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82|回复: 16

[转贴]:陈志华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7 17: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陈志华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29年9月2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1950年冬为重建鞍山钢铁厂做准备工作,测绘被破坏的厂房,1951年到建筑工在当技术员, 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

  最初讲授苏维埃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初步,后讲授19世纪末叶之前的外国建筑史,偶然兼教低年级的建筑设计,年年带学生测绘颐和园建筑并带学生到建筑工地劳动,学会木工、瓦工、石工、钢筋工等操作。"文化大革命"时因被诬陷遭到残酷迫害,恢复颐和园古建筑测绘,并自1983年起新开文物建筑保护课程。

  1989年,开始研究乡土建筑,如今还在继续。年年春秋两季带学生上山下乡。但并不认为传统民居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源泉或基础。近年,指导研究生做了浙江省诸葛村和江西省流坑村的保护规划。

  主要著作有: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之前)》,1960年初版,1979年改写初版,1997年二版。
《外国造园艺术》,1990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
《诸葛村乡土建筑》(合作),1996年出版。
《新叶村乡土建筑》(合作),1993年出版。
《婺源县乡土建筑》(合作),1998年出版。
《北窗集》,1992年出版。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1996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1999年出版。
《诸葛村》(合作),1999年出版。
《新叶村》(合作),1999年出版。
另有《外国纪念性建筑中的雕刻》、《北窗杂记》等论文、随笔约一百余万字。


  主要译作有:
《建筑艺术》(苏联大百科全书条目),1955年出版。
《俄罗斯建筑史》,1955年出版。
《古典建筑形式》,1955年出版。
《风格与时代》,1991年出版。
《走向新建筑》,1994年出版。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1992年出版。
另有《装饰就是罪恶》、《勒·柯布西埃》小传等10余篇。并与汪坦先生合作编了一本《现代建筑美学文选》,1989年出版。

楠溪江古村落民居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救救乡土建筑 救救乡土中国

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
救救乡土建筑 救救乡土中国

王明贤

  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乡土建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乡土建筑消失了,殊为可惜。其实研究乡土文化,抢救有价值的乡土建筑,也是现代学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说:"一个物种的灭绝是重大的损失。全世界都已经警觉起来,尽全力保护濒危物种。成立了组织、设立了基金、开展了宣传,也立下法律严厉惩办胆敢伤害这些物种的人。但是,一种文化的灭绝是更大的损失,似乎世界还缺乏足够的警觉。我们的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由整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塑造、锤炼、丰富、积累而成,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乡土文化最大的一宗,并且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

  强烈的责任感使书斋里的学者坐卧不安,陈志华放下研究了40年的外国建筑史,和楼庆西、李秋香两位同事下乡研究乡土建筑。从1990年10月到浙江省永嘉县的楠溪江中游工作开始,每年春秋两季,他们就带着学生到乡下调研,10年从不间断。最近,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诸葛村一中国乡土建筑》和《新叶村--中国乡土建筑》(两书均为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著),三联书店出版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陈志华文,李玉祥摄影)就是他们在乡土建筑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些书装帧设计十分考究,印制精美,在国内的出版物中可谓首屈一指。而书中呈现的新的理论框架及珍贵的历史价值,更是令人瞩目。

  与单纯研究民居的形式美不同,他们注重整体地研究乡土建筑。他们制定了研究的计划和学术目标:以一个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为研究对象,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联系中研究聚落中类型的建筑物和它们所组成的聚落本身,不孤立地只研究居住建筑一种;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包括建筑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源流和地区间的交互影响:在比较中研究乡土建筑,通过比较更敏感、更深入地发现某处乡土建筑的特色,探索造成这些特色的原因。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工作设想,他们的调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也为国际上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他们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所以未到早已声名显赫的地方--如到安徽歙县、黟县等地去考察徽州民居,而是"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价值的聚落"。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则是他们采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回想起80年代的文化热,或许会感到他们的工作有些寂寞。然而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人们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的高谈阔论,早被人遗忘了;而陈志华先生他们的劳动,却为人类的文明增添了砖瓦。1996年11月,诸葛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申报时有他们的工作为依据。

  1992年,他们的研究成果《楠溪江中游乡上建筑》由台湾《汉声--民间》杂志出版,然而在内地却买不到此书,这是极大的遗憾。钱学森先生看到《建筑师》杂志介绍楠溪江中游乡上建筑研究的文章,得知该书在台湾出版时,曾写信给我:"但书既在台湾出版,购买不便,我也就不麻烦陈志华教授了,等待我们自己的版本吧。"幸好,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我们内地的版本总算出版了。捧着还散发油墨芳香的新书,我感到沉甸甸的分量。我牢牢记住作者这段话:"我们无力回天。但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我们的这套丛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上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

明代水宅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

  在这本书里,我们呈献给读者的,是我们对楠溪江中游的乡土建筑研究的成果。楠溪江在浙江省东南部的永嘉县,是瓯江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条支流。它的流域夹在括苍山脉和雁荡山脉之间,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区。由于环境封闭,它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和文化区。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初,乍寒天气,胡理琛先生把我们带到了楠溪江,他主管着那儿的规画和建设,对那儿的乡土建筑物做过多次调查,写过介绍它们的最初几篇文章。

  一到楠溪江,我们又惊又喜。古老的村落使我们感到非常的新鲜。村子里既没有深宅大院,也没飞楼杰阁;用辔石原木造成的房屋是那样朴素真实,自然明朗,村子规画得那么严谨和谐,完整统一。大多数房子是外向的、开敞的、四面开门开窗的。它们需要间隔,因此每栋房子保持了它独立的形体,独立的品格,村子的大部分也因此比较疏朗,房前屋后竹树浓绿。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有条有理,多层级的各种公共建筑物和活动中心分布在各处。渠边塘沿的大石条上,妇女们在洗涤;村头路口的小凉亭里,老人们悠间地听收音机唱戏。生活的画卷展开在公众的眼前。从街上还能见到谁家用石臼打年糕,用木架晒面条。村落的建筑环境让我们这些陌生人都觉得亲切祥和。最出于我们意外的,是许多村落里居然有公共园林,常常以大片的人工湖为核心。等我们了解了楠溪江的文化史,我们再一次感到又惊又喜。原来从东晋以来,历代都有代表当时最高文化水平的学者文人们到这里来任地方长官,来隐居,来游览山水,探访当地的名贤高士。诗文累篇,遗迹历历。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先后任永嘉太守的王羲之和谢灵运。谢灵运的后裔落籍楠溪江,至今谢氏村落已经将近二十座。我们踏着碇步,渡过清溪,来到幽谷深处的鹤阳村,祠堂里面康乐公的神位赫然尚在。村溪边洗衣女的「鹅兜」差参成群,仿佛是古军饲养的白鹅变成。穿梭在楠溪江上的紫燕,大约背上还驮着乌衣巷口的夕阳,这真是一次奇异的感情经历,千余年的文化史,忽然浓缩到眼前,似乎可以触摸。

