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4|回复: 1

[推荐]:扬州木匠 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2 2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木匠 潘

  发表日期:2005年3月11日   出处: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   






木匠  潘

解说:
在中国古建筑界,有一本书被称为天书。梁思成读了它,因此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家。你或许不知道,在扬州,也有一个人,他也在读这本被称为天书的《营造法式》。他不仅读了,而且他还出了一本专著《斗拱》。《斗拱》丰富和发展了《营造法式》的内涵,有专家评论说,《斗拱》是一本空前绝后的旷世之作。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出身木匠,他的最高学历小学毕业。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话之谜?本期节目我们相约古建筑专家潘德华,为你解读这个神话之谜?

现场访谈:
主持人:你好,潘老师!首先我就想问一下,这个天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潘德华:这个天书就是《营造法式》,是宋祟宁2年1103年,李诫下圣旨编写的,全书有36卷355篇3555条。在历史上来讲,一个《营造法式》,一个《工程做法》这两部书,梁思成称为它是“文法教科书”,是经典文献。  
主持人:这本书对中国的古建筑有什么样的意义?
潘德华:这本书对我们古建筑里面的设计、施工、用料,这个里面包涵着好多工种在里面。有瓦作、有泥作、有大木作、小木作、旋作、竹作多少工种在里面,所以这本书是我们古建筑里面最好的一部经典文集。

解说:
当年正在美国读建筑学的梁思成,收到了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给他的《营造法式》。兴奋之后,便陷入了无尽的苦恼,这部宋代的著作竟如天书一样让他难以读懂。

现场访谈:
潘德华:不是梁先生看不懂,而是当时他得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个书上好些名词,梁先生
        拿到手上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个名词全是宋代的名词,不是说写的文言梁先生看不懂,梁先生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深的,这个书上写的建筑名词“华拱、令拱、泥道拱、慢拱”,不晓得在哪里?然后他就拜了两位老师:一个木工,一个是彩画匠。然后再来慢慢细读这部天书,梁先生对这本书下了很大的功夫。


解说:
在读了《营造法式》后,梁思成便与中国古代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后,他便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志性人物。他参与过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审查工作,他还参加了中南海的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62年他主持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可以这样说,梁思成使过去混沌状态的中国古代建筑,剥去了身上的尘埃外衣,露出了它故有的风采。

现场访谈:
潘德华:梁思成先生当时参加了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是我们朱启钤创办的。梁思成跟刘敦
        桢在营造学社里面。营造学社分两组,对中国的古建筑进行大量的测绘。现在我
        们所谓留下来的这些古建筑的历史资料,是跟梁先生、跟刘先生两个人测绘是分
        不开的。营造学社里面的大多都是过世了,现在就现存的就是罗哲文先生,可以
        说是当今的古建筑泰斗,罗哲文先生为《斗拱》这本书也写了序。
主持人:那么你刚才也就提到了您写了《斗拱》这部专著,那么我就想问,你能不能给我们具体的来解释一下斗拱,毕竟很多的观众他不太知道这个斗拱是怎么回事?
潘德华:斗拱是我们古建筑里面必修的这一课,你掌握了斗拱,那就是在古建筑里头掌握了一把金钥匙。所以说斗拱呢?外国人对我们这个斗拱也用摄像机摄啊,就差钻进斗拱肚子里去了。

解说: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却又最为深奥的部分,这个部件叫斗;这种像拉开的弓一样的部件叫拱。拱,置与斗之上,拱上又可以再置斗,重复交叠的斗拱,可以完美地解决垂直和水平两个不同方向的重力过渡,将屋顶的重量传递到柱上。后来,斗拱逐渐发展成了一种装饰,常被宫殿、寺庙等豪华建筑所采用。它的奥秘、它的机巧、它的博大包含了中华古代建筑学的精髓。

