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59|回复: 6

[文章]:植物与文化的一些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17 21: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每种植物都有一个故事
每种植物都是一种象征
古来有爱菊的陶渊明,以梅为妻的林逋,每个人每段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一段段佳话,只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先在这里抛砖引玉了,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
一、牡丹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
所以我这里就当之无愧的把她放在了第一位介绍
我想关于牡丹的故事最有名莫过于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了,牡丹仙子在强权面前的刚正不屈不由得人不赞叹。在听说这个故事前,我对于牡丹一直有一种偏见,认为她长的太过于艳丽,以色侍人总让觉得过于轻浮。然而美貌于她并不是一种错误,“天生丽质难自弃”关键在于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的优点。宠而不骄,我想这才是牡丹之所以为国花的原因吧。只有她才有着能够担当一国之花的仪态与风姿。
牡丹文化的起源可以从《诗经》中的词句“赠之于芍药。”算起,这里的芍药指的不单是芍药,亦指牡丹。因为牡丹初无名,最初统称“芍药”。最早的牡丹专著是北宋时代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而诗词中让人们广为流传的则莫过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在民歌中也有不少赞美牡丹的歌词,我这里就不一一重复了。
牡丹花容端妍,花色绚丽,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而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
(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
(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
(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
(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
(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
(七)浓重的富贵之感
(八)浓重的人生回味
(九)浓重的生活恿气
(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园林中关于牡丹的设计数不胜数,小至各式各样的牡丹台,大到分门别类的各地专类园,我想现在要想再在牡丹园林的设计中标新立异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牡丹园的意向方案,这里我把方案的相关构思贴出来,请大家pp:
主题:
结合对牡丹形态的观赏,弘扬中国牡丹文化
(洛阳、菏泽、彭州已经形成我国稳定的牡丹培育基地,有着稳定的牡丹观赏人群,如果单从观赏牡丹下手很难吸引人群,所以这里以“中国的牡丹文化”作为切入点,在全园的构思、布局以及园林小品等各个方面体现我国悠远的牡丹文化)

地形设计:
全园地形狭长:南北长、东西短,结合牡丹的生长习性因而仿中国地形结构挖湖堆山构建全园地形骨架,形成了园中南侧高地、东部台地和中部的平原,使得游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观赏牡丹的姿容。
山体采用土石结合、以土带石的散置处理方式,并参照我国传统花卉所描绘牡丹与花木、山石相结合自然错落的画面来布置。

道路:
在平面布置上以曲折的道路将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区的大小不一,使游人在玩赏时能够看每株牡丹的花姿。为了勿使园路纵横交叉、分割过多,而产生支离琐碎的的感觉,择取降低路面标高,让小道隐藏于个小区之间。使在远眺园景时,仍成为整体,保持艺术构图的完整性。且结合各个分区的特色,道路采用不同的形式,做到“步移景异”。

植物
由于牡丹的观赏期较短,园中除了在非主景区选用与牡丹相似的芍药来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外,还结合牡丹盆景的展出来吸引游人。虽然本园的主旨在于传播中国牡丹文化,但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想要在整个园区内展出全国不同种类的牡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全园的牡丹品种依然以山东地区的适宜生长的牡丹为主(在牡丹的各个品种群中山东菏泽的牡丹花色品种最为丰富),珍贵品种在展室内展出。
牡丹作为全园的主景,植物配置要求四季有花,品种多样,丰富多彩。园区已居全国的地域来划分,因而在每个区域内都会配植与其相对应的特色植物,详细的会在各个区域的说明中详细介绍。
(作为培植花木的花期、避免与牡丹同开,以减逊牡丹的姿艳容丽的景色)

分区:
通过对我国牡丹品种及其分布的分析将全园划分为七个区:
1、  中心区——中原花魁(中原品种群)
这里是全园的中心,也是全园的重点。山东的牡丹隶属于中原牡丹品种群,有着各种名花异种,且最适合在济宁生长,因而使全园牡丹展出最为集中的地区。
这个区域有人主要在花海中木栈道上欣赏两侧牡丹,栈道东侧有莲池,西侧有泰山石互为对景。
2、塞外天香(西北品种群)
牡丹与黄河石相配,同时路缘栽植水仙花,使得花开时节整条路充满花香,做到真正的“国色天香”。
3、西南台地(西南品种群)
西南台地是模仿我国西南部梯田的形式来种植牡丹,同时配植茶花为背景,既有西南的特点,又适合牡丹生长。
4、  江南寻芳(江南品种群)
结合侧入口种植竹林以形成竹径探幽的意境,“寻芳”,在4、5月寻的当然是牡丹的国色天香,而在早春时节又可在这里寻到腊梅的芳香。局部以太湖石点景
5、  落红映枫(最东部的品种)
在这里主要是为了告诉游人中国牡丹最东可以到达中国的东部地区,因而以槭树科植物相配,丰富了秋景。
6、  异域国色(最西)
结合葡萄藤架、旱河的形式体现西域的独特风光
7、  雪域高原(最高)
此区主要观赏冬景,所以配上雪白的宣石,即使是炎夏也象看到雪景一般。

文化细节
将与牡丹相关的诗词、资料等刻在与牡丹相配的置石上,花圃中设置小伞、小亭等小品,其中悬挂相关的诗词条幅。
不定期的开展牡丹文化活动,例如:赏花会、牡丹灯会、品花会(结合山东美食的牡丹花宴)、牡丹种植培育活动等。


二、竹子
我国竹源丰富,且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仅楠竹种植面积就达400多万hm2。随着活竹取汁技术的应用,开发竹汁保健食品的潜力很大,现将我国利用竹汁为原料开发出的一些产品介绍如下。

