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8933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3-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04-3-10 0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规范学习心得(该贴为转述其他论坛贴)
1、新规范修改背景及指导原则
工程界关于结构可靠度的大讨论:
基于概率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是否适用?
结构设计安全度是否需要大幅度提高?
最后结论:
可适当提高结构的设计安全度与国际主流规范靠近
2、设计可靠度调整
风、雪标准值重现期30年→50年(荷载增加10%)(荷条文说明6.1.2和7.1.2)
楼面活荷标准值由1.5→2.0kN/m2(大幅度提高板的用钢量)(荷4.1.1)
增加恒载为主的效应组合(增加恒载分项系数1.35的组合,相对1.2,内力增加10%)(荷3.2.5)
风荷地面粗糙度由3类→4类(原C类分为C和D类,ABC类风荷载增加,D类比89规范的C类减小)(荷7.2.2)
不上人屋面活荷载由0.7→0 .5kN/m2(荷4.3.1)
取消高层建筑风载可提高10%的规定
3、抗力方面
调整了材料
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由1.35→1.4(混条文说明4.1.3)
Ⅱ级钢强度设计值fy由310→300N/mm2(混4.2.3)(增加用钢量)
砌体材料性能分项系数由1.5→1.6(砌4.1.5)
放弃混凝土的弯曲抗压强度fcm,统一采用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强度降低10%(混条文说明4.1.3)。
取消恒载为主的柱安全等级提高的规定(混条文说明4.1.3)
4、承载力计算方面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原规范混凝土构件的平截面假定和钢筋应力应变关系正确,fc代替fcm和增加高强混凝土有关规定(增加了佷多调整系数)(混条文说明4 .1.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混凝土受剪承载力采用抗拉强度ft,代替原抗压强度fc(混条文说明7.5.1)。
5、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5.1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抗6.3.8)
新规范
类别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四
中柱和边柱 1.0 0.8 0.7 0.6
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
旧规范
类别 抗震等级
一 二 三 四
中柱和边柱 0.8 0.7 0.6 0.5
角柱、框支柱 1.0 0.9 0.8 0.7
5.2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的要求(抗6.3.8)
引入“柱根”概念,三、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100mm,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最小直径8mm。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5.3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考虑藕联边柱不需放大(抗6. 3.9)。
5.4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抗6.3.10)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5.5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抗6.3.12)
应符合下列要求:
ρν≥λνfc/fyν
式中ρν 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框支柱不应小于1 .5%,最小配箍率特征值提高0.02;剪跨比小于等于2时,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yν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取360N/mm2计算;λν 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5.6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 .6,轴压比的计算方法与柱不同(抗6.4.5)。
6、梁的构造要求(混10.2.16)
当梁的截面尺寸较大时,有可能在梁侧面产生垂直于梁轴线的收缩裂缝。原规范梁高大于700mm加腰筋,新规范梁腹板高度(梁高减去板厚) ≥450mm加腰筋,每侧腰筋面积≥0.1%x梁宽x梁腹板高度,间距不宜大于200mm。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7.1设计地震分组(抗5.1.4)
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增加7.5和8.5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对应下表中带括号的值。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2 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8.1取消混凝土的弯曲抗压强度fcm,以α1fc代替,α1当混凝土等级不超过C50时为1.0,C80时为0.94,其间按线性插值,fcm>α1fc,计算配筋将增大(混条文说明4 .1.3)。
8.2 (混4.1.4)混凝土强度设计值有改变,同时增加了C65、C70、C75和C80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取消弯曲抗压强度fcm,在如下计算有内容修改:S S/SSW空间分析、砖混计算、楼板计算、次梁计算、裂缝挠度验算、独立基础计算、桩基础计算、弹性地基梁计算、筏板基础计算、柱双偏压验算。
8.3(混4.2.3)新三级钢HPB235、HRB335、HRB400(RRB400),HRB400为非预应力主导钢筋,采用I和II级钢时,按新规范设计用钢量将增加1 0-20%,采用III级钢可适当降低用钢量和造价。原Ⅱ级钢强度设计值310变为300N/mm2,Ⅲ级钢强度设计值340变为360 N/mm2。
8.4(混7.1.2)修改了混凝土受压的应力与应变曲线。 (混7.1.4)修改了混凝土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ξb公式 (混7.1.5) 修改了纵向钢筋应力公式,影响空间分析和柱的双向偏压验算。
8.5(混7.3.1)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公式:N≤0.9φ(fcA+fy′As′ ,原规范无0.9系数。
8.6(混7.3.14)给出了划分多个有限元的矩形柱双向偏心受压验算公式(见附录F),柱配筋面积可能减少。
8.7(混7.5.4)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梁的箍筋公式: 抗拉强度ft代替原规范抗压强度fc,1.5系数变为1.25。
8.8(混7.7.4)矩形柱的阶形基础冲切承载力公式 把原规范公式中的系数0.6提高到0.7,公式可靠性指标所有降低。引入?h,考虑截面高度尺寸效应对受冲切承载力的不利影响。
8.9(混8.1.2)裂缝宽度公式中系数有变化。
8.10(混9.2.1)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变化,梁板墙柱保护层厚与混凝土强度有关,增加了基 础保护层厚度的规定。
8.11(混11.1.7)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
一、 二级抗震等级:laE=1.15la
三级抗震等级:laE =1.05 la
四级抗震等级:laE = la
8.12(混9.5.1)受弯构件单侧最小配筋率:max(0.2,45 ft/fy),原0.15改为0.2,板钢筋将有大幅度提高。
8.13(混9.5.2)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8.14(混10.1.7)板边支座钢筋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底筋面积的三分之一。
8.15(混10.2.5)梁内受扭纵向钢筋公式有变化。
8.16(混10.2.6)梁端简支时,在支座的配筋面积不少于跨中底筋的1/4。
8.17(混10.2.10)梁箍筋的配筋率ρsv≥0.24ft/fyv,此公式有变化。
8.18(混10.3.1)圆柱纵筋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8.19(混10.4.5)顶层框架梁端上部纵筋As≤0.35 ?c fc bb ho /fy
梁上部和柱外侧钢筋配筋率过高时,将引起顶层端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斜压破坏。
8.20(混10.7.1)l0/h<5.0的梁按深受弯构件设计,原规范没有此短梁定义,深梁与一般梁
之间过渡状态。
8.21(混11.3.6)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可能与ft/fy比值有关。
8.22(混11.3.9)梁全长箍筋的最小配筋率公式中ft代替f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