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6|回复: 0

[弹指神通]:[转贴]关于后小康人居模式的论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26 1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由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由广州城建集团支持与承办的"中国后小康人居模式论坛"在广州鸣泉居召开。出席论坛的有: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勘察设计司副司长王早生、窦以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泊溪,广州市人大副主任戴治国,广东省人大环资委主任陈之泉,广东省建设厅副厅长刘锦红,中国房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顾云昌,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许安之、秘书长周畅,中国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全国设计大师赵冠谦、蔡镇钰、黄星元,论坛承办单位董事长李飞、总经理罗国庆,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广州的政府人士、专家教授、媒体记者共60多人。
  在一天半的论坛中有20多名专家教授和政府人士发言,他们多角度地对我国住房发展和后小康人居模式作了深刻的、高水平的论述。宋春华、李泊溪、谢家瑾、顾云昌、陈之泉、李飞等的演讲另作报道,另一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报道如下。
  重视后小康人居发展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城乡一体化是合理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是协调城市各项用地功能组织的依据。城市得到乡村的支持,将能充分发挥城市的作用,反之也会有力地推广乡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都发展了,城市的生命力就增强,城市建设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要防止陷于孤立和局限的困境中。在未来20年我们仍然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要考虑后小康时期人居模式的发展,也要考虑新出现的问题怎样处理。如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将会带来的交通问题、污染问题,城市格局与功能的变化问题,还有整体观念、区域观念和城乡结合的观念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引起重视。
  "以人为本"是任何设计都要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副司长王早先:第一要充分发挥设计的先导作用。与规划的龙头地位相比,设计的先导作用还发挥不太理想。要尊重科学,尊重设计师的创作自由,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有研究资料表明,在控制投资和发挥功能效率方面,设计的作用可达到70%以上。第二要进一步推进设计体制改革,包括设计单位自身的改体建制,调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培育和完善勘察设计咨询业。第三,设计要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应是任何设计都要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具有全面、深刻的内涵,包括选址是否恰当,布局是否科学,功能是否齐备,结构是否安全,能否节约能源,是否经济合理等。第四,在建筑设计中要处理好艺术和工程的关系,达到实用、精致、美观、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满足市场的需要。人们对住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空间布局、选址、环境及地域等因素都要注重,使空间与环境尽可能协调,与地域条件融合。
  后小康居住模式的六个特色,城市郊区化的三种模式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许安之:1999年我发表的《后小康居住模式展望》提出了六个特色:绿色――环保,良好室外环境,生态,节能,节地;舒适――实用,愉悦,私密,美观;舒适――实用,愉悦,私密,美观;便捷――人、车、物流便捷,配套完善;安全――在不设防盗栏杆前提下做到安全、美观;多样――品种、户型、式样多样,让者有排选余地;信息――光纤连接到户,为通讯、上网、工作……创条件,用电子手段保障安全及智能化检测等。关于城市化进程的郊区化问题,有三种模式:一是自然摊大饼模式。这模式重点不突出,城市与郊区边缘不明显,资源未被最有效的利用,居民生活不会很方便,环境质量也会受影响。二是美国式的郊区化模式。城市中心高度集中,郊区大片居住区,大部分是低层住宅、独立式住宅。这种模式上下班距离远,离商场远,住宅低密度,郊区生活单调,购物、工作、送小孩上学都靠汽车。近十几年美国提出新城市主义,强调步行区,住宅密度相对提高,工作和商业区就近,独立式住宅。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郊区化居住模式:沿快速轨道交通线站点附近、居民步行500米范围布置相对集中的住宅群,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可利用快速路加以改造,将快速路的公交站点与居住区结合。广州地铁将建设从东站至番禺的3号线,如能借鉴香港沙田和上海锦江东园站的经验搞好站点区住区的规划设计,将会促使城市质量和居住质量提高。
