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87|回复: 5

[必看]:把东南亚的水送到西北去,把中国的可居住面积扩大一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9 14: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把东南亚的水送到西北去,把中国的可居住面积扩大一倍。


大西线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可以彻底改变我国面貌的最激动人心,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伟大工程。因为南水北调东线(可调水150-190亿立方米)中线(可调水147-200亿立方米)小西线(可调水 145-195亿立方米)加起来总调水量不过500亿立方米左右,对于缺水至少几千立方米的北方来说,可谓杯 水车薪,而且越是缺水严重的旱年可调水量越少。并且所调之水都是从我国长江现有水资源总量中北调, 等于拆东墙补西墙。中线调汉江水147-200亿立方米甚至超过了汉江枯水年的全部径流量,引起原本干旱 缺水的陕西省极大忧虑,从而水源难以保证。东线的水质污染又使用水方感到害怕,天津市甚至公开声明不要污水。只有大西线调的是我国西南每年白白流出国外的6000多亿立方米最优质水中的一部分,调水 量大,每年可调2000多亿立方米,远景甚至能调3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6条黄河的总水量),它能从根 本上彻底改变我国的生态环境,一举使我国还在不断扩展的十大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使我国的耕地面积扩 大一倍,使50亿亩退化、半沙漠化的草原恢复生机,我国现在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但真正适于人 类居住生活的湿润低海拔平原则很少,13亿人口中的10亿多人都集中在东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平原地 区,拥挤不堪,而大西线却可以一举改变我国西北、内蒙200万平方公里低海拔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湿润平原,等于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扩大一倍多;它能使黄河变清,由地上悬河重新成为地下河,解除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大心头之患;它能使我国的各大江河形成网络,彻底解决我国北方干旱缺水的状况;它能使我国的国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得到极大缓解,使我国的边防得到极大巩固,重整河山,再造一个中国。因此,大西线的伟大设想一提出,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无数科学家呕心沥血,献计献策,提出了高海拔、中海拔、低海拔引水等十几个方案。其中1994年蒋本兴(当时水利部副部长)和水利专家郭开、于招英提出的可调水2000多亿立方米的朔天运河方案,长委林一山主任的四江进两河方案,陈传友先生的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截弯取直,打通16公里隧道,获得2250米落差,建立一座装机3800-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0亿度的大电站的方案格外受到注意。三位著名学者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为此专门写了一部书《再造中国》在全国引起轰动,各种报刊发表评议上万篇。1998年4月郭开先生的方案在人民日报内参发表以后,1998年5月24日,******同志亲自做了重要批示:“南水北调的方案乃国家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随即朱熔基总理、温家宝同志也做了重要批示,并以中办发[1998]6号文件连同郭开方案转发全国。朱熔基总理还组织了40多位权威人士专门召开了研究大西线各种方案的学术讨论会,1999年6月,有关单位的多方面专家去川藏地区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大西线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与原设想的东中西三线工程相比,大西线调水有水源丰、工程相对容易、移民和占用耕地少、工期短、投资少、综合效益突出等优势,因此应该上,必须上。只是因为工程量过于庞大,我国还要建设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西电东送几十个大型水电站以及青藏铁路等很多大型项目,目前国力尚无法承受而暂时搁置。以后条件成熟时一定要上。这些年来,无数有识之士一直在不断地为大西线呼吁呐喊,一些老将军、老同志出于对我国改造河山,巩固边防的强烈责任感也纷纷要求快上大西线,甚至把其做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追求,并组建了朔天运河筹委会等专门组织去推动这项伟大工作。据说铁道兵部队的领导同志还表示,他们有决心有能力5年内就可以完成大西线工程。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短缺和国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日趋严重,上大西线的
的紧迫感更加强烈。
2003年8月4日,我在《香港传真》杂志发表了一篇《大西线为什么必须上?》,被《改革内参》等报刊转载后,引起一些反响。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表示支持。说明上大西线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利在当代,功垂千古的伟业,我们有责任克服一切困难和阻挠去把它完成,为子孙万世开太平。 对于这项工作,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是******同志一直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批示。2002年江主席主持中央会议时,明确指出:“在今天中国水的问题很突出,水是生命线,是关键,是大前提。只有抓住水字,才能做大文章。西线大调水,西部大开发,顺理成章。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大西线调水工程以利推进西部大开发,完成第三步战略跨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04年1月,******同志又表示仍然十分重视大西线方案,一再肯定并坚持原来中办文件(1998中办6号)精神,对此念念不忘。并说:“这是一件大好事(指研究论证大西线),西藏那么多水,白白外流,而北方特别是西北十分干旱,沙漠扩展,黄河断流,这个现实是不能接受的。必须把这些水合理截留,引到西北、华北,这是好事,大好事,我们必须做好。这是我们的责任。这就叫关心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当 然是好事,大好事,我们有责任完成。”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我国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要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说明中央领导同志对大西线是十分重视的。我们有责任排除任何干扰,把这项伟大事业圆满完成任务。而且,实话实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很多失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牺牲环境,造成了今天的环境破坏,我们这一代人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完成大西线,再造中国,还山川之秀美。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状况越来越严峻,原来反对大西线,喊北方并不缺水的那些人越来越没有了市场,而更多的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上大西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另外,随着这些年我国的国力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令人望而生畏的巨额投资和艰巨工程也已经越来越不是难题。大西线上马的时机和条件也正在日益成熟。 首先,根据江主席要求把郭开等所做的大西线方案进一步完善“更深一些,更细一些,更具说服力一些,更快一些”的指示,蒋本兴、郭开、于招英等同志几年来殚精竭虑,深入研究,对原来的方案又多次进行了补充修订,于2003年11月拿出了朔天运河南水北调大西线方案第四稿,比以前的方案更加细化,更加成熟,更具有可行性。使大西线上马从源头上更有保证。按照新方案,一期工程可调水1000亿立方米,工期5年,总投资额1250亿元(2002年价格);二期工程引水1006亿立方米,工期5年,总投资额1000亿元。两期工程共可调水2006亿立方米,10年完成,总投资额2250亿元(2002年价格)。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启动第三期工程,再引水1800亿立方米,总引水量可达到3800亿立方米,使我国每年可增加GDP二、三十万亿元,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2003年,我国GDP已经达到11.7万亿元(1.4万亿美元),按照党中央部署,十几年后,到2020年我国GDP按可比价格将达到35万亿元(4万多亿美元),国力更加雄厚。大西线2250亿元总投资分成十年分摊到每年几十万亿元的GDP中,每年只占不到0.1%,比现在正施工的三峡、小浪底、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工程投资所占比例还小得多。我们现在开始抓紧做大西线前期准备工作,待三峡等工程完工后,施工队伍移师西进,再上大西线,则既充分利用了现有施工力量,减少失业,又机会成本极低,国力完全可以承担。而且开工5年后,一期工程竣工,效益就可以显露出来,以后收入远大于支出,就更是力半功倍了。 而且这些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施工机具日新月异,使各项施工工程都可以大大加快进度,减少难度。原来我们打几百米的隧道都很艰巨,而现在全世界每年都要打通上千公里隧道,包括海底隧道、过江隧道、城市地下铁道等等,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隧道都已不在话下。正在研究的用核爆破打通长距离隧道和爆破作业筑坝的技术更使大西线工程的难度大大降低。而这些年三峡、小浪底、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的施工又为我们培养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强大施工队伍,为大西线上马准备了雄厚的施工力量,并同时为大
西线建设了很多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使大西线上马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其中青藏铁路更是原本就属于大西线的配套工程之一,它的建成不仅为改善青藏高原交通、巩固西南边防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为大西线的上马铺设了一条钢铁大道。


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更使大西线上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显露出来。占我国领土2/3的西部省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主要资源后备战略基地。但开发大西北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短缺。不解决水资源问题,西部大开发就无从谈起。而能够彻底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只有大西线。所以大西线必须上。而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西部大开发所做的各项工作,同时等于也为大西线上马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为大西线创造了一些条件,准备了一些基础设施和资源,所以西部大开发也为大西线上马吹响了序曲。

另外,现在我国能源、矿产品大量进口,我国90%的进口石油运输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很多专家指出马六甲海峡已经成了我国的致命咽喉,所以最近胡锦涛同志特别提出了马六甲海峡问题,指出如果敌对势力一旦封锁马六甲海峡,就会使我国陷入困境。而解决马六甲海峡问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西南边境直接打通印度洋出海口,避开马六甲海峡。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就曾经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对外通道,大量物资正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到我国,保证了我国抗日战争很大一部分必需品的需要。而现在要打通西南出海口则需要修建多条高等级公路、铁路、输油管线以及航道,直通印度洋,大大缩短我国到中东、非洲产油国的距离。然而要打通西南通道,很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上大西线。因为: 第一、 西南通道途经的孟加拉、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各国都是丰水国家,一到雨季,洪水泛滥、遍地沼泽,如果不控制住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河、萨尔温江、湄公河等江河的上游水患,修建和使用这些公路、铁路、管线、航道将受到极大限制,难度很大。只有上大西线,在我国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察隅河、独龙江等出境河流上游筑坝拦蓄洪水,才可以调控下游水位,以利减少洪水,避免淹没公路铁路,保证航运通行。 第二、 要打通印度洋通道,
就要和孟加拉、缅甸、泰国等国家搞好关系。但国与国之间最主要的是利益关系,没有切身利益,人家凭什么要得罪强国给你通道?而上大西线,控制住6000亿立方米出境水源,就可以大大减轻下游水患,输出电力,还是巨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使东南亚各国必须选择与中国友好。所以严峻的战略形势,马六甲海峡问题也使我们必须早上大西线。

综上所述,大西线上马的时机和条件正在日益成熟。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抓紧筹措,停止无谓的争论,争取在三峡、小浪底、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东中线完工后,尽快上马大西线,实现再造中国的伟大理想。任何阻挠破坏这一中华民族千古伟业的人都必将受到全国人民的谴责,成为历史的罪人。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4-5-9 15: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中 国 与 世 界         ※

  ※                           ※

  ※                           ※

  ※       一九九八年 增刊 第三期        ※

  ※                           ※

  ※※※※※※※※※※※※※※※※※※※※※※※※※※※※※

                 CHINA AND THE WORLD,  No.29

       总第二十九期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

~~~~~~~~~~~~~~~~~~~~~~~~~~~~~~~~~

           大西线调水工程专辑

    一九九八年增刊第三期目录(本期分zs98z3a,b两个文件)

~~~~~~~~~~~~~~~~~~~~~~~~~~~~~~~~~



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一百五十一位院士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小组



再造一个中国

 --朔天运河简介及其意义浅析            调查研究通讯



“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潜在风险和我们的选择          赵永昌



大西线调水工程示意图



本期英文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in English at the end

~~~~~~~~~~~~~~~~~~~~~~~~~~~~~~~~~

◎1998《中国与世界》 一九九八年增刊第三期,总第二十九期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91-9562     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创刊

※※※※※※※※※※※※※※※※※※※※※※※※※※※※※※※※※※







  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提出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把南水调到

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而且草地就有很多水,挖几条沟,水就可流入黄河,增加

黄河的水,又改造草地成良田。人们可以藐视一切,惟独不可藐视黄河。藐视黄

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要根治黄河,根治的标准就是在黄河走轮船,航运

是水利之首嘛!”



  ******主席批示:



  “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

应该未雨绸谬。”



  朱熔基副总理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九日在一份《大西线调水构想》的资料上

批示:



  “可否以学术研究的名义,组织一些专家进行可行性探讨。”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一百五十一位院士联名呼吁:



      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



  她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



  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她是中华文明的摇蓝。



  每一位炎黄子孙无不为自己的是黄河的儿女而引以自豪和娇傲。



  一百万年以前,蓝田人曾生活在黄河之滨;著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

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两岸蓬勃发展起来;夏、商、周、秦、汉、唐

等朝代的都城,均选建在黄河流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没有黄河,就没有

我们这个民族啊!”



  黄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为了中华文明的昌盛

,为了保卫黄河,无数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在那民族最危险的时刻,黄河

发出愤怒的“咆哮”,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声,激励

着成千上万的黄河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为社会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今日之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自1972年

以来,几乎连年断流,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

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黄河已成为一条季节河。照此下去,不久将变为内陆河。





  黄河断流,意味着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继续恶化。



  黄河断流,造成下游土地严重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黄河断流,正直接威胁着下游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存。



  黄河断流,还将对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进行深刻反思。毛泽东同志站在历

史的高度曾明确指出:“人们可以藐视一切,惟独不可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

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断流不是偶然的。解决黄河断流一定要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对黄河水

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保护和恢复黄河全流域的植被,特别是中上游的植被。



  我们认为,全社会高度关注黄河,迅速解决断流问题,对整个黄河流域乃至

我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经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一定能解决黄河的断流问题,解决水土流失

问题,扭转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号召“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

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还在一个重要批示中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

北地区”。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为此,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出于对中华民族

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一往深情,在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有责

任向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

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干部,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人员积极参

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

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做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特长

,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

时报道在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提供财力、物力,以

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

题,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

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天的炎黄

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签名院士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刘东生  章 申  张钟华  于 敏  唐孝炎  王 越

匡廷云  张寿荣  彭士禄  贝时障  龚惠兴  李庆忠

俞大光  张炳炎  徐光宪  阎隆飞  黄耀祥  翟中和

陆元九  高小霞  季国标  范滇元  严东生  叶叔华

陈厚群  裘维蓖  王 绶  吴式枢  时铭显  陈清如

周光耀  薛禹胜  陈建生  卢良恕  娄成后  侯祥麟

田昭武  张福泽  母国光  朱显谟  张广学  黄本立

马建章  沙庆林  赵仁恺  张仁和  郑健超  丁传贤

许居衍  陈俊渝  张齐生  唐崇惕  于天仁  阮可强

赵法箴  张光斗  屠基达  梁春广  施雅风  王 涛

张直中  贾兰坡  段镇基  陈明致  师昌绪  张宗祜

王明庥  谢联辉  山 仑  宁津生  张新时  陈述彭

汤德全  周邦新  陈俊亮  张贵田  黄文虎  殷国茂

王梦恕  李国杰  张国成  朱英浩  王震西  向仲怀

刘广志 吴[日文] 庄逢甘  毛炳权  郑厚植  尹文英

阳含熙  卢永根  叶铭汉  周 镜  郑哲敏  马大猷

吴有生  刘 筠  吴征镒  沈德忠  马在田  邱竹贤

关兴亚  谢鉴衡  管华诗  沈国舫  钱 易  刘兴洲

鞠 躬  郭重庆  关君蔚  裘法祖  李鸿志  闵桂荣

毛二可  唐守正  李正名  杨 乐  任继周  岑可法

黄秉维  汪懋华  刘更另  高鼎三  李季伦  石玉林

刘先林  方智远  周 廉  吴传钩  陈可冀  李德仁

艾国祥  汪德昭  钟香崇  汪旭光  旭日干  唐敖庆

陆孝彭  顾夏声  王之卓  陆建勋  朱建士  孙敬良

刘鸿亮  李俊贤  戚颖敏  关 桥  姚福生  殷 震

武 衡



~~~~~~~~~~~~~~~~~~~~~~~~~~~~~~~~~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小组



            (一九九八年二月)



  说明:1997年5月31日,我们向中央呈递了《关于实施从西藏地区向黄河上游

调水(大西线)的南水北调方案建议书》。建议书论述的依据是几年前我国水利

、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现根据近年来我国水利、地理、地质、经济等各界科学

家的新的研究成果,以及7月份以后有关专家学者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

三次关于大西线调水工程学术研讨会上所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对原建议书做了增

删修改,并更名为《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权作引玉之砖,供各位专家学者

和有关领导研究讨论。



              要目



一、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既定国策

二、实施南水北调伟大构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南北失衡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水资源严重短缺使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陷于恶性循环

