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8|回复: 0

[转贴]:中国传统商业建筑探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0 17: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陈芳

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感觉反应过程的一切外部因素。一般分为行为环境、感应环境、操作环境 和绝对客观环境。

传统商业建筑环境,是由传统街道结构体系、传统商业建筑群体、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街 道陈设等构成的,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它的物质空间形态向人们表达其文 化内涵。传统商业建筑环境不仅仅指某些特定的历史遗迹,还包括更为宽广的时空内容。

由于隋唐以前的统治阶级历来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不允许商业过度发展,隋唐以前实 行坊市制。它是在政治因素约束下的产物,具有集中性、内向性和封闭性。仅有的商业区管 理严格:“凡市,日中击鼓200下,而众以会,日入前7刻,击钲300下闭肆,而众以散。” 唐代长安城里除了用高大的城墙封闭整个城市以外,还分别把坊一居住区和市一商业区用围 墙封闭起来。规定“民间有向街开门者杜之”,“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市”必须集中 设置,“市”以外严禁交易,坊市里的店铺,要求按规矩建成一个式样,排成一线,围成一 个方阵,中央部分设市楼,属管理用房。从构筑形制到商业行为都被约束得非常苛严。到宋 代“市”破墙而出,演变成了沿街设肆,热闹非凡的带状商业街。

传统商业建筑就是以同一的建筑型制,衍生出适于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营销方式、不 同经营规模、不同地域条件的商业建筑环境。就如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这里“道”是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而传统民居这一型制衍生出丰富复杂的传统 商业建筑环境,绝不拘泥于一砖一瓦,一桧一梁之建构,也不刻意装典外表,而是追求意境 之美,空间之美,群体之美。从而构成了变化万千,极其丰富的环境之美,换句话说在这种 单一的建筑型制,几千年来,它满足了不断发展、形形色色的商业行为的需要,其精髓在于 商业建筑环境的营造,也就是,以单一的型制,采用了各种技术的和人文的手段,营造情调 各异、丰富多彩的商业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商业建筑物质的和精神的复杂要求。其具体体现 如下:

1.同一的建筑型制,营造出异质的营销体系

见图1宋之前,城市里实行坊市制,从商业建筑的构筑形制到商业行为都受到严格束缚。从 中唐之后,坊市开始松懈,至宋完全瓦解,形成街市,商业行为被彻底解放出来,逐渐形成 各种营销体系,民居建筑的厅堂用来接待熟客或洽谈大宗生意,属于管理用房。民居中沿街 的房间分店、铺两种形式,店铺是经营销售用房,店面可挂招牌、幌子为自己大做广告,铺 用来摆放柜台,销售商品。而摊这种形式就比店铺简陋,可临时设置或在店铺前搭棚子,把 货物直接摆放在摊床上,顾客可开架自选,非常方便、直观。贩就是走街串巷的叫卖形式, 可送货上门。

由此观之,有宋以下,商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门类不断增多,行为也由单一到复杂,几乎涉 及到市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商业建筑的功能,已由单一的买卖货品,发展到饮食、娱乐、旅 宿等等。于是诸如茶楼酒楼、火铺饭店、青楼勾栏、猜赌戏耍、客舍货栈,以至于算命相面 、灯市、庙会等许许多多的新鲜的功能,都注入了商业建筑之中,与原有的绸布、百货、药 材、典当等等货物买卖一齐展现在城市肌体之内。但此时并未产生新的建筑类型去适应新的 功能,而是以传统民居的统一格局,构成了店、堂、铺、摊和流游动叫卖的街市广场,既有 序又生动活泼的商业建筑环境。

2.同一的建筑型制交融丰富的城市环境

如果说:“广场”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社交性外部空间形态,不但是人们举行集会、节日 欢庆活动的场所,也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市场。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模 式,却是“街”或“街”+“场”的混成形态。

传统商业街道主要由商业建筑簇拥而成,底层店面半开敞,甚至完全开敞。店舍是专为他人 服务而设置。因此,街道空间只是两侧商店空间由内而外的延伸,无论是店内交易,还是沿 街买卖,都起到滞留行人的作用,从而阻滞交通。

而在这一时期的商业街道中,人的活动方式是以步行、行轿、马车的形式进行,而步行活动 又是人们最主要的行为活动方式,这时的交通流量并不很大,所以沿街密集布置的商店与交 通并没有多大的矛盾,相反的商业与交通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

