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5|回复: 1

[文章]:摘自施教授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7 13: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培养答题能力、训练解题速度”(3.1版)--回顾2003年     展望2004年  

说      明

刚进入2004年、已有不少工程师来电询问或要求报名参加今年的结构工程师注册考试“考前辅导班”。事实上、今年的培训工作目前尚处于备课、策划和各方协调的阶段,离开报名尚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大家不必着急。目前来联系的一些工程师对我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并不太了解的,仅仅是‘道听途说’、根据一些‘片言只语’就来联系。虽然,这几年我曾帮助过相当多工程师通过了注册考试、但还有一些工程师接受我的培训后并未通过考试。就是说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每一学员均是有效的,有一个‘教’和‘学’之间相互是否能够适应的问题、这是我所关心的。因为来京参加培训的费用是很高的,除了培训费外还要支出交通、住宿、伙食等费用,北京的费用标准又比外地高,所以不能盲目象追赶时尚似的赶来北京听课。如果通过培训能获得考试成功、确是一件好事;如考试失败、则代价不低。为了减少盲目性,有来京听我辅导意向的工程师、首先要做的事是好好评估一下来京学习是否有效的问题。为了让工程师能清楚地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教学,我对来听课的学员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听课学员应该准备好那些条件,以及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的工程师不应该来京以避免白花冤枉钱等问题,我特写本文、请有兴趣来听课的工程师仔细阅读如果感到我的教学方法符合您的培训需求,则请于3月份后参加网上举办的‘水平摸底测试’,从通过测试的结果来对本人的业务状况作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自已条件的‘培训班’。只有经这样理性的考虑后您作出的选择才是最佳的。

                  施 岚 青

                                         2004年 元宵

虽然采用以‘选择题’命题方式进行注册考试已经实施了三年,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考生不能适应这种考试的要求。从2003年的考试可以看到其突出的表现是:多数考生不仅无能力按时完成所需做的考题、并且有些已作的考题并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这二种失误综合起来导致考试失利。观察考试的内容明显可以看到近期考题的‘难度’远远高于早期。当前只有约10%的考生才能挤进注册行列,这样苛刻的控制比例使得今天的注册考试事实上已经成为‘选优竞赛’。由于注册考试已经进行多年、已有足够数量的‘注册工程师’能满足设计市场上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当前注册考试及格率的控制值实际上就是这种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这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这样的考试‘难度’如在今后的注册考试中继续执行是可以理解的。正因已有足够数量的‘注册工程师’,所以今天尚未注册的工程师已经很难独立承接设计任务,为了解决‘有饭吃’这个基本问题,必须冲破注册这个‘瓶颈’。对他们来说取得注册资格是在“为生存而奋斗”,亦是个‘为长久计议’的大事。所以在2004年不仅有刚通过‘基础考试’的工程师要进入‘专业考试’的行列,还有相当数量过去考试失利的工程师还要继续参加考试,所以竞争还是十分剧烈的。

如何帮助考生适应这种考试的要求、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应该承担的任务。由于至今还没有看到现成的有效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不断总结成功的做法,把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起来,还要找出一些不符合考试要求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必要调整。以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能找出一套合适的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就是根据这种理念来对2003年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并在此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2004年如何把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使及格率能更上一层楼。

  

一、对‘试卷’内容的分析

我专业从事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已进入了第八个年头,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2001年命题方式发生改变,由‘作业题’改为‘选择题’,考试的命题规律有所变化,以前积累的经验用于今天也并不完全有效。必须重新认识命题的规律,使得今后的教学内容在‘有的放矢’方面做得更好、为整个教学工作能达到‘恰到好处’打好基础。所以每年考试完成后我总是认真分析试卷、根据新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在这三年中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下述思路来进行的:

2001年还是按过去‘作业题’的考试规律来进行教学,仅用七天时间进行教学活动,讲授内容不能适应考题‘量大面广’这个基本特点的需求。幸亏还出了五套‘模拟试卷’供学员考前练习用,才弥补了讲课内容偏窄的弱点。

2002年的教学内容上已经按‘量大面广’这个特点来安排,基本上已能适应‘选择题’考试的特点。教学方式是‘以听为主’,14天的教学时间全部用于听讲,没有在提高学员的手算解题能力上进行专门的严格训练,仅是作些常规的安排。学习结束后学员是否继续进行作业练习未作规定,但考后发现‘既听又练’的学员及格率高、‘只听不练’的及格率低。

2003年采用‘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除继续做到‘量大面广’外、还将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加以强调(这些重点内容是过去‘作业题’考试时总结出来的)。 在‘慢班’的教学中对每门课实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讲评,22天的教学时间中有1/3时间用于训练手算解题能力。

从上述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的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虽然每年均在改进、但至今还觉得尚不能说已经满意地掌握了教学规律,所以2003年的考试结束后,我再一次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2003年是第三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考试,至今我已积累了八份试卷(三年的‘—级’、‘二级’试卷,再加上中、外二份样题),已有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所以这次我将这批资料重新进行研究,收益颇多。总的印象是:三年来我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逐步摆脱‘作业题’考试的影响、渐渐符合‘选择题’考试特点的演变过程。现在再回头看,教学的内容和安排总体上是恰当的,但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以‘混凝土结构’为例来介绍今天我对这门课命题规律的认识。试卷中属于‘混凝土结构’考题的内容不仅考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还包含‘荷载’、‘地震作用’或‘静力计算’方面的问题。现在只讨论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关的考题。三年来六份试卷中这类考题共有71题,现将这71道考题按其在《规范》中所属的章节号列在统计表中,即将考题的内容按《规范》的章节顺序分为8行,由于《规范》3、4、5、6等四章的内容较少、合并为第一行(基本规定)。《规范》第7章的内容很多、故分成三行(梁,柱和拉、扭等)。《规范》8、9、10、11等四章的内容分别独立成一行。将每张试卷中相关内容的考题数量列在表内。

内容
《规范》的

章、节
合  计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考题数
百分数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基本规定
3、4、5、6
6道题
8.5%
0道题
2道题
0道题
2道题
1道题
1道题


7.1、7.2、7.5
14道题
19.7%
1
0
1
4
5
3


7.1、7.3、7.5
12道题
16.9%
2
2
5
3
0
0

拉、扭等
7.4、7.6、7.7
11道题
15.5%
5
0
0
2
0
4

刚度、裂缝
8
4道题
5.6%
0
0
1
1
0
2

一般构造
9
3道题
4.2%
0
1
0
0
0
2

结构构件
10
11道题
15.5%
2
3
4
1
0
1

抗震设计
11
10道题
14.1%
0
1
0
1
5
3

总计
71道题
100%
10
9
11
14
11
16


从统计的结果得到下列三点印象:

1、从整体上来看六份试卷的全部考题,很容易就会发现考题的内容是‘全面开花’和‘面面俱到’。基本上涉及到整本《规范》的每个章节,而且各部分内容出现的机率亦较接近。不仅十分重要的‘梁的受弯承载力’是一道考题、而且最不容易想到的‘吊环的设计’亦是一道考题,没有看到某一章节的规定是‘重点’的迹象。而过去“作业题”考试时‘梁、柱’的内容是年年必考的现象当前不出现了。

2、从一张具体的试卷看,考题的内容并不是‘全面开花’,往往是‘围绕主题’展开的。一组和‘主题’有关的各式各样问题成为一串连锁的考题,不仅《规范》中属黑体字的重要内容要考,而且附注中小体字的内容亦要考。所问的问题还有相当的深度,有时一组考题实际是这个‘主题’中的‘难点集中’。所以您对这张试卷中所考核‘主题’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成绩的高低。

3、在过去考核过的71道考题中,仅有2道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同的,即97.8%的考题所考核的知识点均是不相同的,考题的内容是‘年年翻新’和‘从不重复’。目前已经有八份试卷(含样题)面世,我们能看到的试题近百道,所以浮在面上、为大家常见的考题基本已被采用了。今后的考题可能要靠‘深挖细找’才能编写出来,这种‘深挖细找’的考题考生见到时很可能会感到不熟悉,这会增加答题的难度。