3、南水北调是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必要前提



三、现有从长江调水至黄河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工作现状

1、东、中、西三线调水方案梗概

(1)东线调水方案

(2)中线调水方案

(3)西线调水方案

2、主管部门对现有“南水北调”方案的估价

3、主管部门对现有“南水北调”方案实施步骤的安排

4、学术界对现有“南水北调”方案的不同意见

5、现有“南水北调”方案的基本缺陷



四、大西线调水工程概述

1、大西线调水工程的两种基本方案

2、水源和调水量

3、壅坝蓄水方案

4、南高北低的有利地形

5、调水线路和过分水岭工程方案

6、若尔盖草地改造工程方案

7、入黄后工程方案

8、东西两大战略调蓄水库--青海湖和岱海

9、有关国际问题

10、对凡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1)地质地震情况

(2)建堆石坝的条件

(3)人工河的建造条件

(4)冰川对调水工程的影响

(5)工程淹没和移民问题

(6)河道的过水能力

11、工程、造价和工期

1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五、结论和建议



  大西线调水方案的基本内容是从西藏东南部横断山脉水系的雅鲁藏布江、怒

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水系的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向黄河调水(所调水的绝

大部分是横断山脉水系的部分出境水),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和华

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这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方案,是

我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水利、地理科学工作者多年研究的带突破性的宝贵成果。

这一方案之所以称为大西线方案,主要是与我国现有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

、中线和西线三个引水方案特别是西线引水方案相区别。



  大西线方案的基本特点是:



  1、调水量大,是现有的三条线路的“南水北调”方案调水总量的4倍以上;





  2、供水的覆盖面广,包括整个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3、综合效益好,所调水的绝大部分为出境水,有助于大幅度地增加我国的有

效供水总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城乡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

用水问题,并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



  4、工程量虽大,但工程难度不大;



  5、投资额较小,淹没面积和淹没损失小,移民很少,风险较小;



  6、水源丰沛稳定,水质优良。



  因此,大西线调水方案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最理想的方案。



  大西线调水工程着眼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

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广袤的大西北地

区的生命线。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建设成功将为黄土高原的绿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河的根治、西北地区沙漠的治理,从而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创

造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宝贵的水资源。



           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既定国策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研究工作。党和国家领导

集体的主要领导人对南水北调工程均有过重要指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早在5

0年代初,毛主席就提出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

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把南水调到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而且草地就有很

多水,挖几条沟,水就可流入黄河,增加了黄河的水,又改造草地成良田。人们

可以藐视一切,惟独不可藐视黄河。要根治黄河,根治的标准就是在黄河走轮船

,航运是水利之首嘛!”江总书记指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

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党的十四大文件和政

府工作报告将南水北调列入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大西线调水方案的实施将

以最大的规模、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益,使毛主席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在21

世纪初叶得到圆满实现,从而大大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增强我

国的综合国力,并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整体生态环境。



     实现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南北失衡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经济社

会发展



  如果加强开发,调度分配得当,应该说我国的水资源是比较充裕的。按照联

合国规定的指标,凡人均水资源不足1700立方米/年,谓之“水资源紧张”;人

均不足1000立方米/年,谓之“水资源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为2816立方米/年

左右,因而是相对丰沛的。我国许多地方之所以干旱问题严重,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没有找到有效的调节和节约途径,二是大量宝贵的水资

源白白流出国境,流入大海。据调查统计,我国西藏地区几条主要河流每年的出

境水量即达5800-6000亿立方米。该地区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每年流出境

外的水量约为10000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一年的总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与生产力的地区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年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

的40%。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

国的25%,属丰水区;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年径流量为1

573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属缺水区。其中海河流

域年径流量只有264亿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的9%和

12%,缺水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北方缺水的原因不仅在于该地区水资源少,而且在于河川径流量的年际

变化甚大,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华北地区降雨受季风影响,七、

八两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调蓄困难,可利用的径

流不多。结果汛期常常发生洪涝灾害,汛期过后又往往严重干旱。黄河、淮河、

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的地

区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的重

要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些地方的用水量将

进一步增加,水资源缺口将越来越大,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据初步测算,到20

00年,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及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年缺水量

将超过200亿立方米。因此,解决该地区缺水问题已迫在眉睫。京、津、华北地区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采取了节约用水、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地下水回灌

、污水处理利用、兴修水利设施和合理调配水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但缺水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上述地区水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

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单单依靠挖掘当地水资源的潜力无法解决的地步。



  西北地区的沿黄地带及毗邻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为424.5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

.55%,人均796立方米,耕地亩均271.8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

,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供水缺口很大,结果大量耕地的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大

面积的土地资源荒芜闲置。工业用水得不到保证,设备开工严重不足。人民群众

的生活用水无从保证,严重影响人民的工作和生活。



  二、水资源严重短缺使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陷于恶性循





  西北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新疆和黄土高原是地处欧

亚大陆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多风,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内蒙古高

原西部和新疆两地除黄河沿岸草原及零星绿洲以外,大部分是沙漠、干旱草原和

荒漠草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由于东南季风影响

微弱,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除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以

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400毫米,且年际变化很大,许多地区蒸发

强烈。近年来,该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污染加剧。植被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

逐年扩大,自然灾害频繁,每年因生态恶化所造成的损失以千亿元计。西北地区

的生态环境已经陷入“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植被生长更形困难

-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的恶性循环。表现在:



  1、植被覆盖率低下且急剧下降。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94%,其中,青

海不足1%,内蒙古西部和宁夏不足5%。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的草原因粗放

经营,近年来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宁夏拥有近4000万亩天然草场,退化面积占96

%,其中有毒草场、干旱草场和沙化草场分虽占39%、29%和28%左右。



  2、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危害日益严重。西北地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

重的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4左右。其

中甘肃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5%,山西、陕西水土流失面积占70%。

黄土高原的大中水库泥沙淤积量已占总库容的40%以上,水型水库已占1/3以上。

甘肃水土流失面积达5.9亿亩,每年土壤侵蚀量达5亿吨,每年流失到黄河的氮磷

钾肥在60-70万吨以上,等于每年施用的化肥量。黄河下游每年输沙量在16亿吨以

上,其中2/3来自黄河中游地区。



  3、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

全国总面积的15.9%,其中沙漠化土地33.4万平方公里。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速

度,70年代年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80年代年均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年均

扩大2370平方公里。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

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达13.4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1.8%。





  4、土地盐硷化现象也在发展。内蒙古盐硷化耕地面积为483万余亩,占耕地

总面积的26%。宁夏盐硷化面积203万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2%。



  5、水资源减少,水质恶化。表现在:



  (1)草原上湖泊水位下降,湖泊萎缩干涸,甚至消失。



  (2)过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地区的地面下沉,沙生

植物急剧减少。



  (3)黄河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排入黄河的废水污水70年代为18.5亿吨,

80年代为21.7亿吨,90年代增至32.6亿吨。黄河水质的恶化对工农业、水产业、

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6、自然灾害频繁。首先是旱灾频仍,十年九旱,危害严重;其次是大风沙

暴肆虐。此外,山洪、冰雹、干热风、霜冻频繁发生。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基本原因有二,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后者主要是指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开发不当,造成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欲

脱出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首先必须迅速地大规模地增加植被,而增加植被

的前提是解决水的问题。



  三、南水北调是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必要前





  中央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的决定提出了

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的原因,我国存在

着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在新中国建国以

前和建国之初,我国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现代工商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

易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建国以后,我国在发展东部沿海地带经济的同时,着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配置

资源,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形成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使东部地带

和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近10多年来,由于我国对东部沿海地

区特别是向经济特区所在地的东南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

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建国后一度有所缩小的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

央的方针,从“九五”计划时期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必须执行地区

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在继续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逐步实现

经济发展重点的西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逐步缩小东部沿海地区

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理由有二。



  (一)经济意义



  在经济上,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建国以来建设起一批经济技

术实力相当雄厚的工业基地和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东部地区虽然拥有地理优势

和经济技术优势,但长期开发,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濒于枯竭,高新技术也

未必超出西部地区多少。因此,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合作开发,共同发展,乃

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政治意义



  在政治上,构成我国国土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是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乃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迫切需要。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土开发的关键是占全国国土面积绝大部分的西部地区

和北部地区的开发。干旱少雨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开发难度

甚大,但如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则难度大,潜力也大。在现阶段,西部地区的

加速开发既有其迫切的必要性,又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关于必要性,这里只强调

一点,即西部地区开发是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配置不协调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

12亿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地区的南半部,西部地区面积占

全国近60%,而人口仅占20%多一点。如果将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

省特别是黑龙江省考虑在内,则中国12亿人口主要密集在东南地区,这一地区承

受着中国人口的最大压力。中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是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

,解决农民问题,从根本上遏制人口的增长,二是大规模开发西部、北部地区,

使人口的地域分布相对均衡,实现人口和资源的最佳组合,大大提高劳动和资源

的边际生产力。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在中央新的战

略方针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必将迎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1、华北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和前景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本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

、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发展条件很好,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在全国居于前列。

华北地区拥有相当发达的农牧业;工业生产以煤炭工业最为发达,居全国之冠,

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在全国也有重要地位。



  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前景是:



  (1)利用辽阔的华北平原建立高度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利用内

蒙古的千里草原建立强大的畜牧业基地。



  (2)利用已山西为中心的煤炭资源、陆上近海的石油资源,建立全国性能源

基地。



  (3)利用本区丰富的能源和金属矿藏发展冶金工业,包括内蒙的黑色冶金、

稀土和稀有元素冶炼工业,山西的炼铝业和炼钢业。



  (4)利用本区丰富的煤炭、海盐和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煤炭化学工业、基本

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特别是发展煤炭化学工业。



  (5)在能源工业和冶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的机器制造业





  (6)利用京、津地区特别是北京雄厚的科技力量,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高科技产业。



  (7)利用本区丰富的农牧业原料,发展现代棉、毛纺织工业和仪器工业。



  2、西北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和前景



  西北经济区由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5个省区组成。面积304.56万平

方公里,战全国面积31.4%。1995年人口8848万,占全国7.3%,每平方公里29人。

在6个经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最小。



  西北地区广阔无垠的土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潜力

。可供利用的天然草场达16.5万亩,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地方;东部的汉中盆地

、关中平原和银川平原,中部的河西走廊,西部的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

盆地,地势平坦,可耕面积很大,宜于结合防护性林业和产业性林业,发展大规

模机械化农业。



  这一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能源,除黄河上游干流上的水能源以外,首推陕西

、宁夏和新疆的煤炭资源,其次是石油资源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三者

合在一起,能源蕴藏总量超过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居六大区之首。西北地区金

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蕴藏量极为丰富,甘肃的镍、铂、钯、锇、铱、钚、硝、铸

型粘土和重晶石,青海的钾盐、镁盐、岩盐、锂、溴、化工灰岩、硅石、石棉的

藏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此外,宁夏和新疆的铁矿在全国亦居重要地位。



  西北地区迄今依然是独具特色的农牧区,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原材料和

能源工业已初具规模,已三线工业为骨干的机械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同西北地

区辽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相比,开放利用的程度还很低,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

的地区。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是:



  (1)大力发展农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西北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方生态

环境恶劣,沙漠广布,构成开发西北地区一大不利因素,因此,开发西北地区的

前提是植树种草,改造沙漠,恢复秦汉盛世“大山乔林,山水清丽,竹木蓊郁”

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兴修水利设施,科学地利用高山冰雪资源、地面径流、地

下水和黄河水源,尽力开辟新的水源,在银川平原、汉中盆地、关中平原、河西

走廊、柴达木盆地、准嘎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建立现代农业基地;开发广阔的草

场,建立畜牧业基地。只有打下农、林、牧的坚实基础,西北地区的开发事业才

有成功的把握。西北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

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雨养分的积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2)逐步开发西北地区的水能资源,在本区4千里黄河干流上修建系列梯级

水电站,同时开发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建立具有全国意义的能源生产基地,



  (3)利用本区丰富的能源特别是水电资源和金属、非金属矿物资源,迅速扩

展原有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业和化学工业,建立具有全国意义的有色金属

生产基地和化学工业基地,发展原材料生产。



  (4)利用本区军工技术优势,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基础上发展机器制造及

其他重加工业,将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建设成为重工业中心。



  (5)利用本区农牧业产品和化工产品,发展棉、毛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生

产。



  3、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水资源



  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辉煌前景要求我国加速实施

南水北调方案,迅速地有效地克服水资源缺乏这一制约甚至阻碍这两个地区特别

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本区虽然拥有数以万计的冰川,高山冰雪

储量达数万亿立方米,广阔的沙漠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还有一部分河流的

地面径流,但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远远不敷需要。这两个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处

于生态脆弱地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地区已丧失人类生存的条件。在

历史上,由于开发不当,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干旱和沙漠化使许多西域古国归

于灭亡。这种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建国以来,虽然国家对水土流失和土

地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了重点治理,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干旱缺水,总

体生态状况终究难以改观,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的第一位的制约因素。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是

贯彻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振兴西北华北地区经济的前提条件。





      现有从长江调水至黄河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工作现状



  在水利部主持下经过多年的研究规划所形成的现有的“南水北调”方案,是

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向黄河流域调水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方案。



  一、东、中、西三线调水方案梗概



  1、东线调水方案



  东线调水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开始,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他河道,逐

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经位

临运河、南运河到天津。东线工程的最大特征是从长江下游抽水北调,输水主干

线长1150公里,提水高度为40米。规划最大抽水量为1000立方米/秒,年均调水

量192亿立方米,穿黄调水量为400立方米/秒,进天津调水量为180立方米/秒。

据初步测算(1990年不变价格,下同),东线主体工程投资113亿元,配套工程投

资125亿元。



  2、中线调水方案



  中线调水方案是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跨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到北京、天津,主要任务是供给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

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供水范围为京、津、冀、豫等省市。近期调水量145亿立方

米,最大调水量220亿立方米。输水总干渠自丹江口至北京1245公里,另自北京至

天津干渠143公里;据初步测算,中线主体工程投资498亿元,配套工程投资435亿

元。



  3、西线调水方案



  西线调水方案是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年平均调水量为145~

195亿立方米。主要目标是向黄河上中游的青、甘、宁、蒙、陕、晋六省、区的沿

黄地带提供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补充农林牧业水源,同时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

。西线工程方案拟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筑坝引水入黄河。由于长江上

游各引水河段的水面高程比调入处的黄河水面高程低80~450米,又须穿过长江与

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故西线调水工程需要修建高坝和超高坝,开掘超长隧

洞,筑坝高度为150~300米,隧洞长度为30~150公里。西线工程是由通天河、雅

砻江和大渡河三条江河调水组成,初步方案是从大渡河单独引水50亿立方米;从

雅袭江单独引水45亿立方米,或从通天河和雅砻江联合引水145亿立方米,最大可

调总水量为195亿立方米。据初步测算,西线主体工程投资1566亿元,配套工程投

资866亿元)



  二、主管部门对现有“南水北调”方案的估价



  主管部门认为,“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合理调

配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除直接经济效益外,还有难以估量的间接的社

会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势在必行。而且,由于

所处地理位置、调水区水资源等条件的不同,东、中、西三条线路各有其合理的

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三者的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主管部门对“南水北调”方案实施步骤的安排



  主管部门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规划的近期基准年定在2010年。近期目标

以解决京津和华北地区用水为主,并确定优先建设中线工程的实施顺序。理由是





  1、东线调水工程输水线路所处地理位置偏东,地势较低,主要供水目标为黄

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省胶东地区,不能解决京、津、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中线调水工程所处位置地势较高,覆盖面大,可向京津和华北平原供水。

但由于汉江可调水量有限,年际水量变化较大,丹江口水库调节能力较小,中线

工程的供水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中线调水工程的供水范围限于京津和华北平原

西部地区。除调水量有限以外,中线调水工程的主要问题是调蓄工程少和丹江口

库区移民数量大。



  3、西线调水工程地区的主要供水区域为黄河上、中游六省区的缺水地区。这

些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较差,是藏、回、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随着国

家扶持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经济将加速发展,用水量将相应

增大,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无法适应这一需求,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西线调水工

