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5|回复: 1

[推荐]:影像表达潜行规:该破除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0 09: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孙振军


    最近在山东参观了一位国内摄影界老前辈的作品展——某开国伟人系列。参观的一行人都说好,业界更是称这位前辈为大师、先驱。的确,仅仅是他八十余岁的高龄、在伟人身边担任过十几年专职摄影师的经历,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的。但是,如果仔细地研判、剖析一下,这位前辈的作品究竟好在哪里呢?我看无非是三点:一、他拍的是开国领袖;二、他拍的都很正规、正统、正面;三、他拍的都很严肃、庄重、清楚、清晰。我不知道这位大师是否有些心存遗憾,但若让我用今天的标准、挑剔的眼光来“苛求”,这些作品似乎更应该归纳为照相、留影的范畴——因为,诸如伟人与儿子聊天、与女儿散步、与农民谈心之类生活化、自然化、多样化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当然,我们是不可以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流失的历史的。我对这位大师依然深怀无限敬意。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尽管往事已长逝,但来者犹可追——在今天的中国影像界,一旦事涉领导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还有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束缚摄影人手脚的,必将也肯定会给未来的影像史留下缺憾的潜行规呢?依据我的观察、研究,这种潜行规虽然较之二十余年前有所变动,但依然坚如磐石般存在着,人为地设置了许多不见条文但却已成惯例的禁区,压抑着摄影人的个性不得张扬,也强制性地捆绑、固化、培育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简单化、庸俗化读图习惯,当然也造成了他们的视觉上的疲劳、麻木与心理上的厌倦、反感,消蚀着整个影像界的声誉。
  那么,这些潜行规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我稍加回顾了一下,依据当今见诸报纸、杂志等媒质上的,领导人在会议、视察、调研、演讲、外交等施政、行政、执行公务活动时的图片,发现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领导中心原则。拍合影照、接待行行业业的代表、劳模时,主要领导干部是雷打不动、一成不变地要站在或处在中间位置就不用提了,即使在那些根本不必要、不可能也不需要某位领导居于中心的场所,摄影者也非要挖空心思、处心积虑地将他心目中的最高领导人放在中间位置不可。我就曾在某地的报纸头版上读到过这样一张照片:左边四个领导,右边四个领导,中间恰恰正是这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在参加有九个地区联合召开的经济协作会议,领导们不知是步入会场还是步出会场时,这家报社派出的记者抓拍的。既不是地幅、人口、综合实力的九地之冠,又非东道主承办方,凭什么你们的领导就要处于众星捧月、北斗拱星的要位啊?可是,你又不能说人家的照片是导演、 摆拍的或拼凑、虚假的,因为人家明明是“抓拍”的。问题主要出在拍摄者的意识上与他心中已成模式的定势思维上了。
  其二是领导重点原则。如果领导不能成为“中心”,那么就一定要让领导成为“重点”。不论什么前提、不论什么背景,也不论什么题材、什么事件,只要领导出现了,就一定要生拉硬扯地将领导整治成“重点”人物。类似会议讲话、访贫访苦、深入基层之类的活动,那绝对是驾轻就熟、老马识途,大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比如,工作人员把沉甸甸地一袋面、两壶油、三斤猪肉放在老光棍的肩膀上,待他热泪盈眶、哽咽着到欲哭未哭的状态时,领导满面春风地健步上前,亲切地拉住老光棍的手问寒问暖;这时,快门响了……但是,真正的“功夫”则体现在那些“有条件让领导成重点,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领导成重点”的摄影人手下。比如,不久前某地又一次发生了矿难,数十人在爆炸后被困于数百米深的矿井下生死未卜……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谁应是主角?显然是施救的抢险队员和遇险的矿工;但是,在摄影者的独特匠心、奇妙布局下,当地报纸上见报的照片则是:前景,本市主管安全生产的政府领导,痛心、疾首、焦虑、威严、肃穆地站着;中景,一队带铝头盔、穿防火衣的抢险队员急匆匆地跑过;远景,冒着黑烟、淌着污水,坍塌了一半的矿井口……
