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9|回复: 0

[必看]:职场生存寓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5 16: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人际关系策略篇——
  
              困境时遇人帮忙,需要自问两个为什么
  
  
  
    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狐狸看到一个樵夫,急忙向他求救。
    樵夫想了想,就让它藏在自己的小茅屋里。
    不久,猎人追过来,问樵夫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
    樵夫嘴上说没有看到,手却在给猎人示意,指着狐狸藏身的地方。
    可惜猎人没有看懂樵夫的手势,转身就离开了。
    猎人走后,狐狸急忙从屋里钻出来,撒腿就跑。
    樵夫叫住它,责备它为何不知感恩,一句感谢的话不说就要离开。
    狐狸回答说:“如果你表里如一,我自然会向你道谢的!”
  
    职场中,谁都会遇到困难。比方说,找不到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难以为继;或者在工作中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左右为难;或者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突发性事件,陷入困境;或者婚姻爱情方面出了问题,心情一团糟;等等。
    当一个人处在困境中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十分渴望能遇到个“好人”,能够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拉自己一把。但问题是,往往在顺境的时候,找人帮忙容易;一旦身处逆境之中,就会发现朋友突然少了,平时关系不错的人突然变得不再像以前那般亲近了,听到的风凉话多了。总之想找个能帮忙的人,显得很难。
    为什么?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势利心态在作怪。简单地说,所谓势利,就是看“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对自己无利,他就会抱着明哲保身的做人“原则”,找个借口(借口还不好找吗?),避而远之。因为,在困境中,失去了与别人“交换”的前提条件。
    其二,落井下石的心态在作怪。落井下石是人性中不易被自己察觉的劣根性,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既然已经是“落井”了,总想下意识地再往里面扔块石头。
    其三,习惯于做旁观者的心态在作怪。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闲事少管”之类的话,从小熏陶到大,谁还愿意管别人的“闲事”。所以,中国才有“靠人人倒,靠山山倒,只有靠自己才能永远不倒”的格言。
    困境中的时候,敢于、勇于和善于借“东风”的确是不错的想法,有时也能凑效,但恐怕主要还要靠自己。在不被困难击倒的前提下,凭借极大的耐力,努力拼搏,使自己逐渐摆脱困境。
    即使找人帮忙,也必须谨慎从事,不可抓根稻草就当船。生活和工作中,很有心计的、趁人之危的人不是没有。就像那只被猎人追赶急了的狐狸,以为樵夫真的就可以帮忙。正因为它的轻信,才差一点儿上当受骗。好在它运气还算不错,逃过死劫。
    身处困境时,遇到有人帮忙,必须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他为什么要帮忙?
    二是会不会是个陷阱?
  
  2、透过表面现象,识别出虚情假意的人
  
  
  马夫偷偷地把用来喂马的大麦卖掉了。
  但他仍然每天用水给马擦洗,用梳子为马梳理鬃毛。
  马对马夫说:“如果你真心对我好,就不要把大麦卖掉!”
  
