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7|回复: 0

[建议]:老施的应试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8 1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老施的应试发言


对‘试卷’内容的分析

我专业从事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已进入了第八个年头,应该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2001年命题方式发生改变,由‘作业题’改为‘选择题’,考试的命题规律有所变化,以前积累的经验用于今天也并不完全有效。必须重新认识命题的规律,使得今后的教学内容在‘有的放矢’方面做得更好、为整个教学工作能达到‘恰到好处’打好基础。所以每年考试完成后我总是认真分析试卷、根据新的认识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在这三年中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下述思路来进行的:

2001年还是按过去‘作业题’的考试规律来进行教学,仅用七天时间进行教学活动,讲授内容不能适应考题‘量大面广’这个基本特点的需求。幸亏还出了五套‘模拟试卷’供学员考前练习用,才弥补了讲课内容偏窄的弱点。

2002年的教学内容上已经按‘量大面广’这个特点来安排,基本上已能适应‘选择题’考试的特点。教学方式是‘以听为主’,14天的教学时间全部用于听讲,没有在提高学员的手算解题能力上进行专门的严格训练,仅是作些常规的安排。学习结束后学员是否继续进行作业练习未作规定,但考后发现‘既听又练’的学员及格率高、‘只听不练’的及格率低。

2003年采用‘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除继续做到‘量大面广’外、还将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加以强调(这些重点内容是过去‘作业题’考试时总结出来的)。 在‘慢班’的教学中对每门课实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讲评,22天的教学时间中有1/3时间用于训练手算解题能力。

从上述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的教学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虽然每年均在改进、但至今还觉得尚不能说已经满意地掌握了教学规律,所以2003年的考试结束后,我再一次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2003年是第三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考试,至今我已积累了八份试卷(三年的‘—级’、‘二级’试卷,再加上中、外二份样题),已有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所以这次我将这批资料重新进行研究,收益颇多。总的印象是:三年来我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逐步摆脱‘作业题’考试的影响、渐渐符合‘选择题’考试特点的演变过程。现在再回头看,教学的内容和安排总体上是恰当的,但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现以‘混凝土结构’为例来介绍今天我对这门课命题规律的认识。试卷中属于‘混凝土结构’考题的内容不仅考核《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还包含‘荷载’、‘地震作用’或‘静力计算’方面的问题。现在只讨论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有关的考题。三年来六份试卷中这类考题共有71题,现将这71道考题按其在《规范》中所属的章节号列在统计表中,即将考题的内容按《规范》的章节顺序分为8行,由于《规范》3、4、5、6等四章的内容较少、合并为第一行(基本规定)。《规范》第7章的内容很多、故分成三行(梁,柱和拉、扭等)。《规范》8、9、10、11等四章的内容分别独立成一行。将每张试卷中相关内容的考题数量列在表内。

老施的应试发言(最后部分)


*对施教授的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总结为三扣、‘紧扣规范、紧扣大纲、紧扣学员心理’。此次学
习即使不能通过—级注册考试,也使自已开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肯定会对自已的工作有好处。

*新颖独特、一针见血,把我们以前注意不到、或者没有时间去整理的一些东西全部为我们概括了
起来、有一个总体概念。

*虽然在来之前我已将指南看了二遍,但没有头绪,经过施教授‘以点代面、点面结合’的讲解
后,信心大增,已有“难题不可怕、考点心中留”的感觉。

*施教授的讲课:由浅入深,条理清晰,全面开花,突出重点,适合考试人的学习。

*非常好,设计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规范中很多东西不清楚,也设有人很正规、详细的告诉我们正
确应用的方法。难得有这么好的老师,把规范应用时、考试中的易出问题的地方告诉我们、它对考
试、工作都将是大获收益。

*您的教学内容确实是量大面广,我自已复习时、绝做不到这样面面俱到。同类的内容、在不同的
规范中、您融在一起讲、有所比较、能增强记忆,我认为您的这种教学方法对考生的复习很有帮
助。