根据这次分析所得到的新认识、回头看2003年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二点看法。

1、由于我是按照《规范》的规定来确定教学内容,所教的内容尚能基本符合‘全面开花’和‘面面俱到’的要求。但还有20%的考试内容是我在教学中没有涉及到。

2、由于我将过去‘作业题’考试中总结出来的“重点”用于今年的教学中、过多地引导学员将精力用于掌握这些“重点”问题上,不符合今天考试的实际要求。

2004年我将根据新的认识重新备课,使2004年的教学内容更适应今后考试的实际需求。

这里我仅是讲了对‘混凝土结构’考题的新认识,对其它各门课程我亦同样进行了详细分析。我认识到这是一项基础工作,是今后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肯花时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将整个分析过程用数字化来表达,所有结论均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由于各门课程的考题是由不同的专家来命题的,所以各有各的特点,有共性亦有个性,我已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了各门课的对策。并将根据这些对策来进行备课。

  

二、对2003年考前辅导中所讲授教学内容的分析

首先将2003年注册考试中所考的考题内容和2003年考前辅导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即是《应试指南》中供学习用的【例题】和辅导时作训练用的‘模拟考题’。

为了便于观察,把注册考试中每门课程的考题编号、所考核知识点和《规范》中相应的条文编号列在统计表的前三列内。再将《指南》或‘模拟考题’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例题号】或‘模拟题编号’列在同一张统计表内,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吻合程度。每一门课程编制一张统计表。这里所指的每门课程包含下列十门课程:静力计算、荷载、地震作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现仅以“地震作用”为例来介绍统计表的具体内容。

《地震作用》课程

(一)范围

包括分散在各类结构课程中的全部《地震作用》考题,共计6题(一级4题,二级2题)。

(二)基本情况

全部为确定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题。

(三)考题的分布

抗震设计规范
考 核 的

知 识 点
考 题

编 号
例 题

编 号
模 考 题

编 号
吻 合 程 度

A
B
C

5.1.5
钢结构的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 ,题25
震【例3.2.1】
震【题3】
*
   
   

5.2.1
框架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 ,题22
震【例3.2.7】
震【题1】
*
   
   

5.2.1
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 ,题23
震【例3.2.7】
震【题2】
*
   
   

5.2.1
框架某层的地震作用
一级,下午 ,题24
震【例3.2.7】
震【题1】
*
   
   

5.2.1
砖房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二级,上午 ,题36
震【例3.4.14】
   
   
*
   

5.2.1
砖房某层的地震作用
二级,上午 ,题37
震【例3.4.14】
震【题1】
*
   
   

总 计
6题
6题
5题
5
1
0

百分率
   
100.0%
83.3%
83.3
16.7
0


 

 

 

 

 

(四)有关吻合程度的说明:

A:内容相同、题型相同、数据不同。

B:内容相同、题型不同、数据不同。

C:该题的内容未讲述过。

其它九门课程同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编写了统计表。现将十张统计表内容汇总成下表。

  

课程名称
考题数
《指南》中相近的例题数
“模考”中相近的考题数

静力计算
9
8
88.8%
5
55.5%

荷载
9
7
77.7%
3
33.3%

地震作用
6
6
100.0%
5
83.3%

混凝土结构
27
20
74.1%
15
55.5%

钢结构
21
16
76.2%
14
66.7%

砌体结构
25
20
80.0%
6
24.0%

木结构
4
4
100.0%
2
50.0%

地基与基础
29
26
89.7%
16
55.2%

高层建筑结构
21
12
57.1%
10
47.6%

桥梁结构
8
7
87.5%
5
62.5%

总计
159
126
79.2%
81
50.9%

  

  

  

  

  

  

  

注:考题‘—级、上午、题23’未参加统计。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到的印象是:

1、2003年‘注册考试’中考核到的知识点约有一半是在“模拟考试”中得到相应的训练。在慢班的教学中所用到的280多道“模拟考题”中,约有1/4的练习内容是与考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相同或相近。

2、2003年‘注册考试’中考核到的知识点、约有80%的内容是在《指南》的【例题】中讲述过。表明《指南》中所讲述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说是对路的。

3、2003年的考题中有27题(—级15题,二级12题)既未在《指南》中讲述到、又没有在‘模拟考试’中接触到,属于未被复习到的知识点。

对上述结果我目前的认识是:

1、对还有20.8%的考核知识点在《指南》中没有进行讲述的问题应该十分重视,反映我对考试要求的理解上还有差距,特别是没有认识到今天是采用了‘全面开花’和‘面面俱到’的命题做法。还是将‘作业题’考试中所用过的‘重点’内容延伸下来,过多地强调了这些 ‘重点’内容,而舍弃了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如我在编写‘风荷载’的【例题】时,起初是想到要把山坡、海岛和围护结构的风荷载确定方法做为【例题】写入《指南》、但又想这些内容不常用、主观认为不可能将这样‘偏’的内容做为考题而放弃了、没有列入《指南》,结果2003年的考试中考了这些内容,导致学员丢失了2分。这件事在我的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所以我在2004版的《应试指南》又补充了177道【例题】,比2003版增多了29.2%的【例题】,共列出了783道【例题】供学员考前复习用。虽然已进行了补充、但我知道这783道【例题】并未复盖全部可用于考核的知识点。如果再进一步‘深挖细找’还能编写出不少【例题】。我想再观察一次考试后、才来确定是否还要补充更多的【例题】到《指南》中去。

2、对有50.9%的考核知识点在‘模拟考试’中得到练习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只能说这是碰到了好运气(因‘机遇’的因素太大、很难做到年年有一半考核知识点在复习时能得到训练)。应该指出仅仅从数量上看问题是不全面的。2003年的‘模拟试题’是以2002年实际考题的难度为标准来编写的。除‘砌体结构’的‘模拟试题’中设置一些‘陷阱’外,多数课程‘模拟试题’没有设置太多的‘陷阱’。问题是2003年考题的难度远远高于2002年。还有好几道考题、因我至今还未能识破它的‘陷阱’而没有找到答案,实在太难了。不能认为2003年考生水平低于以往的考生而形成及格率低的状态,而是考题难度的加大才导致2003年的及格率下降到10%。由于‘模拟试题’的难度和实际考试的难度有差距而降低了它的有效性。所以在2004年的考前辅导中要将难度提上去、加强识别‘陷阱’能力的培训。

由于我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规范》的规定为基本的容、紧贴实际‘考题’的命题规律,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是合适的、能满足考试的要求。这一点已为社会所承认,不仅可以从《应试指南》的发行数量上看到这点(根据建工出版社的销售量和参加注册考试的人数相比、已有3/4以上的考生是采用《应试指南》作为复习用的参考资料)。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即已经连续二年《应试指南》成为命题专家人手一册在命题时作为参考用书。

三、对2003年考前辅导中所采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对于‘考前辅导’的基本任务、历来大家的看法是:通过概要的讲述、帮助工程师把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次系统地整理一遍,将部分因多年不用而遗忘的内容经过教师的提醒而再次回忆起来,所以亦称‘复习’。正因为是‘复习旧课’而不是‘学习新课’、故习惯采用‘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我一直采用这种传统的教法进行‘考前辅导’。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凡是听课后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练习的工程师基本上均能顺利地通过考试、而不重视做作业练习的工程师往往考试失利。同时,认识到随着考试难度的加大、工程师的手算解题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取得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考试竞争十分剧烈的今天、加强 错误!链接无效。 已成为提高及格率的有效手段。根据这种认识,在2003年的考前辅导中我第一次采用了‘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即在‘慢班’的教学中有1/3时间用于‘模拟考试’。其基本做法是:白天听我系统‘讲课’、接着进行‘模拟考试’,考完立即对考试结果进行讲评,让学员修改错误。晚自习时、安排辅导老师‘答疑’, 解决单个学员所存在的个别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天天上课、连练作战三周多,教师、学员均没有调整和喘息的机会。

‘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采用后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这里介绍一些学员反馈的意见。

  

*课后看书,觉不出自已那里有问题,看书上的例题觉得都能看明白。一考试,立刻就发现了自已的漏洞在那里,这种讲过就考的方法促进了大家看书,并及时找出自己的问题。

*每讲完一本规范,进行一次测试,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消化,经过自已独立思考后作出的习题印象深刻。同时考前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我现在的‘恐考症’已大为减轻,听了施老师的课,我信心倍增。考后讲评很好,解决了难题、还统一了认识。

*边讲边考试,这样很能剌激我们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强迫我们亲手做题是保证及格率最有效的办法,所有没有消化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全在做题中解决了、应坚持。虽然时间长了,但学得很扎实。

*本次培训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好,特别是经过考试,将自已在学习上的弱点一下暴露出来,对不懂、不会的知识马上就能发现出来、及时补上,另外也训练了自已动手作题的能力。

*采用授课与模拟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解题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每个学员的得分率,因而值得加强和延续。