现场访谈:
主持人:《营造法式》这本书跟《斗拱》有什么关系?
潘德华:《斗拱》是《营造法式》的一部分,《工程做法》里面74卷只有18卷是斗拱。《营造法式》里面呢?这里面斗拱也不多,格外少。因为这个两本书里面,在斗拱这个方面,它的榫卯,它的分件没有划出来,一直到现在,人家施工啦、设计啦,都不得办法来解决。这个榫卯图、分件图就是我写《斗拱》这部书呢?全书我画了三百余张图纸,一千多件分件图,就是对我们今后设计、施工、修缮工程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说:
潘德华用了毕生的经验花了12年心血,写就了《斗拱》一书。这部书丰富和发展了《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的内涵,对斗拱的起源、发展、演变、制作等做了相当细致的描写,填补了建筑学的空白。

现场访谈:
潘德华:有些老专家说,我不敢当啊!他们说我这个是旷世之作,空前绝后,我不敢当。因为他们说在五十年之内,不会有人再写这个书了。因为我们国家没有写过这个专著,以前只能在这个里面有一部分,这个书是专著,专著上下两册,图跟字加起来是一百一十八万二千字,是七百几十页,历史上没写过这个专著。

解说:
    这样的一部惊世之作使潘德华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古建筑专家,但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完成这样的鸿篇巨著?他又是如何读懂《营造法式》这本天书的呢?《相约》正在讲述。
现场访谈:
主持人:我们大家都会感到奇怪,甚至呢会有点不太相信,你只有小学的文化,怎么能够来解读懂这本天书,然后来完成这部《斗拱》,这样的著作呢?
潘德华:我是小学文化程度,因为我家境贫寒,没有供我上学的条件。我是幼年丧母、青年丧父,我母亲29岁就死了。她是家庭穷,她生病打疟疾,家里没钱给她看病。我们扬州有句古语:“疟转病就不得命了”,到临了就死了;“病转疟不吃药了”,这个病是硬拖出来的,以后就过世了。我母亲过世的时候我是4岁,我哥哥6岁,我还有个弟弟8天。当时对我们来讲是非常艰巨的,一个4岁的小孩子到处跑。那时国民党的一个24师住在我们扬州便益门,我那时候跑到马跟前,马蹄子朝上一蹄,把我这个嘴就踢了一个,当时牙齿都踢掉了,又没有像现在的医疗条件,就简单的在国民党(部队)里面,医生就简单的搽了一点药,敷了一下,一直到现在,留下了这么一个痕迹,是我一生最痛苦的一点。

解说: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6岁的时候,小学还没有毕业的潘德华,拜扬州著名的木匠师傅陶裕寿为师,学习木工手艺。学徒的生活是艰辛的,旧时的师傅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但凭着自己的灵巧和勤奋,潘德华得到了师傅的厚爱。

潘德华:我非常勤快,大早早就起来做饭,除了师傅的尿壶不倒,什么事都做。特别
       (是)我师傅周围的邻居,他们起得迟,我起得早。我大早起来,把我师傅左右
        四邻的地都扫得干干净净的去上班去了。时间久了,有好多天了,人家邻居都感
        觉到,大早起来这个地这么干净的。然后等我下班的时候,人家都集中起来来看
        我,究竟什么徒弟这么勤快。从这一点来讲,讨了师傅的喜欢。

解说:
凭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和刻苦好学,潘德华打下了扎实的木匠功底,他的手艺好,在当时也是公认的。但是,木匠艰苦的工作也曾经让他退却。

现场访谈:
潘德华:那个时候人的思想比较纯洁,打个比方,一根大木料,一个人扛不走,两个人就扛木料去了。还没到木料跟前呢?人都朝大头子跟前跑,生怕大头子给人家扛去,就吃苦在先。哪晓得那个时候年纪轻,料又重,用力过猛,然后回来就生病了,做伤了。然后自己在家里休息了一个多月,自己感觉到这个工作太苦,就决心想改业。我看我那些同学都进了工厂了,唯独的就是我一个人跟私人学木匠,自己感觉到非常惭愧,改业吧。后来找工作又不得办法找,想想算了,还是做木工,所以就还是做木工。我就在我一个日记本上,我就对自己宣誓了:立志做木工。人家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确实是“二十就而立了”。