*很好:因为我们都是在考试中遇到过失败的人,只有投奔施老师来学习,施老师的教学方法对这
些人来说是最好的。

*好!很符合应试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借鉴了高考辅导或考研辅导的技巧和方法,“纠错教学
法”有创造性。

*内容相当全面、几何将可能考到的点一网打尽,特别是荷载和静力计算、有—定深度。有些地点
经施教授点拔,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教学方法是最有特色的,也是吸引我来听课的主要原因。实战性强,以例题样题为纲,剖析出题
者的思路,知道这道题要考什么,陷阱在那里,可以有的放矢,心中有底。而且这样才不致陷入题
海之中,练了半天还不知道那些会,那些不会。

*能够明确清楚把考生容易出错的规范内容认真反复讲解,还做到逐字逐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非
常适合工程师考试,教学方法很好。

*以计算为主、感到正是我们考生的弱项,而且通过完整全面的计算训练、更好地理解了规范,这
是施老师授课的特长,对我们非常有益。

*有逻辑地串起来讲规范的教学方法比较好,对易出错的地方从概念和原理上进行讲解、使我们易
于了解、掌握。

*总体讲得较细、从规范的每一条到各个系数、全都把重点东西讲到,这是我以往不太注重又难以
理清的问题,对此做法我们很肯定。

*每个重点都有具体例子,这样做非常好。即使当有些不理解,事后自已复习也有方向和重点。

*将几本规范都用到的系数、公式串起来讲解很好,尤其是本质意义相同但在不同规范中应用时的
区别极易混淆的地方。

*覆盖面广,有主有次,对一些相近和容易混淆的地方给予指明,我认为是相当全的。

*上课讲的内容面比较广、紧扣规范,特别是施老师对规范每一条文举一反三,纵、横向对比,突
出了重点。使人知道什么是应该掌握的内容,什么是少投入精力的内容。很好。


*我是第一次参加注册考试,前段时期一直在熟悉规范,不知怎样准备应考。施老师方法很独创,
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这种讲课凤格很让人赞赏。听完课,一下子就知道自已该怎么样复习应考,那
儿是自已薄弱环节。

*内容比较丰富,将《规范》中一些平常不太用的生疏的条文也讲到了,并配了相应的练习题、这
样很好。有些《规范》条文太抽象、难解、可能平常看上十遍也未必掌握,但做一道相应习题就一
切都明白了,这种以例题讲解的方式很好。

*很好,在讲规范的同时结合指南和补充例题,把抽象的与具体例题结合,比较易于理解、印象更
为深刻。特别是在讲专业课的同时插入力学,更重要的是串讲了荷规等达到了事半功倍,这在省级
培训班是做不到的。

*以规范为主要教本、紧扣规范、突出重点、使学员在复习中少走弯路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非常好、紧扣规范、重点突出。听课之前我复习了一个月,感觉不如听五、六天课的效果,后悔
没有上第一期辅导班,走了一些弯路。

*角度新、内容详,细节把握较好,紧扣考试大纲,比较吻合考试的要求。

*比较全面、将平时不大注意的‘要点’或者说是‘陷阱’都点了出来。把十几本规范都串了一
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非常不容易的。

*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详尽,对规范的来龙去脉、背景资料弄得十分透彻。教学内容的准备十分
充分、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以例题促进讲解、易懂易记,非常独特。多本规范纵横贯穿、举一反三、事半功倍,面广而不
乱、提高学员应考信心。(只有见过、心才稳定、才敢发挥)。灵活运用、综合施教、课后答疑、
独树一旗。