*教学方法很对路,对付考试非常有效。因我去年第一次考试时去的培训班,忽视了一般工程师对规范不太熟悉的问题,采用了讲理论的教学方法,结果收效甚微,考试没有成功。施老师的讲课非常适合我。施教授的教学非常有吸引力,听起来感到恰到好处,很过瘾,特别是讲课与习题练习互相补充,重要的内容在讲——考——再讲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效果很好。

*很好!因为都是在考试中遇到过失败的人,只有投奔施老师来学习,这套教学方法对这些人来说是最好的。

*好、很符合应试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借鉴了高考辅导或考研辅导的技巧和方法,“纠错教学法”有创造性。

*目前这种先讲规范、再测试的方法很好。考试一结束、大家马上就能发现自已不足之处、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复习。我觉得考完试再发一份练习题会更好,毕竟大家平时不多做题。

*讲、练结合效果好,规范与例题结合对规范的理解深刻而不空洞。

*很好,要我觉得天天考才好,只有考、才能发现问题,否则不知道问题出现在那。

*做题(考试)的方法不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深印象。

*教学与考试紧密相连,加强理解,强化记忆,这种方法很好。

*教学、讲解、例题与考试相结合,方法实用,掌握效果好,十分认可这一方法。

*这次‘慢班’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好!边学习边消化,效果非常显著。

*考试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很好,让考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在考试中得到锻炼,熟悉考场氛围。

*比较‘独持’,尤其一讲一考,加深了理解,及时纠正了错误。

*很好,能在听讲和做题中提高,最大的好处是考后马上讲评,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缺陷。

这种‘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提高应试能力当然有效。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师,究竟如何实施才能做到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取得最好的效果,能‘最有效’地帮助工程师从原有的水平提高到考试所要求的水平,尚缺乏经验。这就是2003年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是采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的做法。2003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具体的教学安排还要改进,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尚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的认识是:由于来听课的工程师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程度高低相差甚远,他们的培训需求不一样。大体上可分成二类。

1、复习型。其基本特点是:全套《设计规范》不仅是认真学习过,而且是基本掌握的。由于工作经历所限,对有些《规范》由于经常使用很熟练、但还有一些《规范》因没有应用过而比较生疏,需要系统复习、帮助回忆。只有少量知识需要垫平补齐。

2、补课型。其基本特点是:只有不多几本《设计规范》的有关章节因经常使用而比较熟悉,还有相当数量的《规范》是没有学习过,基本不会。他们的培训需求是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要从头学起、从新听课,系统做题、认真消化,决不是提醒遗忘、垫平补齐的问题。要把从未学过的《规范》全部从头至尾学一遍。。

很显然这二种类型学员的学习规律是截然不同的。

‘补课型’的学员往往对听到的讲课内容觉得十分生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教员所说知识的内含、推敲各种公式的准确使用方法。‘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复习型’的学员在听了教员讲的内容后、就能回想起过去自己亲手所处理过的类似问题、并能举一反三、甚至触类旁通解决了一连串问题。‘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是适用的

然而我们是根据‘速成’和‘强化’的思路来安排教学的。课余时间只够学员翻阅和补充听课笔记、追想过去自己所经历过的类似经验。没有提供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品味和推敲的时间。所以“补课型”的学员在这三周时间内、每天听到的不熟悉知识点如同倾盆大雨一样,只能囫囵吞枣填入耳朵内,无力消化。不可能把教师讲的内容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过去‘只听不考’,对听课内容没有消化这个矛盾被掩盖起来了,直到进入考场看到考题时才暴露出来。在2003年的‘慢班’学习期间、这个问题在‘模拟考试’时立即清楚地暴露出来了。在教室内出现了这种情景、‘复习型’的学员很快完成了考题的答案,还认为考题太容易了。而“补课型”的学员不仅做不完、有些考题还找不到准确的答题思路。这个矛盾又被我通过‘讲评’而再次暂时掩盖了,即我把每道题的准确答案和答题思路、解题过程讲述一遍后好象大家都会解这道考题了,实际上这种就事论事的‘填鸭式’讲解方法,不可能帮助工程师对这类问题真正做到‘融汇贯通’。他们仅是把正确的结论记在纸上、并没有熔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而且又没有安排有效的后续的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完全消化、真的把教师讲的转化成自己的,完全靠学员自已的努力了。

所以2003年的教学安排对‘复习型’的学员是相当合适、十分有效的。今后需要改进的问题是提高‘模拟考题’的难度以适应今天注册考试难度加大的现实需求。

对“补课型”的学员来说2003年的教学安排并不完全合适、尚需改进。究竟应该如何改进、实际上学员们已经给我开了药方。即要求开设一种专门适合“补课型”学员培训需求的补习班。对如何进行教学安排亦提出了‘扬长补短’的建议。

‘扬长’:这里所说的‘长’是指我原有的‘强项’,如讲课内容、讲授方式、模拟考试、课后答疑等、对这些教学环节应该继续保留和不断发扬。

‘补短’:这里所说的‘短’是指没有安排帮助学员消化听课内容的教学环节,应该补充这些教学过程。而且这个消化知识的环节不仅是留有时间而且应该是有指导、有帮助的,即应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环节。

我完全同意学员们的分析和建议,并准备将他们的需求在2004年内变成我的工作,而且现在积极开展准备工作。

四、认真对待考试‘难’的问题,力争将‘难’转化成为‘不难’

回顾八年来我所经历的考前辅导工作,最大的感受是注册考试的难度是‘与时俱进’的,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这个难度发展过程,如用N表示难度、i表示时间(年)、则是Ni + 1=Ni + 1,它表达的意思是每年的难度均要高于前一年的难度。八年前当我对第一份注册考试的考题进行研究时、得到的结论是将中专教材《建筑结构》的内容复习一下就可应付考试。第一年我的辅导工作就是用了一本中专教材来备课的、还取得了‘一炮打响’的良好效果。再看看现在的考题,您即使是熟读了大学本科的教科书亦不一定能确保取胜。您想得到优秀的成绩、必须将所有要考的《设计规范》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的水平才行。所以和早期的考题相比其难度相差是不小的。为了适应这个难度的发展、我是年年认真备课、决不敢稍有松懈。所以一些熟悉我的人见我注册考试的辅导工作已经讲了几十遍,八年来还天天如此忙碌地备课、甚至在‘非典’期间整个教学区内仅我一人还天天准时去办公室备课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他们不知道考试难度是‘与时俱进’的,迫使我必须投入全部精力,否则难以胜任帮助学员们取得注册考试成功的重任。

注册考试难度不断地升级、促使参加注册考试的工程师亦在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水平的逐年提高可以从考试及格率的波浪式起伏中觉察到,看来好象已有一些规律性。当难度提高后,这一年的考试及格率陡然下落。但我们经过研究,按照这个新的要求对工程师进行培训,把工程师的水平提高到了这个新要求,导致下一年度考试的及格率又陡然上升。接着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中,难度又上升了。不信、您可以回忆在这四年中及格率是否就是这样一起一落地前进着(2000年高、2001年低、2002年又高、2003年再低)。当然难度总有个到达顶点的时候,2003年的难度是否已是极限,这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事情,我们无法予测。但作为一个考生来说,‘赶早不赶晚’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早期的考前辅导我每年都修改讲稿,以适应难度的调整。那时、我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命题规律,只要把当年可能考的‘重点’内容研究清楚后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在每—个考试年度内只有一份讲稿,不论是在沿海水平高的城市、还是到西部后进的地区,全是一个讲法。因那时考题的难度不大、只要能抓准‘重点’就行。但从2001年起情况发生变化。考题难度大幅度提高,考题内容所覆盖的范围急剧膨胀之后,要帮助工程师过关、必须将他们的业务水平真正提高到考题难度所要求的程度。这给考前辅导带来了新的矛盾,即注册考试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我是清楚的,但是来接受培训的工程师、他们现有的水平是各不相同,所以每人的学习起点亦是不一致的、相应每人的认识规律亦是有差异的。当我走上讲台时不仅不清楚听课人的当前水平,而且还要在一个教室内做到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能符合多数学员的认识规律,实在太困难了。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没有找到良好的处理办法。

