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9|回复: 0

[转贴]:专家呼吁:建筑安全不可只看单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6 00: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专家呼吁:建筑安全不可只看单体

相隔不过300米,一幢建筑用的是蒲公英式的避雷装置,它好比一把大伞挡住雷电的袭击;而另一幢高楼却头顶一根长针,它酷似一个引力十足的黑洞,以最快速度将雷电吸入地底。单独看来,每幢建筑的防雷措施都符合规范;一同审视,它们一个“挡”,一个“吸”,同处一隅互为消长。在日前的实地调研中,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文艺研究员碰到了一连串类似难题。
楼与楼问题深藏不露难察觉 说它难,是因为这些问题大都深藏不露,难以被人察觉。即便用现行建筑设计标准去衡量,它们也不成问题。李文艺举例说,对于上海市区的高层建筑而言,哪怕是使用期限在100年的大楼,其设计所需的抗风能力不过8级。置身其中,你也许感觉很安全,可一旦走出大楼,环顾四周,问题说不定就来了。试想想,对于同一幢建筑,从一片空旷如野的空地“搬至”鳞次栉比的钢筋丛林,它所遭遇的风环境怎会一成不变?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曾在本市中心商业区测试过几个点,结果显示:风速大大超过未建建筑之前。以“9·11”事件中被毁的那两幢411.5米高的世贸双塔楼为例,两座大厦间仅有一条狭窄通道,大风从中穿过,有时会形成时速高达120公里的“人造旋风”,其威力相当于12级台风。
风环境事关周围建筑群安危 实验室副主任葛耀君教授告诉记者,为减轻高楼的负面风效应,国际上通常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初期,进行风环境风洞实验。即将建筑物和周围环境按比例做成模型,然后让它们置身模拟自然风的建筑风洞中,观察建筑出现前后风速和风向的变化。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开发商们更多只注重建筑物本身的安全,对大楼建成后的环境问题却不甚关心,国家也尚未出台具体要求。
“抗风设计考虑的仅仅是单体建筑自身结构的安全,风环境则事关周围建筑群的安危。”葛耀君说,制定一份“风环境评价指南和参考意见”一直是自己的心愿,有了它,建筑物就能通过科学布局消解风环境的负面影响。但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他的心愿只能迟迟搁浅。
抗风也好,防雷也罢,专家们遭遇的难题和烦恼全都与城市安全休戚相关,其中的道理也显而易见。在这个崇尚科学发展的时代,规划部门和开发商是否都该增添一点全局眼光?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0 02:25 , Processed in 0.204171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