*施老师现在这种讲课方式很好,例如讲到一个内容时,能把几本规范横向联系起来,让我们有一
个整体的概念。

*施老师的教学有如下优点:紧扣规范,多本规范联系着讲,力学与规范相联系,紧抓考题特点和
考试要求,注重做题,教学内容浑然一体无缺漏和重复。

*静力分析和规范穿插起来讲、相辅相承,施老师帮助我们融会贯通规范的内容,不再象以前我曾
片面地用规范某一条而忽略另一条。

*对规范横向串联讲,对我们理解和比较不同规范的相同内容很有好处。

*将各门规范串起来讲、重点突出,效果非常好,有助于融会贯通

*选材得当。施老师、张老师讲课让人听起来一起呵成,非常顺畅。每天都觉得收获特别大。实在
太谢谢张老师、施老师了。尽管出来20多天,但竟不觉得就过去了。我在此向施老师、张老师表示
深深谢意。今年我充满信心。

*教学内容很对路,对付考试非常有效,因我去年第一次参加考试时去了省建委的培训班,忽视了
一般工程师对规范不太熟悉的问题,采用了讲理论的教学方式,结果收效甚微,考试没有成功。施
老师的讲课非常适合我。

*教学方法很好,我感觉听施老师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新颖不失活泼,学习效果明显,使学员通过这次学习后信心大增,为马上面临的考试增强了信心
和动力,非常感谢。

*有理论、有实践,对所授内容能够通过此法较好的掌握。

*把各有关的科目放在一起,对比着讲,效果比较好,特别是把力学提出来单讲,这种方法很独
特,很适合我。

*很喜欢施教授的讲课风格,思维慎密,而且连贯,重点突出。

*较好,针对考试有独创性,让学员易于接受。以难点、易错点为重点讲解,有特色。

*施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以及对注册考试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
恰到好处,使学员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考试信心大增。

*特别好。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规范为主线,引导设计人员对规范加深理解,从头至尾贯穿成一体,
使不熟悉的部分听后也能逐步理解、消化。

这种考前培训的模式很适合,比较容易接受,学员提高(应试能力)很大。

*条文与习题结合讲解,能够使学员很容易接受,吃透规范条款。

*教学目标清楚、干脆利索,讲评时先讲考题的考点、陷阱、再讲解题步骤,很好。

*围绕规范条文,纵横联系,相关内容总结得当;逐条解释,并配以指南例题讲解,非常得当。

*很好,特别是把相同的知识放在一块讲,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考虑问题比较周全。

*广度空前、深度空前,不仅强调会用规范,还要求理解规范。

*基本全面地覆盖住考试大纲,是我的渴求;将几本规范串起来讲、非常好,思路清晰。以几本
“规范”为教材,以指南的习题作补充,能起到画龙点睛、一目了然,理解“规范”特别有效。

*教学方法新颖、独特、紧扣考题,施老师的讲课每一句话均很重要。

*教学方法让考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听课后就知道自已的弱点在那里,值得发扬。

*教学方法较好,大部分复杂内容化成简洁,深入浅出、容易接受。

*教学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学习抓到了复习的重点,施老师这种敬业、钻研的学习精
神,值得我们每一个结构工程师好好学习。

*施教授这种以作习题学习规范的方法我觉得很好,在作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学习规范,不仅仅是对
考试有利,而且对今后实际工作中对规范的正确运用也是十分有利的。

*本人非常感谢施教授为我们考生所做的大量的准备分析工作,这对考生来讲直接、快速切入复习
主题非常有利。

*您的教学方法非常好、深入浅出,使我们对规范的了解更为深入,对自已通过注册考试更有信
心,让我们找到了以前注册考试失败的原因,就是懒得去做题。

*施老师杰出的口才、对考生高度的责任心、独特的教学方法、使我们收益非浅,深入浅出的教学
方法、使我们对注册考试信心百倍,非常感谢施老师、张老师、他们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在结
构界德高望重,能听施老师、张老师的课,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仅是介绍了部分反馈意见,但从这些意见中已能看到我在讲课时所采用的方
法,这套方法的确是专门为今天注册考试‘量身定做’的。