当前注册考试主要是考核结构工程师对各种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方案、受力、构造等,以及正确熟练应用相关《规范》的能力。主要内容之一是考核工程师是否真正掌握了一种‘技能’,即能准确应用《规范》条文中各种规定的‘技能’。由于《规范》条文中的各种规定,是将各式各样复杂的技术问题化解成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计算内容、构造做法。简化到一个技术水平不高但能严格照章办事的人亦可以用《规范》去解决一般性的普通技术问题。当工程师如能又快又准地‘照搬硬套’全套《规范》的规定亦就能过注册考试关。即您能在考场内快速地找到与考题所描述情景相关的《规范》条文,并能准确地应用该条文中所规定的内容回答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完成了考试的要求。这里不需要您有什么创造性,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您碰到的大多是简单的四则运算。那末大家说太‘难’了、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疑难问题’呢? 实际上目前所谓的‘难’仅仅是由于《规范》的条文十分庞大、内容十分丰富,系数十分琐碎,而导致我们尚未能全面熟悉这整套《规范》规定。加上工程师所处的环境又没有条件系统地、全面地学习、消化、吸收这整套《规范》规定。考前虽然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像‘瞎子摸象’似的学了一些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所以在考场内见到考题时不知道应该在那里找到所需要的《规范》条文;或在这短短的6分钟答题时间内来不及领会已经找到的《规范》条文内容、因而无法答复问题。如再遇到了所设置的‘陷阱’更是难上加难。实际上所谓‘陷阱’就是一些比较隐蔽的规定、用来处理‘非常规’情况的特殊技术措施,一般不为工程师所注意,但它亦不是不可理解或无法掌握的‘难题’,如果您知道它的存在亦就不‘难’了。

注册考试的‘难’,不是因所要考核的内容‘理论高深’而出现的‘难’;亦不是因要考核工程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而出现的‘难’。

注册考试的‘难’,是因要考核的整套《设计规范》、其内容十分‘庞大、繁杂、琐碎’、但工程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完整地‘学习、消化、吸收’它而出现的‘难’;或因工程师对部分《规范》规定比较生疏、对它的掌握没有达到能‘熟练’的地步而无法按时完成而出现的‘难’。

上述的‘难’是二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难’、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提高‘理论水平’是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抓。提高‘创新能力’是要经过系统培养、长期磨练才能实现的。不应该亦不可能对广大的结构工程师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所以不是注册考试的要求。

《设计规范》的内容虽然十分‘庞大、繁杂、琐碎’、但《设计规范》中所讲述的技术问题经过简化、对每一个具体的条文内容已经处理得相当简单、达到比较容易掌握的程度,所以对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来说、应该不存在无法克服的‘难题’。对工程师的要求仅仅是系统地、完整地‘学习、消化、吸收’这整套《规范》的规定。为此、工程师应该投入足够的资源(时间、精力)去掌握这整套《规范》的规定。今天对工程师在进行注册考试时提出这样的要求,应该说并不太过份。虽然考试内容与过去相比是‘难’了,但对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来说,其业务水平是应该达到这个要求的。所以考生如能十分熟悉整套《设计规范》就能适应注册考试的要求了。亦就不会感到注册考试太‘难’了。

现在、再讲述一些我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从‘难’转化成‘不难’的线索。

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发现他们讲述的课程就是我们注册考试中所要考核的科目。应该说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因这是他们的职业专长,然而他们之中已经通过注册考试的不多。并不是说教师不想取得注册资格,亦不是没有参加过考试,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工程师、所以学校希望他们具有“双师”(教师+工程师)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注册考试的要求,导致他们考试不易通过。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到‘理论水平’的高低对考试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如果我们再来看一些大型设计院的研究所或软件中心的工程师。他们均是研究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开发研究,工作亦很有成绩。应该说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高的,但观察一下他们取得注册考试胜利的过程亦是十分艰难的、往往是几经周折才过关,有的至今尚在奋斗之中。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学历’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考试的影响亦不是直接的。

如果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年的考试,应该说2003年的注册考试是‘难’的、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对2003年来京参加考前培训而取得考试成功的工程师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较大比例的考试及格者是来自中小城市、他们所在的设计部门规模并不大、他们在基层从事最普通的设计工作、有的年龄已过40岁、有的学历不高,有的还不是第一次参加考试,然而他们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还有好几个工程师结伴来京同班参加培训、结果是共同顺利过关。根据他们的学历和经历来看均不是属于业务上的‘强者’。那末他们是如何战胜考试‘难’这个问题呢? 从他们的来信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迪。他们说:‘通过培训、才知道规范是要这样学的’,因为学到了正确学习《规范》规定的方法才实现了‘少走弯路、花时间少反而收获多,没浪费宝贵的时间’的效果。他们在培训结束回家后、没有松懈,充分利用手头上设计任务不多、尚能挤出时间来学习的机遇。在一起大量做习题、基本上把“指南”中的例题都做了。他们得到一种认识,那就是:认真完成习题才是考前复习必需做的核心工作,藉着亲自动手作习题得到的印证,才能对《规范》的规定真正的了解和彻底的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不仅学习要‘得法’,学习还要‘刻苦’。‘得法、刻苦’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四字诀”。他们在一起做习题时、不仅是互相切磋、更重要的是还在互相评比,形成—个您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气氛,就是这种气氛促使他们在这不太短的时间区段内能坚忍不拔地大量做习题,最后才达到‘群赢’的结局。

在这‘得法、刻苦’的“四字诀”中,我能做的工作是通过我‘对路’的教学过程使你掌握‘得法’的学习方法。我的特点是:善于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准确地掌握考试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只要您肯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按照我所指导的认识规律去刻苦学习、认真做题,不论您原有的水平是高是低、最后总能使您完整地掌握应用这套《规范》的能力。遇到一些不易接受的疑难问题时,我的教学方法是把这种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您能接受的一般问题,再把这些你已接受的知识综合起来,转化成要求您掌握的所谓‘难’的技术问题,使您的技术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每一个学员的起点不同,所以把疑难问题分解到哪一个层次是恰当的,这要看听课学员的具体情况,要符合他们当时的认识水平,否则会形成消化不良、无法接受,或出现相反的情况、即过份细致、浪费时间。2003年我把听课的起点分成二个层次,即‘快班’和‘慢班’。请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实践表明这还不够,因这二个班多是采用‘速成’的培训方法。看来还要增加一个采用‘非速成’教学方法的辅导班。把难题分解得更浅易一些,更贴近他们原有的基础,使这些工程师积小胜成大胜,采用‘笨鸟先飞’的办法,多投入一些资源,达到最后亦能跟上考试的要求。

我认为对待考试‘难’的问题,应该采用的对策是:

战略上要相信肯定能战胜它;战术上要重视投入足够资源。

战略上要相信肯定能战胜它。因为工程师的业务基础、学习能力是能掌握所要考核的内容,所遇到麻烦仅仅是因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时间、精力)而出现的暂时困难,并不是因基础太差、能力不够而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且所要考核的内容亦是工程师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是额外负担、亦是工程师乐于学习的内容。不能因遇到了几次暂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已克服困难的能力。

战术上要重视投入足够资源。目前考试中所遇到的困难是由于繁忙的公务而造成投入的资源不够而引起的,这是没有经验造成的。事实上工作总有忙有闲,有高潮有低潮。当思想重视后、并事先作好安排,时间和精力的充分投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效地用好这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源’不仅是‘时间、精力’,有些工程师连续考了几年还未能过关,他们的学习还是‘刻苦’的、问题是不讲究方法地‘傻学’,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傻学’则还可能失利。所以‘资源’中还应包括‘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保证了高质量教学的实现

考生均是在设计岗位第一线从事具体计算和绘图工作的年青工程师、每年秋季正是设计工作的高潮、设计人员往往要日夜加班赶任务。然而注册考试是安排在九月、和设计高潮恰好重合,在这个阶段多数考生能投入准备考试复习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参加复习的学员要求得到的是‘少而精’的教学、希望学到的均是对考试确实有用的内容。考生要求教员提供的是有效的教学服务,以便达到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又能取得最好考试成绩的效果。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天职’。从多年的‘学员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到学员对我教学的有效性是认可的。为了确保教学服务的有效性,我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1、紧贴‘考题’、尽力按考试的真实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

从1997年开始参加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开始、我就把研究‘考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跟踪每年的注册考试,投入极大的精力对开始考试以来的全部考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致分析。发现‘考题’的命题依据是《规范》的规定、评判答案是否准确的唯一根据亦是《规范》的规定。而且不是考核《规范》规定的来源而是考核《规范》规定的准确应用,虽然允许带各种书籍进考场,然而在考场内考生真正要用的书籍仅仅是《规范》,应用《规范》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所需时间的长短。这是注册考试和其他考试不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所以我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准确应用《规范》的规定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并把《荷载规范》和《抗震规范》亦作为专门课程来讲授。因为抓准了这一个基本特点、采用了使教学内容和考题内容一步到位的做法。由于没有走弯路所以听我课的考生感到我讲的内容‘对路、解渴’,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效性的问题。