解说:
在这本草纸做成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年轻的潘德华的憧憬和梦想。

现场访谈:
潘德华:我这个日记本上记了好些东西在里面。因为我做手艺的时候,做的时候对上面得了些经验,我就记在日记本上。还有我做手艺的时候,这个东西做不起来,我就回来画图。那个时候能画出什么好图呢?就是能画了,自己能了解,我自己想要画图,光做木匠,做死木匠不行,一定要更深一步,就开始学画图。学画图的时候,这根三棱尺就是60年的时候,我在寄售商店买的这根三棱尺,保存到今天。我还有一支铅笔,是1块3角钱买了一支,英国的铅笔,5H的,画得很黑,不是像现在5H的,不黑,你画20条线都不可能有粗细的这支铅笔。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心要学画图。我做了10年木工,在10年木工里面,我很扎实的大木作、小木作的基础。对《斗拱》这个书来讲,你没有木工的基础,对榫卯上不了解,你这个图是画不出来的,所以说我这个师傅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

解说:
20多岁的潘德华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坚实的木工基础为他以后解读天书提供了实践能力。但是,一本宋朝的天书仅靠实践经验是根本无法解读的。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人对他的帮助。这个人是谁?他对潘德华又有怎样的帮助?《相约》正在讲述。

现场访谈:
潘德华:另外,我还有一个恩师,就是习古文念书法的一个恩师。这位恩师就是我以前的一个班主任,上小学的一个班主任,就是桑宝松先生。这个桑宝松先生因为我是一个穷苦的孩子,我在学校里的时候经常到他家里去。特别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到他家里二三次,二三次里主要是学习古文,学习文化。他教导我的几句话,我一直都是铭记在心:第一句话“勤能补拙”,就是人家学的时候,你文化基础差,人家学一遍,你学多遍、学十遍,你总归要记住吧,这个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就是说“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这个是千字文上的话。你就一尺长玉都不是宝,一寸光阴才是宝。我听了这个话以后,我要奋进要学习,在这一点上来讲我把时间抓得很紧。

解说:
桑宝松先生是扬州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聪明好学的潘德华得到了桑先生的厚爱。在先生的指导下,潘德华开始系统的学习古文。

现场访谈:
潘德华:桑先生看我们非常用心,就弄些古文给我们看看,回家背背。我的印象里面就第
        一篇古文给我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印象。这篇古文的名字,我的印象叫《水泥
        匠》。基本上还记得: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
        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
        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丧其土田,弃之来归。手镘衣食于三十年,其食归
        屋之当焉。他写的一个水泥匠姓王,王承福。以前,人家说我们木匠。哎呀,他
        做木匠,我们做木匠怎么样啊,我们就用这个古文,用一句在上面“我其色若自
        得者”,好像我还蛮好,这个是他给我学的第一篇古文,后来我就自学《古文观
        止》了,慢慢在家学,学了不少的古文。另外,唐诗宋词也学了不少。

解说:
那时候打下的古典文化的功底让潘德华一生都受益。在耳濡目染下,潘德华又开始跟桑先生学习书法。

现场访谈:
潘德华:他叫我每天要写一张字。我这个写字啊,每天写一张字,天天晚上下了班回来以后,一张字是非写不可的,在扬州市工人里面写字最早的恐怕要算我了。我63年就参加了江苏省的书法展览,因为我没有图章啊?桑先生当时就给我刻了一方印,就是这方印。一面就是木匠潘,一面德华。从今后,我的书法家会员证、我的笔名就是木匠潘。无锡有个“泥人张”,扬州有个“木匠潘”,不是潘木匠,是木匠潘,是个雅号。

解说:
年轻的木匠潘开始显山露水,但是真正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他期待着厚积薄发。《相约》正在讲述。
1973年,在木匠潘的一生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决定进行鉴真和尚纪念堂的建造。这个项目是梁思成先生亲自设计的。

现场访谈:
潘德华:因为扬州市搞些建筑啊,从来国务院没发过一个文件。建鉴真纪念堂,国务院发了一个34号文件,我们扬州市对这个工程是十分重视。建造鉴真纪念堂最重要的就是大木作比较重要,因为它全是木结构的。除了木结构以外就是有点墙,有点基础是砖头的,跟一点瓦。着重是大木作这个上头,所以单位头这个任务就下到我的身上,当时我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到山西武台山佛光寺去参观。

解说:
佛光寺大殿,一座静静地沉默了一千多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拂开历史的尘埃,那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朵斗拱、一尊雕像,在木匠潘的眼里都是活生生的存在,那已经失落了的艺术内涵与精致让他流连忘返。

