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67|回复: 18

[推荐]:一本好书《建筑不是房子》(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4 15: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CCTV百家讲坛近期热的不得了,关于建筑方面的也出了本书。讲课者都是大师级的,值得一读。

《建筑不是房子》(百家讲坛系列丛书)  

【作  者】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次印次】 2006年6月第1版 【ISBN书号】 7300073247

目录

1.建筑不是房子  王贵祥
2.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
3.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4.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彭一刚
5.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6.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何镜堂
7.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
8.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上)  李建平
9.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  李建平
10.科学?艺术?生活(上)  王炜钰
11.科学?艺术?生活(下)  王炜钰
12.环境艺术设计  郑曙旸
13.中国当代环境艺术 顾孟潮
14.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上)  楼庆西
15.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下)  楼庆西
16.步行街文化  胡兆量
17.建筑师眼中的健康住宅 开 彦
18.走进健康住宅  高 拯 鲍世行
19.健康住宅离我们有多远  奚瑞林 罗德启 韩增禄


我这有3、4、5、6、8、9,贴出来大家读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6: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3.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主讲人简介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系副主任和系主任;1984年筹建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任所长;1995年筹建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任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建设人才和师资队伍做出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此外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如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2000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布的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纲》(1985,西德英文版)、《城市规划论文集》(1986)、《广义建筑学》(1989)、《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1994和1999,中英文版)、《迎接新世纪的来临》(1996)、《建筑学的未来:世纪之交的凝思》(1999)、《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1)、《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中英文版)》(2002)、《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2002)等著作以及近200篇学术文章。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担任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并担任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杂志和刊物的主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担任过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人,被美、日、英等国的建筑师学会聘任为荣誉资深会员、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内容简介

  吴良镛院士此次讲座的题目名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

  首先,吴院士分析了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从建筑界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入,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直言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而且中国建筑师对本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信心。另外,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也是造成建筑文化危机的原因之一。吴院士也认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他认为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

  在“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这一段中,吴院士首先从基本国外出版的建筑书籍谈起,引出城市黄金时代的概念,并指出中国城市的黄金时代已经来到,各地建设市场的空前活跃就是明证。在这里吴院士再次重申: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最后吴院士分五点阐述了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问题:

  1、着眼于地域文化,深化对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2、从史实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

  3、追溯原型,探讨范式。

  4、以审美意识来发掘遗产,总结美的规律,运用于实践

  5、推进并开拓文物保护工作

  在讲座最后吴院士指出:时代在前进,我们追求的目标必须不断随之向高处发展,难点在于这移动中的目标本身就需要不断寻觅,不能固步自封,学术思想总在原地踏步。文化是与时并进的,积极关注中国建筑文化的提高必然要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中国建筑与文化研究的高潮必然到来,我们要及早地从多方面入手。中国建筑研究需要放眼世界,总当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未来不可限量,难于管窥,要有“大海波涛现代人”的胸怀去开拓进取,当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路漫长,跬步千里,我们必需艰苦努力。

  全文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市场”欣欣向荣,非常热闹。大小竞赛不断,并且似乎非国际招标不足以显示其“规格”,影响所及,国际上一些建筑事务所纷纷来中国的主要城市“抢滩”,进行一场“混战”(说它是混战,因为出题往往未经过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发标、评委组织匆匆忙忙)。由于目前中国建筑师新生力量在茁长,设计机构在重组,经不住大型竞赛的诱惑,因此只能被动地参战,这不免令人联想到1920-1930年代中国建筑事务所在上海等地的租界争一席之地的情况,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大发展,过去与今天已不能相提并论,但目前中国建筑师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则是无疑的。

  繁荣的建筑市场中的设计竞赛,表面上看,是技术与经济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竞争。一般说来,技术与经济竞争的目标和要求较为明显,“指标”具体,而建筑文化的竞争、设计艺术匠心的酝酿则较难捉摸,但非常重要。目前,一般商品市场的竞争战略观念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变到智能竞争,要求掌握“核心专长”,即要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智能。有人说21世纪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能够赢得这方面的竞争,但事实上未必如此,兹举首都博物馆的例子说明。应该说首都博物馆设计不是一般的建筑设计,它本身是文化建筑,又建在中国文化中心、首位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主要大街上,建筑构思理应追求更多一些文化内涵和地方文化特色,事实很令人失望,从参赛的一些方案包括中标的方案中,我们并不能得到这种印象。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在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中,由于操办者的偏颇以及中国某些同行们的哄抬,那位建筑师扬言“对待传统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逼到危险的境地”,今天试看到处“欧陆风”建筑的兴起,到处不顾条件地争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种种现象都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自信。

  浙江绍兴原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苏州分庭抗礼,分别是越文化与吴文化的代表,对绍兴不难进行整体保护,甚至有条件申请人类文化遗产,可决策者却偏偏按捺不住“寂寞”去赶时髦,中心开花,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大广场、大草地,并安放两组不伦不类的庞大的近代建筑,不久前我旧地重游,叹惜不已。这种遭遇何止一地?在“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现在因为湖边高楼四起,在湖中只能看到残山剩水,已失去昔日烟波浩渺的诗情画意。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这类“建设性破坏”已经时有发生,北京从1980年代后期兴起的危房改造,确实改造了一些危旧房,但拆个不停,现已从旧城边缘拆到历史保护地段的城市中心精华地区,眼看雕梁画栋、绿荫满院的住宅,一夜之间夷为平地,不禁为之黯然神伤。

  上述两点危机绝非孤立现象,尽管情况错综复杂,其共同点则可以归结为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与糟蹋,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而实质上是所谓全球化(不是真正的)与地域文化激烈碰撞的反映。

  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传媒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其经济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给地域文化发展以新的内容、新的启示、新的机遇;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也可以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连美国塞缪尔·亨廷顿也说:“在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在人类历史上全球    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但是,事实上,全球化的发展与所在地的文化和经济日益脱节,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当然不能算是弱势文化,但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科学技术落后,建筑科学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虽然在1920-30年代涌现出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努力不懈地介绍西方建筑,整理中国遗产,创建名作,功不可没,但1950年代后,由于国内    经济形势影响,对世界建筑思想的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仍在为过时的学术思想等所支配,如对国际式建筑、现代建筑拳拳服膺。现代形形色色的流派劈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难免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对自己本土文化又往往缺乏深厚的功力,甚至存在不正确的偏见,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全球强势文化,我们一时仍然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茫。成功的建筑师从来就不是拘泥于国际式的现代建筑的樊笼,美国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贸大厦就是一个证明。可惜我们自己建筑师队伍对中国文化认识还不够,钻研还不深。

  城市文明与文化一直为学者们所倡导。在1940年代,美国评论家、在历史人文社会多领域著作等身的学者芒福德(L. Mumford)鉴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曾撰写《城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一书,后意犹未尽,又进一步发展为《历史中的城市》(Cities in History),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在上个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 Hall)在写《明日之城市》(Cities of Tomorrow)之后,又撰写《城市文明》(Cities in Civilization),进一步选择西方2500年文明史中的21个城市,细评其发展源流、文化与城市建设特点,指出城市在市政创新中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表现:①城市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创造,②技术的进步,③文化与技术的结合,④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寻找答案。他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现象,这特别的窗口同时照亮了世界内外,如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14世纪的佛罗伦萨,16世纪的伦敦,18-19世纪的维也纳,以及19世纪末的巴黎等等,清晰可见。为什么它形成在特定的城市,并在特定的时期内,突然地显现其创造力?为什么这种精神之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即逝,一般在十几年、二十年左右,就象它匆匆而来一样又悄然逝去?为什么少数城市能有不止一个黄金时代?为什么又难以捕捉并创造这智慧的火花?在此我们无法对这本巨著所涉及的城市作摘要叙述,对书中的观点未必全然同意,且作者声明,这本书并不试图说明一切,对5000年的中华文化等尚未涉及,这就从另一角度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史、城市史,中国黄金的城市时代是什么?对唐长安、洛阳、北宋汴梁、南宋杭州、元大都以至明清北京等一般的情况学者们大体有所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再发现什么?(说到这里,我很懊悔自己当年林徽因先生在病榻上与我聊汴梁的时候,我未能一一记录下来。)我们不一定象霍尔那样得出同样的结论,但是这些城市确有极盛一时的辉煌,它的发展规律等待我们去发掘和阐明。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并且,依笔者所见,与西方可能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在此情形下,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在国家或主管部门总的建设纲领的指导下,审时度势,及时地根据当地条件,针对自己的特有问题,利用技术进步,创造性地加以解决。每个城市如果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历史文化,总结其历史经验,捕捉当前发展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地调动多方面的条件包括文化优势,等等,城市发展必将大有可为。最近苏州召开“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研讨会就颇有创意,首次公开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研究课题,把研讨会当作过程来办,促成了营造社会氛围和抓好研究成果的互动;我大致浏览该论坛的文集,觉得它给我们的启发还不仅在对吴文化本身的历史发展(从吴越文化到六朝及以后的江南文化等),还在于通过对吴文化价值的新认识,将吴文化研究的主题从历史推向了现代。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租界,“海派文化”的兴起,至少使我国江南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反过来又影响江南文化的发展,至今上海及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活力。不久前,上海召开“中华学人与二十一世纪上海发展国际研讨会”,美国百人会常务理事、百人会文化协会主席杨雪兰女士指出,“文化是上海发展的原动力”,“上海具有丰富和多彩的文化历史,并且已经开辟了特定的文化基础的通道,上海目前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战略性的计划去推动和促进其充满活力和独创的文化,从而来显示上海在中国和世界的独特位置。”

  在《城市文明》一书中,霍尔批判了斯宾格勒(Spengler)所说的“西方文化的衰落”(也包括对芒福德的批判),在斯宾格勒预言的80年后,芒福德预言的60年后,霍尔以本人的著述为证持有异议,在世界大城市中都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创造力与持续的再创造,而整个过程似无尽头,无论西方文化或西方城市都无衰微的迹象。中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城市生命能自我更新,更确切的要问,点燃城市之火的创造的火花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思考霍氏所提的问题,但更要反躬自问,难到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真的成为“弱势文化”?处在“危险的边缘”?在燎原的全球文化下,就如此一蹶不振?面对中国如此蓬勃的建设形势,除了吸取西方所长外,就如此碌碌无所作为?我们不能不反求诸己。

  在此,我想再次重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并向全国学人及全社会广为介绍,这是时代的任务。中国史家对建筑文化的研究不遗余力,1940年代,梁思成先生首著《中国建筑史》;1960年代,经刘敦桢、梁思成、刘秀峰等人的倡导,曾组织当时全国的建筑研究力量,编纂《中国建筑史》,八易其稿;1980年代,十年动乱刚结束即着手编纂《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华夏意匠》也问世;嗣后,《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分卷中,中国建筑部分以其严谨的内容,光彩照人;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中国建筑图书编辑出版,亦为盛事。如果说1960年代《中国建筑史》的编纂是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史家结合的盛举,文革后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是第二代的成果,那么近几年来除了第二代的建筑史家力著相继问世外,一系列中国建筑新图书的出版,如《中国民族建筑》、《中国建筑艺术史》,以及《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等,青年史家脱颖而出。应该说中国古建筑研究经过三代之努力已经蔚为大观,功绩卓著,形势喜人。

  但是,从现实要求看,已有的工作还远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一般讨论建筑文化,每每就建筑论建筑,从形式、技法等论建筑,或仅整理、记录历史,应该说这方面的努力有成功、成熟与开拓之作,这是一个方面。今天,建筑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宜乎以更为宽阔的视野,看待建筑与城市文化问题。过去,我不惭浅陋,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方面曾作了一些评论,如对城市文化、地域文化、地区建筑学的提倡,在建筑创作中提高文化内涵等理论的阐述,此处不再重复了,现针对经济与城市化大发展,以及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对建筑与城市文化发展作一些新探索。

  一、着眼于地域文化,深化对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城市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愈来愈多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历史久远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多种聚落的镶嵌,如就全中华而言,亦可称亚文化的镶嵌(mosaic of subculture),如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巴渝文化等,地域文化发掘连绵不断。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哺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化空间的万花筒式图景。

  如果说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在通史、断代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相应地,在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则相对不足,甚至有经缺纬(地域文化不是没有人做,但分散而不平衡)。多年来,本人提倡地区建筑学,其理论与实践不能没有地域文化研究的根基,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次去西藏就深感对地域文化的再发现,很惭愧年迈八十方初窥宝库,相见恨晚,西藏幅员之广阔,文化之深厚,民族之纯朴,实给我以极大的教育,亦坚定我对地域文化研究之责任与信心。

  前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地域文化有待我们发掘、学习、光大,当然这里指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较为广泛,从建筑到城市,从人工建筑文化到山水文化,从文态到生态的综合内容。例如,中国的山水文化有了不起的蕴藏,中国的名山文化基于不同哲理的审美精神,并与传统的诗画中的意境美相结合,别有天地,在我们对西方园林、地景领域中有所浏览之后,再把中国园林山水下一番功夫,当更能领略天地之大美。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地域文化本身是一潭活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学者谓全球文化为“杂合”文化(Hybridization),地域文化本身也具有“杂合”性质,不能简单理解为纯之又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也要发展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本土文化的积淀,它又在新形式的创造与构成中发挥一定的影响。这些都属于较为专门的问题,此处不多申述。

  (2)从史实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向来重史实,这是前贤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传统,但理论建树必须要跟上。对建筑文化遗产研究要发掘其“义理”,即对今天仍然不失光彩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环境伦理思想,“惜物”等有益的节约资源的观念。从经典建筑群中,我们可以总结建筑规划茁长的艺术规律,例如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中,顺治初年的三座殿堂,后来又经过不同时代断断续续的添建,从中可以领悟建筑群递增的规律(growth development)与自组织现象。

  在理论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是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中国近代本身就是中与西、新与旧、成功与失败、革新与保守交融的时期,从历史经典的作品,建筑师本人的身上,也可以找出时代发展的轨迹。以前文已述及的“海派文化” 为例(建筑部分),这里充满传统与革新、碰撞与融合、理论的困惑与矛盾,又有中西合璧“石库门”建筑的实践,其探索对今天仍不无启发。因此,可以说抛却近代历史,建筑与城市理论研究也就不完整。

  就理论研究来说,我们有必要加强“西学”与“中学”根基。我已多次介绍过王国维先生的名言:“中西之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处于弱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学”与“中学”根基都不够宽厚。相比之下,“中学”的根基尤为薄弱。就素质来讲,我们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我倒不愁他们对当前国际建筑成就吸收的能力,当然需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方向,辨别精华糟粕,但同时更希望善为引导他们在“中学”上要打好基础,在科学上要有整体性理解,在艺术修养上要达到高境界,在思想感情上要对吾土吾民有发自内心的挚爱。最近我成行西藏,动力就来自对祖国“宝藏”补课的愿望,它激发我对祖国文化宝藏进一步学习和发掘的信心,因此我也联想到中国建筑文化的“文艺复兴”,我无意低估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可能贡献(例如在近代上海就曾经出现过“万国博览会”),但中流砥柱,有理由更寄期望于我们的学人,打好根基才能与时并进。当然,加强“西学”与“中学”根基,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能象梁思成先生、童寯先生那样融会贯通,但我们在治学的态度和方法论上,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把历史和现实中纷繁的、似乎“孤立”的现象连缀为线索,渐成系统,并作东西比较研究,这是提高文化修养,激发对新事物的敏感,促进创作意匠的关键之点。

  (3)追溯原型,探讨范式。

  为了较为自觉地把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要注意追溯原型,探讨范式。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一般常总结过去,找出原型(prototype),并理出发展源流,例如中国各地民居的基本类型、中国各种类型建筑的发展源流、聚居形式的发展以及城市演变,等等。找出原型及发展变化就易于理出其发展规律,但作为建筑与规划研究不仅要追溯过去,还要面向未来,特别要从纷繁的当代社会现象中尝试予以理论诠释,并预测未来,因为我们研究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对建筑文化探讨的基本任务亦在于此。历史和现实留存了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当前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并未弄清楚,作为研究工作者,总要有一种看法与见解,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可以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也有可能否定。如果继续深入研究,就不仅是一种看法,甚至可以提高到对某种范式(paradigm)的建构,可以促使我们较为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推向更高的境界。这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着眼点、立足点,这样可以促使我们开阔视野,激发思考,我们的历史研究就必然逐渐从专史到史论,从单纯的历史、文化研究到关注现实,关注未来,并以多学科的视野寻找焦点、生长点,探索“可能的未来”。其实,有创见、有贡献的中西方学者多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现实也要求、迫使我们非如此不可,时代在前进,我们要随时代改进我们的学习。

  (4)以审美意识来发掘遗产,总结美的规律,运用于实践。

  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寄托于艺术的创造,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高低之分、文野之分、功力之深浅等一经比较就立即显现。如果我们在研究中能结合建筑与城市设计创作实践,以审美的意识来发掘其有用的题材,借题发挥,当能另辟蹊径,用以丰富其文化内涵。

  例如,我们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创作中,对这样建立在特殊地点—孔子家乡的特殊功能的建筑物以研究和发挥儒学文化为内容的建筑,它必须是一座现代建筑屹立在这文化之乡,同时自当具备特有的文化内涵,果然在对孔子同时代―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及对中国书院建筑的发展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上,包括装饰纹样等都作了一定的探索,既选择其内在的“含义”(meaning),又予以现代形象表达,创造一种“欢乐的圣地感”(sacred space),因此整个设计能独树一帜,被誉为该市的现代标志性建筑。

  象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就看你如何去因借创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象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落花流水皆文章”,涌出了无穷的想象力,促使建筑师、规划师以生花之笔钩划出情理兼融的大块文章。

