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466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11-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说到这个倒想起来,奇怪,论坛上海人好少呀, 非梧桐是吧?反正不多.
你觉得下面这几个人谁最代表你心目中的上海人呢?
[B]严顺开[/B]
早年陈佩斯和朱时茂曾经演过一个名为《吃面条》的小品,朱时茂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抠门的上海男人,说实话,就形象而言,朱时茂更像是北方的男人,而原汁原味地传达着上海男人形象的演员,想来想去,没有比严顺开更合适的了。
上海的滑稽之于真正的幽默,缺少的是一份超逸和大气,但这却不妨碍上海人爱看滑稽戏,图个热闹。在舞台上,严顺开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都是这样的,小心翼翼却少点心眼,经常受苦还说不出,唯唯诺诺有点惧内,偶尔发威还常遭打击。这些形象被带到小品中后,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严顺开的那张脸和他嘟囔着说话的方式得以和上海男人划上了等号,一种代表着传统的,人们想象中的,最富有娱乐性的上海男人的形象。既然是娱乐,上海男人也不真的计较。
[B]姚明[/B]
还用说吗?这个刚刚20出头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为上海男人里的NO·1。这个家伙在一年的时间里迅速窜红,除开体育的意义不说,经济学家分析他说,一个姚明的出口相当于出口几千万吨的大米,甚而有国际观察家要将这个上海男人列入推动中美交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什么叫名利双收,这就是。
其实,还有一层意义大家没有注意到,姚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上海男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姚明不仅身材高大,球艺精湛,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适应美国文化的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单凭个子,姚明绝不会是今天的这样。从哪来的?连姚明自己也承认,上海人天生有这种适应外来文化的素质。
[B]阿发哥[/B]
想要了解上海,《上海滩》是一部必看的电视剧。片子老是老了点,但发哥的大背头,黑风衣,白围巾,歪着嘴笑眯眯地叼上一根雪茄的形象却是经久不灭的。
《上海滩》叙述的其实是早年上海的江湖岁月,这是一段不能被忽略过去的历史,没有像《上海滩》中描述的他们,便很难找到上海文化当中另一面的根源。接受了几千年封建教化的中国农民,直到一无所有,才有那么几个人到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来试试运气。他们是黄金荣、杜月笙,你也可以说那时的上海是一个无赖的世界。像青洪帮这样的民间秘密结社,竟在一个城市里坐了天下。在黄金荣的手下,门徒不下二三千人。可见在这个世界里是没有任何法规的。同样是玩,在北京玩出了艺术,在上海,“白相人”则霸下了一面江山。
[B]张爱玲[/B]
能将上海写的这么烟火气,同时还能在世俗的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的观念,也就是张爱玲了。
在她自创的“张”式风格的小说里,那些笔下的人物,小市民的啼笑是非,无不入木三分地将她身处的城市和人给还原,并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在她的笔下,生活在当时上海的男男女女,有些惨烈,还有些伤心,“因为都是渺小的人生,在可怜的犄角里,周转不过身来,即便是胜也胜不了几寸,败却是不能败的”。直到后来,写出《金锁记》的人死了,她写的那两个人却还没有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连她自己的死也是那般像她的小说,并在若干年后引发了大面积的上海怀旧症。因为总是要怀念,张爱玲只得当起上海旧时的文化代言,许多事情,也由不得她了。
[B]上海宝贝[/B]
这绝对是个另类,但“用下半身写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上海,也就没有多少让人大惊小怪的了,棉棉和卫慧也许并没有有意为她们的小说贴上这样一个标签,但其中却暗合着在一个物质复苏的年代里,一切旧有的价值被打破,而新的一切尚未建立起来时的城市状态。在小说中,这种感觉来源于一种用酒精、红唇、迷离的眼神所勾兑出来的混杂的空气里。
你也可以说她们暗合了某种女权主义的倾向,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上海从来不乏女权主义的声音,实际上,她们更像是一种被彻底解放后肆无忌惮的扩张,将她们的小说当女性作品,毋宁将之看作是年轻的上海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饥渴。
插图选自《别拿上海人说事儿》吴建新绘
我觉得严顺开最代表我心中以前的上海普通人形象,小家子气.
张爱玲最代表老上海知识份子形象.矜持.有股子说不出的味道.
姚明最代表现在上海年轻人形象.年轻,有活力,最重要的对外来文化吸收特别快,如姚明吃汉堡堡很适应美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