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2|回复: 0

[转贴]:中国建筑古代小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5 11: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中国古代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虽然在此之前,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早已在东亚的大河,黄河、长江及珠江发轫,但中国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详细记载的朝代商朝,则始于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末年,在长江以北兴起。商朝虽未能完全统治今日中国的整片疆域,但已经能组织人民,进行防洪和灌溉工程。君主之下有许多诸侯,分封采邑,诸侯则纳贡,提供军队保护国君。以储存贡物的谷仓为中心建立有城墙的城邑,成为诸侯的根据地。因此,中国虽为农业社会,但是一开始便是以城镇为基础发展,而有外墙的合院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也特别盛行。
商朝继承夏朝,能以统一文字书写,最初是为了在准备好的骨头上记录占卜结果。商朝人也善于铸铜制兵器及礼器,与食物一同放入华丽的墓室。这些墓室中有马车、马匹与殉葬的军队,显然是为永生而安排,同时相信灵魂不死,通过祭拜祖先,以求庇佑宗族繁衍不息。另外商朝人也相信万物有灵,祭拜山川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但最主要的,他们相信,自然的天意决定人类承受的苦难,因此才会有卜筮与记录。中国历朝一直保有这种双重信仰,在城中会设两个祭拜天地的太庙。
商朝之后为周朝。周朝凭着优势的骑兵从西方来,在今日西安附近建都,从公元前11世纪中至公元前8世纪,统治中国北方大半地区。周朝势力在公元前8世纪开始没落,但仍勉强支持到公元前5世纪。周人延续商代信仰,并建立宗法制度,确保继承权,并将之与祭祖结合。商代的做法也被保存,包括防洪、水资源保存工程,同时发展水路交通。于是农业扩展,特别是在开始用铁,能大规模生产工具之后,更为兴旺。
由于制造业的发展,加上农产交易,城市变得越加重要,货币经济也应运而生。但随着农业扩展,封建制度也有所延伸。由于中央势力衰落,加上公元前8世纪之后,又受到北方与西方的游牧民族不断侵扰,于是周人被迫放弃西方领土,另外建都洛阳(东周)。不过到公元前5世纪末时,周天子已名存实亡,诸侯纷纷自立,进入战国时代。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将近200年的混乱,造成许多变化,特别是风俗、经济、度量衡、货币、文字与思想宗派。而思想宗派中,影响中国文明最深的,是互补有无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孔子与老子(如果真有其人)生于周朝最后100年间,当时政局已经混乱。为了消弭乱象,重建秩序,孔子提倡回复正统王权的盛世。至于道家则寻求出世,与自然合而为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致力于研究历史与古礼,22岁开办学校,教导修身与为政之道,30年间,从事研究与私人讲学,吸引许多门生。后来他应聘出任高官,政绩清明,并以诸侯强化周天子地位。由于受到他国密探中伤,孔子自我放逐,周游列国,寻求愿意采纳其治国之道的诸侯。69岁时,失望的孔子回到家乡,从此婉拒出仕,全心奉献于教学。孔子的讲学基础主要为历史以及古代秩序为基础的礼仪。
在孔子的盛世中,个人受礼节规范,社会地位具有上下从属的威权关系——仆人从属于主人;女性从属于男性;所有人从属于一家之主,进而从属于一国之君。最高权威为国君,乃是天意(即“神祗”,类似商代的自然鬼神),天意经由世袭,下达于人间,降于天之子身上。国君上承天命,要传承道德,让民生富庶,与神祗永久和谐共存。失去和谐就失去天命,就像其他人与自然失去协调,就会做事不顺遂一样。因此代表与自然的保持和谐关系的风水,就变得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的中心,是籍由德与礼来提升社会。上天赋与的德,与古代衍生的礼,能以伦常典范实现有为政府。德与礼由守道德的君子培养。君子养德守礼的目的不是接近上天,而是为了修身。因此君子不只是博爱、负责、公正、恭敬等本质评断,也要看其经由运动及学习培养的勇气和博学。若说盛世立下典范,教育是竞争的方式,而科举则是必经之路,以选出适合之人效劳国君——承受天命治理人民的守德者。因此儒者保守、专制、理性,他们对前辈贤能的尊重与阶级制度,正说明其作风是正统的封建官僚主义。
反理性、反专制的国家,着迷于“道”的观念。“道”是自然隐含的力量,由完全相反的阴阳(如男与女,积极与被动)互动而生。道难以领会,但个人可经由柔弱和虚静,体会道的和谐。这必须离开社会极其邪恶,回归到自然无力。因此,相对于儒家君子必须出仕为官,道家则提倡自我中心的无为。最理想的是阴阳兼具,即是壮年积极在城都出任官职,晚年则回归乡野,追寻修道之乐。

