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75390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9-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其实关于点的测试,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对于入门者来说则还需要细细体会一番。测试无非就采用黑与白的对比。这样的手法虽然老套,毕竟实用,类似文章也很多,笔者也在这里也不惜笔墨。</p> <p align=left><strong>1.数码相机液晶坏点测试:</strong></p> <p align=left> 数码相机自带液晶屏,也并不能保证“零坏点”。因而必要的测试来辨别坏点是必要的。大体就五次测试,这个是最简单的办法,也颇为行之有效。</p> <p align=left> 首先将数码相机打开,对准白墙、白纸,目的在于让数码相机液晶屏整个显示白色。这是用来检测不发光的“暗点”。然后将数码相机完全遮光,让屏幕显示黑色,用来检测“亮点”。接下来就是让数码相机分别对准红色、绿色、蓝色(RGB)的彩纸,用于检测“彩点”。当然,你也可以将以上几种颜色拍下来。然后用数码相机的回放功能,仔细察看。或许你要问笔者,白色、黑色好办,三色的纸从何而来?这就需要事先准备一下了,虽然有些麻烦,但购买一台数码相机的奔走与之相比,区区小事又何足挂齿呢!</p> <p align=center>
<br>通过5种颜色的检验,坏点往哪里跑?</p> <p align=left> 有的朋友认为在液晶屏幕上出现的点有可能是CCD上的坏点。按照笔者的经验来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连那么小的液晶屏幕都能很明显的观察到CCD上的坏点,那这款相机绝对是次品,二话不说就可以走人了。</p></strong> <p><strong>2.数码相机CCD坏点测试:</strong></p> <p align=left> 由于通过液晶屏直接观测不可能直接观察到CCD上的坏点,我们必须借助别的手段来分析观察。具体方法就是用全黑图导入电脑来检测坏点。当然这也是要注意细节的,因为数码相机这个东西十分的娇嫩。在不同情况下测试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所以要把握好细节。一般在商场购买的时候,商家不提供电脑进行坏点测试,所以建议笔记本用户带上自己的本本。对于非笔记本用户,则应与商家以书面约定数码相机测试以及退换期限,这样就不会在数码相机的购买中处于不利。</p> <p align=left> 在测试坏点的时候,干扰最大的就是噪点,所以要尽量避免这个干扰。一般刚开机的时候噪点较少,开机过了一段时间噪点数目开始攀升。笔者的经验是当相机开机约10分钟左右噪点的数量达到稳定。如果只想测试是否存在坏点,那么就要趁开机的时候进行拍照;如果你要测试的是数码相机的整体CCD性能,那还是等到稳定以后再拍照测试。</p> <p align=center>
<br>在全黑图拍摄时,盖上镜头或者将镜头朝下遮光</p> <p align=left> 这里我们以高端数码相机作为示范,家用数码可以相应的省去某些步骤。首先,将相机镜头完全遮光(也可以在暗房中操作),打开数码相机,将光圈调到最大感光度设置为最低(ISO100或者更低),图片储存格式设置为TIFF并且质量最高、分辨率最大,接着将降噪功能调节到最底(能关闭则关闭),色彩饱和度设置为最低,连拍以及防抖动关闭,将图片日期取消。做了以上工作以后,最好稍微等待,让机器充分预热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中。</p> <p align=left> 接下来就是采用不同快门进行拍摄,这就视相机实际提供快门选择而定。一般建议采用1/60、最快、最慢快门拍摄3幅图片就可以了。当然你有足够的时间时可以将所有快门都拍摄一张对应的黑图。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在暗房拍摄,切记不要使用闪光灯!</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pconline.com.cn/digital/dc/jiqiao/0504/other/big_black.jpg">
