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0|回复: 0

[推荐]:小城市(观赏经典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0 0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小城市
转自china-up老论坛,原作者:信徒


小城市

张永和

印地安那州某城。我曾乘车经过。一条街。两侧有不超过二层的建筑数幢,应不超过十幢。附近有些散落的住宅。人口:不详,但不到百人。有一个警察,同行人介绍说。占地面积:不详,但肯定某城没有密度。

某城周围都是田。下一个城要在几十英里以外。它是一个独立的城。不知什么时候,镇(town)和村(village)概念在美国消失了。所有的居住区点,无论大小,都称为城。规模的差异失去了意义。问题:城市可能有多小?

北京某机关大院。具有典型的大院质量:由围墙界定出来的范围;大院居民的日常生活全部发生在大院里,他们在大院中工作、住宿、进餐以至购物、就医等。这意味着大院内有着完备设施:在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各方面。人口:职工三千余人,总数应超过万人。占地面积:四百余亩。我现住在某大院东门外。公寓窗外看得到把守东门的两个警卫。

假如用设施来定义城市,那么设施越完善的居住区点城市化程度就越高。那么,某大院也就比印地安那某城更城市。某大院在人口上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某些设施与人口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比例关系。但某大院并非是独立的城市。作为北京市的一部分,它可以算作是个城中城。大院居民实际上则同时生活在二个城市中,一个支持日常需要的小城市和一个满足更高欲望的大城市。小城市的人去大城市,为了去逛而不仅仅或真的是购物,为了去看戏与演出而不仅仅是看场电影。大院在北京是普遍存在的。城中城是现代北京都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就规模而言,某大院或许属中型偏小的。大型的如一些部队大院,小型的如一些干休所。

原来独立的城市也可能失去其独立性,降到城中城的位置。中国近年来的城市生长与扩展,使许多城镇衔接起来,出现了连续的超大的城市。今天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便是二十九个镇或小城组成的群体。这些后天的城中城的设施未必很完善。在设施上,东莞市的清溪镇很可能处于北京某大院的劣势。

然而,既然是城中城,它的设施是否需要完备?如果城中城或小城之间形成设施互补,每个小城则无需五脏俱全。需要的是在小城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交通系统。实际上,东莞市正是沿公路发展的,成为一个网状城市。这个城市的某些部位很薄,只有沿路/ 街一层建筑。如上推论,与规模一样,设施并不能成为评判城市的重要标准。问题:在哪些设施缺席的情况下,城市仍成为城市?

如果缺乏某些设施,一个城市显然是不健全的。或应更准确地称某城为没有公园的城市或没有体育馆的城市。为了区别健全的城市和不健全的城市,不健全的城市不妨可以叫做城市片断。

深圳某局大楼。一幢十几层高的矩型板楼。内含办公、旅馆、餐饮、娱乐、商店、宿舍等项功能。某局的一部分职工也无需离开大楼便可完成日常的全部活动。所以它是一个垂直的大院,垂直的城中城。因此也是单体建筑城市。更经典的单体建筑城市是勒·柯布西埃的马赛公寓大厦:处在楼层中部的商业街、屋顶的公园及其公共设施都尝试付予建筑城市性。当代中国普遍用"" 城""作名称以模糊单体建筑定义,倒说明社会对单体建筑城市或大厦城市概念的认可。虽然作为单体建筑,深圳某局大楼的内容已很丰富;但作为城市,它不健全,它是城市片断。

《看不见的城市》是意大利小说家伊塔诺·卡尔维诺的名著。在书中,忽必烈汗听马可波罗讲述他所到过的城市的故事:记忆之城,欲望之城,死之城,天之城……然而所有形形色色的城原来都是同一个城,马可波罗故乡威尼斯的不同片断。马可波罗把威尼斯化解了。也许城市本来就是看不见的。城市完整的面貌总是隐藏在人能经历的片断背后。也就是说马可波罗或卡尔维诺并没有分析城市,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城市感受。

城市是复杂的。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就在深圳某局大楼。初次住其旅馆,在夜色中进入霓虹照耀的入口,经历的是大堂、餐馆、商务中心等典型的旅馆空间,看到的只是大楼作为商业实体的一面,毫不意识自己同时也在一政府机关内。后来又日间去某局办事,发现旅馆大堂又是办公楼门厅,餐饱又是职工食堂,商务中心又是宿舍的物业管理,旅馆的会议室是某局会议室的出租。楼内每一个空间都具有双重身份。再后来,旅馆的名称更由某局招待所改为某新某酒店,食堂/ 餐厅也变成某某酒家。某局大楼到底是一个城市片断还是两个,就越发难以确认了。在中国,甚至作为小城市,深圳某局大楼都太小了。它只能算作是微型城市。

