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2919
- 积分
- 31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P.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P.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Houses of Cards等。
P·埃森曼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伤口评价很高。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DAAP)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近期受解构主义影响。
简介:彼得·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份。其次,也许更重要的在于:埃森曼的工作构成了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实践——此种实践的最基本的产品是建筑学的“知识话语”,并且,埃森曼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将该“知识话语”同时在建筑文本(理论)和建筑形式(建造)两个层面上加以阐述。在一个由大众消费和公共媒介主宰的时代,他持续地询问,建筑学能否摆脱社会批量生产的力量的驱使?建筑学知识话语能否存在于意识形态之间的空隙中?埃森曼宣称“批判性”的实践首先保持一种抵制的姿态,同时又能保留在“时代精神”内部。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世纪末的今天,在西方建筑学面临信息时代冲击所产生的重重危机中,一些杰出建筑师走向了建立在个人风格上的手法和构造美学(如弗兰克·盖里),另一些则试图将建筑学中心部分地让位于更广泛的城市市政系统(如库哈斯)。迥异于此,埃森曼的姿态是敏锐地回应时代的巨变又坚持建筑学形式语言的内核。他的工作使得今天的建筑学在危机中,仍显示出某种程度的自信。
吴良镛
——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 学士
——1949年美国国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 硕士
专业: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职务: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专业技术职称
——建筑与城市规划教授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副事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社会兼职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4届)专业评议组成员;1985-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议组成员 ;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 ;任建设部村镇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从第1届至今),北京市文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85-1995)任其他省市一些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或顾问之职,参与有关技术咨询工作等。
历程简述
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
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 工学士
1946年来清华协助梁思成创办建筑系
1948年入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硕士学位,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助教(后升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
1948年-1950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硕士学位
1949年-1950年美国劳仑斯理工大学教员,沙里能建筑事务所设计师.10月从美国回国,在清华任教,负责市镇组与农业大学联合创办园林绿化专业,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顾问
1952年-1984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
1980年-1981年任西德卡塞尔大学客座教授(为城市规划园林系、建筑系、与应用社会科学系开设联合讲座)
1983年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1983年创办清华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任所长
1987年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1988年任美国加州大学Berkerley 分校客座教授,康奈尔大学,MIT访问学者
1989年任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教授
199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荷兰德尔福特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澳大利亚悉尼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1995年筹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兼中心主任
1995提任英国剑桥大学马丁中心客座教授
曾任国际建筑协会(UIA)副主席,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SE)主席,是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提出了关于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为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年来结合教学、科研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所领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其中研究性规划设计表作品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被授予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和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著作《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策改革等多学科的综合融贯研究开辟了理论探索途径。1993年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从事探索性研究,1996年3月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他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被评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重要科研成果。
主要业绩及作品
长年从事建筑教育工作,除曾担任行政领导外,并开设讲课、指导设计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多人,指论文近40余种,其他如担任市长研究班、城市规划讲习班等后继续教 育讲座。
主要著述
·持编写《城乡规划》(全国通用教学用书),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中国古代城市史纲》英文本,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出版 。
·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广义建筑学》繁体字本,台北地景出版社出版。
·《我国建设事业的今天和明天》与周干峙、林志群合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文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英文本将在加拿大UBC出版社出版。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来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此外,国内外发表论文讲话等约100篇;城市规划专题报告近20种。
主要编篡
*梁思成遗著整理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副主编,城市规划分卷主编
*《城市规划》杂志主编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自50年代起参加北京、秦皇岛、保定、邯郸、开封、酒泉、桂林、 厦门、北海、三亚、张家港、无锡、苏州、柳州等地城市规划及 城市设计方案设计及专题研究(集体成果、课题负责人)。
*1991-1997年主持清华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亚洲城市研究网"Asian Urban Research Network (AURN)关于特大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1992-1997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多单位合作),研究成果被评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1995-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与韩国 生城市研究所从事"西北亚城市高层模式研究"
建筑设计
