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9|回复: 0

[推荐]: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述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1 17: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雷姆·库哈斯的创作与理论之路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图一)1944年生于鹿特丹,早年有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的经历。1968--1972年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他曾经在1975年跟随德国现代主义大师翁格尔斯工作过,参与他的德国科隆的沃尔拉夫----理查兹博物馆的竞赛设计工作。从翁氏那里,库哈斯学到了将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发展成为自己的建筑设计体系。创作早期受到荷兰风格派的影响,爱用施德罗住宅一样的穿插方式。他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逐渐形成了。OMA在国际上取得很大影响之后,库哈斯返回荷兰鹿特丹设立总部。

雷姆·库哈斯重要的建筑作品有:法国图书馆 (1981)、拉维莱特公园(1982)、波尔多住宅(1994)、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西雅图图书馆(1999)、广州歌剧院(2002)等。
库哈斯的建筑创作首先是现代主义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加入了造型上与社会意义中的若干内涵。并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显著特征。从深层次讲,库哈斯受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很深的影响,希望通过建筑来传达下意识,传达人类的各种思想动机。建筑具有某些解构主义的特征,同时也具有通俗文化的色彩。因为来自理性主义非常强烈而有极具创造力的荷兰,他的设计企图是解构、超现实的道路,这就是所谓布罗德彭特称之为“高度直觉的解构主义”。本文在第三部分将较详细的分析其中的几个,以说明其创作的方法论。

作为理论家的库哈斯写过很多著作。重要的包括以下几部:
1.《癫狂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的宣言( Delirious NY )》(1978)。这部书是库氏运用社会学研究建筑问题的开端。
2.《小、中、大、超大(SMLXL)》(1995)。这部书是库氏及同事运用现象学的种种知识思考建筑概念的纪录。
3.《大跃进(Great Leap Foward)》(2002)。这部书是库氏在成为哈佛建筑和都市研究院的教授后研究建筑和都市状况的研究成果,他是以“城市项目”为单位的。包括对中国珠江三角洲五座城市的研究。
4.《哈佛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2002)。这部书研究了购物和零售消费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
这些成为我们分析库哈斯设计哲学的文本来源。

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包括雷姆· 库哈斯的"解构建筑七人展"。1995年库哈斯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年度回顾展的主题,展览的题目是“雷姆· 库哈斯和公共建筑空间”。
2000年5月,雷姆·库哈斯被授予第25届普里策建筑奖。
二、社会角色和专业视角的反思----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库哈斯的理论划分为城市理论和建筑创作理论,分别进行叙述。

1 城市理论

看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如何认识库哈斯的理论呢?这里拟从库哈斯的叙述方式与理论根基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理解。
《颠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 1978年)是库氏在大都会建筑学领域撰写的奇幻"建筑小说",也是了解库哈斯城市理论的最重要的文献。这部集论文、方案、作品于一体而编织的美学文本,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现实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批评。所谓超现实,就是脱离了普遍的理论论述结构。一般的理论模式都为:是什么(问题的本体论)----为什么(问题的研究方法论)----怎么办(问题的现实意义及解决方案)。从库哈斯的有关著作来看,她只注重了第一步骤的渲染和铺陈,偶尔涉及到第二点的研究方法论,而绝少提及第三点。这种似乎从记者生涯中养成的恣意文风形成了库哈斯的研究习惯。
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图二)几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库哈斯被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
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比如,库哈斯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他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在这个意义上, 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
又如,库哈斯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区域和界限正在以无从察觉的方式合并、转型、进入一个更直接、更迷人和更灵活的领域--电子领域。”
从现今的建筑学潮流上看,在建筑界普遍对现代建筑进行了反思,全球的思想界普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以后,渐渐的温和化了。库哈斯是身处在这个潮流之外,他的方法是让现代化更加现代化。面对资本聚集成的摩天楼,文脉是多么的无力;面对新事物的时髦和方便,人性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正如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库哈斯没有回头寻找古典的寄托,没有从人性中寻找建筑的最终归宿;他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对时代前端的筹划之中----至少他是这样认为。他的建筑在形式上依然没有违背现代建筑的造型原则,但在功能上却策划着一场又一场的颠覆----这正是库氏自我对建筑新潮形式的解释。