  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初步调查了楠溪江中游的乡土建筑。我们大体认识到:第一,楠溪江有一些很古老的村落,有记载可查的,如初建于晚唐的茗岙村,下园村和五代的枫林、花坛、苍坡、西巷、周宅等村。建于两宋的就更多了,如芙蓉村、廊下村、鹤阳村、渠口村等等建于北宋,豫章、溪口、岩头、蓬溪、塘湾等村建于南宋。第二,许多的村落经过统一的、综合的规画。村子有围墙寨门,墙里有整齐的街巷网和水系,有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化等开放空间,有公共的生活设施。有些村落的规画是宋代制定的,至今还局部甚至大部保存着当年的遗迹,如苍坡村、塘湾村、芙蓉村等。这些村子的规画把建筑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服务系统。第三,不少村落里有许多明、清两代的建筑,甚至还可能有宋代的住宅,例如花坛村马湾的「宋宅」和蓬溪村的「李时靖故宅」,虽然暂时还不能确定它们是宋构,但从构架尺度和木料磨损程度看,它们确实是很古老的。在一些明、清时代的建筑上,还有在官式建筑中早就没有了的相当古老的做法。如生起、侧脚、柱子卷杀、月梁、圆栌斗、多层的丁头拱和杠捍式地起结构作用的下昂等,还流行各种减柱造的构架,许多村子里还有不少房子用木柱础,木抱鼓也在多处见到。第四,建筑类型很丰富,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之前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尤其是文化建筑,如书院、读书楼、文昌阁、文峰塔、文庙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阁等等。园林和它的小品建筑也可以算是一种文化建筑。少数沿水陆交通要道的村落。如枫林、岩头、桐州、廊下和鹤盛等等,晚近也出现了一些商业建筑,甚至形成商业街道。第五,不论是村落规画还是个别的房屋设计,都表现出楠溪江人相当发达的环境意识,表现出他们对山川自然的亲切感和审美能力。村落选址、布局和人口处理,开放空间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崇祀建筑的位置和形式,自然景物如山、水的因借,大型园林的开辟,住宅和文化建筑的型制和风格,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成的自由运用,精致敏感的曲线曲面等,都是这种亲切感和审美能力的明证。第六,楠溪江建筑的风格非常平淡天然,就像它们的原木、蛮石一样平淡天然。正如庄子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楠溪江建筑美得就像那些纯朴的农民。楠溪江曾经孕育谢灵运的诗。钟嵘(诗品)说:「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颜终身病之。」楠溪江建筑的美,也是谢诗「芙蓉出水」的美,比之于有些地区,如皖南的「错采镂金」的建筑,它是一种境界更高的美。两者风格的差别,就是乡民性格与商贾性格的差别。不但个体建筑如此,村落的整体面貌也如此。第七,楠溪江大多数村落的布局以及它们的建筑物的型制和风格,社会性的分化还不大。最纯朴自然的民间建筑风格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大多数建筑物是独立的,保持着自己的形像和个性。除了少数宗祠和「进士第」之类的建筑物外,房屋大多外向开敞,不设防,不拒人,因此造成了整个村旧的宽畅爽快,亲切安逸,教人感到乡亲们坦诚的胸怀。

  楠溪江的乡土建筑,不但个体房屋与全国南北各地常见的内向院落式的大不相同,整个村落也大不同于由院落式房屋形成的、布满了曲折小巷的村落。那些小巷夹在高高的封护墙缝隙之间,阴暗而狭窄,个体房屋被连续的高墙吞没,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自己的品格。生活场景大多被封闭在院落里。充溢在小巷的森严的防范性,叫人感觉到非常不安,仿佛被许多怀疑的眼睛监视着。中南和西南各省地区,如湘西、桂北、川中,也流行外向开敞的木构建筑。但那里过去文化经济落后,村落的发育程度低,建筑类型少,人文内涵浅,也没有这么完整严谨的规画,聚落的布局很松散。大体得到这些认识之后,我们可以说,楠溪江流域是一个独立的,特点鲜明的建筑文化圈,在我国乡土文化宝库中闪烁着特殊的光辉。然而,「无可奈伺花落去」,近年来农村经济蓬勃繁荣,村民们纷纷营造新屋,于是,大量乡土建筑被拆除。千余年来形成的和谐的建筑环境被破坏,多少高度发达的乡土文化的见证飞快地消失了。我们为新的建设高兴,也为文化遗产的毁灭伤心。于是我们决心放下从事了几十年的工作,趁楠溪江乡土建筑还没有完全失去之前,对它做一番研究,留下一份资料,聊尽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忱。研究乡土建筑,必须有宽阔的人文视野。虽然搜集一批实例,罗列介绍,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我们希望把工作做得更进一步。一方面我们打算把乡土建筑本身阐释得更深入;一方面我们打算把乡土建筑与整个文化环境紧密连系起来阐释。我们对工作的设想是:第一,以乡土建筑研究来代替一向流行的民居研究。我们不赞成把民居从乡土建筑中割裂出来,单独地研究,更不赞成把民居之外的丰富多彩的乡土建筑类型弃置不顾。乡土建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所包含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形成它的内部结构。我们不可能不分别地研究各种类型的建筑,但力求在结构的关联中来研究。我们更要研究系统的整体以及它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中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第二,为了整体地研究乡土建筑,应该以一个一个基本的「生活圈」为单元,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单栋的房屋。只有以生活圈为单元,全面研究乡土建筑的各种类型,才能阐明人们生活的建筑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联系。生活圈有相对的独立牲,它有比较牢固的、稳定的内部联系和结构。或者是血缘的、或者是地缘的,或者是宗教的、行业的。它有一个或隐或显的凝聚核心,或隘或显的边界。在这个生活圈里,乡土建筑大致能自成一个系统。楠溪江的村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形成,一个血缘村落就是一个生活圈,所以,我们在楠溪江可以拿单姓血缘村落作为研究单元。第三,我们打算把乡土建筑当做乡土文化的一部份来研究,乡土建筑研究应该是乡土文化研究的一个篇章。这要求突破,就从建筑论建筑这个流行的狭隘框框中扩大视野,开放思路,改变探索方向。文化的核心是生活模式和相应的价值观。村落和房舍,是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交互影响。乡土建筑必然反映出乡村生活的模式和相应的价值观。阐释乡土建筑,不能不阐释它和生活的关系,从而阐释它和乡土文化的全面关系。第四,应该作动态的研究。一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引起村落和房屋变化,一是材料、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只有在动态中,才能清晰地看出生活与作为生活舞台的建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型的作用,尤其是聚落本身的发育过程。这也就是说,要研究乡土建筑的历史。第五,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一切事物的特色存在于它与其他可比事物的比较之中,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认识事物的特色。我们确定楠溪江是一个建筑文化圈,就是把当地建筑的类型、型制,构造方法、形式风格和聚落形态等与其他地区的做比较,认识了特点,才得到的结论。在村子内部,把礼制建筑与居住建筑或者某些文化建筑比较,可以看到上层雅言文化与下层民俗文化在建筑上的不同表现,看建筑中的社会性分化与对立。用不同发育程度的村落和建筑物等做对比,也能比出它们发育的过程来;例如从原本只许在家里偏屋做买卖,到商业街道的形成过程。这种对比也能补充动能的研究。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在楠溪江乡土建筑的研究中,采用整体的、联系的、动能的和比较的方法。但是,条件很困难。四十年来,农村一次又一次激烈的斗争和变化,竟至于使农村里已经没有人知道本乡本土的历史,没有人知道传统的礼仪、习俗,连宗祠的作用和活动也不大说得清楚。我们也找不到真正懂得乡土建筑的老木匠。文字资料已经大多散失。幸存下来的宗谱残缺不全,而且本来编纂的水平就不高,体例不严谨,项目也不完备。绝大多数村落的规画年代和现存房屋的建造年代己无法考证。这种情况大大限制了我们的方法的适用性。对任何一个对象进行的任何一次研究不可能是完善的,总要留下一些空白和遗憾。那么,请也允许我们留下空白和遗憾罢。