</a><br>示例全黑图局部以及参数,点击放大观察全图</p> <p align=left> 在得到了这么多幅图片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输入电脑进行观察。用肉眼来观察黑暗中的一点亮光的确吃力,我们还是借用数码玩家最熟悉的一款软件<a name=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DeadPixelTest</B>,来做检测。如何检测这个不用笔者多说,毕竟现在有中文版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DeadPixelTest</B>。E文欠佳的可以采用中文版的,功能完全相同。</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pconline.com.cn/digital/dc/jiqiao/0504/other/big_Deadp_EN.jpg">
</a><br>E文版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DeadPixelTest</B>,设计于2001年</p> <p align=center>这款软件能非常方便的帮助我们找到图像的缺陷所在,然而众多的争论并不在点的出现,而是在于该款软件的设置上!默认的设置中采用60-250两个设置。这就意味着60-250亮度之间的为噪点,250以上的为坏点。从英文原版来看,该款软件诞生于2001年,已经过了4年了,软件并没有更新,默认值也依旧。那么到底这样的值还适用吗?</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pconline.com.cn/digital/dc/jiqiao/0504/other/big_Deadp_CN.jpg">
</a><br><a name=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汉化</B>版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DeadPixelTest</B>,参数默认设置保持不变</p> <p align=left> 笔者很明确的认为,如此的默认值已经过时了,毕竟数码相机在这几年里的制造工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由于当一个点的亮度达到40明流的时候已经能用肉眼清晰分辨,所以依照众多数码玩家所提供的数据以及建议,专业级相机建议设置在5-20为合适,家用型相机则建议40-50为合适(由于这个设定标准并没有个权威说法,所以只能作为参考,但是60-250的默认值确依旧是很多厂商退换参照的依据)。通过多幅图片的测试,如果在不同图片中,同一座标下不例外的出现亮点,那么则可以判定其为坏点。但部分相机降噪功能无法取消,而且在快门速度大于1.3秒的时候自动开启,所以这类相机超过1秒曝光的图片不具有参考价值。此类数码相机最可靠的就是参照1/60秒(日常拍照最常用快门)的暗图,观察这个快门下的暗图是否存在坏点。</p> <p align=center>
<br>对全黑图采用测试,马上可以分析亮点的所在</p> <p align=left> 对于全黑图一定要多幅一起参照,单一的数据一般是没有意义的。在此,笔者也提醒数码玩家,不要一味的相信软件的结果。只能把它作为参考,有时候软件上面被列为噪点的成员也是坏点。真正的基准是我们通过实景的拍摄,表象明显的点则为坏点。软件是人为设计以方便我们查找坏点,节约人力的,并非万能的!笔者就见过很郁闷的用户,通过软件测试都不存在坏点,但是每张图片用肉眼都能分辨在相同地方的亮斑。这种情况则么办?不用说,肉眼都能开出来的固定缺陷就肯定是坏点啦!</p> <p align=center>