城乡计划

儒道的理想,分别反映在城乡的建筑计划上。中国所记载最早的庭园灵台,是约在老子同时,由周王兴建的。但是在诗与绘画中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房舍,则在很久之后才出现。中国所记载最早的城镇计划也是在周朝。孔子时代《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原始的形式。首都洛阳为正方形,四面有城墙,各有三道门,以三条大道相互连接,形成棋盘状。宫殿在前方(即南方),后面为寝宫(在北方)。但由于王室权力基本上中央化,后人便将宫殿置于中央。太庙置于东方,神社设于西方,市集在北方。
不过风水与这种居中的正方格局看法相反,以南为尊,不管是房舍、宫殿、庙宇,乃至城镇,都是如此。风水是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认为自然现象与人类行为,特别是天地力量与帝王治绩,都相互关连。对自然现象的鬼神崇拜,自然而然地走向相信地形的吉凶,并演变出繁复的堪舆术,特别是发现地理特征与掌管人类吉凶的星辰相呼应时。不过,风水基本上很实际:在中国,北方主凶,那儿有恶劣的天气和顽强的外敌。理想的城都和建筑地点,应该是向南的山坡,能迎阳光,下有保卫安全的河流,北方有群丘环绕。因此,中国建筑会有轴线的格局,而且都有围墙,环绕房舍、宫殿、庙宇、城镇,乃至全国。
老子提倡回归到自然中难以理解的无常,孔子则提倡协同自然的规律。由于遵循规律,儒家社会的每个人,都能认知自己从属于次第升高的阶级,权位最终集于天子一身,也就是天子之器。而配合线形的阶级制度,以及风水,城镇、庙宇、宫殿和房舍的主要部件,自然就会沿南北向的轴线,依重要性次第排列,就如绘有孔子像的京城图一般。这是孔子之后2000年的画,其中的布局原则,就算在洛阳、郑州、安阳附近的南向宫殿遗址中看不出,商代的“宫”字,也能清楚说明。
洛阳的南向宫殿,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经造访,显然是由多栋楼阁,依重要性次第排列。不过考古学家在这块建城500多年的地区,并未发现如《考工记》中的标准都城。
孔子及老子都并未将自己当成是新兴宗教的先知。他们对于面对死亡的未知,并没有提供任何心灵的慰籍。孔子讲天不讲神,认为“不知生,焉知死”;他也不谈鬼神,因为人间更需要关注。不过孔子认同祭祖,尽管祭祖始于相信灵魂死后不灭,还有鬼会因子孙奉祀与否而有好坏之分,能左右生人吉凶。

秦汉两朝

公元前246年起,秦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即由此而生)就崛起于战国群雄中。秦国称霸的原因,在于地处受到游牧民族骚扰的西北边陲,经过不断的冲突战斗,加上从敌军夺得的良驹以及骑兵队骁勇善战。由于秦王决心铲除异己,确立威权,于是废除周朝的封建制度以及封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任命官员治理。公元前221年,秦王自称始皇帝。
秦王认为建立秩序要靠法律,而非道德责任。秦国严刑峻法通行全国,任何倡议秩序应该起于道德或各地不同民情的著作,或是法律之外的书,都被焚烧。为进一步统一国家,秦王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及文字,同时广修道路和运河网。另外秦王还筑长城(或说加强延长既有的长城),达5000公里。这不只是象征,也是要在边防重要地带标示疆域的界线。秦王还为自己修筑了世上最壮观的陵墓之一。
秦朝的高压手段,使得朝廷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就遭农民起义推翻。公元前206年,长安的政权落入汉朝手中。汉代以秦朝制度为基础,加以改良,建立中国王朝典范。中央集权统治确立,但随即回复封建,分封王室子弟。以儒术治国,也是自汉代确立。道德规范取代秦朝的法治,成为秩序的基础。
汉朝仍然征用民役,虽然将秦朝的长城加长,部分地区宽度加倍,但主要建设集中于道路和水路交通,防洪及灌溉设施等这些被人民认为有用的建设。
长城的扩建,保护了长安通西域的贸易路线。籍由与游牧民族结盟,汉代疆域延伸至中亚,控制了贸易路线。虽然中国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但却需要具有神秘防腐作用的玉,还有大宛的骏马。相对的,中国的主要输出品则为丝绸,这项中国特产使长安与罗马产生联系。罗马在公元14年,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末期,对丝绸需求极大。除了丝绸以外,当然还有许多其他东西随贸易在亚洲流通,尤其是思想。