  我们这次的楠溪江乡土建筑研究为时一年多,从一九九零年十月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楠溪江上游的村子比较贫穷,村落的发育程度低,建筑类型少,规画也不大严谨。下游的村子距温州太近,早就经过改造,失去了乡土特色。所以我们选择了楠溪江中游的村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岩头、苍坡、芙蓉三个村子,其他还有黄南、岩坦、溪口、鹤湾、鹤阳、蓬溪、东皋、周宅、霞美、溪南、枫林、西岸、下园、上烘头、下烘头、岭下、坦下、渠口、塘湾、豫章、珠岸、桐州、坡头、水云、花坛、廊下、白岩、潘坑、佳溪、岩龙等,一共三十三座村子。一次研究三十三座村子,我们的工作面太大了一些,所以不够深入细致,而且生活圈的整体性研究削弱了许多。但是,形势逼人,要做的工作大多,而做工作的人太少,乡土建筑又在一天一天地减少。我们不能精雕细琢,慢慢地干。所以,我们就这样冒失地干了。

--选自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著《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

蓬溪的非谢氏宗祠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我们的时代思考建筑 --读陈志华先生的《北窗杂记》

王明贤  
  有人要我推荐近年出版的建筑书,我毫不犹豫就推荐了《北窗杂记》,我觉得这是不可不读的建筑学术随笔。

  《北窗杂记》一书选录了陈志华先生以"窦武"笔名在《建筑师》杂志上发表的"北窗杂记"随笔65篇,还选录了其他文章数十篇。这些笔锋常带感情的文章,使我们看到中国的建筑学家是如何为我们的时代思考建筑的。陈志华谈到梁思成先生"一生把全部感情、甚至整个生命都倾注到中国古建筑中去了。"陈志华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一生把全部感情、甚至整个生命"都倾注到中国建筑事业中。

  激烈地反对封建主义,提倡创新,这是《北窗杂记》最重要的主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养成了墨守'祖宗成法',不敢逾越一步的精神状态。习惯于夸耀的,是历史的久远。在建筑上,也是'不废旧制',以致两千年里,建筑的变化,非专家都看不出来。"虽是"源远流长",但缺乏突破和创新,,现在甚至沦落到了制造假古董的地步。针对"仿春秋古建筑群--临淄齐园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建成"这样一条消息,陈志华认为"仿春秋建筑群"正是一幅鬼画(因为"画鬼容易画人难";画鬼,彻头彻尾是个骗局)。搞些假古董来骗人,在眼下倒是热门的事。假古董的泛滥不足为怪,问题在于表现在这些复古主义的楼和街上的那种社会心理,那种"喜闻乐也"。自命高雅的仿古文化,竟与满街粗俗的市井文化"水乳交融"。建筑是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史书,这部史书里记录下来的弄虚作假,也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北窗杂记》记录了我们时代这段史实。十分沉重的精神枷锁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面对这一现实,陈志华极力提倡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突破,突破才有创新,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之中,欧洲建筑文化的积累,真是无比丰富。文化的积累好比是势能,势能越大,一旦有了条件,所转化的动能也就越大。20世纪初年,建筑革命的时代一到,欧洲建筑就以不可遏止的动能,一泻千里,迅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天,在我们建筑界提倡创新,就是把20世纪头几十年世界范围的建筑革命引进来,补上这被我们耽误了三十年的一课。这场革命的意义之一,是建筑业里的工业革命,它把建筑业从几千年来的手工业转化为大机器工业,把建筑学从艺术转化为技术科学。"他十分强调对未来的研究:"一个民族,不兴致勃勃地畅想未来,就表明它没有活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改造我们民族的性格,包括建筑师的性格的原因。"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深刻思考的著作,几乎涵盖了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建筑问题。陈志华先生时而热情时而愤激,好像和我们促膝谈心。读了《北窗杂记》掩卷凝思,我想到鲁迅先生。鲁迅对旧势力、旧思想的揭露批判毫不留情,嘻笑怒骂皆成文意;同时,他又对国民的愚昧非常焦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猛烈抨击国民劣根性。从《北窗杂记》的论战主题以及尖锐泼辣的文字里,我们确实可以体会到鲁迅的精神。