  如果不了解底细,仅仅从表面上看,马夫每天又是洗又是梳的,对马可谓是百般照顾了。其实不然,稍微分析一下,就会明白,他如果真正对马好,就不会卖掉马料。对马来说,与大麦比起来,每天的梳洗算得了什么?一天梳洗十回,也比不上吃一次大麦。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虚情假意所蒙蔽。
  在职场中,总能遇见一些像“马夫”之类的人。他们的虚情假意,对于那些社会经验不丰富、平时警惕性不高的人,屡屡奏效。在求职过程中,弄不好还会上当受骗。在平时的工作中,如果不加以识别,有时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在商业交往过程中,一定要堤防虚情假意的人。
  他们的特点虽然都是虚情假意,但如果对这类人进行一些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虽然本质上属于一类人,但其表现方式却不尽相同。总体上,可以细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叶公好龙型”,我们可以称其为“马夫1”。这类人“套瓷”手法极其高明,平时态度殷勤,大话连篇,极显“关切”之意。经常喜欢说些诸如“咱哥们好说,你尽管放心好了!”、“最近有什么困难吗?需要帮忙吗?”、“有事来找我,不用客气”之类的“体己话”。
  但是,当你认为这人“真的不错”、心怀感激、信以为真的时候,一旦真的有事情需要帮忙时,他则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便好不容易找到了,他也会想出无法帮忙的种种理由。有时侯,说来说去,最后还会巧妙地把问题归结到你的头上。比如,他会显得十分遗憾地说:“啊呀!你怎么不早几天来呢?即使今天上午来,也还可以……”
  这种人其实很好识别,只要打几次交道,狐狸的尾巴就会自然而然地露出来。
  第二类是“唯我利用型”,我们可以称其为“马夫2”。在某一时期,当你的工作特点、社会背景或个人特长等方面,对他极其有利用价值时,他对你可以极其殷勤,不惜花费“血本”整天围着你转。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是真对你好,甚至为了表示对你的“好”,他可以付出任何代价。如果沾沾自喜,或者警惕性不高,很容易将他们列为自己的“死党”,进而抛心掷腹。
  不过,这一切其实都是虚假现象。在他眼里,能不能对他有利用价值是关键。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即使你还是原来的你,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弃你而去,另投他人。
  对这类人,如果事前未能发现,也只有采取“一次性”交往的办法。因为这类人还有个特点,当你再次有“价值”时,他还会杀“回马枪”,反复来粘你。不过,对于这种人,你可千万不要有“第二次”了。否则,只能说你不长记性了。
  第三类是“见风使舵型”,我们可以称其为“马夫3”。他们的特点是只可“同享福”,不可“共患难”。当你在顺境的时候,他对你很好,显得真心实意,甚至有点“缺你不行”的味道。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福祸”,一旦你进入“背运”,他会不声不响地离开你。
  一言以蔽之,还是那句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或者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遇见对你好的人,不要高兴得太早,而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3、自始至终,都要把“研究人”作为必修课
  
  
  有一个小孩很贪玩,经常独自一人到野地里捉蚱蜢玩。
  有一天,他用了不一会工夫,就捉住了许多蚱蜢。
  正在他高兴的时候,有一只蝎子从他的眼前跑过去。
  小孩以为它也是蚱蜢,就毫不犹豫地追过去,伸手就抓。
  没想到,这只“蚱蜢”却恶狠狠地举起毒刺,对他说:“来吧小孩,如果你真的敢来抓我,就叫你试试我毒刺的厉害!”
  
  从“初入职场”一直到“告老还乡”,其间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必定会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必定会与成百上千的人打交道,而这些人都是一人一样、各不相同。
  如何判别各式各样人的特点,如何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在交往过程中有效地保护自己,诸如这样一些问题,都是职场人士从一开始就必须学习和研究的学问。
  如果在职场上,认识不到“研究人”的重要意义,对于和自己打交道的人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或者即使了解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那么迟早会因此吃亏。若运气不好,有可能会彻底栽倒在这上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小孩那样,不知道蚱蜢和蝎子的区别,不了解蝎子是一种有剧毒的虫子,以为所有类似的虫子都像蚱蜢一样。正是由于有这种认识,所以还想以对待蚱蜢的方式对待蝎子。必然会面临极大的危险,有时,或许会遭到致命的一击。
  针对职场的特点和需要,如何“研究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思想上要认识到“研究人”的意义,弄清其重要性。进而通过思考和总结,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其次,按照自己的判别标准,把职场人际关系圈中的人区分成四个类型:
  一是所谓的“好人”;
  二是“一般人”;
  三是“值得警惕的人”;
  四是所谓的“坏人”。
  为什么说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区分呢?因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好人”或“坏人”。之所以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完全是由于判别标准所致。本拉登虽然很“坏”,但也有人认为他是领袖级的“好人”。
  判别标准也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性,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比如,有人认为“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有人则认为“大多数人认为是好人,就是好人”。在北京时认为是好人,但到了上海,则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不论每个人的判别标准如何不同,但在确定判别标准时,必须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适合自己”的原则。不论别人如何认为,只要自己觉得“这个”标准正确就行。总之,只要自己认同了,那就是标准。
  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原则。如果标准经不起实践经验,“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就说明有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改变。
  再次,区分了类别后,就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所谓的“好人”,就要充分信任,将其纳入自己人际关系的“核心圈”,经常交心;对于“一般人”,要正常交往,但不可走得太近,保持不即不离的方式;对于“值得警惕的人”,要尽可能保持距离,避免过多接触;对于“坏人”,可以采取“不理睬主义”,也完全可以采取“斗争”的方式。
  
  
  4、无论如何,都需要几个共患难的朋友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
  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
  另一个也想爬树,但已经来不及了。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装死(他听说,熊从来不吃死物)。
  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
  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
  那人说:“熊要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在一起。”
  