通过8年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有效的“教学体系”。上面所介绍的四个
观点就是这“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除‘网上模拟训练’这一教学活动是今年第一次实施
外,其他环节的教学内容均已是相当成熟了。今年是完整地按这套“教学体系”来开展辅导工作,
通过实施我将进一寻找提高、改进之处。其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员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取得最好的
效果,为工程师取得‘一战成功’创造条件。
虽然我已形成了一套完整和有效的“教学体系”。但还应该明确指出我的“教学体系”并不是对每
一个学员均是有效的。因为考试失利并不完全是一个业务问题。避开因工作太忙,复习阶段受到干
扰太多而引起无法正常学习这一因素外,还有一些非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①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神经衰弱等。有时在考场内因头痛、头晕以致无法思考。

②心理问题,‘恐考症’的出现是客观存在。

③不良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如出现计算失误,答题卡填错等。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失败的比例是不低的。我曾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是将
近有1/5之多。

再有一个难题是大龄考生问题。他们中许多人的问题不是因业务水平不行、技术能力不够而达不到
注册工程师的要求。主要问题是不能适应目前的考试方法,我想如果采用口试答辩的方法可能会更
正确地识别出他们的真实水平。2003年我曾细致地观察过这些工程师的答题情况。我对他们的认识
是:

①思想反映迟钝、答题运算速度太慢,即使能准确回答问题、亦不太可能按时完成全部答题任
务。

②总的解题思路、答题步骤是清楚的,就是对一些非常琐碎的‘系数’,不是忘掉就是用错。《规
范》的特点是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简化的主要手段是采用了各式各样的‘系数’。这些‘系
数’是考题中的‘陷阱’大户、亦是设置‘诱答’的主要手段。所以我在讲课中是非常重视讲述如
何准确选用各式各样的‘系数’的。众多的‘系数’是要记住的。然而年龄大的记忆力低是一个生
理现象,在‘系数’问题上‘丢三拉四’、‘张冠李戴’己是无法避免。当他们用错‘系数’、误
将‘诱答’作为‘正答’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做错题了。就是这些‘系数’成为他们屡试屡败的
致命弱点。当得知考分后、还不能判断出自已因为那些问题出错而导致失利。十分茫然、不知今后
应向那个方向努力来改变现状。

③心理上的压力、思想上的悲观,染上了严重的‘恐考症’。

大龄考生参加注册考试所遇到的困难我是深有体味的,上个世纪我以60岁的高龄参加了‘国家注册
审核员’的考试,就是这种思维反映速度慢、记忆力差、心理压力大所带来的矛盾至今还历历在
目,但我楔而不舍地连续考了三年才取得注册资格。我自已的经验使我相信,年龄偏大仅是要求我
们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不能说年龄偏大就是无法考及格。虽然还有几位大龄考生经过我多次辅导至
今尚未过关,但我还是已经帮助了相当多的大龄考生(包括—些低学历的)取得了注册资格。我了
解过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均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大龄考生的真实经验)。

①要耐心等待机会。每年注册考试的难度并不是一样的,考试的及格率总是一高—低地波浪式前
进。一般说来及格率低的下一年往往及格率高,同样及格率高的下一年往往及格率低。有些工程师
考后看到及格率低、感到太难成功了,第二年就放弃了。结果看到第二年及格率高了,一些情况和
自己差不多的难兄难弟通过了,十分后侮。下一年度再次参加考试又赶上下一个低潮,结果又是倒
霉。他的吃亏就是设有能坚持。

②大量做题。达到在考场内见到的考题时觉得均是见过面的、毫无生疏感。由于平时大量做题,已
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考试成功是必然的事。对一般工程师并不需要采用的‘题海战术’,对大
龄考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有效手段。

③独立做题。看书是看书、做题是做题、二者要截然分开。做题时不能看着例题照抄。更不能对着
标准答案做。要抛开一切参考资料、仅拿一本《规范》完全独立地进行。确认已经全部完成后再去
对答案。发现不对,要再次独立翻阅《规范》,弄清楚究竟那个系数取错了。只有这样脚踏实地学
习才能走向成功。看着书做题是不会发现问题的,好象已经会了,独立做时还会用错系数的。
六、好的教学效果总是在教员与学员之间配合默契时才出现