  (5)推进并开拓文物保护工作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如梁思成等在从事历史研究的同时,即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修缮、复原设计以至历史名城保护,抢救因城市发展行将被拆除的文物等),据理力争,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文保工作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建设规模变大,内容变多,时间紧急,保护规划工作一般跟不上,并且由于投资者各种方式幕前幕后的介入、法制的不完善,这项工作的复杂性与日俱增,破坏文物的行为此起彼伏,几乎日有所闻,文物保护工作异常艰苦,收效不一。当前的客观情况要求必须积极推进并开拓文物保护工作,包括扩大保护工作的内容(从古建筑园林到城市,从人工建筑到自然景观),研究符合实际的可供操作的保护措施(例如适当地再利用等);争取更多的专业工作者合作;吸取社会各阶层热心人士参与,唤起全社会的认识与关注,以至争取决策者的秉公支持,力挽当前混乱局面。在所有这些工作中,出于专业职责和对历史与后人负责的考虑,文物学术界有识之士在发掘史实,参考国际成功经验与理论,密切与规划工作者结合,投身实际,提出切实措施等方面,更是当仁不让,义不容辞。

  时代在前进,我们追求的目标必须不断随之向高处发展,难点在于这移动中的目标本身就需要不断寻觅,不能固步自封,学术思想总在原地踏步。文化是与时并进的,积极关注中国建筑文化的提高必然要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中国建筑与文化研究的高潮必然到来,我们要及早地从多方面入手。中国建筑研究需要放眼世界,总当以东方的思想情操、美学境界启发新的创造,倡建中国学派,并汇入世界建筑文化洪流中,未来不可限量,难于管窥,要有“大海波涛现代人”的胸怀去开拓进取,当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路漫长,跬步千里,我们必需艰苦努力。

后面胡乱贴张图,否则不能继续往下发,反正是红叉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6: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4.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彭一刚

  


  主讲人简介

  彭一刚,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年来潜心于建筑理论的研究工作和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要从事建筑美学及空间构图理论、建筑设计方法论、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研究,在建筑创作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曾经出版《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创意与表现》等著作6部,公开发表论文59余篇。完成建筑创作多项,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建设部科技进步、优秀建筑设计和优秀图书奖。

  内容简介

  彭教授在节目开始就叙述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在彭教授看来,文化的本身是一个非常混沌,难以琢磨的东西。所以在要说清楚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彭教授从滕王阁建筑本身和《滕王阁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建筑本身可能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但是一旦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自身就被赋予了很大的文化内涵了。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为大家分析了自己的建筑作品:华侨大学的承露泉。通过他对设计理念的一番陈述,就建筑的观赏提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由直觉感受所观照的形式美。

  第二个层次,通过感情的激发,而产生意境美。

  第三个层次,通过解读而感悟到作品所内含的意义和文化的底蕴。

  彭教授在节目中还分析了他另外两个作品,一个是北洋大学纪念亭的设计,一个是浙江舟山沈家门小学的设计。通过这两个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出设计者在从事建筑设计时,千方百计赋予建筑以文化内涵的良苦用心。

  全文

  大家好!建筑与文化我觉得这个命题很重要,但是很不容易讲清楚。这个东西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感悟。但是究竟这文化是一个什么含义?每个人的理解都很不一样。据有关搞文化的人统计,说到目前为止,对文化有二百多种的解释或者给文化下定义。但是没有哪一个定义呢,可以得到绝大部分人,完全同意是不可能的,没有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同。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很难把它讲清楚,所以这里面呢,我就想到过去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就是有人问康德,康德是德国的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说康德先生你是一位大哲学,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这个时间是什么?康德一下子被他问得一愣,他说在你没有问我之前呢,我好像对时间还是蛮清楚的,通过你这一问把我问糊涂了,我也不知道这个时间到底应该怎么来给它下定义。但是后来我们学了马列主义哲学以后,我们也得到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就是说这个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原来就这么简单一句话。

  所以我就感觉到,每一栋房子,或多或少,我说的是建筑,不是说的是构筑物,都包含一些文化的内涵。当然,多少分量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你要把它概括起来讲,说建筑跟文化的关系,要把它形成一种系统的观点,或者是观念,我就觉得真是很难。不知道从哪儿切入,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比如说我见到我们南昌的滕王阁。如果没有滕王阁,那么王勃,这位很年轻的这么一位文学大家,他就写不出《滕王阁序》。《滕王阁序》那个气势是了不得,一开始就是进三江而带五湖,后来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还有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那么一个楼他可以从里面引申出这么一大篇的东西。在《古文观止》里面,《滕王阁序》我记得还是一个长篇的,不是一个短篇的,起码是一个中长篇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滕王阁,确实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个你是不能否定的。

  再从此又联想到岳阳楼,我想如果没有岳阳楼,我想范仲淹,就也不大可能写出《岳阳楼记》来。但是这个岳阳楼也很有意思,我也不记得这个内容了,因为念的时间太早了,是吧,七转八转,搞到最后得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名句,流传千古。所以就是说这个滕王阁也许我们看上去很平常,但是它可以触发文人的这种联想,写出那么宏篇巨制可以写出这么多文章来。

  再比如说黄鹤楼,咱们都知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确实富有诗情画意。所以呢,在我们小的时候,读了这些文章以后,哎呀,很多很多小孩子,可能富于这种幻想,觉得这里面简直是美得不得了。现在呢,我们复原了,到我真来一看的时候,真的颇有一点失望。我没有下车去看过这个黄鹤楼,我是坐火车的时候,从车窗里面看到黄鹤楼,一看黄鹤楼高大雄伟得不得了。另外呢,颜色又富丽堂皇,黄琉璃,红柱子,怎么也跟我小的时候念过的那些诗句,那些文章对不上号。这是怎么回事呢?把我也弄糊涂了,我说如果现在人看到这些东西,是不是能够写出像古人写的那样优美的那样的文章来啊,我都表示怀疑。那么绝对不是要贬低我们复原同志他们这些人的工作的成绩。因为时代也变了,是吧,我们今天人的审美观念都变了。另外加上我们在设计当中,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那么审美的观念呢,现代人和古人也都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好像是一种非常混沌,非常说不清楚的一个东西。

  那我讲什么呢?还是讲个案,想讲一讲就是我们在实际当中,怎么样努力来赋予建筑物以文化内涵。我只准备讲三个例子,我这三个例子是什么呢?一个就是给华侨大学设计的承露泉。怎么突出这个华侨大学的这个特点?它这个建校的年限不长,才四十周年,性质呢它是华侨大学招来的学生来自东南亚,港澳台等等,我说这可能是他们一个很大的一个特点,有别于国内其他任何一个大学,包括清华,北大等等等等。另外一个特点,它是学校。学校是一种教育的机构,要培养人才,而它这个人才是来自真正意义上的五湖四海。我们平常说五湖四海,就是代表从四面八方来,它这个学生经过培养以后,分出去呢主要的也还是回到东南亚和港澳台,当然也包括除了东南亚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地,但毕竟是少数。所以我就想,应该把这个东西突出一下。那么还有一个更难的难题,这个教育用什么东西来体现?教育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你要赋予一种形式,要把这个教育表现出来,我感觉到非常棘手。后来呢我一想,我小的时候,我家里好像有一个条幅,叫芝草琅玕培福地,雨露甘泉润仙林,和这个意思也差不多,也带有一些培育的功能。从这里又联想一下,咱们在《红楼梦》的前几个章回里面,有一个叫绛珠草的,不知道看过《红楼梦》的人可能是不是还有印象?这上面几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泉滋养,饥食蜜青果,渴饮灌愁水。这么一来久而久之它就从普通的这样一个草本植物,就变成了一个带有一种灵性的叫灵芝草。这些东西呢,讲的呢都是培育的是物,培育的是物,但是我们有一种比兴的手法可以把它转化成为对人的一种教育和培养。

  那么华侨大学这个生源的特色不一样,这个用什么表现呢,这也是在反复思考当中。我突然想起来,我们在历史上面,曾经提到过,西汉的汉武帝,在做建章宫的时候,好像在建章宫大门前,有巨大的叫承露盘,承接露水的盘子,我说这不是很好吗?就是做一个大的盘子,承接雨露甘泉,然后呢,经过培育以后,再分散到全国各地。所以我当时在设计当中,在脑子里面就有了一种形象的一种概念。我这个人性子很急,开会之余,我就在那文件的反面,白纸,就勾了一张草图。勾了一张草图以后,我觉得呢,从造型上看,还可以吧,还说得过去。这个咱们要说服甲方接受这个东西,你光给他图不行,我也还得给它杜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叫什么呢?叫聚莘莘学子于五湖四海,育创新英才惠四面八方。那么回来以后我就画了一个比较正规的一个图,我当时画的这个草图要比这个草得多。回来以后整理了一下,因为对于它校园比较熟悉,因为我去过他们学校,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去了以后,他们校领导看了以后,很快就给我一个反馈,说可以,我觉得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边呢,就是进一步往深入的地方做。但是我自己感觉到,我们没想到这些东西,费了一些脑筋,盖了这么一个东西,我不大相信读者会能够理解我们这个良苦的用心,你说的那样的东西,什么建章宫,人家没有读过历史的人,根本不知道是何许物也,所以那套东西还是不行。我说恐怕还要想一点办法,我除了这个主碑以外,我们可以说它叫一个三层结构的一个水景建筑,还得要做一个辅碑,把这个意义再明确一点。所以在这个后面,在这地方又做了一个辅碑。这个辅碑我的意思就是把这个东西刻上去,就是刻我刚才讲的,就是聚莘莘学子于五湖四海,育创新英才惠四面八方。同时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华侨大学的特点,在前面做了一张世界地图,就是意思呢,我们这个学校的生源不完全是来自国内,也包括海外。后来他们学校的意思呢,还要把他们的校训也刻上去,我说那刻就刻吧。

  我的想法当时就到此为止了,干完了以后他们学校说最好有一个碑记。下面就是描绘这个建筑物了,它说其像耸耸兮,喻智者之乐山;其泉汩汩兮,比仁者之乐水。其盘坦荡兮,承雨露于八表;其柱伟岸兮,状教育之四维。其形方正兮,标崇德而明诚;其势挺拔兮,示奋发以致远。其波叠叠而三折兮,表乐教乐学之不倦不厌;其水漫漫而四溢兮,征无量英才之嘉惠瀛寰。

  寄来以后,问我有没有意见,我说写得太好了。我原来没有想到这么多,什么四根柱子还象征四维,我四根柱子主要是为了顶这个盘子,没有这四根柱子盘子就起不来,是吧?我没有想到的事情他比我想得更多,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说简直太好了。

  我又想到刚才我们讲的《滕王阁序》,滕王阁也许没什么了不起,到了王勃的手里头居然可以发挥出那么大的一篇文章。我就感觉到这位先生他在欣赏这个东西的时候,和一般的观众就大不一样,一般的观众到那儿去,看看就完了,也许觉得它好看,也许觉得也不怎么样,走掉了。他可能是奉命要写这篇东西的,所以在看的时候就特别地用心,就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他实际上不光是欣赏,而是一种解读了,把这个东西解读得比我原意还多得多。所以我过去,老实讲,这个解读是从西方传来的一个名词,我不大怎么理会的。我说建筑物是直观的艺术,大家看看就完了,还到那儿去看了半天,还在那儿解读,还不把人累死,你们去欣赏建筑,有这么去解读的吗?我想恐怕没有,包括我也没有。所以过去对西方这个东西我不大理解,也不怎么推崇,通过他这么一看,我觉得呢,还有一点道理。所以我就有一个什么体会呢,我就觉得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呢对艺术品的观赏呢,也可以分出一些等级和层次,当然这个对不对,和大家共同来探讨。

  第一个层次,就是由直觉感受所观照的形式美,我认为这个层次应该是任何建筑中都不可或缺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呢,我看我们大多数的建筑师,还是在形式上做文章做得比较多,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形式现在都充斥于建筑行业里面,标新立异。我觉得呢,有的也是做得确实是很好,很好看,但是就此就到这样一个水平呢,我感觉到好像还不太够。

  所以我认为还有必要进入到第二层次。就是通过感情的激发,而产生意境美。这个意境美,这种体会是我从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感悟出来的。我写过一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确实到里面去,不一样,诗情画意。不是干巴巴的几个房子、几块石头。现在我们也有不少园林,说是园林,进去以后呢,索然无味,就是那种意境表达不出来。要是我们跟西方的文化呢,接接轨,我们借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缺少一种场所精神。我觉得呢,这个随着我们文化品味的提高,我们一个东西,不仅光要好看,而且还能够激发人家的感情,就像中国古典园林一样,具有一些诗情画意。

  到了这个层次以上呢,我觉得还可以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通过解读而感悟到作品所内含的意义和文化的底蕴。

  我觉得就我看来我们讲建筑与文化真正的体现应该是起码应该进入到第二个层次,不完全停留在这个形式美的这个层面上。那么最好能够进入到第三个层次。就是用我们中国的传统的话来讲,就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太多的可以供人发挥的余地,但是应该对于那些文化层次高的人,通过联想可以激发他们的这种想像力,可以解读出更多的含义来。所以我原先并没有这种奢望,我只是说让他们学校里面看起来还可以,就行了,要求不是很高,后来通过他这一解读,倒是把我的思想提高了,所以我觉得观众和建筑师是互动的,是可以互相促进的,也可以教学相长,对学生来讲也可以叫教学相长。从我们建筑师的主观上面,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于成功与否,那个东西我们也很难来计较。你认为你想得好得不得了,别人看了以后木然,觉得我根本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从建筑师的这个主观愿望来讲,应该把自己的作品尽量地能够赋予它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我觉得呢,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当前来讲,我们可能还是做得有点不太够。

  我过去写过一篇文章叫《悦目与赏心》,悦目就是眼睛看上去很舒服,就是形式美;赏心就不一样了,赏心就是说 除了看了很漂亮以外,还能够给人一种情感上的一种激发,产生意境。那么更高的一个层次,这可能还是借助于外国理论,就是讲meaning这个意义,如果能够赋予它一种更深刻的这种文化内涵的话呢,它就有了意义。如果是这样的东西的话,我觉得也许我们建筑呢,可以整个来讲提升到一个新的一个层次上面去。

  我要介绍的就是第二个案例,我国第一所属于现代性质的一个大学,这就是北洋大学,也就是我们天津大学的前身。到了1995年,正好是一百周年的校庆,学校里面说了,说我们校庆总要搞点名堂,搞点东西吧。那么校友也很多,都慷慨地捐款,我们从它的老房子里面找到一张旧的照片,其实已经不是照片了,而是印刷品:三层楼的小房子,进门的地方,两根柱子顶一个拱,比例也不对,矮趴趴的。上面是窗子,窗子墙当中有一个圆的东西,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好像是一种双龙戏珠。考虑到那时候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呢,正是张之洞,李鸿章这些人,在搞洋务运动,那么也有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这些矛盾在里头,所以有一部分人,感觉到这个中国的国体不能丢,所以提出来的口号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所以当时新建出来的学校老实讲,都是属于外国建筑师建筑的。比如像清华的礼堂,还有我们当时我念一年级的时候,唐山交大,盖的房子都是那种英国式的房子。后来我去年到上海交大去,给他们新校园评审的时候,也和我们那个学校的房子差不多。

  但是老北洋这个房子真有意思,既底下是一个拱柱结构,那么用我们后来的话来讲,就是“帕拉蒂奥母题”,就是这个“帕拉蒂奥的母题”,用两根柱子顶着一个拱券,这种组合的形式,作为一种母题的话呢,我们通常叫它“帕拉蒂奥母题”。可是它的比例不对,那么尤其是那个双龙戏珠,一个是典型的西洋古典的东西,一个是很典型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要把这两个东西搁在一块,这显然是有点不协调吧。我是搞构图原理的,大家可能有些人看过我的《空间组合论》,是讲形式美的,这个形式美最忌讳的就是不协调不统一。

  另外就是复古,我对复古的房子非常反感,就是所谓的欧陆建筑什么等等。那么你这个人一直是反对这种仿古,你又是反对折中,这一次你怎么好像完全和自己的思路背叛了,搞起来复古,搞起来折中呢?我是觉得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北洋大学,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用折中,用一些仿古,特别是把原校园里面这些具有一些典型性的一些所谓的符号象征,如果能够把它组合在一块,我觉得还是不妨试一试。

  所以当时我也是信手画了一张草图,后来我就征求了几个朋友的意见,他说这个构思还是不错,因为学校里面要求,至少要有四块碑放到里面去,一个就是天津大学跟北洋大学的校史;另外一个就是校训实事求是的校训,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老校长,茅以升手书的,这个必须要放进去;还有呢,北洋大学的校歌;再有一个呢,北洋大学发出来的第一号,也就是第一张的毕业文凭。这个文凭都有档案在,他们在故宫博物院里,把这个档案呢,查完了以后,又拍照,又复印,什么等等。

  他原来请的是哪一个,请的是一个搞工艺美术,搞环艺的一个美术老师去做,结果他把这个很分散地放在校园里头,不仅形不成气候,而且还砍掉很多树,校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个办法不好,我说还是集中起来,在我们学校的中轴线上面做一个体量比较大一点,比较带有一点永恒性的东西。我说干脆狠心用花岗石砌,尽管这个东西是十米乘十米,只有一百个平方米,大家有了这么一个东西,每年校庆,大家好像过去校庆心里头是空空,说了北洋大学,看也看不见,一点什么可以琢磨的东西都没有,有了这个东西,大家就可以到这里面去凭吊一番,看看我们这个学校的前身怎么怎么样。所以我就觉得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这么一个小的东西,如果我们认真地对待的话,还是有可能赋予它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要介绍的第二个案例。