  后小康人居模式是人类社会居住的基本要求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勘察设计司副司长窦以德:后小康肯定是与经济的富裕程度相联系的。要有准确的定位,不然,就会误导,出现歧途。后小康人居模式突出的还是绿色和环保的概念,这既是人类社会居住的一个基本要求,人要在很好的环境中、绿色环境中生活和居住。20世纪后期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今天讨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也符合当前发展的潮流。现在对一些概念、标准还不清晰,有争论。比如,北京很多住宅户型标准超过100平方米,层高也在增加,即是说每户占有的空间在增加。这是不是舒适标准指导下的扩大?我们国家资源有限,土地有限,大批农民还要进城,标准不加以控制不行,要用市场办法、经济杠杆控制。再如,住宅开发会向郊区转移,有的开发公司抢先占有最好的环境、绿色环境好的地区,有山有水。这类地区该不该作为一个社区来开发,就是个问题:他把公共资源首先占有了,为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服务。如果说这是后小康模式,我不敢认同。要想真正推动后小康人居模式,使之成为中国住宅的一种主流的话,应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政府主管部门成为这个模式的发动机,一个杠杆;二是希望开发商、科研人员进行更慎重、更科学的研究。郊区化到底应怎样实践就很值得研究。两个层面的互相结合,形成政策推动,才能使我国后小康人居模式成为现实。
  发扬我国朴素的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创出有时代气息的住区文化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全国设计大师蔡镇钰:后小康住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都要严密,一个地块的开发,还要考虑周围大的开发。上海的住区从市中心向郊区发展,建在内环线外外环线之间,跳出外环线的也不少,这就需要解决从住处到工作地不超过50分钟的交通问题。要把小区看作有生命的东西,空间环境要搞好,设计时适当留有余地供它发展。小区的医疗、体育、中小学校……等设施都要配套。书房、电脑房、阳台……的设计也要考虑。北阳台连通厨房,放在餐厅外面,影响景观。住区的小中央空调多了,要有地方放。住宅朝向问题,除了以日照概念挑选朝向外,还有风水,跟宇宙能量的关系。风水是研究建筑与能量的关系,我想,亚热带东半球的南向是比较好的朝向。小区的人文环境要陶冶人的情操。现在有些小区搞大门口、大广场、大喷水池,很多雕塑。雕塑泛滥了一样没有文化。希望在居住环境里能有一个文化氛围,特别要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发扬以中国人朴素的生态环境理念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创造有时代气息的、有地方特色的住区文化,使住区在文化上有个飞跃。
  后小康居住标准的主要内容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设计大师赵冠谦:谈谈后小康居住标准的几个内容:居住应达到合理性或舒适性的标准,局部是豪华标准;套型多样化;空间要有适应性,环境均好性。面积标准: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一套100平方米左右。功能空间,有舒适的功能分区,动态、静态空间分开,起居、进餐、睡觉分离,各自有独立空间,有辅助活动空间――学习、工作空间,不同属性的卫生间,完整的储藏空间。住宅区各种设施、设备完善,配套管线隐蔽,更多的电器、炊具,强调操作方便,使用舒适,有充足的光照,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暖系统。室内的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和卫生环境都要达到舒适要求。
  后小康会出现多元化、智能化、类型化的发展,从消费导向上会发生"四少四多"的变化