2、紧贴‘考生’、尽力按学员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

我的第一批学员是我过去的学生、即文革期间清华大学的工农兵学员,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能打好基础、注册考试对他们来说实在困难太大。师生之情使我们又再次相聚,在一个地下室内连续相处了三个月,共同研究、相互切磋。每次讲完课后、就倾听他们的需求、回去重新备课,调整讲法后又再次开讲;他们完成的作业、我认真评阅、寻找出问题,编写出新的习题要求再作,直到大家能基本掌握为止。在这三个月内使我深入了解到考生中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这种面对面地、不带任何框框的、完全从实际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目前大家认为只有我专有的很‘独持’的教学方法。即‘讲课和训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因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学员说听懂了、但作练习时又不会了。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仅仅靠听讲和看书并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只有当学员能独立地把练习题的准确答案找出来时才算真正学会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表明要让学员取得成功光靠听课是不行的。观察学员业务成长的过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自已的教学服务能真正有效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员手算解题的能力,这是—个决不能忽略的教学环节。多年来我在考前辅导中一再强调要亲自动手作习题的重要性,然而看到的是多数学员并不重视这—个关键环节。所以随着考试难度的提高,我在教学中培养考生手算解题能力的力度亦在加大。特别是目前在考场内答题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考试成败的情况下、培养考生手算解题的能力必须和听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已经观察到有一些多次参加考试失利的工程师目前已经知道大量做题、独立做题的重要性,的确想花大力气来做题,但缺少指导,而在‘傻做’。所以今年我想在考前一个月在网上开展考前‘模拟训练’。从8月26日起到9月25日止,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用—整套模拟题来训练学员的答题能力。每个学员用密码通过互联网向北京领取模拟题,题目包含‘计算型’和‘概念型’二大类。为了能争取更多地覆盖到今后考试中可能遇到的考核知识点、题量大、难度大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求学员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每日用于参加模拟训练的时间不能低于3小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无法完成训练的。模拟题分批提供、只有在准确完成前一批模拟题的答案后才能领到下一批模拟题。每批题目的领取时间区段是有限的,过时不候、不补。因要求独立答题,故不提供答疑服务,学员将答案通过互联网寄到北京,我们对每道模拟题的答案提供不多于三次判断对错的服务。每人的考试进度和对错结果会在网上公布(用学号发布),未领题时、该题是无色;领取题后、该题是黄色;答错时是红色;答对时是绿色。该批题全呈绿色后才有可能领取新的题。到9月25日前应该达到一片全绿的地步。考前模拟训练是课堂学习的后续教学环节,只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这项服务,不单独对外提供服务。

采用这种公布每个学员模拟训练完成情况的做法,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学习气氛,使每一个学员产生一种紧迫感。因每年来听我讲课的学员近千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我们每天在网上把这近千人的学习成绩公布出来、每一个学员就能看到他本人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在这一群体中是处于那一个档次上,这是一个有形的鞭子、鞭策着每一个学员必需跟上这一学习群体的共同步伐。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知道,考前学员是否能认真做习题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关键环节,这是已有大量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每次培训时我总是十分明确地告诉大家回家后一定要大量做习题,这是能否取得注册考试成功的关键—环,但是这一要求并不为所有学员所重视。为了使更多的学员能在当前这样惨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决心对这关键的过程进行控制,不仅要告诉每一个学员所做习题答案的对错,还要告诉您的同伴的状态,迫使每一个学员不能稍有松懈,最后达到实现‘群赢’的效果。

上述想法目前尚处于策划阶段,因这个教学环节实在太重要了。要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决心己经定下了,究竟如何进行,还在深入研究。最后会拿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来实施。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尚未成为我的承诺。

3、我在备课中关注的焦点是力争做到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员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为学员提供对考试确实有用的学习内容是我每年在备课中最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提供有用的内容这个想法、我从1997年起一直在研究‘注册考试’试卷的命题过程和组成规律。一份试卷的内容虽然是由一门门课程的考题组成的,但它是一个整体,内容的搭配、难易的控制、时间的掌握,总是先有一个总体的考虑、然后再由一道道具体的考题来体现这个思路。要想了解那些‘知识点’容易成为考试内容、那些‘知识点’不容易成为考试内容,只有站在全局考虑、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想明白。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我对每门课程的内容均进行了深入研究,达到了均能进行开讲的水平。然后再站在组成一份试卷的立场上来看待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分析每一道题在这份试卷中的作用和地位。采用了‘先站在上面、再站在下面,上下反复换位考虑’这种思考方法来选择教学内容。在2000年以前、采用以‘作业题’的命题方法时,我就用这种思考方法来预测每年考试中可能考核的知识点,屡屡得手。如果您只是站在一门课程的立场上、一般不太可能准确地把握住。

当命题方式采用‘选择题’后,命题范围‘量大面广’,要求考生全盘掌握所有《规范》的内容,这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资源,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要求,实际情况是考生能投入的资源十分有限。在考生能提供的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讲一部分内容,必然要舍弃一部分不讲、选择一部分内容详细讲,如何取舍是一个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大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注册考试试卷、可以看到‘选择题’有二类:

①连锁选择题。在一张试卷上、每门课程的考题总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一组在逻辑上相关、而具体数字上没有株连的选择题组成,这是该门课程的主要考核内容,基本上属‘计算题’。

②单个选择题。还有少量零星的、内容独立的选择题,较多的是‘概念题’。

最显然、如果在考前复习时对试卷中可能出现的‘主题’能够作为重点复习内容,这对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要将众多的《规范》规定构成一道道单个的‘选择题’、其数量之多用‘量大面广’来描述是十分恰当的。然而、围绕一个‘主题’组成一串‘连锁选择题’的范围相对来说要减少很多,这给我们选择重点复习内容成为可能创造了条件。

另外、有一些知识点虽然十分重要,亦是‘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然而这些知识点本身固有的特点、无法组成仅在六分钟内就要考生完成答案的微型考题。由于想考核这些知识点、而实际上无操作性这一具体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其数量还不少。这给我们放弃一些内容成为可能。对这些无法命题的内容在复习时暂时放弃对考试的成败的影响将是不大的。

我就是根据‘选择题’的些个特点来决定取舍的。我要研究每门课程中有多少个可以成为考核内容的潜在‘主题’;亦要研究每门课程中有那些内容想成为考题是无法操作的。这项工作已成为我在备课时成天思索的‘主题’了。

目前我的做法是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内容分成大、中、小三个层次。

‘大’是指我在“应试指南”中给出的783道例题。2003年我在“应试指南”给出了606道例题、考试结束后、回头总结时才知道覆盖了近80%的考核知识点。目前又增多了近30%的例题,希望今年的覆盖率能有所提高。如果考生能全盘掌握这些例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考试成功不成问题的,还有可能成为该省市的考试状元。

‘中’是指我在课堂讲课中所讲述的知识点。在“应试指南”中给出的例题均是作业题。其中有部分内容具有下述特征,即这部分作业题的内容是‘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但要将这部分作业题转换成选择题是十分困难的、无法形成在六分钟内就能完成答案的微型考题。这些内容要成为考核知识点的机率相对较低,故可以在讲课时将这些内容舍弃,内容舍弃的多少和能提供的教学时间是有关的。这样处理是不得已的,当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采用‘削枝强干’的做法可能是最佳的做法。如果考生想考试成功,全盘掌握我在课堂讲课中所讲述的知识点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成功的机率要降低。

‘小’是指所开展的‘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是将潜在的考题中精选少量选择题供学员训练用,其主要目的是‘训练手算能力、培养答题速度’,而不是‘猜题’。在2003年中我们得到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即在2003年注册考试的试题中、有将近一半的‘考核知识点’是和‘模拟考试’中训练过的‘知识点’相同或相近,但所设的‘陷阱’不同、提供的条件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控制的难度不同,应该说这已为取得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还有不少参加过‘模拟考试’的学员就是由于不能适应这些‘不同’,还是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反映出这些学员虽然在‘模拟考试’中接触过类似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项‘知识点’、因还没有‘融汇贯通’而不能‘举一反三’。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应用‘模拟考试’这个教学环节。准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员通过‘模拟考试’来发现自己能力上的弱项、知识中的缺口,寻找出适合自已条件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还要通过大量做题、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以适应今天的考试要求。决不能把希望放在碰运气上、指望‘模拟考题’和考题能十分吻合。以为把这些练习题的答案背下来就能取得考试成功的想法是很危险的。训练用的题量仅是潜在考题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吻合是一种赌博的想法。而且‘模拟考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即使和‘注册考试’考题中的考核知识点巧合,但题型、陷阱、数字等均不可能相同,根本无法照搬硬套,没有真正掌握还是不行的。

