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4|回复: 3

[文章]:中国现代建筑如何吸取传统精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8 07: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 贝聿铭
“我们的感情是因为有了记忆才能被激动。”
“老的东西不会再生,但也不会完全消失。曾经有过的东西总是以新的形式再次出现,目前我们正在为统一而奋斗。”
——— 阿尔瓦·阿尔托
·概 述
“当我明白过来,已无能为力并没法摆脱。”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大工业生产的狂躁席卷整个世界,三次浪潮的出现,使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各种技术,社会背景,艺术思潮,    运动的影响下,西方建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再到解构,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和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到城市,小到建筑的一个细部都可以看到各种建筑语汇的痕迹。加上建筑本体论大行其道,一些很优秀的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遭到破坏。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建筑界表面上是激进的,思想是前卫的,实际却是混乱的,以致于我们这些建筑院校的学生普遍有“迷惘”之感。
静下心来,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祖先保留下来的东西原来就很美------构件之精巧,色彩之运用,空间之丰富绝属上乘,于是一些号称“延续传统文化”的建筑出现了,各种符号开始出现,抽象后的斗拱、雀替,甚至将大屋顶原封不动的搬来。但马上有人指出这只是“形似”而“神不似”,要“神似”需创造传统的空间,即“传统空间意识”,用现代的材料营造传统的游廊式空间、院落空间等等,但符号学一方马上就会说没有形似哪来的神似……
总之在对待传统和如何发扬传统精华这个问题上是众说纷纭,一时还没有绝对的定论。大家似乎都很明白:要发扬传统,创造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个共识。也许这本身就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只有靠大家不断的探索,才能挖掘的更多,应用的更好。所以本文不求一个结论性的答案,分析只言片语暂求抛砖引玉罢了。
本文大致脉络如下:文章先从传统选址谈起,然后通过对传统建筑本体的一些要素的分析,加以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最后落脚到建筑设计上,以对近年来几个颇有影响力的建筑评论收尾。
建筑选址
结构
传统 建筑本体 空间 如何在现代建筑中加以体现
比例和尺度

建筑与自然

·建筑选址
从建筑选址谈起。
任何建筑设计最当务的就是选址,这在中国古代就不能不提到“风水”(Fengshui, Chinese Geomery)。风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观有极大的影响。
风水在研究中已表明:虽非当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亦非一支特定的迷信技术,而是合人文与自然、汇迷信与科学,集糟粕与精华为一体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的古代独特数术。
实质上,就本质而言,风水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和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集中而典型的代表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取向、科学和艺术的历史真知,自有其历史意义和合理内涵,因此曾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风水,就无以洞悉中国传统建筑的奥秘。
图1-1是中国传统城市选址的理想模式,它反映了“风水”以极为朴素的自然观和“避凶趋吉”的心理需要,反映了人类聚居与自然的关系。“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古代城镇、住宅选择基址的基本原则。风水说表达了人隶属于自然的关系。当然这样的选址原则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气候。北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风,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源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又利用自然的同时取得生态平衡。
《阳宅十书》中提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图1-2是传统建筑的选址观的原型,这在今天的农村仍可见原型。而建筑通常建在沿河二级台阶,也自有其道理……这种“藏风聚气”的理想居住模式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所推崇的,也是顺应自然的。
现代建筑在选址时则更多注重功能、交通组织以及景观,经济价值也在考虑之列。相对于风水的理论方面考虑的较少,而是更为实际、深入的考虑通风、日照和局部微气候等。
在传统的建筑选址观中,“自我中心”的主体环境意识亦有十分强烈的体现。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束缚,自然科学知识的局限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这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形成了封闭内向的传统文化。从“则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到“匠人营国……”都是一种中心的规划、建筑架构模式。而前文所述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是以山水围合而成,相对封闭内向的外部空间,实在广阔无垠的自然空间中分离出来的有限空间,强调了人在其中的相对独立性,是居者产生一种对周围环境的所属领域感和自我中心感。以故宫为例,则是属于“择国之中而立宫”的典型,并且以中轴对称更显得其显赫的地位;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则是传统选址馆的一种延续,选择充裕的基地中心建造,在现代这样做孰优孰劣?总之体现了一种传统的选址理念。香港汇丰银行是由NOMAN FOSTER事务所设计,地基形状为“ ”是取俗话“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以后在它的对面修建的中国银行(贝聿铭设计)与它之间的有关风水的趣闻也是非常有意思。总之,风水带着其科学与迷信的双重身份已然深深进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在今天如能正确应用一些风水的理论,让建筑引一丝古典的渊源,多一分传统的典故由何乐而不为呢?