程被视为解决这一地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但目前西线方案尚处于超前期规划

研究阶段,近期不具备开工建设的条件。



  主管部门建议国家将中线工程列入“九五”计划,早日动工兴建。



  四、有关专家对现有“南水北调”方案的不同意见



  有的专家认为现有中线方案对华北地区需水量的预测值偏大,从而对主管部

门关于中、东线调水方案的估价、对主管部门实施“南水北调”方案的安排部署

持不同意见,认为以往进行的需水量预测是在调水工程投资主要是由国家负责,

水资源基本上是无偿使用的前提下进行的。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谁

受益,谁投资”的方针,供水价格为工程成本和投资回收率等因素所决定,需水

量必然下降。同时,由于90年代以来建设了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重点缺水城

市和地区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的缓解。又由于科技的进步、节水工作的

进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产值用水定额在逐年下降。因此,华北地区近年来

实际用水的增长速度比预计的要缓慢得多。有的学者对华北地区2000~2005年左

右的缺水形势的估计是:在通常年份,对绝大多数地区来说,水资源的供给基本

上过得去;遇特枯年份或连续干旱年份,缺水较严重而又无法增加水源的地区主

要是北京及山东半岛的7-8个城市,以及河北沧州地区。



  这些学者的意见的核心是对中线调水工程持保留态度,认为工程浩大,代价

高昂,所调之水贵如油,非华北地区用户所能承受。这些学者对东线和西线调水

持积极态度,建议:



  1、近期内采用东、中线同时推进、交错进行的实施方案。在2000年左右实施

东线工程的一、二期方案,同时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在2005年左右着手建造中

线工程的主渠道。



  2、尽快完成西线工程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并将此项研究任务列入“九五”

计划。



  这些学者的意见不无可供参考之处,但有三点值得商榷:



  第一,对华北等地的水资源的供需形势的估测过于乐观。近年来黄河一再断

流的严重情况证明,我国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的供给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第二,水费上涨对需水量的遏止作用虽然对水资源的短缺有某种缓解作用,

但是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第三,不能因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把“南水北调”这样的带有全局意义

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负担压在少数直接受益亦即受水地区的肩上。



  五、现有“南水北调”方案的缺陷



  上述分析表明,现有的“南水北调”方案具有以下几点带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调水量过少,不解决根本问题。东、中、西三条线路加起来,总共只

能调500亿立方米的水量。



  第二,中、西二线工程浩大。中线引水于渠长1300多公里,且横切数以百计

的江河溪沟,无现成的河道可资利用,全靠人工开挖建造。工程浩大;西线工程

的引水隧洞,短则三十余公里,长则一百六十余公里,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投资额巨大。据初步测算,东线、中线、西线的投资达4000亿元。东

线工程虽可利用南北大运河及现有的抽水设施,工程建造成本较低,但须提水北

调,运营成本甚高。



  第四,覆盖面过小,以京、津、华北部分地区的工业和城市用水为主,新疆

等大西北重要省区和广大农村地区被置之度外。



  第五,工期过长。即使优先考虑的中线工程付诸实施,其竣工引水也在2010

年以后。



  第六,东、中两条线路的水源污染严重,除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以外,作为

东线调水水源的长江下游还有死灰复燃并日趋猖撅的血吸虫病问题。



  第七、东线工程漫长的输水干渠行经的太行山麓和冀中地区系夏季山洪多发

地区,渠道安全大成问题。



             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概述



  大西线调水方案是否优胜于现有的“南水北调”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可

从下述四个方面加以比较:(1)是否有丰沛的水源;(2)是否有理想的行水线

路;(3)是否有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是否符合国际惯

例,避免国际纠纷。答案是肯定的。



  一、大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



  大西线调水方案有两个基本线路:第一梯级调水方案和第二梯级调水方案。





  第一梯级调水方案是沿3560-3400米等高线的引水方案。这一梯级调水方案又

有两种引水方案,第一引水方案以渠道输水为主,第二引水方案以隧洞输水为主

。隧洞方案的突出优点是安全可靠,缺点是建造成本高,引水量较少,且功能单

一,只能引水,无发电航运之利。



  第二梯级调水方案是在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河段开始调水,沿2000-1300米

等高线,串察隅江、独龙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

泯江、涪江、白水江、白龙江,过秦岭,入渭水,在陕西潼关和甘肃定远两处入

黄河,可调水1880亿立方米。第二梯级调水方案的优点,一是进一步利用横断山

脉水系下游的丰富的出境水,大幅度地增加大西线的调水总量。西藏海拔2000米

以下的墨脱、察隅地区年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年径流量达3800亿立方米。特

别是这一方案可调存长江上游的洪水,根除长江中下游的水灾。



  第一梯级方案的第一引水方案是我们建议的主导方案,每年可调水2200亿立

方米左右。以下的说明以主导方案为限。



  二、水源、调水量和集水方案



  对大西线调水方案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学者的论据,主要是两点,一是认

为西藏没有那么多可调水量,在雅鲁藏布江加查段河床筑坝拦水,每年顶多只能

调300亿立方米水。二是认为雅鲁藏布江河谷西高东低,地形复杂,藏水无法北调

。大西线调水方案今人信服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引水方案研究上实现

了重大的突破。



  权威资料证明,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水源非常充沛,调水量有可靠的保证。



  第一、从宏观气候环境来看,西藏地区拥有我国最丰富的水源。来自印度洋

上空的潮湿的西南季风沿青藏高原峡谷上升至降水线,形成大降水,年降水量达

1000-2000毫米。西藏地区以高山积雪、冰川和地下水的形态保存的水资源达680

万亿立方米,其中热水资源达99万亿立方米。



  第二、大西线调水工程引水区的集水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年降水总量1.2

亿立方米,形成径流9800亿立方米,其中流出国境和流入大海的达6988亿立方米





  第三、大西线调水工程取水的几条江河的总水量为6357-8109亿立方米,第一

梯级调水工程可取水2170亿立方米,只占各调水江河入海水量的8%,占出境水量

的1/3。



  第四、大西线调水工程以调藏水为主,对长江上游各支流只调汛期洪水。其

中雅鲁藏布江(入海水量9468亿立方米)取水1140亿立方米。即从其干流取水30

0亿立方米,从其四大支流取水84则乙立方米(拉月河取水90亿立方米、尼洋江取

水200亿立方米、易贡藏布江取水250亿立方米和帕龙藏布江取水300亿立方米)。

怒江(入海水量3118亿立方米)取水480亿立方米,澜沧江(入海水量3500亿米)

取水300亿立方米。长江上游的三条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调水处的总水

量为2966亿立方米,其中金沙江1880亿立方米,取水200亿立方米;雅砻江586亿

立方米,取水30亿立方米;大渡河500亿立方米,取水20亿立方米。



  第五,上述取水量测算仅就各主要江河的自然径流量而言,如果考虑到大西

线调水工程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环境的影响,考虑到当地极为丰富的冰川固体水和

地下水,取水量还可大为增加。西藏地区多冰川,冰川末端多位于等高线2900-3

500米之间的地区。大西线调水工程建成后,大量的水库、水渠对气候的重大调节

作用将使局部气温上升3-5摄氏度,再加上数百条冰川的末端浸入水库、水渠中,

冰雪的融化速度将大为加快,从而大大增加冰雪融水总量,其中在雅鲁藏布江和

怒江两流域即可增加水量400-1000亿立方米。此外,水位高出3500米的地下水流

入运河和水库,亦将增加调水量。



  第六,在拟取水的干支流河流两岸沿3500米等高线建造输水集水两用渠道。

这种两用渠道,一方面可以输送水库蓄水,另一方面可以沿途收集雅鲁藏布江水

系密如蛛网的大小支流的河水,从而大大增加可调水量。例如,全长258公里的朔

林(朔马滩-林芝)大渠即可沿途拦集年径流总量达139亿立方米的46条支流的流

水,增加调水量110亿立方米。



  第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11条河流,下游注入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

其在我国境内的河段的水量共计1900亿立米,有垭口与北麓沟通,在3500多米等

高线处可引水800亿立方米,经垭口汇入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朔米(朔马滩至米林)

大渠。



  综上所述,大西线调水工程可调水量至少为3000多亿立方米,2200亿立方米

左右的调水量是一个留有途地的数字。



  三、壅坝蓄水方案



  大西线调水工程各取水点只宜筑堆石坝,不宜建造钢筋水泥坝,同时尽可能

降低堆坝高度,最大坝高不超过400米,将淹没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1、雅鲁藏布江水系的朔马滩水库坝高92米,库容量48亿立方米;主体水库

松宗水库坝高360米,库容量100亿立方米。



  2、怒江夏里水库为大西线调水工程的第一大水库,库容量逾1000亿立方米

,但设计坝高亦仅为396米。怒江可调水量为480亿立方米,可争取达到680亿立方

米,为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又一举足轻重的水源。怒江调水条件得天独厚:打6公

里隧洞即可沟通雅鲁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夏里的朔瓦巴大峡谷为典型的V型

大峡谷,年均径流量达419亿立方米,上游人烟稀少,淹没损失小;无暴雨,无洪

灾威胁,故可建造库容量千亿立方米以上的巨型水库。



  3、澜沧江水系的昌都调水工程的主体水库麦曲水库坝高181米,库容量20亿

立方米。



  4、金沙江大水库为大西线调水工程的第二大水库,库容量达400亿立方米,

坝高386米。



  5、雅砻江水系的甘孜水库坝高100米,库容量16亿立方米;炉霍水库坝高1

81米,库容量68亿立方米。



  6、大渡河水系的两河口水库坝高292米,库容量118亿立方米。



  7、入黄后工程拉加峡水库坝高380米,库容量488亿立方米。



  大西线调水方案运用倒虹吸原理建造翻水工程,解决输水线路在雅鲁藏布江

水系各主要河流的河口地段的过水问题。通过输水集水两用水渠和倒虹吸翻水工

程的巧妙构思和设计,可克服雅鲁藏布江河谷西高东低,地形复杂的困难,将雅

鲁藏布江水系的径流的绝大部分汇入水位达3566米的松宗水库,从而为藏水北调

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南高北低的有利地形



  大西线调水线路的整个地形特点是多水的西南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华北的

地势逐级降低,全线的水位由海拔3568米逐步降低到海拔3366米,过分水岭地段

高度从海拔3500米逐渐下降到海拔3380米,形成从南向北倾斜的有利于流域间调

水的总的地形走势,从而决定了从西南诸江河调水到西北、华北地区的战略上的

可行性。



  雅鲁藏布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760公里,中间隔着几条大江大河和

横断山脉。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发现横断山脉虽高,峡谷虽深,但

大西线调水工程取水和经过的各条大江大河之间的分水岭均有平坦的垭口相通,

从而使各流域联成一气,为大西线南水北调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能性。这是最有价

值的带关键性的发现。从西南诸江向黄河调水的主要工程方案是在岩岸嵯峨、峡

谷幽深的河道两岸采用定向爆破的成熟技术,炸山堵江,壅高水位,利用原有各

水系的干支河道,辅之以在各分水岭地段建造渠道,开凿隧洞,因势利导,全线

自流引水。整个调水工程线路虽长,工程虽大,但难度并不很大。



  五、调水线路和过分水岭工程方案



  大西线调水线路串横断山脉水系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水

系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横穿在这六江河间横亘着的多条分水岭:念青唐

古拉山-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雀儿山、罗科马山,以及阿坝-若尔

盖草地。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5000米)和横断山脉(海拔4500-5500米)的结合

部,为一片长800公里、宽150公里、海拔3500-3400米的凹地带,地理学家称之为

项凹带。大西线调水线路就行进在这条狭长的低凹地带上,其基本走向是雅鲁藏

布江河谷-帕隆藏布江河谷-怒江的洛隆-澜沧江的昌都-金沙江的白玉-雅砻

江的甘孜-大渡河上游的阿坝-黄河的若尔盖草地。在这条项凹带上,上述各条

分水岭都有溪谷山口即垭口即垭使相邻的水系得以沟通。



  根据实地考察,过分水岭工程设计方案有三个特点。



  第一、选择了最宜于过水的垭口;



  第二、不单纯依靠利用垭口的溪壑建造输水渠,否则水道迂回曲折,工程量

大,输水量小;



  第三、发现垭口中的分水岭山体单薄,厚度一般不超过20公里,最适合于开

凿隧洞。



  过分水岭方案主要采用在最佳的垭口中开凿短程隧洞的办法,这样做的优点

是工程量较小,输水量大,且可利用落差发电。这样的工程共有6处,即:



  1、沟通雅鲁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之间的分水岭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岭

的通拉-八美工程(开凿隧洞6公里);



  2、沟通怒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之间的分水岭他念他翁山的马利-恩达工程

(开凿隧洞19公里);



  3、沟通澜沧江水系和金沙江水系之间的分水岭芒康山的括热-贡觉工程(

开凿隧洞11公里);



  4、沟通金沙江水系和雅砻江水系之间的分水岭沙鲁里山的白玉-甘孜工程

(开凿隧洞6公里);



  5、沟通雅砻江水系与大渡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罗科马山的罗柯马-翁达工

程(开凿隧洞6公里);



  6、沟通大渡河水系与黄河之间的分水岭麦尔玛山梁的麦尔玛-纳革藏玛工

程(开凿隧洞6公里)。



  整个大西线调水工程共开凿隧洞56公里,最长的隧洞为19公里,平均每条隧

洞约长9公里。



  六、若尔盖草地改造方案



  若尔盖草地的治理是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前期工程。草地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为一片沼泽地带,年降水量约为700-800毫米,积水层厚15-30米,保有水量约

为400亿立方米,泥炭蕴藏量约为71亿吨。加以开发,可得以10亿吨计的泥炭,

造良田6百万亩,还可每年增加黄河水量80亿立方米。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提出

制造人工泥石流的治理办法,利用湍急的河水冲泥沙,疏浚河床,降低入黄口的

黄河河段及流经草地的贾曲、白河、黑河的水位,以便迅速排干草地积水。这样

,不仅可以在草地顺利地建造引水工程,而且为彻底治理和开发草地创造条件。





  七、入黄后工程方案



  入黄后工程的核心是建设是青海湖和岱海两大战略调蓄水库。主要内容是建

造坝高380米、壅高水位至3358米、库容量488亿立方米的拉加峡大水库,开挖拉

加峡大水库至青海湖的全长216公里的输水渠,以及建设由青海湖向岱海引水的青

岱输水工程。近日有的学者提出疑问,认为青海湖是咸水湖,不能用作调蓄水库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青海湖现蓄水总量为800亿立方米,矿化度为14克/升,属

微咸水。大西线调水工程竣工后,青海湖总蓄水量将增至2889亿立方米,湖水矿

化度将降低至3克/升,基本上淡化。而且,从此以往,湖水长年累月地大出大进

,湖水矿化度将越来越低。



  八、东西两大战略调蓄水库--青海湖和岱海



  大西线调水工程实行调蓄并举的方针,因为只调不蓄,所调之水入黄河后,

一泻千里,直入大海,无法调节,无法利用。青海湖和岱海乃是大西线调水工程

两大天然的战略调蓄总库。



  1、西部战略调蓄总库-青海湖 青海湖位于黄河拉加峡谷以北100公里,海

拔3194米,现有水面4400余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8米,总蓄水量854亿立方米,水

矿化度14克/升。湖岸海拔3226米以上。拉加峡大水库建成后,水位将达3358米

,高出青海湖现有水面164米。从拉加峡大水库沿3338-3218米等高线引水入青海

湖,青海湖水面将升高24米,水面海拔高度将达到3218米,水面面积将增至1万

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将达到3689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将降低到2克/升,基本上

淡化。青海湖的特点有二,一是海拔高,二是储水量大,是三峡水库储水量的16

倍。这样,



  第一,借助于青海湖的调蓄作用,可以居高临下地源源不断地向整个西北地

区包括柴达木盆地、河西走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沙漠供水;



  第二,借助于青海湖和长江上游水系各水库的调蓄作用,大西线调水工程可

以全部拦蓄长江上游千年一遇、两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确保三峡水库安全,根

除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而且,在长江枯水季节,大西线调水工程可以向长江

供水,不仅可以补给洪水季节调走的全部水量,每年还可以提供补充水量。



  2、东部战略调蓄总库-岱海 岱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淡水湖,东

南距官厅水库288公里,四周环山,海拔1221米,盆地面积2000平方公里,现有水

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水深19米,蓄水量20亿立方米,最大潜在蓄水量600亿立方