  这是我最主要的设计以前,画的一些表现图,这是用马克笔画的。还有就是它的平面,这是那个四块碑,就是这四块碑。如果这是我们学校的轴线的话,这块是校史,这块是校训,这块是校歌,这块是那个毕业文凭,这个毕业文凭发给谁,就是我们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庞宠惠。正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山东牟平县的校友呢,又捐来一个马寅初像,也是我们的校友,又捐来一个马寅初的一个铜像。那么我就说没有别的好处理了,只有在这个地方因出一个横轴。在横轴这个地方,加了一块碑,把这个马寅初的像就是放到这个地方。这两边就做两个坐凳,这是画了一个夜景,这是当中的一块。因为要确定这个字的大小,还有这个龙的图案,究竟是放在什么位置,还有大小,这个比例尺已经放得很大很大的了。这个就是那个碑,我只是画了其中的一个碑,上面是我们北洋大学当时的校徽。这底下“实事求是”就是茅以生先生写的。因为盖完了以后,四面放着碑,当中显得太空,所以又在后面做了一个圆的像磨盘一样的这个躺在地上的这么一个圆盘子,当中刻一个槽,这是一半,还有另外一半,这个是槽就是“1895—1995”,这一百周年,这边呢你看是北洋大学,这边呢是天津大学,正好形成一个图案。这个外面呢放12个墩子,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这个字,不要被人家碰坏了,因为那都是见棱见角的东西,一旦碰坏了以后就不好修;同时呢,也给一种向心凝聚的感觉,这个也象征着我们校友关心学校,这种团结合作协调有这么一种象征的意义,要不然的话当中就显得很空。

  那么下面再看看它的照片的效果,这就是从远处看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有人说像一个凯旋门。这个就是比较接近一点的一个照片吧,这就是从很近的地方来看。这个大概有三层楼多高,12米,按照这个标准的法式,就是塔斯干柱式来做的。所以呢,这次我说复古复得相当地道,包括上面那个拱券的那个线脚,还有那个拱形石,我们都照着标准的样子做的,一点都没有动它,就是说比原来他们留下来的那个东西是更标准一些,更典型一些。

  这个就是当中那个做的那个盘子,这个盘子直径大概是1.6米。那么这是上面的那盏吊灯,因为上面很高很高,所以这个灯就必须要做得很长,我记得这个灯做了三米多长,而且为了换灯泡方便,灯不是放在里头,这个四面的灯泡放在外面。刚校庆的时候,把这个灯打开,晚上看来还是有气氛的。

  那么前面讲的两个案例,应该说因为本身都是一种纪念性的东西,虽然小它必须有一点象征,或者有一点文化内涵,不然的话呢,这个你就说不过去。所以呢我就选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来说明,我们做东西的时候呢,应该注意,尽可能地赋予它一些文化内涵。

  那么下面讲一个例子,就是刚刚完成的舟山,就是浙江舟山,是一个岛,岛里面的一个小学,叫沈家门小学。这个沈家门小学,据说是全国五百强之一,是全国的一个重点小学。

  这次教育局有了钱,说让他们盖一个新的校舍,找地又不好找,结果把原来20世纪50年代盖的一个疗养院就是给了他们。那个疗养院的房子也很奇怪,是那种也是有点那种仿古的意思,也是那种曲线,你说它民居吧,它比民居又厚重,你说它不是民居吧,它多少还有一点浙江民居的那种味道。但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它那个屋顶是黄琉璃的,一看上去就觉得这个很难做。他们说好办,彭老师你只要把这个新的校舍做完了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瓦整个都换掉。这个他们还真是实现了,这回我去的时候,他们把那个全部的琉璃瓦都撬掉,就是用我们后来跟这个协调的一个瓦。再有呢,它这个也是,这是我当时画的一个设想图吧,因为这个方向很长,而且是东西向,要是平行于这条路就是东西向。但是大家知道,这个学校里面,这个房子是不适合于东西向的,特别是浙江,很热,通风的要求也比较高。那么按理说这是只能做成行列式,一排一排 一排一排的。这是教室,这是图书馆,这是一个实验楼,还加上一些音体美等等房子,把它拉出去。另外,后面好多老房子还不许拆,说那个房子拆掉非常可惜,结果进去一看,那个地基非常地局促,而且在前面大概是在这个位置上面,还有一个废弃的一个水塔,很高很高的一个水塔。路面比它高大概一米五,就是到了学校,一下子就降下去了。,里面的树倒是不少,因为它毕竟在那里已经作为疗养院做了几十年了,近四五十年了,树不错。我进去以后,我说这个地方实在没法盖,一个是挤不进去,另外一个就是周围的房子太糟糕,周围隔着一条路,很近很近的地方就在这外面是住宅,这个也是住宅,那个住宅相当得杂乱等等。

  那么人家也是说我们找了好些人在这儿做,结果没有一个方案做得他们认为满意,所以我们才跑到天津去,专门找你,你也不做,那好像觉得好像我们下一步不好再找别人了,别人也就更不干。我们心想,这个教育事业总还是得支持,我们只能在这个特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把它做好。

  所以我们基本是行列式。你看教室,朝南北,这是教室,朝南北,这个实验室也是朝南北,这个自习室还是朝南北,图书馆再朝南北就太难看了,成了兵营了。结果给它做成一个方的,方的完了以后,这边不开窗,这边也不开窗,所以它的窗户还是开在南北向。那么在形式上讲怎么办呢,都是这种条的东西,一个是挺单调,另外后面这些老房子杂七杂八的,太难看。所以我就想了个办法,在当中给它架了一个桁架那样的一个桥。你看这个地方是教室,这个地方教室,这个地方有一部楼梯,这个地方有一部楼梯。后面呢,消防来讲还缺楼梯,或者在这两个地方,加两部楼梯,那与其那样的话不如做一个连廊,在连廊当中做一部楼梯,那么这部楼梯完了以后,这个消防的问题也解决了,后面就可以给男女厕所什么等等。

  因为加了一个连廊以后,这个地方大家看看,就变成了一个三合院,这个连廊如果是房子,一个就是增加了东西向,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太堵了,看上去的时候不够透,所以我给它加了一个架空的廊子。那么现在盖完了以后,大家看看,觉得这个廊子还是可以被接受的,这就是我刚刚去拍的照片,因为太局促了,要照一个完整的,站在这个当中,照一个完整的我这个相机的镜头是28mm的都进不去,所以只能偏,照了一个这个东西。

  进门的地方,它这个南方的学校很简陋没有什么门厅,也没有什么其他装饰,而且廊是不封的,它希望通风比较好一点,我就把这个门口稍微强调了一下,然后架一个廊子。这个廊子一共呢,你看,底下一层可以通的,第二层可以通的,第三层可以通的,第四层仍然可以通的。但是呢,轮廓线稍微下来了一点,这个地方加了一个楼梯。按理说,你楼梯总要封,那么楼梯的顶就应该盖在这个地方,是不是,盖在这个地方高度就差不多了。

  可是学校里面也希望能够带有一点标志性,我说索性把那个架高一点点,上面你看吧,是一本书,小学生嘛,上面举起来的是一本书,多少带有一点象征意义。他们甲方提出来,说我们这里面好多子弟都是渔民,能不能反映我们岛上面的渔民的这一个特色。我说这个看来很难了,我不能够把上面的书改成一条鱼,对不对?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在这个地方,你看,给它做了两个钢条,这个地方好像是一个鱼一半插在水里面,一半露在外面。我说我已经给你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再没有办法满足你的要求了。

  这个地方你看吧,就有一点吸取浙江民居特点,但是单坡的,这两个地方,我们是源自哪儿的呢?就是我们浙江民居的那个马头墙,就是马头墙,要真是马头墙也不好,一跌一跌下来,好像这个时代性也没有了。做一个这个东西,我有一点象征的意义,但是又不完全是马头墙,这个也费不了多少钱。这个地方正好是个楼梯间,这一条带形窗就是给楼梯间一点采光,这边进去,就是把那个稍微加宽了一点,加厚了一点点,这边做一点网格以后呢。那个栏杆,现在防火规范要求的栏杆也很厉害,这小学生才这么高一点点,要求栏杆防火不低于一米一,而且都不能够用横条,横条怕学生爬,所以都得用竖条,那也没有办法,那防火规范,咱们总是应该遵守的吧。

  那么再往下看,这是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实在是,也是无可奈何,这是一个方的,正方形,就是四面挖了四个槽,这边朝南开窗,两侧就是封起来的,当中有一部转梯,对着这个转梯,我们上面做了一点尖的东西。因为对小学生讲,做得太老气了,做得太死板了,小孩子也不喜欢,但是你要像那个幼儿园那样做得那么花花哨哨热热闹闹的也不行,当时我就想这个瓦最好能做成灰瓦。浙江民居都是灰瓦,也是考虑到小孩的喜欢。你把那个小孩学校做得像苏州园林那样的粉墙黛瓦,那恐怕也很难被他们接受,再说周围的那些房子都是红瓦,所以我就介乎其中选了一个暗红的颜色,就是一种深咖啡,或者说是带褐色的这个瓦。这块不好办了,这块瓦铺不上了,结果他们就用这个瓦压平了以后就像贴面砖一样贴上去,因为它太陡了,这就是图书馆的那个部分。

  前面有一个水池子,因为刚盖完还没有灌水,有一个旗杆,他们希望在这个地方老师可以召集孩子们聚会,或者是训话之类的,

  再往下,那这就是刚才是从那面来看,这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从图书馆那个方向,这是图书馆的一个角这样看过去,这个是实验楼的山墙,这地方看起来跟刚才那个不完全一样,因为这边是三层那边是两层,这地方是个进门,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房子都有这样一点相当于这个风火墙的意思,这样的话呢就可以保持整体上的统一协调,

  你看这个廊子为了小孩不会爬上去,返到里头来,跟这个有一个凹进去的,小孩要爬,脚不能够踩这个,他就翻不上去,这也是尽量地想办法让它有一些细部上有一点变化,虚实有一点变化,这就是从廊子里面看这个钢架子,这就是那个塔,这是从三层的廊子来看,这就是那个院子,那个我讲的鱼,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这个地方是用细的金属杆子,这个是用菱形的金属杆子,不是像鱼鳞吗,那个像鱼尾巴,像鱼尾。

  这个跟那个一样的,这是一个局部,这就是从底层的廊子通过去,因为这个钢架子,为了突出这个钢架子,上面这个楼板往里收了一下,要不然的话,那个栏杆和那个主结构贴在一块就没有层次了,另外我还建议他们把里面栏杆的颜色和这个颜色稍微暗一点,所以这个层次从整体上看就是还可以分得开。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这就是那个象征性的那个风火墙。

  这是图书馆的室内,图书馆不是个方的嘛,正好对着方的正中,做了一个圆梯子,这个二层上面做了一个夹层,底下放书架,上面做学生电脑阅览的一个部分,作为那个部分使用的。这是上面那个尖子从底下往上面看,这是图书馆的二层其他的部分,本来我们想把那个梁都吊起来的,结果他们打电话说,我们把那个结构打完了以后,说不吊也挺好看的,那我说那就好,那咱就不吊吧。把这个梁露出来,因为这个梁还是弯曲的,因为它这个面都是弯曲的,这是从上面看这部旋梯。这是一个普通教室,每一个普通教室,都有一个背投式的一个大的屏幕,学生也不像我们小时候念书一排一排一排,这个黑板老师站在这儿讲,都是小组,你看,四个学生一组,四个学生一组,教学的方式都改了。所以我真是感觉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是相当地可观。

  因此我就有一个什么体会呢?我就觉得从我们建筑师的主观上面,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应该把自己的作品尽量地能够赋予它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要讲的就是这一点,讲得不好请大家原谅,谢谢大家。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6: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5.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主讲人简介

  齐康,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经主持包括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怀安周恩来纪念馆等百余项工程的设计工作。齐教授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国情、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探讨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做了不懈的努力。他的作品曾经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2项、银质奖2项、铜质奖2项。出版《城市建筑》等专著2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1997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内容简介

  齐康教授至今已经设计建筑作品一百余项,他的这些作品由于处于不同的地区,这些建筑都体现出了地方的特色。在节目中,齐教授通过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福建博物院等作品的分析,对地区建筑文化的体现归纳出九点结论:

  1、地区及地区的环境是建筑的属性。

  2、建筑有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各地文化形成了一个总的文化价值。应该把建筑的价值观提高到一个总的价值上来。

  3、人类在认识自然和人造环境过程中,对建筑的理解常常会出现一种失去平衡的情况,这需要我们用正确的理论来纠正它。

  4、文化是世界建筑世界文化里头最高的一个层次。

  5、存在有意义,关系也有意义。讲文化的世界就是讲意义和解释建设的世界。

  6、城市有四种人的观念:领导观念的城市、学者观念的城市、老百姓观念的城市和开发商观念的城市。应该把四种观念统一成一个整的观念。我们求得未来,就是要有未来的城市观念。

  7、建筑设计应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

  8、有六个字非常重要:传承、转化和创新。

  9、用整合、整体的思想,分层次、分大小、分性质、分品味地建设我们新的社会主义的城市和建筑。

  全文

  我们建筑界的前辈,杨廷宝先生,梁思成先生,童寯先生,包括刘敦桢先生还有其他的老师,各地的老前辈吧,华南的也好,长沙的也好,都有些前辈,他们都对建筑与文化在那个历史时代,做出了非常艰苦的工作。对我们今天来讲,应当说是一个继续吧。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时期,面临了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的时期,我们国家的城镇面貌,有非常大的变化,有成绩、有缺点。所以我想,今天先谈作品,后谈我的论点,看看这个论点对不对。还有呢希望大家还是带着一个批判的态度,因为每个人的实践是非常非常艰苦的。

  我的悲怆是什么呢,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再要下工地爬脚手架有困难,我喜欢实践,但是创作的实践不容许我再多实践了,后头有很多年轻人跟上来了,我希望他们成功,也希望他们在困惑中间不要灰心,继续前进。所以全社会进行一次建筑与文化的教育非常重要。

  那么我们最近出了系列的书第一本叫《城市建筑》,现在正在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本。也抓了一个点,把苏州作为一个区域来解剖,研究苏州大区域的演化,研究苏州古城的演化,再研究江南村镇的演化,这三个也基本结束了。那么我自己呢,还想写一些科普的书,这样子呢,来解决一个全民的建筑教育问题。我想我开始的发言就到这儿为止。下面呢就看幻灯片。

  一个作品呢就是我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进门就是有一排树,那么这个地点非常难选,后面是一个有主席像的一块雕像。那么最后呢,我做了四五个方案,决定用这个平面。

  图书馆的功能,功能不只是看书,而且要有交往。在国外,图书馆里的交往空间占十一分之一。所以我们在这个图书馆里有比较多的交往空间,我说这是跨世纪的任务。这个图书馆大概每天有一两万人能够进去,里头有很多的交往空间。因为人的知识的交流,不只是人对书,还有人对人。

  比如说我跟植物学家,跟历史学家交谈,我觉得都对自己非常有帮助。有一次我在农村看到一个木匠在做一个台球板,那个榫头是上大下小,我说你为什么上大下小,他说你等等就看到了,他然后就把桌子就对在榫头上面,他用榔头狠狠地一敲,这个桌腿,乒乓球的桌子它就完全牢了,动也不动了。所以我觉得民间有非常多的匠人工艺和水平,所以我觉得,我比较怕听到院士两个字,太特殊了,我觉得我们平心静气,在地方上有非常非常好的人才,他只不过不在北京,不在一些特大城市,他们的智慧同样是人类的非常大的宝库。

  那么这个造型要跟后面的房子要有某种吻合,老院士钱令希同志讲齐康你可以定下来了吧,我就定下来。后来我就在这儿做了两个眼睛,我说要有点特点,我这个玻璃是斜的,后来就变成特色了,这个得了辽宁省的一等奖。

  这就是背面了,背面因为有主席像,我们背面就是环抱的一个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建筑设计,所谓地方地区把周围的特点,都要很早地去寻找它、寻求它,我们寻求的特点,越深,我们越能做出有创新的工作。

  这是二楼的报告厅前面的走廊,这是入口的地方,这是背面的情况,这是一个塔院,边上有一个是明朝的塔,那么这个县呢是比较穷,溧水,我说我奉献为你们设计一个塔院。结果我在现场上做了很久,那个书记很高兴,县里的设计室配合我的,我做的一百多个工程,很大一部分是跟县里头,市里头地方配合的,那么这些同志们也愿意跟我们做,这样子我们就能把工作做成功了。

  所以我觉得这里头有两句话,就是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建筑师,所以我经常劝我的学生要下工地。像最近我们这个研究所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风气,我留下来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吧,前两天我说不见了,她跑到温州去,因为温州我做了鞋都文化,她到现场去看工地了。所以我觉得大家真的想下工地,在工地上做很多书面的意见或修改,工地某种程度是升华设计。工程做错了怎么办?有一次做五台山体育馆,整个梁头都错了,整个一圈梁都要撬掉,不可能,后来我就了用这个梁头把它作为一个微小的装饰,结果还是成功了,大家也不知道。所以我觉得建筑师要有这个思想,那么我这儿呢,就探索一个现代的手法,和古代的建筑的一个结合问题。

  那么这个结合靠什么?靠尺度,靠色彩,靠形体。这个就是我们的柱子,不是像古代的柱子生根一样,是这样一个柱子。

  这是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个馆得了20世纪80年代优秀作品的第二名,这个在南京是颇有影响,但是这个投资到现在为止一千万还不到。

  我的父亲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在拉贝手下工作的,去抢救,他差一点给    鬼子刺杀掉,而且我亲眼看到    鬼子用皮鞭抽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所以我最近在开始写我的回忆录。第一段我就写我是一个爱哭的孩子,生到世界上来,总是看到事情要掉眼泪;第二段就写了,爸爸走在脚手架架上,从小就看到父亲就这样在脚手架上。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说我就看到    人的皮鞭,我坐轮船快要下船的时候,我看到父亲来接我了,接我们兄弟两个,我说一边听到的是皮鞭的声音,一边是两个孩子在喊爸爸,所以说,把这个几乎每天都在写自己的一些回忆。

  那么第二期跟第一期是非常难衔接的,那么我们做了一把军刀,再做一个头快要砍下来,再有一个手挣扎出来,这个呢,做成功以后,跟第一期结合了,现在做到第三期很可能投资更大了,那么我们想再做一些实验吧。