(一)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几乎一直沿用的是木构架结构,并且由于沿袭时间长,体系也相对完整。木结构有整体性好,柔韧性强,抗震性能优良以及取材加工方便等特点,所以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建保留至今。现代最流行的莫过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虽非中国人发明,但其优点似乎是与木结构异曲同工:结构逻辑简单明晰,最为简洁的梁和柱支撑着连续的大空间,灵活划分方便实用。只是现代再也不用斗拱了,用各种现代技术可实现更为深远的出挑,虽然斗拱是那么的优美和优秀,出色的将装饰和结构融为一体。但是无论是斗拱还是雀替,在今天它们更大的作用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现代建筑经常将这些传统构件抽象化、几何化、建筑化,再用到设计上,这便是所谓的“符号”。陕西图书馆入口灰空间,五颗超尺度的柱子既有古罗马的雄伟,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由斗拱抽象而来。这样做很符合这一省级公建的地位,同时为城市景观和延续文脉做出了贡献。它已不再象陕博,一眼望去是古建的感觉,而陕图让人感觉是新建筑,仔细品味则有传统的韵味。张锦秋大师在设计时比陕博在“形”上有了更多的突破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建筑空间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勒·柯布西耶
建筑设计的实质就是营造空间的过程。
空间较之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意义。建筑作为其外廓实体与内蕴空间的统一体既是件实用的器物,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当古代的中国人用气来理解并创造建筑空间时,空间的要求已不在其神圣、神秘或高敞深邃,在以“气”为基本的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建筑空间在形体,结构诸方面的规定上。就必须顺应这些特性:
(1). 建筑尺度不宜过大,以防止室内引起淤滞。(室大则多阴……多阴则蹶———《吕氏春秋》)
(2). 建筑不宜建造的过分高点,以防止阳气过甚。(“台高则多阳……多阳则萎”———《吕氏春秋》)
(3). 建筑不宜建造的过分封闭,以便于阳气和阴起的沟通和合。( 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 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
(4). 建筑宜在平面上展开,又一座座尺度适宜的单体及其围合而成的庭院,使其在建筑组群中流通自如。(“庭院深深深几许……”———《宋词》)
(5). 建筑应当注意方位的布置,主要方向宜南向,正面宜开敞,以纳来风,后部宜遮挡(风水意义,组群意义及单体意义上的遮挡),以防气泻。(“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很正式的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尺度过大,易使人感觉空旷,失去亲切感;产生焦躁孤立的心态,在没有特别的功能和纪念要求时,超尺度的设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1)所述,防室内阴气淤滞,通风不畅,采光等等也均有问题。
记得赖特曾说过,我们要将建筑建在半山腰上,让他从属于那座山,而非凌驾于那座山。充分显示出对环境的尊重。当建筑建于过分高点时,对周围采取一种居高凌下的姿态,而过多的太阳直射只能带来不利,而且中国古代向来讲究于自然的融合,纵观中国古代景观建筑,那一座不是建在山中,蜿蜒小路上,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享受,让人觉得就象是镶嵌在山里的颗颗明珠。也许“景点”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吧?
建筑过于开敞则“漏风”、“走气”,私密性得不到保证,且阳过甚;过于封闭则太阴,潮湿。只有正确处理了阴阳关系,将开敞和封闭灵活的应用于建筑方能取得良好的空间效应,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管是皇家园囿还是江南私家园林,运用尺度大小,光影变化取得丰富的空间的手法经常使用,而其中一些借景、对景、框景的处理更是为空间增色不少,在现代运用开敞和封闭的例子也很多,如路易·康曾说:让人在室内幽暗的空间行走时,不时看到一缕阳光,一片树叶。安藤忠雄“水的教堂”也体现的较为充分。既然外国建筑师能处理好,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好。
中国传统建筑很大一部分是以院落空间组织的,这主要源自于传统里对“井”的理解,(古人称庭院为“天井”)将“井”这个概念应用的很广。其实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是以井为平面原型的建筑设计———从明堂到天井。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同构特色的宫殿、坛庙、寺观、民宅等合院式布局。以“天井”即庭院为中心,以“宅”围合四周。同井田“永共一井”的原型性图示如出一辙,就很典型的
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天井”,在风水中又直喻为明堂,夙有“四水归堂”的讲究。包含了《周易》所谓“制器尚象的崇数天”观念。此外古代陵墓谓之“金井”。这样井和井田的原型表现在其设计概念和方法中当然是不言而喻。
张勃教授在《探索者的足迹——兼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设计》中指出:陕博以院的运用形成空间变化,即运用“院”这一闭合空间在建筑序列中反复穿插,以收放之势烘托气氛。
传统建筑里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无论宅之大小,均有处理。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堆山叠石,庭院理水,植树栽花,成为私家园林;小户人家面积再小也要种植几棵翠竹或芭蕉,充分表现与自然的交融。我记得在汉中进行素描实习时所看到的小院,内置几个石凳,那么富有生活情趣。在现代对院运用成功的实例也不少,这里推荐新加坡的一个的店铺住宅,它对“天井”这一概念有全新的诠释。埃默拉尔德95号住宅中,处理的重点是处于中央位置的一个大于传统通风井的中庭。尽管它看起来很简洁,却能唤起人们对传统的回忆。它对通风井进行了现代的诠释,是其成为公共领域,一个联结前后两部分的空间。公共空间被引入室内,是住宅内部变得外向了。这是一种功能和空间的倒置,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和两者的可替换性是现带城市住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传统空间内涵的第五点(5)以在前文中已提到,恕不赘述。