前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朝大海

作者: (清华大学建筑史学家)陈志华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雨果说过,果戈理也说过这话。圣彼得堡就是俄罗斯重要的历史见证。

  圣彼得堡的选址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各国首都的选址当中,像圣彼得堡这样平地而起的,还不多见。圣彼得堡从选址、建造到完成可以说是一套纲目清楚的丛书。

  俄罗斯中世纪的建筑大都是木头建筑,北方尤其如此。但是,彼得大帝从一开始就决心采用西方的样式,并且进行了标准设计。即使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也是很新的思想。彼得大帝自己的住所就是一个标准设计:石头建造、采用西欧样式。

  彼得大帝的住所位于涅瓦河的南岸,住所的正对面是一个小岛,彼得大帝下令在岛上建造彼得保罗教堂。在动工的时候,与一般的教堂建造程序相反,彼得大帝要求先建一座高塔,然后再建教堂。由于教堂的位置面对着涅瓦河流入芬兰湾的方向,海船从海口驶入涅瓦河,第一眼就会看到教堂的高塔,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志性建筑。这座高塔高达117米,在300年前是惊人的高度。彼得大帝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把俄罗斯和海洋联系起来。

  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是法国,路易十四建有凡尔赛宫,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彼得大帝也不例外,他在圣彼得堡郊区也建造了彼得戈夫离宫。凡尔赛宫前有宫殿,后有花园,花园里有一根中轴线,中轴线是一条大水渠。彼得戈夫离宫也是如此,但在具体的处理上,彼得大帝有自己的考虑。凡尔赛宫中轴线的雕塑是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主题,在西方神话中太阳神是阿波罗。水渠的起点是阿波罗母亲拉着刚出世的阿波罗的喷泉,再往前有一个大水池,阿波罗坐在4匹马拉的马车上的雕塑从水里冒出来,水渠的尽头是一座小土山。整个中轴线表现阿波罗从海里出来,最后没到山后去,在天上巡游一天的过程。

  彼得戈夫离宫中轴线的处理和凡尔赛宫相比,其艺术主题有了很大的不同。水渠起点塑造的是海神形象,水渠的周围都是海怪海妖的雕塑,水渠一直流向芬兰湾,消失在大海之中,水渠没有终点,它的末端随着潮水的涨落而发生变化。更有意思的是,水渠还是一个船坞。彼得大帝不是要表现自己,他要表现的是俄罗斯民族对海洋、对外界、对西方的向往。面向海洋、走向海上强国是彼得大帝的建国方略,也是俄罗斯民族的命运所在。这条中轴线的处理体现的是彼得大帝对俄罗斯命运的理解和关怀。

  在主教堂前的广场上,建造有一尊彼得大帝的纪念像,普希金曾经为此写过《青铜骑士》。这尊雕塑有两个特点:面向西方;急速奔跑。

  从古罗马以来,帝王像都是稳稳地站着的,坐骑三条腿着地,一条腿提起来,惟独这尊雕塑的坐骑一双前蹄高高扬起,以高速奔跑的姿态,奔向西方,这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

  圣彼得堡的大部分建筑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建筑师设计的,所以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一个西化的城市。圣彼得堡在建造的过程中经历了欧洲建筑的巴洛克时期和古典复兴时期,城市的建筑基本上沿袭了西方潮流的演变。

  欧洲的大城市或者从古代,或者从中世纪,是陆陆续续扩大起来的,不是一上来就有规划的。规划的思想始于文艺复兴,那时候很多大城市已经有相当规模了。从一个小渔村平地起家的圣彼得堡,反而有机会从一开始就有规划,这在欧洲是比较少的,它的规划构思落实得很出色。


半截影壁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志华:我们是最没有学问的一代人

作者:吴虹飞  2004-1-15 10:21:28

编者:志华先生与德坚同事三十余年,并在文革中同为入“另册”中的难友,而赤子之心不改如一。先生与余同年而略长,去岁回京重晤,步履已较艰难,但思维敏捷如昔,特别是快人快语,鞭挞丑恶而又妙趣横生, 曾为招祸之由,依然故我,看来是积习难改了。记者采访当多实录其语,可见一斑,远隔重洋而偶然得之,百感交集,幸有此网站,急录以上网,以供同怀。2003/12/05

清华大学建筑系馆南楼303,窄窄的房间,几张桌子,是陈志华和他的研究乡土建筑的同仁的简陋办公之地。陈老爷子(学生们对他的尊称)刚刚只身从外地乡下调研回来,略显疲惫,神情却安详。

他今年已经74岁,说话已经很慢很慢。

尽管如此,他还只身到农村去做乡土建筑的调研,好为他的学生们铺路。

他最不放心的是自己有着心脏病的70多岁的老伴儿。可是没有办法,一年两三次的上山下乡,他必须如此,看着那些自然村落被破坏,“看着让人挺伤心的”。这个你不干谁干呢?要赶在被毁坏之前抢救它们,他象进行一场艰难的赛跑。

时光和人为的破坏,是他一生最为隐痛的事情,对自己的事情,他说得很少。他自认为这几年一直在上山下乡,眼界比较窄。但是对于社会上的不良、不公,他依然有着尖锐的批评。有些学者著述往往流于两面和圆滑,在他却没有。

他的一只眼睛,由于在阅读资料时过度疲惫,已经看不见了。楼梯的时候光线太暗,我担心他看不见,他却不用人去扶他,慢慢下了楼。

因为眼睛的缘故,已经不能骑车。从学校走回家,要走40分钟的路。我坚持送他回家,他再三拒绝了。

他在清华慢慢走着。那里有着他曾经的大学时光,他的无数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的光荣和苦难之地。

有人说,这其实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

并非声名显赫,但将一直赢得人们的敬重。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

 

一、 北京城楼上的月亮

我到北京的时候是半夜。从北京火车站下车,一出站,就是前门箭楼,正阳门楼上高悬的月亮特别大,特别亮,那个印象太深刻了。那是一个帝王之都啊。
从清华坐校车,过西安门,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然后上金螯玉东桥,看到前面是团城,左面是北海,右面是中南海,里头一个牌楼,过三座门,两道红墙,就是故宫的桥楼,稍微一拐就是大高悬殿,大高悬殿,汉白玉桥,再往前,左手是景山,右手是筒子河边上的朝坊。你想想看,这一路,太迷人了,太美了,可是现在,看不到了……