<br>此图为名流亮度示意图,仅供参考 </p> <p align=left> 除了默认值的问题,该款软件还是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它只能最多显示100个点的坐标,多余的则不能显示。不过这个缺陷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噪点和坏点的总数能达到100以上的数码相机已经是劣质产品了。该软件只限用于测试亮点,对于暗点就无能为力了。虽然说暗点出现的几率很低,但是也是坏点的一种,在色彩明艳的图片中则表现较明显。对于“暗点”一般采用拍摄白纸的方法来测试。具体过程与上面“亮点”类似。只不过这回是从图象中找出暗点,并且没有相关的辅助软件。数码相机的坏点表象为亮点的几率远远大于暗点,因此往往这一步可以忽略。</p> <p align=left> 笔者同时也听说有个“DCD”的软件,可以专门通过输入一些平常生活照片来分析不随着快门和感光变化的点。通过该款软件可以更精准的查找CCD上的坏点。如此的测试方法的优势在于能辨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暗色坏点。但是笔者费尽心思,硬是没有找到该款软件,所以不好妄加定论!也希望拥有此款软件的用户能共享该款软件。</p></td></tr><td class='bvh8'></td></tr><tr><td class='ellipse'><span class='bvTitle' id='subjcns!1pq8NVTLeTnkvA3Rh5beZgCA!107'>关于DC的常见问题总结</span></td></tr><tr><td class='bvh8'></td></tr><tr><td id='msgcns!1pq8NVTLeTnkvA3Rh5beZgCA!107'><p>关于DC的常见问题总结!! </p> <p><br>DC: <br>digital camera数码相机。 人们说的DV是数码摄像机 </p> <p>像素: <br>简单地说,一个像素可以看作一个点,这样的点是有尺寸有面积的,尺寸单位可以与厘米互化,公式我记不清了。照片就是由许多这样的点组成的。每个点记录对应的色彩信息。 <br>像素大小与显示器的分辨率大小的关系,可以理解为:1024*768分辨率下,拿1024*768照片做壁纸正好合适。1024*768=786432。简单地认为就是这么多点,这么多像素,约80万。就是说,80万像素的相机可以照这么大的照片。 <br>一般可以粗略认为,100万像素的照的是1024*768大小的照片,200万的是1600*1200。 <br>至于与冲洗的照片对应,100万的可以冲洗5寸照片,勉强可以6寸;200万的可以冲洗不错的5寸,300万的可以冲洗7寸的,400万可以冲洗8-10寸的。 <br>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冲洗照片质量除了与像素有关,还要看图象压缩的程度,还要看你对洗出的照片接受的程度。如果你可以接受比较大的颗粒,尽管放大就是了。 <br>一般说,家庭用200万就可以,300万足够了,400万以上确实没必要。诸位可以想一想,家里照片有多少5寸的,多少5寸以上的,有多少银子可以整天冲扩伟人照。一般买数码的就是不想洗照片了。如果只在显示器上看,那要求更低,一般显示器分辨率是1600*1200,1280*1024,1024*768,还有800*600的。四百万的是22xx*17xx。俺的佳能G3,照的16xx张照片,只有不到30张400万的,其余就是200万的。 <br>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相片尺寸大占的空间多。以POWERSHOT G2随机配置的32M CF卡为例,佳能公司官方数据给出,1,600 x 1,200普通画质(JPEG格式)可以存104张;2,272 x 1,704普通画质(JPEG格式)可以存54张;如果用2,272 x 1,704最佳效果且使用无损压缩格式只能存10张左右。就是说,如果你想打印或冲印效果好的照片的话,要付出存储空间的代价。不过,如果你只是在电脑上看看,那不必过于担心卡的存储量,还是以刚才那机器为例,网页上常用的640 x 480普通画质(JPEG格式)能存三百多张。 </p> <p>CCD(cmos) <br>这是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目前来说,低端的相机(许多80万象素和100万象素的)大多用CMOS,一般大部分用CCD。