(三)建筑的比例和尺度
建筑的本质是为人提供一个有别于自然的人工环境,因此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个为满足某种功能而具一定容积的空间,还具有对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影响的因素,因此在设计中颇为困难的工作时处理好室内外的尺度和形态。
传统的空间理论即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以人的尺度和满足这种尺度的空间的关系来处理空间的,即一种人类工效学的特点。传统建筑对尺度的把握是很成功的,一些大型的宫殿和广场尺度非常大,符合它的地位,也易造成威猛森严的气氛,而一些轻松愉快的空间的营造,也得益于小巧宜人的尺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江南园林。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如何应用好尺度是建筑是永恒的追求,在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类四合院”住区试点工程“菊儿胡同”中传统的尺度,空间形态被保留下来,人们身处其中的确能感悟到四合院的“院之空间”的魅力,适度的加高建筑层数更好体现了院与宅的比例(传统北京四合院为了得到充分日照和一些地方性原因,四合院面积较大。如与韩城党家村比较,则可看出党家村四合院明显的要人情味的多,尺度更宜人)。
在传统建筑里,无论体量大小基本上都是有一些小构件组成的,特别是对一些体量大的建筑,气魄很足但是非常丰富,有细部可欣赏。简言之是中国古建所有大尺度都由小尺度构成,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辉煌。最典型的首推明清故宫,庄严的太和殿体量巨大,它由许多传统构件组合而成。而在一些江南园林里本来尺度就小的建筑仍由各种传统细节完成,顿生玲珑精巧之美。
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一般不是指真实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从一般来讲,这两者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如两者一致,则以为建筑形象正确反映建筑大小;如不一致,则表明建筑形象歪曲了建筑真实大小。而且在建筑中细部要慎用,宏伟的古建如午门,台基简洁,几何性强,在顶部建筑的各种组件出色的完成了对比的作用,有力地的衬托了建筑的高峻。但在庭院建筑中,建筑希望给人以小于真实的感觉而获得亲切的尺度感,所以细部很多,这些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极好的借鉴。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兼论审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古代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经验,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就是运用自然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是我们今天的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并继承借鉴的宝库。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受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极深,而中国传统哲学一个很大特点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崇高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根本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内在的肌理,但最终要服于运动的自然规律。
传统哲学中涉及生态问题的尚有“气”是传统哲理中重要的范畴之一,“气”被认为是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大”,用现代的观念来看“气”似量子场中的场,将气场外延也可成为心理场、“领域感”。传统哲学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气”的作用,在环境中自然、建筑、人都与气相互影响。在今天的理论研究中,“心理场”(气场的外延)发展成为空间限定的研究、人的领域感、场所精神等等。
在传统建筑哲学中,阴阳观也有很大影响。如传统民居从南到北塑造的以院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的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今天的现代建筑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优秀建筑的流线上回出现“室外——室内——室外——室内——……”的空间序列,丰富有致,这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说明从古至今人们的审美情趣趋同,
人与自然的统一还表现在就地取材,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且虽经加工后人能反映自然特征,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西南的竹楼。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特有的质感和色彩的统一使人们觉得心处自然之中,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温暖亲切,大理石或似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无限遐想,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非之景,“不得一字尽的风流的效果”。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与道家的审美观有很紧密的联系。道家学说认为:自然物的美只要听其自然的天性就行了,那么对于技术和艺术之结合的建筑之美,则要“以天和天”。所谓“以天和天”两个“天”字,指的都是自然。“以天和天”——因循客观的存在来调动人的艺术创造力,以获得自然美的艺术,这就是道家的艺术美学观,建筑是一门造型艺术,是根植于大地的自然环境的。因此,道家美学思想指导下“以天和天”的艺术创作促成了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因借”自然,“师法自然”。而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这些观点与主流“天人合一”是相符的。但稍有消极之嫌。
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北方的深沉厚重,南方的洒脱秀丽,且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也是对气候的反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中国民居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绿树、竹林洞桥、小路与建筑融为整体。传统建筑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尺度是理想与浪漫结合,在这里山光水影、花香鸟语都成为有情之物欲建筑融为一体而令人陶醉。