2.1建筑与道路之间界面模糊,并且空间交融。我们都知道鲁宾的“两可图”中人脸与杯 ,它们互为“图”、“底”关系,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芦原义信,利用格式塔心理 学及鲁宾的“两可图”,研究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提出著名的“图”、“地”空间理论。他 认为西方的传统街道如意大利的传统街道建筑与道路空间具有可逆性,就是这种“图”、“ 地”关系,建筑与道路空间之间的区别就是有无屋顶,没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空间。

而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建筑与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不定的空间关系,街道中的商店建筑大都有 挑廊或深深的出檐,沿街店面的装修大多是活动的、可拆卸的。沿街建筑底层和街道空间活 动联系密切,也可以说把底层建筑和街道理解为同一个空间整体,建筑的内与外的界面模糊 ,街道空间和建筑室内空间也是流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于空寂处见流行,于 流行中见空寂”,这种虚的意境,是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一大特征。

2.2尺度得宜因此产生亲切的氛围。就我国传统商业街道道路的宽度来说,从唐宋到明清的 漫长发展变化中,宽度大体上是逐渐变窄。各代商业街道的宽度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趋势 由宽到窄、由开敞到封闭,由于这类街道都是“马车时代”的产物,街道一般比较窄,沿街 建筑比较低矮,大都为一、二层建筑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大多为1∶1.2~1∶2,在我国 传统商业街道中,人的活动节奏缓慢,活动方式是沿街观看或购物,因此街道空间应有内向 的亲切感,建筑与街道的比例是获得亲切感的重要因素,街道的宽度不能过大,它应让行人 直接观察到两旁建筑内部的活动为产生内外活动的相互吸引创造条件。d/h=1.2-2这种空间 尺度关系,使得传统商业街道空间总的感觉是狭窄的、亲切的,尺度是易于商业活动的 。

用19世纪欧洲人提出的视角理论来分析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的空间尺度,也是非常合理的。 视角理论总结出人在处于平视的状态,观赏角度为180°垂直视角时,这是看建筑群体的基 本视角;当人的观赏角度为27°垂直视角时(tan27°=2),可以完整地观赏建筑的整体;当4 5°当(tan45°=1),是观赏单体建筑的极限,这个角度可着重看建筑的细部。按照我国传统 商业街道空间d/h=1.2~2这种比例,在街道中间看两侧建筑时,其观赏距离 约为建筑高度 的1倍左右(观赏角度约为45°),在街道的一侧看另一侧建筑时,其观赏距离 为建筑高度的 2倍左右(观赏角度约为27°),这两种观赏角度都是欣赏街道立面的最佳视角。

〖TP0,+60mm。80mm(28,1),BP〗

用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理论来分析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的空商尺度也颇具合理性。他认为当 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时,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当d/h<1,街 道两侧的建筑就容易相互干扰;当d/h比值进一步小时,街道就是一种封闭、恐怖的感觉;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远离状态,进一步增大,街道就有种空旷 萧条感,而d/h=1.5-2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

3.同一的建筑型制生成的综合环境效应

3.1牌坊界定的内聚效应。牌坊最早源于我国里坊制的坊门,宋代里坊瓦解,墙去门留,坊 门独立,以象征门存在,从宋代《平江图》中就可看到这种坊门,在中国古代沿街设牌坊成 为一种传统,这些牌坊大部分都有某种纪念意义。在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空间中,牌坊主要作 为标志性的大门而存在,它能抓住人的视线,具有极强的识别性。

从空间意义上说,在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空间中的牌坊,主要起组织空间的作用。由于牌坊的 存在,使街道具有封闭感和内聚效应,成为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牌坊是街道中的重要景观 ,它又起一种框景的作用,透过它看的街道更富于变化,一般在街道的入口处都设有牌坊, 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使人感到门的存在似乎进入其间就别有洞天,具有一定的向 内吸引作用。例如安徽屯溪老街入口(见图),南京夫子庙入口。如果街道中有几座牌坊组 织在一起,就可形成更加丰富的空间。如果有数座牌坊沿街而设,可丰富街道空间,使街道 景观深邃而富于变化,牌坊是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的典型标志之一,它丰富了街道空间,因此 在全世界各地的“中国城”大多以牌坊作为“街门”。

3.2空间的秩序效应。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空间序列的塑造 受到普遍重视,在中国建筑的构造中注重时空一体,采取有层次、有发展的手法把人们从开 头引导到末尾在高潮中实现富于戏剧的结束。