现场访谈:
潘德华:爬到梯子上头一个个量尺寸,晚上回家画图。画图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还
        有电灯,那个时候没有电灯,就在煤油灯底下画图。那个时候碰到有些数据啊,
        有些数据没有测得到的,晚上还要打个电筒,我们几个人一起上去,再补数据
        去。当时上去以后啊,那个踏步啊,在我们南方没有那个踏步,很陡很陡的踏
        步,爬得不好要摔跟头的。到里面去了以后,晚上的时候很惊人,里面有菩萨,
        我们年纪又轻,就是一丝不苟要把数据补回来。
解说: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雄浑古朴的鉴真纪念堂大殿前,你会真实的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曾在这里驻足。但是又有谁会想到,当时负责大殿木作施工的,竟然是一位年仅32岁的青年木工。

现场访谈:
潘德华:当时市里很担心这个工程,因为没有人做过唐代建筑。当时这个任务下给我的时候,他们对我还有点怀疑。当时我觉得这个工程确实不难,因为我都把它吃透了。做这个工程我只用了65天的时间,127个木工,把500多个立方的木材就竖起来了。当时赵朴初简直不相信,65天把这个房子竖起来了。

解说:
遗憾的是,梁思成本人没有看到鉴真纪念堂的最终建成。1972年月9日,这位一生倾情中国建筑文化的大师走完了他的一生。在他去世第二年的11月,鉴真纪念堂落成了。

现场访谈:
潘德华:我们一行5个人曾经到八宝山公墓找梁先生的墓,当时我心里就想,我要是真正找到梁先生的墓,要跪下来恭恭敬敬磕三个头,我要感谢梁先生。虽然梁先生不在了,但是我把这个施工好了,我相信梁先生在九泉之下还是暝目的。我就是从鉴真纪念堂才真正走向古建筑这个事业。

解说:
鉴真纪念堂的完美制作,让木匠潘在圈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促使他更加努力的充电提高自己。这时,他意外的得到了《营造法式》这本天书。是谁给了他这本书?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相约》正在讲述。

现场访谈:
主持人:你在建造鉴真纪念堂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对你的一生帮助也很大。
潘德华:我在建鉴真纪念堂的时候,就是认识一个舒炎华,是个老工程师。在我们苏北来讲是比较有名气的。当时他在鉴真纪念堂,那个时候下放才调上来,我对他比较尊重,大家处得比较好,舒炎华舒先生就送了我一本书,这本书叫《木工简易计算法》。这本书的作者是李瑞环,我得了这本书以后,就是我读书的积累的开始,那个时候我就不抽烟了,我距今也有三十几年不抽烟了,把吃香烟的钱省下来买书,现在家里也有两三万块钱的书。

解说:
一本书改变了木匠潘的习惯,也让他更加尊重这位良师益友。

现场访谈:
潘德华:就是说他生病的时候,他生病住在医院里,我知道这个消息就到医院里去。在医院里他身体不行了,我在医院里服侍他42天,所以他也非常感动,他的家人也非常感动。我在那里四十几天,我可以说我给他倒小便他不肯以外,其余的我什么事都帮他做。因为这个老专家,这个老专家非常坎坷。说实在话 57年把他打成右派,他一直都没有过一句怨话,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解说:
木匠潘以自己的勤奋得到了舒炎华的认可,也以自己的真诚厚道得到了这为老专家的尊重。老专家在临终前,送给了木匠潘一件珍贵的礼物。

现场访谈:
潘德华:他临终之前大概前一天,他叫他的儿子送我一本书,就是《营造法式》,就这个书《营造法式》,梁思成先生称为它天书。说实在话,这本书太珍贵了。这个四本36卷的四本书,天书。
主持人:在这个之前你有没有看过?
潘德华:这本书在这个之前呢,我曾经借过这个书,借的人家的书看了半天。看了半天以后啊,就是认真拜读他,还没拜读到现在这个程度。得了这部书的时候,我是真正喜出望外了。这本书回来以后,我就撕了一张日历,当时我就撕了一张日历丢进去,是1988年3月24日得的这本书《营造法式》。
  