  这是一个人头,这个人头这是有三米,这有两米多高,一个人头砍下来了,这个呢有个人从土里头挣扎出来,抓这个手。所以活埋的人非常非常多,在南京大屠杀,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那么香港的人呢也捐钱,所以实际上市政府,只花了七百万左右。那么这个手伸出来以后,我就把鹅卵石一直做到地坪上,就是每个卵石就像血一样流出来。那么在门口呢,我就竖了三根黑颜色的杆子,画五个红圈圈,红是表示血的概念,说明的意义很深。这门口竖了一块牌子,是1937年12月13号到1938年1月份,我的父亲在抢救难民的时候,    人的枪刀就对准他,他挂了一个红十字,他以为是真的,差点要杀掉他,他就大喊了一声,就是美国人教授的名字,后来把他解救下来。另外一个陪我父亲的人,    兵狠狠地在他背后踢了一脚。那么很多小孩来看的时候,开始觉得场地很好玩,有很多鹅卵石,开始就去捡,后来看墓碑,我们有13块记事碑,看完以后呢,小孩都把石头都丢回去了,确实是一个教育人的基地。那么市长说你能不能在地下用红颜色写30万,后来我受他的启发我就是用中文,英文日文写上30万,就是被屠杀,所以这是等于说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所以后来我经常跟许多同志讲,标志性不一定是高的,关键在于它的意义,关键在它的意义。

  那么我就表现生与死,这个就表示死亡,是卵石,这个是生命。这个是最后到了遗骨陈列室的时候,我想用建筑的形象来表现,这都是刻上了死难者的可以寻找到的名字,都刻满了,那么我就想做一朵鲜花,一个花圈,一朵鲜花,就是表示来哀悼的人,是从内心发出来,纪念我们的死难者。,中间有根缝,这让大家去想像了,有一些悬念,所以我们觉得建筑创作的路是非常多的,最后我要归纳/这是什么悬念呢?    鬼子把中国人刀劈的情况,就留了一个空隙吧。这里呢有一块碑,五十米长,前后,这是活埋的情况,这是水生火热的情况,这个就是大屠杀纪念馆一个比较标志性的一个场地。

  那么下面就看河南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是五万平方米,加上宿舍区是七万平方米,中央投资是大概两亿五左右。那么河南博物馆做的时候,是他们考察了一下南方我的工程,他们说我们不投标了,就是请你来做。那么临走的时候,厅长说请教授再做一个方案,那么后来我们说就回家再做吧。但是火车提前八分钟开掉了,我们走不掉了,所以就在河南改了一改。我们想个点子,这叫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吧。这个大家思想,觉得这个意义重要。另外一个我们叫它中原之气,又叫它九鼎定中原,所以我们就做成这么一个象征性的东西,这就是河南博物院的一个情况。    的美国的,一些建筑师们,来看了,都要这个符号,甚至于    通过大使馆,两次来要我们这些装饰性的东西。

  那么这个里面什么意思呢?因为那么大墙面,水流起来不得了。所以这个起了一个挡水又是一个盲窗,也开一部分窗,这样子把造型丰富。那么室内呢我们就想到,河南简称是豫,豫是大象的意思,我就把每根柱子上挂上了象鼻子,象鼻子一挂,这是河南了。那么这里头呢,有一个大型的雕塑,就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这个工程盖完以后,现在已经开始起来了。所以我就觉得在河南中原的地方,这个建筑一定要做的非常大气,要有气派。而且只有这个金字塔可以做得高一点,其他你做得高,人家说你这不是博物馆。所以这里头《河南日报》几乎连载了一段时期,把参观者意见都反映出来了。

  在那儿也有一个民间的徒弟,34岁,手艺做得非常非常好,但是后来34岁的时候太累了,他是国家的民间匠人,他在窑洞里带着他的夫人一起做,他现在很出名了,但是到了34岁就突然死去了。结果他的夫人到南京专门来看我,我说你也是我的孩子,继续奋斗吧。她最近在台湾在国外也有展品,也是全国的手工艺展品,每次都得大奖的。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朋友,都有很多故事。

  这个是入口,这个是门,这是我们走道,这是一个走廊,门口有一些带有传统特点的符号,这个做的就是人与象。这是一个版画家,是一个女的版画家,在四川还是挺有名的。她呢,一定要来做,她是用版画的手法来做,做的花了80万块钱。装好了以后,也有人很多反对她,那么,说要把它拆掉,领导问我什么意见。我说,整体上是好的,细部上尊重作者的意见。后来大家就不讲话了,那么现在大家也公认了。

  这个就是边上办公的建筑的一些情况,那么我这个办公的启发是从    的一个历史博物馆得到的启发,它是混凝土横杠子我就是用竖杠子,而且这个贴线是跟金字塔的线是平行的,这样使得建筑物呢,是个整体感。那么后面是他们的储藏室,那是要绝对的保卫,如果是丢了一件文物,馆长就要处分了,这里我就用盾牌,都是用盾牌,作为一个符号来解决。

  所以我觉得慢慢寻找出一个意义非常重要,在研究地区建筑的同时,我们要探求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存在的意义,不但是这个意义,还要探求事物之间的关系。沙特是个哲学家,他说存在就有意义,我说我要补一句,关系更有意义。所以我觉得在探索地区间的同时,要寻求meaning,这个就是四根柱子落到水里头来的这个情况。

  那么这个是刚刚落成的,是福建历史博物馆,现在叫福建博物院。我们知道福建是一个海交文化最集中的地方,福建的民居也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福建的马头山墙也非常非常地美。所以在这个地方我就用马头山墙的符号,非常强烈地表现。然后这些装饰品,是龙凤来表现的。这个刚刚建成,是2002年国庆节开典, 2002年10月10号又封,我是10月10号去再提意见,修两个月, 2003年元旦的时候再开。

  这个就是做了一个图腾柱,上面有三个夔龙。他们说你这个夔龙哪儿来的?我说我的夔龙是21世纪的夔龙。为什么汉代可以有龙,清朝也可以有龙,为什么21世纪中国喜欢的龙不可以呢?我就做一个现代龙,现代龙,最近我给它提了意见,这个眼睛不够大,还要长得眼睛大大的,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接受这个意见了。那么柱子周围我还是用了一些南京萧景墓的那个墓碑,有点像桃立克柱头的做法,这些呢,都是开的三个窗,里头可以有楼梯一直走到顶上,是这么一个建筑。

  那么它这边是湖,所以我这个台阶也可以走向湖面,也可以走向正面,这个已经建成了,每一个细部基本上我们都改图,有的时候也到现场去,非常感谢当地的同志,我的学生们。

  这是一个自然博物馆,所以我们是运用的符号有重有轻,最后这是一个出口,那么这个是一个整体。这个建筑物,我们为什么做到这样子?一个想法就是让它体型碎一点,因为周围这个建筑盖完了,这个湖就像个小池塘一样,我们顾着一个体形碎,一个分层次。

  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原来有一个将军,他收集了很多名画,那么他自己盖了一个馆。那么在开工的时候,他说,我们这个馆不容许撤掉,后来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把它融在我们的博物馆之中,最后他家属去看了,她很满意。他的骨灰也装在这里。

  所以我说一个建筑的成功,是建筑师和甲方互相商议的过程。你们刚才看图腾柱子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厅长看完了以后,你是生态的,是融合的,我都赞成的,齐老师我的气派到哪儿去了?我说气派有,我就当场画了一根图腾柱,也就是现在这个构思。他说那好,我有气派了,可以了。中国人心态里头,气派在中华民族里,大概是比较深远的了。

  这个就是那个全景吧,就这个,这是林则徐的像,是原来有的。我说你不要搬了,一搬又要十万块钱。这个我们用计算机设计,施工好像是非常困难的,结果施工单位做得非常好,这个石料,施工以后,不差两毫米,施工质量,福建石头工做得好,充分地利用地方的材料和技术。这是夜景。那么到室内大厅里头也是这个符号。,那么这个室内大厅里头,我考虑到,福建人的性格,因为我打过交道已经快16年了,所以了解福建人,他文化交流比较快,也非常强悍,福建人的毅力也非常强,而且他那个社会性格交上朋友他就当作跟你特别贴心了,福建前后1979年开始,到现在都还有工程。这是某个局部,非常好的就是延着湖边全是大树,这是背后的情况。

  这是苏州丝绸博物馆,我们知道丝绸可以联想的丝绸是柔软的,再可以联想的是丝绸之路,再可以联想的就是丝绸女。所以我们呢在一个丝绸之路上面有丝三个绸女,这有三个丝绸女,这边还有一个。那么上面呢,我们是就像蚕桑的叶子一个洞、一个洞、一个洞的,而且都是空的。所以我们就用普通的面砖不同的色彩,同样可以做出有艺术品味的建筑物。这就是那个丝绸女,这个小孩长得4很甜美的,那么为了底下看,我就想起来在圣玛科广场对面,圣玛琍那个大教堂,大教堂它也是巴洛克时代的“卷草”而且也是挑出来站雕像。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我就从那儿启发得来,就做了这个,承重量非常大。我做的时候开始没有这一块,我加起这一块石头,这样子呢,就使得这个雕像跟建筑物的结合。那么进入门厅以后,就是骆驼队,这是一块大玻璃那么我怕人头撞在玻璃上,所以前面摆了一些花盆,这边是嘉峪关,这是走旱上的丝绸之路,这边呢就是用骆驼队,本来想玻璃上打一个洞,我用一根绳子从里头穿进来,不是蛮好吗?后来想这个打洞太困难了,算了,这个老人牵条狗是在前面,而骆驼队是在后头。玻璃是穿透的,所以这里头是一个非常大的立体镜框,来看到这是一个苏州丝绸博物馆,进门就往这儿进。

  这个正在建,是一个叫做淮北煤矿博物馆,这次到了徐州以后,淮北市政府请我做。我没有很多准备,我就一路上都在想,煤矿,一层一层的煤矿,然后呢,就从这儿进去。突然他们就讲了一段故事,淮河的文化发掘下来呢,有古代的沉的船,这船上有4000到5000件瓷器,所以我就想瓷的文化怎么表现呢?我就这儿做了一条船,是沉下去的,这边都是水纹,那么这边就摆了个古代沉船的一个符号,那么这边就是煤矿,就是这样。这是正面的,现在已经盖好了,我回去以后有可能再去现场看一看,我希望室内也能把它控制下来,我们充分利用构架的空透的方式来做一个历史博物馆。

  那么这个我这个船是一个残疾人坡道,残疾人就从上面走了,所以我觉得把坡道一条沉船,再一个构造的墙面,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这个就是一个水面的概念,那么这个洞我们就知道打煤矿时候的洞嘛。那么这里头我们就是有进有退了,市长他也有一些想法,所以在门厅里头呢,我们要按照他的办法也做了。

  下面就是做我们的南京邮政大楼,当时做邮政大楼,开始批是17层,后来24层,后来28层,最后省领导说30层,所以就不断地改图。那么我就寻求这个意义呢,对面是鼓楼,我这儿就要表现钟楼。我这个门洞正好是仿造北京的钟楼,吸取的形象,这些符号就是说现代派里头的一种做法,当然因为我是自己做的了,我不能否定自己,但是我觉得不同的意见可以同时存在,甚至于一个历史阶段都可以存在,我说这没有关系的。

  因为我在研究世界城市史的时候,发现城市界面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那么每个单位把土地买下来了,前面盖了门房,周围是围墙,把大楼摆在当中,后院呢就是餐厅,服务的房子,所以每个城市都是一个院一个院,所以大城市形不成一个界面。

  这个问题所以我在最近的城市建设里头,我说用五个字来研究城市的,第一个字,就是要研究好它的轴线,发展轴,中心轴。第二个字要研究它的中心核,指人们集中的地方,群众集中的地方,这个很重要,要有活动空间。轴、核、群就是群体怎么组织,最后是构架,最后是个皮,皮是一种立体的皮,三维的皮。

  下面,这个是南京做的一个国税大厦,国税大厦,我们再放一放,这里是高层了。

  那么来到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这里也有很多故事。原来这是一个不毛之地,那么这个岛也做了很多方案,最后说决定就在水上做岛,这个岛全部是填出来的,底下打了33米的桩,打完桩以后,再做。我们考虑到,总理如果健在的话,他不会要求做这么一个馆的,所以我们尽量的节约,投资还是省的。

  那么这里做了一个他们说是“人”,是一个办公区,这是一个纪念馆。纪念馆我想不要做成像林肯这样一些伟人的,四面都是透的 每个地方,见到总理以后都会看到外面的风景,四个角都能看到风景。那就是现在这个总理的纪念馆,这个是8米高,那么这个门框是总理的住宅的一个符号,那是环境的尺度。所以说我把尺度分成两类,一个是环境的尺度,再一类叫做建筑的尺度,这个大概是4米高,这是一个人的尺度,大门套小门就是这样子做下来。那么这个也有人赞成,也有人不同意,我觉得不要紧。这个呢是做好了以后,发现太矮了,就又把它加高了。这种艺术性的建筑不可能是一次成型,我去了20次,路很远,一趟就是7小时,回来也就是7小时,所以常常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跑一趟。其实呢我是很想表现总理的形象,所以有时候我经常问同志们,这个像不像总理,因为总理他出国会议的时候,他是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世界领导都很尊重他,所以我觉得体形要非常美,尺寸都要很好地推敲。

  这是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我想海军诞生地,可以做得非常有意义,可以做的非常现代。那么,就这个形状 两块,我构了草图以后,是学生发展的,学生做得不错了,它不是一个船,做成这么一个抽象的一个形状,底下斜面都是玻璃,顶上开始是方的,我把它改成圆的。这是海军的符号。海军每年都要在这儿参观。那么我们研究所也总结我们的工作,我们室内空间研究得不够,所以我们在室内空间在这里头也做了一些突破。

  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一个海之梦,就是在福建的一个小岛上。那么到法国去介绍,人家问我,你这个是受哪个的影响,我说没有,受我的影响,我是从海上的自然的海螺和贝壳来想像出来的。那么在做的时候呢,前面小小的妈祖庙,请他们把它修好,保持一个文物,那么跟我这个反差很大。那么这个海螺塔就是很多人来参观了,过了几年都老了,海螺塔已经变成“老太婆”了。正好我参加福建的迎宾馆,它投资三亿多,一个英国的厂商来推荐涂料,我说你可以,我看你涂料好不好,你首先帮我刷一次,后来他就把我海螺塔又重新刷了一次,现在还是还白的。每次飞机下降的时候,我就能见到这个海螺塔。

  那么来到黄山,黄山我们想做徽派的,我这个图是第一次被黄山市审查三次,都是非常年轻的人,来审查,那我也没有办法。结果我做下来绝对不是一个小住宅,是一个宾馆。应当是目前皖北,在黄山最好的一个旅馆。

  我们就是用马头山墙做的,马头山墙是透空的,这都是马头山墙的符号,所以说文化需要研究,但是地方文化怎么样变成一个新文化,也是我们手上一个非常严重的任务。

  这个是在哈尔滨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那么这条斜道,是对准了金朝太祖,金太祖的墓就是后头,我们可以做成非常现代的手法。那么我想金朝是个战争的国家,再看下面一张,我就做了战争的帽檐,上面戴了盔甲。入口就是一个打仗的符号。

  今天我想最后作一些归纳吧,大概有九点基本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建筑呢,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地域中间来建造的,所以说地区某种意义讲,是建筑的属性。第一个观念,也就是地区及地区的环境是建筑的属性。

  第二个这个建筑,它要生存,它有使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会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包括国家民族地区,地方行政的文化,总地形成了一个总的文化价值。所以我觉得把价值观念提高到一个总的价值上来。

  第三个,人类认识自然和人造环境,人类在直观中间常常出现一种失去平衡的情况。比如说迷信高层建筑,迷信过去认为是不好的国外的建筑类型,我们还要去做,所以我觉得是一个失衡的现象。所以失衡的现象就需要我们有正确的理论,来去纠正它,所以价值观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我们中国呢,有过多目前来讲过多地崇外,某些方面就像古人一样,认识不到物质建筑和精神建筑的总和和文化,所以我觉得文化是世界建筑世界文化里头最高的一个层次。

  第五个观点就是生态要把自然和人为结合起来,存在有意义,关系也有意义。也就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人,人与物,讲文化的世界就是讲意义和解释建设的世界。

  第六个观点就是意义常常形成一种观念,那么我经常讲,现代的城市,是观念下面的体制制度形成的,是观念的城市。那么这个观念呢,这个城市有四种人的观念,一种是领导观念的城市,一种是学者观念的城市,还有是老百姓的观念,再还有开发商的观念。所以这里头我们要用新的里面,把四种观念统一在一起,成为一个整的观念。我们求得未来,就是要有未来的城市观念。

  第七,我经常跟大家讲的,就是要留出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就区域规划里头,要留出森林留出农田,留出水面,留出山地,留出森林,城市里头也要留出空间;第二个呢就是要组织空间;第三个要创造空间。

  在这三个空间中间我觉得有六个字非常重要:第一个就是传承,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第二个就是要转化,转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不了解转化,你就不能达到地区建筑的要点;最后一个是创新。

  第九个要点,我们需要有整合的整体的思想,分层次,分大小,分性质、分品味地建设我们新的社会主义的城市和建筑。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


实在太慢了,我都懒得发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6: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6.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何镜堂

  


  主讲人简介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国家“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项职务。

  何教授提出以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三者并重的建筑创作思想。曾经主持和设计80余项重大工程,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30余项,其中国家级金奖1项、铜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建筑界享有较高声望。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理论上观念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当前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候,我认为整个建筑界就我们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形势;另外一方面从创作方面也是处于一个比较迷茫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就感觉到,当前整个建筑创作,在同步发展的同时,也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建筑创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认为一个建筑要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也不是很难。但要把一个建筑作为一个精品,来创作来设计,是很不容易的,我自己就是通过这几十年的建筑创作,深深体会到建筑要有一个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我想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建筑的地域性从广义上来讲,它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比如说在我们南方地区,炎热地区跟北方寒冷地区建筑显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山区的建筑和滨河的建筑也是不雷同的,比如说我们广东,我们这个地方也属于跟岭南一个大区域,这个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它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潮湿,四季长青,所以人们往往形成一种喜爱,室外活动,崇尚自然。建筑处理着重通风,遮阳,隔热,防潮,逐渐形成了轻巧通透、淡雅明快,朴实自然的岭南建筑风格。

