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6|回复: 0

[文章]:论提高水域纳污与自净能力的水动力潜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18 13: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摘 要 水域的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在涵义上是有所区别的,如何提高水域纳污与自净能力应针对不同类型水域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水域水动力特性的潜力提高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这是保护水环境的一条有效、安全、节约的途径。

  关键词 水域   净化   水动力   潜力

  水域的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在涵义上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而言,纳污能力是指依据水域的环境功能区划,在充分利用其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水域能够承纳污染物的能力。而自净能力是指水域纳污之后,因其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特性,使污染物能被迁移、扩散出水域,或者在本域内迁移转换,使该水域的水质得到部分甚至完全恢复的能力。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水域的特点,提出了影响自然状态下水体纳污和自净能力的因素,阐述了科学合理的人工调控,即采用各类工程的或非工程的措施提高水体纳污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的观点,特别强调了采用各类措施挖掘水域的水动力潜力,充分利用水域纳污能力和提高水域自净能力的可观前景。

  一、水环境承载力与水体自净能力

  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思想前提是水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水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水环境的单个要素,包括水体、河道及水循环空间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二是指与水环境污染相对应的水环境纳污能力。与此同时,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水环境资源为区域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其价值特性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公认。水环境承载力可以理解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水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限值。不难看出,水环境承载能力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而言的。其目标是保护现实的或拟定的水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性改变,以保障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以此为前提,对区域性的人类社会活动,特别是人类经济发展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的限值。

  根据水环境两个层次上的涵义,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单个要素及其组合状态的影响,如水量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地区缺水、河道断流问题等)、河道形态变化(河床泥沙淤积、河流改道、滩涂围垦、岸坡开荒问题等)、水循环空间变化(植被、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另一方面则是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资源属性决定了其使用过程中量和质的辩证统一。只有水质没有水量无法体现其价值,即量值上的缺水问题;而有了水量没有水质的保证,同样不能完成水的价值实现,即水质性缺水问题。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因此,反映对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限制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体现在水环境承受对其单要素及其组合状态改变的能力,和水体保障其正常功能发挥的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力,即纳污能力。

  纳污能力的定量化是水环境在一定功能目标下水体自净能力的科学认知过程。水环境功能目标是协调一定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保持一定平衡的阶段性目标。它属于规划的范畴,并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水体自净能力则是水介质拥有的、在被动接受污染物之后发挥其载体功能主动改变、调整污染物时空分布,改善水质质量以提供水体的再续使用。因此,对水环境自净能力的科学认识和充分合理利用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体动力特性对水域纳污和自净能力的影响

  污染物在水域中的自净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过程。水流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沉降等均属于物理过程,对污染物的输运、稀释自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的动力基础是由水体的动力要素提供的。不同的水域由于其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其自净能力有较大差异。同时,水动力要素还会与污染物在水中的生化反应进程交互影响,进而通过生化反应过程影响到水体的自净能力。因此,水动力特性对水域纳污和自净的影响是敏感而又十分复杂的。

  1.自然状态下的水体自净能力

  由于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等的差异,不同的水域呈现出不同的水动力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纳污和自净特点。对同一水域而言,依照不同的环境功能区划,其纳污能力也各不相同。水域的动力特性是影响水域纳污和自净能力的直接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1)不同水域的纳污、自净特点

  按动力特征区分,可将水域流动分为河道径流型及湖泊水库环流型,和河口海湾感潮型三种主要类型。

  河道径流型的水域,其水流的主体流动方向是单向的。污染物排入水域后,总体趋势是随水流从上游向下游迁移,同时在空间上扩散沉降。污染物在空间的扩散强度与流速的大小及梯度也有直接关系。随着河道中横向流速强度的不同,河道中污染带的宽度及其分布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湖泊水库环流型的水域,流动结构主要是以平面和立面环流的形式存在。对浅水型水域内的环流,其主要的外界驱动力是风。而对深水的水库和湖泊而言,除风之外,温度梯度及其变化往往也是形成立面环流的主要因素。由于该类水域相对而言与域外的交换较少(汛期等特殊情况除外),水域纳污之后污染物主要仍在域内滞留,尤其是进入环流区的污染物,往往不易被水流带走。另外,该类水域的流速一般较小,使污染物在该类水域内的扩散作用相对加强,与外域的交换相对较弱。对湖泊环流型水域而言,纳污和自净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域内的迁移转化。