解说:
1988年3月24日对木匠潘来说,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悲喜交加的日子。这一天,他的良师益友----舒炎华先生去世。这一天,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营造法式》这部天书。

现场访谈:
潘德华:他说我这个书摆到家里没有人继承了。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同济毕业的,他在英国学医,他不要这个书了,不需要再看这个书了,所以把这个书送给你最有作用,最有意义。你看了这本书以后,你今后来会出人头地的。所以我得了这个书,所以说是我一生最幸运的,很珍贵。因为这个是失印本,现在在我们扬州市是极少极少的了。

解说:
《营造法式》被梁思成称为天书,可见其复杂性。但是这时,厚积薄发的木匠潘已经初步具备了解读它的能力。

现场访谈:
潘德华:要读的时候呢?首先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我在这上面纠缠得最长的时候有2个字,我纠缠了3天都没把它弄清楚。后来到了第4天才把它真正弄懂。我然后又得了,梁思成先生的注释。我读了梁先生的注释,再跟《营造法式》再来对,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对。这本书我自己读的时候啃了3个月。

解说:
熟读了天书之后,木匠潘如虎添翼。1985年他独立设计了仿宋建筑靖江岳王庙;1993年,他又设计了他一生中另一个里程碑式的工程----大明寺栖灵塔。

现场访谈:
潘德华:这个栖灵塔设计的时候是建于隋代,毁于唐代。唐会昌三年,843年被烧掉了,被烧掉以后从毁到建是1550年,才建这个宝塔。说当时的这个任务呢,也是非常艰巨的。因为从毁到建没有留下墨迹,假如留个图纸我们照图纸建。

解说:
面对历史的空白,深厚的古文功底让木匠潘有了用武之地,在唐诗中他慢慢揣摩研究。

现场访谈:
潘德华:这个宝塔究竟几层?曾经有人做过方案说它是7层。这个是违反历史的。你像刘禹锡跟乐天就是白居易,两个人登栖灵塔的时候:“步步相携手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你看这首唐诗写得多好,栖灵塔九层,那没有话说。栖灵塔上头塔刹子,我们上面虽没有镏金,但是还是一种铜的做的,铸铜的做的。唐诗上也有这个:“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这是唐诗上写的栖灵塔,这些都是依据,一个个的依据把它找出来。栖灵塔设计,不得一个是自己创作的,每个构件全有依据的。

解说:
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2年后,雄健有力、风姿绰约的栖灵塔,雄伟的矗立在人们的面前。

现场访谈:
潘德华:塔建好了以后,我们古建筑老专家杜仙洲先生,曾经到栖灵塔上来过看过。当时来讲他认为栖灵塔是当时仿古建筑最成功的一处。他曾经说过的,因为这个里面好些内容在里面,你像方头昂,我们中国留下来的唐代建筑,不得方头昂了,都是批竹昂。但是    有方头昂,我们鉴真纪念堂是方头昂,    招提寺金堂是方头昂,我们有什么不能做方头昂呢?    的三善四郎到我研究所来访问,到中国来讲中国古建筑。    人到我们中国来讲中国的传统建筑,到我研究所来,我曾经就跟他说过,我们汉代就有方头昂,这种是昂头的一种形式,是我们传到    去的,不是你    固有的,我们不能失传,还是做的方头昂。所以这些的依据比较多。美籍华人杨振宁到我们扬州来在栖灵塔待了6个小时,看中了栖灵塔,在那里驻足留了一个影。当时就问和尚,这个栖灵塔是哪个设计的,这个和尚就告诉他,是我们建筑院设计的。杨振宁就听得不耐烦了,就问他,我问的是谁设计的,他问是谁设计的,我又不在跟前,听他们以后告诉我的,以后《扬州日报》登出来的,杨振宁对这个宝塔,他是蛮赏识的。

解说:
此后木匠潘又设计过高冥寺天中塔、哈尔滨楞严塔等四座宝塔,还设计过十余座大殿、测绘修缮了五亭桥、个园南部住宅、吴道台宅第、阮家祠堂等古建筑。
此时的潘德华已经由木匠潘变成了声明显赫的潘工程师。这时,他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他要发展和完善天书的《斗拱》部分,填补建筑学的空白。他如何跨越这一距离?他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相约》正在讲述

