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1|回复: 1

[文章]: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18 12: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们这次到西宁,听了青海省有关部门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比较系统的介绍,看了共和盆地的一、二、三塔拉滩,也有机会接触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同志,感觉到青海省对生态环境的区域划分是合理的,总的思路很好。特别是对省里近年来下决心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实行围栏封育、轮牧轮封等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

  现在我结合专家的发言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对青海省生态环境总的看法

  青海省近520万人口,居住在70万km2的国土上,人口和宁夏相当,但宁夏的国土面积只有5万多km2,因此虽然青海许多地方自然条件比较严峻,但还是有一定的土地资源、相当的水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完全有可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些年来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固然有气候因素,但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人口大量增长以后,生产方式未能及时改进。过去的人口分布是自然和长期历史形成的,在地广人稀的条件下,虽然生产方式落后,还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但人口大量增长以后,如依靠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环境,表现在过牧、过垦、滥垦、滥挖上。因此,今后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就必须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的道路。

  对于今后发展,我个人感觉具体的说主要有三条:一是发展工矿业,二是发展以牧为主的现代化畜牧业和农业,三是要相应的调整人口布局。我认为,青海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条件下发展经济,走上小康富裕,主要就是这三条。

  至于今后青海省的人口布局,设想可能是三大类型。第一个类型就是广大的自然保护区,基本上没有人居住或者不搞人类的生产活动;第二个类型是繁荣的工矿城镇,因为在青海人口布局方面,发展工矿业,建设工矿城镇恐怕是很重要的因素;第三个类型就是现代化的农牧业基地。

  我认为,这种设想和省委、省政府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二、关于青海湖

  这是青海省的象征,为全国人民所关心。这次省水利厅对青海湖作了水量平衡的计算,我认为大账基本上搞清楚了,但是解决方案不现实,需要抓紧澄清思路,调整规划。下面具体谈几点。

  第一,我很赞成水利厅在这次水量平衡计算中取消了1908年的一个记录,并建议今后如果对这个水位记录没有新的论证,就不要再提它。因为这个水位是个估略的数据,不是具体测量的记录。

  如果强调这个数据会造成两种误导。一种误导是悲观的,认为将近100年青海湖水位降低了10多m,生态环境非常严重,导致局外人的一些悲观思想。另外一种,对搞水资源本身业内的人士反而会误导一种乐观的想法,因为具体分析一下,如果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青海湖下降了10多m水位,那么近50年来下降了3m多的水位,那不是青海湖水位的下降趋于稳定了吗?反而就会得出一个乐观的结论。因此我建议以后不再采用这个数据。

  第二,现在水利厅的计算采用了1959~2000年的实测记录,是可靠的。这个实测记录说明青海湖水位在1959~2000年中一共下降了3.35m,平均年下降0.08m。在这40年中间,其中前30年(1959~1988年)平均下降了0.099m,1989~2000年这10年中间平均下降0.058m,下降的幅度有所减小。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湖水位下降,湖面相应缩小,湖水的蒸发量也相应减少,从而使进湖水量与湖面的蒸发损耗逐渐趋于平衡。水利厅现在计算的亏损水量是每年平均3.6亿m3,这些成果大体上是可信的,但是有关专家初步分析认为,总的亏损量可能偏大,而其中对人类活动所造成亏损量的估计可能偏小,就是不止水利厅所估计的0.77亿m3。

  第三,对今后的预测和对应的方案,我感觉水利厅的提法存在问题。他们预测到2010年亏损要增加,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用水要增加0.18亿m3/a,另外一方面是所谓生态建设要增加耗水0.34亿m3/a,那么总共在原来的3.6亿m3基础上,到2010年还要增加亏损0.52亿m3,这样总计年平均亏损到2010年要增加到4.1亿m3。根据这一数字要求从大通河调水来弥补青海湖的亏损,我认为是根本不现实的。从青海湖的情况来讲,应当定为青海省的自然保护区,青海湖的水量平衡应建立在压缩现在用水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应该是作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支撑,而不是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源;发展旅游,也应有所限制,必须服从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青海湖的生态建设也要防止盲目性,现在青海湖生态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湖面的蒸发量超过入湖的水量,因而造成青海湖水位下降,所以无论如何再不能增加青海湖周边的耗水量,增加耗水量就是减少入湖的水量。可是现在青海湖的生态建设居然要种树、种草,搞经济林,这与减少耗水的生态目标是相悖的,其结果肯定是陷入新的恶性循环。

  第四,建议水利厅重新规划青海湖水量平衡的方案,防止青海湖水位继续下降。我认为至少应该做三种水量平衡计算。第一种按现在的亏损量预测今后水位在什么时候平衡;第二种在压缩现有亏损,进一步搞节水,压缩灌溉面积等用水后预测水位何时平衡;第三种在现在耗水量少量增加的情况下,预测水位何时平衡。

  三、关于柴达木盆地

  这次水利厅的水账按照各个水系研究基本上是清楚的,我希望你们要吸取甘肃河西走廊的教训,防止柴达木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原来搞水资源规划只考虑了如何利用一些内陆河流的水资源来发展上中游的国民经济,而没有考虑到必须要有相当的水量流到下游,补充下游两岸的地下水,保持两岸的植被,形成天然的绿色走廊,保留河流最下游的湖泊,坚决走节水的路子,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规律,结果造成下游河湖干涸,天然植被衰亡,导致沙漠化扩大。在柴达木盆地也有这样的问题,柴达木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盆地中间的沙漠用绿色走廊适当分隔开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要大于40%,所以千万要注意走节水型道路。人工绿洲的生态建设要服从于河流的生态环境全局。

  四、关于生态移民

  根据青海省的条件,生态移民是保持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我认为青海的生态破坏的一个原因是人口布局不合理。建议省里进一步对生态移民做好总体规划,全面衡量一下哪些地区需要搞自然保护区并要求国家从政策和投资上给予支持。塔拉滩项目也属于省内生态移民的规划项目。从长期看起来,共和盆地的滩地,首先是塔拉滩,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方面都是比较有潜力的。土地资源相对平坦,也有一定厚度的土层。从水资源来讲,毕竟离黄河很近,即使是青根河水不够,如果需要从黄河提水,从技术上说也是可能的。因此,我认为,从长期看塔拉滩可能是将来省内生态移民的出路,是省内有战略意义的后备土地资源。但是就近期看,塔拉滩前期工作做得不够,经济、技术上的论证还不够充分,希望加强前期工作。□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3-7-18 14: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2002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有兴趣的可以连接:
http://www.chinawater.com.cn/magazine/20030707/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5-9-20 18:24 , Processed in 0.408372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