参加北京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五人小组),被为遴选作为采用方案;北京旧城住宅区危旧房改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建系工程(第一、二期已完工)‘中央美术学院及美院附中新建工程的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中);
曲阜孔子研究院设计(正在施工中)。
国内外学术社会活动
国内:
·起参与中国建筑学会筹备工作,先后任第一届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现任学会副理事长 ;建筑学会参加国际建协第四届大会代表团团员兼秘书。
·赴墨西哥国际建协14届大会代表团副团长,参与筹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现任副理事长。
·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任重庆建筑大学名誉教授 。
·任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名誉教授 ;任云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国外:
被选为国际建协理事
被选为国际城市区域规划师学会会员、理事
被选为国际建协副主席(负责亚澳区工作)(UIA Region IV),以后多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英国、日本、埃及、菲律宾、
马亚西亚等国学术会议(1987-1990)
被选为世界人类聚居学会理事(WSE)
被选为世界人类聚居学会副主席
被选为世界人类聚居学会主席
1944年 重庆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入选;1950年 美国"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荣誉奖;1952年 佛子岭水库休养所设计竞赛嘉奖,并颁发治淮纪念章;1957年杭州华侨旅馆竞赛第一奖(广场合作)1977年负责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天安门扩建规划设计工作,获工程指挥部先进工作者嘉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亚运会规划设计研究》(集体)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当选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教授
《桂林中心区详细规划》(集休)获建设部规划设计三等然;国际文化理事会颁发"荣誉证书",确认"杰出艺术事业及对人类;艺术遗产有价值的贡献" 1990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onarable Fellow F.A.I.A.),被誉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多产作家" ;1990年《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获亚洲建筑师会金质奖章;1993年10月4日世界住房日本联合国总部对菊儿胡同工程;颁发1992年"世界人居奖";1993年 日本建筑学会名誉会员;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士;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6年获国际建筑协会建筑教育/评论奖 (gean Tcuchin pnig);1997年获中国老教授学会科技兴国奖;1998年获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于荣誉资源会员(H.F.RIBA)。
吴良镛近期论文选(1995-)
世纪交论中国城市规划管理1997年11月北京"迈向21世纪的城市"
国际会议主旨报告,《城市规划》1998.1期
"再访建筑系来"-迎接1999年国际建协(UIA)在北京
第20次大会21世纪建筑系《建筑学报》1998年
"关于建筑系的未来几点思考"《建筑学报》
现代化,现代 的地区化,-在中国新
1997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传统的现代化,国际学术
会议的主持报告,1998年
5. 山地人居环境建议 《城市 研究》1998/4/26
"三峡工程人居环境建议可持续系"
"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规则》1997/3, p.4-9 "走向持续发展的未来:从重庆松林坡到伊期坦布尔",
<城市规则》1996/5, p.4-6
"面向21世纪――中国特大城市地区持续发展的未来"
《城市规则》1996/4, p.22-27
"北京规划建设的整体思考",
《城市规则建设》1996/3, p.1-3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发展研究》1996/1, p.1-5
"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
《城市规则》1996/1, p.35-41,48
"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
《城市规则》1995/4, p.5-10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48年贝氏开始建筑生涯,早期贝氏作品采用混凝土,如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纽约基辅湾公寓大楼等。到中期,作品开始趋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性,如全球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属于机构建筑,该图书馆是贝氏建筑生涯的转折点,使贝聿铭名扬四海。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个人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Medal Of Liberty)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虽贝氏受西式教育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于是他开始为中国建筑作贡献。如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的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氏所有设计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1990年5月落成后贝氏就宣布退休,这幢高楼事实上亦象征着贝氏事业的颠峰。
贝氏被公认为是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是贝氏作品创作写照。精益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他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他作品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杜顺宝
杜顺宝,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196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
198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历年来招收研究生32人(其中包括版主我咯:)),2001年招收研究生8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风景旅游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研究方向:
城市与风景旅游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传统园林与风景建筑研究
开设课程:
环境建筑学(硕士生课程)
城市与风景旅游环境问题研究(博士生课程)
近年科研成果:
《中国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参编),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1.03;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第19卷(风景建筑)》,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1.05;
《江苏省志·风景园林志》(参编), 江苏省古籍出版社, 2000.11。
主持完成规划和设计工程18项,最近完成工程:
□ 1993年—2001年,南京狮子山阅江楼设计,2001年9月竣工;
□ 1995年—2000年,浙江绍兴柯岩景区规划设计,96年至2000年分期建设竣工。本项目获1998年江苏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 1998年—2000年,浙江新昌大佛寺景区佛心广场设计,2000年竣工;
□ 1998年—2000年,江苏省常熟沙家浜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2000年竣工;
□ 2000年—2001年,浙江绍兴鉴湖景区规划设计,2001年竣工;
□ 2000年—2001年,浙江新昌般若谷废弃石宕口造景设计,2001年竣工;
□ 2000年—2001年,天台山华顶和百丈琼台景区规划设计。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1.9 逝世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论著: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 (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 (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百科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3 《图说中国建筑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湾),19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