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4|回复: 1

[转贴]:评CCTV9日《焦点访谈》的“警惕网络虚假信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1 2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转自强国论坛
  
  
  
  云淡水暖
  
  昨天的《焦点访谈》草民我也看了,我们家有看新闻、看《焦点访谈》的习惯,可以说是“忠实观众”,全家都看,可能是昨天的“访谈”太过“专业”,草民老伴就愣没看懂,赌气干其他事情去了。对《焦点访谈》在这个时候如此郑重其事地来讲“警惕网络虚假信息”,不免有点狐疑之心,按照《焦点访谈》关注问题的惯例,应该是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非关注不可了,关注的新闻价值颇高了,比如“三农”问题、高考舞弊问题等等,才会予以“惠顾” ,并且,据说因为会打到某些权贵、富豪的痛处,因而导致说情者无数,还有贿赂的。
  
  而这次不同,说是要我们“警惕网络虚假信息”,是不是说目前“网络虚假信息”已经泛滥到足以使《焦点访谈》“仗义执言”了呢?看了几位被访谈的对象所言,中央党校的辛鸣博士说的是有人用“虚假”的搞马甲评论,制造“人多势众”的“虚假信息”,千龙网的编辑说了个恶意传播国外愚人节消息,说比尔.盖茨“死”了,公安同志说了个造谣银行行长“携款外逃”,引发挤兑。这些个例,是不是足以说明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网络虚假信息”已经“泛滥”到严重危害社会了呢?草民看未必。
  
  互联网上面有没有“网络虚假信息”?肯定有,当然有,有没有造成损害,也不排除,但是, “警惕”存不存在,更是存在的,网民们不傻,或者说不是“全傻”,“从我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的数字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网民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那么作为一个比较高素质的人群对这种虚假信息的判断,更应该比别人更准确,更应该更理智、更冷静。”(张宏业 公安部网监局处长),既然如此,“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群体,就不会轻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虚假信息”,否则怎么体现“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莫非平时“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到了网络上就顿时陷入“中毒”状态,糊涂起来。
  
  上网的人都知道,网络上的消息是要经过查证的,网友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起码在人民网,版主都会询问发帖的网友资料出处,根据草民自身的体会,必须到被转载资料的出处的官方网站查证一番才放心。况且,在网络论坛上发议论,还多半是针对各正规发行的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甚至是中央电视台等视听媒体的报道。对于一些由商业网站自行采访的消息,说实在话,信的人还真不多。草民们虽然人微言轻,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信守基本的诚信原则的,然而,由CCTV如此大张旗鼓地出来疾呼“警惕网络虚假信息”,草民总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焦点访谈》大讲特讲的几个个例,事实上在网络上和现实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比如,“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调研处处长辛鸣”的大名和尊容,恕草民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拜见到,至于“辛鸣博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亲身经历。”的那件“一次不愉快的亲身经历”,更是闻所未闻。
  
  公安部网监局处长张宏业讲述的“在1999年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某个省会市的交通银行,发生了一起事件,当时网上就有这么一个谣传,说这个交通银行的行长携款潜逃了,这个信息后来经过核实,完完全全是一个虚假的信息。但是网民看到这个消息以后,尤其是这个市的网民看到信息以后非常恐慌,导致第二天相当一部分在这个银行里有存款的网民到银行去挤兑存款。…这个有个别人有意散布的谣言,最终给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0多万,间接经济损失2050万,这还不包括银行储户个人因挤兑而遭受的损失”,记得并未在其它媒体上见过,除了“这还不包括银行储户个人因挤兑而遭受的损失”的损失以外的直接经济损失1250多万,间接经济损失2050万是些什么样的损失,草民这个外行更是一头雾水。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草民始终觉得,把辛鸣博士兼处长与大家的实际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他有过一次不愉快的亲身经历”放在节目开头重点“访谈”,而不是把与草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会带来巨大损失的银行假消息知如何“警惕”作为重点,有点言不由衷的感觉。细细想来,辛鸣博士兼处长无非说了一个意思,就是辛鸣博士兼处长在网上发了个帖子(不知道是否匿名),因为可能(?)“可能涉及到我们某一个地区的某一些群体,或者某一些人”,所以,这些“某一些群体,或者某一些人”就采取不断变换马甲,“我在网上看到对我那篇文章抨击得特别厉害,而且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情感角度,甚至还有些从政治角度对我那篇文章抨击得很厉害”,但是“这大量帖子有很多IP地址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些评论IP地址是比较接近的”,结果“一个真正的网络专家”的指点,辛鸣博士兼处长得出结论“确实是互联网上存在有一些人,或者有一些群体为了他自己的这种利益,为了他自己的需求,和他这种情绪的反映,他可能会以大量的帖子的形式去表达他的这种要求跟愿望。”,然后,CCTV做出结论“专家指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原因,网上的评论存在着被人控制的可能,有些网上的热点看似跟帖多,好像大家共同关注,实质上却是个别人操纵反复灌水炒作的结果。所以有时网上传达的意见并不一定真实全面。”,这才是核心,就是说,由于“好像大家共同关注,实质上却是个别人操纵反复灌水炒作的结果”,所以,“有时网上传达的意见并不一定真实全面”,所以,要“警惕网络虚假信息”,要“警惕”网络上“民意”这个“虚假”信息,一句话,网上没有“民意”,只应该有“警惕”。
  