2 建筑创作理论

库哈斯不爱谈创作理论,尤其不爱谈形式。在他看来,它的形式完全源于他的逻辑--尽管别人不这样看。
总结他的创作理论对我们理解他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明白形式的生成。经过我们总结,可以说有以下几点:
1 对建筑概念的反思。据库哈斯的解释,其建筑创作都遵循着从新的抽象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这或许是库哈斯城市研究的衍生品。
a 人的活动方式--------来自社会的影响;
b 建筑创作方式的变革。
相关内容将在本文三部分论述。
2 新奇的荷兰式的形式。这一点给予他的惊人的创造力有关,又与他受过的造型训练、感受的文化传统有关。毋庸多论。
3 建筑手法上,库哈斯早期受荷兰风格派的影响,对穿插的墙面很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体块的组合,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间(图六)。在室内喜用超现实主义的画作对墙面进行装饰(图五)。在大体块的处理上,常用玻璃幕墙(图四),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墙面常为倾斜一定角度或折现状的(图四)。
4 反文脉----可以看见 ,库哈斯完全沉浸在现代化的海洋中,根本没有对昨日的丝毫流恋。它的理论是前进、再前进,对新事物始终保持者不熄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是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
对将如明日黄花般的现存环境和古迹,库哈斯说道:“去***文脉”。

3.固有的矛盾性

库的理论之所以令人费解,有人称之为理论与建筑设计时间的“巨大断层”,还由于库哈斯的理论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包括:
a理论的侧重点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缺乏普遍性的矛盾;
b理论与建筑作品之间缺乏逻辑可重复性的矛盾----缺乏必然性的矛盾。
这些矛盾是建筑学在整体统一和个人创作之间,创作思维向前的跳跃进程中的必然矛盾,谁也无法消解和避免。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任何理论家都不可能盖世英雄般的用自己的理论去统一建筑界。同时,任何一种理论也无法替代建筑师实践中的创造火花与直觉,像数学一样充满着可重复的严谨逻辑推理。在集理论家与建筑师于一身的库哈斯身上,这些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正是在库哈斯身上又一次将他们清晰的暴露了出来。

三、雷姆·库哈斯的建筑实践

1.波尔多住宅

库哈斯在这个设计中面对的是一个劫后余生、依靠轮椅的业主和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基地小山。他设计了三个相互叠加的房子(图七)。最底下一层为穴状,用于家庭中最为私米的生活。最上层的房子被分为一个夫妇用的房子和一个子女用的房子。最重要的房子被夹在两层之间,是一个玻璃的架空层,被用作起居室。一个长3.5米、宽3米的电梯在3层房子之间穿梭;电梯的移动或悬空,空间发生着变化。紧邻电梯,有一片贯穿建筑的整墙----成为男主人的真正个人天地。
这座建筑充分运用了升降机的特点。升降机的地板被用作是可以变化的楼板。随着升降机的上下,升降机的楼板在地下层----架空的一层----相对封闭的二层之间游动,形成了魔幻神奇的效果。虽然乍一看室内仍然是现代建筑简洁的装饰手法,但底层的混凝土弧形通道、一层透空和二层封闭之间的对比、二层小而多的圆形窗洞、墙上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古典风格的座椅----种种手法,都加强了这种魔幻效果(图八)。
这座建筑反映了超现实主义对库哈斯的影响,也反映了库哈斯在探索用建筑反映下意识的尝试。

2.西雅图图书馆

西雅图图书馆的形式一度曾十分流行(图十)。该作品的创作来源于库哈斯对图书馆及其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反思。
库哈斯认为,建造这样一座图书馆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
(1)网络使得传统的以收藏图书为主的图书馆模式发生了变化,交流无限制,那么图书馆的所以空间也应有交流的特质;
(2)灵活布置的要求使得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大空间;
(3)图书挂肩负的社会责任使得建筑上反映为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
(4)兼顾到各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平等,那么就要化解书本的影响;
(5)基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各层次竖直布置。
最终,库哈斯确定了“5个平台模式”,各自服务于自己专门的组群。(图九)这五个平台分别是:办公、书籍及相关资料、交互交流区、商业区、公园地带。这五个平台从上倒下一次排布,最终形成一个综合体。平台之间的空间就像交易区,“不同的平台交互界面被组织起来,这些空间或用于工作,或用于交流,或用于阅读”,有一种特别的空间交融的感觉。建筑形体随着平台面积和位置的变化形成新奇的多角结构,有新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室内交互交流区中有一个赖特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的大楼梯,这种楼梯形成的破碎空间也是库哈斯常用的手法之一。


