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7|回复: 1

[转贴]:异曲同工之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 15: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试比较西欧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


张 卫   宋 盈


     漫步在世界建筑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时时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在西方与东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体系中,却有颇具异曲同工之妙的建筑类型,它们在形式、特征及象征性等方面不谋而合,而溯其文化根源,又有迥然不同的答案。这种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是绕有趣味而颇有得益的,而得出的结论又往往引人入胜。在对西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中国古塔进行比较分析时,我们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1 相似的历史背景

     西欧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的产生有着颇为相似的历史前景,那就是宗教盛行的时代。

     哥特式建筑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的世纪,这一期间,欧洲四分五裂,领主们在封地里割据,国家政权名存实亡,在这种封建制度下,人们生活十分困苦,这使得天主教得以迅速发展,它控制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早期的天主教建筑是俭朴、甚至粗糙的。到罗马风时代,建筑的结构技术和艺术形式都有了发展,为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到12世纪的下半叶,一整套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体系诞生了,哥特式建筑以前所未有的建筑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而塔并非中国古代土生土长的建筑形式,它是在西汉末年随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渐渐与我国固有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而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过程一开始是与佛教在中国的兴衰有密切关系的。到了南北朝(与欧洲中世纪的开端几乎同时)时期,社会的动荡使人们只能在佛教中求得精神的平静与慰藉,于是,塔与其它的中国佛教建筑一样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厦大地发展起来。

     在对这两种建筑类型的历史背景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同为宗教建筑,都是在战乱连连、民不聊生的封建制度下发展起来的,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宗教最容易被人们所信仰。所不同的是,天主教在西欧取得了统治地位,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赋予宗教以强大的力量,使他们得以动用全国最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宗教的殿堂。而在中国,佛教始终只是政权的附属品,中国封建社会中王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动摇的地位,决定了塔与其它中国宗教建筑一样,在建筑的规模和财力的投入方面,较哥特式建筑略逊一筹。

     2 同样的高耸,不一样的精神内涵

     在哥特式教堂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西欧建筑的高度除个别建筑外,大多都在50m以下,而哥特式教堂在建筑的高度上,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记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仅以教堂钟塔的高度来看,法国巴黎圣母院的钟塔高60多m,莱菌河畔的斯特拉斯堡教堂的高度是142m,而德国乌尔姆教堂的高度竟达161m!直到几个世纪后,出现了新材料、新工艺这个记录才被打破。值得注意的是,哥特式教堂的外形不仅是高,而且外表向上的动势也很强,这种高而直、尖而陡,具有很强的向上延伸发展倾向的造型特征,是弃绝尘世的宗教情绪的体现。教堂愈高,离上帝居住的天国也愈接近。因此,高度是哥特式教堂重要的追求目标。

     中国古塔与哥特教堂一样,也是以高耸入云的建筑形象屹立于大地之上的。

     中国古塔形体高大,西汉时的"井干楼"就已高达"五十丈"。史书上称楼阁式塔"其高欲与南山齐",虽有所夸张,但已反映出其高可羡,加上封建时代的帝王、贵族普遍热衷于求仙望气、承露接引,根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楼阁式塔越建越高,高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国现存的唯一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或称应县木塔)高67m,定州开元寺的料敌塔高达84m,而据《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记载,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全塔高三十二丈四尺九十四分,合今天的102m。这在以木构单层的建筑为主的中国古代,可算是天文数字了。

     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在和同时代同地区相比时,都以少有的高耸形象为人瞩目, 但其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上却有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好反映了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在东西方不同的斗争融合结果。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斗争,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斗争的结果往往不同。哥特式建筑所代表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塔所代表的佛教文化在各自的发展、斗争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们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斗争的过程。

     塔原名?堵波,是印度的佛教建筑,在汉朝时随佛教文化一起传入中国,起初它是纯粹的佛教建筑,用来埋葬僧人的尸体或舍利。但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和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方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于是半圆形?堵波就缩小为塔刹,置于中国式楼阁的顶部,结合为楼阁式的佛塔。这个结合的结果是圆满而完美的,完成了塔的中国化进程。此后渐渐地塔的功能世俗化了,它不仅限于埋藏高僧遗骸或供奉佛神,也用于其它目的,如纪念性的塔、用来观察敌情的了望塔、用以登高赏景的风景塔、起导航引渡作用的标志塔、以及祈福镇邪的风水塔、文峰塔等等。