  河口海湾感潮型的水域,水体的流动方向往复变化,污染物在该类型水域中随着流向的不同而迁移转换。在该类型水域中,余流的强度和方向是确定污染物最终迁移方向的因素,因而对该类水域而言,纳污和自净能力主要也是体现在与域外水体的交换能力上。

  (2)影响纳污和自净能力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影响水域纳污和自净能力的因素是多样而且十分复杂。如水域中流速、流向、流动结构各不相同将直接对污染物迁移、扩散方向和强度带来影响。同时,水体本身的组分决定了生物和化学进程对水域纳污和自净能力的作用。如湖泊中的挺水生物往往对吸收排入水体中的营养盐有明显效果,但这些挺水生物过多,又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大量减少,反过来造成水体中的生态破坏。另一方面,如果该水域的水动力特性很活跃,如向外域的迁移、扩散能力强,或浅水湖泊中的风力对水体的强烈扰动等又会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对增加水域的自净能力有益。在水域床底长期积累的底质污染,即内源污染积累对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间接影响。例如,在浅水水域中受风的扰动造成波浪掀沙,吸附在沙粒中的污染物就会随之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等等。总之,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或直接的、间接的各种因素对水域纳污和自净能力的影响是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水动力特性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人工调节状态下的水体纳污能力

  如前所述,自然状态下的水域有其自身的纳污和自净特点。而人工调控,包括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水体的纳污和自净过程。研究表明,有序的、科学的调节可望显著地提高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

  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实例。例如,利用生物链的办法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治理水域的富营养化;疏挖水库或湖泊被污染的底泥,防止二次污染;合理安排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时间,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引入优质水源稀释被污染水体,恢复水体原有的自净功能;在水域周边采用各种形式的截污措施,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在海边排污工程中,选取水动力特性活跃、向外海方向的余流较大的部位作为排污口等等,均能有效地改善或恢复水体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在上述各类方法中,挖掘水体的水动力潜力是行之有效并具应用前景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水体纳污能力的水动力潜力分析

  1.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安排水体纳污

  为科学合理地发挥水域的使用功能,并保护水环境,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重要水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即结合水域不同区域水体的使用目标,确定区域水体的水质标准,分析研究各区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对水域纳污实施总量控制。这实际上体现了充分利用水环境承载能力对水域中承纳污染物总量的分区控制管理。

  但限于认识及研究手段方面的诸多原因,许多水域的水环境功能区划线条很粗,未能真正体现既能充分利用水域各区的环境容量,又能达到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环境的目的。特别是对水动力能够提高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的潜力认识不足,因而出现诸如排污口位置安排不妥、排放量控制不合理等问题,既加大了局部水域的环境污染,又浪费了水域整体上的环境容量。为此,在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实施水环境区划的基础上,应当对水域内各部分水体的纳污和自净能力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并特别关注水域的水动力特性影响,合理安排水体纳污位置、纳污量和纳污水期等,以达到因地制宜、高效安全保护水环境,合理发挥水域环境功能的根本目的。

  2.科学利用自然状态下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

  自然状态下的不同水域,因其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条件不同,其纳污和自净能力也各不相同。对排污口进行科学选址,并因地制宜地对排污量实施控制,是科学利用自然状态下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的重要内容。以河道径流型水域为例,虽然在此类水域中水流的主要流向指向下游,但各断面的流速分布是不均匀的,沿空间方向的流速梯度也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部位安排排污口,其污染带的范围及向域外迁移扩散的效果必不相同。极端而言,若将排污口安排在有局部环流存在的区域,则该部分水域的水质会很快被破坏,即它的纳污能力会远低于直接将污染物排放到流速大且方向单一的部位(当然,作为一条河流,应当从整体上对上下游的水环境区划进行安排,并认清不同水域间的交换特性,兼顾上下游的利益)。在我国许多热电站和核电站的建设前期,都要对承纳热、核排放的水域进行审慎研究,在选址时尽可能地避开水动力交换弱、自净能力差的区域。不少热电站设计时还经常利用流速沿垂向分布的不同及浮力流的特性,合理安排取、排水口的高程和部位,达到科学利用自然状态下的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的目的。因此,向被污染的水域引入优质水源进行稀释以改善水质的保护措施,还应当注意在充分研究该水域水动力特性的基础上,科学选取合理安排进、出水口,以确保引入的优质水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3.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