3.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竞赛,以库哈斯的新颖方案脱颖而出而告终(图十四)。方案的独特形式使人惊呼:“不懂建筑了!”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它突破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或许有人说,在多震区建造这样的一个形体,是多么的部经济啊----但央视50亿的预算已放在那儿了。也许有人说,这种形式每个学过构成的人都做得出来啊----但历史似乎总是证明,给予总垂青于有见地的先行者。这里,不拟对该建筑作深入的评论,只以此为例,分析库哈斯的创作个案。
与以往从功能上进行反思不同,库哈斯在央视方案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图十一)。
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之德方斯拱门和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图十三)。
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图十二)。
同时,它出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如果这样,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
应该说,这幢建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

4.广州歌剧院

在广州歌剧院方案竞赛中,雷姆·库哈斯提供的方案,是完全新的一种概念:把观众厅与舞台分离。(图十五、图十六)观众厅则跟门厅、休息厅等连成一个折叠的整体。两个部分通过舞台向观众厅的开口实现互动。使观众厅与室外的空间形成观众区,衍生出文化广场的空间。而舞台和工作室及其它部分共同形成“表演工坊”。这种分离使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人流各自有各自的空间;然后才是新颖的形式。(图十七)
以往的歌剧院,都是把观众厅于舞台作为一体而独立于其他功能部分进行设计,然后再在观众厅-舞台这个体的外面搞文章。而库哈斯则从功能和形式上都对此进行了颠覆/也就是创造。价值就在于,把歌剧院恢复到原本合理的状况--不同使用人流的空间分开处理,再使两者在功能的核心/观众厅+舞台处发生交互作用。他使建筑恢复到根本。新奇的形式中蕴含着极端的合理,这就叫做创造。
库哈斯的这样的分离使得观演空间的整体性被破坏,而同时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建筑表现的主体,完整而热闹,强调的是城市性。整个剧院建筑的等级秩序被颠倒,公共空间成为主,而观演空间成为辅,失去了观演空间的礼仪性和神圣感。这样的分离反叛了传统的将歌剧院作为艺术场所的社会价值观,歌剧院成为一个城市的以歌剧为主题的公园。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或者游戏,戏谑并荒诞着。
这也许与燥热的广州对标志的期待和对现代时髦的“新生活”的期待不谋而合吧(图十八)。
四、他山之石----雷姆·库哈斯的些许启示

库哈斯作为一名建筑师和理论家,在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库哈斯建筑生涯的以下特点:
1.对社会现实问题和新事物的关注,并在建筑和城市的范畴内进行预想性的研究,以作为自己城市观和建筑观的基础。正是因为对新的追求,库哈斯还被某些崇拜者成为“全球化的旗手”;
2.对建筑学范畴中的各种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进行反思,不断的针对设计项目提出新的模式(包括行为模式、功能模式等)作为建筑造型的基础。因具有“反思”和“模式创新”的特点,使得有些理论家将库哈斯归入到“解构主义”的流派中。
3.疯狂的造型能力.不知是血统的原因还是地缘的影响,库哈斯的建筑总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形式.对于初见者而言,他的作品的形式总是在第一位的,而创作逻辑则是第二位的.尽管库哈斯在不同场合总是力图纠正这种印象;但不可否认的,库哈斯的造型能力保证了他的最终成功。
对于目前似是而非、浮躁狂热、抄袭成风的中国建筑界,库哈斯的探索也许不乏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建筑学报 2000(10)
[2]世界建筑 2003(3)
[3]www.abbs.com.cn /abbs自由论坛/纯粹建筑论坛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6-28 12:31 , Processed in 0.35413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