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7133
- 积分
- 4082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份珍贵的资料--《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设计资料集》
免币下载,惟一要求是希望不要转发至其他网站。
一份珍贵的资料--《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设计资料集》。不久前在公司资料室尘封的书柜上,我淘得了这本《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设计资料集》。书大概出于1978年,是本老皇历了,没有作者,没有出版社,没有定价,不公开发行,属于内部秘密资料。据说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要处级以上的科研设计单位才能申领此书。当年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建筑师、工程师、工艺美术师组成的设计工作组,可谓云集了当时国内的一流顶尖高手来完成这个“皇家一号”工程的规划设计,全套图纸应该作为绝密资料进了国家档案馆,民间流传的估计也就是这本《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设计资料集》了,它实际上是本构造详图集,反映了当时的最高建筑构造技术水平。这本东西在今天看来也许有的构造做法已显过时,二十七年的时间,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但它毕竟反映了一段历史,所以显得珍贵。这份资料,我足足花了好几天时间扫描整理,累啊!因为我把“晓东”当家,所以把这份资料在“晓东”首发,与各位网友共享。
背景材料(根据有关材料摘编)
(虽然《中国建筑史》教材上有篇幅介绍毛主席纪念堂,但为了使相对年轻的网友了解有关背景,还是再费点笔墨吧。)
毛主席纪念堂是一座庄严雄伟,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纪念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南端1977年9月9日落成。毛主席纪念堂是一座正方形大厦,建筑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高33.6米,坐南朝北.外观为两层。正门上方镶嵌着“毛主席纪念堂”汉白玉金字匾额。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基座上,四周环以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八角形廊柱,柱间装有广州石湾花饰陶板。重檐平顶的檐口上贴以金色琉璃瓦,檐间镶葵花浮雕。大门南北两侧各有两组8米多高的群雕,展示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的革命历程。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哀思如潮。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用来保存遗体,供人们瞻仰遗容。按照中央指示,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下设三个小组:建筑设计组、水晶棺组和遗体保护组。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建筑师、工程师、工艺美术师、工人技师等组成了建筑设计工作组,当时的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任组长,副组长是当时的北京市规划局局长沈勃和当时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镜身。每个成员的姓名我是无法一一考证了,据说有杨廷宝、吴良镛、陈植、佘畯南、张锦秋、马国馨、王炜钰、龚德顺、徐萌培、方伯义、吴观张、盛杨与陈长庚(雕塑设计)、张绮曼(装饰设计)、柳冠中(灯具设计)、袁运甫与黄永玉(壁毯设计)、曾坚(家具设计)等重量级人物。负责施工的总指挥是当时市建委主任李瑞环。
一、选址: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选择在什么地方好,是小组面临的首要问题。设计小组的成员调查了天安门的前后、劳动人民文化宫、景山、陶然亭公园、香山公园等许多地方,进行分析比较后,提出了五种方案。
方案一是建在天安门前,像苏联列宁墓建在红场一侧的做法。但金水桥以北,地方很小,建在这里不仅影响天安门的雄伟,而且会造成天安门前交通堵塞。所以,这个方案被否决了。
方案二是建在天安门北面端门的位置上。这里比较宽敞,前有天安门,后有故宫的午门,东西还可以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打通,连成一片,组成一个整体。但这样就要拆掉端门,把完整的故宫建筑群破坏了,这也不是好方案。
方案三是景山方案。这个方案是在景山里掏个洞,南北打通,纪念堂建在景山肚子里。山巅建一个高塔,塔尖闪出红星的光芒,这样人们既可以在这里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又可以游览公园。但这可能破坏景山的景观,而且前面对着故宫的护城河,参观的大量人流也站不开,所以这个方案也被否决了。
方案四是建在香山公园。纪念堂设在半山中的玉花山庄,这里居高临下,可以遥望北京全城。像南京中山陵的布局一样,从公园大门,沿着山势修一条宽广的大道,直通玉花山庄。然后沿着南山曲折的山势从现在香山饭店那儿走出来,途中建几组象征革命里程的纪念物。这样把纪念堂、纪念物同香山大风景结合在一起,设计组的人大都主张香山方案,但因为距北京较远,交通不便,而未能实现。
方案五是建在天安门广场,但是偏南好还是偏北好?偏北一些,纪念碑可以作纪念堂的序幕,碑南原片松林可以保留,这样前有纪念碑,后有松林做院,形成一个完整的纪念环。偏南一些,纪念堂和纪念碑保持相等的距离,各成一组建筑。这样南北有纪念堂与天安门遥相对望,广场中心是纪念碑,东西又有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博物馆相称,形成一个完整的广场建筑群。
10月下旬,选址工作进一步深入,选址设计组通过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员提意义、建议。权衡各种条件,详细比较了五个方案的优缺点。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的考虑,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地占了上风。