  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房协副会长魏清泉:要正确认识人类住区的共性和特殊性,住区对安全、舒适、方便、快捷是共性要求。后小康人居模式的特色,一要从功能上探讨,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对人类的住区、住区的功能有什么特殊要求,在住区各种设施或环境上怎样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住区功能上有什么新的要求。二是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对居住环境、房屋建筑有什么要求。从这两方面考虑,后小康住区在功能上的变化应是多元化、智能化和社区的类型化,向多功能的住区方向发展。所谓社区类型化,是估计白领阶层、蓝领阶层和一般劳动者居住的小区会适当化化,住区的设计、建设要考虑不同类型的需要。从消费导向来说,会出?quot;四多四少"变化趋势:一户一住处住房比例减少,一户多处住房比例增多;购买高层住宅的比例减少,购买多层、低层、别墅的比例增多;购买市中心区旧房比例减少,购买近郊、远郊住房比例增多;业主、房主的变化比例减少,租房客户比例增多。这四个变化在相当一段时间会成为主流。
  后小康居住模式是以舒适型为代表,达到国家提出的"更宽裕的小?quot;水平
  广东省房协副会长许绍基:关于后小康居住模式的定位问题,我认为"后小康居住模式"应是国家提出的"更宽裕的小康"在居住方面的内容相同的概念。后小康的定位应是在属"小康"范畴内更高层面的一个阶段,时间跨度会较长,它不是指"小康"之后的另一个发展阶段。后小康的居住类型应是以舒适型为代表,包括小部分豪华型。但居住类型是动态的,原来居住安置型、适用型住宅的居民,将会逐步向舒适型过渡。但肯定在一定的时段内,仍会有一些居民住安置型以至廉租住宅。改革开放22年来,我国住宅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发展最快,建造量极大,但总体居住水平还不高。发达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0多平方米(不含人均61平方米的美国),我国城市人均才20平方米,到2005年计划增至22平方米。根据这个国情,应考虑面积越大越好,密度和容积率越小越好;二是空间要强调共享,在小区内多建便于居民就近享用的、便于人际交往的组团花园和文体活动场地,少建规模很大的花园、广场。城市大环境里的湖泊、山林、水道、河岸,应让全市人民共享,而不是变为小区私用;三是后小康住区的建设应是先做好小区附近地段的城市规划,再出让土地建住区,防止城市规划和公建配套未定就先建小区,以致开发商不得不自行兴建大量公建设施,对城市发展不利;四是在后小康阶段人们的居住水平肯定更高,很多人将锦上添花,但也要关注部分居住条件很差的居民,给他们雪中送炭。
  发展后小康住宅应有未来消费意识、未来建设意识和未来政策意识
  中国房协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平:不管是后小康还是未来住宅,都有一个未来观念的建立。未来观念的建立是实现后小康和未来住宅的关键。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未来的观念,一定不能把它建好,所以我就想到未来观念怎样建立,就是要有一个未来教育,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未来的消费意识,才能形成未来小康住宅的需求;二是建立未来建设的意识,才能建设百年不落后的住宅;三是建立一个未来政策的意识,才能建立一个指导行业的政策。没有这三个跟上,后小康住宅很难往前推进。未来小康住宅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城市规划,所以从今年开始,提出千年不落后的规划,百年不落后的住宅。我提出一个思路,在未来20年,也就是到2020年,我们建设的房子是属于后小康阶段。今天建的房子,如果到了20年以后还不落后,应是先进的。2050年也就是未来住宅的中期,我们现在建的房子应该考虑到2050年的不落后。第三步是2100年也就是长期的未来住宅,也就是到100年不落后,在国际上能见到。我们对未来住宅的标准是要若干年后还是先进的,不落后的,如果是落后了怎么办,应该是便于改造的。
  后小康模式的发展应更为市场化,资源利用更合理化
  广州珠江恒昌顾问公司总经理黎振伟:我认为后小康模式的发展,今后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应该更是市场化的,社会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的模式是更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同时有更严格的规范。当前市场发展很快,但我们的政策、城市的规划、管理是有点滞后。有的城市环境被破坏,森林、植物被破坏,土地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浪费,所以后小康的研究有更深层的意义。后小康城市人居模式,首先应该是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合理,外部环境合理;其次才是项目、楼盘、住宅、户型的合理。今天我们国家应该有足够的经验、资金、能力去指导后小康人居模式的发展与建设,我觉得这应当是政府的责任而不仅仅是靠行业的推动。我们需要政府的引导,规划。后小康不应该重复早期粗放型房地产那种破坏资源的开发模式――比快,比大,比豪,比大量开发。今后的开发模式应该是比实力、比专业、比科学、比品牌、比信誉、比谁可以更持续发展,在比企业的效益的同时更应比对社会的贡献。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5-9-2 17:28 , Processed in 0.193311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