京城

建城有相当时间的秦朝国都,位于今日西安的西北,据说建有战国七国宫殿各一座,以提升其国都地位。不过秦始皇在旧都南面另造新宫,公然采用周朝王城的中央式设计,以昭示王权。其后各朝也沿袭其营造宫室的作风。秦宫如今只剩巨大的长方形台基,以及几根直径超过1米的花冈岩基座。
长安更为偏南。虽然长安划为多个有围墙的闾里,但一开始就不是在固定范围内做轴线规划,而是就既有的宫殿建筑,做不规则发展,包围新增的宫殿。不过在南部近郊,则有采双轴线标准布局的正方形祭坛。

宫殿与房舍

汉代长安的宫殿残留至今的并不多,只剩合院结构和以版筑方式做成的长方形台基。不过仍有一些宫殿厅堂图像的画像石,以及经考古证据支持的民居和塔楼模型留存。汉代明器的房舍,显然是依照宫殿形状制作,通常轴线上以主屋座北居中,东西各有较小的房舍,有时南方有更小的房舍,通常有檐廊沿中庭连接房舍。主屋有时有数层楼,如同当时普通的独座塔楼。即使在民间,家居的尊卑安排,仍清楚可见儒家的影响。民居的小架构,反应了城市的大架构。
扩展疆域和基层建设有其代价:攻占领土造成军事力量加强;赋税提高,造成农民贫困,官吏则压榨人民,搜括大笔资产;而为了确保权贵忠心,造成中央权利外放。通西域之路的刺激,让游牧民族的侵扰越加频繁。公元1世纪初,汉代由长安迁都洛阳。洛阳城略作长方形,有南北中轴线,以及长方形的南宫及北宫建筑群。汉代又延续了两个世纪,直到约公元200年,因官吏腐败,加上外戚宦官操纵的党争,败坏的朝廷被流离失所的人民群起推翻。由于这群乌合之众的农民没有领袖能建立新王朝,于是天下大乱。

佛教崛起

孔子和老子分别以理智和纪律、天人合一与顺应自然的方式,寻求摆脱当时的混乱世局。虽然他们的诉求在人生的理性与感性方面互相互补有无,但却无法在感情方面,慰籍人对死亡的苦恼。汉代灭亡后的混乱,让人对旧秩序失去信心,更加深其苦痛。
在这200年的混乱中,大乘佛教填补了这块空白。大乘佛教主张,慈悲是因菩萨的恳求,由诸佛散播的菩萨是有佛性的,已解脱轮回之道,但因悲悯众生苦难,因此放弃成佛而来度化众生。中国人信奉的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尊,他接引众生到净土。另外中国人也信奉他身旁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通常被塑造为女性形象。
除了相信菩萨的度化之外,中国人也发展出禅的观念,认为人能经由修持自行了悟。此外,由于将佛陀由伟大导师而神化了,加上祭祖的影响,孔子和老子也逐渐被视为有神性。信奉儒释道其中一派,形同相信另外两者,不过道家从没有标准的教义。
汉代以后的中国,与周朝之后的情势相似,出现许多相互交战的国家。汉朝分裂成三个主要国家:北方的魏国,以战国时代的魏国为核心,定都洛阳;中南部的吴国,定都南京;以及西南的蜀国。三国自相残杀之外,还有胡人之乱,主要是鲜卑族。
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人从古晋地的汉族手中,夺得大同和魏国北部领土,自称北魏,在北方建立政绩不错的王朝。北魏先定都于大同,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北魏扶持佛教,在大同和洛阳附近的崖壁上,凿出壮观的佛寺。西晋从洛阳向南扩张,约在公元280年时攻占吴国首都。后来晋人放弃北方的西晋王朝,在今南京重组政府,同时也鼓励佛教信仰。结果公元6世纪中叶,吴地据说有多达480座庙宇。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城多少都遵循长方形标准,宫殿在南北向中轴线顶端。至于军事重镇大同,在形状上则与罗马城市一样,都是规则的几何形。

