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9|回复: 0

[转贴]: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2 1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
作者:蔡 克


序言

1999年初,本人曾有幸在日本矶崎新设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藉此机会,利用空余时间走访了一些城市,也亲身感受了许多名家作品的风采。虽然中是走马观花,但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得到不少启发。

日本建筑特别是现代建筑,一直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日本的许多建筑师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这不仅得益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得益于她与其他发达国家广泛交流所获得的先进思想。这一点我们在日本许多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领略到,不仅如此,透过作品本身,我们还可以感觉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更理性东西,它与日本民族特点相融合,造就了日本建筑自身鲜明的个性。在日本期间,给我们印象较深的是日本建筑师在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细部以及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所做的努力。这其中的得与失,值得我们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

城市交通与城市景观

我们在日本的大部分时间住在东京,只是每逢周末才有机会去其他城市走一走。在日本,如果你有机会坐上新干线穿梭于各大城市之间,你就会亲身感受到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给人带来的舒适和便利,特别是东京、大坂、横滨等几个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城市交通设施极为发达:二层、三层及至四层的立交桥随处可见,高速公路、地铁四通八达,地上和地下两套交通系统交织在一起,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交通网。政府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其目的就是最大可能地为人们的出行创造方便。日本人口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用地极为紧张,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要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是一顶复杂而棘手的工作。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外,更需要强调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日本是最早接受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亚洲国家之一,特别是二次大战后,面临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必须大力推行新城镇的建设发展工作,旧的都市规划技术,已无法满足上述要求。于是,呼吁设立都市核,并提出了有关外部空间之构成,同时模拟人体之构造、植物之干、枝、叶等有机体来综合成都市之机能。丹下健三研究室的东京计划,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其特点是以自然要素、交通网、都市设备等作为都市的骨架,而使空间建立了秩序。大之后的城市建设中,日本许多大城市(包括东京)的构架模式,都受到了这种理论的影响。

东京、大坂等城市,以其发达的交通设施和密集的高楼大厦,强烈地表现出现代化都市所特有的时代感,而相比之下,京都、奈良给我们的印象则完全不同。其显著的牲征是城市的历史较为悠久,各种文化古迹较多。步入其中,你会感觉到一种古老而陈旧的气息,这种"古"与"旧"的气息以日本的传统文化为底蕴,渗透到街道、小巷、建筑和市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就连马路上跑的公交车也多为式样陈旧的,与东京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在东京、横滨等城市随处可风的立交桥和地上轻轨铁路,在这里很少看见。显然,政府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的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京都、奈良的人口密度较东京等城市小得多,只有在旅游季节才达到高峰期,交通矛盾并不是特别突出。另一方面,强调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第三,京都、奈良等城市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东京等城市的情况不尽相同,并非一定要建成现代化都市的模式。

就城市整体环境而言,交通问题只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京都、奈良和东京、大坂等城市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东都、奈良力求保持原有的古都特色,而东京等城市则希望依赖现代科技建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交通虽然便利,但发达的交通设施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体形庞大的高架桥不仅破坏了原本良好的街道尺度,而且使邻近的建筑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视觉空间;横穿商业区甚至办公区,住宅区的高速公路和轻轨铁路形成了难以消除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所居住的东京六本木地区:其街道虽然狭窄,形成了优美而自然的曲线,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被限制在一定高度内,且排列整齐密集,没有大的起伏错落。建筑物整体轮廓线所形成的尺度与街道的宽度有着良好的比例关系。到了夜间,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纷纷亮起,形成了现代化大都市所特有的夜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景致由于一座横穿市区的高架桥的出现而不复存在,扶地而起的高架桥几乎占据了整个街道的宽度,原本生动而舒适的街道空间变得拥护和压抑,两侧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建筑立面被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片断。我们无论是横穿桥下或是沿街行走,总会强烈地感觉到它的存在,恐怕不会有人认为这种景象会给人带来令人愉快的感觉。

另一个例子是在东京涩谷某地区,该地区地处商业繁华地带,人员密集,交通设施发达,各种轻轨铁路、高速公路穿梭其中。在密集的建筑之间有一处环境很好的花园,花园周围绿树成荫,是理想的日常休闲场所。但令人惊奇的是,园中散步、活动的人却寥寥无几。据观察,造成这种现象的有两个原因,一是该花园地势较高,需要上很多台阶才能进到园中。二是在花园的一侧有一条轻轨铁路,每隔5到10分钟就有一列电车通过,电车产生的巨大噪音足以使园中散步的人不愿在其中久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噪音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地势较高所带来的不便。