1 保健食品
竹汁团子 米粉100g、砂糖100g、水80ml,三者混匀后加竹原汁1.5g,再次混匀后,蒸煮25min,置于搪瓷盘中冷却,制成团子状食品,每5g重的团子含有25mg左右的提取物。该食品可用于治疗痔疮、高血压、便秘等疾病。
竹汁薄荷糖 粉糖800g、麦芽糖500g、薄荷15g、竹汁糖化液10g(酶法或酸法进行竹原汁糖化),混合后于120℃煮沸3min,冷却切块,即为竹汁薄荷糖。
2 保健饮料
竹汁保健茶 干绿茶1kg、竹提取液3g,混合后加工成含竹原汁的茶制品,它是一种具有竹香、易饮特点的保健茶。
竹汁低糖饮料 竹汁糖化液中主要成分为低聚糖和单糖,如葡萄糖和果糖等,在此溶液中按5%的比例加入柠檬酸或磷酸以及甘草提取物,可制得低糖饮料。该饮料酸甜可口,易被消费者接受。
天然竹汁保健饮料 按竹汁600kg、白砂糖30kg、水适量(按1000L竹汁饮料产品计算)配方,工艺流程为竹汁——粗过滤——超滤——超高温瞬时灭菌——氢氧化钠处理——过滤——高岭土处理——过滤——调配——灌装——封口——灭菌——冷却——检验——贴标——成品——入库。用该法加工制成的竹汁饮料具有无色、晶莹透明、竹味清香、爽口、低糖低热等特点,属纯天然保健饮料。
苦瓜竹汁保健饮料 以苦瓜、竹汁为主要原料,研制出色、香、味俱佳的苦瓜竹汁保健饮料,外观浅黄绿色,澄清透明,具有淡淡的苦瓜香味和竹香味,甜酸中略带些清爽的苦涩味。
竹汁莲心保健饮料 以竹汁、莲心、菊花液及糖浆制成,既保持了它们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清热解毒的药效。
3 竹汁糖浆
用无机酸(如HCL、H2SO4等)和糖化竹原汁,酸的用量为1kg竹原汁加2L 40%HCI。30℃保温24h,然后过滤,浓缩,可得含糖60%—65%、含酸18%的粘稠浓缩物,加入石灰水中和,活性炭脱臭脱杂,过滤,即得到黄色粘稠的精制竹汁糖浆。
4 竹汁酒
用(NH4)2SO4等作氮源,调整竹汁糖化液的C/N 比例,煮沸灭菌,加入有关酵母,30℃培养3—4d,过滤,65℃灭菌,得澄清的含乙醇为3%—5%的低度竹白酒。该酒具祛风活血、补脾益肾等医疗保健功能。
竹汁具有特殊的营养保健功能,开发多品种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竹汁保健食品,将有助于竹汁的综合利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4-5-2 21: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呀,有没有多一点的,竹子只有吃的么?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 16: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竹文化概述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 竹子与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化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 竹子与精神文化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六朝时期文献中有竹雕刻艺术品的记载。唐代以后,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詹成,明代出现了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则出现李文甫等竹刻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三、 竹子与中国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中唐时期,竹已形成专门的绘画题材;北宋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元代的柯九思、高克恭、倪瓒,明代的王绂、夏昶、徐谓,清代的石涛、郑板桥、蒲华、吴昌硕,都是树一代画竹新风的画竹大量,促进了画竹艺术的发展,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以及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中国的画竹艺术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十九则》,他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 竹子与中国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座用翡翠制作的竹子盆景,这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寿节上群臣贡献的一件珍宝。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中国盆景一直被称作“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倍受东西方人民的喜爱。

  五、 竹子与人民生活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大伙都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有谁想过,含糊点说(又犯老毛病啦)似乎还可以算是“竹的传人”咧?怎么回事?其实,在古代传说,人们常将龙跟竹联系起来谈,像《周易》解“震卦”时,就将龙跟青嫩幼竹联系起来了;贵州雷山的苗族就以竹为龙,龙竹合一,作为种族的始祖神和保护神;而晋人葛洪的《神仙传》也有竹化为龙故事,故汉魏后,常有人将龙竹联系起来写,如唐人陈陶云:“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咏竹》)元人舒di(左由右页)云:“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凤凰亦来聚。”(《竹溪书屋图为黄克文题》)此外,云南、贵州、广西的彝族,川滇边界金沙江沿岸的藏族,以及贵州夜郎国民,都曾将竹子视为自己部族的始祖神。可见,竹子的“历史地位”非同小可呢!

  然而,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却又跟上述的传说不太沾边了,而是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前面的帖子说“水”时,我们提过古人浮水而隐的作法,但那种作法的可行性确实不大,更多的是据山而隐,而山里头,隐者们又尤喜欢竹林,大概就冲着那清幽雅致的自然环境吧。于是,魏晋时有阮藉、嵇康等“竹林七贤”,唐开元末有李白、孔巢父等“竹溪六逸”,诗佛王维所沉溺的禅境便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总之,大凡隐居处所有竹子者,地价铁定翻三翻。而竹子本身也特受隐者以及崇尚自然的士大夫喜欢,王徽之租人家的房子住,也居然要种上几丛竹子,说是:“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一天没竹子都不行呀,那瘾头不亚于咱们这些恋网成癖的网虫呢!

  当然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不仅是由于其自然外观,而更多是由于它那“比德”意义,即将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张九龄的咏竹诗则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苏轼的诗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於潜僧绿筠轩》)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于是,竹子越来越多进入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晋宋玄学家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孙绰《兰亭》)“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王玄之《兰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过始宁墅》)玄言诗就这样蜕变成山水诗了。皇家花园固然有竹:“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古刹禅地更是竹丛幽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暖春少不了竹的点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寒冬也不无竹的踪迹:“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苏东坡爱竹咏竹,传与后世咏竹诗数十首;郑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有“郑竹”之雅称;文同画竹,成竹在胸,开启了以画墨竹见长的“文湖州派”先河。。。

