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4|回复: 0

人讨厌它,却怨起天气来;有人喜欢它,伸手一抓,扑了个空,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1 17: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散步、上街,还是在单位、在家,总有一种丝丝缕缕、团团柔柔,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感觉。说其有,它实在是太轻了、太薄了,几乎可以忽落不计;说其无,它分明又是一种客观存在。空气里飘的,篱笆上挂的,树叶上带的,纱窗上粘的,鼻子里进的,它简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花非花,雾非雾,来无影,去无踪。有人讨厌它,却怨起天气来;有人喜欢它,伸手一抓,扑了个空,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我们还是先叫它花吧。记得唐人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中有一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春天的城,这里应该是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西安。“御柳”,御街上的柳,也就是都城长安宫前大街上的柳树。“飞花”,飞舞的花,能飞且舞的花并不多,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就是指满城飞舞的“柳花”。看来,这满世界飞舞的花,从大唐就有,而且脾气也与现在大体相同,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不用多想,小时候我就曾经多次见过这种花。上学的路上,不是我追它,就是它追我。公家大院里,我们一群小伙伴还开展过“捕花”比赛呢,但无论谁赢,都会捉了再放、放了再捉。有时,即便是自己连一次也没有捉住,但看到**小朋友捉得后手舞足蹈的神情,也一样地高兴。记得有一位叫“杨**”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小学里学的,时间长了,题目忘了,但内容还约略记得。“梅子酸时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是的,如今我也到了“闲看儿童捉柳花”的年龄,可 现在的儿童很少再玩“捉柳花”的游戏了。
想起柳花,我很快便记起了大诗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古诗中提到“柳”,通常就有送别之意。诗中的“风吹柳花”很有些**惬意之感,用它来烘托环境,与满店的酒香相和,离别的,送别的,更进酒一杯,绵绵的情谊真的如东流的江水,淡淡的愁绪恰似那轻柔而迷离的柳絮。以乐景见悲情,从来都是诗人常常采用的手法。
柳花,据相关资料介绍,它本属于单性花,没有花被,只有一个鳞片。雄花有两枚花蕊,两个蜜腺;雌花则单一花蕊,单一蜜腺。柳花虽然没有花被,色彩不够鲜明,但它具有蜜腺,常常可以借助花蜜来诱引昆虫传布花粉。杨花与柳花很相似,结构也极为简单;但它没有蜜腺,不能借助花蜜诱因昆虫,花粉只能凭借风力来传布。因此,植物学上一般认为:柳花属于虫媒花,而杨花则属于风媒花。
然而,我国古老的文化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杨与柳,结伴而生,同属于常见树种。两者一硬一软,一刚一柔,正好符合阴阳相配的原则。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杨柳并称”或“以杨说柳”的现象。隋代无名氏之作《送别》中写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其中搅天飞舞的“杨花”,根据诗意的理解,就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柳絮”。诗人借助“柳条折尽花飞尽”的无涯之思,大胆地表达出了深深的离愁和思念。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一诗中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子规是一种鸟,又名杜鹃,有人形容其叫声为“不如归去”,我们这里通常都叫它“布谷鸟”。布谷鸟叫的时候,正是麦收季节,恰逢柳絮飘过。这里的“杨花”也应该是指“柳絮”。当然,曾有人把诗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也说成是“柳花”。“三月”与麦收似乎远了些,不过,我国幅员辽阔,柳絮飘飞的时间又长,不同的诗里有些差别,我想有时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记得唐人薛涛有首诗写道:“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诗人这里的“杨花”,二月已经“惹人衣”了,当然还只是“轻复微”,还不是那种漫天飘飞的胜景。诗人说杨花“无情”,南北无定,我想应该是说当时的人们在那样的**里是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程的。关于这一点,宋人石懋的诗里就说得明白:“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从“万缕弄轻黄”到“飞球满路旁”,写出了短暂的时间变化;杨花只是一春忙,可“我比杨花更飘荡”,直接抒发了诗人来去不定的无尽愁怨。
读过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词》,就会知道词人直接就把“杨花”比喻成了“春色”。“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这里的“春色”就是指“杨花”。当然,也可简单地理pu是什么材料解成“柳絮”。杨花飘落,三分之二变作了尘土,三分之一随了流水。作者把点点飘落的杨花,看作了天下离别人的眼泪,其忧思之广、悲愤之深,可见一斑。我曾读过王安石的《清平乐》,“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那种飘逸和放达,就别是一番滋味。
