A1座二层是结构转换层,宜采用C40
)在A~B轴间有一条排水沟,将切断横向梁10根,应修改补充,以满足梁的承载力。
)KL30梁在大跨中间有一悬挑梁L2(A)、KL30梁应按受扭梁设计,箍筋与腰筋应复核。
)梁全部用粗实线表示,无法区别高差与洞口,应按 “正投影法”绘制结构平面图。
)梁KL23(3),截面400×1650,未注明箍筋的配筋,腰筋G10Φ12的钢筋直径与数量偏小,
)根据高规10.2.9条的规定,抗震设计时,柜支梁的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应复核梁KZL5的截面高度,并作调整。
)(22)×(D)轴线框支柱Z5a应增加X方向框架梁,形成双向连结。
)KZL5荷载大,跨度也较大,二端支坐负弯矩钢筋较少,应核查加强。上述各梁承受跨中集中荷载,请核查跨中箍筋够否?
)应复核KZL1转换主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其受力状态与KZL-5-2相似,截面尺寸与配筋也应与KZL-5-2相近(或相同)。
)框支梁上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抗震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0.4%。高规10.2.8条第1款
)框支梁应沿梁高配置不小于16@200腰筋,高规10.2.8条第2款
)框支梁KZL5(750×1300)用4肢箍,肢距偏大,可改为6肢箍。
)框支梁上部的墙体开有门洞时,箍筋应加密,高规10.2.9条第4款
)应明确框支梁纵钢筋接头的位置。
)KZL11(2)支座上部纵筋至少应有50%全长贯通。
)KZL5a(1)腰筋应设置为“N”而非构造腰筋“G”,。
)托柱转换梁应按框支梁编号及配筋。
)KZL-A5-19(2)梁宽不宜小于400mm。高规10.2.9条第2款
)梁KL23(3),截面200×1050,在14~15轴间外悬挑通风洞(尺寸不全),使该梁受扭,箍筋偏小,应按受扭梁设计箍筋与腰筋。
)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总说明不一致
)(37)-(39)轴为悬臂结构,(悬臂较大梁宽不宜小于250mm),配筋应有较大安全度。
)框架主梁支承于简体连梁KL2上,该连梁应予加强(主筋及箍筋)
)对于有抗震要求的砼构件,应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楼面梁上部贯通筋的配筋连接构造要求应强调按《03G101-1》的54页执行
)剪力墙结构中梁的抗震等级应与剪力墙抗震相同,梁上部钢筋按普通次梁要求配置不妥。
)基础梁上部采用2φ12配筋不妥,应上下对称配筋。
)B4~B6栋2-6轴,KL11负筋配2Φ18,而计算值为8㎝2,差36.4%
)KL2(6)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不满足规范要求(各层同)高规第6.1.3条。
)坡屋面梁计算书未有布置。
)本图各突出屋面的小塔楼,计算书未输入计算。
)圆弧梁及单侧挑板梁处应配置抗扭腰筋,请复核。
)屋面框架梁应按“WKL”编号,以便利用“平法”图集中构造大样。
)L24(1)负筋截面积不宜小于底筋截面积的1/4。砼规第10.2.6
)L11(2)计算书为两条简支梁,请复核中间支座负筋(以上层同)。
)应补充注明编号相同的对称梁相应对称配筋,以免施工时放错钢筋位置,其余梁配筋图同。
)本层有梁上伸柱,柱荷载未输入计算。
)KL1(8B)圆弧梁应按梁的扭矩折减系数为1.0进行重新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该梁进行复核。
)由于地下室顶板活荷载较大,电算总信息梁弯矩放大系数为1.0,活荷载不利布置又不考虑;建议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对地下室顶板梁的底筋进行复核
8.板配筋图
)一般大小跨板相邻时大跨板底筋宜加强。
)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伸缩逢间距不宜大于12米。
)露台大样,水平板及斜板的板底应配底筋。
)各层楼板(14)~(15)轴线和(25)~(27)轴线平面刚度明显变化,且超长是抗震和抗裂的薄弱部位,该部位板厚不宜小于150mm,梁上、下纵筋宜适当加大,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纵方向钢筋适当加强,建议X方向ф12•150(双层),Y方向ф10•150(双层)。
)三层楼板板厚200、150mm,板厚相差较大,板内钢筋难以贯通设置,应调整分段设置。
)双向板中短向是主要受力方向,配筋较大,而图中有部分配筋不符。
)(23)轴线悬臂梁跨度较大,该部位梁板配筋宜加强,核查其负钢筋及支坐抗剪钢筋数量
)楼板砼等级C30,施工图中许多板配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砼规2第9.5.1条
)建筑图十七层(D)~(F)×(60)~(64)有水池,但未见结构图。
)板B32与B4支承情况及荷载完全一样,为何板厚不同?
)核心筒处板厚130mm宜改为150mm。
)本转换层板钢筋两端锚固要求宜注明。高规第10.2.20条
)人防地下室部分的拉结筋ф8@600×600(>500×500)双向纵筋为ф12@200,故亦达不到隔一拉一梅花形拉结要求。
)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第4.7.2条规定,人防地下室顶板最小厚度应为200mm。
)户内楼梯起步处的楼板宜加厚至h=150mm,双层双向配筋。
)框支部分板厚不应小于180mm,双层双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JGJ3-2002第10.2.20条
)H~K斜屋顶板48.80~50.00,未表示纵剖面与横剖面,也未注明板厚。
)未注明外悬挑板的悬挑长度,推测悬挑长1200,板厚100mm偏小。
)机房板厚100mm偏小,。
)楼梯梯板分布筋应按砼规10.1.8条加强。
)水电管井洞口应采用混凝土封堵,其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六层以上楼板开洞,使y向楼板一侧楼板净宽度小于2米,X向开洞尺寸大于楼面宽度的一半,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变形影响,并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高规第4.3.6条
)TB1、板跨5120、板厚120偏小。
9.其它
)平面凹凸尺寸大于相应边长的30%,平面凹凸不规则。
)楼板有效宽度小于50%。
)竖向抗侧力构件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向下传递,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本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满足规范要求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GB50011-2001第6.1.14条
)5-2 轴KZZ2在y方向无梁拉结,请复核柱计算长度系数及配筋
)本工程场地地下水有腐蚀性,应根据防腐规范相关要求对基础梁、柱、桩采取措施。
)本小区各楼,结构计算均前后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文中所提配筋不足之处,仅为抽查,大量的复查、核算工作应由设计人员认真完成,请设计人员在认真核查、调整后,在审查意见答复单中注明“所有梁、墙、柱配筋,均已对照最新计算结果核查、调整,满足要求”。 不错 谢谢楼主分享 谢谢,辛苦了! 抄别人的图纸审查phz班主文章 这种东西也发上来,看来论坛快变成“垃圾箱”了!!!!!! 楼主发上来看看也不是坏事,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毕竟是论坛,畅所欲言才是硬道理. 顶顶顶顶顶顶 顶 顶 顶 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