行文至此,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观、审美观、本体要素、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略加评述,但是中国现代建筑如何继承一些传统的精华并加以发扬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抽象的问题,唯有通过对相关设计作品的分析,方能说清楚。毕竟所有的理论分析最终落脚点仍是建筑设计。以下是我个人对一些建筑作品的品评,有的也许过于偏激,甚至错误,但代表了我在中国传统建筑精华如何延续和发展这个课题上的一些理解,敬请老师指正。
·建筑评论
吴良镛———菊儿胡同
丁沃沃———南京夫子庙东西市场 中山宾馆沿街立面 江苏饭店立面改造

由吴良镛院士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改造工程实在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论调下进行的。他认为一切都应“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地点在北京城内,大环境是中国古老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背景丰富。建筑方面四合院民居尤其富地方特色。在这里建筑本身如何继承传统的文脉,如何体现建筑的时代性,两者的协调成为焦点。
吴先生提出“类四合院”模式,即抽取传统空间形态的原型,用新材料和理念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同时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在这项工程中设计者采取了更多的进深数来强调庭院中“进”的概念,而且在院的形态上又出新,传统院落较为封闭,这里的院落则显得更四通八达一点,有的在传统厢房的位置用过街楼联系两个庭院,使整个建筑群交通方便。屋顶处理上以一种精确的“度”分配了平坡屋顶各自所占的量,使人觉得这是现代建筑,又有传统四合院的坡屋顶味。在建筑用色上,则是基本沿袭了传统,灰瓦粉墙,不时以稳重的暗红提示人们这是一组谦逊但很有活力的建筑群。同时它和顶层的阳光屋告诉人们这是现代的产物。“符号”,“空间意识”俱到。且处理手法娴熟。
四合院空间是便于交流的空间,吴先生设计时想强调传统的空间内涵,于是在庭院里种植1~2株乔木,下置石凳供人交往。但由于建筑层数较原来四合院高,日照不充分,合院中常年阴暗。加之里面没有可以让人感到安定的如 "L","U",下沉空间等,而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现代人的心理较以前有又变化,所以才会有冷清的感觉,较预期设想相去甚远。通过这个设计,我发现对于这类设计(类四合院,类里弄等等)的院内空间的设计成为难点,亦即重点。(图 )