  建筑如果从建筑的地域性,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建筑空间和平剖面设计的,乃至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建筑师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用城市的观点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与地区相适应的技术条件手段,再结合功能,整合,优选,融会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

  当然,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区的传统中,来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我觉得这才是建筑师真正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是建筑师取之不尽的源泉。

  下面几个照片我想谈一谈建筑的地域性的问题,我先把这个照片放一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客家民居,就是围屋,就是福建田螺坑的一个客家民居。我先把这几个放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是山区村落的肌理,一看就是一个山区的这种民居。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是跟这个特定地域的环境,跟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完全结合一起的。这种村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完全体现了一种聚居功能,它的防卫功能,以及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的观念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把它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聚居的村落的形式。这是跟一个地区的地域环境,和地区的文化是完全分不开,为什么这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建筑就是一个家族,这几百人住在一起,家族里面是非常团结的,非常统一的,有主次之分的,很严格的,家族跟家族之间是完全一种封闭性的,没有交往的,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个有圆的有方的里面,每一家一栋,这个项目准备申报联合国项目的。我们是一个聚居形式,是特有的。这种村落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山区村落,显然跟我们其他地区的地域环境不一样,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

  这是我们岭南地区的建筑,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得出来,是我们岭南地区这种特定的气候条件,形成的一种就是我们台山一带的塔楼的民居,它这种形式。我刚才讲到岭南建筑的话,它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固有那种可以说这种村,院落的布局,就是民居的形式,同时,由于它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岭南建筑就是一种交融能够吸收交融的这样一种建筑概念,这可以看得出,很多装修,很多处理,都受西方的南洋建筑的一些影响,是一种兼容的,就是一种综合性文化。

  所以看得出就是一个建筑的形式的来由,是跟地区的文化,地区的特点来的,它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你看,这是东莞可园,东莞可园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所谓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它吸收了中国园林的固有的传统的手法,但是呢,它很多你比如说,这种院落的布局的话,错落有致,空间利用,但是它也同时跟大自然的结合,跟环境结合,由于气候炎热。另外就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房子,这个房子的一些处理完全西洋的手法,它是中外交融的岭南园林你完全看得出来,很多装修的手法,做法,都是南洋建筑,它是融汇得很好的。

  当然,这个是威尼斯水城,完全这样由于一种特定的地域的环境,形成另外一种城市的肌理,船就是他们的一个交通工具。

  第二,关于建筑的文化性,大家知道,就是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但凡精品都能传译一定的精神内涵,有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建筑。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建筑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观念,美学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的这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我认为这并非各行各素,无章可循。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什么设计什么用途的建筑,首先就应该表达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就等于说我们设计一个校园建筑,它总要表达校园那种高雅的,学术殿堂的,这样一种非常有机的这样一个建筑的形态;我设计一个商店,可能是一个购物环境很好,非常休闲的这样一种环境。每一大类型的建筑,它要固有着一种文化内涵表达。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作为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比如像我们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兼容性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这个地区建筑创作,就应该吸收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会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够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这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它这个作品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把两千年来的汉代文化的一个特征,与岭南地区这种特有的地域环境结合,和当地的岭南一些材料一些做法结合,以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它是充分体现一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一种统一,有人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新的地域主义的建筑。我们的材料就是完全是地方性的材料,这是用我们家乡的红砂岩,这个是我跟莫伯兹院士共同做的一个作品。

  这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汉墓,这些东西都是原有石头,汉墓在底下,这个是完全的保护性的措施,把它盖起来,它的特点就是有很高文化的品味,表现了西汉文化的一种特有的特征和表现了作为一个纪念建筑一种共性的特点。我们把两千多年汉代的文化和纪念建筑的一些共性,和岭南地区的气候材料等等的关系把它融合起来,以一个现代建筑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这样一个作品。

  这是搞的一个市长大厦,这是48层,这是28层,这个建筑当然是一般的超高层的建筑,它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形成了一个市民广场,在很有限的地区里面。不像旁边是一个中讯广场,是广州一个大的标志性建筑,它这个建筑非常好,但这个建筑可惜太靠近马路了。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它让出来,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形成一定的广场文化,把它围起来,这个地方。所以这样的话,使得市民有个非常好的活动空间。超高层建筑本身,我们是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是一个风格非常统一的作品,这个看得出来是一个广场。

  第三个小点,我想谈谈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所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建筑的空间跨度高度和空间的品质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新功能,孕育了新的建筑类型,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知识经济带来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元的综合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逐渐起到主导的作用。我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更需要沟通跟交往,交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普遍的要求。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了新的设计观念和思想,现代建筑创作很自然地就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或者部分构件的复制;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的精华。

  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新的建筑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真有特色的建筑。

  这是我跟莫院士一起搞的岭南画派的纪念馆,这是借鉴于新艺术运动一些手法,表现岭南画派的一个特征。它里面是方庭小院,水庭等等都是岭南常用的手法,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这个建筑。像这种建筑如果拿到北方去,完全不可能,这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条件,特定的文化和特定的功能形成这样一个建筑,第二个地方也不可能这样盖的。

  这是我前段时期搞的一个广州歌剧院,这本来也是进入优秀方案。市长还不满意,所以现在搞了两次国际竞赛,现在正在搞第三次国际竞赛,我又有参加了,前两次我们都进去了。这种建筑可能在北方不适应,它是在珠江边一个歌剧院,1800座的歌剧院,这个建筑的主要意图,就是广州是一个花城,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兼容性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们表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就像一个艺术之舟正在重新开始新的丝绸之路一个航行一样,比较飘逸的一个建筑形态,这是广州歌剧院。

  这是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这个都是我们跟    合作的,他们的方案我们完成的。2001年不是开全运会的时候,八万人的体育场,它主要是一个飘逸,表现一种飘逸的,那是广东人的那种比较开放的,比较敢为天下先的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一种市民的心态。所以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方案,通常我们的体育馆,都是闭合的,只有像我们这个,把它完全分开了。

  这个是我搞的一个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工程呢,就是一个是鸦片战争的主题,表现一个鸦片战争主题。它是把海战这种特定的内容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纪念性很强的一个博物馆,这是鸦片战争海战馆。这个房子的话,从外边看起来,它既像一个海战里面的一个战船,又像一个炮台,海战主要是炮台,一个炮台群,又像一个军民团结力量的象征,把这几个糅合起来,抽象跟具象相接的手法,把它设计出来。这个已经盖起来,这是盖起来的一个照片,它是填海工程,是填海填出来,就是面对珠江口大海的一个地区,这是位于虎门的。

  这是我们搞的东莞文化中心,它这个建筑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本来这个地区就是一个文化很强的一个民居区,我们把它拆了重新搞一个文化广场,我们的目的希望形成文化广场。旁边是一个市民广场,我们这个建筑设计主要是应用城市设计的概念,把这个房子作为广场的延伸。所以我们这个房子的话,里面是五万平方米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而且房子本身这个地形是层层叠摞,每一层都可以上到屋顶,屋顶花园,这是作为南方地区人们活动的一个场所。所以整个房子盖完之后,它的房子本身就是广场的延伸,就是广场的延伸的部分,所以本身两部分使用,里面可以使用,外面的天台,它的屋顶也是有使用的功能。

  这个原来是一个方案,就是没有盖的九一八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大家都知道“九一八”这块地的话,是一个非常长条的,大概差不多800米长,一个刀把形的一个地形,70米左右宽。我们当时这是一种构思方案,在这个做的过程里面,没有盖,我们就是应用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就既然是“九一八”,这是我们中国    战争的开始,也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    侵略者这样一个意念。我们在设计里面就要用抽象跟具象相结合的手法,这个地形,既然是个刀把形地形的话,我们就好像地形就像    那个关东刀一样,就是从造型方面像一个刀给埋在地上,一半给砍断了,一半埋在地上,就意喻中国人经过八年的抗战艰苦奋斗,最后战胜了    ,走向了光明,走向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参观的话,从地上开始参观,埋进地下之后,先从地上看,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最后逐步,参观流线逐步上升,最后找走到这个地方,非常高的。由于太远了,这个800米长,我们就500米收了它了。前面搞了一个水池,一个日晷,一个雕塑,瞭望远景,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这个建筑能从功能,从形式方面把它完全统一起来。就写了一种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语言,用简单的内容配合,共同表达这个纪念性的一种主题,就是真理必然胜利,正义必然胜利,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一种概念性设计。我们当时做的时候,就把形式和内容完全统一起来,正好这个体型也是个刀把形的,像    的关东刀这样一种情况,这是一个小的作品。

  这是国外的一个跟地形地貌结合非常好的是大西洋岸边摩洛哥的一个屋顶的一个山上边。它是充分利用地形,面向大西洋,地中海那一带,形成非常好的一种跟自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旅馆的设计,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作品。

  这是    的东京的新搞的一个歌剧院,它是一个文化品味的表达,现代建筑文化品味的表达,是非常成功的。这一是个公共的大厅,这个地方是公共大厅,它公共大厅里面的它的装修手法你看这个是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种的表现都是表达一个内容。另外这个地方因为照相没照出来,里面是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这整个空间布局是非常好的。

  下面几个我想谈谈校园建筑的设计。我有一大批校园设计,我就先谈谈概念。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这两年,进入一个高等教育的高潮,就是正好我们碰到这样一个机遇,就是这两年我主持搞了几十个大学校园,而且是由于它投标,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的话,非常敬业,就这方面,做了相当多的校园设计。这种大学校园设计的话,它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说,当今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是从书本上培养人才,现在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才,开拓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这个培养出来学生,应该承担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他的社会的职责,所以从一个从书本改成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这样一种教育理念,那我们实现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大学校园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把整个校园也不是作为单栋建筑来考虑,整个校园的规划和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大学校园体现了我们规划里面,体现了一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它的综合性,还有它那个学科的交叉,和新学科的出现。怎么形成一种网络化、组团化的结构布局?还有适应于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要求?这是一个意念。

  另外一个意念的话,大学校园里面现在强调人的话,强调一种交往,就是环境与人,这样一种大学校园的环境下熏陶,培养出高层次的人才,另外跟生态环境的结合等等,这都使大学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搞了一大批校园的规划。这是顺德校园的规划。它是一种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中间形成一个,这是一个交通体系,中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网络化的大学校园中心区,在这个区里面完全是步行为主的,是一种交往性空间,里面都是一种网络化的结构。所以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成一个“品”字形的布局,景观非常好,互相瞭望,这个看得出来,这是一个顺德的校园规划,现在已经盖起来了。

  这是上海的淞江大学城的规划,现在大学城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它重点是形成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水网生态带。这是一个学校,这是学生区,之间的联系通过非常好的水网带把它连成一个整体,这也是上海淞江的大学城。

  这是已经盖好的一个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校园,它是从设计到施工完用只11个月,整个大学搞起来,是少有的,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个在学校《学报》介绍过。这样一个不大的校园,我认为我现在搞的校园,这个是比较好的。它不大,五千学生,五百多亩地,它是非常好的一个环境,形成一个教学中心区,这个尺度非常好,整个建筑的品味要比较统一和高雅,这是教学中心区,这是学生区,这是运动区,就是整个大学校园环境非常好。

  把刚才这种大学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这个大学校园规划里面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这是当时正在盖好的时候拍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得出,中心区,看到校园文化,这是校园的一部分,这是校园的部分。

  下面这几个,这是浙江大学,也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校园,现在已经盖起来了。这个校园的话,就是可以看出来,这是两公里长,这是一公里宽,整个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网络。它的特点就是说,我们把江南水乡这个特色和浙江大学作为百年老校的一种海纳百川的这种校风,和现代教育里面的这种组团的结构,网络信息化时代一些要求,把它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校园规划。

  这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生态带,我们借用了王羲之《兰亭序》里面谈的“曲水流觞”这样一个典故,应用到这个江南水乡这样一个大学生里面去,正好回应了高等学校文人雅士积聚的地方,回应了“曲水流觞”那个的故事,用这个理念把它表现出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带。交通网络是在外边,里面是教学群,这个图就是现在已经盖起来。因为当时校园的绿化正在搞,所以我们就画了一个透视图,非常好的一个设计,光是这一组建筑群是七万平方米了,这非常大的。这是我们正在搞的一个设计,中间是一个非常大的交往廊,这个廊十米宽,五百多米长,中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个里面,把它连接成一个整体。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就能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6: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8.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上)-李建平

  


  主讲人简介:

  李建平,1954年10月出生,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北京街巷与历史风云》、《北京城市景观与古都文脉》、《帝都文化——北京旧城中轴线》、《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二十余篇;编撰《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百科词典社会科学卷》、《北京经济史资料》等著作。

  内容简介:

  一座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的都城,一幅展现华夏文明的历史画卷,一

  条串联起中国古代辉煌建筑的中轴线。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这条全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建筑奥妙是什么?它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际,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引领我们一同体味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独特魅力和神韵。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上) (全文)

  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是我们老师,讲了一个大清朝的故事开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轴线。

  他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他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是到中国朝见皇上得下跪,外国人这个使节说我不想下跪,中国的清朝的官员,就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他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他从皇城走进来之后,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我们清朝时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门,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地方,当时叫大清门,那么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环境不一样了,本来他进到北京城的时候,我们北京城是什么样的特色呢?是一个灰墙灰瓦,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筑,街巷很整齐,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基本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东西向的,是一个灰墙灰瓦的这么一座城市,但是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不一样了,特别是从大清门走进之后,发觉颜色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你要到天安门广场去你还能看到,在这个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道,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这个视线让你进了皇城大门之后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门,哎呀他一看天安门太好了,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那么前面衬托的建筑是什么呢?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蓝天白云衬映下,哎呀,他体会到中国的建筑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东方的特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大屋顶,是宫殿式的,当他走过天安门,穿过金水桥,进入天安门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之后,迎面来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墙,那时在古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为人少,人在高大城墙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国的这个建筑太好了,那么,他穿过端门到达午门之前呢,午门上面迎宾,它上面是有人吹着号,钟鼓齐鸣,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当他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那个叫外金水桥,当他走过金水桥,才到达皇城,见皇上还差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太和殿就是进入午门之后,他发觉两边,你看,你要是到故宫去看去,没有树,不种树,就是让建筑更加雄伟,就是让建筑完全尽收到你的视野,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石台阶上,三层,他爬到石台阶上之后,他说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优美的建筑,如此辉煌的建筑,我不得不五体投地了,五体投地就是下跪啊,那么,从这一点呢我开始认识北京的中轴线,但是,我讲的这个故事只是讲了中轴线当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们理解中轴线,那么,我讲的第一个专题就是中轴线的魅力。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张画,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来过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个开封市,开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卖一张画叫《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它分长卷,这种长卷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搞美术的,西洋画它是一个视点,但是中国画是有多个视点,中国画它可以讲一个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那么我想我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张画,然后,我们再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魅力。这个《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长卷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它描写的是什么呢?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去祭典,春游,踏青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那么最远处它是有几棵树,很稀稀疏疏的,然后你逐渐感觉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远把你带向近,然后,逐渐逐渐地走向繁华和热闹;在这张画正中,他画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个汴桥,是一个拱型的桥,到这个桥的时候,欣赏人他让你达到一种高潮,你要细看这张画,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要过这个桥,桥上人告诉桥下人要小心这船不能碰了桥,桥下人连包括岸边围观的人都在紧张的让这船能过这个桥,从你欣赏当中你就逐渐紧张起来了,逐渐达到一个高潮;人们过了这个桥之后,你再往前欣赏它是进了城了,有一个城门楼,气氛又有一些缓解,进了城之后他不再画了,作者就画了一小段,我到开封去访问的时候跟他们问,为什么呢?他们说这画没画完,后面还有一节没找着,其实不是,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就是它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当年这个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华,那么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华的东西全画尽,他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从郊区到小镇到汴桥,达到高峰,从汴桥又往下,让你有一个平缓的过程,然后进城了,进城之后不画了,让你想像吧,没进城都如此地繁华,城内会有多么地繁华,这就是中国画,中国人的审美艺术。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我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魅力。因为最近北京市正在修复永定门,大家知道正在修复永定门,为什么?它是我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我把这个中轴线它和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这种魅力对比地介绍一下,假如我们时光倒退,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方便的交通,不像现在这种现代交通,人们最多就是骑个马,坐个轿子,当一个人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永定门它有城楼和箭楼,是一个城,让你感觉你要进城了,先给你这么一种感觉;当你进了永定门之后,虽然进城了,可是你感觉到的是一个非常宽阔的马路,当年进永定门,最近我们要恢复永定门,永定门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这中轴线开始就给你感觉中轴明显,两边对称,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建筑,当年在坛外边不像现在似的盖满了商店,那个两边是非常宽松的,就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刚刚开始有几株树,稀稀疏疏的,让你开始感觉这座城市,当你从永定门走进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视点是天桥,大家知道现在北京有个天桥,但是天桥大家都没见过这个桥,连我都没见过,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你看不见永定门,让你进城之后迎接一个小小的高潮;从这个高潮走下来之后,迎面你会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街市,而且正对着是雄伟的北京的前门,明朝管它叫正阳门,这是前门,你能看到前门了。