CcD和CMOS的感光原理有所不同(想听原理的说句话,没响应的算了,我懒得打字)。市面上80万象素和100万象素用CMOS可以降低成本,这就是这些相机为什么便宜的原因之一,但成像效果……惨啊~~~~~ <br>原则上不建议买80万象素和100万象素的,就是因为它们不是CCD感光原件,这些相机的照片<a href="mailto:&^@#^$">&^@#^$</a>& </p> <p>ISO <br>ISO值描述感光度。ISO越大,感光速度越快。为了让物体在感光介质上得到足够的暴光量以便于成清晰像,我们用大感光度拍夜景或快速运动的物体。但是,并不是说ISO越大越好,对数码相机来说,ISO高画面会有颗粒感,太高的ISO还会使画面上有很多噪点。选相机的时候,不能不考虑ISO值的范围。 </p> <p><br>锐度: </p> <p>通俗一点理解,锐度,刚才不是说到象素点吗?锐度可以理解为每个点与周围的对比.想一想,如果每个点与周围的区别大,是不是感觉更清晰呢?所以,锐度大的图片给人的感觉清楚,但锐度过大,就比较惨了,因为锐度太大,图形边缘会出现锯齿,颗粒感也会明显。 </p> <p><br>焦距: 相机镜头可以看作一个放大镜,我们知道,放大镜可以把光线聚到一点,这个点是焦点。焦距是焦点到镜面中心的距离(确切地说应该是到光心的距离)。 <br>我们说的几毫米的镜头,这里的毫米是焦距的值。 <br>焦距值小,成像的范围大(因为光线偏折的厉害),就是说照片上看到的景物范围广;比如照风景,我们希望尽量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轻风吹斜阳统统收进画面,要用小的焦距值。 <br>焦距小的镜头我们称为 广角镜头 <br>焦距值大,成像范围小,但我们看到的像大。举个例子,我们看到的模特的特写照片,就是用的较大的焦距,清楚;还有如果照体育比赛场面,离场地太近恐怕被铅球砸着,也要用长焦距。 <br>焦距大的镜头我们称为 长焦镜头 <br>体育记者和狗仔队用的镜头,就和火箭筒一样的那些,我们称为 望远镜头 </p> <p><br>光学变焦: <br>在传统相机里,就是变焦。一个透镜焦距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组透镜配合,改变各透镜位置,达到改变焦距的目的。 <br>可是DC里弄出个数码变焦(这个后面再解释)来,就要区别一下了。 <br>与传统相机变焦原理相同的,就叫 光学变焦。 <br>DC的焦距比传统的小,但为了对照方便,采用了与传统相机相当的焦距,如,佳能G3焦距相当于传统的35-140mm,用140除以35得4,这个4就是4倍光学变焦,也相当于4倍的望远镜。 </p> <p>光学变焦的好处是:你可以站在原地,通过变焦来改变画面大小。象上面帖子说的,照风景用广角,需要放大时或照远处时用长焦,一个光学变焦的镜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子,你脚前就是悬崖,你欣赏风景是忽然发现,远处(也不能太远)峭壁缝隙中长了一棵松树,你决定对这个旺盛的生命力来张特写,光学变焦,OK,拉到1xx-2xx毫米,搞定!可是,如果是35mm定焦(一般家用定焦DC大约就是这个值)的呢,怎么办呢?那就尽量朝那个方向跳过去吧。 </p> <p>一般说,广角尽量小,长焦尽量大的,好! <br>广角小看的风景面积大啊,长焦长就是个望远镜,可以,,,呵呵,,,不用我说了吧。 </p> <p>但光学变焦范围大了也影响成像质量。如,奥林巴斯的C730的变焦是10倍的,当望远镜很爽,不过画面质量就不如其他的一些DC了(至少730的画面我接受不了)。 </p> <p><br>数码变焦: <br>数码变焦的原理与光学变焦不同, <br>它不是对实际物体进行光学放大,而是对已经成在CCD上的像放大,就是说,相当于对照片的放大。这种放大不是用放大镜看照片的效果,而是把照片上的每个点通过计算,使这些点占更大的面积。 <br>数码变焦得到的图象效果差!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 <br>试想,本来一个小米大面积的点上的颜色,硬涂到绿豆面积的大小,会怎样?这样看到的不是细节,而是一个色斑或色块。 <br>想一想,MM的写真,是一个个肉眼几乎不可分辨的点看的舒服,还是一个个色块/斑堆起的效果出色? <br>所以,数码变焦,在DC上就是骗人的玩意儿,一点实际用途都没有。