这种将学习内容分成大、中、小三个层次的目的就为不同的奋斗目标、不同的业务基础和能投入不同资源的考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让每人找自适合自已需求的内容。

4、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每一堂课,让学员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感到满意。

‘听练并重’教学方法的首要前题是要让学员在课堂上听到对考试确实有用的内容。前几节所述的观点中十分强调‘练’、不是说听课不重要。强调‘练’的原因是:①确实有相当多的工程师不重视做题、成为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②今天注册考试的题量太大、很难按时完成,加大做题训练力度已成取胜的主要手段;③讲好每一堂是教师的事,只要我们教师自已做好就行、所以没有多说。

我所说的‘练’是指学员在学习清楚概念、在掌握原理基础上的‘练’,而不是指用‘题海战术’的‘练’,‘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盲目实施将会‘事倍功半’。在考前复习中一定要听好课、听对考试确实有效的课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参加辅导班前学员要做的事是要了解每位教师是如何讲课的、在多种讲法中选择适合自已培训需求的教师。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我是如何讲课的,这里我引用一些学员反馈意见,即从听课学员的视角来看看我的讲课特点是什么?看看听课学员是如何评估我的这套讲法的有效性?

  

*对施教授的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总结为三扣、‘紧扣规范、紧扣大纲、紧扣学员心理’。此次学习即使不能通过—级注册考试,也使自已开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肯定会对自已的工作有好处。

*新颖独特、一针见血,把我们以前注意不到、或者没有时间去整理的一些东西全部为我们概括了起来、有一个总体概念。

*虽然在来之前我已将指南看了二遍,但没有头绪,经过施教授‘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讲解后,信心大增,已有“难题不可怕、考点心中留”的感觉。

*施教授的讲课: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全面开花,突出重点,适合考试人的学习。

*非常好,设计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规范中很多东西不清楚,也设有人很正规、详细的告诉我们正确应用的方法。难得有这么好的老师,把规范应用时、考试中的易出问题的地方告诉我们、它对考试、工作都将是大获收益。

*您的教学内容确实是量大面广,我自已复习时、绝做不到这样面面俱到。同类的内容、在不同的规范中、您融在一起讲、有所比较、能增强记忆,我认为您的这种教学方法对考生的复习很有帮助。

*很好:因为我们都是在考试中遇到过失败的人,只有投奔施老师来学习,施老师的教学方法对这些人来说是最好的。

*好!很符合应试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借鉴了高考辅导或考研辅导的技巧和方法,“纠错教学法”有创造性。

*内容相当全面、几何将可能考到的点一网打尽,特别是荷载和静力计算、有—定深度。有些地点经施教授点拔,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教学方法是最有特色的,也是吸引我来听课的主要原因。实战性强,以例题样题为纲,剖析出题者的思路,知道这道题要考什么,陷阱在那里,可以有的放矢,心中有底。而且这样才不致陷入题海之中,练了半天还不知道那些会,那些不会。

*能够明确清楚把考生容易出错的规范内容认真反复讲解,还做到逐字逐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工程师考试,教学方法很好。

*以计算为主、感到正是我们考生的弱项,而且通过完整全面的计算训练、更好地理解了规范,这是施老师授课的特长,对我们非常有益。

*有逻辑地串起来讲规范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对易出错的地方从概念和原理上进行讲解、使我们易于了解、掌握。

*总体讲得较细、从规范的每一条到各个系数、全都把重点东西讲到,这是我以往不太注重又难以理清的问题,对此做法我们很肯定。

*每个重点都有具体例子,这样做非常好。即使当有些不理解,事后自已复习也有方向和重点。

*将几本规范都用到的系数、公式串起来讲解很好,尤其是本质意义相同但在不同规范中应用时的区别极易混淆的地方。

*覆盖面广,有主有次,对一些相近和容易混淆的地方给予指明,我认为是相当全的。

*上课讲的内容面比较广、紧扣规范,特别是施老师对规范每一条文举一反三,纵、横向对比,突出了重点。使人知道什么是应该掌握的内容,什么是少投入精力的内容。很好。

*我是第一次参加注册考试,前段时期一直在熟悉规范,不知怎样准备应考。施老师方法很独创,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这种讲课凤格很让人赞赏。听完课,一下子就知道自已该怎么样复习应考,那儿是自已薄弱环节。

*内容比较丰富,将《规范》中一些平常不太用的生疏的条文也讲到了,并配了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很好。有些《规范》条文太抽象、难解、可能平常看上十遍也未必掌握,但做一道相应习题就一切都明白了,这种以例题讲解的方式很好。

*很好,在讲规范的同时结合指南和补充例题,把抽象的与具体例题结合,比较易于理解、印象更为深刻。特别是在讲专业课的同时插入力学,更重要的是串讲了荷规等达到了事半功倍,这在省级培训班是做不到的。

*以规范为主要教本、紧扣规范、突出重点、使学员在复习中少走弯路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非常好、紧扣规范、重点突出。听课之前我复习了一个月,感觉不如听五、六天课的效果,后悔没有上第一期辅导班,走了一些弯路。

*角度新、内容详,细节把握较好,紧扣考试大纲,比较吻合考试的要求。

*比较全面、将平时不大注意的‘要点’或者说是‘陷阱’都点了出来。把十几本规范都串了一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非常不容易的。

*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详尽,对规范的来龙去脉、背景资料弄得十分透彻。教学内容的准备十分充分、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以例题促进讲解、易懂易记,非常独特。多本规范纵横贯穿、举一反三、事半功倍,面广而不乱、提高学员应考信心。(只有见过、心才稳定、才敢发挥)。灵活运用、综合施教、课后答疑、独树一旗。

*施老师现在这种讲课方式很好,例如讲到一个内容时,能把几本规范横向联系起来,让我们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施老师的教学有如下优点:紧扣规范,多本规范联系着讲,力学与规范相联系,紧抓考题特点和考试要求,注重做题,教学内容浑然一体无缺漏和重复。

*静力分析和规范穿插起来讲、相辅相承,施老师帮助我们融会贯通规范的内容,不再象以前我曾片面地用规范某一条而忽略另一条。

*对规范横向串联讲,对我们理解和比较不同规范的相同内容很有好处。

*将各门规范串起来讲、重点突出,效果非常好,有助于融会贯通

*选材得当。施老师、张老师讲课让人听起来一起呵成,非常顺畅。每天都觉得收获特别大。实在太谢谢张老师、施老师了。尽管出来20多天,但竟不觉得就过去了。我在此向施老师、张老师表示深深谢意。今年我充满信心。

*教学内容很对路,对付考试非常有效,因我去年第一次参加考试时去了省建委的培训班,忽视了一般工程师对规范不太熟悉的问题,采用了讲理论的教学方式,结果收效甚微,考试没有成功。施老师的讲课非常适合我。

*教学方法很好,我感觉听施老师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新颖不失活泼,学习效果明显,使学员通过这次学习后信心大增,为马上面临的考试增强了信心和动力,非常感谢。

*有理论、有实践,对所授内容能够通过此法较好的掌握。

*把各有关的科目放在一起,对比着讲,效果比较好,特别是把力学提出来单讲,这种方法很独特,很适合我。

*很喜欢施教授的讲课风格,思维慎密,而且连贯,重点突出。

*较好,针对考试有独创性,让学员易于接受。以难点、易错点为重点讲解,有特色。

*施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以及对注册考试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恰到好处,使学员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考试信心大增。

*特别好。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规范为主线,引导设计人员对规范加深理解,从头至尾贯穿成一体,使不熟悉的部分听后也能逐步理解、消化。

*这种考前培训的模式很适合,比较容易接受,学员提高(应试能力)很大。

*条文与习题结合讲解,能够使学员很容易接受,吃透规范条款。

*教学目标清楚、干脆利索,讲评时先讲考题的考点、陷阱、再讲解题步骤,很好。

*围绕规范条文,纵横联系,相关内容总结得当;逐条解释,并配以指南例题讲解,非常得当。

*很好,特别是把相同的知识放在一块讲,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考虑问题比较周全。