当然,仅以简单的几个实例并不能说明城市整体环境的好坏,而这种走马观花似的印象更不能作为评判的依据,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透过这些城市的不足,看到未来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取得一些经验上的收获。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同样的问题就会发生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那时我们将如何面对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趣,他们对自己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得城市的外观和城市中的景色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但城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要把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建设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合乎视觉感受的都市,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纷繁复杂的矛盾,千头万绪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正如凯文·林区所说:"如果真有一座美丽而令人愉快的城市,这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有人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在城市交通与城市景观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矛盾,科技手段越发达,这个矛盾就暴露得越明显,城市发展的现状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对于城市规划师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鱼与熊掌一样,似乎难以取舍,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用地非常紧张国家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断言,立交桥、高速公路、地上铁道这些现代科技的产物,一定会对城市景观产生破坏作用,关键是我们运用何种方法将其融入城市整体环境中去,使其成为城市的景色之一而非城市的暗礁。凯文·林区曾强调"广大空间"的重要性:"当见到一个广大开阔景色,总会产生一片情绪上的喜悦……""一幅经过完善处理过的全景,会带给都市居民一种美好的享受。"我们不难想象,一座横跨河谷的大桥、一条沿河岸蜿蜒而建的高速公路、一座有大片草坪作底衬的立交桥,同样能形成一幅城市美景。因为它们周围有与其自身尺度相适应的广阔空间,人们有足够的视野去欣赏它们,而这种景色在东京、大坂、横滨等城市却很难见到,城市的现状使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们几乎无法做到这一点。

我们今日所面临的都市,均是大规模的、过度集中的、复杂的、多样的,并且是持续变化、快速增长的,我们几乎无法预测未来城市将是一种什么样了,更不可能仅从"建筑"这一个方面来控制城市的方向,还要藉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探讨来考虑如何发展今后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城市是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因此,凯文·林区说:"城市设计是跟着时代前进的艺术。"特别是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势不可挡的,城市规划师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改造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一切推翻重来。东京等城市的现状就是由其自身的地域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所决定的。总的来看,日本在城市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颇有成效的。

环境设计与细部处理

在日本期间,除了城市交通之外,令我们感触颇深的还有日本的城市环境设计,其突出的一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运用雕塑、小品、绿化、水和阳光等元素,创造各种舒适的人工环境。这种环境设计并不因为场所的不同而有所偏废,而是重视城市的每一个细小空间、每一个目所能及的角落。漫步在城市之中,我们经常被这些优美的人工环境所吸引。一些雕塑、小品会在无意间进入你的视野,给你的视觉带来一份惊喜,使你暂时忘掉城市的拥护带来的压抑感。在我国,精美的城市雕塑作品还为数不多,而在日本,它已成为众多的公共空间中广为使用的装饰元素,它们不仅出现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如建筑物人口处,公众休息广场之中,还会出现在人行道旁、园中小径、建筑之间的空地等不太起眼的场所。这些雕塑、小品做工精致,构思巧妙,且题材广泛,它们在不同的空间场所中,根据不同环境的需要,能恰到好处地调节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东京惠比寿广场中的雕塑――"来自天堂的声音",设计轻巧、抽象,消弱了建筑庞大尺度带给人的压迫感,使人的心情变得平和。乃木板街道旁的"永动机"能激发过往行人的好奇心,使狭窄而枯燥的人行道上有了一份生机。而都厅交流广场中的"熔融"和"水的神殿"使人产生联想,仿佛置身于某种幻境之中,给喧闹的城市平添了一种悠然的神秘感。

在日本的城市环境设计中,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重视环境中各种细节的处理,对于各种近人尺度的建筑细部、环境细部以及相关的服务设施等都考虑得非常详尽周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设计,不仅给人们的日常旅途带了方便,而且提高了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使每一个初来日本的人都会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绿化、铺地、建筑立面的节点、休息座椅、无障碍设施、广告、标志甚至是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都能成为一种景致。从造型、构图到材料的质感、颜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看不出一丝的随意,我们很难从中寻找到明显的瑕疵。与此同时,优质的施工和制作使这些设计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在多数场合,我们几乎无暇顾及设计水平的高低,更多的是赞汉其高超的施工和工艺水平。俯身近观,就如同在欣赏一件制作精良的艺术品。而在我国,一些良好的设计往往被粗糙的施工所埋没。可见,设计与施工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良好的创意变为赏心悦目的作品。从中,我们也看到了我国的城市环境设计在方方面面存在的差距。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已变成一种生活,在越来越有限的生存空里,这些环境和细部设计往往是最贴近人的,任何一点方便,任何一丝视觉上的愉悦,都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与多数国家相比,日本的城市空间并不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环境及各种细部的精心处理,使得城市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效地弥补了城市拥挤所带来的不足。