  要说中国古代竹文化,还真不能少了这么个传说:舜南巡劳顿而死,葬于苍梧,其二妃娥皇、女英奔丧,追至湘江,思帝恸哭,泪洒青竹,竹悉成斑。二妃悲痛不已,投江而死,化为湘灵。(见《述异记》)于是,西南一带便有了竹竿斑驳的斑竹了,也就有了更凄婉动人的诗词创作:“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柳永《轮台子/雾敛澄江》)“斩得钓竿斑染泪,中夜里,时闻鼓瑟湘妃至。”(洪适《渔家傲》)湘人毛泽东不也写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答友人》)?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说过川滇边界金沙江沿岸的藏族视竹子为其始祖神,那是他们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斑竹姑娘》,用咱们的网络语言说,那里的藏族始祖神其实就是一个斑竹MM。
说说菊花:
菊花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菊花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草本花卉。茎草质,生长到末期 稍呈木质化。每年花开后,地上部分枯萎,留下宿根越冬,翌春 萌发新枝。菊花的根系发达,须根众多,生长正常时根呈嫩白 色。茎直立或半蔓性,表面具短柔毛,易生分枝,在自然生长情 况下可高达80至150厘米。单叶互生,有叶柄,叶片浅裂或深 裂,叶缘有锯齿。叶型分正叶,深刻正叶,长叶葵叶,蓬叶、圆叶 和反转叶。花为顶生的头状花序,平时被看作是一朵花的,实 际上是一个头状花序,它由几十朵小花组成,密集在一个扁圆 形的花托上。被人们叫作一片“花瓣”的,才真正是一朵花。排 列在花序外围的是舌状的单性花,中心部分的是简状的两性花。
  菊花的适应性强,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我国各地 均有栽培,微酸、微碱性土壤都能生长。小菊的耐寒力比大菊· 强,花经几次严霜而不凋谢。温度在10℃以上隐芽可以萌发, 20至25℃的温度最适宜生长。菊花耐干旱,伯积水,喜疏松肥 沃含腐植质多的沙质土壤、凉爽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在春夏长日照的季节里,只能进行营 养生长。立秋以后,随着天气的转凉,日照时间的缩短,才能开 始花芽分化,孕育花蕾,冒霜开出艳丽的花朵。
菊花的用途
  提起菊花的用途,也许人们不禁要问:这有什么值得一 提?菊花品种繁多,色彩艳丽,姿态多变,在百卉凋零的深秋冒 霜开放,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世人皆知。这诚然不错, 但菊花除此以外更多的用途,往往被人忽视。
  菊花最早的用途是记节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 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篇》均记载有:“季秋之月,菊有黄 华”。这就是说,菊花开放的时候,是秋末9月。菊花又名“节 花”,“九华”。“节花”的意思是表示节气的花,“九华”是表示菊 花在九月开花。宋《全芳备祖》记载:“菊有黄华,北方用以准节 令,大略黄花开时节候不差。江南地暖,百卉造作无时,而菊犹 不然,……必待霜降草木黄落而花始开。”这就明确提出用菊 花记节令“节候不差”。至今人们还有“霜打菊花开”的说法。
  菊花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群芳谱》总结它的疗效有: “明日,治头风,安肠胃,去白翳,除胸中烦热,四肢游气,久服 轻身延年。”至于菊花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延年益寿的记载,自 古就有很多。《风俗通》记载:南阳郦县有甘谷,谷中水香美。其 上有大菊落水,从山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二十家仰饮此水,上 寿百二三十,中寿百余岁,七十八十则谓之夭。《荆川记》载有 “郦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悉芳菊,被崖水甚甘馨,胡广久患风 嬴,常汲水饮后,疾遂廖,年及百岁。”解放后出版的《中国药用 植物图鉴》对菊花的药用疗效、药用成分也有详细的记载:菊花“为清凉性发散风热药,功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主 治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等。”这说明,菊花从古至 今都在作为药用,对治病,强身,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 很大的作用。
  另外,菊花还可以酿酒,制茶作为饮料,菊苗可以作菜食 用,所以菊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宋《全芳备祖》对这方 面的记述就非常详尽和深刻,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 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 日无此花也。”
菊名小议
  菊之高洁,在于它傲霜独立。而名为花之魂魄,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和园艺家多用极富表现力的辞藻给各种菊花赋予形象贴切和意韵超凡的名字。 或以花色命名,白色菊有:“银丝串珠”、“空谷清泉”、“珠帘飞瀑”、 “月涌江流”;黄色菊则有:“飞黄腾达”、“黄莺出谷”、“泥金狮子”、 “沉香托桂”;绿色菊有:“绿阳春”、“绿柳垂荫”、“春水绿波”;白 色微绿的称“玉蟹冰盘”,红色中加白的叫:“枫叶芦花”;红白绿三色的 名“三色牡丹”、“绿衣红裳”等等。或借诗词典故表示菊花的颜色,如红 色的“红叶题诗”、黄色的“黄石公”、粉色的“人面桃花”,每个菊名之 后伴有一段精彩动人的故事。或以花瓣来辨其形:“惊风芙蓉”、“飞龙舞 爪”、“松林挂雪”、“香罗带”、“老翁发”、“金铃歌”等等。还有以 花的造型来命名的:“柔情万缕”、“长风万里”、“金线垂珠”、“墨荷”、 “十丈珠帘”、“一坯雪”、“彩云爪”等,一语道破花的万种风情。也有 以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 如“出师表” 、“龙城飞将”、“龙图阁”、 “木兰换装”、“嫦娥奔月”、“白西厢”、“湘妃鼓瑟”等等,每一个名 字的背后都蕴含一串动人故事,启发人们的想象。尚有一种依据色、瓣、朵 综合而成“韵”而命名的,如“醉荷”,取其似荷非荷,极似微醉之人,飘 洒而无羁;又如“醉舞杨妃”,取其色粉红,瓣肥厚,极似历史故事中的杨 贵妃带醉曼舞。仅从名字看来,就已令人遐思不已,领悟其美了。
几种名菊简介
(一)绿牡丹
  “绿牡丹”,枝条绿色粗壮,叶形不规则深裂。花,绿色、平 瓣,多轮不露心,属芍药花型。花开时,外部花瓣浅绿,中部花 瓣翠绿向上卷曲。心瓣浓绿正抱,整个花冠严谨、呈扁球状。初 开时,花色碧绿如玉,晶莹欲滴;日晒后绿中透黄,光彩夺目。 是著名的菊花品种,菊花家族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名取“绿牡丹”,花是芍药型,让人们赏菊忆名,可以回想牡丹、芍药的娇艳容姿。牡丹、芍药自古称为花王、花相,有花 中二绝的美誉。
(二)绿云
  “绿云”,枝条绿色,叶中等偏大,深裂,为生长中庸的中花期品种。
  花色老绿,中细管瓣,花属舞环型。外部花瓣直伸,开敞后 稍下垂,瓣端有勾环卷曲。似朵朵彩云’,花色变淡,绿中透白。 内部花瓣正抱,花色浓绿晶莹,不露花心。整个花形丰满大轮, 漫舞潇洒、优美动人。命名“绿云:可使人们联想绿波仙子飘游 太空的美好情景。“绿云”实不愧为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类名菊品种。
(三)墨荷
  “墨荷”,枝条墨紫色粗壮不整齐,叶片深裂,叶脉明显突起,是长势中庸的中花期名种。
  “墨荷”,花色墨紫,平瓣内曲,属荷花型。初开时,花色紫 红,多轮花瓣内抱,不露花心。日晒开敞后,花色紫中透墨,黄 色花心外露。加以绿叶衬托,犹如墨色荷花亭亭站立墨池;故 名“墨荷”。
  “墨荷”不仅以其色姿奇特倍受人们欢迎,而且以它固有 的特性,难以大量繁殖又较为奇缺,不可多得,所以多年来— 直是人们爱慕的名贵品种。
   (四)风凰振羽
  “凤凰振羽”,枝条灰绿较粗壮,叶长形,先端圆纯、浅裂, 叶基主脉明显。
   花属舞环型,中细管瓣。外部花瓣棕红色,基部黄色。花 开向四周伸展,瓣向上卷曲,形如凤凰展翅。近中部花瓣向内抱卷,以似凤凰朗朗起舞。中外花瓣,花色红黄相映,光彩夺 目,整个花形优美动人。使人闻其名,赏其花,便会联想到凤凰 展翅的妙容美姿。
  (五)帅旗
  “帅旗”,枝条灰绿,老枝灰紫,叶狭长,株型中等,生长势弱。
  花在品种分类上,属典型的平瓣类平带型。边花舌状,花 为宽平瓣一至二轮。内轮花瓣稍短,外轮花瓣直伸或飘逸。瓣 面紫红色,瓣背赭黄色。中心筒状花黄绿色突出外露,格外醒 目。整个花体色泽明快、花姿雄劲、美观奇特,加之难以养植, 数量奇缺,所以一直倍受人们的赞扬和爱慕。
  (六)西湖柳月
  “西湖柳月”,枝条粗壮绿色,叶大,长圆,先端纯,是长势 强壮的中花期品种。
  花在品种分类上属匙球型。花色浅黄,鲜艳纯正。花瓣为 大匙粗管瓣,外部花瓣扭转稍下垂;中部花瓣旋转开放5内部 花瓣正抱,微露花心。整个花体丰满大轮,花色明快如皓月临水。通过“西湖柳月”菊名的提示,使赏菊者可更好地联想到: 宁净的湖水、丝丝岸柳和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色。花开后,花冠偏垂似葵花向阳,又与众菊不同,深受赏菊者的欢迎。