  再则是领导正面原则。这里的“正面”,除字面意义上的领导人是正面对着镜头、正面对着观众外,还有意境、主题、形象、表情以及精神状态、情感起伏、内心活动上的“正面”。总之一句话,不管别人怎么着,但领导的形象必须是恰如其分、恰到如处、举止得体、收放适中的。我曾看过这样一张地方领导人在基层视察的照片:主要领导神情专注、表情和蔼、步履坚定、手势优雅地走在中间;但旁边的一位级别稍低一点的领导则恰好闭着眼,而后排另一位陪同的领导则像个智障者一般傻脸朝天、嘴巴大张……拍摄者以及拍板刊发这张照片的决策者,其顾头不顾尾、媚上而仰下之态,真乃生动逼真、跃然画上。如果要叫我来将这张照片命名,我就谓之为“官大一级压死人”。
  最后是领导全面原则。全面与正面有相近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我们常见的情形是,无论是半身的还是全身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领导都是要保证或特写或近景或中景或远景或半身或全身的完美形象的。从常理上讲,这也没有什么错,但总不能太顾此之全、不计其余吧?正好,我手头有某家期刊今年出版的杂志封面:温家宝总理在河北农村一户农家,与两位年过花甲的老农民一起吃饭。温总理居于中间,形象、神态都很亲切、自然、完整;但是,左边那个侧着脸边看总理边吃饭的农民,却被从耳根后生茬茬将后脑勺裁切掉了;右边那个老农倒是正面,但脑袋、身体却像是被切西瓜似地被砍下去了一小半……当然,也许是当时拍摄时受空间的限制没拍全,也许是后期制作时为了画面的紧凑、饱满做了取舍。但是,我想请教一下拍摄者、剪裁者:如果那俩老农是你的老父,你还会这么干吗?如果那俩老农有强烈鲜明的肖像权意识要状告你,你该如何答辩?
  事实上,影像界的潜行规还远不止这些,仍有许多让局外明眼人看来十分荒唐可笑、但业内当事者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戒律,在发挥着标本效应,凸显着示范作用。但我认为,起码本文中所涉及的“四项基本潜规则”,都是毫无道理、不堪一击的。这些潜行规的来历都很不正道,更不能成为业界“经典”再忽悠摄影人。我稍做搜集,便可信手拈来大量的实例可以做为破除它的佐证。比如,1945年在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傅斯年等人以国民政府参议员的身份访问延安,临别合影时毛泽东同志就站在最左边,并让朱德、周恩来等站在最右边,而执意让黄、傅等站在中间以示尊重;比如,邓小平同志与小外孙头对头“顶牛”、翘着二郎腿看报的照片,就让全国人民看着倍感亲切,并在国际上得了大奖;比如,1998年华南、华东抗洪抢险时,      同志穿着大胶鞋、挽着高裤管在抗洪前线视察抢险救灾的照片,就让十三亿国人群情振奋、倍受鼓舞;比如,朱   基同志说起对腐败的痛恨、党中央反腐的决心时紧握拳头、声色俱厉的照片;就让广大党员干部感到民族有幸、国家有望;比如,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先生两手将握未握而非热烈握手或正襟危坐的照片,就让整个华人世界深感两党的这一小步确是民族的一大步;比如,温家宝同志怀抱遇难矿工的遗孤、情不自禁地流下爱怜的泪水的照片,就让亿万庶民百姓感到总理与我们情相近、心相连……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鲁迅先生还说过,世界上本来也没有什么鬼神,是人造出鬼神却又来吓唬自己……就当前的影像界而言,那些蛮不讲理、不近情理、不合逻辑、缺乏依据的潜行规,正是摄影人自己造出来的又用来吓唬自己的鬼神,正是摄影人自己设置的又来划地为牢的藩蓠……该让它寿终正寝、一边呆着去啦。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6-5-10 11: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高见!!!佩服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3 05:37 , Processed in 0.189407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