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认识到,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员的积极配合比教师的努力更重要。只有
认真按教学规律复习的工程师才能取得‘一战成功’的效果。他们的特点是:能实事求是地从实际
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认真听课、重视完成作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但是能‘一战成功’的
仅仅是一部分工程师。现在我碰到的苦恼是有一些工程师因环境因素所致,无条件按照本人的实际
需求来接受适合他水平的有效的培训。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二个:

1、 不参加适合他本人学习起点的辅导班。

有些工程师实际上所缺的知识很多,不少要考的内容从未认真学习过,但他们还是想要通过‘速
成’的方法来垫平补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能把刚刚听到的这些新知识‘融汇贯
通’的,他们考试失利是可以预见的事。这些工程师有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虽然他们是年年参加
复习,业务水平确实也是年年有所提高,但还是年年考试失利、考分甚至是‘越考越低’。这是因
为考试的难度逐年提高、但他们提高后的业务水平还跟不上难度的提高。当他刚刚达到去年能过关
的水平时,今年的难度又提高了,还是不及格。他们的问题是不转变‘拔苗助长’的做法是无法成
功的。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要循序渐进,按规律刻苦学习时才能摆脱此困境。

2、 缺乏或没有要刻苦学习的思想准备。

不能保证用足够的时间去复习和完成作业的工程师在辅导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些人对我的期待
是,希望我能猜到‘考题’,他的任务仅仅是把这些‘考题’答案背下来,没有想到还要刻苦学
习,因此他根本没有这种想真正刻苦学习的安排。如有一些工程师是见到其他工程师去年到北京学
了几天、当年就注册了。以为北京有个观世音菩萨、见到后就能通过考试。立即匆匆忙忙地赶来北
京报名,下车时连一本《规范》亦没有带,听课时还常要离席去办事,亦不花时间去消化所学知
识,安排的作业亦不去做。培训班一结束、复习工作亦就告一段落,直到进考场前半天才回过头来
重新翻翻书。我们知道对一个演员来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对我们参加考试的工
程师来说:‘考场一道题、考前一批题’。这些工程师在登车进京时根本没有想到还有‘考前一批
题’这样繁重的的教学安排。我是无法帮助这些还没有要刻苦学习思想准备的工程师过关的。

大家不要忘记:‘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目前暂时还不具备参加学习所需基本条件的工程师
不必来京浪费自己的宝贵资源,因我是‘外因’只能起辅助的作用。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最欢迎的是这类学员。他们学历不高或是通过自学考试成才的,生活在中小
城市内。在单位内的地位低下,是最基层一些买力气干活的白领临时工。接触不到十分复杂的技术
问题,亦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名师指导。但他们学习最认真,早早报名坐在前几排。来学习前早把
《指南》中的例题做了几遍,带着问题来听课。已经参加过数次注册考试、虽然未能通过,但还是
继续楔而不舍地跟着我的要求不断地前进。他们很清楚取得注册之时、就是他们翻身之日。他们亦
很清楚自已就是基础差、底子薄、考试失败是正常的,所以亦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失败了再来。他
们把通过注册考试这件工作放在所有工作之上,是处于第一位的大事。他的全家所有人多在期盼他
能早日跳过这个龙门,所有因为参加注册考试而出现的任何困难、全家齐心支援,保证他能安心学
习。他们能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己起点的辅导班来参加学习。最可贵的是他
们没有一种‘赌徒’的投机心理。亦从来不想走一个少花力气的‘捷径’。总是埋头刻苦学习,这
种工程师的实际业务水平的确不高,只要他们不曳气,不退缩,确实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虽然
几经周折、最后我总是能帮助他们通过注册考试的。我手上有好几个这类工程师的成功事例,他们
刻苦学习的过程说起来还是一些十分感人的故事呢。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曾遇到极其个别具有‘赌徒’所特有的投机心理的学员。他们希望我能给他们
一个可以不花力气的‘捷径’。事实上,2001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帮助过有这些想法的工程师通过
了注册考试。因我不具备这种能力。我建议有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不必千里迢迢赶来北京找我,因来
京的费用很昂贵,肯定会令您失望的。
对下列一些工程师我主观上是很想帮助他们能顺利地通过注册考试,但我确实力不从心、无能为
力。