我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诸如屈滋兰九畹,陶令采菊东篱,谛仙醉卧花荫,老杜对花溅泪,林逋子鹤妻梅......
  诗有精品,花有奇葩,“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杨天下。“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菊花尤其为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所钟爱。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屈原洁身自好、永远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往大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归故园,慨然赋《归去来辞》:“三径犹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菊为友,其乐陶陶。此后,历代诗人均有咏诗佳作。
  我国种植菊花,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山海经》载:“女人之山(在河南宜阳).其草多菊。”《礼记·月令》 载:“秋冬之月,菊有黄花。”这都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对菊花的发展和培育,成绩是惊人的。唐朝,菊花品种增多。刘禹锡诗云:“家家菊尽黄, 梁园独如霜。”萧颖士诗云:“紫英黄萼,照耀丹墀。”这说明唐代的菊花, 已经有了如霜的白菊和别致的紫菊。宋代以后。菊花品种愈多,已发展到七八十种。元代杨维桢的《黄花传》有163个,明代黄省曾的《菊谱》有220个,清代的《广群芳谱》则增到300多种。解放后。菊花发展更快。全世界有上万种菊花,我国就有3000多种。

菊花的历史

菊花生在文明古老的华夏,据文献记载已历三千余年。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菊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远在西周时代,《礼记》一书记述:"鸿雁来……,鞠(菊)有黄华"。即以菊花的生态现象,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其后,《礼记》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是以菊花在最后一个月齐放来指示月令。战国时的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秉性高洁,不同凡响,是菊花和民族
文化结缘之始。
  菊花至秦汉时代,已开始作饮食菜用,据古书所云,秦代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汉代《神农本草经》则改进了"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药用功能。《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称这种酒为"长寿酒",人们饮用并流为习俗。
  晋唐时代,菊花渐从饮食药用向田园栽培过渡,半饮食而半观赏。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证明菊花在晋代已经栽培。南北朝时,每年夏至人们常把菊花和小麦研成灰,用来防治蠹虫。南朝梁简文帝《采菊篇》:"相互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的诗句,道出当时菊花已更多方面的为人们生活所用。菊花进入唐代,种植者日趋普遍,田园、庭院已到处可见,咏菊诗文大量出现。唐太宗有"细叶抽轻翠,园花簇金黄",李太白有"时过菊潭上,摘此黄金花"之句。白居易诗:"满秋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和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治治黄"。说明菊花在唐代色彩日渐丰富,观赏价值日益提高。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此后,相继出现了不少菊谱、菊志、菊名篇等艺菊专著,至今仍有六、七部宋代菊谱存世。其中公元 1242年史铸的《百菊集》汇辑了各家专谱加上他自撰的新谱和许多书上所载的有关菊花故事。书中有"绿芙蓉,墨菊其色如墨"的描述,说明绿菊、墨菊已育出问世。
  至明代菊花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品种也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很多学术价值高的专著问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他论述药用品种菊花的秉性认定:"菊备受气,他经霜露,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中和。"现代中医用于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疗高血压,均有明显疗效。
  清代菊花以北京为中心,从宫廷府第至城乡民间,养菊、赏菊在京城蔚然成风。由于宫廷提倡,各地纷纷向宫廷奉献名菊,现存的清代艺菊专著,也不下20部。近代菊花发展盛空前,特别是菊花栽培的理论和技艺术方面,已把数千年来的传统技术,结合现代植物学生长发育的理论,发展成一套现代栽培的理论和技术的完整体系。近年来大力选育新品种,目前已有三千多个品种,珍品倍出,艺菊造型花样亦不断翻新。每岁金秋全国各地举办大规模菊花展览,赏菊、艺菊、吟菊、饮菊、吃菊点等观众人数不计其数。
  菊花约十二世纪传入日本,深得日本皇家和民间赞赏。十七世纪后传入欧洲,后经英国,传入美洲。由于中外园艺工作者的辛勤选育,菊花已发展成世界上品种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名花。
摘自《中国菊花图谱》
北京的老百姓还以自己的方式爱菊花,
北京人称门楼下的左右门枕石叫“门墩儿”,“门墩儿”相连的有“门坎儿”,
人们从这里出出进进,把门墩儿视为守护大门和纳福相结合的艺术化了的实用物。
前些日子看新闻,说盗窃集团偷老百姓家门前的“门墩儿”,可见,这年月,连这个都值了钱了。
  北京的门墩儿品种和文化内容是极为复杂的,追溯到更早,元代有铁狮子胡同,即现在的张自忠路,当时确因铁狮子而得名,明清时大兴以汉白玉和青石为原料制作门墩儿。门墩儿的外形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抱鼓形,一种是长方形,这两种最有代表性,具体地代表了户主的愿望和对人生的要求。
  借物寓意。植物中的梅、竹、菊(^__^)、牡丹、荷花、松、柏等;动物有龙、虎、鹿、狮子、麒麟、鱼、鸟、蝙蝠,还有人物和文字,通过这些谐音或吉祥的内容,表达户主对福、禄、寿、子孙、事业、前途诸方面雕刻在门墩上。北京的门墩儿处处可见,个个不同,在这样大的门墩儿博物馆中找不到相同尺寸、相同内容、相同雕琢技巧的门墩儿。门墩儿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吉祥兆瑞门墩儿。天马行空、宝相花、麒麟、鲤鱼、化鱼为龙、四艺、如意、绶带、祥云、拐子龙等。鸿福相传门墩儿。五谷丰登、富富有余、花瓶等。
  长寿康宁门墩儿。松鹿园、寿字纹、福寿双全、五福捧寿、暗八仙等。
  世代相传门墩儿。狮子滚绣球题材,清代武官的门楼下,有独立狮子为门墩儿,狮子同师谐音,代表军队的含义。
喜上眉梢门墩儿。喜鹊登梅,也是门墩儿常用的手法。
  人品类门墩儿。古都北京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特别注重人品修养方面的文化内容。菊花门墩儿的官宅也好,文人宅也罢,包括民宅无不共称菊花的性傲、色佳、香晚的个性和品质。竹子内容很多,竹子霜雪不凋,四时常茂,身直、心空、节贞。以此表明门楼户主的人品。梅花是北京文人选择的重要题材,梅不怕严寒,能独天下而春、香韵清高,常与美人相比。又与松、竹相结合成为岁寒三友。官品门墩儿,北京的当官人处处可见,所以当官的,首要的一条不***,要当清官,如荷花门墩儿,荷出于污泥而不染和一品清廉的门墩儿。刘墉曾为自己写下一副对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等由儿辈担当。”
  门墩儿艺术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发展到高峰时期形成的石雕艺术,民间的工匠作品能立在古都北京城内权贵的门前,制作的精美,雕工的不俗,题材的广泛,比例的协调,石料的考究是北京门楼文化中又一枝花朵。雕刻技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浅浮雕、圆雕、镂空等多种技法相结合,在一个几十厘米高的石料上表现出多种画面,没有纯熟的技巧是很难完成的。
汪圣铎先生的菊
有一种花叫金钱菊,又叫金钱花、子午花等。据说是南北朝时期从国外引进的。金钱菊的花是金黄色的,形状颇有几分像方孔铜钱,或者更确切地说像用黄金仿造的铜钱,故此得名。唐宋时期诗人写了不少歌咏金钱菊的诗,他们的诗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把金钱菊同金钱联系起来。
  古代的方孔钱,无论是铜质还是金质的,都是铸造而成,这是中国古币同西方古币相比一个重要特点。金钱菊是植物,而诗人们却想像它们是铸成的。如讲:“阴阳为火地为炉,铸得金钱不用模。”(皮日休诗)“炉炽阴阳炭,金钱满地流。”(洪适诗)“巧冶都由造化炉,风磨雨洗好形模。”(章鉴诗)“日熔金铸万家新”(吴仁璧诗)“阴阳铸出绕篱边”。(史铸诗)显然,人们把天地阴阳想像为大熔炉,而金钱菊这种特殊的“金钱”就是这座熔炉铸成的。
  金钱菊既被想像为钱,而钱的最大用途是购买,于是不少咏金钱菊的诗中都言及这种用途。如,“花神果有神通力,买断春光用得无。”(章鉴诗)“能买三秋景,难供九府输。”(佚名诗)由于金钱菊数量大,购买力也就非同一般:或买断春光,或买断红色,或买断三秋。在这方面,想像力最丰富的是南宋诗人史铸,他写道:“天女将图买断秋,算来白帝价难酬。金钱满阁翻嫌富,撒向幽丛竟不收。”(《百菊集谱》卷六)即是说,天女想花钱把秋天买下来,不想掌管四季的白帝要价太高,白帝满屋子的金钱却嫌弃天女用钱来贿赂,弄得天女一气之下把钱撒到田野,到处都是。
  金钱还可用来济贫,有的诗人提问:“谩向人前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皮日休诗)金钱作为货币具有贮藏功能,有的诗人预言:“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属将。”(罗隐诗)金钱多了容易被人疑心不够清廉,有的诗人言称:“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怕多。”(佚名诗)金钱菊再多自然也是不会有伤清廉的。
  写诗不能不用典,歌咏金钱菊的诗所用的典也往往是同金钱有关的。如,有诗称:“堪疑刘宠遗芳在,不许山阴父老贫”。(吴仁璧诗)诗中用了“一钱太守”的典故。《后汉书·良吏传》载,刘宠,字祖荣,汉朝宗室,受命任会稽太守。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努力简化办事手续,减轻百姓负担,政绩卓著。奉调回京时,本地父老五六人,分持百文钱赠行,刘宠感其意,每人取一文,余不收。故人们称之为“一钱太守”。上引诗文的含义是,想必是刘宠在天之灵关心家乡人的生活,不想让会稽(即山阴)百姓受穷,所以,让家乡的土地上遍开金钱菊。
  显然,唐宋诗人咏金钱菊的诗中渗透着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内涵。或者可以讲,歌咏金钱菊的诗是我国古代关于钱币的文艺作品的一部分,歌咏金钱菊的诗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里的菊花诗
菊花诗 --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菊花诗 --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菊花诗 --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菊花诗 --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菊花诗 --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菊花诗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菊花诗 --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菊花诗 --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菊花诗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蕉下客

