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49440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11-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毫无疑问SketchUp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者手中的重要工具了,然而它仅仅是工具么?我不知道开发软件的公司是怎么样的背景,但是它似乎很了解建筑设计,也许比我们更了解……以下是我个人的从该软件里看到的一些对建筑学的理解,也许一种从旁人眼里看到的自己是更加真切的:)
1,类
绘图软件的分类方式有两种:层(layer)和组(group),分别从事横向分级类和纵向分项类的划分和管理.例如对于教室的描述可以用以下方式:
(1)教室中的各个书桌包括书桌里的物件为一个组,教室中有若干个这样的组;一个组里有书桌和很多书本;另一个书桌组里有书桌,椅子和铅笔盒;
(2)教室中有书桌(层次1),书本(层次2),台灯(层次3)...他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分布着。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对象的定位和选择.但通常在设计中,只需使用其中一种方式便可.否则将会陷入繁复的定义工作中去.
AutoCAD提供完善的层功能,对组的支持是通过块(block)完成的,功能相对较弱.层方式的优势在于协同工作:平衡的类划分与实际工种划分和工作进度划分十分类似.前者例如:建筑在勘查的成果(基地图层)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后者例如:方案的逐步深化
相对地,SketchUp提供的是方便实用的组功能,并附以组件(Component)作为横向补充,这样分类的优势在于与现实对象十分接近.打个比方,桌面上书与台灯的关系,比不同桌子上的书之间的关系,就设计的角度而言,要大得多.所见即所得的辅助设计提供相对的全局性环境,这对于方案初期推敲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里,我们其实能够看到不同的分类在建筑学上的意义。
在建造过程中,层的划分是第一关注的对象,比如门的供应商和安装单位可以十分方便地调用出所需信息,数量,型号,位置等等。
另一方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设计的出发点。这是不以层次划分的。比如门前的大树,往往是影响门窗的因素,既而影响墙体,乃至结构。
记忆犹新的是,当年PhotoShop提出“层”的概念对于平面设计的颠覆性革命,但其实所获的巨大成功与其符合了剪刀浆糊的“编辑思维”的恰到好处的融合是分不开的。而SketchUp的这种非传统的分类方式也是对其用户群的仔细研究的巨大成果,是十分“建筑师”化的。这一个小小变化,完完全全地切合建筑师应有地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应有的总控性的思维逻辑,这可以说是它区别于CAD,成为“建筑师软件”的关键一着。
软件给了我们用设计者的思维方式思维的可能,那么,我们呢?求求大家,不要再把CAD导到SketchUp里头再拉起了……
2,建模与建造
放样是SketchUp最最基本的建模手段,刚刚接触SketchUp的人都会对它那神奇的Push命令所吸引。直接把面拉伸成体,这样的直观和方便有如当年刚刚接触3Dmax时,一点Box命令,立马有个盒子出现,且一切尽在掌握的快感。其实这个拉伸,就是放样的基本模式,截面、路径。在4.0版本中加入了沿路径放样命令,让整个放样建模更加丰满起来。
这是SketchUp区别于3Dmax的基本点。3Dmax作为一个入门级的建模软件,其基本思路就是让大家尽情玩玩,享受数字三维制作的乐趣。所以它把可以给客户的一切都提供了,多种建模手段,数以百计的修改方式,蔚为壮观的材质库,各项参数设定也是如此无微不至……不但自身如此,它为插件的所预留的空间可谓软件之最,可以说除了专门的编程软件,MaxScript的开放程度和它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但是,3Dmax甚至为此而牺牲了作为软件的一些基本原则,最严重的是兼容性问题。
而SketchUp在众多的建模手段中,仅仅选取了放样一种,明显是经过了仔细的思考的。而这个思考是建立在对建筑学建造方式的研究上的。比如要建一个圆柱的模,在3Dmax中,可以有好多方法:直接放个圆柱体再做细部处理(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画半个垂直的剖面,然后旋转(这是一般3Dmax的教材所使用方法)……另外还有很多方法就不详述了。而在SketchUp里,方法系唯一的:画水平截面,拉伸。这样的方法是十分建筑的,因为现代建筑的建造不会有与前面说的两种3Dmax相类似的方式,却与SketchUp十分类似。柱子,墙体就是这样一砖一瓦得建造上去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是公平的。SketchUp手段的限制,在另一方面又成为了自由。SketchUp建模方式与建造的契合使设计者不需要作双重的劳动:一方面考虑如何建造,一方面考虑怎样建模。比如如果要建造一个倾斜的(与地面成一定角度)的墙,就可以完全按照考虑的思路去建模:如果它本身是一堵直墙,由于某种原因,它应该歪一点,那就先拉直的,然后推;如果它是跟者基地走的,那就把剖面放到地面上,再把它“建”起来;如果它是按照某一定的特殊方式或规律延伸,那就是沿路径放样出场的时候了:)……也许有一天将会有这样的设问:SketchUp都能建起来,实际都不可建么?
而更加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平面图指导实践的方式。如果建筑不是“放样”的,平面图立面图就不足以指导建筑了。比如Frank Gehry的古根汉姆,他是否使用了航天软件不重要,重点是他肯定不是使用立面图来指导工程的,因为他的东西不是“放样”的。
在一般的建筑设计当中,“放样”还是最重要的建造逻辑。其实这是否是SketchUp的设计者们作为“业外人士”对建筑学的很好的定义呢。当做所谓的平面设计,剖面设计的时候,有“放样”的思想,知道这个面将会作为“放样剖面”存在,对于我们看待这些“面”以及对这些“面”的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的确,他们不仅仅是构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