 

二、进清华是为了当新闻记者

1947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并不是纯粹为了读社会学,而是为了当一个新闻记者。那时经历着抗日战争,有很多战地报道,什么空军英雄啦,很鼓舞人心。当年我父亲做过国民党的小官,还给我订过几期杂志,大概就叫《中国空军》。我们同学对这样的报道反应非常强烈,所以觉得记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对国家兴亡挺起作用的,就萌发了当记者的愿望。

1946年左右发生了“张莘夫事件”,日本人拆工程,张莘夫是一个工程师,到东北去接收日本工程,不知道怎么的,无缘无故的就死了,当时反苏、反共,说是苏联红军搞死的,当时我们这些学生,却根本不信,很欢迎共产党,对新政权抱着很大的希望。

当时国立清华大学没有新闻系,燕京大学有啊,可是燕京读不起啊。我也不知道做新闻记者究竟要考什么系,考了一个北大中文系,考了一个清华社会学系,两个都录取了,那么后来就选了清华的社会学。

后来发现社会学似乎和新闻关系有些远,1949年,接触到一些事情,觉得当时的舆论比较一致,只是一种感觉吧,慢慢感觉到新闻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了,觉得说话不能随着自己的想法去说,兴趣就渐渐淡了下来。后来又是“院系调整”,社会学系就取消了,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分到了民族学院去了。费孝通啊,潘光旦啊,这些老先生都过去了。

其实那时候对建筑也萌发了兴趣。每年的校庆,各个系都有展览,向大家介绍本专业的内容和特点,当然也包括建筑系——现在好象清华已经没有了吧,好多年都没有看到过。(我)参观过几次建筑系(的展览)。那时 候梁(思成)先生还在。他提出一个口号,就是“住者有其屋”。孙中山提出的是“耕者有其田”。大致意思是眼睛要朝着广大的群众,使大家都有房子住。1949年,老解放区已经有了土改,分田地,当时对清华大学的宣传是“耕者有其田”。我从小在浙江南部很贫穷的山沟长大,对农村很熟悉,对他们的贫穷也很熟悉,也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因此对共产党的主张,还是很拥护的。我觉得“耕者有其田”已经赶不上了,那这个“住者有其屋”,还是可以赶上的,还是很吸引人的事情。

那时记者也当不成了,社会学也被取消了,我自己觉得真的没意思,干脆就转入建筑系。那时清华建筑系是梁先生1946年创办,里面都是些很年轻的教师,刚刚毕业的,抗战时期在后方做建设的。我们当时是哪个教师好,我们就喜欢哪门课。有些老师,对我的人生和性格影响挺大的,其中有一位高庄先生,是做雕塑的。国徽是梁先生带领一个集体做的,最后要做成一个有立体,有厚度的实体的时候,是由高先生制作的。他做了些修改,是一些很好的决定性的修改。高先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眼睛里根本揉不了沙子。对学生又和善,又严厉,你别出毛病,你要出毛病,他就很严厉。

 

三、向老工人学习

50年代初,北京没有什么新房子,我记得我们要到工地去参观,到西郊五棵松的“新六所”,是戴念慈他们设计的,那就是新房子了。现在的新街口北边,快到豁口时,有一个红砖房,也就是三层高,那就是楼房,钢筋混凝土盖的,那就是北京比较大、比较象样的房子了。我们那时的房子都很简单,就是三层的灰砖房,现在北大还可以看到。

北大、清华、燕京三校院系调整,燕京取消了,清华和北大要做大批新房子。我们那时还没有毕业就到工地上去做技术员,有的的做材料员,有的是到农村招工,有的到工厂里做木房架。我主要是做工地工会主席秘书。整天不知道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另外一个是当技术员。当时也不懂技术,操作啊,什么也不懂。请了些老工人来,北京附近的几个乡,有很多老工人,天天和工人住在一起。有些老工人就很能干,人也非常好。我们就跟着学了很多东西。后来就一直保持对建筑工地的兴趣,后来每一年教师都要带学生到工地去劳动,学习木工、瓦工、石工、钢筋工等操作。有些人是不愿意去,能推就推,能赖就赖,我却是很喜欢到工地去的。一方面是学到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对工人也很有感情。

那个时候经常提倡劳动竞赛,“劳动英雄”,“劳动模范”等。东北有一个“苏长友”垒墙法,两个拉线,保证墙垒直。有一个上午,墙垒得太快了,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墙有些不够直,我拿靠尺板靠靠,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没有影响的,我也没有说。可是两位师傅的经验很丰富,自己就觉察到了这一点。马上就动手拆。我去报告了工地主任,他来看了看,说没有问题,不用拆,可是老师傅自己看不过去,一定要拆。就把活全拆完了,重新垒,可是他们还保证一天的工作量,一点都不减,一直干到天黑。为什么积极性这么高,那是劳动者有着劳动者的自豪感。

还有抹顶灰,就是抹房子顶上的灰,要一直仰着头,技术要求很高,而且很累。这些老师傅都换上黑褂子,黑裤子,那个灰很容易掉的,干一会大家就相互看看,心里不说,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老师傅身上都没有几粒灰的。他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一种很强烈的荣誉感。他们从不马虎,这个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四、不能忘记那些疯狂的年代

50年代一年折腾好几回。一会搞政治批判,后来反右派,一会搞大跃进,我没有参加炼钢铁,但是到圆明园赶麻雀,拿着脸盆“帮帮帮”,要把麻雀活活累死。60年代干什么了?首先是饿肚子,我两条腿浮肿了很久,营养不够。后来就是文化大革命。工宣队,军宣队,革命委员会进驻学校。清华、北大的教师,被下放到安徽 拨扑鄱阳湖边的劳改农场,那里血吸虫很厉害,我们要种地、插秧,割稻子,造房子,到了夏天,地表温度到40多度,许多人挤在一起,夜里无法入睡。人文社会学科在这样的运动中,伤亡狼籍。