*广度空前、深度空前,不仅强调会用规范,还要求理解规范。

*基本全面地覆盖住考试大纲,是我的渴求;将几本规范串起来讲、非常好,思路清晰。以几本“规范”为教材,以指南的习题作补充,能起到画龙点睛、一目了然,理解“规范”特别有效。

*教学方法新颖、独特、紧扣考题,施老师的讲课每一句话均很重要。

*教学方法让考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听课后就知道自已的弱点在那里,值得发扬。

*教学方法较好,大部分复杂内容化成简洁,深入浅出、容易接受。

*教学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学习抓到了复习的重点,施老师这种敬业、钻研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结构工程师好好学习。

*施教授这种以作习题学习规范的方法我觉得很好,在作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习规范,不仅仅是对考试有利,而且对今后实际工作中对规范的正确运用也是十分有利的。

*本人非常感谢施教授为我们考生所做的大量的准备分析工作,这对考生来讲直接、快速切入复习主题非常有利。

*您的教学方法非常好、深入浅出,使我们对规范的了解更为深入,对自已通过注册考试更有信心,让我们找到了以前注册考试失败的原因,就是懒得去做题。

*施老师杰出的口才、对考生高度的责任心、独特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收益非浅,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对注册考试信心百倍,非常感谢施老师、张老师、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在结构界德高望重,能听施老师、张老师的课,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仅是介绍了部分反馈意见,但从这些意见中已能看到我在讲课时所采用的方法,这套方法的确是专门为今天注册考试‘量身定做’的。

通过8年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有效的“教学体系”。上面所介绍的四个观点就是这“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除‘网上模拟训练’这一教学活动是今年第一次实施外,其他环节的教学内容均已是相当成熟了。今年是完整地按这套“教学体系”来开展辅导工作,通过实施我将进一寻找提高、改进之处。其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员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取得最好的效果,为工程师取得‘一战成功’创造条件。

虽然我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有效的“教学体系”。但还应该明确指出我的“教学体系”并不是对每一个学员均是有效的。因为考试失利并不完全是一个业务问题。避开因工作太忙,复习阶段受到干扰太多而引起无法正常学习这一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①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有时在考场内因头痛、头晕以致无法思考。

②心理问题,‘恐考症’的出现是客观存在。

③不良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如出现计算失误,答题卡填错等。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失败的比例是不低的。我曾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将近有1/5之多。

再有一个难题是大龄考生问题。他们中许多人的问题不是因业务水平不行、技术能力不够而达不到注册工程师的要求。主要问题是不能适应目前的考试方法,我想如果采用口试答辩的方法可能会更正确地识别出他们的真实水平。2003年我曾细致地观察过这些工程师的答题情况。我对他们的认识是:

①思想反映迟钝、答题运算速度太慢,即使能准确回答问题、亦不太可能按时完成全部答题任务。

②总的解题思路、答题步骤是清楚的,就是对一些非常琐碎的‘系数’,不是忘掉就是用错。《规范》的特点是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简化的主要手段是采用了各式各样的‘系数’。这些‘系数’是考题中的‘陷阱’大户、亦是设置‘诱答’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在讲课中是非常重视讲述如何准确选用各式各样的‘系数’的。众多的‘系数’是要记住的。然而年龄大的记忆力低是一个生理现象,在‘系数’问题上‘丢三拉四’、‘张冠李戴’己是无法避免。当他们用错‘系数’、误将‘诱答’作为‘正答’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做错题了。就是这些‘系数’成为他们屡试屡败的致命弱点。当得知考分后、还不能判断出自已因为那些问题出错而导致失利。十分茫然、不知今后应向那个方向努力来改变现状。

③心理上的压力、思想上的悲观,染上了严重的‘恐考症’。

大龄考生参加注册考试所遇到的困难我是深有体味的,上个世纪我以60岁的高龄参加了‘国家注册审核员’的考试,就是这种思维反映速度慢、记忆力差、心理压力大所带来的矛盾至今还历历在目,但我楔而不舍地连续考了三年才取得注册资格。我自已的经验使我相信,年龄偏大仅是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不能说年龄偏大就是无法考及格。虽然还有几位大龄考生经过我多次辅导至今尚未过关,但我还是已经帮助了相当多的大龄考生(包括—些低学历的)取得了注册资格。我了解过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均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大龄考生的真实经验)。

①要耐心等待机会。每年注册考试的难度并不是一样的,考试的及格率总是一高—低地波浪式前进。一般说来及格率低的下一年往往及格率高,同样及格率高的下一年往往及格率低。有些工程师考后看到及格率低、感到太难成功了,第二年就放弃了。结果看到第二年及格率高了,一些情况和自己差不多的难兄难弟通过了,十分后侮。下一年度再次参加考试又赶上下一个低潮,结果又是倒霉。他的吃亏就是设有能坚持。

②大量做题。达到在考场内见到的考题时觉得均是见过面的、毫无生疏感。由于平时大量做题,已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考试成功是必然的事。对一般工程师并不需要采用的‘题海战术’,对大龄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有效手段。

③独立做题。看书是看书、做题是做题、二者要截然分开。做题时不能看着例题照抄。更不能对着标准答案做。要抛开一切参考资料、仅拿一本《规范》完全独立地进行。确认已经全部完成后再去对答案。发现不对,要再次独立翻阅《规范》,弄清楚究竟那个系数取错了。只有这样脚踏实地学习才能走向成功。看着书做题是不会发现问题的,好象已经会了,独立做时还会用错系数的。

六、好的教学效果总是在教员与学员之间配合默契时才出现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员的积极配合比教师的努力更重要。只有认真按教学规律复习的工程师才能取得‘一战成功’的效果。他们的特点是:能实事求是地从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认真听课、重视完成作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但是能‘一战成功’的仅仅是一部分工程师。现在我碰到的苦恼是有一些工程师因环境因素所致,无条件按照本人的实际需求来接受适合他水平的有效的培训。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二个:

1、  不参加适合他本人学习起点的辅导班。

有些工程师实际上所缺的知识很多,不少要考的内容从未认真学习过,但他们还是想要通过‘速成’的方法来垫平补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能把刚刚听到的这些新知识‘融汇贯通’的,他们考试失利是可以预见的事。这些工程师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虽然他们是年年参加复习,业务水平确实也是年年有所提高,但还是年年考试失利、考分甚至是‘越考越低’。这是因为考试的难度逐年提高、但他们提高后的业务水平还跟不上难度的提高。当他刚刚达到去年能过关的水平时,今年的难度又提高了,还是不及格。他们的问题是不转变‘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无法成功的。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要循序渐进,按规律刻苦学习时才能摆脱此困境。

2、  缺乏或没有要刻苦学习的思想准备。

不能保证用足够的时间去复习和完成作业的工程师在辅导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人对我的期待是,希望我能猜到‘考题’,他的任务仅仅是把这些‘考题’答案背下来,没有想到还要刻苦学习,因此他根本没有这种想真正刻苦学习的安排。如有一些工程师是见到其他工程师去年到北京学了几天、当年就注册了。以为北京有个观世音菩萨、见到后就能通过考试。立即匆匆忙忙地赶来北京报名,下车时连一本《规范》亦没有带,听课时还常要离席去办事,亦不花时间去消化所学知识,安排的作业亦不去做。培训班一结束、复习工作亦就告一段落,直到进考场前半天才回过头来重新翻翻书。我们知道对一个演员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对我们参加考试的工程师来说:‘考场一道题、考前一批题’。这些工程师在登车进京时根本没有想到还有‘考前一批题’这样繁重的的教学安排。我是无法帮助这些还没有要刻苦学习思想准备的工程师过关的。

大家不要忘记:‘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目前暂时还不具备参加学习所需基本条件的工程师不必来京浪费自己的宝贵资源,因我是‘外因’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最欢迎的是这类学员。他们学历不高或是通过自学考试成才的,生活在中小城市内。在单位内的地位低下,是最基层一些买力气干活的白领临时工。接触不到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亦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名师指导。但他们学习最认真,早早报名坐在前几排。来学习前早把《指南》中的例题做了几遍,带着问题来听课。已经参加过数次注册考试、虽然未能通过,但还是继续楔而不舍地跟着我的要求不断地前进。他们很清楚取得注册之时、就是他们翻身之日。他们亦很清楚自已就是基础差、底子薄、考试失败是正常的,所以亦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失败了再来。他们把通过注册考试这件工作放在所有工作之上,是处于第一位的大事。他的全家所有人多在期盼他能早日跳过这个龙门,所有因为参加注册考试而出现的任何困难、全家齐心支援,保证他能安心学习。他们能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起点的辅导班来参加学习。最可贵的是他们没有一种‘赌徒’的投机心理。亦从来不想走一个少花力气的‘捷径’。总是埋头刻苦学习,这种工程师的实际业务水平的确不高,只要他们不曳气,不退缩,确实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虽然几经周折、最后我总是能帮助他们通过注册考试的。我手上有好几个这类工程师的成功事例,他们刻苦学习的过程说起来还是一些十分感人的故事呢。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曾遇到极其个别具有‘赌徒’所特有的投机心理的学员。他们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个可以不花力气的‘捷径’。事实上,2001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帮助过有这些想法的工程师通过了注册考试。因我不具备这种能力。我建议有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不必千里迢迢赶来北京找我,因来京的费用很昂贵,肯定会令您失望的。