米,与邻近的黄旗海、察汗诺尔、达莱诺尔等湖泊联通一气,蓄水量在1000亿立

方米以上。岱海作为大西线调水工程的东部战略调蓄总库,可以在黄河汛期将占

黄河洪水量的大部分的上游洪水全部东调储存,并可以通过青岱输水工程储存大

西线部分调水量。这样,



  第一、可以在黄河汛期避免晋陕峡谷泥沙下泻,大大减轻黄河中下游洪水灾

害,使黄河下游河段停止泥沙淤积,为黄河根治创造条件。



  第二、可以从容地向整个华北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内蒙古东部供

水,解决华北地区的干旱问题,改造严重威协首都北京的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

沙漠,并为绿化黄土高原,最终根治黄河创造条件。



  九、有关国际问题



  横断山系的三条大江的下游流经一些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属于国际性河流。

考虑以下条件,我国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不存在国际法或国际惯例的障碍。



  第一、所引水之江段全部在我国境内。



  第二、从三条大江所引水量不超过这三条江在我国境内的径流的1/2。



  第三、在我国境外的这三条江的中下游地区降水丰富,河水丰沛。



  1、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外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印度、孟加拉,注入孟

加拉湾,入海年总水量为5600亿立方米,我国取水量仅为入海总水量的1/6弱。



  2、怒江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注入莫塔马湾(安达曼海),年入海总水量

为3318亿立方米,我国取水量仅为入海总水量的1/9。



  3、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柬埔塞、越南入海,年入海

总水量为3500亿立方米,我国取水量不足入海总水量的1/12。



  第四、我国在这三条江适量取水,在下游洪水季节产生某种调节作用,有助

于减轻印度、孟加拉、老挝、束埔寨等下游国家的洪水灾害。



  第五、大西线调水工程是从我国境内的丰水地区将一小部分入海水量引入干

旱缺水的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改造广阔无垠的不毛的沙漠荒漠,改善亚洲

腹地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完全符合近年来的世界潮流,符合亚

洲各国人民包括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利益,任何国家的任何都没有理

由加以反对。



  十、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1、地质地震情况



  大西线调水线路经过的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属于喜马拉雅山新隆起地质区,

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地震比较频繁。三级以下的地震经常发生,五级以上大地震

两、三年发生一次,八级以上强地震的纪录也比国内其他地区为多,但地震对引

水隧洞和宽阔低矮的人工渠影响甚微。泥石流特别是冰川泥石流现象在局部地带

曾经发生,经多年流动,现已成强弩之末,对调水工程的人工渠道的建造和运营

已经不构成威胁。我国权威地质学家根据对大量地质资料特别是根据对卫星遥感

资料的长期研究,确认大西线调水工程线路所经过的地带的岩层(花岗岩、火成

岩、石灰岩)是坚固的,从地质学的角度判断,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是切实可行

的。



  2、人工河道的建造条件



  大西线调水工程需要建造人工河道的共有三处,即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

的输水集水大渠、拉加峡水库至青海湖的输水渠和青海湖至岱海的输水渠。西藏

境内的渠道大都在缓坡地带修建,且在公路附近,施工条件较好,工程造价也较

低。其他两处渠道均在平坦的高原上建造,施工条件甚好。



  3、建造堆石坝的可行性



  大西线调水地区属地震多发区,且多高坝、超高坝,不宜建造钢筋水泥坝。

大西线8个水库坝址都是人烟稀少的V形大峡谷,最宜于采用定向爆破方法,筑人

工山壅坝堵江。这种巨型堆石坝完全可以截断水流湍急的大江大河,壅高水位数

百米,开成大型、巨型水库,不怕地震,不愁坍塌,而且造价低廉。



  4、冰川对调水工程的影响



  大西线调水工程的调水区共有69条冰川,主要位于波密和易贡地区的念青唐

古拉山,在引水线路区约绵延300公里,不过都处于水库区域,不但对工程和工程

施工没有影响,其加快溶化还可大幅度地增加可调水量。



  5、工程淹没和移民问题



  大西线调水区域人烟稀少,经济落后,故淹没损失较小。工程实施约需移民

数万人。由于是藏族聚居区,移民数量虽小,但移民难度却不小,特别是当牵涉

到寺院和城镇的搬迁时,问题尤其复杂。调水方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淹没任

何城镇和寺院,将淹没损失和移民数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6、现有河道的过水能力



  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串六大江河,基本上利用原有的河道引水,因雅鲁藏布

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两岸高出水面500米以上,通过8

000秒立方米的流量毫无问题。但黄河有问题。兰州、宁夏和河套地区的黄河河道

的最大过水量分别为5880、6000、5600秒立方米,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引水量加上

黄河的水流量共达1万秒立方米,黄河显然无法容纳。解决办法是建造拉加峡大水

库,连通青海湖,调蓄引水量,使黄河保持2800-5000秒立方米的安全流量。



  十一、工程、投资和工期



1、工程量。主要工程项目包括19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888亿立方米,年调节能力

1188亿立方米)、6条隧洞(共长56公里)、9座水电工程(总装机容量2120万千

瓦)、600公里引水集水渠(其中集水渠200公里,渠库89座)、6个倒吸虹工程(

包括10个汇水池)。



2、总造价。总造价580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总造价包括从朔马滩水坝到青

海湖输水渠的整个引水入黄工程的建造费用;300万千瓦水电站投资;进藏铁路建

设费用。若按1997年不变价格(1990年价格的3.88倍)计算,总造价约为2250亿

元。



3、建设工期:工期5年。全部调水工程分为10个工区30个工段,全线同时施工,

或在一、二年内相继施工。



  十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投资少,工期短,调水量大。与现有的三条线路的“南水北调”方案相比,大

西线调水方案显然是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案。例如,与中线方案相比,中线方案从

丹江口修一条1260公里的引水渠,横跨325条大小河沟,投资1000亿元(按1990年

不变价格计算)以上,工期15年,每年调出的水量不超过195亿立方米。大西线工

程的投资只有中线工程投资的一半左右,工期只有中线工程的三分之一,而调水

量却是中线工程的十倍以上,二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2、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后,有了充沛的水,可以改造西北地区的沙漠,绿化黄土

高原,根绝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彻底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从而实现“圣人出

,黄河清”这一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从整体上根本上优化我

国的生态环境。



3、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解决大西北的荒漠沙漠、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用水问

题,将大大增加我国农林牧用地面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力。据调查,西北、华

北共有20亿亩土地(戈壁、沙漠、荒漠、旱地)荒废闲置,只要有水,其中绝大

多数土地均可加以利用,发展农林牧业,从而可以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

的农业问题。例如,新疆同志提出,只要给他们每年600亿立方米的水,新疆就可

以增加6亿亩耕地,相当于我国现在耕地的三分之一强。

4、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后,可大大提前实现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

目标,使西北和华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5、实施大西线调水实施工程,可以利用3000米落差和年10000个流量的水量,增

加数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发电能力。由于黄河水量成倍增加,不用增加任何投资

,即可大大增加黄河现有梯级电站的发电能力。反之,如果不搞大西线调水工程

,黄河现有的梯级水电站,包括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电站,将由于黄河断流现象

的日趋严重而无法运转,无法发挥效益。



6、趋利避害,造福西藏人民。一方面,大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尽量降低水坝高度,

减少淹没面积,将淹没损失降低到取小限度;另一方面,调水工程的建设成功将

给西藏人民带来多方面的直接利益:



  第一、数量众多的水库和水渠的建造将大大改善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二,进藏铁路的铺设、水库水渠的建造、渠堤公路的建设将使西藏地区的

水陆交通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第三,西藏地区的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将增加近千万千瓦,水电事业的长足发

展将极大地促进西藏地区丰富的矿产、生物森林和能源(石油、天然气、燃冰)

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西藏

人民的生活水平。



7、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从长期看,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为我国人口的地区

配置的相对均衡创造条件。从短期看,大西线调水工程纵贯南北的广阔工作面全

线施工,国家可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西部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参加建设,因此

,大西线调水工程是最大的扶贫工程。大西线调水工程开工之日,就是西部地区

人民走向小康道路之时。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四点基本结论: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无论对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对我国生态

环境的总体优化,还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都具有极其重大的不可替代的战

略上的重要性,尽早实施和完成这一世纪性的工程,显得非常迫切。



  第二、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

化事业的成败利钝,关系到我国总体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中华民族盛衰

兴亡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应当倾全中华民族之力,以只争朝夕的

精神,克日建设成功。时间只嫌其晚,不嫌其早;速度只嫌其慢,不嫌其快;规

模只嫌其小,不嫌其大。不能拘泥于“谁受益,谁投资”和斤斤计较于工程投资

的短期效益和地区部门的局部利益而推迟工程的建设日期,缩小工程的建设规模

。应当确认,南水北调工程的受益者不仅仅是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民众,而是

全国人民,是整个中华民族,是子孙万代。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对南水北调

工程的建设起促进作用,而不能起促退作用。不能将南水北调的建设负担主要地

放在少数受益的省市自治区身上,否则将贻误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事业。即使在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条件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政府的责任。国家应当动

员全国全民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群策群力地建设大西线调水工程。



  第三、现有的“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解决北方

局部地区的缺水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三条线路都是在长江身上打主意,而随

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长江可调水量将越来越少。因此,现有“南水北调”工

程方案的作用十分有限,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南水北调的宏大构想,而且现有“南

水北调”线路工程浩大,投资过多,工期太长,远水难救近火。特别是西线工程

高坝长隧,其实施遥遥无期。按照主管部门目前的中、东、西的顺序安排和建设

期限规划,即使是京津和华北地区西部这一局部地区的部分用水问题的解决,最

早也在2010年以后,至于生态问题最严重,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嗷嗷待哺,对南

水北调需求最殷的辽阔的大西北的干旱缺水问题,在半个世纪内看不到解决的希

望。这势必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后腿,贻误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大业,这样

的“南水北调”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的实

施必须调整思路,另辟蹊径,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固守现有的三条线路而

不知变通。



  第四,对大西线方案的战略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应加以肯定。我国广大科学

工作者在建国后对西南地区的水文、地理、地质进行了多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大西线南水北调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

究,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方案。本建议书就是以这些成果为基础拟就的。另

一方面,对引水线路的具体走向,对各个炸山堵江、开凿隧洞和开挖渠道的地点

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量和投资量的计算,对与原有的南水北调规划的关系,

对围绕大西线调水工程的西北、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对黄土高原和

黄河的根治等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论证,进行通盘的规划。



  二、建议



  1、国家调整现有的“南水北调”方案,将大西线调水方案的研究和实施作为

“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加

以考虑。对现有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调水线路的可行性,重新加以研究。





  2、建议国务院将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前期方案和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制订作为国

家重点课题批准立项,成立专门机构主持其事,迅速组织力量,加紧研究,限期

完成。



  3、修建进藏铁路,从根本上改善西藏地区的交通条件,是实施大西线调水工

程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开发西藏,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

的前提条件,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国防意义。修建从格尔木至拉萨

的进藏铁路,全长1000公里,约需投资100亿元,工程难度不大,工程设计早已准

备就绪,应当作为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前期工程之一,尽早动工兴建。近来有的专

家建议修建从甘肃天水到西藏的进藏铁路,其走向与大西线调水线路基本一致。

兴建这条进藏铁路可以为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实施和西藏以至西南地区今后的开发

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



  4、建议由人民解放军工程部队特别是原铁道兵部队承担大西线调水工程的设

计勘探和建造任务。原铁道兵部队是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特别能打硬

仗的队伍,由这支队伍和工程兵担任建设任务。可以大大加快工程进度,大大节

省投资,并确保工程质量。由军队修建运河,在外国也有先例可循。例如,美国

近两万公里的运河就是由美国陆军工程部队修建的。当前,应在我国权威地质学

家的领导下,首先购买比较新的卫星遥感资料,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悉心研

究大西线调水工程取水和经过地区的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调动军民两界的勘

探力量,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对大西线调水工程流经的地区作进一步的实地勘察

,加快大西线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进展步伐,为中央决策提供进一步的实证依据





  5、作为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问题的一项重要的补充工程,在新疆西北部建造额

尔齐斯河、伊犁河水坝,堵截部分流出国境的河水,可得200亿立方米水量,对开

发北疆南疆,不无小补。



  6、建立大西线南水北调开发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筹集建设资金。同时在海

外华人和广大侨胞中募集资金,作为国内集资的重要补充。也可以用优惠的政策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贷款。



  建议人:



王定烈(原空军副司令)

蒋本兴(原水利部副部长)

刘振华(原北京军区政委)

徐芦(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顾问)

毛国华(研究员、国务院机关咨询委员)

杨德明(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郭开(电子工业部高级工程师)

袁嘉祖(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王宇明(铁道部遥感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于招英(农业部工程师)

高贤栋(林业部规划院工程师)

李勋(国家计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薛秀康(林业部规划院副处长)



一九九七年五月三十一日第一稿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第二稿

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三稿



联系人:毛国华 杨德明

地 址:北京前门东大街三号首都大酒店三楼平台小楼

电 话:(010)65129988-3439

邮 编:100003



≈≈≈≈≈≈≈≈≈≈≈≈≈≈≈≈≈≈≈≈≈≈≈≈≈≈≈≈≈≈≈≈≈≈

下转文件zs98z3b

返回目录页或返回“中国与世界”首页

※《中国与世界》一九九八年增刊第三期※※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9 15: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中 国 与 世 界         ※

  ※                           ※

  ※                           ※

  ※       一九九八年 增刊 第三期        ※

  ※                           ※

  ※※※※※※※※※※※※※※※※※※※※※※※※※※※※※

   zs98z3b, CHINA AND THE WORLD

≈≈≈≈≈≈≈≈≈≈≈≈≈≈≈≈≈≈≈≈≈≈≈≈≈≈≈≈≈≈≈≈≈≈



         再造一个中国

     --朔天运河简介及其意义浅析





             一、朔天运河简介



  众所周知,黄河季节性的断流已经多年了,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整个华北

已经没有一条常流河。不仅大半个北部中国缺水,水资源一向丰富的南方一些城

市和地区,水的短缺也已成为束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西北地区穷,就

穷在水上。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怎么搞现代化?水的短缺问题,不仅在

中国,而且在世界的今天和21世纪严重困扰经济发展、甚至是已经造成或将要造

成社会动荡和政治冲突的一大根源。由于缺水导致土地和山川的荒漠化,进而使

一种文明衰亡,在世界史上屡见不鲜。



  本节内容全部引自于文献〔1〕和〔2〕,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994年我国有荒漠16亿亩,现在扩展到21亿亩,加上半沙漠化退化草场,达