有一些大、中型设计院的业务骨干、高级工程师、项目的技术台柱,某个业务领域的‘专家’。前
几年工作实在太忙,没有条件去参加考试,总是想明年再说吧,明年还是不行,再拖一年,年复一
年拖到今天。但现在情况变了,自已的年龄已过50岁、思维反映已较迟钝、不能适应目前题量极大
的考试方式。虽然参加设计工作,但结构类型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的考试
要求。考题难度加大,远远高于他当年应该考试时的水平,一时不能适应。结果考试失利。

有一些中年工程师、大学本科毕业、是设计院的业务主力,还负责培养新来的大学生。但除了白天
工作外,晚上回家后却还有一大堆事等着干,上有老、下有小,当然已无余力参加考试了。等到老
人走了、爱人事业有成了,孩子考上大学了,现在有时间了、该回头来参加注册考试了,可是遇到
目前这样低的及格率,已不是当年他应该参加考试那个年代的情况了。几次参加考试的结果是考分
越来越低。

有一些年青工程师是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甚至是留洋研究生,年青有为,领导上给予极大希望、
年龄不大却肩上压着重担。每年 9月份注册考试时总是出图高潮,可能他们考前还在忙着工作,放
下图纸就进入考场,由于没有充分准备、见到考题无从下于,不到半日他就中止考试、又回办公室
去审图了,这种大家不愿见到的结局已不是个别的现象了。

这些业务骨干,可以说他们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确实已是一流水平的‘专家’了。比
他们所在单位已注册的工程师强、亦是事实。如果他们在几年前参加注册考试能顺利过关亦是不成
问题的。虽然大家公认他们的业务水平是一流的,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能考及格呢?对这个问题大家
一定要想明白。

1、第一种情况是指‘专家’类的工程师,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建立在‘专’的基础上。‘专
家’的‘知识结构’受过去的学习内容、工作经历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他们天天所接触的业
务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大大超过了考试要求的水平。但注册考试所要求的是每个工程师要全
面掌握、熟练应用全套《规范》的技能。注册考试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结构’,其特点是对深度要
求不高、但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属于每一个工程师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些‘专家’十分
精通和熟练的业务知识从其所涉及的范围来说、一般约占注册考试所要知识的20%。所以‘专家’
己有的专而深的‘知识结构’和考试所要求的浅而广的‘知识结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局部知识
的高水平不能替代‘专家’还应该掌握的另外80%的水平一般的知识。目前的问题如何缩短或消灭
这个差距碰到了困难,特别是年龄偏大的‘专家’想缩短或消灭这个差距的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
唯一出路是参加培训。

2、第二种情况是指研究生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出身于名牌大学,由于名牌大学为了追求高的‘考
研’升学率、所教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受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内容的影响,的确是理论水平很高,
和注册考试要考《规范》内容完全是二种思路。研究生在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所培养的研究能力和工
程师处理实际技术问题的知识同样亦是二种思路。如到设计院工作后又进入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的
岗位上而不是在第一线从事设计工作,那末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经历所形成的学术型‘知识结
构’和注册考试所要求的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型‘知识结构’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基本上是要另
起炉灶重新学习、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业务转型的过程。没有解决业务转型的问题、是很难能使
注册考试及格的。