城市的微观发展与其宏观发展几乎是同时的。当城市生长到一定规模,从城市一端到另一端去车程在两个小时以上(包括交通阻塞的时间),日常生活已无法在这个城市的尺度上发生,微型城市便必然地出现了。微型城市也是密度的产物。人口越集中,城市也就可能越趋于微型化。 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建筑叠摞,城市的拓朴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峡谷式街道空间将建筑隔离为岛屿--微型城市。从这个公式得到的便是传统高密度城市发展的逻辑,便得到香港。

香港微型城市之一:太古城。三室二厅二浴公寓。约四十平米。微型化公寓。如果将太古城的三室二厅二浴带入北京蓝旗营某住宅的一百二十平米的三室二厅二浴,一套蓝旗营住宅可容纳三套太古城住宅或有九室六厅六浴。问题:四十平米公寓中的生活方式与一百二十平米的是否一样?推测:拥有一百二十平米的人可能更多生活在公寓里,而四十平米的居民则更可能到城市里去。

以上推测是基于如下推测:称意大利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城市广场为沙龙或起居室并不是比喻,而是确实的广场使用情况。当人们在广场中从事通常在家中起居室中进行的种种活动,闲坐、交流、游戏,很可能是因为家中起居室太小,或人过多。今天一个维也纳人去咖啡馆消磨一天的时光(不是去广场,寒冷的维也纳能让人在户外的时间不多),是一个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因为他的住房仍可能很小。密度使他参与城市生活。咖啡馆于是很多,于是总有一家离他不远,并为他准备了大量的报刊杂志。

与之相似的是中国南方的茶馆。过去老人们从早上去茶馆刷牙洗面开始,整日泡在茶馆里,最后洗过脚回到拥挤的家中睡觉。我是多年前在文学阅读中获得这个场景的。再用建筑的思维推想,对他们,家意味着一张床,连一间卧室都不是。传统的居住密度创造了茶馆。亚洲城市目前的膨胀也正在促成新的高密度建筑类型。上海、台北的二十四小时书店。时间密度等于空间密度。

尽管欧洲保持了相当的密度,但这个密度长期以来一直在下降。以至于荷兰建筑师将密度作为一个亚洲现象一个亚洲建筑概念介绍回欧洲。而美国则一如既往地抵制着它从未拥有过的密度,坚守着密度必消极的信条。事实上,美国建筑师对欧洲城市空间形式上的模仿,由于缺乏密度的支持而不能成立:旧金山8 0年代建造的怀旧的意式广场除了午餐时短暂的喧闹,便是持续的空荡,夜晚周围空无一人的办公楼群见证的只是犯罪。在高密度城市中,既然居民依赖于城市,住宅可能有多小?

香港某建筑师现住在一套曾经是他一家两代六口居住的三室一厅的公寓里,三十平米左右,相当于一间典型的旅馆房间。当然,三十平米旅馆房间的典型意义在日本只是相对的。不考虑抽屉或盒子式的住宅,人能在内直立的日本单人旅馆房间我住过十平米左右的,二米面宽,五米进深,包括浴室。该房间仍具备所有的设施设备。与标准房间不同的是:房间内的家具因靠得太近而连成一体,房间内除椅子外只有一件家具;浴室内的三件设备发生重叠,洗脸盆局部悬挑在浴盆之上同时又是与坐便器连接,洗脸盆的废水注入坐便器的水箱。

如此,小并非大的妥协,不是被动的。小是与大不同的一种经验。小城市(包括微型城市)的功能与空间是否也因其小发生连接与重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北京白石桥路东侧某交通通道与一自行车修理部重叠),是否说明小城市本质上是与大城市不同的城市?

连接与重叠都否定压缩。由于没有连接与重叠发生,太古城公寓不是一个小公寓,它只是一个缩小了的大公寓。连接与重叠意味着小城市中的空间应是灵活的开敞的。小城市的组成不一定是小公寓小房间小空间。灵活性是否暗示(极小)城市可能只是一个空间?反过来,一个空间的城市是否可能是一间房间?那这个房间城市又可能有多少?这个问题是相对于城市的似乎无限的宏观扩展而提出的。即:什么是城市微观发展的极限?然而小城市命题中更有意义的是:密度能否对城市性进行限定?单体建筑的设计是否因城市的微观化而转变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跨越建筑与城市之间的界线?或出现微观城市建筑学?

也许最终还有必要彻底否定小城市的命题。房间与都市的差异是不可能抹杀的。但不能否定的是:如果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幢建筑,无论大小,都与城市发生一种积极的关系;每一个建筑空间都是城市空间的延续;这座城市一定是个非常城市的城市。
( 选自《今日先锋》)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5-4-22 03:37 , Processed in 0.41761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