文化大革命,大运动套小运动。那时要纠反革命分子。不坦白就要打倒在地,踩上一只脚,后来踩上一只脚都不够了,要踩上千万只脚。记得有一个叫“抓516分子”。几百人坐在打谷场上,在毒辣的太阳下,晒好几个钟头。用着几个高音大喇叭,大声嚷:你们看,那边有人坐不住了,身体晃动了,他已经惊慌失措了,他脑门吓出汗了,心里有鬼了!从心理上加压力,一种很恐怖的压力。“逃不过去了——”,“死路一条——”,“叫敌人灭亡——”。高音喇叭不停地叫嚣几个钟头啊,果然就有人挺不住了,精神崩溃了,上去承认自己就是516分子。但其实516分子根本不存在啊。他们已经精神恍惚了。交代了,坦白了,但是最后证明,这个东西,其实是不存在的。这对于老百姓,这种精神上的摧残,用这样的手段,才是最可怕的。

这种整人手段之复杂,刁钻毒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侮辱是无缘无故的,皮鞭,链子就劈头盖脸地打过来,那真的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年代。我至今还在想,到底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让人们这么疯狂,完全失去了理智?

我们的一个老师,让他在楼梯上爬,往上爬还可以了,往下爬,那么大岁数,怎么可能呢?我们的一个同学,后来就疯了。到后来就从楼上跳下来死了,是“五清队”进学校的时候。

我的一个同事,在游街回来的路上他对我说,我要自杀。我就对他说,忍一忍吧。他说,我也知道我没有错,即使有大运动我也不怕的,但我受不了这样的人身侮辱。这个话说完的两个礼拜后,他就自杀了。

有些人,在文化大革命里面是最正派的,现在还是“跟着党走的”正面人物,现在看起来,也不是那么正派。有人说,那时候人都跟玻璃做的一样,内部是什么,全看透了。

工宣队撤出学校的时候,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整了你那么多年,你没有写过有一次揭发、告密的条子,好样的!”

可是我们怎么能够忘记历史?抹杀历史?我们要反思啊。民族出现这样的疯狂的年代,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的。我觉得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反思。没有人承担这样的责任。

 

五、我们是最没有学问的一代人

高小和中学是抗日战争,在山沟里逃亡流离,打仗啊,哪里会有教材,一个破黑板,老师拿粉笔写一句,我们就抄一句。很长的文章,也是这样抄下来的,抄的是古文。进了清华,国内战争爆发,参加一场又一场的学生运动,罢课,游行。毕业前夕,是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到工厂农村做宣传。当了教师,劈头来了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大跃进、炼钢铁,最后是无法无天的十年动乱。喘息待定,市场化的大潮就来了,做学问依然困难重重。挣扎几年,就要退休了。满打满算,哪里有几年在学习在研究呢?而现在,记忆力又衰退了,现在写一个东西,都已经不那么清晰了,很多事情,都不能去做了呀。

教书和写书,都需要学问,我们这一代人,恰恰在抗日战争到文化大革命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度过了学习和工作的一生,其实是最没有学问的一代。

趴在戏台上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欧洲,下篇主要写亚洲,带上非洲的古代埃及。欧洲从古罗马末期起就进入了基督教世界,亚洲则是伊斯兰教和佛教、印度教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宗教,而宗教的不同又强化了文明的差别。建筑的地区性、民族性之中,宗教就占着重要的地位。在许多时候,宗教建筑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这上、下篇,几乎可以用不同的宗教建筑来界分。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绍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却为读者展现了在历史的延承中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目录


前言
第一讲公民的胜利
第二讲把人体美赋予建筑
第三讲面包和马戏
第四讲拱券革命
第五讲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六讲无情世界的感情
第七讲文明地域扩大
第八讲畸形的珍珠
……
下篇
第十六讲从自然神崇拜到皇帝崇拜
第二七讲四达之地
第十八讲宗教的象征
第十九讲敬慎者的家园
第二十讲敢于输入也勇于创造
后记

最美的是巷道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对话:珍重我们的乡土建筑

缘 起

  在城市改造中,许多历史文化名镇受到破坏。为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3年11月27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等10个镇和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等12个村榜上有名。此后,两部门还将在全国选择一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已获得名镇(村)称号的,将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对不能进行积极有效保护、并造成历史遗产严重损害的名镇(村)将取消其名镇(村)称号。此举受到社会热切关注。我们就此问题请三位参与研究和保护乡土建筑的人士发表看法。

一些乡土建筑面临危机

  记者:陈先生曾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的前言中写到:“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同样,不研究乡土生活,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历史。”可是今天,乡土建筑的存在已经十分脆弱,保护任务是刻不容缓了。

  陈志华:“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句话说得非常有学问。从建筑认识历史,是相当深入具体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实物见证。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就更是一部历史的百科全书。它们的价值首先在于所携带的历史文化信息。一部二十四史,你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最多也就知道田亩数、钱粮数。我们研究乡土建筑就是赶快写一部建筑的老百姓的历史。这些东西没有了,将来我们的子孙无法知道过去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要看书,书上没有,要看实物,实物也没有了。

  现在大拆大建使乡土建筑面临着紧迫的危机。有些地方,几天之内就可以消灭掉一座有几百年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或者小城镇。北方某省有一个村子,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1989年为建“小康文明村”,把魁星阁、文昌阁、文庙、圣庙、真武庙、两座焚帛炉和三座宗祠都拆掉了,理由是“不文明”。南方沿海某省,几年前也铁了心要搞“小康文明村”,用推土机、挖掘机、铲车等等现代化机械轰轰隆隆把公路边的老村子一扫而光,里面就有已经申报为历史文化名村的。用如此野蛮的方法能建设“文明村”吗?

  刘序盾:以舟山事件来说,鸦片战争的重要海防要塞古镇定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是街巷历史面貌完好的中国惟一的海岛名城,许多影视作品的拍摄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当地人民以此为骄傲并据以申报了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谢晋导演在拍摄《鸦片战争》时曾到老街踏勘,惊喜于老街几乎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清末海岛市镇的历史风貌,许多地点甚至可以和英军150年前绘制的街景相印证。可如今,舟山定海原有的传统街区毁得仅剩下百分之十六。

  李玉祥:我跑过许多地区,感到现在保护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破坏的速度。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破坏是毁灭性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乡土建筑遭受破坏,较为严重。西部大开发,也会面临这些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情况比东南沿海地区好一些。有这样一条规律,越是现今偏僻遥远之地,越是有好的遗存。

保护应当是整体保护

  记者:1999年10月,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议会在墨西哥通过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提出了这样的保护原则 “乡土性很少通过单幢的建筑来表现,最好一个地区又一个地区地经由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保护。”为什么要把镇、村的整体当作保护的对象?