菊花诗 --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花诗 --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菊花诗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 中国现在的菊花,品种可谓多,但是菊花总被人理解为夕阳西下的苍凉情景,没有过情人节的时候送菊花的,即使送的都是月季,也没有人疑义,菊花总是高洁,我倒更爱路边的野菊花,兰色的小脸羞羞的开着,她们不在乎你是不是在看她!
秋天的花事,最盛者莫过于菊。菊原来是萧瑟清冷的花,如今的园艺界爱搞菊展。印象最深的是有次看福州西湖公园的菊展,成千上万盆菊花堆叠成山,成环,或别的图案,或标语,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置身其间,谁还认为这是陶渊明东篱下采撷的那种花?谁还相信它是让李清照感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那种花?菊在古代象征隐逸,把众多隐士召集出来,布列阵伍,强颜欢笑,夹道迎候游客,这是前人不敢想象的事!我认为,艺菊界正在进行一次文化革命,切断菊花和它们古代祖先的精神联系。
“菊”本作“鞠”,后省作“菊”。陆佃《埤雅》说:“鞠草有花,至此而穷焉,故谓之鞠。”菊有穷尽的意思,意为菊花是一年花事的最后一种。像梅花因揭开一年花事的序幕受人宠爱一样,菊花这个光辉的尾声,也特别为人钟情。元稹说:“不是花中偏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有首霸气十足的菊花诗,穷尽了菊花内涵的一个义项:战斗与辉煌。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的杀伐声,和后来黄巢践踏长安的铁骑声,遥相呼应。很少人再去写这种菊花诗了。
文人士大夫的爱菊,远祖是屈原。不过屈大夫什么芳草都爱,用情不专,真正的始祖要论有菊癖的隐士陶渊明。陶渊明不但自己种菊,以菊下酒,还在诗中写菊。他说:“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凌寒而开,幽香灿烂,宁愿干枯枝头,也不委落尘泥,这样一种孤芳自赏的高傲品质吸引了诗人。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的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古人以为菊花是日常不可或缺的风景。张孟雨家中无菊,向友乞种,谓:“空斋如水,不点缀东篱秋色,彭泽笑人。乞移一二种,微香披座,落英可餐。”重阳赏菊是老传统了,代代相续,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最别致的赏菊是赏菊影。冒辟疆《影梅庵忆语》回忆其妾董小宛赏菊的花样:“姬扶病三月,犹半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回屏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一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尽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曰:‘菊之意态尽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淡秀如画。”
菊种甚繁。宋代,刘蒙《菊谱》录三十六种,史正志《菊谱》录二十七种,范成大《范村菊谱》录三十五种;明代,王象晋做《群芳谱》,搜罗各地菊种二百七十五种;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至于现在,有人估计菊花品种在两千种以上。
菊花最初只有黄花,如今已是姹紫嫣红,诸色皆备;最初只有秋花,如今则春夏秋冬,四季皆有。菊花的变化太大了,难怪有人忘了它的本源。权相严嵩做生日,翰林学士都去祝寿,争先恐后挤上前打恭作揖。时菊花满堂,陆树声独自落在后面,他说:“此处怕见陶渊明。”他总算还认得那是陶渊明喜爱过的一种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 - 论林黛玉与陶渊明 --品读《红楼梦》
西江月
  菊花,清高超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徵,是诗人们喜爱吟咏歌颂的对象。自古以来,以菊花为题材的诗歌多不胜数,但最能刻划出菊花的神髓的,莫过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及《红楼梦》中“魁夺菊花诗”的林黛玉。林黛玉和陶渊明的性格,也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性格。
  一、 菊魂
  陶渊明性极爱菊,在他的诗作中亦处处可觅菊花的身影(如“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等等),因他性情淡泊孤高,不屑於结交权贵,恰与菊花的情操相通,故後世吟咏菊花的诗歌中,用典时少不免会提到陶渊明。
  《红楼梦》是曹雪芹欲“使闺阁昭传”的呕心沥血之作,能住进大观园这座理想中的女儿国的,自然都是天地之精华灵秀所钟的佳人。这一群才貌双全的女儿们,平日都是以琴棋书画作诗填词为乐,起社咏菊便是其中一场诗歌的雅会。既然咏菊,诗句中自然会提起陶渊明。菊花诗共十二首,与陶渊明有关的就占了五首,其中包括薛宝钗的《画菊》──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探春的《簪菊》──“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诗社的活动虽然记叙得不多,但每一次的胜出者为谁都是经过曹雪芹的精心安排的。菊花诗之前是海棠社,史湘云後来居上压倒群芳,这是因为海棠是对於史湘云的身份、性格、命运的象徵和暗示(从她的海棠诗中“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一句旁有脂批云“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以及後来抽花名签时她抽得海棠花签可以看出。这是题外话,按下不提)。林黛玉之所以魁夺菊花诗,原因和史湘云在海棠社胜出是一样的。金陵十二正钗中,除了林黛玉,再无人比她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再无人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性格。
  林黛玉独占鳌头的三首菊花诗,依次是《咏菊》、《问菊》和《菊梦》。巧的是三首诗都提到了陶渊明,作者借李纨之口评为“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林黛玉作为封建道德标准的反叛者,能得到封建淑女典范的李纨这么一赞,可见这三首诗确是不同凡响。
  那么,这三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
  这三首诗的妙处,就在於林黛玉对陶渊明的情操的追慕。《红楼梦》是曹雪芹对於人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之後所创作的,他将他的性格、对人生的无奈和伤感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赋予书中的主人公,从而塑造出一个敏感、清高、才华过人,且又处於风雨飘摇的畸零境地的林黛玉。林黛玉,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人是怀才不遇的一群,每多伤春悲秋之作,借以抒发他们对命运的感叹。林黛玉也不例外,《葬花词》就是她这方面的代表作。之所以有这种感叹,是因为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有所成就而受挫,黑暗的现实往往使他们感到无法存身,如果不愿向现实妥协,则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不为官、不出仕,啸傲林泉,虽然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却成了文人群中一种高风亮节的体现。曹雪芹直指林黛玉是“世外仙姝”,也是出於这个原因。
  林黛玉心胸高洁,从她对落花的珍爱程度可见一斑。她的葬花,是对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女儿们的必然的悲惨结局的哀悼。她对现实是深恶痛绝的,作为一个反叛者,也不是没有抗争过的,在她的《五美吟》中,就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愿望,她所歌颂的五美,都是敢於与命运抗争的勇敢女子,所以虽然身世飘零,缠绵病榻,她仍然是孤标傲世、有著个人鲜明的爱憎,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但她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即使有心与命运抗争,终究也是“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在这种情况下,她期望能像陶渊明一样,脱离这一切,脱离现在的环境,寄身於能容得下她的“桃花源”。她对陶渊明的倾慕,不但表现於和香菱谈诗时对陶诗的推许,也表现在这三首菊花诗中。
