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0|回复: 0

[转贴]:中国建筑师们的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6 00: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法文化年:中国建筑师们的感受
一个民族的文化蕴含在它的城市文化中,一个城市的文化往往体现在它的市民日常生活里。中国和法国、北京和巴黎,从城市层面的交流和比较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是全球大工地,北京是国际建筑舞台,这是目前公认的事实。谈到北京正在出现的城市问题和建筑问题,专家们一定会提到巴黎,因为,北京在城市迅速扩张的时候正在犯着巴黎曾经犯的错误,比如拆城墙、拆老城、建起破坏城市景观的垃圾建筑等。专家更呼吁,世界许多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尤其是巴黎,纠正了盲目大拆大建的错误,巴黎遵循了自己的规划,保持了老城的完整,建立大巴黎概念,区域化发展,使新城和老城和谐共处。而相似的是,新近出台的北京总体规划修编正式提出区域化发展的模式,旧城整体保护并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重点着手新城的发展。
  体会着法兰西的文化,我们继续思考着自己的问题。城市凭什么可以长久保持自己的魅力?上期,本版已经刊出了刘健、王军、虞河岳的精彩观点,本期,另有五个与法国颇有渊源的人士讲出他们对城市和文化的理解:城市游走篇———交流中寻找自己,感受城市和谐之美和丰富之趣。
  看“法国时尚一百年”的展览,让建筑师崔恺很感动。法国人对自己国家从百年前到刚刚发生的一切都精心收藏,他们把人类各方面的进步都看作是文化的进步。他们既懂得尊重历史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他们对待城市的态度也如此,一边呵护着古老的,一边愉快地创造新的。
  ■巴黎激发对北京的思考:城市的韵味在于历史文脉的延续
  第一次去法国巴黎,崔恺感悟到了北京。他说,站在巴黎的轴线上,既可以看到完整的旧城,又可以看到拉德方斯新城,能感受到巴黎辉煌的过去,又自然而然产生对未来的畅想。由此,他想到北京,作为古都,北京也拥有辉煌的过去,面对未来,应该向法国学习,尊重历史尊重城市,保护那些记载历史的文化街区,怀着谨慎的态度设计新的建筑。
  ■新老建筑,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感动
  那次到达巴黎是晚上,卢浮宫旁边的酒吧、画廊还开着,玻璃金字塔置身在古老的建筑中显得晶莹剔透,新与老完美结合的建筑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雅气质。
  另一个感动,是巴黎的阿拉伯中心。那是一个随天光变换的“活”的建筑,当时,夕阳西下,阳光在行走的云层间忽隐忽现,光影在建筑上浮动,引得那些立面上的窗忽开忽关,进行着一场光的表演,建筑与自然从容地进行着交流和对话。
  ■城市的活力在于繁荣市民的城市生活,城市的亲切感体现在宜人的尺度中
  谈到北京,崔恺说,作为建筑师,他有一种参与感,但日常生活中北京似乎并不那么亲切。他认为,城市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是设法繁荣百姓的城市生活,比如拥有亲切的城市空间,能够留住人的脚步,少做那些可看不可进的绿地和那些生硬的“形象工程”。崔恺说,比起标志性建筑,北京更需要好的城市设计,关注到人的生活细节。很多人对北京的感觉就是大、不亲切,这与建筑街道和人的尺度不相宜有关,而巴黎也大,但当置身于城市的街道中,又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理事,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
  往往是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人,越是容易体会它们的差异。在京城中心的一个幽静小院,单黛娜接受了采访,她和她的全家以及父辈都是中法建筑、文化及经济交流的参与者。
  谈到中法文化的差异,单黛娜说,法国和中国有着微妙的相似和截然不同。两个都是“人情味”十足的国家,而从现在的城市来看,法国城市尤其是巴黎,人情味更浓一些,巴黎的城市建设以人为出发点,是一个适宜人日常生活的城市。而中国的城市目前出现了过多超大尺度的东西,超大街道、超大建筑,而与人接近的层面几乎来不及考虑,以至于人情味不足,街道成了汽车的天下,步行者几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法国建筑界的学者认为,中国“什么都有可能,但质量控制是个问题”
  单黛娜说,建筑的艺术性固然重要,但是从设计到施工质量的把握是更不能忽视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做的设计不都是好的,往往很多优秀的建筑师也并不一定到国外工作,这就意味着,面对许多外来建筑师的种种创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应该知道区分优劣,应该从建筑质量上把好关。
  ■判断什么是好的,首先是了解,而建筑交流让互相了解成为可能