日本建筑观感

提起日本建筑有人认为它不过是对西方某些建筑理论或作品的追随和模仿,并没有真正的借鉴价值。但当我们看过一些日本建筑,对日本建筑有了一个真正的感性认识后才发现,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日本建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和思想观念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先进、更加超前,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得到了一些启示,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令我们感触尤深。

首先,日本建筑具有较高整体水平,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高质量的建筑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初到日本时,我们看建筑,大多是慕名而去的。日本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如丹下健三、矶崎新、桢文彦、原广司、安藤忠雄、高松伸等,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便无形中形成一种印象:似乎日本的优秀建筑作品都集中在这些建筑大师的身上。可事实并非如此,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高质量的建筑作品并非偶有所见,而是具有了相当的普遍性。除了大师们的作品以外,其他很多有新意的建筑作品同样令我们赞叹不已。可以想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不知名的建筑师设计的。一栋建筑的完成,需要经历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支持等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水平的高低都会直接反映在建筑作品之上,日本有如此多的建筑精品出现,这充分说明日本建筑在整体上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另外,日本一些中小规模的建筑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随着建筑市场的繁荣,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条件下,规模庞大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中小型项目,这使得大多数不知名的建筑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建筑师有了更多的施展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水平也更能代表日本建筑师的整体水平。我们所看到的日本建筑,很多都是这类建筑,这其中不乏精品和杰作。虽然它们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中并不引入注目,但当你走近它,你会马上感觉到其中散发的出来的艺术魅力,其大胆的构思、一丝不苟的设计以及精细的施工,使你不禁戛然止步。在这些建筑作品中,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平米、几十平米,它们位于其他建筑的夹缝之中,往往只有一个立面暴露在外,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建筑师们仍能投入很高的创作热情,其精品意识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反观我国,一些中小型建筑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施工和管理水平的低下,普遍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对照日本,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第二,日本建筑普遍重视细部设计。前面我们曾提到过日本的环境细部设计,这种环境细部当然也包括建筑细部。在参观日本建筑的过程中,其建筑细部的精致是我们最为称誉的,这种精致即包括设计精致,也包括施工精致。而且,无论是高档的办公大厦还是普遍的商店门脸,也无论是难度较高的玻璃幕墙节点还是普遍的面砖、石材拼缝都是如此,这似乎已成为了日本建筑的一种特色。其实,早在50年代,日本便已逐渐形成注重细部处理的风格,丹下健三1955年设计的香川县厅舍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这栋建筑与尼迈耶设计的巴西利亚三权广场被称为是当时两个迥然不同风格的实例,尼迈耶的三权广场体现的是简化的古典主义,而丹下的香川县厅舍则"异乎寻常地讲求细部表述"。丹下的这种对于细部的追求一直延续到90年代他所设计的新东京都厅舍。在新都厅的立面处理上,他采用了多种尺度的横、竖格子窗对立面进行分割,实墙部分则利用材料色差划分成更为细小的格子。这种近乎繁琐的细部处理赋予了建筑一层朦胧的质感,使整栋建筑产生了非常独特的效果。还有一个实例是高松伸在赤坂设计的一栋出租楼。这是一栋小型的建筑,被紧紧地夹在另外两栋建筑之间,平面是较规则的长方形,面立面处理则异常丰富。弧形的镜面玻璃嵌在一面向外倾斜的实墙上,实墙的外饰面是高松伸所惯用的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其精细的施工使得玻璃中的倒景看不出明显的变形。入口的两侧分置了两个瘦长的圆锥,圆锥的地下室部分是展览橱窗,左侧圆锥前面有一部小得只能走一个人的室外楼梯,通过楼梯可以下到地下室。所有这些都是小尺度的,且全部由金属材料制成。特别是不锈钢部分,大部分采用是亮度极高的镜面不锈钢,这对施工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图7)。最引入注目的是立面上那些小尺度的装饰构件,它们均由不锈钢制成,大的不过三、四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中间还穿插着一些只有几毫米粗的钢丝。这些做工精细的金属构件象机器零件一样安装在建筑的立面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光影效果。高松伸通过这些细部处理,表达了他在建筑艺术方面独到的审美观。同样的例子我们在日本还看到了很多。一些建筑之所以引入注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建筑细部处理得非常精细。相反,一栋创意很好的建筑,如果各种细节处理得非常粗糙,也会变得大为逊色。建筑艺术发展至今日,可利用的手段越来越多,而其自身的内容和过程也越来越复杂。日本建筑师通过对建筑细部的精心处理,有效地完善和补充自己的创作成果,也给建筑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和舒适感。