  鲁迅曾转录清朝何瓦琴的一副联句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知己”的珍视之情。为什么珍视?因为知己难得,正如《增广贤文》所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不论谁,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几个能够同甘共苦的“知己”级别的贴心朋友,这一点十分重要。知心朋友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当自己有了困难时,有人会主动出面、及时帮忙,而在于心灵的相互扶持。
  人一生或许会有许多“朋友”,但是真正能够同甘共苦的绝对不多。尤其是在职场上,经常打交道的人,相互之间大多都有利益关系,很难走到亲密无间的程度。所以许多人觉得,真正的朋友大多是上学时的同学。正是由于真正的知己难得,一旦拥有,就要像爱护自己的财物一般,时时保养,倍加珍惜。
  从道理上讲,对朋友需要一视同仁,但事实上,朋友的确需要区分三六九等。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能算得上是能够共患难的朋友呢?
  英国诗人拜伦说:“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就像上面寓言故事中“爬树”的那位,平时或许也可以算得上是很好的朋友,但在特殊环境或条件下,他为了自己,会毫不犹豫地抢占自己的利益地盘,甚至把朋友推下深渊。类似于此的趋炎附势的人,只能成为泛泛之交,绝对不可能共患难。这种人,在平时工作中,只要留心,打过几次交道后,就会发现。
  能够共患难的朋友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得来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发现。所谓能够共患难的朋友也就是知己,知己也可以称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这样一句话:“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讲的是为大家熟知的蔺相如与廉颇将军的故事,也就是廉颇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的感人故事。
  蔺相如与廉颇为什么后来能成为刎颈之交?并不是一见面就就好得不得了,而是经历了曲折的交往甚至斗争过程,最后才情感相融、友情交汇,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也就是说,能够共患难绝对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在工作或生活过程中,经过不断考验、培养与磨合,形成的一种牢固的情感关系,并非唾手可得。
  关于刎颈之交,还有一个更为感人的传说。说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对自己的朋友说完一件十分隐密的事情之后,要求朋友一定要守口如瓶。说完,他便毫不犹豫地拿过剑,在自己脖子上抹了一刀,自杀而亡。
  如此说法即便不是什么事实,即便有些牵强附会,但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可以共患难的朋友,一生得一什么样的知己才能足矣,才能“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5、感觉不对胃口,就不要再做努力
  
  
  烧炭的人单独租住着一间房子,为了节省房租,一直想找个人合租。
  恰巧遇见一个漂布的人,想租房子住,正在到处寻找。
  烧炭的人对漂布的人说:“那咱俩住一块吧,房租一人一半。”
  漂布的人说:“房租不是大问题,问题是咱俩根本就不可能住一起。”
  烧炭的人问:“那为什么?”
  漂布的人说:“这不明摆着吗?我好不容易漂白的布,都会被你弄黑的。”
  
  职场中,由于工作关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其他人形成一种远近亲疏各不相同的关系状态。维系这种状态,总有某种“力”存在,我们不妨称之为“关系力”。凡是有过职场经历的人都会发现,这种“力”其实只有两种:理性力和感性力。两种不同的“关系力”,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交往形态。
  一种是理性交往,相当于被动交往。就是纯粹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不搞好关系就有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等原因,不得不极不情愿、甚至是硬着头皮去交往。比如说,本来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的领导,但考虑到利害关系,还是不得不笑脸想迎、好话连篇。还比如,本来对某同事很反感,但是担心被人说“合作性不好”或“团队意识不强”,影响自己的发展,不得不勉强应对。这种类型的交往依据工作关系的存在而存在,一旦没有了工作关系,交往即刻停止。
  一种是感性交往。有时甚至说不清是什么愿意,反正是觉得能说到一起,很有缘分,很合得来,即常说的“投脾气”或“对胃口”。这种关系不但工作配合得默契顺畅,即便是在非工作时间,也经常喜欢往一起“扎堆”。
  有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搞好与所有人的关系,总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其实,这完全是很主观的想法,不符合人际交往的内在规律,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往往在一开始就能“合得来”的人,即使中间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矛盾或不愉快,但始终还是能合得来。一开始心里就疙里疙瘩的人,不管有意识地做出多大的努力,也无济于事,始终还是合不来。有时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一旦相遇或相识,会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有时侯,在大街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会使人觉得有很熟悉、很亲近的感觉。
  所以对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苛求,一随缘分,二凭理性。有缘分时,就走近点,除了工作之外,还可以交流情感,甚至成为生活中很好的朋友;没有缘分时,就离远点,只要保持正常的交往即可,或者维持纯粹的工作关系就行了,不要因为拉不近关系而伤无谓的脑筋,甚至感到苦恼或焦虑。
  孔子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贬义一点的说法像“臭气相同”等等,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道理。都是说走到一起的人都是因为某种类似,不同类型的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油和水虽然都是液体,但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将他们混合在一起,因为他们属于两种类型。
  无数事实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近,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刻意的追求。也有一种人,很会“追求”关系,很有心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交往对象。在不了解内情的外人看来,似乎粘得很紧,感情拉得很近。其实这只是表象而已,实质上也是属于理性交往的类型。一旦相互的利用价值不存在了,他们的关系也会自然而然地疏远。
  