68亿亩,几乎占全国面积的47%,而且每年还以200万亩的速度扩展。这样下去,

我们怎么向子孙后代交代?现在是沙漠南侵,黄河断流,生态破坏之严重,已经

构成了对中华文明的威胁,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治理呢?解决水问题的思想

和方案,不能局限于大中城市或局部地区。一切有利于节水的科学技术都应大力

推广。但是节水是以有水为前提的,沙漠或没有水的地区何节之有?难道任凭荒

漠存在和扩展下去吗?我国的缺水问题不是修修补补、小打小闹能够解决的。治

水的思路和方案不仅仅在通盘考虑到全国各省用水的现状和将来,而且要同能够

改造大西北荒漠问题结合起来。



  南水北调是老问题了,5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要尽快妥善解决。自那以后提出

过东、中、西三个南水北调方案。



  东线方案是利用京杭大运河河道,逐级提高调长江下游白水,解决京津地区

用水。可调水195亿立米,需投资1300亿元,工期10年。但是近几年运河污染严重

,所调之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这样势必要增加投资和水的运营管理成本。



  中线方案是加高汉江丹江口水库大坝,调水200亿立米,挖一条1200多公里的

输水干渠到北京,经过360多条大小河流,总投资要1700亿元以上,工期15年,可

是汉江的水正在逐年减少,几乎无水可调。要保证输水量,必须向将来的长江三

峡水库调水。由于输水干渠路经湖北、河南、河北人口稿密地区,无论是移民工

作,还是水的管理和运营的成本,都是很大的;水到京津地区实际只剩八亿立米

。而且,中线沿太行山麓修渠,太行山东坡是暴雨区,山洪频繁,极不安全,遗

患很大。



  西线方案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河筑高坝,调水入黄河,

能调水195亿立米;开凿隧洞175公里,其中开凿的一条隧洞长90公里,主体工程

即需1500亿元,工期15年。



  这一个方案都是在长江上作文章,问题是到2020年,长江也是缺水户。



  我们的思路是立足于寻找我国最丰富的水源,设计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多

、快、好、省的办法,总之是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我们反复比较过三个方

案,经查对五万分之一的地图,又到实地考察,推出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入黄河的

“大西线”的构想。“大西线”的概念1994年初首先出现在蒋本兴(水利部副部

长)、郭开、于招英合写的《朔天运河“大西线”南水北调》一文中,它区别于

原来基于长江水的西线方案。



  按国际标准,我国水资源不算缺乏。据联合国规定,年人均水资源不足1700

立米者为水资源匮乏。我国年人均水资源2816立米。之所以许多地方水紧张,一

是水资源分布不均;二是大量的水流出国境。我们推出“大西线”调水方案,充

分考虑和兼顾这样四个方面:是否有丰沛的水源水量,是否有理想的走水路线,

是否有丰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否符合国际惯例。



  我国西藏地区处于印度洋气流和太平洋气流的交汇处,降水非常丰富;印度

洋西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汽撞击高山,降水多而形成巨量洋川固体水。整个西藏

高原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水库。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察隅河、独龙江等年

出国境水量5800多亿立米,不仅白白流走,每到汛期山洪爆发,经常给下游东南

亚一些国家造成水灾,所以拟从中取水2100亿立米。长江上游三条支流金沙江、

雅砻江、大渡河年总水量2074亿立米,可调水250亿立米,保证年引水入黄河200

6亿立米(考虑到水的流失、渗透、蒸发等因素,按保证率85%计算,实际调水约

为2006亿立米)。



  “大西线”调水路线的整个地形特点是多水的西南地势高,缺水的西北、华

北的地势逐级降低,形成从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有利于区域间调水的大环境。“大

西线”调水的基本走线是:在雅鲁藏布江朔玛滩筑坝,水位抬高至海拔3588米,

引水到波密,过分水岭(3566米)进八美河入怒江。在夏里筑堵江,提高水位达

3456米,回水过嘉玉桥,在马利打隧洞过分水岭入雅砻江。在甘孜南筑拦雅砻江

回水向东,过分水岭入鲜水河。在炉霍筑坝,使水位达3396米,朔源溢流,过分

水岭入大流落河上游的多柯河和麻尔柯河。引水到阿坝查里寺,过分水岭进贾曲

,入黄河(3366米)。



  “大西线”调水工程也叫雅黄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直线距离760公里

,实际流程1800公里。这条线路,低顺直,全部自流。实行爆破,搞人工塌方堆

石筑坝,堵江溢流,施工容易,引水多,投资少,而且水质非常好。走水路线都

是人烟稀少的山区,淹没极少,移民仅25000人。设计总引水量2006亿立米,相当

于四条黄河的水量,投资580亿元,工期五年。以后的配套工程可利用黄河4600公

里河道把水送到西北、华北、东北、中原。经青海湖调蓄,可输水柴达木、塔里

木、准葛尔三大盆地以及河西走廊与阿拉善;经内蒙古的岱海调蓄,可输水晋、

冀、辽蒙北草原。它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西北、华北有20亿亩土地荒置,只要有水,绝大多数可以改造利用,发展农

林牧业,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新疆同志提出,每年给他们

600亿立米水,新疆可增加六亿亩土地,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强,即使

其中一半发展粮食,至少可产粮1500亿公斤。农业的发展,将大大推动资源的开

发和工业的腾飞。工农业的发展,将极大地缩减东西部的差距。



  “大西线”调水工程应当尽早完成。目前黄河断流的发展情况,不仅使正在

运转的电站效益大大降低了,而且可能使花巨资建造的小浪底电站建成之日就是

闲置之时;长江的水利工程情况也是一样。可以说,“大西线”调水工程无论防

洪还是发电,都是小浪底和三峡水利工程的“救命”工程。



  “大西线”调水工程可以保证黄河永不断流,常年径流量2500秒立米,年入

海量680到900亿立米。科学研究证明,当年入海量达到680到900亿立米,每立米

水的含沙量降到五至十公斤,河道不再淤积,河水反而起冲刷作用,而且是强冲

刷,16年可使河床下降15至20米(如用大型挖泥般在河床搅拌,八年即可),黄

河将从地上悬河成为地下河。黄河被彻底根治,永无决口泛滥之灾。那时,郑州

到河口是一条宽600到1000米、深10到13米的平流河,可通航10万吨级的船。由于

省出了大量的河滩地和河口的淤泥地,估计新生良田2000万亩。其社会和经济的

效益可想而知。而“黄河清”,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



  隋唐以后历代,我国内陆多数河流都是可以通航的。而现在呢?华北已无常

流河。我们愧对先民,愧对国人!还怎么跟学生讲历史和地理呢?中华民族带来

世界声誉的京杭大运河,现在成了一条折断脊梁骨的脏水沟。山东以北运河地区

,历史上繁华富庶的城镇,随着运河的断流而衰败,有的成了闭塞的穷乡僻壤。

黄河继续断流下去,也必将重蹈覆辙。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的活动及其家园的兴建,首先是傍河而生的。修

建运河这样的基础设施,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诞生新的城镇,

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从而全面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反之,没有水就没有发展。那么水这篇大文章,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中

的地位及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目前黄河断流,大半个中国水资源危机,形势非常严峻。于此没有足够的估

计,将给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带来灾难性后果!目前,应调整发展战略,大

力开发国内市场,实行倾斜西北内地的一系列政策,早日开建朔天运河“大西线

”南水北调工程!



  朔天运河筹委会提交的“大西线”南水北调建议,就运河工程吸纳和开发我

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做了说明。朔天运河工程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拉动效应,

在三年到五年里,至少可以吸纳8000万劳动就业人口。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整个朔天运河由三大部分组成:由雅鲁藏布江朔玛滩到黄河、青海湖,由青

海湖向东到岱海下天津出海,由兰州向西出新疆接国际运河。总长6600多公里。

应相继在一、二年内同时开工,需要工程人员以及各种服务人员1000万。



  我国有荒漠20亿亩,从东到西分布着科尔沁、浑善达克、库布齐、毛乌兰布

和、腾格里、巴丹吉林、库鲁克、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十大沙漠,有了水

大部分都可以改造成良田。为使水到渠成,沙荒地的改造是在运河送水前一二年

内开始的。沙荒地在改造初期即头三年,因开路、修渠、植树、建造基本生活设

施等,需要很多的人。按改造十亿亩计,从改造到完成,以后的耕种和管理,人

均为15亩地,需6500多万人。以300人-500人形成一个居民点,能相继产生10万

个新村庄。从内蒙达拉特旗到陕西靖边的鄂尔多斯高地,北南两块沙漠就需要并

能容纳1000万人。威胁沈阳的科尔多斯高地,北南两块沙漠就需要并能容纳1000

万人。威胁沈阳的科尔沁沙漠和威胁北京的浑善达克沙漠,无疑应列为首批改造

的重点,可大量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待业人员约1000万。现在国外改

造沙漠普遍使用高倍吸水树脂,技术上没有问题。只要政策有吸引力,组织严密

,持之以恒,到下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如何消灭沙漠,而是在哪

个地方保留一块沙漠,叫子孙后代还能欣赏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

自然景观。朔天运河工程的水电装机能力在1.76亿千瓦以上,还可在河套地区富

煤带建造火电厂群,装机一亿千瓦,水电火电合计2.76亿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

,且造价低廉。以每六千瓦一个就业人员计需要4600万人。目前因缺水,黄河干

流11个电站经常停机,效益很低,龙羊峡四个机组停三个,刘家峡两个机组开一

个。朔天运河能保证给黄河充足的水,不仅各电站可满负荷运转,而且可把15万

千瓦的机组改造为60万千瓦,无疑也增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仅11个电站增效,

每年多发电600亿度,可新安排1000万人就业。



  朔天运河6600多公里沿岸,有1000多个景区景点,而且多是沿着长城和黄河

,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待开发,现有的还能大大提高利用率。内蒙岱海

的周边地区就有100多个景点。岱海-北京-天津海口一线,有360个景区可开发

利用。按每十名游客须一个人(商业、饭店、交通),可安排1800万人就业。朔

天运河一通,西藏每年可吸引国内外游客2000-3000万人。



  6600公里运河,设计港口码头286个,每个港口码头建一个中小城镇或城市,

每个城镇计五万人,就是1400多万人。一座大中型水库、电站、港口,就能形成

一座中小城市,带动并发展起一批相关的产业和服务业。运河沿岸的土地将大大

升值,仅未来天津海口100多公里的运河带,就可新增和吸纳就业人口500万。三

门峡市过去是人烟稀少的地区,就是因为修了三门峡水库和电站,发展成一座几

十万人口的城市。刘家峡也是这样。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运河修通以后,沿河的农业、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将获得极大的开发,

各种养殖业及其加工业将大大地发展起来,预计可吸引1000万人以上的新增就业

人口,青海省计委干部说,青海湖即可新增48万人。作为前期工程的青海格尔木

到拉萨铁路一经修通,从北京可直达拉萨;专家预计,这一交通线可安排就人员

200万。



  朔天运河本身需要行政管理和服务人员100万;为运河服务的通信、保卫、教

育、文艺工作者需要38万,医务工作者20万。



  开通朔天运河,东亚到西欧的航程缩短一万多公里,年创利2000亿美元,可

为1800万人提供就业岗位。



  总计下来约一亿六千万人,按50%的保证率计算,是八千多万人。开凿运河、

农田水利、植保、工业、矿业、交通运输、建筑、商业、旅游等基础行业所需人

员,大部分是青壮劳动力。目前我国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完全适

合做这些工作。总之,建成朔天运河,将做到中华大地无失业,中国人人有饭吃





  我们说中国人口多,是多在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大中城市,广大西北地区人

烟稀少,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等省区,人就很少。我们去那里考察,

从这个居民点到那个居民点有的要200公里,行车几百里不见人烟。西北广大地区

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人!只要把水引过去,人就能居住,就可以生产和生活,建

立新的家园。由于条件限制,现在各地解决下岗待业问题,局限于本地狭小范围

内,这样做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况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升级换

代,还会陆续精简出大批富余人员,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民工潮,问题

只会严重下去。因此就业问题,必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作通盘

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各地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可是像朔天运河

这样能从根本上综合解决防洪、发电、航运、灌溉、造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

、旅游等一系列涉及国土整治,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大力开发

西北各种资源,加速缩短东西部差距的基本建设项目,是不多的;特别是它可以

改变我国人口的流向和布局,把解决局部与全局、现实与未来的种种问题紧密联

系起来,并含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现在看下岗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个负担,但是只要政策对头,用好

了就是动力;可以说,开发和建设大西北,希望就在他们身上!毫无疑问,朔天

运河工程是当前综合解决我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意义和作用



  朔天运河对于中国的意义非比寻常,它可以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

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若干严重问题。在下文中,我们将对此稍事分析。



  自然资源分布的若干特点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资源限制内进行的。虽然技术和工艺

的进步可以改变这种限制的程度、范围和形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这种限制

。在一个相当的程度上,这种限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经济活动类型

,并对其生产和消费方式起着最终的制约作用。就此而言,中国目前面临着协调

人与自然关系的严峻考验。表-1把中国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加

以对比(资料来源引自文献〔3〕)。



  表11:中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的国际比较(%)



       我国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比



  国土                  32

  耕地                  32

  林地                  13

  草原                  33

  淡水                  24

  煤炭(地质储量)      47

  石油(地质储量)   32-64

  水能(总储量)        61

  铁矿(探明储量)      48

  铜(探明储量)        29

  铝(工业储量)        33

  钨(工业储量)       225

  锡(探明储量)        70

  稀土(工业储量)     338

  镍(探明储量)        25

  铅(探明储量)        54

  锌(探明储量)       100

  硫(探明储量)        85

  磷(探明储量)        52

  钾(探明储量)        13



  由表-1可见,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除了钨、稀土较高外,其他均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重要制约作用的资源,如耕地、林

地、草原、淡水、能源、铁矿、铜、铝等,中国的人均占有水平仅及世界平均水

平的三分之一(按上述十种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之比的中位数计算)。也就是说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其一也。



  其二,中国的资源、人口和生产能力的分布及匹配的状况较差。若从黑龙江

黑河至云南腾冲划一直线(以下简称黑腾线),该线东西两块面积大致相等(西

部为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全境、滇西北、川西、甘肃和内蒙的大部、陕北的

大部、山西和黑龙江的一部)。但是,大约90%以上的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集中在

该线以东地区,而一半以上的资源(如林地、草原、可垦荒地、水能、煤炭、石

油、天然气、铜、稀土、镍、钾等),特别是能矿资源则分布在该线以西地区,

而其人口和生产能力所占比例不足10%。以此观之,有半个中国尚处于待开发状态

。如以400毫米降水为标准,大于400毫米的东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5%,小于

400毫米的西北部地区占45%。受季风影响的东南部地区,水、土、光、热诸条件

配合较为协调,资源生态系统生产力高,为我国最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我国

畜牧业所占比重大的地区,产肉量占全国的90%以上。西北部地区干旱少水,土地

资源差,资源配合不协调,资源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低,耕地、林地少,但全国大

部分天然草场分布在这里。从承载的人口看,全国人口的95%集中在东南半壁,每

平方公里约有225人,而西北半壁则仅为12人〔4〕。



  从水地能源的地区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占全国总

水量的80%以上,但耕地只占36%,水多地少〔4〕,且缺少能源。长江流域以北地

区的水资源不到全国的18%,而耕地占64%,地多水少,尤其是黄淮海地区,耕地

占全国的40%,而水量不到7%〔4〕;但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能源丰富。



  正是由于这第二个特点,造成我国单位产出中的运输费用十分高昂。据有关

资料估计,以生产同一单位的国民收入来衡量,我国的运费相当于日本的10倍左

右〔4〕。这种资源、人口和生产能力的分布失配,导致了资源的可及性和可得性

下降,高昂的运费使得很大一部分资源丧失了经济利用价值,从而使我国人均资

源的实际拥有水平进一步下降。



  其三,由于前述两个特点和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

恶化,这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例如1949年我国有荒

漠16亿亩,现在扩展到21亿亩,加上半沙化退化草场,达68亿亩,几占全国陆地

总面积的47%,而且每年还再以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每年因生态环境

破坏而造成的损失达几千亿元之巨。



  调水和改造发展方式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上述不利格局,跨区域调水和实现发展方式的跃进是其中

的关键。



  在黑腾一线以西地区,其面积约480万出平方公里,扣除海拔4500米以上的区

域,还有390万平方公里(以下简称大西北),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约40%。这里的

光、热、土、草、能、矿等资源十分丰富,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便从根本上解

决了资源匹配的短线约束。



  如此,在这个区域里,比目前(约一亿人口)多承载四至五亿人口,当无问

题。相比较而言,黑腾线以东、长流流域以南的沪、浙、皖、赣、鄂、湘、粤、

桂、琼、川、黔、滇十二省市,其陆地总面积不足全国的24%,但承载的人口(六

亿多人)却占一半以上。这意味着,在下世纪中叶前后,我国达到峰值人口(16

亿至17亿人)时所净增的四至五亿人,基本上可分布在该区域里,其间可容纳新

增的劳动力约两亿人以上。



  根据朔天运河方案的估计,该区域有荒漠20亿亩以上,只要有了水,其中绝

大部分都可改造成良田。按改造15亿亩计,再加上解决了黄淮海地区的水资源短

缺问题,可使全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亿亩左右。



  因此,以调水和改变水资源的重新分布为轴心,可以带动人口(及劳动力)