第三,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建筑的发展。人类进入20世纪后,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够忽略科学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建筑行业尤以为甚。日本建筑能够在世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其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科技水平领先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依靠的科技对日本建筑所起的这种推动作用。东京代代木体育馆是丹下健三1964年为东京奥运会所设计的体育馆,它由两座馆组成,大的椭圆形为游泳馆,小的圆形为篮球馆。两座馆均采用悬链形的钢屋面悬挂在混凝土梁构成的角上,这些梁同时还支撑了内部的座椅。这两栋建筑虽然是丹下60年代的作品,但现在看上去仍不失为杰作它那悬链形屋面配合椭圆形混凝土梁所构成的空间形体,使整组建筑看上去充满了动感,而且从任何角度观看都能形成优美的曲线轮廓。更重要的是这种大胆而新颖的结构形式当时还很少有人把它运用在建筑当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这两栋建筑建成之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帮助日本建筑完成了一项结构创新,而且使得丹下大胆的构想得以实现。到了90年代,各种现代化的超高层大厦以及车站、航空港等大型项目更全面地反映了日本现代科技所具有的水平,我们所看到的关西空港便是其中的一例。这个航空港是由著名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设计的,其惊人之处在于整组建筑完全建在大海之中,它象一艘庞大的"巨轮"飘浮在海面之上,中间只有一座数公里长的大桥将它与陆地连接起来。对于日本有限的城市用地来说,这样做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而且它还可以使城市避开飞机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该项目技术上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需要解决如何让这艘庞大的"巨轮"飘浮在海面之上。第二,所有的市政管线和通讯系统都必须穿越海底。第三,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之内解决好复杂的交通问题。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得到了圆满地解决。可想而知,如果不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该项计划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日本的科技水平也反映在材料技术和施工艺上。石材、面砖、涂玻璃以及各种金属装饰板等常用建筑材料品种繁多,颜色丰富。一些生产厂家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还拥有水平很高的工艺设计人才。因此,他们的产品普遍做工精细、美观,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这无疑给建筑师的工作提供了很大方便,使他们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们在日本建筑中所看到的很多精美的细部处理,都是由其较高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水平所决定的。

第四,日本建筑师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建筑理论和建筑思想,并由此而总结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日本建筑发展如此快,与其广泛地与外界交流有着很大的关系。早在20年代,日本便已开始全面接受西方先进的建筑思想。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在20年代末来到了著名的包豪斯学校学习,还有一些,如前川国男和孤仓准三,则在勒·柯布西耶手下工作,而后来被誉为日本建筑界旗手的丹下健三当初曾是前川国男的一名助手。这些建筑师结束了他们的欧洲经历之后,把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思想带回日本,为战后日本建筑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实下,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交流。在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启迪之后,日本比亚洲其他国家更容易接受西方出现的某些"新风格"、"新理论",曾流行西方建筑界的某些思潮,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在日本建筑界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们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那些植根于西方某种理论而又"日本化"了的现代建筑的例子,如丹下健三的草月会馆,其方形的平面配合简洁的玻璃幕墙立面,是标准的"方盒子""国际式"。矶崎新在筑波中心立面上所采用的三角形、圆形符号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而北川原温建筑作品中的扭曲和错裂则反映了解构主义建筑的某些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现代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在不断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日本建筑师从西方建筑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情况,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这也使得日本建筑在战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了短短的二三十年,便很快地赶上了世界的步伐。到了80年代,日本建筑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一系列优秀的建筑作品和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著作相继出现。与此同时,随着1987年丹下健三获得普利茨凯建筑奖,矶崎新、桢文彦、安滕忠雄、原文司等其他建筑师也相继获得了各种国际奖项,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运用充满个性的建筑手法,显示了他们对于建筑艺术的独到见解。如:矶崎新作品中对于曲线的运用以及变幻、抽象的内部空间,丹下健三取材于日本传统建筑的多种构思的细部处理,安藤忠雄作品中的碎石、水和素混凝土墙面,还有桢文彦那富有哲理的立面构图等,他们在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多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真正走向世界,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也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当然,随着国门的开放,中国建筑师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将会逐渐增多,我们不仅可学到国外许多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建筑师的整体素质也会逐步的提高,这无疑对提高我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是非常有益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0 04:38 , Processed in 0.24277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