  过了天桥,而且两边环境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清静的,种满树木的那种坛庙,而是长长的一个街市,现在的前门也没有古代的宽。我们最近跟他们考古工作者聊过,说这个前门大街当时是很宽的,没有马路,但是它是土路是很宽的,在路的两侧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门大街,让你感觉热闹了,确实和农村不一样进城了,就要进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门楼,这个前门城楼迎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对大石狮子,在石狮子前面还有一牌楼,我们那时候老北京叫五牌楼,到哪去?到五牌楼,在老北京的时候每个城墙前面都有一个牌楼,一般的城墙牌楼是三间,三开间,只有前门前面是五牌楼,现在前门前面恢复一牌楼,那是假的,为了通车方便,原来是落地式的,过了牌楼你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桥,石桥过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狮子,非常的雄伟,进了前门,先建的是叫箭楼,现在的前门有箭楼和城楼,打仗的时候这个箭楼啊,上面穿满了箭孔,那是准备射箭的打仗的,背后,进了箭楼之后你才看到前门的城楼,城楼我说是最大的,我说这最高大的就是这个前门城楼,从城楼穿过去之后当时就在前门和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中间有一个方块的街叫棋盘街,方方整整,这个棋盘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广场,就在中轴线上它有路有城楼,有广场,它内涵非常丰富,到了这个小广场之后你再往前看,不一样了是皇城,咱们想,从永定门经过天桥到前门形成了一个高潮,感觉进城了,但是这个高潮不退,马上迎面来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灿灿的宫殿。领头的是刚才讲到的就是大清门,民国后改叫中华门,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门,一会儿我们还给大家介绍这个门,穿过这个门是天安门,刚才我们讲到了端门,午门,太和门,然后你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宫三大殿,后边还有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是故宫御花园,这一线,当你爬到景山上你才能感觉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你从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见殿,只看到一片金灿灿的屋脊,就像我们奏一首音乐到达了高峰,就像我们欣赏了一张画到达了汴桥那个地方,那么欣赏北京的古建筑到这点儿到达了高峰。

  从故宫的这些大殿的金灿灿的大殿走下去之后,出神武门让你缓冲一下,然后又给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万春亭,这是全城制高点,全北京城的制高点,让你感觉像音符又上来了,上来之后跟着又下来了,景山后面现在我们叫景山少年宫,当年叫寿皇殿,也是一大殿。这个大殿它接着万春亭让你能滑下来,然后出了景山之后,又一座门,皇城后门,刚才说前门是大明门,后面是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有一座叫后门桥,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过了地安门再往前走是后门桥,后门桥和天桥的建制是类似的,过了后门桥之后,让你有一个小起伏,现在那后门桥缓了,因为我们要走现代交通,当年也是拱型的让你过一坡,那你过坡之后又看到的是什么呢?高大的鼓楼,这个鼓楼仅次于前门楼,非常雄伟。过了鼓楼之后100米又一个楼——钟楼,钟楼瘦一点像我们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里。我们这次的奥运会的会徽用一方印来表示,非常坚固地扣在那个地方上,就像一首音乐起伏,起伏,到钟楼这儿收住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前面是鼓楼,后面是钟楼,那么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是什么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轴的乐章到鼓楼到钟楼,钟楼就像一个有力的音符结束了,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使中轴乐章消失在这些民居当中。

  北京城开了很多东西的路,两广路,平安大街,还有人提出从东直门到西直门给弄通了,我说别通了,古人在设计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觉得到钟楼这儿留下的是让人们想象的空间,这点儿我就想说,什么是古都风貌?报纸上天天谈保护古都风貌,维护古都风貌,北京的古都风貌就是由这些青灰色的胡同、四合院作为大的背景,衬托着中轴线之上高大的建筑,像一首雄伟的诗,像一首歌,那么,这些加上周围高大的城墙,中间点缀着园林,像北海,王府,寺庙这样组成的一个古都的风貌,这种风貌从元代奠基,到明清发展,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清朝到北京之后,入关之后,干了几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明朝占领元朝元大都之后,把城墙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元朝的皇宫基本给废了,那么今天的景山底下就是元朝皇宫,就相当于我们的太和殿这么重要的一个宫殿给它压在山底下了,目的是什么呢?不能让你元朝的社稷再回来,大明江山要开基立业了,它是起这么一个作用,当然这个景山建的非常巧妙,它既要作为镇山,镇住前朝,也作了明朝营建故宫紫禁城的一座倚山,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叫做倚后面,因为北京是刮西北风,后面要有一个山这个建筑好,这植物住在山前向阳,前面有水环绕有俩金水桥,两道金水桥,这是古代讲的一种比较好的风水,它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人和自然非常和谐的这种环境,那么清朝来了之后呢?没有像明朝那样搞大的建设,它做了几件事情,其中一个就是景山上建了五座亭子,人文景观大大加强,北海上建了一座白塔,对这个城市都是一些标志性高的一些建筑。

  中轴线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讲的只是从音乐上,由远渐近地这么一种欣赏,那么作为城市产生中轴线这个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那么说,为什么北京城会有这么一条如此美丽像音乐像诗一般的中轴线呢?它是经过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就是北京城市这个城市的古都风貌,基本上说是经过元明清,我们现在纪念850年,元明清到现在也700年了,那么这个这么多年700年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造的最后的辉煌,那么前期比如唐长安,西安,汴梁城这些城都在建,但是最最后把所有建筑成果集中在哪呢?集中到元明清的,集中到明清北京城。它是我们古代城市建筑,作为封建社会古代城市建筑它是达到了顶峰,全世界独一无二,所以就是好多像法国专家到中国之后都说,北京不仅是你们的,也是全人类的,你们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北京看成光是你们自己的,我们法国人,俄国人也都觉的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意义就在这儿。

  那么我想讲第二个专题呢,就是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就这个中轴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掘,我们中国人有这个中轴的思想,就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思想,历史非常地漫长,长到什么程度?那么是在5000年到6000年前,以什么为依据?现在考古发掘上最早的一件,就是以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红山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就在我国内蒙古赤峰这个地方,赤峰市郊有一个地名叫红山,这地名就叫红山,在这儿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的遗址,这个时候最早发现的都是些玉器。那时候大概是在农业社会就是从石器社会转入农业社会,他们开始有一些陶器,玉器,而且研究中国,中国是龙的国家,大龙啊,最早龙的造型也是在红山文化里头,很简单的一个龙的造型,现在目前发现的叫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后来就发掘红山文化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往北就到了我们中原的农耕文化,再往那边就过了辽宁到了东北的山林文化,内蒙的草原文化,它是一个交汇点。

  红山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东北有个县叫建平县,就是在辽河的上游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两年考古有重大的发现,那么其中发现一个什么呢?就发现一个古代的一个祭祀的场所,这是它祭坛的遗址,由北向南,它这个有圆型的有方型的,而且串起来是在一条轴线上,在一个中心线上,那么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发现什么?和我们今天的天坛这种祭坛,有惊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天坛,天坛你要从南门进去,是叫正,从南向北走,第一个坛叫圜丘坛,祭天的,中间有一个中心石,你站中心,一说话有回音,是一个圆型的;天坛实际上是两个坛,真正祭天的就在圜丘坛,这个圆型的坛,圜丘坛后面是放神器的,叫皇穹宇,就是有回音壁那个院子也是个圆的;古人讲,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走过皇穹宇之后你再往北走,它有一道院墙,过了墙之后,有一条大道把你一直引向祈年殿。这一条道我不知道大家去天坛注意没有注意?这条道你走的时候,树啊,你能看到它的杆,越往里走的时候你看到的树的高度了,实际上古人创造意境,让你逐渐地跟天能对上,你走到北头的时候,下边有通道了,有人说那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桥,它底下有通道了,那个路实际上越走越高,越走越高,但是你感觉看着是个平的,你没感觉到,走过这条我们叫海漫大道,走过这条大道之后,到祈年殿,你会发觉祈年殿的这个院子是个方的,那么和我们刚才介绍5000年前的考古发现在一条轴线上有惊人的相似,说明我们这种文化5000年一脉相承,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只是把它的文化内涵建筑内涵不断地丰富了,这是我们了解中轴线最早的历史。

  那么这种中轴线引入到城市是什么时候呢?那么现在考古发现也做了一些,我们看这个城叫周王城,就是《周礼》根据周朝的时候,《周礼》设计的宫城,那时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应该是什么样,那么在周朝的时候做了一个规定,这皇城中间这小方块是宫城,是在中间的,这个到现在没变,我们紫禁城在城中间,皇城比它大一点,然后我们北京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皇城在中间,这个思想那在周朝就确定了,皇城在城的中间。但是周朝城和我们现在的城有一个什么变化呢?它那时候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三三见九,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然后都对谁呢?然后把皇城搁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那么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我们都知道像上海,像大连,像青岛,从这儿来的人,你会发觉那个城市依地势,依海边,有的是依河流,很多城市中间穿过一条大河,依河流而建的。北京不是,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原来是一块空地,没有用金朝的,没有用金中都的这个地方。金中都现在在我们南城的白云观那边,元大都是往北,是在一块平地上规划的,规划的首先思想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是一个方形的城,皇城搁中间。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现在考古发掘就是在曹操的时候,三国的时候,曹操建了一个邺城,这个邺城除了每个路都对着之外,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

  这个我们看到的是开封的御街,这个御街实际上就是一条中轴线,原来对着是皇城,一条线把你带入御街,一条中轴线,建筑都建筑在中轴线上,那两条黑的是两条河;元大都又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元大都变化,刚才讲的周王城它是每面都是三个门,到元大都的时候都有一个什么变化呢?把这个城墙的北边不是三个变成两个城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了,这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使中轴线不是通的,因为中轴线它是从前门走过来,它是要按着是南边三个门北边三个门,穿过中间是皇城它应该是通的;那么从元大都开始我们考察金中都北边有四个门,比较乱,元大都想先有规划的,规划的时候它又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在北边的城门修两个城门,元大都一个叫安贞门,一个叫健德门。现在还有叫安贞桥,健德桥,明朝把那个城往南移了五里,仍然保持这种格局,修了两个城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德胜门。这样他造成了一个什么呢?就是从南面来的中轴线到北边它不通,不让它通,就造成在钟楼周围一大片民居到北边是一个城墙,宽厚的城墙。他们研究城墙的学者跟我讲,北京的城墙厚度不一样,以北城墙高、厚,这些都符合北京的自然环境,西北风,冬天刮西北风强,所以,你看北京四合院大北房要高,是不是,它就是阻挡西北来的风。那么元大都的这个改变也影响了明北京城,另外一个元朝它把中轴线的建筑一直顶到最北边了,它和我们明北京城不一样,我们刚才讲了中轴线到头是钟楼和鼓楼,那么你看侯仁之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他上面把这个图画得特别清楚。它这个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它这么一个建筑,是个寺庙的;金中都的时候它的中轴线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宁寺,到西便门出去,它中轴线对着是一个寺;寺庙是什么呀?是宗教,是里面供的是神,它原来这个人文色彩就是把中轴线引到头,引到是一个宗教的神,明朝把神变成了人。

  这是我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是干什么的?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它周围是民,是人,这也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我们历朝历代的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重要的不同我想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明北京的中轴线把南边拉长了,刚才讲了全长大数是8公里,准确地说是7.8公里。为什么说这么长呢?它把进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长了,就从永定门到前门这块,等于就是它从前门那儿进,就从城的正门,北京多了一个外城,外城把轴线拉长了,让你欣赏中轴线,感觉中轴线,让你大大地加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明北京城把中轴线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使中轴线继承了古代的这种整齐对称,那么进中轴线之后,刚一进永定门就给你一个对称,这边天坛,这边先农坛,进到天安门这边太庙,这边社稷坛,就是现在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让你整齐地对在这儿,元大都社稷坛和太庙是在城的两边,不是紧挨着中轴线,你看它把中轴明显整齐对称,弄得非常明显。那么这种中轴线影响了我们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的时候,这边人民大会堂,这边是历史博物馆,你看这两座建筑虽然是西洋的,但是它上面有一些黄琉璃瓦,吸收中国民族的特色,最主要的它整齐地搁在天安门广场两侧,就是保持中轴明显,两边整齐对称,这对我们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有建筑,圆的,你可以查以前的,上面没有山,堆山。那么,这山对我们今天的奥运公园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挖湖堆山,它这个巧妙的是什么呢?使景山在中轴线上成为全城的一个制高点,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这是中轴线在5000年的历史演化当中,最后形成了这么一条非常出色的气魄雄伟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6: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9.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李建平

  


  主讲人简介:

  李建平,1954年10月出生,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北京街巷与历史风云》、《北京城市景观与古都文脉》、《帝都文化——北京旧城中轴线》、《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二十余篇;编撰《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百科词典社会科学卷》、《北京经济史资料》等著作。

  内容简介:

  一座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的都城,一条串联起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中轴线,一个新世纪北京腾飞的生长点。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在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上,天桥到底有没有桥?天安门究竟是不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朝建造景山的目的何在?如今,中轴线的延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创新的思路是什么?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际,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引领我们一同感受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魅力和神韵。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 (全文)

  无论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大家来北京旅游,到了北京这个城市要真正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我想不了解中轴线那你肯定是不了解北京。

  当一个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那么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我们通过《乾隆京城全图》看,前门当时没有箭楼,有城楼,而且很矮。这个矮,一个说因为外城的城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有人说嘉靖年间大兴土木,我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包括景山旁边那个大高悬殿,太庙,大修都在嘉靖年间干的;当时还面临着跟北方少数民族作战,被骚扰,所以修城墙,这时候就修了外城。外城当然修得比较简单点,和内城比就差多了。

  但是通过历史研究,我发觉还不光是这个,就是中国古代建城它有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它是贯穿到每一步,不光是人和人的登记,就每一个地方都很讲究这个级别讲等级,后来到清朝乾隆年间,我们对永定门重新修,修的时候也没让它超过,那时候有钱了也没让它超过内城。那么永定门的城楼,也不是明朝的,我们现在恢复的这个城楼是清朝的,清朝当时皇上他有一个感觉,觉得这个永定门很重要。刚才讲它是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它也是进北京城的标志,所以乾隆皇帝在修这个城楼的时候,特别提出要把这个城楼加高一些,修得要比其他的外城高一些,但是同时也告诉不能跟内城的城楼一样,要低于内城城楼,所以它薄一点,和咱们前门楼比薄一点矮一点,这就是规制,就要体现这个等级制度。

  这是一个规划图,能看出一点,近处的这个箭楼,城楼。我们准备规划的是什么呢?就是永定门这个南中轴线的标志,就是两边是马路,在城楼后边是一个广场,前面留一个广场,那条路就是进前门大街。那么你看这两边,进了城楼之后,是一个深的颜色,就是天坛和先农坛,要恢复它大片的林木,就是要恢复原来我们进入中轴线那种环境、那种氛围,这是永定门。

  这张图是一张老天桥的图,是目前我惟一看到的一张天桥的图,那么前一段编了个电视剧,说天桥没有桥,实际上天桥有桥。古代这个天桥是一个汉白玉的,带栏杆的,是一个拱形的桥。桥下有水,清澈的水,而且这个水还能过船,在早年间这个船还能过去,那么天桥对的是那儿呢?它往南往北走是前门,那么皇上祭天从这儿走,一说皇上祭天,天子要走过的叫天桥,这是一种说法。

  那么说祭天的时候,皇上走过桥的时候,老百姓远处围观,上面是打着皇幡,前面是仪仗队,从天桥过去非常壮观。而且天桥是个罗锅形的,走过去,然后到天坛的西门。现在天坛门也多了,有北门、东门,北边原来是没有门的,刚才讲了北边在北京这个气候里头,北方这种气候里头,北方一般讲高大的墙。西门是正的,皇上祭天西门进去,西门正好走中轴线,正好从天桥过去。原来他们有一个研究北京祭坛的,他们惊奇的发现天坛的门朝西,先农坛的门朝东,这两个门对着中轴线。地坛的大门也是西边,也对着中轴线,也对着这个,那么月坛那个门让它对东,日坛的门也是对西,这样的话使所有的坛的门都对着中轴线。古人这个中心思想,皇帝这个帝王思想非常的浓重,都是对着中间的。

  那么,天桥是这样一个桥,是基本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跟后门桥的那种建筑装饰是类似的。如果到后门桥你还能看到古代桥的痕迹,当年是汉白玉,现在已经非常灰非常黑了。但是底下确实是一座桥,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北京修了一段叫有轨小电车,正好前门外也有。从前门外大街,这个罗锅形的桥,拱形的桥它通车就不方便,古代走马走轿子无所谓,就把桥压低了,到三十年代扩充大马路的时候,就把这桥彻底拆除了,栏杆也没了,所以就留下一个天桥的地名。我们中轴线上现在可以知道缺了一个天桥,这个还没见到规划。

  那么这是前门楼的楼洞子的《京城全图》,清朝乾隆年间画的,你看这个瓮城比刚才那个瓮城就大多了。就这一圈城,后面那个高的是城楼,前面这是箭楼,前门箭楼,那么前门为什么叫前门呢?因为它在皇城前面,是皇城前面的门,所以老百姓俗了叫前门,大前门。实际上它的学名叫正阳门,元朝前,管这个正门叫丽正门,元朝的城门就在今天天安门这个地方。元朝前,这个南城墙在今天长安街这一代,明朝把这城往南移了一里地,那么前门的这个箭楼里边有两个小建筑,就在城楼前,这个是两个小寺庙。当时打仗的时候,人们要攻打这个城,你光是一层城墙炮一轰,就很容易打了,进城门了。它为了安全,它修了一圈瓮城,这个是为了加强战争的防御而修的。

  这点我还要说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前门,已经不是明代的那个样式了,前门城楼建楼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都遭到炮火的轰击,损失的非常严重,据我看史书记载,慈禧太后回北京的时候,已经看不见前门这个建楼了,就底下只剩光秃秃的墙墩子了,为了让慈禧太后回来,还临时搭了个牌楼,就说明当时战争对前门破坏很大。后来修前门建楼的时候,都是参考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城楼这个建制来修的,这是规划中的前门城楼和箭楼,就是准备把这个前门城楼和箭楼恢复成一体,把这个瓮城建立起来。但是中间呢大家都知道,已经有马路了,马路从底下过去,就弄一个深槽,保持瓮城的完整性,现在有一个规划的设想。那么路就从两边绕过来,保留前门的完整。

  这个就是刚才我多次提到的,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以后叫中华门,因为这个门呢,现在我们基本看不着了。那么这个城门它有一个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歇山顶。所谓山就是指建筑的侧面看它因为我们都是人字形的大屋顶房间,歇山顶的建筑一般用到宫殿,比较庄重的场合。那么当时皇城的正门,是三个圆形的大门洞,那么两边是红墙,前面这个中间一条道就是那条御路。如果你进入皇城的那条大道,后边那个楼子就是天安门。那么顺着进这个门,你就进入皇城了,进了这个门的后边就是我们今天的天安门广场,这个是清朝时候拍的一张大清门的照片,因为近处是个人穿着一个清朝的旗袍。这是中华门,就是民国了,民国之后把它变成了中华门。