  
 
  6、慷他人之慨卖人情的人,不可相信
  
  有个人家准备大摆酒席,设宴招待亲朋好友。
  他家养着一只狗大黄,大黄看到自己家主人要请客,心里暗暗高兴。
  它想,何不乘此机会,请一下自己的好朋友——邻居家的小白狗呢?
  大黄狗找到小白,说:“朋友,我请你去赴宴。”
  小白自然高兴,跟着大黄,一路兴高采烈,不一会就来到大黄家里。
  小白看到大黄家的确正在准备丰盛的筵席,心里很是感激,觉得大黄真是够朋友。
  小白一高兴,就不停地摇起了尾巴。就在这个时候,厨师看见两只狗的尾巴在那里乱摇,尘土飞扬,就一把抓住小白狗的腿,顺着门就丢了出去。
  摔得小白狗哇哇直叫,惊恐万状。来不及细想,就撒腿落荒而逃。
  路上遇见好朋友小黑,小黑问它:“朋友,宴会怎么样呀?”
  小白既羞且悔,不知如何答复才好,只好撒谎了事。
  
  大黄请小白,就算多少有点“显摆”的意思,但也不能说有什么坏心眼,心意大概是好的。问题在于,这宴席并非是它自己操办的,虽然是自己主任家的,但毕竟中间隔了那么一层。在没有判断清楚的情况下,就冒然请朋友来,显然是个很大的失误。不但对不起朋友,让朋友丢了面子、受到了损失,自己也十分尴尬,降低了在朋友圈里的信任度。
  对于小白来说,它的问题主要就是轻信。如果稍微有点经验,或者再仔细一点的话,就应该更为谨慎地行事。即便是跟着大黄一起去,也要认识到,酒席毕竟不是大黄的,而是大黄主人的。就应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才对,不能“乱摇尾巴”。由于轻信,不但自己遭受了损失,而且与大黄的关系也玩完了。
  在职场中,与人交往时,一方面不要老想着通过占别人的便宜,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另一方面,不要轻信他人,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给你的好处。即便是接受,也必须看清楚这好处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发现是“转送”的好处,那么尽量不要伸手。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喜欢把本来是别人给你的好处,说成是自己给的,目的是慷别人之慨,卖自己的人情。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记得刚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去了一家公司上班。工资不高,月工资才2000多,加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福利。因为初来乍到,也就不会计较待遇的问题,只想着把工作做好,然后再抽空多学一些该学的东西。没想到的是,从第二个月开始,连着几个月,每个月的工资都上涨500。我很清楚完全是大老板的意思,但一位公司的中层领导却向我卖人情,说:“好好干,是我让老总给你加的工资。”
  后来,这位领导又私下跟我说:“我给老总建议,让你做部门经理,你可以先把工作抓起来。”其实,这个消息我早就从人力资源部知悉了,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是他如何如何。我说:“任命没有下,名不正言不顺,还是等等吧。”从此,我对这位领导就有了戒心。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那种值得信任的人。
  在职场中,无论干什么样的工作,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公司或单位,“本份”很重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每个月领到自己该领的工资,不要老想着占点便宜,或沾谁的光。没有过多的贪欲,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轻信;没有轻信,就不会上当受骗。
  许多坏事情,常常是从轻信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福泽谕吉在他的《劝学篇》中就说:“轻信容易受骗,怀疑可致真理”,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认为:“自满、自傲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19 01:34 , Processed in 0.17670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