     而在宗教统治一切的中世纪的西欧,宗教神权的力量始终无比强大,尽管教堂也兼有一些世俗的功能,如兼作市民会堂、公共礼堂等,但哥特式教堂作为宗教建筑的性质却不曾被彻底改变过。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哥特式教堂最主要的功能仍是进行宗教仪式和其它的宗教活动。这说明宗教在西欧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人们的宗教意识是比较淡泊的,实用主义的思想特征十分明显,所以中国古塔的演变过程中,其宗教内涵渐渐消退,实用性功能逐渐增强。

     3 各自高超的建筑成就

     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都取得了极高的建筑成就。

     以德国科隆主教堂为例。它的结构体系完整而成熟。这里,骨架券做为拱顶的承重构件,使得拱顶大为减轻,材料节省了,侧推力也小多了,而飞券与飞扶壁承担了抵挡侧推力的作用,使得教堂摆脱了承重墙,罗马风式的狭小窗洞获得了解放,扩大到整个墙面。从此,光,而不是墙,成了限定哥特式教堂空间的边界。
     科隆主教堂的内部也体现了建筑师对空间及结构创造的丰富想象力,成束的细柱在中厅拔地而起,直达尖尖的拱顶,没有任何横断的柱头及线脚打破那挺拔的的直线,整个教堂的外部也通通由垂直线条所统领。在屋顶天花上,二圆的尖券和尖拱可以一样高,中厅两侧大小柱墩和大小开间参差不齐的现象完全消失了,整个科隆主教堂内部空间的形象整齐、单纯、统一。

     除了在结构上,科隆主教堂的一切造型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代替了半圆券。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愈见玲珑,使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历史已经证明,以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乃是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高峰,无怪乎著名建筑师菲利浦·约翰逊曾说:哥特式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建筑革命。

     同样,塔作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也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而其材料的多样、形式的丰富,又是哥特式建筑所不具备的。仅以材料而言,常见的就有木塔、石塔、砖木塔、砖石塔等,至于铜塔、铁塔、陶塔、瓷塔、琉璃塔以及金塔、银塔、象牙塔、珍珠塔、金银珠宝塔等,历史上都曾有过建造。从形态上分,有楼阁式塔、单层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等。其中,以山西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楼阁式塔最为常见。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从地面到刹顶,塔的总高达67.1m,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大、最高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塔的外观呈八角形。从外面看,它是五层六檐(底层为座檐),但进入木塔内部,会发现第二层以上各层夹有墙层,所以全塔实际上是九层,各层柱子微微内斜,平面尺寸由下向上逐层减少,体形稳定,塔底直径30.27m,体形庞大,但由于各层都有向外挑出的平座与走廊,以及攒尖的塔顶和造型优美且富有向上动感的铁刹,不但不感觉其笨重,反而显得端庄华丽。同哥特式教堂无所不在的垂直线条不同的是,中国的楼阁式塔并不排斥使用水平线条,应县木塔全塔六层屋檐、四层平座和两层台基共有多达12条水平线条,显得敦厚又不失高峻。全塔所用的斗拱共六十余种,除塔刹外所有的构件都由卯榫拼接而成,偌大的塔身,从上到下没有一颗钉子。九百多年来,应县木塔经历了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侵袭,至今仍巍然屹立,充分说明了这座古塔在木结构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作为两个相似而又各具特点的建筑类型,除自身取得了很高的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美国商业古典主义风格的渥尔华斯大厦时,当我们面对菲利浦·约翰逊所设计的美国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楼时,会惊讶地发现,历经几个世纪的变迁,哥特式建筑风格又以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那种穿越时空的艺术之美仍然征服着我们。

     殊途同归,中国古塔作为古代的多层建筑,也同样对今天的摩天楼有着重要的启示。上海浦东新区的金茂大厦,那宝塔般亭亭玉立的形象对中国古塔的艺术成就作了一次深切的呼应,使我们通过对其形象的解读而获得了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感情。

     时代在飞速发展,文化的多元与交汇是当今信息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这个东西方文化频繁交流,并不断冲撞的时空中,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东西方建筑及文化进行透彻的了解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前启后,对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予以较好的兼顾,为这个时代留下更多更好的建筑作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试图从一个小小的视角为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提供一点启示。
     (注:文中所附哥特式教堂的照片均由张卫在欧洲实地拍摄)

     (作者:张卫,湖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留法学者。宋盈,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THE STORY OF ARCHITEC
         TURE,Patrick Nuttgens
     2. L'ARCHITECTURE FRAN
          CAISE?Denise Basdevant
     3. 《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崔世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王振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 《中国名塔》,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4-8-4 17: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异曲当然是异曲,同工却不见得
充其量只是异同比较而已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5 21:42 , Processed in 0.341668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