  这三首菊花诗,虽然还有著林黛玉一贯的幽怨之意,但更多的表现了林黛玉对於陶渊明的情操的向往和追求。她首先在《咏菊》中赞颂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风说到今”),後面的《问菊》就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向往,渴望向他看齐(“孤标傲世偕谁隐”),《菊梦》中却清楚指出自己这向向往只能在梦中实现,在现实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忆旧还寻陶令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二、 孤标傲世
  陶渊明出身於没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已面临瓦解,人民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会环境愈加混乱污浊。由於受传统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他因而有著“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当他带著“大济苍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会的现实却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发展的机会。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惯官场种种的黑暗现象,於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辞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寻找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於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应该选择“仕”还是“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终於,他因为不愿奉承位轻权重、跋扈非常的督邮,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泽令,也结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虽然是对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一种消极的反抗,但是在当时来说,这却是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保持自身孤高的风操的唯一方法。因为,虽然他有著“大济苍生”的抱负,但是要达成这个理想,简直是不可能的,靠他一个人一双手,是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如果要他为了维持生计,而采取对现实的黑暗不闻不问的态度,那他也是办不到的。
  陶渊明清高、孤傲、正直,不堪忍受社会的、官场的黑暗,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远祸,这种性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特徵。而由於不愿对统治者妥协,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就是造成他们怀才不遇的原因。因此,即使多么穷困潦倒,即使要靠出卖自己的才艺来维持生计,他们也是不愿与官场中人结交,不愿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效力的。所以便有了疏狂不羁的扬州八怪,有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有了愤而辞官的陶渊明──而像朱敦儒那样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则只能沦为笑柄。这一群蔑视世俗权贵的文人,即使寄身市井度日,但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是乾净的。
  陶渊明的高洁情操,向来都是文人们所钦慕所学习的对象。同样出身於没落贵族家庭的曹雪芹,也有著和陶渊明一样的傲骨,即使已经沦落到 “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愁潦倒的地步,靠卖画维生,却仍然不肯向现实屈服,对官场的黑暗、贵族阶级的腐朽深恶痛绝。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诗中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对曹雪芹的这种胸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曹雪芹将他的傲骨,他对陶渊明的操守的钦敬,都写进了他的不朽巨著《红楼梦》,从而塑造出了聪慧、敏感、清高,具有中国古代文人所独有的精神洁癖的女主角林黛玉。
  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八字定评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这种性格是由林黛玉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她自幼父母双亡,寄居於外祖母家,物质生活虽然富足,但真心怜爱她的也不过是极有限的几个人。林黛玉的心纤细而敏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险恶,(“风刀霜剑严相逼”),所以她从进贾府的第一天就处处小心事事在意,不愿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後来她和薛宝钗成金兰之契,薛宝钗劝她多吃燕窝粥以好好保养身子,她便说了这么一段心里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因我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贾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於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著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她深知“人在屋檐下,焉得不低头”的道理,但是即使她寄人篱下,却仍然尽自己的能力作出反抗,这也是她的傲世的性格使然。她对周瑞家的送来的宫花的挑剔态度,(“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并非是她在耍小性子,而是她自尊自重,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她不希罕做薛宝钗那样符合道德规范的“安分随时”的标准淑女,渴望能从礼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渴望在险恶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自身的洁白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强於污淖陷渠沟”),追求心灵上的解放。可以说,在精神上,在行动上,她都是不自觉地向陶渊明看齐的。正因如此,她才会欣赏陶渊明“淡而现成”的诗风,才会在教香菱学诗时对陶渊明的作品推崇备至。
  林黛玉是个“人间有一,天上无双”的才女,由於自幼读书,她身上也具有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质──傲骨。推崇陶渊明,以他的高风亮节为自己行动的标准,本就是文人们的传统,那么,林黛玉不自觉地向陶渊明看齐,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她父母双亡,寄居外祖母家,因此年纪轻轻便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她那“孤高自许”的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的。而且随著年岁渐长,她也越来越锋芒毕露,与正统的道德背道而驰了。孤苦的身世,傲世的心灵,寄人篱下的不幸遭遇而形成的敏感气质,以及无法向人诉说的感情上的折磨,使她的性格有著悒郁悲凉的一面。但是,尽管不幸已经快要压倒了她这“多愁多病身”,她却仍然不肯对龌龊的环境妥协,仍然不改初衷地蔑视功名利禄,从不曾像薛宝钗那样劝贾宝玉去立身扬名,这就为他们的爱情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是,她虽然和贾宝玉志同道合,虽然脂批赞她是“逸才仙品”,却对她在贾家的地位一点也没有帮助,也不能改变她的悲剧命运──她和贾宝玉那种违反封建礼教的恋爱,是终究会被无情地扼杀的。林黛玉和陶渊明都是怀才不遇的。陶渊明才华过人,在诗歌辞赋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田园诗是他的独创,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以其新颖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但是尽管他有这样的才华,在当世却并不受人重视。即使是他的朋友,在为他作诔文时,也只赞颂他的清高的人格,而未充分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刘勰作《文心雕龙》,竟然只字未提陶渊明。钟嵘作《诗品》,陶渊明仅在中品,排名还在陆机潘岳之下。直至萧统才真正肯定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地位,才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却是到了唐代才得到普遍的承认的。