  回顾近两年来,中国网络论坛舆论的诸多重大议题,再“领会”CCTV和博士专家们的“警惕”,草民不禁又“警惕”不已,广州的大学生民工孙志刚被无辜打死,有关方面掩盖真相,推诿拖延;沈阳的黑帮头目刘涌先判死刑,而后有全国最著名的大力大律师、法学精英等十数人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案件“研讨会”发出法律建议书,刘涌二审改判不死;哈尔滨贵妇驾宝马车,“操作失误”,压死卖菜农妇,受到冷漠对待;今年以来,香港学者郎咸平质疑私营富豪借国企“转制”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引起国内经济学精英的强烈反应和嚣骂等等,都无一例外地引起了网络舆论的排山倒海似的评论,其影响是深远且现实的。比如,孙志刚的冤情得以昭雪,恶霸刘涌走上黄泉路,哈尔滨案件被认真调查,国内法律权威和主流经济学权威被强烈质疑。
  
  在如此大规模的讨论环境中,草民看不出有什么“好像大家共同关注,实质上却是个别人操纵反复灌水炒作的结果”的可能,“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提出的最新统计,中国上网总人数已达到8700万”,从人口整体来说,8700万不是大多数,但对比天天坐在CCTV各个访谈台前的似曾相识的精英、专家们、为刘涌辩护的十数个法律泰斗们、拼命为国有资产流失而辩护的一群经济学家们,8700万当中的主流声音,又是更加磅礴的。但是,有人冷冷地告诉草民们“警惕网络虚假信息”、“目前我们国家网民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那么作为一个比较高素质的人群对这种虚假信息的判断,更应该比别人更准确,更应该更理智、更冷静。”、“专家建议,网民对待网上的各种信息一定要客观冷静,不要盲目追风传播。”。
  
  为什么呢,可能有人像辛鸣博士兼处长一样,感觉到有什么“不愉快的亲身经历”了,比如最近大家讨伐不已的《时差七小时》事件,当事人能够有“愉快的亲身经历”吗?说实在话,包括草民在内,在网络上发言,往往拣“不好听”的说,一则,“好听”的已经有人讲了,讲的很专业、很流利,新的时代、莺歌燕舞、伟大功绩、闷声发财,主流媒体何曾缺少过这些声音,在主流们嘴里,即便是“难听”的,也是“反思”和“哭诉”,蹉跎岁月、下乡牛棚。二则,草民们生活在现实中,所见、所闻、所思、所受,该歌功颂德的,主流们已经总结、概括、“代表”了,剩下点无奈和期盼,想对着虚拟的世界说说。
  
  关键的是,各种话语平台,都是精英、泰斗、贤达们的地盘,比如CCTV请来对话、访谈的,多半都头衔显赫、位高权重或者富甲一方,就连大小报刊上写专栏,评论的作者,也无不是各级首长、教授、研究员、家。自从网络论坛出现,升斗小民、碌碌众生、贩夫走卒、莘莘学子们,才有了躲在马甲背后,偏于网络论坛一隅,可以平等地与泰斗、贤达、商贾们理论两句的机会和角落。当然,因为是匿名,草民们不免有时声音会大些,在泰斗、贤达、商贾们看来是一种“放肆”,就需要“警惕”,要“冷静理智”。
  
  我就是不明白,难道非要草民在泰斗、贤达、商贾们面前满脸装出死相,嘴里嗫嚅无声,才是不需要“警惕”的么。给我们留个大声说话的角落如何?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4-11-12 14: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CCTV是垄断,倒了就好!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5-9-10 00:18 , Processed in 0.33562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