在电脑上,用一些图形处理软件就可以实现。 <br>买DC时,不要看到底有几倍数码变焦,这个没用!几倍都没用!电脑处理起来,数码放大倍数比DC高。数码放大的越大,效果越烂。要变焦,就要光学变焦!光学变焦基本不影响图象的细微部分。光学放大后,图象还是点(而不是块)组成的。 <br>另外,有些数码相机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可以综合作用。建议,一定要把数码变焦关掉。 <br>下面讲储存介质的问题 <br>DC的储存卡一般是断电后可以保留数据的半导体,无机械部件,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小。 <br>DC还有其他一些储存介质,如小硬盘和CD,小硬盘太贵了,用起来也耗电,如果需要大储存空间推荐采用别的方法解决(以后再说);CD,不好,别用!(不好拿啊,兼容也不好,能耗也大,反正不好,想具体搞明白的话单独开贴问,我回) <br>DC常用的卡为下面几种 <br>CF、MS、SM、SD、MMC、XD,卡的体积(不是容量)由左向右减小 </p> <p><br>CF卡, <br>compact flash <br>有CFI和CFII两种规范,区别基本是参数和规范上的,对普通用户意义不大,不过放心,市面上基本CFI很多,而且CFII向下兼容CFI,就是说能用CFII的就可以插CFI,现在用CF卡的DC基本是两种通吃,买CFI就行了(你说买CF卡,JS就给你CFI决不会给你CFII的,除非你指明)。 <br>CF便宜(在几种里面最便宜),去年最后几天我买的SANDISK的128M的要380元,(现在估计降也降不太多)。 <br>用CF的DC有,CANON ,NIKON全系列,美能达D5 D7系列,OLYMPUS C5050也吃CF <br>买CF时最好带着相机,现在做CF的厂很多,有些兼容不好,有些DC挑卡(如D5 D7) <br>CF的缺点就是容量不算太大(不过256M基本够了吧),速度不太快(感觉不到),体积偏大(比相机小的多) <br>大多数机器包括专业单反机都用,因此有最广泛的兼容性,再加上价钱便宜,好处显而易见了:出去玩时找朋友的借来用啦,谁让他跟我兼容呐;坏处也不小:朋友也可能会出去玩的。 </p> <p>SONY 用的记忆棒 <br>那个棒,叫做memory stick <br>简称MS的就是它。/ <br>SONY财大气粗人又牛,自己推出MS,也就是SONY的DC才能用记忆棒,而且SONY的DC只能用记忆棒,所以说,这东西兼容不好,而且传输速度也没见的怎么快。更要命的,价钱~~~~~抢劫啊~~~~~。128的记忆棒比128的CF要贵100-200啊! <br>虽然SONY的MS不跟其他的卡搀和,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SONY的其他产品如摄象机,MP3等,记忆棒是可以通用的,如果你打算跟着SONY一路走到黑,可以避免重复投资, <br>不过也要提醒一下,现在SONY的MEMORY STICK PRO与以前的MS不兼容了,就是说,以前SONY产品没法用新的记忆棒了,大家买SONY的DC选卡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哦,可以兼容PRO的是最新(相对最贵)的机器。 <br>反正我对SONY抛弃老用户的做法非常不满,(他们说老版的MS在容量上和速度上发展遇到了障碍),另外,SONY的记忆棒,还有电池,在中国是没有保修的,气愤!!! </p> <p>SM卡:smart media card <br>与CF卡相比,SM卡去掉了控制电路,没有专门的接口针脚,只是通过表面电路的触点与读取设备相连。因为没有控制电路,SM比CF要薄很多,而且成本减低不少。不过,也显得脆弱一些(跟几张纸一样厚,大小却比CF小不了多少)。 <br>SM卡价钱应该比CF便宜,但便宜的有限。买的时候带着相机去试试,看看有没有兼容性问题。 <br>支持SM卡的是富士和奥林巴斯的机器。 </p> <p>MMC卡和SD卡 <br>这两个卡外形是一样的,但MMC卡少见不常用,SD卡相对用的多些。松下,美能达部分,柯达和其他一些不是太大的厂商使用SD卡,(一般能用SD的都可以用MMC。) <br>SD卡比较贵,价格和记忆棒差不多,体积比CF,SM,MS都小。 <br>曾经有个商人向我宣传松下LC5这个相机时,说的一个优点是SD卡,因为此卡体积小。唉,我一个这么大的相机都能背,还在乎一个卡吗? <br>如果LC5用的皇钦饷垂螅ǖ笔盝S把我当白痴黑我,128M的要660),恐怕现在抱在怀里的就是她。 </p> <p>说最后一种——XD卡 <br>这个卡是最近由奥林巴斯和富士联合推出的,在一个非常小(如上面的上面的上面的图)的体积里有更大的容量(目前是128M的,根本不大,但以后要推出?G的)和更快的速度。 <br>奥林巴斯和富士的新机器如奥林巴斯C5050(吃SM,CFI CFII,XD4种),U300,富士S304等(2002下半年出的那些) <br>不过价钱暴贵哦,要6XX的,对这些机器做预算时别忘了考虑卡的价钱奥. </p> <p>噪点 和 坏点 <br>前面说过,DC是靠感光元件(CCD或CMOS或其他的,大多是CCD)感光,然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过处理,然后成像。 <br>CCD有数百万个感光单元组成,在感光的过程中,如果CCD上某一单元损坏,这个地方就不能感应光线,在最终图象上就是一个白色的点,这个点就是坏点(dead pixel)。至于噪点,是因为当感光单元感光过程中会发热,温度升高,这样噪音就会增加,当噪音增加到一定程度(相机的降躁系统无法消除时)会在图片上留下杂色的色斑。这个斑就是噪点。 </p> <p><br>检测噪点和坏点: <br>把相机镜头盖盖上,如果没有镜头盖,如NIKON2500那种,就找不透光的东西挡严,记住,测试时一定不能露光! <br>然后按快门,快门时间一般定为1/60,1/8,1/4,1/3,1/2,1,2,3,......最大,然后调一下感光度,再试试,如果是傻瓜相机,这些没法调,那就没有办法,尽量放慢快门吧 <br>由于噪点是在快门开启时间长和感光度大时才出现,所以在慢快门阶段最好每个都试试(比较麻烦)。 <br>照完这样的照片之后,理论上得到的应该是黑色的图象。(但实际是不可能的) <br>坏点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不管快门多少,感光度多少,都会出现。 <br>噪点就不一定了。位置不固定。快门快了没有,慢了,因为感光时间长,CCD升温,就不可避免了。因为这,DC在长时间使用时比刚开机时的噪点多。 <br>看有没有坏点噪点,在DC的液晶屏上是看不清楚的,一定!要在电脑上看原图,就是要把照的照片传到电脑上,用PHOTOSHOP或ACDSEEE或其他看图软件看1:1的图,上下左右看,好几张比较着看(比较着看有没有坏点)。 <br>人看完了还不行,最好还要用软件,<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deadpixeltest</B>软件,<a href="http://www.dpnet.com.cn">www.dpnet.com.cn</a>里有,去下载吧,如果怕麻烦留下邮箱地址,我发过去,不到400k。 </p> <p><br>坏点,目前技术情况下,是可接受瑕疵,就是说,有一个到3个坏点是合法的。一两个点到不太影响成像质量,但是让人不舒服!所以,买DC时要当场测坏点,有,就让JS换,反正没交钱时咱还是上帝,如果交钱了,任命吧,消协也救不了你。 <br>噪点( hotpixel)因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同型机噪点可能有多有少,所以,最好多比较几台,找个噪点最少的。 <br>好的DC有降噪功能,当快门慢时开启,对夜景拍摄很重要,而且,光线差了也要降低快门速度吧。但是,降噪是以牺牲细节为代价的,不过,不降噪牺牲的可能是照片啊。所以,个人认为,降噪还是比较重要的,不过,有些没有降噪的DC也能出让人接受的夜景。 </p> <p>还有一种点忘说了,那就是LCD上的坏点,这也是可接受瑕疵,什么,说你接受不了,那只好仔细点,选个没有的。液晶屏LCD上的坏点不影响成像,所以即使有坏处不太大。当然,还是没有好。照一张浅色的(要清晰),照一张深色的,用DC的回放模式,放大了看,是不是有点成的颜色与实际不符合而且这个点位置不跟着图象移动而移动,如果有,这个就是LCD的坏点。 </p> <p>白平衡: <br>白平衡嘛,就是帮助相机辨别白颜色的功能。