1976年11月初,华国锋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审查了选址方案,肯定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以南的选址方案。
二、总体规划:选址已定,接下来是总体规划,纪念堂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南的什么位置最为适宜?当时提出三类方案,通过比较,纪念堂的位置只有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中间最为适宜。今天的纪念堂,距纪念碑正阳门各70米。
纪念堂为何要设计成正方形,这是为了让人从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看得比较完整。
当时,规划设计人员经过方案比较和视线分析,确定纪念堂的面宽为75米,这个尺度的确定,考虑到纪念堂在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在广场上看过去,最长视距为700米,最小水平视角在6度以上,从广场的任何一处瞻望纪念堂,都是清晰相宜的。
纪念堂的高度也是经过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金水桥畔看纪念堂时,应当望不到正阳门城楼,避免在纪念堂上面重叠着一个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够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同纪念碑保持一定比例。经测算,纪念堂高度定为33.6米,纪念堂建成后,其南面有5条路交汇,形成交通路口。当时曾考虑拆除纪念堂南边的箭楼和正阳门城楼,设置地上立体交叉广场桥。但立体交叉广场桥位高,人流频繁,车辆多,并俯视纪念堂,气氛不够严肃。后来,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建立交桥的打算就不了了之了。今天,纪念堂附近修了几条过街通道,都是地下的,这恐怕是考虑了“不能俯视”的缘故。
我们今天见到的毛主席纪念堂,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确定正门向北有两个原因:一是遵照毛主席确定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为正面的指示,使纪念堂与纪念碑朝向一致;二是使纪念堂面向广场集合时的主要人群。现在看来,这一规划思想是明智的。
三、外观设计:纪念堂的设计工作是与选址工作同时展开的,即1976年9月中旬。由于大家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的方案都过于沉重、肃穆。方案大多是陵墓形式,以实体为主,墙上基本不开窗,往往无柱廊:即使有柱廊,也是采用短而粗的柱墩。
10月初,党中央提出要“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激励他们的革命斗志。”这样,纪念堂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更为明确了,即毛主席纪念堂既要肃穆,又须明朗。
随着选址工作的深入,纪念堂设在天安门广场已成定局。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具体环境,大家都倾向于柱廊式方案,认为这种方案容易做到“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又易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相协调。
设计人员达成一致意见:采取周圈列柱手法,它比起列柱两端或中间嵌以实墙的手法更为完整、庄重。
台基是1层,还是2层或3层,设计人员认为采用多层台基较好,这是我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常用的手法,考虑到便于群众瞻仰,以2层台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台基,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南、北门台阶中间又各有两条汉白玉垂带,上面雕刻着葵花、万年青、腊梅、青松图案以此来表示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根据这些意见,设计组做了3个总结方案。这3个方案台基基本一样,屋顶也均为重檐,只是柱子、华板、屋顶的细节稍有变化。1976年11月初,有关领导同志初步审查了这3个方案,设计组多次召开会议,并逐个征求各省市代表的意见。按照领导同志指示,设计组拿出了综合方案,即两层红台基;正方形抹小角柱子;黄梳璃瓦的退跨重檐柱子。最后,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批准了综合方案。
四、细节安排:当时,中央领导指示纪念堂设计方案要“方便群众瞻仰”。为了贯彻这一思想,设计人员特地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厅和走道,为的是让刚刚从阳光下进入室内的人们对厅内光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在细节处理上独具匠心,也说明他们付出的心血。
为了突出从北大厅到瞻仰厅的入口,南墙上的两樘大门选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为了体现“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思想,无论在建筑尺度上,或在室内环境的安排上,设计者们都竭力设计成类似一间日常生活的卧室。他们选用泰山产的磨光黑色花岗石作为水晶棺的基座,寓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纪念堂外围廊柱为白色,为了衬托白色柱子,设计者们特意选用带黑点、微露红色的山东青岛浮山花岗石,而墙面则用粗磨光做法,使两者在质感上有所区别。
庭院绿化分内外两环,设计人员安排得外屋密内层疏,目的在于使纪念堂与四周其它建筑有所分隔,但又便于从庭院外面看到纪念堂。所有这些细节安排,都倾注着设计者对领袖的爱,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
这些开会的老法师,大家认得出来几个?(扫描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的《毛主席纪念堂》,书号15040.3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