关于“杨花”,要说我最喜爱的,当数北宋词人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的“中庭月光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那句。我以为张先在北宋词坛上并非一流人物,但他善作慢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用“影”字妙绝,而被世人称作“张三影”。“三影”,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二是“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三是“柳静无人,坠絮飞无影”。“无数杨花过无影”这句虽然不在三句之列,但我以为它和其中的最后一句“柳静无人,坠絮飞无影”的意境极为接近,再加之清明的“中庭月光”,其妙处不可言传,与标明的“三处”相比,绝不逊色。
杨花弥漫,点点团团,纷纷扬扬,飘飘转转,它始终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无限的联想。唐代文章大家韩愈在他的《晚春》一诗中说:“桃李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作者写“杨花榆荚”无才思,我以为并非是为了衬托“桃李”的知性,而是客观地描绘出了“晚春”独具的特色。不仅桃李百般红紫,争奇斗艳,就连老落的榆荚和杨花也像雪片一样的纷纷扬扬。不但把整个“晚春”写活了,而且还别具情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晏殊流传千古而不朽的名句。他曾在一首《踏莎行》中写到:“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在这首诗里,他把“春风”描写成了不懂人间风情的俗人,不知道去阻止乱蒙蒙的杨花,致使其直扑行人的脸面。按说“杨花”的飘飞本属春天里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诗人的自作多情,是诗人自己把愁绪归罪于春天了。杨花蒙蒙于春天本属正常,诗人的情绪只能看作是诗人自己浪漫而大胆的想象而已。当然,也只有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才是一个完整而无缺的世界。
柳花也好,杨花也罢,说了大半天,还是花,其实未说到这“絮”上。如果认真起来,从科学的角度讲,柳花还不是真正的柳絮。柳絮是柳树的种子,老熟后的整个花序脱落,雌花序中的果实裂为两半,上面带有白色的茸毛,随风飞散出来,如“飘絮”一般。因此,叫做“柳絮”。不过,在漫长的一段岁月里,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认识得这么清楚。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人或古诗里提及的“柳花”和“杨花”,大可不必作如此细致的区分,通常就可直接看作是“柳絮”。
说到“柳絮”,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媳妇谢道韫。谢道韫是大名鼎鼎“东山再起”的谢安的侄女。据说,一日,天下了大雪,身为东晋宰相的谢安闲来无事,便聚集家人吟诗。面对满天pu是什么材料飞舞的雪花,谢安首先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在一旁的侄儿谢朗听了,急不可耐,随即便对出了“空中撒盐差可拟”。谢安颔首微笑,未置可否,而是抬头看了看侄女谢道韫。谢道韫沉默不语,等伯父问及,她才毕恭毕敬地道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则“风雅”之事,好像就记载在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里。谢道韫的故事流传开去,后来便被人们称作“咏絮才”。读施耐庵的《水浒传》,其间对“雪”的描写就有“纷纷柳絮,片片鹅毛”的说法,我想大概也多受此启发。
翻开文学史或点击网络,关于“柳絮”的诗句俯拾皆是。然而,我以为南北朝时期庾信的《春赋》就是较早写到“柳絮”的。“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地飞。”根据《词源》的解释,“杨花”即为“柳絮”。只不过这里的“柳絮”在新年二月就开始“落地飞”了,似乎早了些。而他的父亲庾肩吾在《春日》里却说:“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他不但直称“柳絮”,而且写出了柳絮“白”而“随风”轻柔的特点。至于“照日”,我想是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桃红”和“柳絮”轻盈的本色。
大诗人杜甫似乎很爱写柳絮。他在《漫兴?其五》中写道:“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描写暮春的景色,将“柳絮”和“桃花”都人格化了,无情地鞭挞了势利小人,深刻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他在《送路六侍御入朝》中说:“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如棉。江南春色还无赖,触忤仇人到酒边。”他乡遇故知,原本是值得庆幸的事,可久别重逢,乍逢又要别,诗人的情绪变得十分反常,不去赞美“红似锦”的桃花,反而憎恨比棉花还白的“柳絮”。这多少给人一种“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还被无情恼”的感叹。
要说写柳絮,我想应该提起的还有晏殊,且不说他的《蝶恋花》一词中的“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凌乱”,也不说他《破阵子》中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单说他《寓意》诗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一句,我以为就意境高远,引人入胜,妙不可言。仅就诗句的形式来看,“梨花院落”对“柳絮池塘”,既有画面,又有故卫生间用什么瓷砖事;“溶溶月”对“淡淡风”,月白风清,娴静优雅,环境背景,协和交融。
当然,苏轼是文章高手,词赋大家,其对“柳絮”的描写也值得琢磨。他在《和孔密州东栏梨花》里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短短的十四个字,既有对比,又有时空交代;柳既衬梨花本身又是花,层次井然,奥妙无穷。他的《蝶恋花》中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一名句。仔细想想“柳绵”与“柳絮”仅一字之差,那种苍老,那种短暂,再配上一个“少”字和一个“无”字,联想起天涯芳草萋萋,该是一种多么伤情而又伤神的画面啊!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5 21:47 , Processed in 0.500116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