隋代与唐代的盛世

当然,当时南北还有其他人逐鹿中原,终至天下一统。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和秦汉两朝一样,以强势力量建立(或说重建)帝国,然后以中庸之道治理。相对于秦朝筑长城保卫帝国,确保领土完整,隋代则是动员上百万人进行同样艰巨的工程,修筑大运河,连接国内交通。隋朝出征高丽挫败后,人民起义反抗。起义的人民照例又是群龙无首,但一名官吏趁机自称承有天命,他公正地重新分配土地,而赢得人民支持,建立唐代。唐代成就媲美汉代,将中国文明带到颠峰。唐代恢复官僚政治,并去芜存菁。印刷术的发明,亦未影响官僚体制的扩张。中亚重回版图,高丽终于被征服,就连日本也臣服于长安的文化霸主地位。长安由隋朝重建为国都,在公元7世纪末的唐代,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隋代的长安城极为讲究秩序,而唐代无与伦比的华丽宫殿和陵墓,让长安更臻完美。唐代的佛教艺术中,净土通常以西方极乐世界的宫殿表现,暗示佛陀为王室出身。而宫殿的取样,当然就是长安的皇宫。长安出土的宫殿遗址显示,有大型台基支撑中央殿堂,并以回廊连接两旁楼阁,正符合敦煌洞窟佛教壁画经常描绘的形式。唐代宫殿九成宫的图画也是一样。九成宫位于长安城外,若真有极乐世界,九成宫就是人间极乐世界。
唐代的灭亡过程和汉代相似,不过耗用民脂民膏与国库、蓄积财产的不仅是官吏,还有佛寺。公元845年,当时经济濒临崩溃,因此朝廷打压佛教(会昌灭法)。道教受到朝廷信奉,而性质更为近似宗教,但佛教仍受欢迎。灭法行动后,吏治腐败依旧,唐朝只再延续50年,就因藩镇割据,被人民推翻。

宋代

混乱局面持续不算太久,就出现宋朝(公元960——1279年)。宋朝朝纲松散,不穷兵黩武,但却将唐代的艺术成就进一步发扬光大。
宋代与北方的契丹不合。契丹人于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公元12世纪初,辽被女真人灭国。虽然宋代发明火药,仍不敌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的进攻,在公元1127年,被迫从北方的开封迁都到南方的杭州。宋朝在杭州将园林设计推展到极致。迁都南方,也让宋朝将通西域的丝路拱手让给蒙古人,于是改与东南亚邻国发展海路通商。
开封、杭州以及省城苏州,都依循古代传统的都城规划。刻于宋代石碑上的苏州城平面图,是中国现今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图中可见都城近似长方形,有奇数城门,街道与运河交错成不规则的格状,如今在当地还看得到。

成吉思汗与藏传佛教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领导下,经历一连串的改革,最后,终于赢得胜利,将中国纳入版图,是为元朝(公元1279——1368年)。
忽必烈将疆域扩及西藏部分地区。藏人普遍信奉的藏传佛教,是一种支派繁多的密宗佛教融合而成的宗教。在一位喇嘛领袖的劝说下,所有藏人联合归顺蒙古。在与基督徒、穆斯林及中国神学家的辩论中,西藏特使令忽必烈大为折服,于是奉藏传佛教为元朝国教,并在新都北京建立妙应寺塔。以残暴闻名的蒙古人,在忽必烈时代受到佛教熏陶,稍有收敛。而即使是玄秘的藏传佛教,也被认为符合儒家思想。
元朝将国都迁至东北边,更靠近蒙古的北京,城市规划比南宋城市更注重遵循周朝传下的规划。但是骄傲的中国人难忍异族统治,加上忽必烈后代之间的部落相争,终究引发人民起义。

明清两代

特别的是,这次是从平民中出现领袖,在公元1368年继承天命。明太祖建都南京,但公元1403年,明成祖又迁都至北京。明朝延续改朝换代的习惯,重新分配土地,重修道路、运河、城郭,增筑长城,抵抗蒙古人的一再侵犯,在西域重建声望,同时也发展海运贸易。后来明朝虽然循前朝的旧路,亦日渐衰落,不过主因却是极度保守的科举制度,造成官僚无能。明代在艺术方面并无创新,而是致力于大举修复和重建。事实上,大部分现存的中国传统建筑,都是明代或清代(公元1644——1911年)所建。
明代衰亡的原因很平常:软弱的朝廷受制于腐败贪婪的宦官,听任官吏搜刮土地和税赋,造成国库空虚,最后被人民推翻。人民照例失去主动权,清代由满洲乘虚而入,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虽然他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汉人,但却恢复中国体制。就如明朝一样,清代出现数位明主,动用大宗人力物力,征服前朝藩属之地,并将前朝营造的皇室建筑加以微修复或增建。
身为入主中国的外族,清朝对元朝有亲切感,故如明朝般,继续定都元大都北京。为安抚蒙古人,清朝在满洲家乡山边的承德另造行宫,表示各族统一。清代扩展版图到西藏,认为恢复元朝对藏传佛教的支持,在政治上大有助益,而藏人到承德朝贡,是清代渴望达到笼络目的的一大重点。但清人却一味对汉人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态。清代19世纪受到欧美列强羞辱,以及20世纪初推翻满清后,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权的部分,不在此书讨论之列。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2-26 15:30 , Processed in 0.44186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