  林黛玉才思敏捷,是不容置疑的。她的清高孤傲,怀才不遇的悲愤,在她的作品中也时有表露。比如海棠诗中的“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问菊》中的“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等等。她的作品,每每使贾宝玉击节叫好(如海棠诗),甚至使贾宝玉怔怔地落下泪来,那是因为贾宝玉是她的知己,能读懂她心中的无限悲愤。但是作为统治者,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代表,就不是这么想了。且看李纨作为诗社社长是怎么评她的作品──在人人都赞林黛玉的海棠诗应为上品时,她独排众议,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李纨为什么推许薛宝钗?当然是因为她们是同路人,而林黛玉却是背离了她们所固守的正统道德而行的。
  林黛玉和陶渊明不得意的际遇,除了社会环境这个不可抗因素之外,他们的性格也是主要的成因。因为有著精神洁癖,因为性情耿直而看不惯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愿被社会现实所吞噬,因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与之对抗,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见容於社会的命运。陶渊明尚可以选择,尚可以从官场抽身而去,但弱质纤纤的林黛玉没有选择的余地。她要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使她完全脱离这个丑恶的世界。虽然她以自己的眼泪来表达自己的控诉和反抗,然而等待著她的,只有泪尽而亡的悲剧结局。
  三、 欲洁何曾洁
  林黛玉和陶渊明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孤傲、反抗和叛逆,其实也是颇为有限的。一方面,他们痛恨自己所处的混乱污秽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向之宣战;一方面,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现实低头。生活对於他们来说,是无边无际的矛盾和痛苦。而这种矛盾和痛苦,并非只有他们才有,应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共有的,洁身自好与继续生存的矛盾和痛苦。
  陶渊明固然是超脱於世外的,然而他却不可能完全超脱。他所受的思想教育,注定他即使在感情上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也只能是不满不平而已,是拿不出进一步的实际的反抗举动来的。他所采取的精神超脱方式,是不脱离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规范,也不超出他所处阶级的规范的。能让他的激愤稍得缓解的,是从古代贤人身上寻求寄托和安慰。(“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与官场公然决裂,归而躬耕於田园,已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义举了。但是,田园生活也不如他想象中那么闲适平静,那么好过。开头那几年他也确实过得悠闲自在,视耕作劳动为乐趣,可是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使他在经济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他的晚年,是极困苦潦倒的。
  现实是又一次使陶渊明失望了。即使是他原本以为是他唯一的托身之所的农村,到头来还是陷他於绝望。“桃花源”便是他在这种全然绝望的境地下创作出来的理想王国。桃花源的社会,没有君主,没有阶级,自然也没有剥削和压迫,居民们共同劳动,自给自足,过著与世无争的生活。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农村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平静和谐的场面,只要读过他的田园诗,都会觉得熟悉。但是,从他写作闲适的田园诗,到创作理想中的桃花源社会,其生活历程和思想斗争历程都是漫长而艰苦的。他在对现实的绝望和苦闷中挣扎著,在努力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的劳动中挣扎著,这使他对於社会制度有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创作出桃花源这么一座理想王国,表达自己对现实制度的痛恨和反抗。“桃花源” 的理想,使他在纵酒狂放以求超脱之外,还能多多少少得到一点精神上的安慰。
  林黛玉的矛盾和痛苦,自她进贾府那一天就开始了,而且还在一日日地加深。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所以大观园虽然是曹雪芹理想中的女儿国,但它既然处在贾府的围墙之内,那么置身其中的女儿们,也是脱不开封建礼教的桎梏的。林黛玉的矛盾、痛苦,也正是由此而起。
  从性格上来说,她是传统道德的叛逆者,追求爱情的自由,追求心灵的解放,这从她喜读西厢,喜听《牡丹亭》戏文可见一斑。崔莺莺、杜丽娘,都可以说是贵族小姐中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的佼佼者。林黛玉是很想像她们一样的,但是贾府的环境决定了这不可能。林黛玉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只能在思想上反叛自己所属的这个贵族阶级,只能靠著自己的伶牙俐齿来表现自己的愤恨和不满,但要是真的让她脱离了贵族阶级,走到社会上去,那她是一天也活不下来的。她托身於贾府,虽然是万不得已,也常常因为自己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的尴尬身份而感到忧郁,但贾府却给了她最好的生活条件,她的饮食起居,都和贾府原有的三位姑娘并无差别。她虽然是个反叛者,但也是自幼受正统道德教育的大家闺秀,她的反叛也是有限度的。不然,她就不会既喜看《西厢记》这种“淫词艳曲”,又怕贾宝玉知道她爱看,也不许贾宝玉拿上面的话来取笑;更不会因一时忘情,於行酒令时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话,後被薛宝钗指出,便羞得满脸飞红,央求薛宝钗不可告诉别人,自己再也不说了。这是因为如果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姑娘家是不可以看这种杂书的,“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如要读书识字,也只能拣著正经书来看,“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按这样说来,林黛玉等人作诗填词,已是超过贵族小姐的本分了,要是再以看《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杂书”为乐,那就是不可饶恕的了。由此可见,林黛玉虽然作为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她的反叛也只能是有限度的反叛,始终不能脱出封建礼教、传统道德的樊笼,而且也不可能有脱出这个樊笼的一天。她要在贾府继续生活下去,便不能与之公开决裂──因为,她还要托庇於他们。
  林黛玉作为一个文人的艺术形象,她的生存,也是缺乏独立性的。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文人才有资格谈“文”,林黛玉也是这样。贾家是她衣食丰足的保障,大观园是可供她施展才华的园地,她是不会,也不能离开这片乐土的。
  四、 何处有香丘
  林黛玉在《葬花词》里悲愤地质问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清静之境。这种清静的境界,不就正是陶渊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吗?这在现实中是可能的吗?答曰:不可能。
  无论是桃花源还是大观园,都只能存在於作者的幻想之中,想要完全脱离社会的各种矛盾,完全冲破传统道德的枷锁,是不可能的。反抗者的声音,虽然显得悲壮,但他们毕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又怎么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生存?
  这种不可能,是由他们在思想上、社会地位上的局限所造成的。作为文人阶级,他们是孤高超逸的,不屑於与世俗权贵为伍;但作为社会上的人,他们也是要生存的,但怎么生存呢?却是依附於他们所痛恨的权贵。
  这真是一种不可解的永恒的矛盾。要洁身自好,生活便成了问题;要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完全洁身自好。於是,便有了苏轼的苦苦挣扎,柳永的混迹秦楼楚馆,陶渊明的晚年穷困,甚至是贾雨村的***堕落。就连陶渊明也不能指出达到桃花源理想的正确道路,大观园也不能将各种各样的矛盾摒之於门外,理想的女儿国最终只落得“花落水流红”,“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连林黛玉和陶渊明这样的反叛者,尚且只落得失败、幻灭的结局,中国古代的文人还能有什么出路?也许追求桃花源,真的能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安慰吧。
来源:红楼艺苑
第四部分说说梅花吧

