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6|回复: 0

[分享]:如何弱化“高层居住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9 21: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复合城市空间理论和山水城市构想
我在仔细研读了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于海漪助理建筑师的《复合城市空间论》这篇论文之后,对高层居住环境和自然、社会环境高层化等问题有了一定的想法。
歌中这样唱到“想和你到海边吹吹风,一起述说心中的梦。”在城市中的高层住宅中的高空风是很大的,但人们仍旧向往近地的自然环境。同样是风,水平面的不同,造成心理感受大不一样。从黑川的“新陈代谢建筑”到现在的超高层综合单体构想,海上浮游城市构想(图  ),都市地下网构想,空中巴黎及“月球都市2050年”构想(图  ),无不是体现了两个共同点即(1).将一个城市容纳于一个容器中(2).体量必是巨大的(3).将绿化等因素考虑进去。
复合城市空间就是将传统的单纯城市空间层叠起来所构成的(图  ),是城市在空间中的多层次的展现,是一种含有高科技、高情感的城市发展模式。
日本《新建筑》杂志所举办的主题为“桥”的设计竞赛中,一等奖方案构思的是建于两幢高层建筑顶部的一座“乡村土路”。充满了浪漫的乡村情调。可见,城市空间中在不同层次中都存在与自然与绿色相接触的可能。由此推想,在城市的不同高度安排绿化。当然再往下想,城市的所有单体都可通过空中绿化带相联系。这种在纯天然与表层绿化的城市空间之间,架起无数的空中绿化带,同时在建筑单体的内部也流露出生机,构成了丰富的立体网络,形成了多层次的空中花园,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及对脱离尘嚣的想法。
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倡导下,中国学术界对“山水城市”构想进行了广泛地研究。钱老说“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吴良镛先生认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以山水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上述“附和城市空间”设想是在“山水城市”的思想指导下构思的。城市空间无疑是一个人工环境,而与之对应的自然山水则具有彻底的“天然品质”。人工环境的城市空间“自然”地融于山水之间,而自然环境又不因人工斧琢而稍逊风骚,那么优美的人类聚居环境就诞生了。

创造准近地居住环境,弱化高层居住感
    高层住宅并非是人的理想的居住模式,其现在在中国较大规模的兴建主要还是社会的原因,因而它是人的社会住宅,而不是最切合人的生态要求的自然住宅。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高层住宅高度的原因。
    人们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心灵上依恋大地,自古如此,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依然不变。在高层住宅普遍发展的今天,在认识到高层住宅种种弊端的今天,在准高层住宅在中国正酝酿大发展的今天,如何关注人类这一需求,怎样解决这一需求,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高层住宅与“地面建筑”是否就是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系统?倘若准近地居住环境在高层住宅中,不仅更适合人类居住,而且对激发城市活力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从而高层住宅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人与社会。
1.        居住和大地的分离
人类和大地息息相关,大地不仅是人类立足的基础,更是寄托心灵的所在。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巢居、穴居,还是日后的筑楼而居(低层住宅),莫不反映了人类与大地的亲密关系,并对大地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眷恋和依赖。这样经过了几千年,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近地居住模式及相应的近地居住情感。但到了20世纪之后,高层住宅的出现使得上述居住模式受到了挑战。人们的居住空间开始向高空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被迫远离大地,形成了一种高空居住模式,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相对应的高层居住感。
近地居住模式与高空居住模式不仅仅是居住高度上的量变,而由这种量变而导致的质变才是问题之根本。
作为高等生物的人有在地面自由行走的自然要求,及享受大自然的心灵要求。近地居住模式中,因生存高度低,人类与大地的联系享有一种充分的自由,而高空居住模式却使这种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高层住宅中的水平活动范围与广袤的大地之间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随着居住高度的增加,人类对大地的从属关系也随之而降低。近地居住模式中,人与地面有较强的视觉及听觉联系,人们感到和地面融为一体。而高空居住模式则不同,据研究,四层以下的高度使人感到自己仍旧与大地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感到自己仍旧置身于街道、绿化之中。而四层以上,与地面的联系开始中断,离地面20-25米以上就以不能辨认地面上的行人,地面上的人和景物变得既小且模糊,没有了明确的特征,地面生活似乎与人们无关。而且,第一章中所提到的“恐高症”更是不利于居住。高空居住模式使人与地面业已形成的特定的、和谐的关系荡然无存。地面生活成为了一种记忆和偶尔的体验。