  在中法互办文化年的同时,一件大事是,分别在巴黎和北京,落成了中国文化中心和法国文化中心。这与1992年她和建筑师齐欣共同完成的毕业设计有着渊源。当时,在塞纳河畔,有美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的文化中心,自他们完成中国文化中心毕业设计之后,单黛娜就不停地为其成立做着努力。单黛娜说,虽然最终没有采纳他们的设计,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中心带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站稳了巴黎这个世界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方。单黛娜:法国A3建筑艺术协会主席,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建筑文化展览,如95及96年的中法建筑互展等。
  齐欣第一次出国是去巴黎,巴黎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和北京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巴黎的大街上也有扫街清洁工,餐馆里也有端盘子的。那些著名建筑,因为之前都知道,也就不觉得新鲜了。
  ■巴黎是一个文化碰撞的场所,批判地接受让城市有了自己的主见
  人们总觉得巴黎代表了法国,但齐欣的体会是,其他的法国城市才保留着真正意义的法国文化,而巴黎更是一个文化碰撞的场所。法国人极具批判的精神,工作中的争吵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思想交锋的表现。他们总是首先表示“不同意”,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判断事情往往是先挑不足,然后再说好的地方。城市和建筑的发展也与此相关,大家都积极参与,都在试图批判,多种思想不断交锋,在法国,任何人都可能和你谈建筑、谈规划,他们愿意参与到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比如直到现在,对于拉德方斯新城,还有很多人不认同。
  ■没觉得法国人浪漫,生活中的法国人更多表现出自信和傲慢
  刚到巴黎时,那些久负盛名的老建筑并没有让他感到特别激动,反而是那些新的建筑让他更为关注。刚到时,觉得哪里都美,满眼看到的建筑都是经过设计的,但时间长了看久了,他发现,其中也有垃圾作品。
  人们总习惯性地认为,法国人最浪漫,在法国生活了多年,齐欣竟然说并没有感受和观察到法国人的浪漫,他倒是觉得法国人有些许的傲慢,但这并不是贬义,而是说他们有一种极度自信的气质。他说,其实,95%以上的建筑师是完全被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法国建筑师也一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只不过法国的建筑师整体的水平和积淀略胜一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齐欣: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法国注册建筑师、法国城市设计硕士、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1985年至1993年曾于巴黎多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在巴黎,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关键是比例与尺度的恰当。而在北京,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尺度上是失衡的,这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城市景观。巴黎人用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气质建造着这个城市,巴黎建筑在工艺、色彩等方面感性的多,法国文化中很细腻的东西用在了建筑上,这是一种很微妙、很人性的感觉。
  王昀曾经三次到过巴黎,很多去过巴黎的人都会留意那里的传统建筑,但在王昀看来,现代建筑在巴黎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关键是处理背景与个体的关系
  巴黎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但它在保留传统建筑的同时又有很多新的元素加入进来。法国现代的建筑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国家不能代替的,当欧洲现代艺术和建筑兴起的时候,很多艺术潮流出现在巴黎,有很多艺术家云集在巴黎,包括一些建筑家,比如最著名的建筑师勒·科布西耶。当时的最受争议的是蓬皮杜艺术中心,它在非常传统的街区里面盖了一个至今为止在很多城市还不能盖的机器美学似的建筑,但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却很和谐地生存下来。这样的一种思想方式和做法,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现代城市的塑造具有极端性的借鉴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法国人知道如何制造背景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王昀认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形式上未必相同,精神的存在要远远高于形式的存在。在巴黎,很多看上去形式完全不同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邻,但丝毫不感觉有太大的冲突,相反,在强烈的对比下,建筑的尺度却很和谐。