  那我们来看这是这张照片,这是古老的天安门。天安门前面,当时天安门作为皇家禁地是不许进的,后边有一些栅栏,中间一个标志,不许你进。当年的天安门和端门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我们现在的毛主席像和那个标语什么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歇山顶的,上面是宫殿,下边是一个高高的城台。那么有关天安门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那么刚才我说了,说那个大明门是皇城的正门,现在你看有些书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对着地安门,对不对?说这才是进皇城正门,你刚才说那个还不是皇城正门,但那是什么呢?后来就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还专门查了一些书,专门研究了一下,我发现明代写书的时候,说这个大明门是皇城正门,清朝说天安门是皇城正门,为什么呢?后来我查了一下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最早不是这样城台式的。是个牌楼式的,是个透风的、建在高高的石台阶上的,九开间,也是黄琉璃瓦,但是一个非常雄伟的大牌楼,当时叫成天门。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工匠蒯祥,大家都知道,蒯祥、蒯鲁班,修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把他带来了,他是哪儿的人呢?就是苏州府的,苏州府那时候叫吴县香山人,那香山和我们北京的香山两个字一样,但是它在苏州府的香山,那儿的人擅长什么?擅长木工。修北京城的时候,从江南调了很多木匠,其中木工活,他们这一支香山派最有名。所以说天下木匠多出香山,就指他们这批人干得非常漂亮,手艺特别高,一个最突出的本事就是不用钉子,用木楔子,就是建筑咬合的地方全是用楔子来建,这个北京的皇宫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痕迹。

  那么当年的天安门我说是一个牌楼的,后来一次雷击着火了,烧了之后怎么办呢?再重建的时候,蒯祥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组织修建的这个天安门。为了避免再遭雷击,建成了一种城楼式的,这时候底下有一个高大的城台,上面是个宫殿,而且很讲究。那么中国《易经》里头有“九五之尊”,代表“九”和“五”组合在一起,易经里叫“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一种最高的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所以故宫里头很多东西都突出九,“九”是阳数最高,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是不是?那么据说景山有五座亭子,故宫里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当然故宫人普查了一次说八千多间,不到那么多。当然它可能历史上也在变,但是天安门体现九五之尊了。怎么?底下有五个大门洞,是不是?五个金水桥,分别对着每个门洞。那么上面这个殿是个歇山顶的。那么一条正屋脊,第一条是四条屋脊,第二层四条屋脊,两个四加起来八,加一条正屋脊九,人说是九五之尊。房子九开间,大殿九开间,你查吧,它准是这样的。那么体现的是九五之尊。

  现在看到的天安门也和原来天安门有点不一样。解放之后,从近代开始,天安门就成了一个    风云的场所,解放之后我们开国大典在这儿举行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它成了我们新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那么,我们在讲午门的时候,过了端门之后是午门。我们看这个线图,那么你可以看出中间是个大殿,这个殿顶线条我们能看出是个庑殿顶,四面坡,重檐,就是两层,那么加上一条正脊正好是九。那么两边伸出来这个地方是阙。午门是我们中轴线上最最重要的一个门,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个门。午门它正面是三个门,那么这背后应该看是五个门洞,这是从故宫里边看,这是从太和门看午门,背后看是五个门洞,那么古代里讲这叫“明三暗五”。那个暗的门在哪儿呢?午门的两侧有两个门,叫左掖门,右掖门。这是一个汉代的画像砖,这个砖是表示帝王宫殿的门,它是从这儿演化来的,历代皇城正门都是这么讲究。

  那么这个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在这个两个楼的中间有一个鸟式的建筑,是凤,最近看到外国人写北京城的时候,他叫做凤凰之城,我说北京咱们叫龙,为什么叫凤呢?后来再进一步研究午门的时候,你就发觉,这个午门它原来的名字叫午凤楼,或者叫古代这个名字还叫朱雀门。那么讲到午门这儿我们就会发觉,故宫的建筑它文化内涵非常深,它讲的什么呢?实际上故宫这个门是方位,古代方位讲什么呢?叫前朱雀,后宣武,左青龙,右白虎,那么前面这个代表的是朱雀,朱雀是南方的神,是一种方位,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各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东西。我们信龙,最后说中国是大龙,龙的传人,那是后来把这龙文化上升了。实际上最早有信鸟的,鸟逐渐演变那就是最后把它给神话成凤凰。什么是龙?实际上龙和凤谁也没见过,把它丰富了。

  然后过了午门之后,过了金水河,过了太和门,那么是太和殿。太和殿的建筑它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我们北京,也是整个中国最神圣、一个建筑最高尚的地方。它采取的也是庑殿顶,四边是重檐,但是它一个特点是建在一个高大的台阶上,这个高大台阶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连成一体。这是中和殿,这是保和殿,从保和殿可以看出一层一层的台阶。三大殿所有的建筑不一样,你要从空中看造型完全不一样,是各有特色,这是关于三大殿的情况。

  这是三大殿最后一个殿,也是在中轴线上,这就是保和殿的后面,保和殿后面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石雕,这是北京最大的一块石雕,雕的是龙和云海。这都是中轴线比较著名的一些建筑。

  这是乾清门,研究北京院门的时候,最大的门是王府大门,其实北京院门最大的门是这个门。过了这个门之后,这是交泰殿,前面还有乾清宫,后边是坤宁宫,我们统称后三殿,这个建筑也不一样。

  坤宁宫之后,你要是逛故宫,沿着中轴线走,你就会发现进御花园还有一个门,而且从门洞那里你会看到有一个香炉,非常高大一个香炉。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合欢树,就两个树交叉在一起,也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道教的天一门,最后还有选秀女的顺贞门,这要讲起来就太细了,后花园还有一系列东西,在中轴线上。

  完了之后,你才看到是这个这是叫玄武门,玄武我们叫北方之神,龟和蛇的一种造型,也是古代一种信的一种神,它是北方之神。因为这个“玄”和炫烨,清朝一个皇帝的名字有点避讳,后来就改叫神武门,一般指北方的御林军,也是保卫紫禁城的意思,城门取这个名字。

  过了神武门对面现在有条马路,古年间它是封死的,它是不通的。那么就是景山,景山的大门也在中轴线上。过了景山的大门,里边还有一个楼,叫倚望楼,也在中轴线上,然后顺着它上去才是景山的万春厅。那么古年间皇上据说在明朝没有厅的时候,他也要登在山顶上赏月,那么清朝它成了一个皇家园林,更是皇上常去的,那么明末崇祯皇帝下来吊死在这个煤山所以叫煤山,实际上煤山是我们后来叫的。考古钻探研究景山,发觉里边全是挖河的泥土,那么明朝修了护城河,还巧妙地把护城河挖的这个泥的土,在后面堆成了山,这就是中国古代一个造园很好的手法,就是挖河造山的手法。

  那么过了景山之后,应该出现地安门,地安门什么样呢?我们看一下,这是地安门。地安门是个歇山式建筑,它是方形的门口,你会看到这个门仍然保留着皇城和大明门对称的。天安门是建筑在高大城楼上,地安门并不是,这两个门实际上它形式是不一样的,但它跟谁一样?它和我说的进皇城的第一门大明门是一样的,只不过大明门是圆门,咱们讲了天圆,北方的门是方,地安门的门洞是方的,可以看出早期它们两个是相互呼应的。现在这个地安门没有了,但是地安门也有规划当中的一些设想。

  这是后门桥,就是现在的这个桥,这个桥现在大家也能见到,原来也是残破不堪了,现在我们把底下给通了,通了河水,而且把一些石兽也都挖出来了,摆在上头。这个桥和天桥是对着的,在中轴线上,南有天桥,北有地桥,地桥就是地安门这个桥,当然它的学名叫万宁桥。

  这是鼓楼,迎面看到鼓楼高大的建筑,那么鼓楼、钟楼这两个楼是干什么呢?是古代报时的,那么在元大都的时候,鼓楼和钟楼正好聚在全城的中央。那么明朝这个向南移之后,实际上这个鼓楼钟楼偏城北,但是恰恰城北是我们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就是大片的胡同和四合院。在这个地方,那么鼓楼和钟楼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主要起到一个报时的作用。那么我们走进鼓楼里头,你可以看到,这是鼓楼的侧面,它高度仅次于前门。这是一个鼓楼里的比较残破的鼓,这个也是记载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历史,我们鼓楼里有一个大鼓,二十四面小鼓,二十四个小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那么这个大鼓主要是报时的,那么这个    人拿刀把这个鼓给捅了,现在还可以到鼓楼看到这个。鼓楼在民国之后叫过一段明耻楼,老百姓也叫耻辱楼,就它办过一次八国联军罪行展。

  那么鼓楼再向北走就是钟楼。钟楼里头有一口大钟,这是铁的那个钟,我小时候到钟楼底下还能看到这个钟,这个铁钟是明朝初年建钟楼的时候修的,后来感觉声音不是特别好,马上又换了一个铜的钟,现在这个铜的钟还在那里头,这个铁钟据说挪到大钟寺里去了,这个钟据说敲的时候,方圆传出四十里,起码京城九门都能听见。

  那么现在我们提一个口号,大家都知道,叫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近百年来的一种愿望,近百年来我们一种追求。那么作为北京城市的变化,实际上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这座古城,这座古都它的风貌遭到一些破坏,比如城墙出豁口,我查了,北京第一个豁口是在永定门边上。是谁干的?是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当时总部设在天坛,它把北京掠来的东西,在天坛这儿拍卖,拍卖之后他得运走,当时火车在永定门外才是车站,在那儿拉一个铁路,拉到天坛西门,就开始把豁口,就已经有豁口了。

  那么在民国期间,民国以后到解放北京的城楼,好多寺庙建筑基本都没得到维修,没有得到维修。那么因为已经民国了,对封建的东西那时候好东西不是作为文物保护,所以它已经都破落了。

  那么解放后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以旧城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扩展,那么我们把这种发展叫做“摊大饼式”的。就是说二环路以内,是北京旧城,然后三环路,然后四环路,然后五环路,一圈一圈地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展。

  那么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那就是市里提出叫做“一线带两翼”。一线就是中轴线,就是中轴线从永定门还要向南延伸,要结合南城开发,现在也有一些规划了;中轴线北要向北延伸,就从北二环路,现在我们这条路叫中轴路,一直到北四环,然后紧跟着奥运申办成功之后,我们从北四环向北正在建设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这个奥林匹克公园就建在向北延伸的中轴线上,这就叫一线的发展。两翼,我们西边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东边有个CBD商务区大发展,这个发展使北京城市出现一个什么呢?北边加重了,对不对?形成四不像,刚才我们看到午门的那种造型,面北朝南这么一个发展的势头。

  我想重点介绍的就是我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这个建设它和中轴线的关系。那么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最早建设,我们最早的建设规划想法,是在北边建设体现21世纪风貌的建筑,就搞一批现代化的建筑。原来想在中轴线北端起两座摩天大厦,那么后来这个方案在讨论当中大家发觉它不适合北京城市文化特点。怎么不适合?据说在景山上人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在景山上往后边看,发现鼓楼后边多两个“大耳朵”,一边一个,影响中轴线的景观。后来北京市去年明确规定,不再建这两座摩天大厦。那么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采取什么办法呢?公开招标,让中外建筑规划大师来设计,这一设计非常有趣。

  那么我到亚运村看了评比的结果,奥运规划设计评比的结果,其中有一项获奖的。为什么这个获奖?能获奖它的灵感就是吸收了我们古代城市的中轴线设计的精华。就把我们传统的中轴线做了一个紧密的结合,就是北中轴线,从北二环路,沿着北四环路之后,他们设了第一个景观,就是现在往中轴线走有一个地方叫熊猫环岛,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这个熊猫环岛正好是元大都的都城,两边你看最近土城建设非常好,海淀段,东边是朝阳段,建了很多景观,这里作为进入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第一道大门,然后路一直修到北四环路之后,这个路到头了,再往前我们要延伸这条路,叫做一条千年大道,他设计是一条大道,步行的,不通车了,车从两边走。就是咱们中轴路有一个特点,有路但是有时候有建筑,有时候让你从两边过去,那么这条路叫做千年大道,这条大道走到头之后,这条路之后他设计师让你慢慢慢慢进入到哪儿?进入到一片湖水,湖水后边是山,那这个湖水现在没有怎么来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叫做挖湖堆山,体现人文奥运的绿色。这个山是要种满苍松,种满树木,体现人和自然的环境,正好后边又有一座山,这个山要远远大于景山,在城市北部,而且远方它和我们燕山山脉连接在一起,近处它是一条湖,那么这条道一直通向这个,在这个道两侧它要展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做一些文化性的标志和建筑。

  第二个,它规划设计巧妙地把奥体中心,亚运村运动场地,那里头有水,那里的水用一条运河引向这个湖,惊奇地发现整个造型像一条水龙,头在上头,尾在下,盘旋在新延伸的中轴线的东侧。

  那么北京城来也有这种水龙盘中轴线的现象,这片有白的地方就是三海水浴,就是我们说的,这是南海,北海,那么再拐过去那边,还有水,什刹海,后海,积水潭,这一片水域。那么我们细看,这是这个水域的严格按地图画的,航空遥感发现的时候,觉得像一条水龙,盘旋在中轴线的西侧。那么新设计这个,中轴线延伸之后在东侧,像不像一条轴线两条水龙在舞动,整个城市被激活了。

  这种设计灵感那儿来的?现在好多人谈现代,老觉得传统工艺没用了,实际上现代的东西从那儿来呀?你不从历史文化上吸取营养,加以创新,你光讲全是现代,全是新的东西,全是现代的东西,那是不行的。我觉得历史是不能隔断的,这个规划我觉得它就很好的规划了。

