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1454
- 积分
- 199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2-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国内一个设计师很早时候对revit得看法,也很客观得分析了建筑软件这个行业今后得发展,大家看看!希望对大家有多帮助!
Revit软件是专门针对建筑业的应用而开发的软件,在借鉴了机械CAD软件的参数化变量化技术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更为方便的做法。
不同于机械行业,机械设计鼓励设计师一开始就从三维来思考问题,加上大量采用数控加工和激光定位装配,力求零图纸境界;而由于建筑设计的特殊性,使得设计人员必须要在二维和三维之间不断地轮换思考;而且由于装配的场所总是不固定,因此建筑图纸是必须的。
Revit允许设计人员从二维或三维开始设计,软件自动地将两个方面的图协调一致,而且你在二维图纸中工作时,软件自动将三维物体转换到三维视窗,而作为图纸要素的其他部分保留在二维图纸中,避免了机械CAD中在完成了三维模型后回过头来再检讨二维图纸的麻烦。
机械图中的图形是三维模型的投影或映像;而建筑图中的图形是建筑符号,与三维模型中的同一个部件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Revit自动协调了这一切,不需要设计师手工调整,这是它最为方便的功能。
而且Revit不采用历史树概念,可以任意修改,不会出现机械CAD中因历史树导致的问题;同时,Revit所拥有的强大建模能力使你能够做各种复杂的三维造型,软件本身采用的accurender渲染软件同时具备了光影跟踪和光能传递能力,方便制作高质量的效果图。
Autodesk公司的产品在国内有非常多的用户,但是这些用户对他们使用的autodesk产品的感受,可以借用白岩松记者的话,是“痛并快乐着”。但是2002年autodesk公司确实作了一件大好事,就是收购Revit。
建筑设计行业的特殊性对软件提出的高要求并不比机械行业低,而autodesk的产品在解决建筑设计方面一直不大理想,我们的同行多数采用autocad和3dsmax/viz来完成建筑设计,可是在需要设计修改时却只有痛苦了。另外3ds本来针对广告和动画业,既不具备精确性(广告和动画不要求),又过分强调了效果真实,可是我们知道,建筑设计的效果图是手绘的水彩画都可以接受的,因此,我认为国内的建筑设计行业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在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用来做建筑效果图的同时,既要面对设计收费低廉的窘迫处境,又忘记了设计需要优化,建筑设计尤其需要注重细节,需要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我们的许多建筑设计人员(我不愿把他们叫做设计师,因为他们的作品实在糟糕)、室内设计人员在抱怨设计收费太低,业主要求不合理的同时,也在哄骗外行的业主接受他们的低劣设计;这是目前业主们纷纷花高价聘请国外设计师的原因。可是,我们目前使用的软件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发挥,每个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行业打拼的人都知道,如果完全满足业主的要求,设计人除了累死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设计与业主之间形成一种博弈,比谁更狡猾更难缠。设计人追求的是收到设计费就行,不管别人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好坏,业主则是既然不能聘请到好的设计师,就拼命压低设计价格,反正便宜就行。
这种情况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业主(开发商),设计,施工人员之间几乎到了相互仇恨的程度(请原谅我的危言耸听),而国内的建筑和室内装饰市场上鲜有好的作品,即使有一些“好”的作品也是“就是好”作品,除了解决了一小撮人的职称问题和某些官员的升官问题,整个行业并没有好起来,而且官员们现在,只要有可能,也愿意聘请国外设计师了。
而采用Revit,却可以将设计人员的创造力释放出来,应付客户的各种设计要求。
中国建筑设计质量普遍较低的局面有其多年深刻的原因,与建筑教育、建筑批评、业主素质、设计审批制度、行业政府管理等等都很有关系,甚至与大众的审美水平等等都扯的上,就偏偏与用什么建筑软件关系不大,香港地区建筑软件的使用并不普及,但是他们用纯AutoCAD画图的水平比大陆同行高的不是一点,建筑设计水平也普遍比大陆高,一个原因是经济水平,更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社会与政治的因素,一些多年来影响大陆水平提高的因素在那里影响不大。
所以用什么软件画图不是主要的,如果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只是换一套建筑软件,也无助于提高国内建筑设计的水平,该请外国建筑师还得请,不过近几年有一些新锐建筑师的作品还不错,但是也没有靠什么先进软件的帮助。毕竟数量还太少,大量建筑依然是劣品,尤其你到小城镇看看,盲目去抄袭一些流行外观式样,殊不知这些式样的尺度大小、工艺水准、环境文脉与之相差千里。如果建筑软件里面也随大流,也提供很多预制好的流行装饰,岂不是流毒全国?
还是提Revit,这个软件初看很容易,但是没有本地化的改造,起码大半功能白白浪费,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建模软件,而且是包括施工图在内的全部图纸都可以完成,里面包括有很深入的细部设计,但是画法和符号标注都和中国不同,无法直接应用,深入使用也很复杂的,不比ArchCAD容易多少。
影响大家对Revit的深入研究的,可以说还是Autodesk对建筑软件的下一步发展依然没有明确的路线。收购Rivet后,是把Revit的参数化技术改造ADT呢,还是放弃ADT的技术专心发展Revit呢?还有一些来自IntelliCAD论坛的文章说Autodesk可能放弃ARX呢,但我想不会。不过对下一步两个建筑软件的态度不明朗却是摆在面前的。以前Autodesk收购的lightscape的命运大家都记得,一开始好像要继续发展新版本,到后来不了了之。
Autodesk近来还推出个很奇怪的软件是Architectual Studio,好像与ADT的关系近一些,但是也没有在中国发布,只能让美洲国家的人下载试用,Autodesk到底如何整合这些乱七八糟,互相不接轨的产品线,不能不说是令人困惑的问题。
确实如你所说,影响中国建筑水平的有诸多因素,但是我的意思是围绕我们在软件应用方面面临的问题,所以不可能将政治经济社会的因素都包含进来。
国内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有目共睹,而且似乎室内设计方面的反应更加强烈,因为室内设计对三维的要求更高一些,我的一些朋友在装饰公司供职,对于目前的软件在设计修改上的艰难体会尤其深刻,而这是使得这些设计人员处境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国内的建筑设计并不完全依赖AutoCAD,但是同样是修改不易。可是从事多年设计工作的人都知道,所谓设计,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将每一位设计人员都限制在重复性劳动上,而不是发挥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实在是极大的浪费。我的国外的设计师朋友戏称这种工作为力气活儿。请各位想象,你们每天的工作是不是都在干这种力气活儿?
关于Revit今后的发展,我的看法是,Autodesk公司会放手让这家公司自己发展,而autodesk则坐享其成。因为Revit的技术与Autodesk以前的产品完全不同,而且Autodesk花2亿多美元收购这家公司,不会是要消灭一个竞争对手,更多地是注入小公司急缺的资金,同时将一个极有发展空间的市场收入囊中。
各位从事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朋友,如果能够将眼光放长远些,就会看到中国加入wto的缓冲期只有短暂的5年,今后我们面对的将是更加激烈的竞争。
如果我们等到autodesk将Revit汉化之后再着手,我们就会又一次落后于国外的同行。如果各位愿意等就等,想迎头赶上的,还是及早动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