  陈志华: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建筑在聚落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和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相对应,是一个有机体。一幢乡土建筑只有在这个系统里才具有最充分的意义,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一个历史文化名村里,青砖大瓦房有价值,保护起来;小房子不保护,牛棚猪圈不保护。青砖大瓦房又是木雕又是石雕又是进士又是举人的云云,可是没有牛棚猪圈,你能了解村民过去是怎么生活的吗 保护应当是整体保护,这是我们保护的理念。保护一个完整的村落,包括它的“天门”、“水口”,特殊情况下还要保护它的茔地。我们并不主张保护许许多多乡土建筑遗产,而是主张保护一些“有典型特征”,携带丰富历史信息,建筑质量较高、还侥幸保存着建筑的多样性和建筑系统的完整性的聚落。这样的聚落过去不少,现在已经所剩无几。精选一些保护起来,本来并不困难。

  刘序盾:一个古镇一条古街经岁月磨蚀显得朴旧,一些人认为是落后封闭的象征而要改换新颜。而对其中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可以为地方百姓带来的长远利益,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就以人文荟萃之地浙江来说,全省已经找不到一个相对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著名的杭州、绍兴都已经名存实亡。现在抢救一些历史文化村镇,的确是当务之急。

  李玉祥:原汁原味的村子已经比较少了。保存完整的村子只是相对的,或者是这个村子里有几栋房子保存得还不错。常常是在一个古村落里,冒出来几栋新盖的欧式小洋楼,在徽州就很明显。但这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没有统一规划嘛。

首要的是保护而不是开发

  记者:有些村镇现在把旅游开发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保护乡土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这对乡土建筑是不是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陈志华:现在我一听“开发”就头疼。乡土建筑要么没人管,任其破坏;要么就是一拥而上,任其开发。现在无论是到名城,还是到名镇、名村,常听到一个词 “开发”。我老跟他们抬杠 你开发哪里不能开发,为什么到古村里来 你到古村来开发,还是看到了古村的价值。但是不保护它,价值何在 古村首先是要保护。

  李玉祥:广东开平的碉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东西。在中国乡村里有这种非常西化的建筑,给人一种异域文化的感觉,是一种很独特的景观,可一直默默无闻。后来当地政府认识到,宝贝就在自己身边。他们把全国各地的专家请过去,开学术研讨会,对散布在开平的碉楼进行普查登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碉楼办公室,现在全国驰名。

  刘序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贝聿铭在北京回答记者提问 “您认为北京应当如何建设 ”他答道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护。”其实,保护和发展本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记者:在保护乡土建筑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考虑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陈志华:我们一个根本性的主张、根本性的思想,就是不能在名镇、名村的老区里发展,必须发展新区。解放后五十多年人口翻了几番,村子肯定要盖新房子,新房子一盖,老村还是原来的样子么?

  我们乡土建筑的研究组在全国来说都是理念最严格的。但是在做保护规划的时候,也仅仅是做到外观和院落,没有说老房子里面不能动、不能改造。如果说老房子里面不改造,让人怎么生活啊 还用马桶 还用朝天坑 所谓生活的现代化其实就是水电暖。及时而合理地维修整理古村、古镇,增加各种设施,装修内部,以提高居住质量和安全性,消灭破败的贫民窟面貌,是完全必要的。另辟新村是保护作为文物的乡土聚落的最佳的甚至唯一的方案。比如四川省合江县的福宝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安置已经增加了几倍的人口,镇党委决心开发规划新区,而把古老的福宝镇保护起来,不拆不改。这实在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决策,一方面,新区地势开阔平坦、交通便利,另一方面,把旧街当成文物保护,把它携带的可贵的历史信息永久地传承下去,提高后人的生活品味。新与旧各得其所,互不干涉。

  刘序盾:在定海保护下来的老街上,目前群众自主修缮老房子的积极性非常高。当地文物干部加以指导,实现了外表风貌依旧而内在生活设施完善。中外无数成功事例都可证明,保护城镇历史风貌和群众生活现代化也并不矛盾。

  李玉祥:我们下去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百姓说,你们老说老房子好,那你们来住住。确实是这样。老房子只是符合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而现代生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肯定有矛盾。老房子是可以改造的,外面不动,里面改造。但现在那些住在老房子里的老百姓本来就比较困难,靠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很难。浙江桐乡市乌镇的做法是修缮老房子全部用旧材料,电缆全部走地下,改造卫生间。如果改造好了,我想老百姓还是喜欢住在老房子里。既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古镇也没有破坏。


刚才半截影壁处的巷道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志华谈建筑风水

建筑风水   2004-3-31

  风水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

  建筑风水是建立在易学基础上。我知道《易经》里有很多智慧的东西,但两千年前的一本书,管得了两千年后的建筑规划吗?两千年前的书把什么都说明白了,连电子计算机、量子力学都说到了,这可能吗?我们现在在农村经常看到这种事情,两家人为了争建筑风水打了起来,一打就是好几代,这就是愚昧,是民族的悲哀啊!问题是,现在易学已经被歪曲得太厉害了,什么算卦、看相都叫易学,这分明是迷信。它妨碍了真正的科学,混淆了研究的方向,另外还使一些骗子大发其财。

  过去的大地主,大官经常在家里养着建筑风水师为他们找祖坟。我发财,是因为我家祖坟好;你受穷,是因为你家祖坟不好,这不就是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吗?建筑风水中提到的"天人合一",是国内人文学界一个很含混的概念。现在说保护地球生态平衡,是谁保护?是人,人作为主导力量运用科学技术去保护,而不是靠什么玄虚的"天人合一"。建筑风水书里看起来头头是道,我看是头头是"假"。比如"坐北朝南",连蚂蚁、老鼠到知道坐北朝南,还用得着请教风水师吗?四合院里水不能直着流出去,要拐两个弯,这是建筑风水上的讲究。建筑风水书上认为水就是财,但现在我们还会相信水是财吗?用现代建筑理论来解释,水拐两个弯再出去根本就是多余,还造成排水不畅呢。天大建筑系的教授来清华讲风水,举的例子是浙江省诸葛村的八卦如何了得。但我们实地考察,知道那个八卦是假的,是1991年造出来的。

  我们搞乡土建筑,对建筑风水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为了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些现象,如天坛为什么上面是圆的,底下是方的,故宫的水为什么从西北进,从东南出,这些在建筑风水里都能找到说法。我们研究建筑风水,是当成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当成科学来研究的。在台湾,大学教授如果把建筑风水当成科学,是会被人当成笑话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愚昧的东西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的国立大学呢?