丁沃沃是以“对话”来表达新建筑与依托的环境,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筑与环境氛围等等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形象的。丁教授以其设计认识的转变和发展来拓展了我对这个课题的认识和思路。分三个层面:
形式的模仿 整体的和谐 对比中的统一与和谐
在对形势模仿是以其设计的南京夫子庙东西市场为例,注重的是其环境氛围的延续,而气氛是有空间营造,所以一开始理念就从空间出发,这是正确的。环境氛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群体结构
在使用传统直曲街道的空间模式时,引入了现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这种继承传统有趋于传统,于传统之中变异的手法是值得推荐和学习的。
2 街道尺度
单体固然重要,但是建筑的生存环境(具体到这个设计是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显得更重要。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在这里尺度定的较小,最窄处仅3.5米,建筑高度也随之而定,使得传统街区的尺度感和亲切感延续下来。
3 符号和装饰
在对这个建筑的大部分评论文章说符号用的较为成功,“先形似而后求神似”。而且符号大小很符合基本尺度。在符号泛滥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但就这种用法本身我个人并无太多好感。
整体和谐使用理念和技术是新老建筑在对话时,新建筑说着自己的语言,原型是重要的,装饰是肤浅的。
在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作品,中山宾馆沿街立面和江苏饭店立面改造思路则更为灵活,都是非常鲜明的让人觉得这是新建筑,但又与原来老建筑密不可分,就象除了这个地方这组新建筑就放哪都不合适了一样。的却有这种感觉。究其原因,是新建筑不光是从“符号”,“空间”去考虑。而是直接去发掘原有建筑的设计脉络和理念,将原有建筑师构筑的思想有效的加以延续或突出。如江苏饭店由于年代久远已显破旧,但其内框架结构和很温馨的立面的主要特点没变,设计者在功能上加了一组混凝土筒体,就让立面出了层次(这也是新时代新功能的体现),在在筒体之间加上梁和柱的构架,一种结构的逻辑突然变得十分明朗,加上用砖红贴面,使人觉得它本身就应存在,完全融入其中。
写到这里,我觉得丁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的确是比较领先的,很多类似的设计大多是牵强的谈符号、空间、文脉,象丁教授那样直接去发掘原建筑内涵,设计理念的人几乎没有。我觉得这种方法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风,我自认为受益匪浅,但是丁教授的这些思想同样是受意大利建筑师罗西和斯卡巴的影响,他说斯卡巴的这段话给了她很大启发,我摘录下来:
“现代建筑就象古典建筑一样有着它自己的语言和语法。现代建筑的形式与结构可以遵循古典的规律。……我以为从我的作品中总是能发现这样的评价,即最大程度的沉浸在传统文化中,却看不见古典的柱式和柱头,因为它们已经过时了。今天,即使上帝也不可能发明雅典卫城,仅此一个是美丽的,所有类是的只能是渣子。用此观点去看的话,即使让帕拉第奥取再造一个也将会是丑陋的。就柱式和柱而言,只有希腊人能够到达顶端。也仅仅是帕提隆神庙内的这些形式才象音乐那样生存。”
行文至此,我发现我们对于传统精华的延续和发展的探索已不少,但是现状仍是不容乐观,正如贝聿铭先生所说的:“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这也是我所奋斗的。
如果说贝先生给了我奋斗的方向,丁教授开拓了我奋斗的思路,让我以全新的设计思想去对待传统,那么我该做些什么我也已明白,尽管我知道那将会很难。

2000年12月13日初稿
2000年12月20日 完
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
《 城市规划与发展》 东南大学出版社
《贝聿铭》 王天锡
《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 吴良镛
《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 蔡镇钰
《道与中国传统建筑》 陈纲伦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增刊)199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斯卡帕作品介绍》 《世界建筑 》 9802 《建筑学报》、《建筑师》相关文章





--------------------------------------------------------------------------------
我的一切是我的君儿

architecture


发贴: 414
  2001-05-11 21:44      
--------------------------------------------------------------------------------
发表意见阿



--------------------------------------------------------------------------------
我的一切是我的君儿