这点是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环境的一个特征,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从沿街道方向说,一般传 统商业街道在入口处都有各种鲜明、独特的标志性设施,如牌坊,进入街道后,行进中在交 叉路口和标高变化及有重要纪念建筑地段都适当扩大空间,设置广场式静态小空间可供人们 休息、停留、杂耍、社交。在以通行为主的线状商店街面上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使街道具有 整体统一性,它将商业、游憩、文娱、活动结合于一体,依建筑—通道—广场等组成不同的 空间序列,体现其连续感。

我国传统商业街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是买卖交易活动,其内容多样性就要求空间形式和设施 与之相适应。在城市两种基本空间中,街道容易给人流动和延续的感觉,有一种视线的连续 效应,而广场往往给人以滞留和安全感。在单纯线性商业街上,空间强烈的方向感,引导顾 客向两个方向流动,不宜于顾客停息和汇集,很难使空间生产闹中有静的气氛,而广场就能 起到这种作用。人们在这可进行各种活动如休息、聚会、品评商品及其它民俗活动,中国传 统商业街这种开闭结合的空间环境,符合顾客活动规律及心理需求。

3.3招牌帘饰强烈新鲜的视觉效应,吆喝叫卖刺激听觉的音响效应。我国传统商业环境非常 讲 究活跃的气氛,这就是声、色两个字,即吆喝声和幌子与招牌等,它们能丰富商业环境,增 加商业气氛。“市声”是一种特殊的乡土艺术,具有很大的魅力;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 词》中写道:凉果楂糕聒耳多,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说 的 就是北京城里走街串巷的食品设点,或沿街叫卖,给城里的普通百姓带来了很多方便。这些 小贩们很辛苦,需要走街串巷还要连吆喝带唱,代替店铺的招牌幌子作为吸引买主的广告。 史玄的《旧京遗事》写到明末的时候:“京城五月,辐凑佳蔬名果,随声唱卖。听唱一声而 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担市也。”

而招牌、幌子、匾额更是五彩纷呈,是我国传统商业经营上的一大特点,就如梁思成先生所 说:“也许因为玻璃缺乏,所为商品的广告法,在古代的店面上,从来没有利用窗子陈列的 ,引起顾客注意的唯一方法,乃在招牌和幌子。”

也许是因为我国传统商业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程式化程度高,它没有橱窗陈列,各个单 位建筑虽然所卖的物品不同,但从外部形象上却很相似,为了区别,就全靠招牌、幌子这种 广告手段,直接点明其经营内容,并且具有装饰功能。早在唐朝,长安、洛阳的大酒肆门前 不仅挂酒帘,而且悬挂各色彩旗,用妙龄女子弹吹丝竹,以吸引过往食客。以后由于存在商 业竞争,明代城市中的店铺都制招牌,有的高达3丈多,酒肆一般横匾连楹,其它的店铺或 悬木罂,或悬锡盏,缀以流苏。到了宋代,招牌、幌子变化更多,《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 描绘了街市招牌的情景。

3.4庙会灯会热闹非凡的“从众效应”。俗话说“因人成市”,就是说有人群的地方也就易 于贸易交流,因此,商业街坊“因庙而兴”的现象相当普遍,还有各种灯会,每年定期举行 。如宋代东京汴梁最大最有名的集市,要算是东京大相国寺,每月初一、十五,逢八,开放 5次,允许老百姓在寺内做买卖,不仅东京城里的居民多来光顾,还招来了不少客商与顾客 ,相国寺的集市里,“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惜之物,悉萃其间。”真是个大博 览会。神庙里的香火越来越旺,神庙外的买卖也越来越兴隆,卖吃的、卖玩的、卖小器物的 ,再加上唱戏的,玩把戏的都挤到神庙周围来,为香客、游客提供服务,真是人山人海,生 意十分红火。

又如南京夫子庙,位于秦淮河畔,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交通运输方式使这个地区自六 朝以至于明清即成了南京的中心市区,历代不衰。清朝时这儿设贡院,是省考场所,常年考 生云集,为考生服务的各行业人员达5、6万。再加上夫子庙每逢法事,香客云集,一些官 员因秦淮之佳景又在夫子庙一带沿河建宅,因而给夫子庙地区带来了大量特殊的商业活动, 商店、会馆、旅馆、茶社、酒楼等应运而生,当时人称“两岸河房,雕梁画廓,绮窗丝幛, 十里珠帘,灯船之胜,甲于天下”。

这种游览、观光、购物统一于一身的多功能寺院,雅俗共赏,情趣横生,深得民间喜爱。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16 18:55 , Processed in 0.18955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