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42152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4-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上海《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设计规程》
3 异形柱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3.1.1 异形柱结构的最大适应高度:
结构形式 6度设防 7度设防
异形柱框架结构 35 30
异形柱-短肢剪力墙结构 55 50
异形柱-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短肢剪力墙和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
3.1.2 异形柱结构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
3.1.3 异形柱结构设计宜调整平面形状的尺寸,采取构造和施工措施,不宜设置防震缝。
3.2.1 在异形柱-短肢剪力墙中,剪力墙的长度不宜大于6m
3.2.2 异形柱结构的平面布置原则:在一个独立单元结构内,宜使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在两个方向上均匀接近;平面布置宜拉通对齐,梁宜横纵贯通;对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扭转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3.2.4 异形柱结构的竖向布置的原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上小下大,如某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时,则不宜小于上层楼层刚度的70%,连续三层刚度逐渐降低后,不宜小于变化前的50%
3.2.5 异形柱结构的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30mm,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一般现浇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10mm,不应小于100mm.
3.3.1 异形柱结构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6度设防 7度设防
异形柱框架结构 高度m ≤24 >24 ≤24 >24
框架 四 三 三 二
异形柱-短肢剪力墙结构 高度m ≤30 >24 ≤30 >304
框架 四 三 三 二
剪力墙 三 三 二 二
4 荷载和地震作用
4.1.1 楼面活载(kn/m2) 均布活载
一般楼面 2.0
厨房、浴室、厕所、走廊、门厅、楼梯 2.0
挑出阳台 2.5~3.5
上人屋面 2.0
不上人屋面 0.5
5 异形柱结构计算
5.1.1 计算分析:
梁跨度:柱肢几何轴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
5.2.2 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异形柱框架结构 1/600
异形柱-短肢剪力墙结构 1/800
5.2.7 异形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薄弱层弹塑性层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异形柱框架结构 1/50
异形柱-短肢剪力墙结构 1/100
6 构件截面承载力设计
7 异形柱结构构造设计
7.1.2 异形柱结构
1: 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25,且同一楼层宜采用相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2: 纵筋宜选用二级以上钢筋,箍筋宜选用一级,也可选用二级。
7.1.3 异形柱每一肢的宽厚比不大于2.5;
柱肢厚度不小于200mm且不小于层高的1/20;
对二级抗震要求设计的底层异形柱,不应小于层高的1/16。
7.1.6 对一字形柱或短肢剪力墙应在纵横两个方向均有框架梁或联系梁通过;
如另一个方向设梁确有困难时,应沿柱肢宽加设宽度不小于300mm,高度为楼板
厚的暗梁,其上下纵向构造钢筋不小于4φ14,当板厚大于150mm时尚应配置
φ6@200的构造箍筋。
7.1.7 异形柱结构的填充墙应与框架(或短肢剪力墙)可靠地连接,在框架柱与填充墙的交界处,宜沿墙体高度不宜大于500mm,用两根φ6的钢筋与柱拉结。钢筋沿柱的每边伸出,进入墙内的长度:二级抗震宜沿墙全常设置;三级抗震时不小于墙全长的1/5及1000mm。
墙长大于5m时,填充墙顶部宜与梁有拉结;
墙高大于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的钢筋混凝土圈梁。
7.2.2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异形柱轴压比:
L、Z形截面 T形截面 一字形截面 十形截面
三级抗震 0.6 0.7 0.55 0.8
二级抗震 0.5 0.6 0.45 0.7
7.2.3 异形柱的纵向钢筋:
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大于25mm,且不应小于12mm
2:异形柱中纵向受力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大于250mm,不能满足时,应设置构造钢筋,其直径可采用12mm,并设拉筋,拉筋间距为箍筋的两倍
3:梁与柱肢相交区域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
4:当柱肢宽厚比大于3.5或者柱肢端部作用有较大的集中荷载时,应对柱肢端部进行构造加强。
7.2.5 异形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最小配筋率
类 别 抗震等级
二级 三级
中柱和边柱 0.8% 0.7%
角柱 1.0% 0.9%
每一侧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0.1。
2:抗震设计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3%。
7.2.6 异形柱的箍筋:
1:Z形截面柱箍筋沿全高加密;
2:对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肢截面宽度比不大于4的异形柱,取全高;
3:二级框架的角柱以及梁柱中心线不重合且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8时,取全高;
4:对二级抗震的异形柱,当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其箍筋最大间距可取150mm;
三级抗震的异形柱的长柱肢截面宽度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可取φ6;
5:异形柱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度的弯钩,弯钩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箍筋开口端宜避免置于腹板端部。
7.2.7 异形柱的净高与柱肢截面宽度之比小于等于4时,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箍筋间
距不应大于100mm,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1.0%。
对200厚的异形柱,配φ8@100时,体积配箍率0.75%
配φ8@100时,体积配箍率1.19%
7.4.1 梁高可按梁的计算跨度的1/12~1/18确定,且净跨与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
7.4.3 梁高不宜小于350mm,且梁高宽比不宜小于4。
7.4.5 梁纵向受拉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22mm,伸入支座的钢筋不少于2根,且不宜多于3根,最小配筋率0.3%,最大配筋率2.5%。
7.4.6 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0.3。
在广东这边的异型柱规程里,更多的都是异型柱受力试验数据的分析,对构造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