柴房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鄉土建築遺產:一個“脆弱”的話題

陳志華

1999年10月,ICOMOS大會(關於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議會)在墨西哥通過了《關於鄉土建築遺產的憲章》。這表明各國的有識之士看到世界文化、社會、經濟在轉型過程中的同一化傾向,感到鄉土建築遺產的存在已經十分脆弱,因此特別通過這個憲章來加以挽救。就我們國家的情況而言,塵煙四起的大拆大建使鄉土建築面臨著更加緊迫的危機。有些地方,幾天之內就可以消滅掉一座有幾百年歷史文化遺存的村落或者小城鎮。北方某省有一個村子,1986年被定為省級文保單位,1989年為建“小康文明村”,把魁星閣、文昌閣、文廟、聖廟、真武廟、兩座焚帛爐和三座宗祠都拆掉了,理由是“不文明”。南方沿海某省,三年前也鐵了心要搞“小康文明村”,用推土機、挖掘機、鏟車等等現代化機械轟轟隆隆把公路邊的老村子一掃而光,裡面就有已經申報為歷史文化名村的。用如此野蠻的方法能建設“文明村”嗎?近年來,“城市化”大潮風起雲湧,而且要求加快速度,“三年大變樣”。這種脫離客觀的歷史進程,主觀地撥苗助長的“城市化”,勢必要給鄉土建築帶來一場大災難。鄉土建築遺產真的是“非常脆弱”。

我們並不主張不加分別地保護許許多多鄉土建築遺產,而是主張保護一些“有典型特征”,攜帶豐富歷史信息,建築質量較高、還僥幸保存著建築的多樣性和建築繫統的完整性的聚落。這樣的聚落過去不少,現在已經所剩無幾。精選一些保護起來,本來並不困難,問題主要是各級政府的認識難以和國際文化潮流“接軌”。

說到保護聚落,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把村子的整體當作鄉土建築研究和保護的對像。《憲章》也有同樣的“保護原則”:“鄉土性很少通過單幢的建築來表現,最好一個地區又一個地區地經由維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築群和村落來保護。”我們的看法是,鄉土建築的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各種各樣不同類型、不同功能、不同性質的建築在聚落裡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繫統,這個繫統和鄉土生活、鄉土文化相對應,是一個有機體。一幢鄉土建築隻有在這個繫統裡纔具有最充分的意義,發揮最大的價值。聚落就是鄉土建築的分子,具有鄉土建築的基本結構和全部特性。因此,隻研究和保護聚落中少數幾幢特殊的建築物而不保護聚落的整體,就會失去大量的歷史信息。鄉土建築是“社會史的記錄”,隻有聚落的整體纔能完全地擁有這種功能。

保護一個完整的村落,包括它的“天門”、“水口”,特殊情況下還要保護它的塋地,那遠遠比保護孤立的幾幢房子困難得多了,不過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在於選點、規劃和設計。規劃的難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繫,一個是保護與生活發展的關繫。地方官員也好,村裡的居民也好,幾年前還根本想不到保護,現在聽到一星半點兒消息,有時也想保護了,但想的不是真保護,而是“開發旅遊價值”,立竿見影地賺錢。於是就不免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南方一個村子的支部書記,說起前些年拆掉大宗祠賣木料的事,非常後悔,對我們說:“那些古建築都存在就好了,旅遊賺錢就像地上撿燒餅。”連不少全國性的“文化學術類”報紙,在介紹哪個哪個新發現的古老村落的時候,也隻說它們是旅遊資源,還從來沒有一次說過它們是文化資源。

將旅遊開發放在第一位,還是將保護鄉土建築的“文化價值和傳統特色”放在第一位,對規劃工作具有“方針性”的影響。《憲章》強調,“鄉土性不僅在於建築物、構築物和空間的實體和物質形態,也在於使用它們和理解它們的方法以及附著在它們身上的傳統和無形聯想。”現在我們就面臨著兩種“使用它們和理解它們的方法”。南方某省有一個村子,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1997年春天剛剛被批準為第四批國家級保護單位,地方長官立即就把它中心的一口池塘填掉了一半,偽造了一個“太極”,給村子編了個“八卦”的故事。這位“長官”說,為了開發旅遊,可以“無中生有,虛中生實”。於是,附著在鄉土建築身上的“傳統和無形聯想”被嚴重地歪曲了。

應該如何解決鄉土聚落的保護和生活發展的矛盾呢?有很大一部分聚落,最好的辦法是用放棄來保護它們,就是說,另建新村以保舊村,也就是說,承認在這些聚落裡沒有多少容納生活發展的餘地,盡管這村子有非常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我們絕大多數村落,生活質量很差,住宅是用半永久性材料和非永久性材料建造的,采光、通風、防寒、防火水平很低,沒有合格的衛生設施,更不能適應家庭改型後新的生活方式。村子的公共設施很少、很落後,缺乏醫院、商店、服務行業和休閑娛樂場所,機動車難以出入,下水排放很原始。有一些問題經過努力可以有所改善,有一些則幾乎不可能。如果為了提高居住質量,大幅度更新住宅和村落,那就完全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另闢新村是保護作為文物的鄉土聚落的最佳的甚至唯一的方案。

《人民日報》(2000年11月04日第五版)


村口的土地庙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巷道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17: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巷道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7 19: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E刀斩 兄真是有心人,把陈志华先生研究了个透,把陈志华先生的有关资料收集了个遍。佩服。
本论坛hs_f 长老发有《北窗集》(陈志华先生)
http://www.xdcad.net/forum/showt ... y=&pagenumber=1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7 21: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熊长老,北窗集这本书在下已经买过了!不知道熊长老有没有同济罗小未的有关资料!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28 2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先生的北窗集很不错啊
西建大的张似赞老先生对陈老先生也赞同!!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6 00:37 , Processed in 0.274006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