梅花——花中君子

学名:Prunus mume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
科名:蔷薇科
形态特征:株高约10m,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樱 李梅系等。系下分类,类下分型
产地与习性:梅花原产中国,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繁殖与栽培: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应于阳坡或半阳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长期间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饼肥堆肥、厩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长后(6月底至7月初),适当控制水分并施肥,促进花芽分化。
梅花适作盆景栽培。将地栽培数年后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软松肥沃,栽前栽后均要整形和修剪。
常见病害有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胶病、干腐流胶病等。

应用:在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际、路边自然配植。若用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更可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搭配,苍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强调"梅花绕屋"、"登楼观梅"等,均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梅坞等。
梅花在中国十大名花中排的上一位,
她也被叫做“傲雪花”
她是早春第一花,
代表一年花的开始。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 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 曾几

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

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

暗香疏影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 、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孤雁儿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殢人娇.後亭梅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六幺令 晏几道

雪残风信, 悠扬春消息, 天涯倚楼新恨 ,杨柳几丝碧 ,还是南云雁少。 锦字无端的 ,宝钗瑶席 ,彩弦声里 ,拚作尊前未归客。遥想疏梅此际 ,月底香英白 ,别后谁绕前溪, 手拣繁枝摘 。莫道伤高恨远 ,付与临风笛 ,尽堪愁寂 ,花时往事 ,更有多情个人忆。
蝶恋花 欧阳修

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

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梅花引. 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 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太多了,还有很多

梅花,难道你不喜欢?
梅花融汇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嫁礼俗,日常交往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土民俗,这些有关梅花的风土民俗是中华民族爱梅的又一体现,也是博大精深的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原产我国, 我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也多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的开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见梅花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们也爱梅成风。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时已闻名于世。诗人白居易在离开杭州时,写了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诗云:“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祖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唐代名臣宋环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有感,遂作《梅花赋》,诗中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谅不移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诸多名家均有咏梅诗篇。曾一度为唐明皇李隆基大见宠幸的江采苹,性喜梅花。据《梅妃传》记:“所居栏槛、悉植数枝……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他自度新曲,填了两首咏梅词,名曰:《暗香》、《疏影》,音节谐婉,极受范的赞赏。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还写过一篇《梅华传》,把《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写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话:大将军曹操行军迷路,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曹操小名)垂涎汉鼎,人不韪(不韪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王冕借赞扬梅花蔑视权贵的精神来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毛泽东同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另一首七律《冬云》中也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众多的诗词吟咏梅花之外,我国绘画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仅在我国是珍贵花卉,在国外也很受人喜爱,但国外仍以东方栽培较多。日本的梅是我国传去的,朝鲜也有)。日本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出版发行专门刊物《梅》。到19世纪传人欧洲,本世纪初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但不及东方国家之盛。
  梅的故乡在鄂西、川东。据《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花镜》上说:“古梅多著名于吴下、吴兴、西湖、会稽、四明等处,每多百年老干。”《花镜》在梅的注解中说: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县内,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带,雅砻江流域会理县的海拔1900米的山间,都有野梅生长。广西兴安县山区、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大庾岭,古代都是盛产梅的地方。广东增城县的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著称于世,“罗浮”后来就成了梅花的别名。
  梅树的寿命都很长,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沧桑,至今犹能保存下来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两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当推湖北黄梅县的“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了。它饱经风霜,树干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开花,花开满树,整个开花期达冬春两季。还有浙江天台山“国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凯大师亲手植的。这株隋梅虽数度枯萎,但如今经人们精心培育,已返老还童,枯木逢春。主干苍老挺拔,四周嫩枝丛生,几年前树上还结了数千个梅子。
  清人梁绍王在其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其云:“真州城东十余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并出,相传为宋时物。康熙中,树忽死,垂四十年复活,枝干益繁,花时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间名士阮元题其名曰:返魂梅。梅长寿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个特点是,愈老愈显得苍劲挺秀、生意盎然。历来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几弄梅花?
三弄!!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地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 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趟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知道梅花三弄并不为奇,知道梅园吟的人实在不多。

梅园吟:古琴曲,许国华、龚一作于1978年。乐曲通过对梅花婀娜多姿的丰采及傲霜怒放的描绘,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性,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作者对于古琴表现现代题材及提高古琴技巧的难度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这首作品发表于《音乐创作》1980年第四期。曾获上海市文化局创作演奏奖。
  乐曲除引子和尾声外,另有三个乐段,并根据古代琴曲创作的传统,列有分段小标题,以提示该段的内容。
  引子“晨曦’,曲调清新,勾画出一幅晨曦美景;旋律连绵,富有情韵,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深切怀念。
  ①“英姿”和②“傲霜”,以舒展流畅和节奏强烈的两个对比性的主题,分别表现梅花婀娜多姿的丰采与傲霜抗寒的性格。
  ③“飘香”,综合前几段泛音手法、节奏音型等因素,采用不同调性的色彩,描绘高洁的梅花吐蕊怒放,香飘万里。
  尾声由按音、散音构成相互呼应双声部的交替奏鸣,犹如赞歌四起。按泛音序列进行的八度和音,意境深远,令人回味。
  作者从富有江南特色的民歌与老淮调中,提炼出别具风韵的音乐语言,赋于《梅园吟》醇厚的地方色彩。

梅花,也是说不完的,
当我想起淫雨霏霏的湖南,我还能探访学校爱情谷中的腊梅白花?
落缨缤纷,其梦已远~~~~~~~~~~~~~~~~~~~~~~~~~~~~~~~~~
我帮忙补全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1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概括详尽精彩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13: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基本看过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20: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非常经典的,就是“玉堂富贵”,用玉兰,海棠,牡丹表现,在古代庭院中广泛种植
尤其是皇家园林中应用非常广泛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0 1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是否可以增加其他的植物。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5-26 01:27 , Processed in 0.272769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