当然,根据进化论的观点来看:“......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创造和保持。前者是一种结构和模式的进化,使之适应环境;后者则是一种稳定化趋势,既保持早已实现了的结构和模式。”历经万年而形成的近地居住模式不可能被形成才百把年的高空居住模式在短期内所取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保持近地居住模式的延续性。
但是高层住宅的发展在中国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高空居住模式非但不能避免,而且将更加紧迫。基于这种情况,近地居住模式在高层住宅中适当地体现既高层居住感的弱化,在高层住宅中创造“准近地居住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了。
2.        准近地居住环境的特征
在准高层住宅中创造准近地居住环境,就必须采取一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方法。由于准近地居住环境只是类是的而非真正的地面建筑环境,但又必须给人以仿佛身处地面环境中的感受,因此必须借助人类的体验能力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准近地居住环境不仅具备客观性而且具备主观性。相对而言,后者更为重要。
准近地居住环境就真实性而言,已不具备地面特征。之所以可以在远离地面的条件下用同样的物质要素来模拟出准近地居住环境,是因为利用了人类久居地面已形成的对地面的综合意象——形式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人们若在准近地居住环境中所体验到的与这种综合意象相类似,便认为其具备地面特征而予以认同。当然,从住宅的大众性而言,应以群体意象为依据来建立准近地居住环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心态自然”的原则有助于理解上述特征。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经过提炼的自然,主观的再创造。从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是味觉感受到的自然,并在心理时空中得到升华。有一首诗中这样写到“在小小的庭院中,竹编的小笼里有一只初秋才出现的夏虫,听着虫鸣,是那么凉爽的感觉。不是克服了暑夏,只不过是在感性上对暑热的逃避而已。”
3.        准近地居住环境的建立
a)        高度感的弱化
高度感可分为动态高度感及静态高度感,这两者都应采取某种方式进行弱化。
动态高度感即体验者在高度不断递增的运动状态时获得的高度感。这种高度感所反映的垂直距离是一种心理上的积累,是一种心理距离,同运动过程所经历的综合时间成正比。因此,弱化动态高度感须调整电梯停站间隔及楼电梯的合理组织、通过减少乘客在竖向交通系统中的总的时间来实现。
静态高度感即静态处于某种高度,因俯视地面或参照高空景物(云等)而获得的高度感。这种高度感的获取必须有参照物,因此为了弱化这种高度感,就应当阻止俯视视线,使之缺少地面参照物。准高层住宅的高度相对于天穹的广度而言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平视或仰视时因其判断高度的参照物是天穹,固而其高度感得以弱化。此外,在不可能完全阻挡实现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将视线引向远处的方法来弱化静态高度感。因为,处于同一高度时看远处所获得的高度感明显小于俯视近处。适当的建筑体形,加宽护拦、窗台及阳台拦板扶手的宽度等来实现。
b).准近地环境的建立
为了建立准近地环境,就必须引入地面环境的构成要素,模拟地面环境气氛来创造一个心理上的“地面”。
就室内空间而言,地面环境与高空环境没太大的区别(就高度感而言)。地面环境中的室内空间本身就不具备或少具备地面特怔。地面特征主要体现在室外空间:开敞的空间、较大的活动范围、树草花木、山石池水、亭台楼阁,当然还有阳光、人群等等。准近地居住气氛就可通过模拟这些要素来营造。
当然,准高层住宅中受平面形状和结构形式的限制,要建立较大的准近地环境并不容易。因此,因在有限的范围内,精心设计,不必面面俱到,重在给人以地面的感觉。犹如舞台上的场景,不须太多的道具却能给人以真实的效果。这方面中国式园林(图  )及日本枯山水式造园法(图  )都有极大的参考作用。
准近地居住环境中的“地面”应在设计中结合屋顶,露台,及通过平面中合理的围合来实现,其位置应邻近主要的竖向交通流线。
c).地面生活方式的引入
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高层住宅迫使人们远离地面,这必然会导致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失去了地面生活的种种乐趣和便利,而这正是人们难以舍弃并期望重新获得的。
高层住宅中竖向交通系统代替了地面上以横向交通系统为主的交通形式.,因此在准高层住宅中竖向交通系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模拟水平向的街道生活方式。有关内容详见第 章第 节“竖向街道”。
d).空中活动范围的拓宽
    空中活动范围的拓宽具有某种社会学上的意义,带有“复合城市空间理论”的思想,其适用范围不单单局限于高层住宅。
近地居住环境的特点是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地与外界(其他建筑、城市、大自然)建立横向的交通联系。但是准高层住宅却无法与之相比。在准高层住宅中,即使到相邻建筑的同等高度上去也必须爬上爬下。难怪有人说高层住宅是“朝天的死胡同”。因此,在准高层住宅中,在经济条件许可、技术上可行的前提下应改善并解决这个问题。
借助于高层住宅间的桥形结构,以此来联系两幢高层住宅甚至是多幢高层住宅,形成一个远地水平交通网络,结合其他创造类地面建筑环境的措施,使人们在空中更多地享受地面生活的便利。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建筑师在Parque central高层公寓楼中,就把带有俱乐部、游泳池及中小学校设在楼顶两层,在44层的高度上架设了纤维玻璃包面的钢架步行天桥,相互连接各建筑,极大地方便了上学的孩子及更须社交活动的老人。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19 17:34 , Processed in 0.36305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