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53|回复: 0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展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0 18: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旅游规划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临的挑战日趋增大,要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必须从最基本的旅游理论及发展机理研究做起,探索旅游发展理念的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的途径。旅游规划的时代特,最突出表现在旅游规划的价值观、旅游规划方法、旅游规划体系与制度、旅游规划职业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旅游规划语言的建立是旅游规划科学化、职业化最主要的学术前沿。
  30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历程,2007年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创汇419亿美元,国内旅游16.1亿人次,收入 7771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伴随这一过程的旅游规划为中国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改进。
  1 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真正的旅游规划是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大众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是在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浪潮驱动下诞生的,以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中国科学院郭来喜教授,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丁文魁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敏感地认识到旅游发展与旅游规划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地方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咨询服务和实践研究,对丹霞山、深圳市、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江南水乡古镇、海南岛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尚清教授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等,可以说是中国旅游规划的先锋之作。回顾30年来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出4个明显特征。
  1.1 2000年以前双线并行,摸索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旅游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百废待兴,旅游研究刚刚开始,旅游开发实践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成功经验借鉴,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研究与实践者均是从相关学科转行过来。以地理专业为代表的旅游开发策划与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代表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为地方旅游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两条路线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同时推进,2000年之后两者开始走向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规划思想、规划队伍组成、规划内容上。
  1.2 2000年历史转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20世纪90年之后,国外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开始引进国内,国家旅游局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求,开始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培训,1992年制定了《旅游资源普查规范》,2000年11月出台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2000年11月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这些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进入规范化管理初级阶段。此后国内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介入是旅游规划突出的时代特点,旅游规划的商业化行为引起关注。
  1.3 国际旅游规划智慧的多层面输入
  1999年四川省率先邀请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外旅游规划师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云南省、山东省先后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编制规划,此后一些城市旅游规划也邀请国外相关旅游规划咨询机构编制,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区层面上很多国外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进入,2001年《旅游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主办了旅游规划高峰论坛,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旅游规划的经验与教训,一些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旅游规划著作被翻译引进国内。
  1.4 旅游规划的反思与理论总结
  2000年之后,中国旅游研究的全方位拓展积极推动了旅游规划水平的提高,一批关于旅游规划理论、方法的论文和著作相继问世,一些大学设置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体系与内容基本健全,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旅游规划的技术含量是普遍的专业共识。
  30年来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图3),寻求一个又一个的突破,旅游发展不断走向新的台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旅游规划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在全国各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庞大需求推动下,中国旅游规划走的是一条市场驱动、内外结合的道路,从没有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没有理论到总结理论、引进理论,从没有方法技术到多学科踩着石头过河探路前行,从国内驱动走向国外驱动、内外结合,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旅游规划企业、境内外相关规划设计咨询公司、政府、相关企业等,共同托起旅游规划这轮红日。
  主题公园为中国旅游带来了第一个兴奋点,度假区热带来了旅游房地产热,申报遗产热提升了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生态旅游热提高了学术界和政府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规划将承担日益艰巨的任务。
  2 旅游规划的价值观
  2.1 让每一个人梦想成真
  旅游规划是建立在旅游需求的基础上,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要求旅游规划必须满足、引导旅游需求,旅游规划首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富人与穷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旅游梦想。
  2.2 让好地方更精彩
  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旅游区,通过旅游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旅游规划是一项管理系统工程。
  2.3 让落后地方有信心
  旅游规划的视野始终是需求导向的、向前的、区域性的、差异性的,在差异中寻求特色、突出优势,化平淡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化劣势为优势,为落后地区寻求经济发展出路,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经济系统工程,针对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把地区整体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强调地区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把能耗降到最低。旅游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了一条内循环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
  2.4 让目的地走向世界
  旅游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挖掘整理地方文化,用地方文化丰富人类生活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规划是一项文化生态系统工程。尊重生态环境,尊重地方文化,尊重社区精神。
  进一步提炼,旅游规划的价值观可以归纳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12个字。
  3 旅游规划的方法