和生产能力的分布与更新,从而实现我国大陆国土资源的全面整治与更新。这不

仅会使黑腾一线以西的大西北地区——半个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焕发出勃勃

的生机,将来这一区域很可能成为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而且一举扭转了大半

个中国(延拓至华北、东北)的缺水格局。同时,由于生态敏感地区(大部分贫

困人口聚集在这里)人口的重新分布,我们便可由此摆脱生态环境保护和中短期

经济发展压力难以兼顾的被动局面;例如,可以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大规模地退耕

还林、退田还湖,根治洪涝等灾害日益频繁、程度日深的危胁。可谓“胜敌益强

”(这里的“敌”泛指某种自然灾害)。



  粗略地看来,修建朔天运河,可使我们得到如下收益:



  增加约20亿亩左右的耕地,即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提高一倍;改良和更新半

沙化的退化草场近50亿亩;森林复盖率提高一倍左右,即从目前的12%至13%增至

25%。



  使黑腾一线以西地区的半个中国的能、矿等资源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有效地吸收和容纳新增五亿左右的人口(及两至三亿劳动力),使其有事可

做,有业可就。由于人口的重新分布,因其接近资源,就地生产和消费,还可使

我国单位产出中的运输和流通费用大幅度下降。以上述三点为依据,我们才能实

现具有实质意义的大西部开发战略。



  为整个国土资源的全面整治更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协

调及良性循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化害为利、“化敌为友”,一里一外,出入甚大,由此观之,称修建朔天运

河为再造一个中国的创举,实非虚言。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到下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着工业产业时代的终结和

生物产业时代的来临,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式将出现一个整体的跃进;那是一个生

物产业化和产业生物化的时代。这个未来的产业和社会形态大致有如下特征:



  其一,以现代的太阳能高效利用为依托(如非成像光学技术可使地球表面阳

光幅射强度提高到目前的八万倍,被称为超级太阳炉),对生物、物种资源进行

全面的深度开发,使农林牧渔业成为主要的资源基础,辅之以新型材料产业的开

发和运用(如碳化硅、氮化硅的陶瓷复合材料),逐步替代原有的可耗竭能源和

矿物产业,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基础重新建立在可更新资源之上。



  其二,以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和智能加工系统作为核心,形成小型的高效、

无废弃物的工艺和技术体系,对上述可更新资源的产出和新型材料进行加工,实

现新型的制造业对原有的以不可更新的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的替代(例如,森林

化工系统可由木材制取人造丝,这可替代许多产自石油化工的纺织原料,如聚酯

涤纶和聚丙乙烯等)。



  其三,以前两点为基础,在一个范围较小的社区(如县乡)内,就可以做到

基本的资源、技术和产品的内部自主循环、回收、重复利用乃至再生,从而使以

集中性的矿物能源和商品分配功能为基础的传统商业被限制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

。同时,运用现代的高效通讯手段(如光纤和卫星),以信息流动替代目前大部

分人流和物流,促进和实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分散和普及化;由此便形成

了新型的第三产业。



  其四,在前述资源、技术和产业的基础上,原来以集中化的管理机能和科层

体制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将被扬弃,小型化的具有不断重组灵活性的新型经济组织

将应运而生,在其内部,合作、互惠式的全员参与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而通过

新型经济组织内部的公平和效率互补共生这一基本途径,使社区内实行政治和社

会的自治及民主管理成为可能。



  在以上述四点为特征的后现代城乡复合区域这一新的社会机体中,环境、生

态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将是互补的,而不再是竞争的。例如,可以设想:在这样的

区域内,周围都是树木,城镇中有以林木为原料的化工厂和食品厂(运用生物化

工技术分解林木,将其转化为单糖,以此作为新型食品加工系统的原料),生物

能源供应系统,以及循环供水系统。这样的社区体系将与自然界的循环复合为一

体,其不仅不破坏自然循环,而且能从加强和改善自然循环中获利。



  由此观之,修建朔天运河可以为中华民族在下世纪的整体跃进,创造出更为

有利的条件。简言之,由调水和改变水资源分布入手,逐步实现发展方式的跃进

,可从全局上极大地改善我国资源的匹配状况及其品质特征,从而大大拓展了中

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为万世太平”;此之谓也。



  全球视野



  前述讨论着重于从国内长程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所谓:不谋百年者,不足

以谋一时。当我们把眼光转向全球范围时,则修建朔天运河,还另有一番意义;

所谓:不谋全球者,不足以谋一国。从历史的角度看,以调水为核心的大西部开

发和全国资源的再配置,有如秦、汉兴起,始于辟地西戎、经略巴蜀。



  从现代的角度看,欧盟和欧元的出现表明,未来的全球竞争格局将会呈现出

如下特点:具有深广战略纵深腹地的国家或其集团(包括具有较高整合程度的区

域共同体)将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这样的主体至少应有五亿左右的人口,基本

上实现了工业化和主要农产品的自给,我们将其简称之为“大国主导的全球经济

战国格局”。



  以此观之,朔天运河的修建极大地拓展了我国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主

体的战略纵深,使之可以放手发展,再无后顾之忧。如果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

实现发展方式的跃进,就可以在“全球经济的战国时代”牢牢地站稳脚根,立于

不败之地;即孙子兵法云:“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如此,中国这条巨龙半腾飞于天地山泽海洋之间,不再受制于他人。那时,

我们的十几亿人口将不再是包袱,而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任何企图遏制其成

长的障碍,必将被其席卷以去。



引文和注释:



〔1〕“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访水利专家郭开”,《当代思潮》1998年第1期



〔2〕“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再访水利专家离开”,《当代思潮》1998年第3

期。

〔3〕邓英淘:《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中信出版社,1991年。

〔4〕陈琪等主编:《2000年中国的自然资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调查研究通讯》No.98-11)



~~~~~~~~~~~~~~~~~~~~~~~~~~~~~~~~~



  “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潜在风险和我们的选择





               赵永昌



  “大西线调水工程”(详见“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为解决我国西北

和华北广袤地区的水源问题,提出了极其宏伟、迷人的设想。据“大西线调水工

程建议书”介绍,该工程可调水量至少为3000多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大约为黄

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年径流量1573亿立方米的两倍,黄河

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五倍,相当于长江流域年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的三分之一

左右。由于这些水量的流向和使用将在人们理性的设计和安排下来实现,又由于

全年的水量可通过引流过程以及青海湖和岱海调节,其水资源的总体效用应该明

显优于自然形成的河流,不亚于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黄河或长江。可以说,一

旦“大西线调水工程”得以实现,那将是一个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文明之源的再

造工程。然而,在我们预见到该工程极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必

须非常严肃认真地考虑到由此带给中华民族极大的潜在风险。我们的初衷是要提

出应对我国水源问题的合理构想,为此目的,我们首先要有合理的思维方法。在

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一、潜在风险



  历史告诫我们,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运过多地受制于某一个单独因素,

这就潜伏着极大的风险。对于大西线引水工程问题,其道理也正是如此。在引水

工程大体上按照“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的构想建成后,我国广大的西北和华

北地区就可以在水源相当丰沛的情况下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与此同步,随着这

个地区的人蓄两旺、经济繁荣,一切社会生活也就越来越依赖于一条总引水渠道

的水源。于是,这条渠道的安危与效能就决定着整个用水区域的兴废。这就迫使

我们不得不事先严肃认真地考虑一下,这条引水渠道在将来发生意外的情况下的

后果问题,以及我们为了减少潜在风险所可能采取的对策。



  虽然,由大西线调水工程建成的水系与一般河流形成的水系可能都呈某种树

状水网结构,但是其水流方向正好相反--自然河流往往由很多条涓涓细流汇成

江河的干流,其水源分布是分散的,每一处水源对干流水量的影响是微弱的;而

引水工程的水源是从干渠流下来,逐步往下岔开流到用水地点,即从干流到支流

,干流遭难将最终使所有供水地点受灾。正因为如此,若没有充分的应变对策,

基于引水工程建立起来的水系所隐含的风险要远远超过自然水系。历史上,长江

和黄河发大水,在干流上发生决堤造成巨大的洪灾,但是与大西线调水工程的干

渠上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相比,所造成的灾难根本不能同日而语。长江和黄河的

干流一旦发生决堤后,洪水淹的地方越多,干流中的水位就越下降,于是干流的

其它地段发生水灾的可能性就减少。因此相对而言其水灾还是局部性的。而大西

线引水主渠道的情况则正相反,干渠失水将造成整个流域的水荒,而且失水越多

,水荒就越严重,若是彻底断水,那就造成全局性的彻底水荒,决不会因主渠道

某处失水而自然地为流域的其它地区带来平安。今年长江发洪水,全国振动。想

必大家对此仍然记忆犹新。那么万一将来大西线引水干渠决口,后果又当如何呢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但相比之下,现在缺水

问题的形成毕竟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期间,人们会逐步引起重视。因此,人们

比较有时间通过逐步调整来应付和适应它。现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也正

是把可以预见的水资源情况作为约束条件来制定的。但是,将来在大西线引水工

程建成以后,干渠突然断流而造成的缺水问题,则更可能是一种突发事件。若我

们在设计大西线调水工程的过程中不把这一点充分考虑进去,那么将来有朝一日

突然造成整个流域地区的大面积水荒时,我们中华民族就会面临难以想象的灾难

而无法应付。



  我国的大多数河流,都是沿着山脉和地势的走向,自西向东流入海洋。而大

西线引水总渠,则要切割若干分水岭进行长距离南水北调。尽管在“大西线调水

工程建议书”中已经考虑到水渠的安全可靠问题,(如,设计建造巨型堆石坝壅

高水位等。)但是要在全线避免相对脆弱的部分,使其长期不受自然的或人为的

破坏,这是很困难的。在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上千年的时间尺度内,我们

有什么理由认定,引水总渠永远不会因地震或战争等因素而遭受破坏呢?尤其考

虑到现在的国际环境,战争和战争威胁随时都在发生,我们的世界一刻也没有真

正安宁过。就我国而言,无论内忧还是外患,都不能被认为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

了。一旦把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大渡河水系上截流的水坝按计

算的时差相继炸开,使本来北调的水一泻千里,在宜宾汇入长江,而当这滔滔洪

水涌到三峡时,又在其时炸毁三峡水坝。这样就会造成双重破坏:一方面,造成

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全面水荒;另一方面,又造成长江流域的严重水涝灾害。

这种由于南北两大水系水源流向的突然大改变所造成的双重破坏,要比不至于改

变流域内水源总体走向的黄河、长江大堤决口单独造成的灾害不知道要严重多少

倍!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将来引水主渠道被毁,那就譬如现在没有建造好了。可

是,情况远非如此简单。现在广大西北、华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是按照现有水

资源的情况来设计按排的。如,在农业上不种或少种水田,抗旱农作物的培育推

广;在降水量不适宜于从事农业的地区发展畜牧业;在沙漠周围进行防风、护沙

、植草、造林;在工业上研究节水的方法,开发水耗少的行业,加强废水处理、

净化、和回用,关闭或迁出用水大户等。可是水源充沛以后,由于人口大量移居

和繁衍,原来人烟稀少的地区,已经人蓄两旺,城镇密布,经济高度发展,大片

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成水乡泽国,浩瀚的戈壁滩上处处是鱼米之乡……,一切情

况全变了。在这样的时候再断水源,倘若不能尽快恢复,人们除了逃难之外,在

短时间内还能有什么应对危机的方法呢?但是,当祖国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同时发生严重的旱灾(西北和华北)和水灾(长江流域)的时候,几亿人口及包

括整个整个城市在内的无数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将迁向何方?在这样大的灾区周

围,又有哪一片幸免于难的土地能容纳得了那滚滚如潮的几亿难民大军呢?



  可想而知,径流量如此大的调水主渠道一旦遭到破坏,决不会象供电线路那

样容易修复。供电系统的设计和建造要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其输电线路可以构

成电网回路,使得用电处的电源不易被切断。万一遇到停电事故,抢修人员往往

在几小时或几天之内就可以使系统恢复供电。而对于引水干渠或巨型水坝在遭到

破坏后的修复,则要困难得多。而且,修复工程耗时费工,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的是,人类的生存对水的依赖要远远超出对电的依赖。进入

现代社会的人们一旦遭遇到断电,当然会感到非常不便,甚至寸步难行,但是一

旦遇到断水,就会无法生存。这两种灾难在性质上的差别不言而喻。



              二、就事论事



  主要由于以上原因,笔者在基本上认同“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所预期的

巨大效益时,认为对大西线调水工程的潜在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如何应对

我国的水源问题,涉及到我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宜群策群力,从长计议。然

而,“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的构想具有非凡的魅力,在难以忍痛割爱的情况

下,作为抛砖引玉,冒昧在“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的主导方案基础上,就事

论事地补充若干使其减少潜在风险的初步建议:



  第一,从长远来看,采用多渠道引水以减少单渠道引水的潜在风险是可取的

。例如,“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中所提到的,除了第一梯级调水方案中以渠

道输水为主的主导方案外,将来还可以实现以隧洞为主的第二引水方案。正如建

议书中所指出的,虽然隧洞方案有“建造成本高,引水量较少,且功能单一,只

能引水,无发电航运之利”等缺点,但是它的“突出优点是安全可靠”。另外,

在实现多渠道引水方面,除了“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中所介绍的第一梯级和

第二梯级的调水方案外,还可以对有关地区的地势、地形作进一步勘探,寻求其

它引水线路,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为将来建成更安全可靠的供水网络结构准

备条件。



  第二,因考虑到实施以上第一点设想的实际困难和所需时间,我们就更有必

要重视大西线调水工程首条南水北调主渠道全程的安全可靠性。从“大西线调水

工程建议书”中可以看出,对这一点已有相当的考虑,如提议筑人工山壅坝堵江

截流等。但是要使整条主渠道都避免脆弱部分,这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尤其重

要而又现实的是,应在更大程度上把主渠道的功能限制在向调蓄水库充水,而主

要不是(或极大地限制)直接向支渠道、自然河道、以及用水地区供水。这一建

议之目的是为了让用水地区的风险与引水主渠道的短期安危基本上脱钩,让用水

地区的水源直接依赖于更能稳定供水的各级调蓄水库。



  第三,为了贯彻上述第二条中所提出的构想,我们可以利用柴达木盆地的有

利地势、地形,增建一个“二级主调蓄水库”,或一整套“二级主调蓄水库系统

”。称其为二级调蓄水库是因为在上面还有一级调蓄水库--青海湖;称其为主

调蓄水库是因为要担负起向西北和华北的大片地区供水的主要任务。即使在水源

完全停止注入的情况下,该总库或系统可供水6000亿立方米以上,而其蓄水总容

量当然会更大。这样,在柴达木盆地就形成了我国的“里海”,或许我们暂且把

它称之为“西海”吧。西海的具体规模,可根据注入水量、地层渗透、水面蒸发

、天然降水、流出水量等参数来确定。西海的可供水量(6000亿立方米以上)加

上青海湖的可供水量(青海湖现在的蓄水总量为854亿立方米,按照“大西线调水

工程建议书”的设想,调水工程完成后青海湖的总蓄水量将达到3689亿立方米。

),即相当于大西线引水工程三年的调水总量。就是说,即使在三年的时间内无

水注入青海湖,而青海湖也同时停止向设在柴达木盆地的二级主调蓄水库(西海

)或水库系统充水,它们也能保持向整个用水地区正常供水。这一建议,除了可

以大大地降低用水地区的风险外,还有利于我们根据各调水源头的水情变化调节

引水主渠道的流量。



  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我们可以在保持青海湖调蓄水库之水量大进大出的同时

,把它的功能从“主要向用水区域调水”改为“主要向西海和其它可能建造的二

级调蓄水库供水”。西海的设置使整个工程增加了关键性的一环,我们可以利用

柴达木盆地的地势、地形之便,尽量顺其自然而建之。而从青海湖到柴达木盆地

的引水干渠,本来就是应有之议,因为向柴达木盆地供水和进而向塔里木盆地供

水,都少不了要建造这条引水干渠的。一旦西海形成足够的规模,我们才可认为

我国西北和华北的干旱地区有了基本的水源保障。



  此外,除了通过拉加峡大水库向黄河适量调水外,开凿沟通青海湖和黄河支

流湟水的青湟引水渠道,以向黄河调水。这样,无论由拉加峡大水库单独向黄河

供水,还是由青湟水渠单独向黄河调水,其供水量都能满足黄河2800-5000秒立

方米的安全流量。同时我们还可考虑在湟水寻找适当地形建造大型二级调蓄水库

的可行性。



  第四,为了进一步减少用水地区的潜在风险,在更加分散而又比较靠近用水

区域的地方建设三级调蓄水库。这些调蓄水库的容量要与其相关用水地区的要求

相适应。总之,通过设置三级调蓄水库及其相应的供水系统,在我们使水资源的

分布合理化的同时,也使整个水系的风险分布合理化。对于范围更小的各用水地

区来说,还可以通过更具体的安排进一步减少风险,但这已经可以纳入到全国各

地所有直接用水地区的常规安排了。作为对大西线引水工程的总体规划,考虑好

以上三个层次的调蓄水功能,就已经算是“尽责”了。



  第五,全局在胸,分段着手,滚动前进。这就是说,在总体设计时,要尽量

考虑到战略布局上的合理性;在付之实施时要视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按工程

的时间先后,主要似可有:



  (一)建设包括各有关壅坝蓄水工程在内的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入青海湖的引

水主渠道。该工程之目的可达到:1),从拉加峡大水库向该水库以下的黄河适量

调水;2),让多余的水注入青海湖,使青海湖的蓄水从现在的854亿立方米增加

到3689亿立方米。



  (二)建设从青海湖调水入黄河的青湟水渠,使黄河的水源摆脱对大西线主

渠道(拉加峡水库)的直接依赖。青海湖(可能还有在湟水上建造的二级调蓄水

库)的供水容量可以使湟水以下的黄河得到稳定的水源。



  (三)建设从青海湖调水入柴达木盆地(有待设置的“西海”)的青(青海

湖)西(西海)水渠。与此同时,选择和利用柴达木盆地的适当位置和区域设置

西海,把它建成为我国淡水资源最大的战略性调蓄水库。



  (四)构筑从西海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各处的分支渠道,同时开设渠道把水引

出柴达木盆地后,主要让它顺地势、地形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五)构建或设置从西海和青海湖调水到塔里木盆地的其它地方、河西走廊

、准噶尔盆地、阿拉善沙漠等地区的引水渠道,及其相应的三、四级调蓄水库。





  (六)构建进一步向准噶尔盆地调水的输水工程和“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

”所设想的青岱输水工程,及其相应的各级调蓄水库。



  (七)构建其它各种相关的水利工程,进一步扩大战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分段着手,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完成主渠道的建设,实

现向黄河调水和向青海湖注水,可以作为第一段;完成青西水渠和青湟水渠的建

设,实现向西海注水和通过青湟水渠向黄河调水,可以作为第二段;引西海之水

出柴达木盆地,并顺地势、地形流入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可以作为第

三段;实现由西海向若干西北地区供水和构建青岱输水工程,可以作为第四段;

第四段以下的工程,有待与各用水地区结合起来共同考虑,总体规划部分可以从

略。



              三、无为而治



  无为、无为而治,在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

是古代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和政治思想。”这种解释,对于吕叔湘等编写现代汉

语词典的专家们,想必是有依据的。但是,笔者的理解与上述定义相去甚远,而

且要积极得多。其实,与其把“无为”理解为“不必有所作为”,不如把它理解

成:为了将来达到相对可以“不必有所作为”的有利态势,现在要沿着这一方向

“有所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通俗地讲,对无为、无为而治,可这样来

理解:无为、或无为而治,是指我们在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尊重社

会和自然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按照规律所逐步形成的合理态势,对合理的态势要

顺其自然,而不要随便改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对于不尽合理的部分进

行改造时,要尽量使其构成合理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当将来世界上发生某种

包括天灾人祸在内的可能事变时,任何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为了适应新的

形势所要作的调整,在其总量上是最少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最省事地重新到

达合理的态势,在新的情况下实现新的“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治理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才能说得上对自己,对人民,对后代,对历史负责。否则,违背“无为

而治”而“逆其自然”而动,必为短期行为,或可称“有为而治”。从表面上看

,能见一时之“成效”,实际上或为自己增添将来的麻烦,或遗患于后人,无论

有意无意,严格说来,都是对自己,对人民,对后代留下了不易被人看见的“隐

性债务”,对历史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水往低处流,这在地球上是普遍规律。于是水从源头夺路而下,在“无为而

治”的情况下,其普遍结果是“百川归大海”(除了少数例外,如盆地等)。我

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就是这样。尽管路途遥远,曲曲弯弯,汇成的

滔滔流水总是寻找地面的最低处向前方奔流,最终流入太平洋西部的海域。然而

,水流在按其大方向前进的过程中,并非都能顺其自然地前进。到达中下游以后

,由于地势变得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慢慢地升高了。这时的水流,

如果顺其自然,就会离开已经被抬高了的河床,重新选择地面的最低处向前流去

。但是原河道的两岸已经有人居住,并且种上了庄稼,他们不愿意让河水淹了房

屋和田地,从而要对河流进行治理。于是,他们必须面对一种选择:是不断挖深

河道,让水往低处流,即“无为而治”呢,还是在河床不断升高的同时去筑高河

堤,让水在高处流,即“有为而治”呢?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们比较容易选择

后者,在这同时把隐患留给后人。当然,在人们作出这种“把方便留给自己,把

困难留给子孙”的选择时,尚未出生的子孙后代,既不可能有发言权,也不可能

有表决权。当他们降临这个世界的时候,无论是前人留下的丰富遗产,还是明、

暗、内、外的各种债务,他们都只能“照搬全收”。说到底,这就是为什么长江

、黄河的中下游历年出现险情,甚至决口的根本原因。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由于还没有看到用“无为而治

”和“有为而治”来解释这个故事,不妨在此略作“旧典新解”。大约3000多年

以前,鲧和禹父子曾经带领两代人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治水。禹的父亲,鲧的治水

方法是堵,结果是堵了这边水就到那边,最终还是堵不住洪水,因此他的治水方

法失败了。禹接替父亲带领大家治水,改用疏导的方法,结果获得了成功。按照

笔者的理解,鲧的方法就是“有为而治”,而禹的方法就是“无为而治”。这个

故事的寓意似乎浅显易懂,但是真要领会其中“无为而治”的真谛,并不简单。

不然,为什么3000多年来,这个故事传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长江和黄河

的水患威胁却从来没有解除过?中下游许多段的河床至今仍然高出两岸地面很多

,而且由于泥沙的不断沉积,河床连年升高,即使河水的流量不变,河流的水位

也要逐年上升,每当洪水爆发,举国振动。所以,若不疏通河道,降低河床,保

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而只垒高河堤,随着时间的推移,怎么能保证万里大堤

没有脆弱之处而全部固若金汤呢?因此,从原则上讲,无论是解决水患问题,还

是解决水源问题,我们都不能忘记“无为而治”这一条基本原则。否则,就是求

一时一地之平安?



  而在实际上,或遗患于它处,或遗患于后人。三千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

就是在不断地重复着鲧和禹所导演的治水故事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于堵

水的人力资源越来越丰富,器械、设备越来越改观,材料也越来越先进,但是,

人们的思想方法还没有在根本上从“有为而治”改为“无为而治”。一次又一次

耗资巨大、兴师动众的护堤工程,人们的本意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

结果都是:“利在眼前,遗患千秋”,若干年以后,或堤岸又出现险情,或堤岸

又被大水冲决,于是我们中华民族把三千多年来一直重复的治水故事再导演一遍

。这样的故事,我们还要重复多久?“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我们能否从“旧

典新解”中产生“故事新编”?



  作为人们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一种哲理,“无为而治”是普遍适用的。在

我们分析大西线引水工程的构想时,也不应忘记“无为而治”的原则。构筑大西

线南水北调引水主渠道,就要筑坝堵水,使原来“顺其自然”往低处流的水不能

按原来的方向前进。为了改变水的流向,还要沟通各分水岭,让水在切割分水岭

的方向上往低处流。亦达此目的,就必须改变地形、地势,从而难免在这条人工

水道上造成某些脆弱部分,使它们处于不够稳固的态势。在大西线南水北调引水

主渠道上,要改变“顺其自然”的流水方向,筑坝堵水的主要水系有:雅鲁雅鲁

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黄河等。由此看来,在这条

主渠道上所包含的潜在风险是比较大的。为了减少整个引水系统的潜在风险,我

们就有必要注意到在该系统的各个环节上,尽可能做到“无为而治”。例如,把

大坝建造得稳如泰山,象天然的分水岭一样牢固;利用有利地势、地形,让水从

青海湖自流入柴达木盆地的西海,然后再从西海通过渠道自流到塔里木盆地等地

区;同时为了减少风险,尽量让用水地区从各级调蓄水库取水,而摆脱对调水主

渠道的直接依赖。总之,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在改造我们的

世界和社会时,使它们现在“顺其自然”,处在合理的态势,而且更重要,也是

更难的是,使它们在将来世界上发生可能的灾变时,在总量上只需作最少的调整

,就可以处在新的“顺其自然”的合理态势。若能这样,我们就做到了在改造世

界和社会中遵循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四、Sizology(度论)



  1992年10月25日,笔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与当时在欧洲的访问学者,大学时

的同窗好友通信时,为了表达一种哲学思想首次用“Size”和“-ology”构成了

一个英文新词--“Sizology”(度论)。这位同学在回信中把它拼写成“SiZh

aology”和“Zhaology”,并称其为“赵论”。在1994年的一篇英文论文中笔者

把它定义为:一门研究系统的度与其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学问。由于在中英文

的词书文库中都没有现成的词来表达“Sizology”的哲学思想,对于“Sizology

”这个新词,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中文来翻译它,这里权且把它译作“度论”,

或者,也可把它称为“分寸学”。比如,把“Sizologist”译为“分寸主义者”

似乎顺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度论”,或“分寸学”并不局限于研究

系统或事物的尺度或分寸,而是从度、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上把系统或事物作

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研究。它虽然包含,但是要远远超出人们常说的“要把

握事物的分寸”所表达的含义。更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去甚远。为了便于我

们解释“Sizology”(度论)所表达的哲学思想,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人们对于会飞的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最常见的有昆虫和鸟。飞虫很多,如:

苍蝇、蚊子、蝴蝶、蜻蜓、飞蛾、蝗虫等;飞鸟也是名目繁多,麻雀、乌鸦、黄

莺、鸽子、老鹰、野鸡、天鹅等,不胜枚举;有少数鱼能穿出水面在空中飞翔,

一般人称其为飞鱼,但是更具体的情况,知道的人并不多;哺乳动物中会飞的也

属于极少数,人们比较了解的有蝙蝠、飞狐等;无论我们怎样查考会飞动物的例

子,“天高任鸟飞”,飞得最快、最巧、最美的动物恐怕还是鸟类,而且大多是

扑翼飞行的。明白了鸟类的结构和其主要飞行方式以后,人们根据仿生学的原理

,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研制扑翼飞机,但是至今收效甚微。在世界各地的航线上服

务的飞机中,没有一驾是扑翼飞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度论的哲学思维来看