  ■标志性的建筑不能缺少标志性的环境
  王昀说:“标志性的建筑一定要在标志性的环境中完成。”巴黎地标性建筑所处的环境一般会有一个广场,建筑放在主要的位置,比如蓬皮杜艺术中心,实际是完成了传统美学观念与现代美学观念进行争斗最终取得平衡的过程。北京现在有很多新的现代建筑,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精品建筑,并且,这些新建筑毫无关系地挨在一起,削弱了各自的价值,更没有观赏空间可言。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并获学士学位,之后获日本东京大学并获工学博士学位。游走世界各国研究聚落并校译《聚落探访》及《聚落教示100》。
  巴黎就像建筑博物馆,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值得深思的是,巴黎并未因此而变得混乱,而是统一在完整和谐的背景之中。
  ■城市需要秩序感和完整性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认为,我们的许多城市,没有形成自己的秩序,被一些粗制滥造的住宅和各色庞大张扬的公共建筑搞得一团糟。如果城市整体性较差的话,仅存几个像样的单体建筑,对城市形象的提升来讲也是无济于事。
  在研究了多年法国城市建筑和建筑师之后,栗德祥教授认为,法国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的某些方法和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设计单体建筑应从城市入手
  法国建筑师的城市设计和环境设计的意识比较强,他们的许多作品,虽然表现为一个单体,但往往是一个城市设计的产物,法国政府在这方面也很有远见,规定拿出建筑造价的1%来用于环境设计。许多法国建筑师都习惯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论建筑规模大或小、功能要求繁或简、所处位置主或从,他们都会认真对待,尽可能为城市留下宜人的空间。他们把建筑当作艺术品来精心塑造,较少粗制滥造,不贪快而求好,不求豪华而要高雅。同时,他们也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使建筑和谐并存的同时充满时代气息。
  法国建筑师在对待旧城改造和旧建筑保护的问题上更为谨慎,他们把传统建筑文化视为财富,不会轻易地破坏和抛弃,很多老建筑老场所改造成住宅、博物馆、文化中心和休闲空间,体现了巴黎城市悠远的文明和活跃的现代生活。栗德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研究所所长,清华规划院城市与建筑生态工程研究所所长,2002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曾参与举办1995年和1996年的中法建筑互展等。
  ■链接  行进中的中法建筑交流
  ■总统项目:150个中国建筑师在法国
  每年,从中国各个设计单位,都有一些有着实践经验的建筑师奔赴法国,接受学院的培训、进入事务所工作或者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调研工作。回来之后,这些人将值得借鉴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带入日常设计中,从而完成着一次次有益而实际的交流。这个活动的重要性可以从“总统项目”这个称谓上看出。明年,这个总统项目将告一段落,150名中国建筑师将首次聚到一起,为项目的完成和自己的收获而庆祝。
  那些兴奋而去满意而归的人,每个都有着相当的收获,并且,在本版上,曾经多次谈出他们对法国的、巴黎的印象,巴黎左岸老城的惬意,巴黎右岸时尚的魅力。
  据了解,一直为这个总统项目进行每年筹备工作的主要人士有:法国使馆文化专员REMI-LAMBERT,法国中国建筑观察站的兰德女士以及清华大学教授栗德祥,中国建筑学会张祖刚,A3协会主席单黛娜(注:单黛娜并不属于这一项目的官方工作人员),建筑师崔恺、齐欣等人。
  ■十年前中法首次举办建筑展览
  中法建筑交流的进程中,1995年和1996年举办的首次中法建筑互展是重要的一笔。当时,中国最大的8个建筑设计院以及国内重要的工程在法国首次展出,第一次大规模地把中国建筑和建筑师介绍给法国。据主要策展人单黛娜和栗德祥介绍,那个时候,中国建筑界正处于典型的大设计院体制时期,并且,中国的建筑师的工作不为外界所认知,通过展览,让外界了解中国建筑,并且让中国建筑师有机会审视自己的作品,放到国际平台上,清楚地看出当时的差距,看清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是建筑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
  ■1999年国际建协大会在北京  法国近现代建筑在北京展出
  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介绍,1999年北京举办的国际建协大会上,由法国地方建筑基金会中心挑选的三千个法国近现代建筑中的一部分在北京展出,同年,在巴黎中国文化周上,展出了吴良镛院士的两个建筑作品。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0 02:44 , Processed in 0.164957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