  3.1 旅游内涵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旅游是什么?对这个词的理解时代特色最明显,旅游是观光、休闲、游憩,旅游是度假、娱乐,旅游是会展活动,旅游是离家旅行,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一种境界、一种心情,旅游是一种功能,旅游需要 服务,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是经济。旅游具有多种含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游法。如何规划?尽管旅游内涵丰富多彩,但经过这30年来的发展还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观光、休闲、游憩。只要地球上存在差异,就存在观光;只要地球上有人,就存在休闲游憩。访问者观光度假与本土居民休闲游憩是旅游研究与旅游规划历来关注的焦点。
  3.2 旅游规划的4个共性
  依附性:旅游本身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一种精神需求,需要特定的环境、空间、设施、吸引物来支撑。依附天成、依附经济,旅游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能动性:创意与创新是旅游规划的灵魂,发现差异,定位市场,完善功能,提升形象,是旅游规划生命力所在。
  融合性:旅游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融合性,与景观、城市、产业、文化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融合;
  灵活性与规范性:旅游的敏感性决定了规划的敏感性、灵活性,同时,为了保障旅游规划市场的有序性,旅游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3.3 旅游规划的多维性
  (1)旅游规划是吸引人、找特色的规划,是面向非本地人的规划,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上起到积极作用。适度规模的客流量是目的地生命力的基本保证,通过规划提高目的地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增加目的地魅力;目的地开发需要策划,需要超前意识、区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寻求特色、寻求突破,用概念吸引人、活动吸引人、项目吸引人、环境吸引人、服务吸引人。概念需要活动、项目、环境、服务来支撑。广告宣传营销很大程度上用概念感动市场、吸引游客。目前各类旅游规划中概念与形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出现4种情况:概念新项目旧,有概念无项目,有项目无概念,概念与项目相呼应。
  (2)旅游规划是为游客服务、满足游客需求的规划,是需求导向的规划,“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等说明目的地没有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要吸引游客,另一方面要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活动、环境、服务是满足游客需求的3个基本要素,全方位异质体验、细致入微的温馨服务是目的地成功的两个基本条件,从规划性质来看,部分服务已经超出规划范围。
  (3)旅游规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稳定的生态环境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既要吸引游客,又要防止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冲击,保护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对地方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造成冲击,加速系统的演替——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旅游规划的任务就是要寻求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是以旅游为导向的综合协调规划。
  (4)旅游规划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发展的规划,任何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都是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提出的,是地方战略或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旅游规划与景观规划的区别所在。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竞争力的产业、是知名度产业,不仅仅是接待服务业。
  (5)旅游规划是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规划,通过旅游规划对目的地进行包装营销,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全方位展示目的地多重形象,增强目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6)旅游规划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规划,在规划基础研究与目标战略对策、设施规模、生态保护上必须是科学的,在形象策划与旅游体验上又是艺术的。
  (7)在各类规划群体中旅游规划是专项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旅游规划又是综合性规划。
  4 旅游规划的职业感、规划师与主体地位
  旅游规划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头重脚轻”、重策划轻影响研究,“中间大两头小”,形象、产品、项目策划篇幅大,市场与影响分析少,对旅游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批评的多,有效良方少。旅游规划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出点子,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可持续利用,不同于单纯的保护规划、生态规划,在市场、特色、利用、保护之间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客观效果是把地方推向市场,起到加速地方国际化、市场化的作用,倡导的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旅游规划师要成为社会认可的职业,至少要具备5个条件:对象(领域)、平台、技术、语言、规范(标准、规则)。
  对象: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律师、会计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等,旅游规划领域的确定取决于对旅游内涵的理解,泛化的旅游及旅游资源的概念对旅游规划职业的界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平台:同国家、国际认可的组织(管理、学会、协会等)相对应。
  技术: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显示自己的专业特长。
  语言: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要有自己的专业语言和词汇。
  规范:行规,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技术规范,道德约束与社会责任、生态责任感。
  对照这5个条件,旅游规划还需要作出进一步努力,特别是在对象、技术、语言、规范等方面还需作出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规划与策划的不同,策划是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强调价值的挖掘、理念的创新、新颖的提法、项目的创意,而规划是理性的、收敛的、约束的,在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提出可操作的途径。规划是建立在策划的基础上的。
  由于旅游业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有限的国土已划归各部门管理,旅游发展的用地空间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打破已有的行业格局、土地格局,重组“天下”,重新调整资源归属显然是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政府力度大,重组比较顺利,有些地方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重组难度比较大,进而成为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体制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管理与目的地管理,经过几年的调整行业管理相对比较顺,而目的地管理难度比较大,林业、水利、建设、文物、宗教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就是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旅游规划管理与执行的领域性的敏感问题。
  在行业管理上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在旅游资源、旅游地与项目管理上主体地位模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协调。
  5 旅游规划体系与规划制度
  5.1 现行两套体系
  这在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中已有说明,旅游规划分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旅游区规划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分跨越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以及与行政区划体系相对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不同级别行政区需要编制同一类型的发展规划,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是同一旅游区规划的3个层次,同一旅游区一般需要编制3个不同层次的规划。这两套体系基本保证对旅游发展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规划实践中,呈现规划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存在3个 整合3个强调的问题。
  3个整合:
  旅游规划的行政体系与旅游发展区域规律的整合。在国界范围内旅游者空间分布是具有区域规律性的,不受行政区划的制约,而旅游发展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编制的,两者有一个错位问题,必须加强整合。旅行社的导向与旅游区特色共同决定旅游区生命力。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建设规划的整合。在发展规划指导下编制建设规划是明显的道理,但在具体的目的地规划编制过程中,这一原则的执行大打折扣,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规划深度不够,对特定的目的地规划没有指导意义,两者衔接不上;二是分别由不同单位编制,或主管领导的变动,对目的地的认识不同;三是管理不到位,执行力不够;四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划编制几年后才编目的地规划,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均已发生很大变化,发展规划已经滞后,不具有指导意义,等等。从规划有效性来看,必须保持发展规划与建设规划的整合,整合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性质、特色定位与大项目设置上,既要保证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又要保证目的地建设规划的灵活性、创造性,两者相得益彰。
  总规、控制性详规与修建性详规的整合。旅游区建设规划是不是一定要走这三步?需要更深入研究。现在有些专家提出风景名胜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规,需要进一步明确;控制性详规是对开发建设活动的一种控制,风景名胜区编制控规也就意味着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活动的合法性,这是其一。其二是风景名胜区控规范围有多大,所有的区都要编制还是局部地区要编制,我们在崂山西麓风景恢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认识到对于社会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风景区边缘地带来说,单纯强调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条平衡的发展方式,这时控规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于以保护为主的景区来说就没有必要编制控制。
  3个强调:
  不同类型旅游区规划侧重点不同。特别是人造型与自然型、现代城市与历史城镇等,旅游规划的任务与目的有很大不同。
  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区,其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对于成熟型的旅游区,其面临的问题不是建设问题,而是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问题;对于新兴旅游区,怎么建、建什么是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地域范围的旅游区,规划内容与方法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级别的旅游区,必须强调其侧重点、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其有效性。
  5.2 未来3套体系
  未来的中国旅游规划将是3套体系:旅游发展规划体系(面向访问者的规划体系)、休闲游憩规划体系(面向居民的规划体系)、旅游区建设规划体系。这是旅游规划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必然要求。尽管居民与访问者有可能共同使用同一游憩设施或游憩地,但从本源意义上来看两者具有本质不同的意义。
  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应分3类:跨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专项产品规划体系,在中国的国情下按行政区编制旅游规划容易操作,目前以省级旅游规划、市县级旅游规划编制为主,主要是为各级政府所用;专项产品规划体系是未来中国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国家和区域(省)的角度优化资源的利用,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基地,如度假基地、漂流基地、登山基地、独木舟基地等。休闲游憩规划体系是城市健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生活质量需求而建立的空间体系与经营、管理体系,欧美很多城市均编制了城市休闲游憩系统规划。
  在各类规划中,市场、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4个最基本的共同问题。
  6 旅游规划的学术前沿
  旅游规划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功,即旅游规划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环境,即国民经济社会与政治环境。从旅游发展的历史来看,旅游需求规模日益增大,旅游形式日益多样化,人类社会从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至闲暇社会,从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精神生产与健康的追求,旅游规划必须保持时代需求与发展变化的敏感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资源保护的需要。
  6.1 旅游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旅游规划要有自己的核心支持学科与核心技术,这是旅游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旅游规划职业化的基本条件。笔者依然认为游憩学是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规划一方面要建立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建立在旅游发展规律基础上,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词汇与语言,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旅游规划创意与创新要建立在发展概念与地域化、空间化、形态化途径结合上,这样才能体现旅游规划的专业性。
  6.2 各类旅游行为及旅游区发展规律的研究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直接影响目的地市场结构及服务设施布局,观光、度假、休闲等行为模式明显不同,乡村、城市、度假区、风景区、主题园等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律也不相同,必须探索不同性质旅游地的规划模式。特别要加强旅游规划两头的研究:旅游资源市场评价、市场需求预测与旅游反作用深度研究。
  6.3 旅游规划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资源调查与评价、市场调查预测与统计分析、产品与形象设计等是旅游规划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必须改革;总结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提高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新方法、新技术武装的旅游规划在规划市场竞争中将会失去规划竞争力。
  6.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这是旅游规划首要的研究任务。可持续发展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旅游业是消耗能源和资源的产业,是使用土地的产业,旅游规划不仅仅是关注旅游者、关注旅游业,更重要的是关注地方居民,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这是旅游规划观念的重要转变。20世纪后期兴起的旅游规划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吸引旅游者到一个特定旅游目的地去旅游的问题,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搞好市场开拓和促销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方面。21世纪的旅游规划要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旅游业融入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之中,保护与永续利用自然与文化资源。
  未来旅游规划的重要变革就是两个拓展。内涵拓展:从观光转向游憩,从经济回归生命的本质,关爱生活,关爱健康,关爱社区居民。外延拓展:从旅游作用的规划转向旅游反作用的规划。要适应这样的变革,旅游学科必然随之调整,从现有的旅游系将逐步分离出闲暇科学系,休闲学系,游憩学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系,遗产保护、利用与管理系等。建立旅游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体系,鼓励旅游咨询公司的有序发展,拓展旅游专业学生的高层次就业渠道。
  7 结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旅游业在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同时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一流资源基本均已开发利用,在未来发展中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而增强,二三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户外游憩基地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也是二三流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俱乐部化是户外游憩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口众多,休闲度假胜地需求规模日趋增大,以自然为基础的游憩地类型不断增加: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专门化户外游憩基地(漂流基地、野营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资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旅游规划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技术上将更加有效。
  旅游规划将从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走向竞争导向性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规划侧重点不同,在空间范围上以行政区为界线的行政区旅游规划转向以旅游中心地为核心的区域规划,旅游专项规划需求日益增大。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得到完善,规划语言形成,规划制度完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2-26 15:31 , Processed in 0.46695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