,我们把造成万事万物差异的另一类原因抽象出来,称之为度。和飞机有关的度

(大小、重量、速度、高度、航程、以及大气密度等)同与鸟类有关的度之间的

差别,或者说它的度、结构、和功能三个维度相结合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它的特

点。结果是:差不多所有飞得成功的,对我们有实用意义的飞机都是展翼,而不

是扑翼飞行的。这个例子说明了,如果违背了度论的原则,从鸟类到飞机,“同

构放大”并非成功之道。



  在丛林原则支配下的动物界,弱肉强食是普遍现象,个头大的动物往往有某

种生存优势。不幸的是,这些动物个体的度又受到其它度(如它们所生存的环境

的度)的制约。结果,早在6500万年前就称霸地球的恐龙早已灭绝。现在尚在地

球上生活的大“度”类动物的处境又如何呢?鲸鱼、大象、老虎……,它们虽然

已经受到人类的重视和保护,但是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在此,我们还要注意

“度”的相对性。从体形上看,牛、马未见得比老虎小;大熊猫也不比牛、马大

。但是相对而言,现在老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度”要比牛、马的小得多;至

于大熊猫,不仅它所赖以生存的竹林资源远远少于牛、马所赖以生存的草类资源

,而且由于竹林的同期开花、死亡,又受到时间“度”上的严酷制约,其物种流

传之路差不多已经走到了尽头。无论对于老虎还是大熊猫,恐怕都已到了“改本

性”--“换胃口”的时候了(这与老虎的“凶恶”和大熊猫的“善良”都无关

),否则能容纳它们的“天地”之“度”实在已经太小了。



  度论的哲理还不限于此,结构相同的个体,如果其各部分机体的物理性能也

相同,那么比较起来,个头大的要相对脆弱些。体重80公斤的人与50公斤的人相

比,如果骨骼的质量相同,那么大个子必然相对脆弱,遭受骨折的概率要大些。

若要保持与小个子一样强健,大个子的骨骼必须更加粗壮、结实。这样,不管是

否愿意,他维持生命的成本就要高些。又如,高个子与矮个子相比,如果心脏的

功率相同,那么高个子必然是相对虚弱的。若要与矮个子同样生活,他的心脏必

须更使劲地工作。统计显示,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些,矮个子的平均寿命

要比高个子长些。此外,度论的哲理还体现在生物群体的数量上。自然界有个普

遍的现象,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就是:每当某一物种的环境条件适合其

繁殖生息的时候,该物种的繁殖能力必然使其后代很快增长到超出环境所能供养

的程度。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例外。也许人类可作别论,但还不是今天,因

为从度论的哲理看来,目前人类在数量上的增长和个体形态和重量上的增加,都

会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天地之“度”相对狭小。将来人类的生活在总体上是比现

在更为潇洒呢,还是生活得更累呢?这将取决于人类正在不断开拓并使之扩大,

同时又在不断破坏并使之缩小的赖以生存的环境之“度”和人类正在不断增长的

自身之“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果人类想要摆脱度论的惩罚,就必须领悟并把

握度论的哲理。



  度论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思维,可以用来对现有的各种学科进行重新认识和

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度论生物学(Sizological Biology)来进一步研究类似上述

一些与生物有关的问题;通过度论社会学(Sizological Sociology)和度论政治

学(Sizological Politics)来重新认识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比如,有些

事为什么“一试点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它们是否也说明了,如果违背

了度论的原则,简单“同构放大”是不行的?其它方面,有待我们用度论的哲学

思维来认识和研究的学科不胜枚举,如:度论经济学、度论管理学、度论天文学

、度论地质学、度论水利学、度论气象学、度论工程学、以及甚至于度论军事学

……。一种新的哲学思维能给我们一种新的工具和武器,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先

前所看不到,或虽看到但没有引起重视的东西。不过,“始生之物,其态必丑”

,笔者今天对于度论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再说,要在这样广泛的范围内利用度

论这一哲学思维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决非少数人短时间所能完成。在这里引入

度论这一哲学思维的目的,主要就是要用度论来看一下大西线引水工程的一些构

想及其有关问题。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的整体构想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水利工程”的

范围。它所涉及的问题,决非仅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就能解决。如果建议书中的整

个构想基本上都付之实施,那必将是一项我们华夏文明之源的再造工程。单从坝

的高度看,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及黄河四大水系上要分别建有360-396

米高的堵江大坝,高度均是长江三峡大坝的两倍或两倍以上。从水的库容量看,

长江三峡水库根本不能望其项背。三峡水库的库容量,只不过是怒江夏里水库10

00亿立方米的四分之一。大西线引水工程中的金沙江水库、黄河拉加峡水库的库

容量都要大大超过三峡水库。在引水主渠道所联接和经过的七条水系上的七大水

库,其总库容量为2242亿立方米,比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

川年径流量1573亿立方米还要多(主要工程所包括的19座大型水库的总库容量为

2888亿立方米)。根据“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的设想,在长江上游金沙江、

雅砻江、大渡河三水系上的三大水库总容量为586亿立方米,是三峡水库容量的两

倍半(其中,金沙江大水库的库容量达400亿立方米)。一旦发生意外,这么多的

水量从原有河道顺流而下,即使三峡水库事先放空也容纳不下。这样大的洪水,

对长江流域所可能造成的灾害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大西线调水工程的第一大水库

,怒江夏里水库则更大,库容量逾1000亿立方米,是三峡水库容量的四倍多。一

旦有失,不用说云南省的怒江流域要遭特大水灾,连缅甸境内的萨尔温江流域也

不可能幸免于难。



  从所需建造的输水渠和人工河道的“度”上来看,令人忧虑之处必然更多(

那些大坝和水库,不过是几个点,而这些渠道,却是长长的线)。据“大西线调

水工程建议书”所介绍,大西线调水工程需要建造的人工河道共有三大处:即雅

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的输水集水大渠,拉加峡水库至青海湖的输水渠和青海湖

至岱海的输水渠。其中,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的输水集水大渠两条,将建于

雅鲁藏布江河谷两边的坡地上,全长258公里的朔林(朔马滩-林芝)大渠在北,

稍短的朔米(朔马滩-米林)大渠在南。在一定的等高线上建渠,所处的坡地不

可能都是足够平缓的,难免有不少地段的坡度较大,或者甚至于陡峭。在这些地

方我们就不得不“一岸建于高坡,一岸建于低坡”,即:一边“无为而治”,另

一边“有为而治”。“无为而治”的那一岸不易遭到破坏,但是“有为而治”的

那一岸一旦决口,水流就顺势而下,改道而行了。而青海湖至岱海输水渠的长“

度”更要大得多。岱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北几十公里,东距官厅水库仅288公里

。人工河道从青海湖起,绕过黄河的河套,再向东到达岱海。单从长度看,就是

我国的又一条大运河了。这样长的人工河道,由于地势和地形等原因,难免会有

相当长的河段十分脆弱。如果把这些输水渠道比作在人体中输送血液的大动脉,

渠道中流动的水比作人体的动脉所输送的鲜血,那么依靠大西线引水工程而繁荣

起来的广大地区,就好象是一个多处动脉硬化,随时可能心脏病发作,血管容易

爆裂的高血压患者。只要意外地跌一跤,就很可能会“中风”、“瘫痪”。广大

地区的繁荣和生存,依赖于一条可靠度不高的生命线,此乃发展战略之大忌。



  为了减少风险,笔者在前面提出过在柴达木盆地设置西海的建议。但这里也

有“度”的问题。例如,柴达木盆地的盐“度”很大。若在柴达木盆地待建的“

西海”是自然形成的,而且也象我们设想的那样水量大进大出,那么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盐分不断被带走,西海一定是象北美的五大湖、西伯利亚的

贝加尔湖那样的大淡水湖。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年复一年,进入柴达木盆地的水

所带给它各个低洼处的盐分一直流不出去。水分不断地蒸发掉了,盐分却越积越

多。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西海”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大淡水湖呢?还是我们

让它在开始时保持一个咸水湖,并让在“西海”中已经变咸了的水不断地流向塔

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样,通过天长日久的稀释以后,让“西海”慢慢

地变成一个理想中的淡水湖。或者,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柴达木盆地的“托素湖”

和“库尔累克湖”一带的地势、地形建造二级主调蓄水库,局部地绕开柴达木盆

地的盐“度”问题。但是从容量和地势、地形来看,恐怕在那里能容得下的调蓄

水库,在战略上很难取代“西海”的地位。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的整体构想所包含的“度”还远远不止于此。该建议

书说:“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解决大西北的荒漠沙漠、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

用水问题,将大大增加我国农林牧用地面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力。据调查,西

北、华北共有20亿亩土地(戈壁、沙漠、荒漠、旱地)荒废闲置,只要有水,其

中绝大多数土地均可加以利用,发展农林牧业,从而可以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

决我国的农业问题。例如,新疆同志提出,只要给他们每年600亿立方米的水,新

疆就可以增加六亿亩耕地,相当于我国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强。”“实施大西线

调水工程后,可大大提高实现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西北

和华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很多前景的美好一面,在“大西线调水

工程建议书”中已有颇多介绍,这里不必赘述。从“大西线调水工程示意图”上

可以看出,该工程从雅鲁藏布江开始引水的主渠道进入青海省以后,主要分四路

向四个方向调水:1,调水入黄河;2,调水入柴达木盆地,并由此进而调水到塔

里木盆地;3,调水入河西走廊,并进而向北,然后再调水入准准噶尔盆地;4,

经青岱引水渠调水到岱海,再过北京到天津出海。大体说来,黄河仅是整个调水

工程中的四大支流之一,相比之下已算不了什么,该工程之浩大,从这里可见一

斑。



  这样浩大的工程,真可称是我们神州文明之源的再造工程。它所涉及的政治

、经济、文化、民族、宗教、法律、地质、气象、环境保护,国际、国内等等方

面的深远影响,并非在一开始都能被人们所料及。由于水源乃是生命的源泉,人

类文明的源泉,大西线引水主渠道,及其配套的大容量调蓄水库,都将成为我们

军事上重点守护的对象。一个地方的资源多寡、该地方与人类生存的密切程度,

这些因素与战争是有一定关系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两种地方与战争的缘

分较少:一种是资源贫乏或者难以开发的地方,另一种是常备不懈,难以占领的

地方。前者的例子有冰雪封疆,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南极和格陵兰等,后者的例

子有全民皆兵,众志成城的瑞士。保罗·布朗在“生命之源危及和平”(原载英

国“卫报”1998年11月2日)一文中说:1995年,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

杰丁所作的预言看起来将要成为可怕的现实了:“本世纪的许多战争是由石油引

发的,但下一世纪的战争则将是起因于水源。”预言的是否正确,并非都可以由

将来的事实来“检验”的。对于自我击破的预言,其目的就是要提出警告,让人

们进行防备,从而使所预言的事不会成为事实。由于预见到战争的可能,所以要

巩固我们的国防;可是国防巩固以后,战争却一直不来。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战争

没有降临,而嘲笑我们的国防现代化。如果我们在构想和建造大西线调水工程中

,忘记了“居安思危”的道理,不能做到“有备无患”,因此把这项对我们的国

计民生影响“度”如此之大的工程,建造得相当脆弱,那么滔滔水渠将很可能成

为一根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简而言之:作为水利工程,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大

西线调水工程,或许它们的“度”可以作为三个不同数量级的典型例子。假定它

们从水利工程的角度来看,工程的质量正好处于同一水平,但是由于“度”的不

同,相对而言,长江三峡工程要比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脆弱得多,而大西线调水

工程又要比三峡水利工程脆弱得多。“度论”的哲学思维要把系统的结构、度、

和功能三维结合起来看问题。拿这里的三个例子来说,用水利工程上同样的标准

来衡量它们是不够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限于水利工程范围内的“同构相似”

。由于“度”的不同,一项“水利工程”的系统结构可以大大超出一般水利工程

的常规模式,象“大西线调水工程”这样宏大的系统工程,其功能可以大到难以

估量。即使单从安全可靠上讲,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应该是黄河三门

峡水利工程的十倍,而大西线调水工程更应该是它的一百倍。这里所说的倍数当

然还不是基于精确的计算,不过要说明的道理大体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条生

命线,它必须是万无一失的。或者,万一有失,由于我们事先作好了应对安排,

不至于影响我们的大局。



              五、两种选择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无疑提出了大手笔的创见,其描绘的宏图,足以

在关心祖国前途的华人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笔者对提出该建议的人们怀有深深

的敬意。由于该建议涉及到我国发展战略方面的重大原则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

待之。纵观全局,似可提出以下两种初线条的选择:



  第一,在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而可靠的论证,并得到非常满意的结果之

前,不搞这类规模巨大的引水工程,而是按照“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原

则,建设好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每一处家园。在这种构想下,在根据现有的水源

条件使水源分布合理化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使风险分布合理化。在这种构想下,

我们在适度地把资源向人口密集的地区调配的同时,又要反过来适度地把人口向

人烟稀少而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使人口分布合理化。在这种构想下,我们要在

无数个“微观”上着手解决水的问题。这也就是说,要通过种每一株树、每一棵

草,改造每一寸沙漠、每一片草原、每一块土地,培育每一种抗旱草种、树种、

作物,发展每一种象骆驼那样耐渴的牲畜,减少或消除每一个污染源,净化、处

理、回用每一处排放的污水,开挖每一口水井,疏通每一条河道,建造每一个小

型的调蓄水库、构建每一个输水网络,使我们每一个人理解水源的重要性并养成

爱护水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来改造我们的环境和我们自己。在这种构

想下,就要把数目非常多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各种项目建设好,让它们尽可能

地处于相对稳固的态势。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将来发生重大不测事件时,(

一)每一个局部可能受到的灾害较小;(二)任何一个局部的灾害对全局的影响

较小;(三)任何一个局部只要作较小的调整就能摆脱困境,到达新的相对稳固

态势。总之,这种构想符合“居安思危”和“有备无患”的原则。在这种构想的

指导下建设祖国,有助于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不过,这种选择显得比较平庸无

奇,不象“大西线调水工程”那样轰轰烈烈、富有魅力。有多少人会作出这种既

平淡,又要付出艰苦努力的选择呢?“顺其自然”并非意味着自然界把一切都已

经替我们理顺了,“无为而治”也不是“不要有所作为”的意思。为了实现“无

为而治”,就要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缺

点是几千亿立方米的水源流失,水中的势能还未发电就把它放走。洁净的水和可

以用来发电的势能都是“负熵之源”,把这笔巨大的财富白白浪费掉是十分可惜

的。对于广大缺水地区来说,则更是如此。



  第二,除了上述构想之外,基本采用“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中提出的方

案,建造一个规模巨大,但是比该建议书中提出的全部设想所涉及的范围和地域

要小得多的“大西线调水工程”。该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建设从雅鲁藏布江调水入青海湖的引水主渠道(包括各有关壅坝蓄水

工程在内)。目的之一是通过该渠道上的拉加峡大水库向黄河适量调水;目的之

二是让多余的水注入青海湖,使青海湖的蓄水从现在的854亿立方米增加到3689亿

立方米。



  (二)建设从青海湖调水入黄河的青湟水渠,目的是摆脱黄河的水源对大西

线调水主渠道(拉加峡水库)的直接依赖。青海湖(可能还有在湟水上建造的二

级调蓄水库)的供水容量可以使湟水以下的黄河得到稳定的水源。



  (三)建设青(青海湖)西(西海)水渠,把水从青海湖调到设在柴达木盆

地的“西海”。与此同时,选择和利用柴达木盆地的适当位置和区域设置西海,

把它建成为我国淡水资源最大的战略性调蓄水库。



  (四)构筑从西海到塔里木盆地的引水渠道,然后让水顺地势、地形流入塔

克拉玛干沙漠。也许从此塔里木河就不会再是一条季节河了,而罗布泊可能会逐

步成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中提出的其余内容,待

这一步走完后视情况再说。)



  笔者看来,这些工程的规模已经够大的了。不过其包含的风险仍有望被控制

在适度的范围内。因为青海湖的调蓄水量为3000亿立方米左右,即使在没有进一

步的水调入青海湖的情况下,可以向黄河供水好几年。而所调的水量进入黄河以

后,水流基本上是“顺其自然”地沿河道而下。黄河的治理本来就是应办的事,

向黄河调水对黄河的治理只有好处,而并不会对黄河构成新的巨大风险。另一路

从青海湖向柴达木盆地调水,其目的主要是在西海蓄水。西海的供水容量至少是

青海湖的两倍以上,即6000亿立方米或更多。西海中储备的水越多,安全系数就

越大。再从西海基本上“顺其自然”地向塔里木盆地调水,这一路水的潜在风险

也是比较小的。这第二种选择的主要潜在风险在于大西线调水工程的主渠道。简

而言之,要让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六大水系

水源改变流向,就要在打通它们之间原有的所有分水岭的同时,建造另一道坚固

的人工分水岭。这真正是“愚公移山”般的艰巨任务。把这条人工分水岭真正建

成“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坚不可摧”、“万无一失”,这乃是我们这

条生命线安全可靠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个条件是,原来的分水岭上所开出的所

有通道必须畅通无阻。为了把该项工程的潜在风险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两点

是必须做到的。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引水主渠道联接和经过的七条水系上的七大

水库,其总库容量为2242亿立方米,而所有的19座大型水库的总库容量为2888亿

立方米。一旦这条主渠道被毁,要恢复供水就不那么容易。工程上的困难且不说

,单看水的流速就是个问题--不象电流那样,线一接通,电流就到;再看水位

又是个问题--只要主渠道上所有水库的蓄水已有相当流失,再要等到水位升到

能流向青海湖,按照一年2200或3000亿立方米的输水量,要充满2888亿立方米库

容量,非一年半载是不成的。这也就是说,即使渠已成,在水源充满沿线各大水

库之前,是流不到青海湖的。所以,这条输水渠道的安全可靠,是大西线调水工

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



  今天我们生活在改革已经成为共识的年代。但是改革的哲学是否也已经成为

大家的共识了呢?改革的哲学是渐进的哲学。渐进就是要在“平衡的邻近做文章

”,这样比较稳妥,或者说,风险小些。对于上述两种选择,前者比较稳妥,后

者更富有诗意。对于“大手笔”,如果确实可行,何必拒之?本文的见解:一是

既要考虑“资源分布上的合理化”又要考虑“风险概率分布上的合理化”。这两

个合理化在构想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时带有普遍的意义,当我们从各个方面为祖

国构想未来时,在空间上要考虑到我国的内外环境,时间上要想到遥远的未来,

所谓“常怀千年忧”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决不能忘记以上两条原则。二是

在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要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理由是:按照这一

原则治理以后,我们可以处在相对“不必有所作为”的有利态势,而且当将来发

生某种事变时,我们到那时所必须作的调整,在其总量上也是最少的。三是引入

了“度论”的哲学思想,当我们在为未来构思蓝图时,对一切系统、一切事物,

都要考虑到它们的度、结构、功能三者的结合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大西线调水

工程”,也不能例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我们为祖国的水资源操心的

时候,相对而言为缺水忧虑还比较容易些,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有直接的感

受;但要有另一种“远虑”(即,当人们已经习惯于丰富的水源以后,又突然断

水,该怎么办?),则更为不易,原因是在危机未发生的时候,人们在现实生活

中不会有直接的感受。而一旦出事,就悔之晚矣。回想我国历史上差不多所有带

全国性的灾难,包括黄河决口以及朝代的覆亡等,那一件不是由于有关当事人不

能“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所引起?当然,从某种意义来说,历史上的灾难还与

当时统治阶级的局限性有关。既然如此,对于不应该有那种局限性的我们,有什

么理由重蹈历史的复撤呢?



参考文献:



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小组:“大西线调水工程建议书”,1998年2月。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



                       CHINA AND THE WORLD

                  December 15, 1998. Suppl. No.29

                  Published on December 15, 1998.

==================================================================

Act Now to Salvage Yellow River                     151 Academians

Far-West Line Water Transport Project Proposal  The Proposal Group

Creating Another China:

  Shuotian Canal and its Significance       Diaocha Yanjiu Tongxun

The Potential Risks of "Far-West Line

  Water Transport Project" and Our Choices          Zhao Yongchang

==================================================================

※《中国与世界》一九九八年增刊第三期※※

返回目录页或返回“中国与世界”首页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9 15: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个梦想   把东南亚的水送到西北去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9 17: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真这样,我们给排水的就有饭吃了。呵呵。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9 2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住宅要建,加上配套公建,呵呵建筑行业一定会更兴旺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4 22:26 , Processed in 0.334883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