1992年,木匠潘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结合《营造法式》这本天书和自己在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对汉、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十个朝代有代表性的斗拱,按实物缩小比例作成120攒“斗拱”模型,汇聚成了一个小型的斗拱博物馆。

现场访谈:
潘德华:我为了写这个书才做斗拱模型的,这个120攒模型,就是10个朝代代表作,当然中国的斗拱比较多,要做全了,大概做300攒,基本上就做全了。现在只有120攒,这个斗拱一个陈列,第二个对斗拱的研究,对写这本书起了作用。

解说:
这时,木匠潘又认真研读另一本古建筑经典著作《工程做法。》

现场访谈:
潘德华:读它以后我越读越不敢读,越读越不敢读。不敢读的意思呢?就是发现这个书上错误太多。他的下料不准,他的图画得也不准,分件图格外没有,所以说我对这个上面来讲,就增加我的信心,这个非写不可。我写了5篇论文 4万多个字来纠正《工程做法》的错误,这个《工程做法》问世的时候,大概距今是268年或者270年问世,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家没有哪个对这个书上写一篇文章来纠正它的错误。我心里想,实事求是。我把这个文章写出来,大家认为我写得对,他就不会反驳我。写得不对,他会反驳我,他要反驳我,我从中也得了一些经验。就是我认为我写的我有把握,因此我才敢写。
主持人:写出来以后反应怎么样?
潘德华:没有人对我有反感的意见,一直到现在。

解说:
洋洋洒洒四万字确立了木匠潘在古建筑界的地位。这时,他制作了若干斗拱模型,手绘了大量的墨线图和斗拱分件图,已经具备了写书的一切条件。

现场访谈:
潘德华:我写这个书的时候,我下了12年的时间。这个12年的时间呢?因为我画这个手工图画了4年,4年画300多张图纸。当时画这个300多张图的时候,我还上到班呢,还没有现正这么多时间,天天晚上画,休息时间画。我们中国最好的一个唐代建筑,它那个斗拱一直到现在,没有人画过榫卯图,就是我看了以后,在这个书上一个个地把它解出来,这个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里面。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用这么长的时间,没有想到,因为我估计的话,有个大几年就可以写出来了,哪晓得越写越复杂,越写越复杂,越写就感觉到自己了解得不够,所以说也不能着急,就是用足了时间找这方面的资料,认真拜读前人的著作,是这样子。
主持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力?让你能够坚持12年把这本书完成。
潘德华:这个12 年写的时候呢,一上来写的时候呢,信心还没有过足,就写的过程里面,发现这个书有价值,我越写越感觉有价值,我这个里面好些内容,我不应该这样讲,有好些内容前人没写过。我认为我要写,我一定要把这个书写出来,这个是我的信心。第二个就是我对斗拱的研究,已经研究到这个程度了,如果说我再放弃了,我的年龄今年都64岁了,我总不能带到棺材里面去。把这个书写出来,给后人再来起很大的作用,对我们古建筑的修缮、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好处。

解说:
《斗拱》的出版发行让木匠潘声誉雀起,他和天津的李瑞森、北京的马炳坚并称为三把斧头。2005年2月20日,木匠潘赶赴北京,和另外的两把斧头,一起拜古建筑的泰斗,罗哲文先生为师。

现场访谈:
潘德华:我们拜罗哲文先生为师的话,不是说罗哲文先生是古建筑泰斗,我们拜了他为师,我们就身价百倍了,不是这个。而是我们是扎扎实实的去对我们古建筑的研究、教学这个方面发扬光大。这个拜师不是说方面这一套,是我们中国一种优良的传统,我们要师承,要继承下去。

解说:
木匠潘说:“他喜欢书法。”今年1月1日,他拜书法家葛新为师,在书法上他力争有所突破。但他最喜欢、最难以割舍的是对古建筑、对斗拱的研究。在罗老的指导下,他这把斧头还会继续操练下去。沉醉在斗拱的世界里,每当他的手指沿着斗拱精巧的木工细纹抚摩过去,他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到了中国古建筑最精深的部位,听到了先贤们智慧的声音。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5-7-25 16: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不得地啊,这你都有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5 01:14 , Processed in 0.305555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