独钓寒江雪
Moderator

发贴: 2892
  2001-05-12 02:08      
--------------------------------------------------------------------------------
好长一篇,看的眼酸,hehe。:)
arch兄热情洋溢,以民族文化之探寻为己任,值得钦佩。
论及吴,丁二位不同结果(arch的个人观点)虽然不够透彻,但是
有可取之处,例如人们的“现代人的心理较以前有又变化”。
传统并非那大屋顶,而是那屋顶底下的生活方式。所以,传统一直在改变,而时代在前进。abbs关于传统问题的争论也一直没停过。可以去搜索
从前的贴子一看。

关于学生们的竞赛,民俗被拿出来作秀成为一定距离外的观赏品,这和
切合人民百姓的传统是大大不一样的。所以让他们茫然而无以应对吧。



--------------------------------------------------------------------------------
生活在别处.  
snow.sz


发贴: 390
  2001-05-12 10:40      
--------------------------------------------------------------------------------
谢谢你写的东西,我很喜欢,也很需要!



--------------------------------------------------------------------------------
生活就好象被人强奸一样,如果你无力反抗,就只能闭上眼睛去享受了。

** 第三空间 **
QQ:89528913  
zepplin


发贴: 147
  2001-05-12 11:21     
--------------------------------------------------------------------------------
一个字:好
请再续



--------------------------------------------------------------------------------
stair way to heaven  
Louis.kahn


发贴: 326
  2001-05-12 11:59      
--------------------------------------------------------------------------------
你们所说的那些传统如什么风水,什么古建的形态在我眼里未免都发着机分死尸气,君不见,在都市化的大浪潮中,我们还有多少传统可以保留,以前在乡下的那种四世同堂,走亲访友的场面你能在城市里见到?一个单元盒子统统把这些都抛弃了,乡里的亲戚更是不敢进洋屋子的门。为什么?
怕脱鞋,上厕所不方便,不能随处逛逛。不可以大声说话。比不上在乡下一个大堂屋来的舒服。
这些本应是我们应该保留的,具有亲情的生活形态,都跑到哪儿去了?
其实,说真的,这才是我们的传统,是深入民族本性的特质,绝不是什么风水,古建柱头能体现的。你若能在城市住宅中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个值得尊敬的建筑师,比那些买弄符号的家伙强多了。
可是,都市用地的紧张绝不可能让我们太多的解决方法。
但怎么说来,传统,也绝不会只是形式。


architecture


发贴: 414
  2001-05-12 12:38      
--------------------------------------------------------------------------------
总算有人回复了,谢谢大家啊!
不过还有张锦秋的作品评论没上传,
有机会再说吧!



--------------------------------------------------------------------------------
我的一切是我的君儿

architecture


发贴: 414
  2001-05-13 13:35      
--------------------------------------------------------------------------------
唉,还是没人吱声唉,还是没人吱声



--------------------------------------------------------------------------------
我的一切是我的君儿

dinorapor


发贴: 50
  2001-05-13 14:59      
--------------------------------------------------------------------------------
现在我仍然是没有什么头绪!唉~
看周围有些同学的思路,有个做得很快的,他好像是以潮汕民居为入手点,但觉得这样以某一地方特色为出发,会不会限制我们的设计?

我个人的想法是,这个设计的基地本身所出的环境就很特殊,它所要表达的仍然是一种思想.建筑置身这个带有新旧矛盾环境当中,它应能够协调这种矛盾.就像有些网友提到的,这个设计本身可能是想通过这个建筑特殊的基地环境,来反映现代建筑师对待旧有文化的态度.可我一想到这儿,脑袋里就空咯,感觉很复杂.
班上有些同学像是事先商量好了似的,你做这个民居,他做那个文化.我觉得这样的思考方向好像不对路啊!
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在我们的设计中,要能够做到,让身处建筑其中的人,在走这个建筑的过程中,能从精神上感受到某种民族意义的存在,也许这就是所谓"感动"?!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也应在建筑上有所体现,这或许可以算作是建筑对环境的态度或是回答吧?!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5-11-8 13: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那里的文章啊,写的还是不错的,中国传统的引用确实是当务之急,国外现代,后现代建筑,和一些追求形式的建筑的进入,应该引起中国建筑师的反思了,中国的建筑发展难道要追在国外建筑发展的后面吗,我们的5千年的精华需要利用和鉴戒.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18: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从abbs上转载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2 12: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新的材料表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
我努力的方向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5 21:36 , Processed in 0.191497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