相机并不是傻而认不出白色,而是太严谨了。当我们到了一个点着灯泡的屋里时(有射灯时更明显),在理论上,日光下本来白色的东西,比如墙,在灯炮光下会带一点点黄色,因为光线的颜色变化,射在物体上会有不同的效果(详见普通物理学),但是,我们的眼睛接受的信息,经大脑处理后,还会把它当作白色,但是CCD就不行了,CCD保持着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如实地反映,这样的后果是,我们受不了了,这样出来的照片,PLMM要么变成黄脸婆(黄昏,白炽灯等),要么会青面獠牙(日光灯等)。为了让我们可以接受效果,并且保证我们这些可怜的摄影者的生命安全,DC上有白平衡这样的功能。自动白平衡是通过一套自动程序,使相机辨别哪是白色,然后根据这个判断成像。 <br>有些DC的自动白平衡很出色,在任何光照下都能准确反映色彩。但是,自动白平衡不那么好时,就要换了,有黄昏,白炽灯,日光灯等等白平衡,这是相机考虑到这些常见场合,对应这些光照条件下进行平衡色彩。在这些情况下就要选择对应的白平衡(如果自动的准可以不管)。如果环境光照出了这些情况,比较复杂,如在博物馆、饭店大厅等,就要用手动白平衡,让我们亲自帮它找到感觉。 <br>手动白平衡: <br>必须是相机有这个功能才可以用。将这个功能打开(一般是菜单里找),然后找个白的东西,墙,纸,等等,面积要能充满相机的取景框,然后按个什么键(有的是半按快门,有的是有特殊按键),就算定义上了。 </p> <p><br>讲讲电池: <br>DC是用电大户,好电池是必不可少的! <br>使用DC要用充电电池,这是因为DC需要大的放电电流。一般需要大电流的电器,比如DC,四驱车,都用充电的。这样劝你,可不是小看你的经济实力,怕你买不起电池。市面上的碱性电池经不住大电流折腾,一般十几分钟就够戗了。 <br>充电电池分好几种,至于到底多少,我也不清楚,只说常用的。 <br>镍镉电池:这个其实不常用,只是前几天一哥们买个随身听竟配这种电池,令人气愤!镍镉电池,缺点就是记忆效应严重!也就是说,充电之前必须把电放干净。如果还有残留的电,电池会将上次放电放掉的容量作为以后充电的容量。说的再简单,就是你拿个剩80%电的冲,以后电池就相当于原来的20%,基本废掉了。 <br>锂电池:锂电池的好处就是没有记忆效应!充电时间比较短,象佳能的BP511,80分钟可以冲90%,不过剩下的10%冲起来比较慢,大约还要一个小时。锂电池一般都是特殊设计的,并且可以非常小,这对减小相机体积很有帮助,但这带来的问题就是:通用性差,各DC的锂电不能通用,而且买一个备用的特别贵,也不是象AA电池那样到处都有卖的。 <br>镍氢电池:镍氢电池有轻微记忆效应,最好是放干净电再冲,不过放不干净冲了也没有关系。镍氢的好处就是,可以做成普通AA电池的外形。使用这种电池的DC,电量耗尽后,可以用普通AA电池应急。缺点就是,充电时间慢,一般要一晚上才可以。当然现在有快充,一个小时多搞定,不过快充是在电池内剧烈进行化学反应,对寿命有影响。 </p> <p><br>充电方法: <br>镍镉一定要放干净冲,其他的无所谓,但是尽量还是放干净好。 <br>因为电池充放电是有寿命的,有循环次数,有人(pchome,帖子不好找了)做过计算,结果是:放净充满的电池在寿命内充的电量多。 <br>电池寿命完了,充电放电续航能力就不行了。 <br>新的或长时间不用的电池要对其进行激活,象是体育运动前要热身。办法就是充满-放净循环几次。因为电池长时间不用,化学物质活性会变差,这样容量达不到平时正常值。激活后,可以达到正常。 <br>镍氢充多冲一会儿,14-15个小时吧。再激活的几次里也要多充一会。 <br>锂电池也要激活,但是充满-放净几次就可以了。第一次冲没必要象传说中那样充10几个小时。锂电对充电放电要求相当严格,因为锂电有功能强大要求严格的保护电路,这个保护电路麻烦也使的锂电难以做成AA的样子。当充满后,保护电路会阻止进一步充电,而且,电池在空气中会自然放电。这时候如果还在充电器上,相当于在进行充电放电循环,没有意义。锂电不能过充,也不能过放,放电时保护电路也起作用,阻止由于过放而导致电池损坏。 <br>由于不能过放,而在空气中电池会自然跑电。所以保存锂电时要留一部分电(百分之七八十),以免以后充不进电去 <br><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