这二类工程师的基础很好,应该很容易帮助他们顺利过关。事实上不是这样,因为他们均是公务在
身、无暇脱身来参加学习的大忙人。从道理上说,为了能早日达到注册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结
构’,他们应该踏踏实实地安下心来一点一滴地学习。但他们来参加学习的实际情况是三天晒网、
二天打鱼。听了课后又无时间作练习。甚至只能报个名来拿了一份辅导资料就走了。我见到他们的
情况心中很清楚,明年他们肯定还要来找我。我非常理解他们目前的遭遇,他们本人根本无法处理
好公务和考试这‘二难’的困境、所以非常同情他们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但教学是有规律的,学
问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不是我同情他就能教会他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不把这80%的水平一般的
知识学习好是无法考试及格的。只有等他们有了一些起码的条件时,我一定会全心全意地帮助他
们。目前我已经遇到有一位工程师不再忙了,有条件可以接受我的帮助了,但这时他已因为没有注
册资格而失去原有的岗位了。我本能地意识到这位工程师的‘今天’可能就是那些现在还忙得无时
间复习的工程师


偶然见到,以此转载,共享之。为了“钱”途和美女,我们打死也要冲!冲!

我毕业于北方某所大学,刚就业时形式虽然没有现在那么严峻,但也是不太乐观。一般说来刚毕业做设计的话,应该找所大院比较有利,但是那个城市的情况是:大院首先不要外地人,本地人没有关系也很难进,最后只能找了一个连乙级资质都没有小单位,结果去了这个单位后发现比我想象的还要差,专业负责人没有任何结构形式的概念,建筑图纸自相矛盾,规范残缺不全,单位的人整天吃喝、聊天不干正事。那时看着有一些整天在学校打游戏,一到考试好几门不及格,只是凭着家里有关系的同学都进了市里的一流大院,心里真是不平衡。这么一晃过了一年,考基础课,报名、考试、通过还是比较顺利,毕竟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基础课还是比较容易的。到了02年有了选择,可以参加二级考试了,但有许多人对二级不屑一顾,认为二级考出来也没有什么用,不如直接考一级,但我还是报名了,我想以来一来可以提前学习一下,为将来考一级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准备考试获得知识,或者说通过考试,有动力去学习。对于我参加二级考试,单位有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你才工作两年,经验积累的不够,那些通过的都是那些十来年工作经验的人。但我想不管能不能过,学到一些东西也好。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每天花七、八个小时(正好赶上单位效益也不太好,没什么活干),最后勉强通过。二级虽然没有大用处,但找工作时还是有一定帮助。我于是换了一家单位,虽然收入没有实质性提高,但是活却多了,各方面也规范起来了。到了04年,可以考一级了,这时的情况是单位比较忙,没有像考二级那样那么多时间了,只能少睡觉了。我几乎是从四五月份开始,不分周末。白天干活,晚上学习,每天几乎都到一点钟,做遍了当时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参考书。最后终于通过了,还超了及格线将近20分!投入巨大(总共学习时间近一年,买各种资料费、报名费等约5000元),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现在我来到了长三角地区,收入将近翻了一番,接触面也开阔了很多。现在我还在寻找机会,去做一些更高、更大的工程。
通过的经验:
1.加深对规范条文、公式的理解,不要只会简单的套公式计算,还要知其所以然,哪些量对结果影响大,哪些小,哪些有利,哪些不利,都要清楚,最好用一些数学软件比如MATLAB分析公式在某些条件下的走势。
2.多做题,每种类型的题至少做三遍,常用的公式、参数最好都熟练到能背下来(比如说梁的受弯计算公式、混凝土强度参数fc等),一些题目的中间计算公式不要到考试的时候去推导,要提前推导好写在规范里,规范里提到的“见本规范第?.?.?条的规定”时,你要提前在旁边写好这条规范所在的页数,减少考试时来回来去翻规范所浪费的时间。
3.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多参与结构论坛,多上网交流。
能做到以上几点,我看没有必要参加培训班,参加培训班浪费时间,劳民伤财,许多东西只能走马观花的讲一讲,还是要自己去看、去理解、体会。不要相信需要积累十多年工作经验才能通过考试的论调,三、四年的经验已经足够。而且不到三十岁的时候正处于智力的高峰时期,岁数越大越不容易通过。最后,奉劝那些在设计领域最底层仍苦苦挣扎的同志们,考注册是你最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6-7 02:24 , Processed in 0.389890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