对下列一些工程师我主观上是很想帮助他们能顺利地通过注册考试,但我确实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有一些大、中型设计院的业务骨干、高级工程师、项目的技术台柱,某个业务领域的‘专家’。前几年工作实在太忙,没有条件去参加考试,总是想明年再说吧,明年还是不行,再拖一年,年复一年拖到今天。但现在情况变了,自已的年龄已过50岁、思维反映已较迟钝、不能适应目前题量极大的考试方式。虽然参加设计工作,但结构类型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的考试要求。考题难度加大,远远高于他当年应该考试时的水平,一时不能适应。结果考试失利。

有一些中年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是设计院的业务主力,还负责培养新来的大学生。但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回家后却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干,上有老、下有小,当然已无余力参加考试了。等到老人走了、爱人事业有成了,孩子考上大学了,现在有时间了、该回头来参加注册考试了,可是遇到目前这样低的及格率,已不是当年他应该参加考试那个年代的情况了。几次参加考试的结果是考分越来越低。

有一些年青工程师是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甚至是留洋研究生,年青有为,领导上给予极大希望、年龄不大却肩上压着重担。每年 9月份注册考试时总是出图高潮,可能他们考前还在忙着工作,放下图纸就进入考场,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见到考题无从下于,不到半日他就中止考试、又回办公室去审图了,这种大家不愿见到的结局已不是个别的现象了。

这些业务骨干,可以说他们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确实已是一流水平的‘专家’了。比他们所在单位已注册的工程师强、亦是事实。如果他们在几年前参加注册考试能顺利过关亦是不成问题的。虽然大家公认他们的业务水平是一流的,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能考及格呢?对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想明白。

1、第一种情况是指‘专家’类的工程师,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专’的基础上。‘专家’的‘知识结构’受过去的学习内容、工作经历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天天所接触的业务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大大超过了考试要求的水平。但注册考试所要求的是每个工程师要全面掌握、熟练应用全套《规范》的技能。注册考试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结构’,其特点是对深度要求不高、但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属于每一个工程师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些‘专家’十分精通和熟练的业务知识从其所涉及的范围来说、一般约占注册考试所要知识的20%。所以‘专家’己有的专而深的‘知识结构’和考试所要求的浅而广的‘知识结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局部知识的高水平不能替代‘专家’还应该掌握的另外80%的水平一般的知识。目前的问题如何缩短或消灭这个差距碰到了困难,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专家’想缩短或消灭这个差距的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参加培训。

2、第二种情况是指研究生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出身于名牌大学,由于名牌大学为了追求高的‘考研’升学率、所教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受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内容的影响,的确是理论水平很高,和注册考试要考《规范》内容完全是二种思路。研究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所培养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师处理实际技术问题的知识同样亦是二种思路。如到设计院工作后又进入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的岗位上而不是在第一线从事设计工作,那末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经历所形成的学术型‘知识结构’和注册考试所要求的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型‘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基本上是要另起炉灶重新学习、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业务转型的过程。没有解决业务转型的问题、是很难能使注册考试及格的。

这二类工程师的基础很好,应该很容易帮助他们顺利过关。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他们均是公务在身、无暇脱身来参加学习的大忙人。从道理上说,为了能早日达到注册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他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安下心来一点一滴地学习。但他们来参加学习的实际情况是三天晒网、二天打鱼。听了课后又无时间作练习。甚至只能报个名来拿了一份辅导资料就走了。我见到他们的情况心中很清楚,明年他们肯定还要来找我。我非常理解他们目前的遭遇,他们本人根本无法处理好公务和考试这‘二难’的困境、所以非常同情他们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但教学是有规律的,学问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是我同情他就能教会他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不把这80%的水平一般的知识学习好是无法考试及格的。只有等他们有了一些起码的条件时,我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目前我已经遇到有一位工程师不再忙了,有条件可以接受我的帮助了,但这时他已因为没有注册资格而失去原有的岗位了。我本能地意识到这位工程师的‘今天’可能就是那些现在还忙得无时间复习的工程师的‘明天’。因今天已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早已明示:没有参加竞争资格的人当然是要淘汰出局的,今天还未淘汰是暂时,淘汰出局才是必然的。希望这些工程师要明白这个道理。我的态度是2004年如您还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参加复习、则不必来找我。等到那一年您有条件时再来找我。因为您是有基础的,目前的困境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过了几年可能考试的难度又加大了、但不会难到您的。当然希望您来找我时您还尚在岗位上。

七、2004年的工作思路

(这里讲的是目前的思路,随着备课工作的深入、学员反馈意见的具体、教学后勤工作的落实,我的工作思路会有调整。详细的教学安排,确切的承诺内容请见今后的正式“通知”。)

如果市场有需要的话、即在有足够数量的学员情况下,我准备在2004年开设三个考前辅导班。目前的想法是:

1、二月底、三月初2004版“应试指南”将上市销售。供广大学员学习、参考。

2、三月内将在网上开展‘水平摸底’测试。准备拿一批模拟考题(一级11道题、二级10道题)供大家用来测试自已当前的水平,以便确定今年是否参加注册考试和选择参加那一层次的复习培训班。具体做法是工程师通过电子邮件向我们索取‘模拟考题’,我们将寄给你一个编号和一份‘模拟考题’。您再将答案寄回来,我们将对您的答案进行评判,并在网上公布对错(用编号公布)、红色表示错误,绿色表示准确。您通过测试结果来对您目前的实际水平做一个自我评价。再根据您今年可能投入的时间、精力来确定今年的具体安排。

3、正式报名时间:估计在4月份。

4、从‘五一’开始设置三个考前辅导班。

类  型
周 末 班
脱 产 班
    脱 产 班

对  象
补 课 型
复 习 型
    复 习 型

地  点
北  京
*拟中原某市
    *拟江南某市

  

学 习 安 排
课堂系统听讲




回家消化和做作业

——
——

课堂讲解作业

——
——

课堂模拟考试




课堂讲解模拟考试




答  疑




考前模拟考试




准备开班的时间区段**
5.1----7.4
7.10---8.3
8.5----8.29


        注:*目前有这种打算、如果联系不到合适场地则仍在北京开班。

**确实需要多少天和具体的上课日期待定。

①课堂系统听讲。主要讲述‘计算型’选择题所要考核的内容。开设下列十门课程:静力计算(一级选修、二级必修)、荷载、地震作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地基与基础、高层建筑结构、桥梁结构(仅一级必修),除静力计算和桥梁结构外其余课程均为必修课。通过‘基础考试’的考生不必修静力计算课程。

②回家消化和做作业:每次讲课后留一批和讲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员在复习听课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

③课堂讲解作业。逐题讲解每道练习题的答题思路、分析合理的解题步骤。

④课堂模拟考试。用和注册考试相同的要求进行模拟考试,通过考试学员可以寻找出每人和注册考试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⑤课堂讲解模拟考试。除讲解答题思路、分析解题步骤外,再讲述如何发现和处理‘陷阱’的方法。

⑥答疑。有辅导老师专门回答学员每人在上述5个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

⑦考前模拟训练。安排在考前一个月。

周末班。利用‘五一’长假和每周的星期五、六、日三天集中上课。不采用‘速成’的教学安排、强调帮助学员对所学知识要细细地消化。星期一到星期四的业余时间为个人分散学习的自习时间,预计要完成所布置的作业,每晚的学习时间不能低于3小时。每人完成作业的情况将在网上公布(用学号发布)。

脱产班是集中学习,基本上每天要参加学习。

上述安排目前还属于设想阶段,我们即将开展摸底调查,摸清今年各方的实际需求。当对市场需求和教学后勤安排等均落实后会公布明确的工作计划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4-8-8 21: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怎样?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9-24 08:32 , Processed in 0.496138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