  (1)采用工程措施改善水动力特性

  向被污染的水域内引入优质水源进行稀释是改善水质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但要真正达到“行之有效”,还应当结合该水域的水动力分布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进、出水口,或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引导,才能确保引入的优质水源有效地将水域中的脏水“挤”出去,从而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以于桥水库为例,在国家“七五”攻关对于桥水库富营养化的研究中,曾研究过将该水库的上库设置为前置库,充分利用上游部分库区面积,采用若干工程措施,改变原河道型水库内的库区流态,使流场在各断面的分布力趋均匀,尽可能加长入库来水在前置库区的滞留时间,从而加大泥沙和吸附在泥沙上的污染物质的物理沉降量,使上游来水经过前置库之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研究还探讨了在前置库区种植大型水生植物以吸收更多的营养盐,从而降低进入主库的营养盐含量,达到抑制主库藻类生长,改善水库富营养化状态的治理目的。研究采取了现场调查、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型实验的综合技术手段,结果表明这一充分利用水流动力特点、因地制宜的水污染治理措施安全有效,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见图1)。

  目前正在开展的引江济太改善太湖水环境的调水试验工程,也是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湖体水动力特性,以加快湖体换水周期,改善水环境的典型实例。为确保调水效果,调水试验应当十分重视调入水源对湖区水体动力特性的有效影响。对太湖这样的浅水风生湖流,由风生控制的形态各异的环流是主导性的动力因子,客观上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如果仅仅是将调来的优质水作为稀释水源,显然既不经济又不具可持续性。应当在充分认识湖区水动力特性,分


图1 太湖典型年优化调度与自然状态COD浓

析调水对动力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审慎研究选取相对最优的调水口、调水量和调水时期、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出水口,使入调水能最大限度地促使污染物的出湖迁移,才能真正达到改善太湖水质,实现太湖水环境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目的。


  (2)利用水利设施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改善水环境

  兼顾改善水环境的水库、闸、坝等水利设施的优化调度已经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实际应用。在科研工作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就已经开展了利用太湖湖周水工设施优化调度改善湖体水质的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太湖环湖控导工程,通过综合考虑防洪、航运、排涝和水质改善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可望达到工程调度的相对最优的效果和效益。即通过工程调度动态调节进出湖水量,加快水体更换速度,调整入清出污时机、能有效地减少入湖污染物量。图示为太湖单目标优化调度改善水质、降低污染物全湖平均浓度的例子。由图可见,在满足防洪、抗旱及相关环湖控水工程基本运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调整进出湖水量,可望显著改善湖区水质。

  四、结语和建议

  基于对水域纳污和自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实例的认识,结合多年积累的相关实际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了充分挖掘水体的水动力潜力是提高水体纳污和自净能力的一条安全有效而节约的途径,并阐述了充分利用水动力特性改善水环境的若干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介绍了国内已经开展和正在进行的一些相关科研工作和实际工程。

  水体动力特征对水域纳污与自净能力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自然状态下的水体自净由水体自身的物理生化特性决定,通过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迁移转化过程实现。在科学利用水体自然纳污能力的基础上,可通过人工调控改变水体的自净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体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实现经济增长与水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采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调整改善水质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水动力特性及其变化对自净能力提高的重要影响,结合实际水域的具体特征,因地制宜选择有效方法,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合理安排水体纳污,达到水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5-9-20 18:25 , Processed in 0.423969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