  我们再看这是我们讲过的中轴线,最近处,顶底下这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到神武门,一直到景山,到地安门,景点上这一条线,都是黄色的建筑,金光闪闪,四面有四个爪那是故宫的角楼,人家说这是一条金龙。实际上北京城,古都北京作为帝都,从空中俯视就是一条水龙,就是我们说的西海那些水,一条金龙,二龙相卧的这么一种景观,不是帝都是什么!那儿比得了!全世界哪座城市比得了它的造型!那么这种文化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创新确确实实起到了一种带来一种灵感,起了一种激发。所以后来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完了之后,很多人就说,说这个设计是人类文明的轴线的延伸,它激活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建设。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讲这个中轴线,对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创新是非常有好处的。(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5 15: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1、建筑不是房子  王贵祥
□清华大学王贵祥教授
    关于中国建筑的现状,现在有很多很有特色的见解,我今天谈论的也是关于建筑的题目。前几天跟一位编导同志聊,说到建筑不是房子,随口那么一说,后来编导同志说这个说法很好,一下变成一个题目了。建筑不是房子,不是房子是什么?问题提出来了。但是既然提出来了,怎么解答,实际上这个题目的意识,建筑是什么,什么是建筑?一般来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习惯上大家很自然的就把建筑和房子划等号,建筑是什么,房子是建筑,这是我们目前在中国普通的,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概念。
    这就是让人联想到,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白马黑马,这是不是一种变化呢,古代有个哲学名词叫做白马非马,什么意思呢?表示的是一个特别的东西,白马并不能代表,一般性马的概念,它是一个很抽象,覆盖面很广的概念,那么拿这个等同“建筑不是房子”,建筑和房子都是一般性的概念,房子谁见过,我见过砖房子,木房子,建筑业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所以说也是白马非马的问题,说到底什么建筑这个概念,也就是什么是建筑,这是一个难题。学建筑的一上来就谈建筑,说来说去,糊里糊涂,建筑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我们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很多本来不是房子的东西,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
    我们最熟悉的像天坛,它是房子吗,或者像我们历史上经常谈到的,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原始巨石,它不是房子,它确实是很伟大的,很重要的建筑,包括我们的万里长城,我们怎么说它是房子呢?此外,世纪坛、地坛,还有一个最经常谈论的一个跟建筑密切相关的东西,景观建筑,实际上就是园林,大规模的山水,自然地貌,这都可以纳入景观建筑。那么这个能说它是房子吗,比如我们的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个精华,避暑山庄的,一种非常自然的山水。这些是我们建筑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那么你能说它不是建筑,它首先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的东西。
    还有一些小的环境,比如大家到江南园林不是看房子,江南住宅多了,但是人们为什么愿意去园林去散步。就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这是一个园林环境,也是我们建筑学创造的,建筑所需要追求的目标,追求一种意境。你比如说苏州的园林,一个亭子在水边,它创造了一种意境,在水边一个环境非常好的亭子里,与普通游人或者是文人坐在边上,他跟明月秋风作伴,这是一种意境,这个时候体现的也不是房子,恰恰体现了一种立体的山水画,或者这种物质化的诗,诗的意境。这是一种园林意境,那么这个是建筑环境的追求,或者人们对环境的追求,你能说是房子的,它是一种艺术化的环境,也在建筑概念里面,这个都不能用房子解释的。
    建筑这个词包括相关的词,建筑学、建筑师,这个在英文里在后面稍稍有点不同,建筑跟建筑学是一个词,实际上一般的人来说,没有接触过建筑学,或者我们不接近专业的人,这个词用的不太恰当,大家想一想,建筑就是房子,建筑等于房子,建筑学等于造房子的学问,建筑师是什么呢,是设计房子的工程师,这个概念是再大众化不过了,实际上这里头有一些问题我们解释不了,我们的桥梁、我们的水利设施大坝,包裹我们的工业设施,恰恰建筑师都不太会做,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我们土木工程师的事情,是彼此不可分离的重要的伙伴,但是专业里还是非常明显,建筑师确实做不了大坝,做不了支架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本身也不是房子,它是大型的工程设施。
    城市规划中我们关心的是城市,一个城市的完整的形体,局部城市的设计,城市环境,我们的园林建筑师,给人们带来优雅的舒适的环境。我们建造的建筑物也许是个房子,也许不是个房子,可能是个纪念碑,或者是标志性的建筑,比如象电视塔之类的,它要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有可能是室内,如果室外要引进绿化,要有植物,甚至引进声响,水声、瀑布。
    建筑师更多的关心是房子怎么盖,他关心与房子一系列的环境要素,这个时候他们是以建筑师的形式出现的。这个建筑师我们不能说建筑师概念不一样,包括规划师景观建筑师,一般的这种建筑师,都可以纳入建筑师的概念。
    最后我想谈谈建筑这个词到底怎么一回事,它只是成语里面用,过去没有这个词。实际上我们古代类似的这种好多词都不是我们自古就有的,你比如说哲学这个词,这个词并不是中国的,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现在我们说中国古代哲学好像是庞大的体系,实际上我们用了过去人的概念。回顾文化,发现并没有哲学这个词,有哲人这个词,当然学问这个词是有的。后来把哲和学放在一起,哲实际叫文化层次高的这样的人,都是带有先圣的概念。
    古代有建筑、有筑城,经常用建,建和筑独立用的时候都是一个工程的过程,实际上这个建筑两个偶然联起来用也是工程。而我们现在从专业领域用建筑这个词,上古代相对应词有很多词,比如说建筑作为覆盖的学科范围的时候,它首先是宫室,是人居住的环境,但是并不能覆盖我们现在建筑的所有概念,像城市也是我们现代建筑所概括的,城市设计是建筑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包括园林,这个是个古代的词,园林这个词稍微窄一点,这些东西可以都是我们现代建筑这个词包括进去的,那么当然,古代的宫室真正有身份的,诸侯、贵族他的房子才是宫室,普通人根本就没有,所以中国过去相应的词比较单薄,覆盖不了这么广阔的。
    建筑指称物的时候,作为建筑这个过程,我们现在谈过程,这个时候在古代有相关的词,另外有个词叫营造,它不叫建筑。建筑是现在的概念,营造的词对应于宫室,那么建筑师从事的工作就是营造,所以营造这个词义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说营造房屋,营造宫室,营造寺庙,营造园林,营造城市等。营造跟建筑关系非常密切的,中国古代在11世纪时,叫营造法式,就是建筑的技术规范。营造法式,后来产生了一个学科,中国营造学社。都是这个营造,因为在我们50年代以前这个词还是非常通用的词,一般的建筑公司,我们现在叫建筑公司,以前还有很多东西比较喜欢用传统,建筑公司叫营造厂,清华大学建筑系统,叫营建系统。营是什么,就是经营,这时候建筑师的概念不是盖房子的概念,是一个经营创造一个环境这个概念。
    这里头包括古代我们城市规划师,最重要的,建筑学不是简单的盖房子,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点上,实际上西方在最早创造这个词的时候,理解很深的,工艺、艺术或者是工人,技术人员,建筑学这个词本来就是一个在古代希腊的时候,不是简单跟房子关联的,是一个最高,或者最重要的工作。最重要的工作,那么在希腊时候的建筑师他们所作的工作是什么呢?是为神做奉献,还有祭坛,这些东西是献给神的,希腊建这些主要用于这些神庙,祭坛,普通希腊神主的房子很简陋,当然我们现代人要把它纳入进去,现代建筑学的概念很广泛了,并没有把它包括进去,完全共用化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所以建筑这个词在希腊人的眼里比较高尚。
    在希腊人眼里,建筑不能等于房子,基督教跟希腊文化不一样,比较后来的文化,当然是吸收的文化,基督教最神圣的是什么,是上帝,但是上帝是创造世界的建筑师,宇宙的建筑师,那么这个时候建筑师是一个创造者,在基督教的概念,上帝是创造者,他创造了世界万物,任何一个动物、植物都是上帝的造物。作为建筑师的概念就是创造者的概念,建筑就是创造的概念,任何的科技都是创造,在古代科学技术等其它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时候,建筑的技术含量比较多一点,同时还有艺术的成分,还有社会学的成,那么在这个时候,建筑学就是一个创造者。
    当然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建筑是什么,一般我们接触的建筑比较多的就是艺术,实际上在西方学者的分类之间,建筑确实归为艺术,放在伟大要素之首,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西方艺术史里头,没有那本艺术史不谈建筑,当然在中国人的美术史里头,把建筑归带美术史,那么这个跟中国人传统上的建筑纳入宫室这样一个概念可能还有点关系,但是从世界的范围来说,建筑实际上它有它艺术方面的特征。
    希腊人把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这是类比艺术的方式,实际上中国人也有类似的,中国人谈论公园往往用什么比喻呢,就说这是立体的山水画,实际上我们的园林就是立体画,而且参与园林的很多人本人是画家。作为艺术来说,首先是一种造型艺术,有一个形式美的问题,就像所有的艺术作品,像绘画、雕刻,都有比例问题,建筑不能没有比例,建筑比例适度是要命的问题。一旦尺度错了,对建筑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均衡问题。一个建筑看上去不可能是感觉非常的错乱,有音乐的韵律感,色彩上的协调,或者是我们经常看到这个,这几年好点了,随着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感觉色彩好多了。
    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提高了,都做室内设计,那么这就是艺术,大家都在追求这个东西,当然没有房屋规模,有些建筑物,比如说纪念碑,比如说佛教的庙宇塔林,不是一般性意义的房子,这个也可以纳入建筑。
    整个天宁寺塔的檐,收的时候,收的高度跟出檐创造一种音乐美,实际上是非常美的,恰好构成一种黄金比,因为古代讲究方圆,这就是一种音乐美,宋代建筑特别注意音乐美。庭院的宽度,建筑的长度,柱子的高度这个问题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后来一个搞宋代音乐的人,宋代音乐里有有这种比例,就是大家都在自然中间寻找这个比例关系的时候,一旦跟艺术接轨,就是相同的东西,它可以用音乐也可以用建筑表现。不是个简单的房子,即使是作为房子的时候,透视出来的是艺术的美,风格问题。只有艺术才有风格,我们很少说水坝有风格,或者说这个桥梁有风格,桥梁更接近建筑一些,有些东西是没法谈什么风格,但是跟艺术有联系的都有风格问题,而且几乎不可分离的。
    比如说我们艺术的雕刻,希腊雕刻,罗马雕刻,这都是雕刻艺术里最精华的东西。我们再说中世纪,哥特艺术,绘画上的那种画,但是哥特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是建筑,建筑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它是建筑。文艺复兴紧接着哥特式的文艺复兴,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东西,文艺复兴首先是艺术的复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绘画、雕刻。但是文艺复兴的伟大作品首先是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建筑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文艺史上的大艺术家也是大建筑家。比如达芬奇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我们都知道他最后的晚餐,知道他的蒙娜丽莎,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建筑师,他还是解剖家机械师,它也是建筑师。
    我们往后追,巴洛克建筑巴洛克艺术。比如说20世纪初有艺术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那么建筑上也有现代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才有主义,你要作为纯技术的东西,就不一定这样,那么这个跟文化跟艺术没关联了。
    像现在经常谈,后现代思潮,后现代艺术,后现代的雕刻,后现代的绘画,后现代摄影,后现代建筑,建筑和艺术,总是分不开的,所以建筑始终跟艺术流派息息相关,这一点就说明建筑不是简单的房子。遮风避雨,关系到房子的实体,建筑不是关心实体,建筑更重要的不是那个竹子,那个墙,那个屋顶,更重要的是空间,是空的东西。
    这点看来还不是说现代建筑师的创造,因为过去的建筑,我们知道,19世纪以前的建筑师关注点都是里面,墙上的装置,一个个古的板房间,这时的建筑好像是一个经过非常精细的装饰,但是封闭的盒子。到了20世纪这个观念太陈旧了,西方人借用了我们中国的哲学家的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有个非常著名的话,大意是这个泥做的坛子,要那泥做起来,这个坛子外形不要紧,真正用的就是里头那个空的东西,房子要有窗、要有门,但是真正有用的是房子里面空的东西,建筑的真理在你们那儿,你们老子那儿很早就说了,建筑它真正的本身是空间。
    确实这个概念对20世纪的建筑的概念影响非常大,它的每个截面都可以松动的,左右的墙壁都可以动。20世纪房屋的概念是可以任意变化的,可以延伸,这个空间可以来回的变动穿插,各种要素,完全室外的要素,像水,山石,岩石,水可以游动,绿化都可以渗进来。现在有个观点,流通给人创造一种现实的变化,一种丰富得空间,已经不是视觉空间了,是人在里面走动一种感受。我们过去讲山水画的可观、可游,实际上园林也是这样,可观可游,过去的传统创造房子是站在一个距离去看,建筑空间,现代的建筑是真正体验那是运动、变化,恰恰这一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欧洲传统建筑的差别。所以建筑带来下面一个问题,建筑如果简单的只是个房子,那是功能性的,那么只要六个截面就可以了,民族的色彩不需要。
    在山上有一个亭子,有些是完全封闭的,有写就是流水的亭子,或者廊子一边靠墙一面就影响水面,投出几根竹子这个都是空间的创造,至少在明代就非常成熟了,现代建筑忽然发现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非常深刻,西洋画就跟西洋镜子一样,站在一个角度欣赏,它是个透视的,在中国绘画很难一眼看到,那么中国绘画那个多点透视,万里江山图,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直往下延到江南的水乡,在不停的转换,欧洲的绘画是表达不出来的,万里江山图表达不出来的,我们的传统建筑你站在一个距离看,欧洲最伟大的建筑,文艺复兴的大教堂是了不得的,当然它有地下层,外形和里面是统一的,但中国建筑很难看出来,或者叫庭院深深,那么你进入中国建筑就看到一个山水画一样,大家去过故宫很多次,它是一个完整的山水画,这里就有空间的问题。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子的概念,中国建筑有中国建筑的空间,欧洲人也有欧洲人的建筑空间,这个空间使欧洲创立了精品,如说我们大家最爱去的,意大利的威尼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广场,是欧洲的小客厅。中世纪的艺术精品,恰恰广场本身,它那种不规则的,跟周围的空间穿插同时还有大量的露天雕塑博物馆,它有意识的创造一个街道,那个透视感觉是绘画中的那些东西,人们发现透视非常好,谁都用,达芬奇他用来创造一个最后的晚餐,完全是透视的,然后建筑师拿来弄成一个广场,包括圣马克广场也是。
    但是它用的建筑不是房子,用的是房间,用在广场和街道的空间,所以这样来看,建筑是文化,空间也是文化,那你同样是,比如说我们去柬埔寨,它是一个很有象征性的建筑物,同时它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我们去印度尼西亚,但是它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佛教的建筑物,非常浓厚的建筑空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印度的佛教跟尼泊尔的,跟缅甸,跟泰国的,跟中国的截然不同,跟    的、朝鲜的都不一样。我们看    的建筑物,非常强烈的民族的文化内涵,    的塔就跟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塔每个时代都有差别,唐的塔非常的雄伟,宋塔就比较柔弱,又到了元代的喇嘛塔受藏族佛教的影响,这是文化的差异。一个只是房子,那么这些差异就没有意义,那么恰恰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那么它就能表述一种民族的感受,或者一个民族的集体的潜意识也好,一是文化的机械,这个时候它就不是房子了,它就能传播某种信息。
    园林也是一样,传统中国园林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空间艺术,同样是园林,如果说我们从其的角度讲,那么园林它不是房子,它仍然是个房子,一个物质化的东西,既然是工人的东西,我只要有山有水就是园林了。中国园林、    园林,欧洲园林差别很大,中国园林是属于把自然的山水和真山真水一个非常生动自然的树木,包括这种园林里头有竹子、桥、山石,甚至有一些牧民,甚至一些动物,所以诗人在园林里感受的不是一个房子,或者是树或者是植物,感受的是由这种秋风吹,或者是四季阴晴,非常有诗意,一种中国人跟自然息息相关,人和自然相互共存的感觉,一种意境。西方人创造园林有它自己的意境,大家都熟悉的法国的园林,古典主义,强烈的轴线,园林的水池,水池里有喷泉,经过修剪的树,间隔的刻着雕像,还有整齐的刺绣,偶然点缀一个亭子。黑格尔不喜欢中国园林,因为中国园林太自然了,在欧洲人眼里,必须是经过人制造的才美,水池是非常圆的几何的形,地毯花木好像刺绣出来的感觉,中国人没有,中国的园林几乎园林所有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但是看不出人雕刻的痕迹。
    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就是我虽然是人创造的,但是它好像天然的一样,它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效果。中国园林跟    园林又不一样,    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深,有中国园林的思想,但它追求的又是一种    人的文化气质。比如说中国园林都是大黄,大红的,有时候绿瓦也上去,而且是动态的,像那个假山石非常动感,水曲曲弯弯的,追求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因为本来中国的自然就是千变万化的,假山石是随处可见的石头往那儿一放,树木也是。    人尽量自然,它讲究自然的,或者是一种艺术静态的东西,一种宁静的东西,所以在这点上中国和    差别很大,那么在这里我想说建筑是文化的复杂化,文化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把建筑太简单化。
    同时还有我们现在经常谈的概念,建筑既不是房子,也不是简单的空间。如果完全用空间这个概念解释这个,覆盖不了,实际上建筑首先是一个环境。如果是工业化的环境,那个环境肯定很恶劣,我们现在要创造更为文明,更为现代的环境,这也是环境方面,所以建筑是人文环境,我们的园林,甚至公共场所,工厂都是环境。过去我们的物质条件比较差,工厂环境比较简单,但现在我们物质文明提高了,你没有好的环境怎么能好的生产呢,不仅要有好的室内环境,现在讲究统一视觉效果,那么这种工作人员,这也是环境创造的及环境创造也有一种差别,你比如不同民族的环境,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于欧洲人,不同于古代欧洲人,现代欧洲人学了东方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反过来要像欧洲人学习,这个是个互补,现在所谓多样化,恰恰是我们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同样是创造人为环境,始终没有忘记自然环境,中国人创造的都是自然和人工相融合的。中国的住宅,传统住宅,四合院无论怎么讲,它是个传统中国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中国人建筑这样一个环境价值体系,人离不开自然。
    一个把自然都能包容下的生活环境,一个人为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这是自然环境所追求的目标。这点上欧洲人还真不一样,像古罗马的城市,街道不种树,就是房子和街,古代中国人那个街道里面都是要种树,凡是街道的两面都一种树,一里有多少树,要作为标准,要作为人们测量用的。像长安城,中心大道两面都是槐树。
    中国人的空间的趋向,这里头也有文化问题,我们中国文化的环境就是追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那么传统欧洲人,欧洲的城堡里头,真是一个城堡。自然的是自然的,甚至它的园林、庭院,把自然的东西修理,这个价值趋向完全是不一样的,非常好,那么这一点上,说明了文化互相的渗透,互相的学习,互相的一个融合的过程。
    既然中国人非常好的文化方面,所以对待建筑就要慎重,那么包括我们刚才谈到的问题,我恰恰是不太主张对于我们传统的建筑,古代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东西不尊重。有些东西列为文物了,国家保护起来,可是我们国家的财力有限,我们现在的文物太少,中国列入全国重点文物才七百个,据说越南就有三千多个,小小的越南就也三千多个。我们国家的财力不够,相当一大批的东西我们怎么办,我们老祖宗的创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子,如果是房子,大么是物质的一个壳,它不是房子,它是一个文化的在载体,我们现在没有力量改善它,去完善它,改善它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取得的东西,如果我们简单的磨去,它是不可再生的,再生的是假古董。去年定海要拆了一批房子,一批非常好的民居,当时争来争去没有结果。
    据说曲阜的城墙拆了,不完全是左的影响,是我们对传统的老祖宗不太尊重。80年代以后,北京城也拆的太利害了。北京城起码600年历史了,作为地域性的首都应该有900多年的历史,但是毕竟是,我们已经留存下来的东西,我们不是保存这一座房子,这时候就保存了人类的,中国老祖宗创造的这份东西。
    我们现在没有力量,也认识程度不够,留个几年,我们的经济实力跟美国一样时,我们再改造这个城市,我们会把整个古代、中世纪留下来。让后人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存在,至少体现了中世纪的生活。在中国要么保存好我自己的,要么创造更好的,符合我们的需求的。
    历史既然是一种文化,一种记忆,那么我们不要把记忆轻易摸去。那么我们北京也好,中国很多古城也好,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中国人的记忆。这个记忆不能摸去,忘记是一种健忘症,老年痴呆症。现在去欧洲,谁也不去看那个“方盒子”,大家看的是古罗马的建筑。到北京来的人是去看故宫,谁也不看那个罗马式屋顶,当然北京也开始做了,不屑一顾。大家去周庄,去平遥,为什么要去,因为那里头还有一点点中国人的记忆在里头。它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我们需要尊重,我们应保存这些东西力所能及,现在的问题不是说拆得太少,是拆的太多,太快了。
    清华大学有位教授提出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广义建筑学,把城市规划学多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整合,建筑概念就广阔的多了,而且创造性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非常广阔,有非常丰富文化的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在里头,所以使建筑师走出这样一个传统建筑学,只关注建筑物本身,这时候它再创造着什么呢?是人和空间的统一体,那么在这样一个建筑,我们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城市,房屋了,园林等等具体的空间,而且我们建筑师要为社会思考,要为环境思考,要为未来思考。
    面临这么如此广泛而复杂的这样一个目标和任务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说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括城市、地基和建筑物本身的,也包括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一个综合体,好谢谢大家。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6 11: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支持一下,谢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7 17: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太好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8 01: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分享!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8 11: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楼主,这些就是这些书的电子版的全部内容吗/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8 1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一只眼 发布
[B]请问下楼主,这些就是这些书的电子版的全部内容吗/ [/B]

错,一楼不是列出了目录了吗。还是买一本纸质的好,图文并茂。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8 1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cd.com上有“百家讲坛”的视、音频文件可以下載。只是沒有分類,所以樓主在这里真是做了件大好事。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9 14: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长老,长老做了件大好事。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2-23 06:10 , Processed in 0.640040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