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9|回复: 1

[分享]:最新老施的应试发言(后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0 17: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采用后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这里介绍一些学员反馈的意见。

  

*课后看书,觉不出自已那里有问题,看书上的例题觉得都能看明白。一考试,立刻就发现了自已的漏洞在那里,这种讲过就考的方法促进了大家看书,并及时找出自己的问题。

*每讲完一本规范,进行一次测试,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消化,经过自已独立思考后作出的习题印象深刻。同时考前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我现在的‘恐考症’已大为减轻,听了施老师的课,我信心倍增。考后讲评很好,解决了难题、还统一了认识。

*边讲边考试,这样很能剌激我们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强迫我们亲手做题是保证及格率最有效的办法,所有没有消化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全在做题中解决了、应坚持。虽然时间长了,但学得很扎实。

*本次培训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好,特别是经过考试,将自已在学习上的弱点一下暴露出来,对不懂、不会的知识马上就能发现出来、及时补上,另外也训练了自已动手作题的能力。

*采用授课与模拟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实际解题能力、动手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每个学员的得分率,因而值得加强和延续。

*教学方法很对路,对付考试非常有效。因我去年第一次考试时去的培训班,忽视了一般工程师对规范不太熟悉的问题,采用了讲理论的教学方法,结果收效甚微,考试没有成功。施老师的讲课非常适合我。施教授的教学非常有吸引力,听起来感到恰到好处,很过瘾,特别是讲课与习题练习互相补充,重要的内容在讲——考——再讲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效果很好。

*很好!因为都是在考试中遇到过失败的人,只有投奔施老师来学习,这套教学方法对这些人来说是最好的。

*好、很符合应试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借鉴了高考辅导或考研辅导的技巧和方法,“纠错教学法”有创造性。

*目前这种先讲规范、再测试的方法很好。考试一结束、大家马上就能发现自已不足之处、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复习。我觉得考完试再发一份练习题会更好,毕竟大家平时不多做题。

*讲、练结合效果好,规范与例题结合对规范的理解深刻而不空洞。

*很好,要我觉得天天考才好,只有考、才能发现问题,否则不知道问题出现在那。

*做题(考试)的方法不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深印象。

*教学与考试紧密相连,加强理解,强化记忆,这种方法很好。

*教学、讲解、例题与考试相结合,方法实用,掌握效果好,十分认可这一方法。

*这次‘慢班’的教学方法非常之好!边学习边消化,效果非常显著。

*考试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很好,让考生知道自身的不足,在考试中得到锻炼,熟悉考场氛围。

*比较‘独持’,尤其一讲一考,加深了理解,及时纠正了错误。

*很好,能在听讲和做题中提高,最大的好处是考后马上讲评,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缺陷。

这种‘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是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提高应试能力当然有效。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师,究竟如何实施才能做到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取得最好的效果,能‘最有效’地帮助工程师从原有的水平提高到考试所要求的水平,尚缺乏经验。这就是2003年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是采用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完善的做法。2003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听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具体的教学安排还要改进,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尚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的认识是:由于来听课的工程师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程度高低相差甚远,他们的培训需求不一样。大体上可分成二类。

1、复习型。其基本特点是:全套《设计规范》不仅是认真学习过,而且是基本掌握的。由于工作经历所限,对有些《规范》由于经常使用很熟练、但还有一些《规范》因没有应用过而比较生疏,需要系统复习、帮助回忆。只有少量知识需要垫平补齐。

2、补课型。其基本特点是:只有不多几本《设计规范》的有关章节因经常使用而比较熟悉,还有相当数量的《规范》是没有学习过,基本不会。他们的培训需求是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要从头学起、从新听课,系统做题、认真消化,决不是提醒遗忘、垫平补齐的问题。要把从未学过的《规范》全部从头至尾学一遍。。

很显然这二种类型学员的学习规律是截然不同的。

‘补课型’的学员往往对听到的讲课内容觉得十分生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教员所说知识的内含、推敲各种公式的准确使用方法。‘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复习型’的学员在听了教员讲的内容后、就能回想起过去自己亲手所处理过的类似问题、并能举一反三、甚至触类旁通解决了一连串问题。‘速成’和‘强化’的教学方法是适用的

然而我们是根据‘速成’和‘强化’的思路来安排教学的。课余时间只够学员翻阅和补充听课笔记、追想过去自己所经历过的类似经验。没有提供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品味和推敲的时间。所以“补课型”的学员在这三周时间内、每天听到的不熟悉知识点如同倾盆大雨一样,只能囫囵吞枣填入耳朵内,无力消化。不可能把教师讲的内容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过去‘只听不考’,对听课内容没有消化这个矛盾被掩盖起来了,直到进入考场看到考题时才暴露出来。在2003年的‘慢班’学习期间、这个问题在‘模拟考试’时立即清楚地暴露出来了。在教室内出现了这种情景、‘复习型’的学员很快完成了考题的答案,还认为考题太容易了。而“补课型”的学员不仅做不完、有些考题还找不到准确的答题思路。这个矛盾又被我通过‘讲评’而再次暂时掩盖了,即我把每道题的准确答案和答题思路、解题过程讲述一遍后好象大家都会解这道考题了,实际上这种就事论事的‘填鸭式’讲解方法,不可能帮助工程师对这类问题真正做到‘融汇贯通’。他们仅是把正确的结论记在纸上、并没有熔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内,而且又没有安排有效的后续的教学活动,是否能达到完全消化、真的把教师讲的转化成自己的,完全靠学员自已的努力了。

所以2003年的教学安排对‘复习型’的学员是相当合适、十分有效的。今后需要改进的问题是提高‘模拟考题’的难度以适应今天注册考试难度加大的现实需求。

对“补课型”的学员来说2003年的教学安排并不完全合适、尚需改进。究竟应该如何改进、实际上学员们已经给我开了药方。即要求开设一种专门适合“补课型”学员培训需求的补习班。对如何进行教学安排亦提出了‘扬长补短’的建议。

‘扬长’:这里所说的‘长’是指我原有的‘强项’,如讲课内容、讲授方式、模拟考试、课后答疑等、对这些教学环节应该继续保留和不断发扬。

‘补短’:这里所说的‘短’是指没有安排帮助学员消化听课内容的教学环节,应该补充这些教学过程。而且这个消化知识的环节不仅是留有时间而且应该是有指导、有帮助的,即应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环节。

我完全同意学员们的分析和建议,并准备将他们的需求在2004年内变成我的工作,而且现在积极开展准备工作。

四、认真对待考试‘难’的问题,力争将‘难’转化成为‘不难’

回顾八年来我所经历的考前辅导工作,最大的感受是注册考试的难度是‘与时俱进’的,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这个难度发展过程,如用N表示难度、i表示时间(年)、则是Ni + 1=Ni + 1,它表达的意思是每年的难度均要高于前一年的难度。八年前当我对第一份注册考试的考题进行研究时、得到的结论是将中专教材《建筑结构》的内容复习一下就可应付考试。第一年我的辅导工作就是用了一本中专教材来备课的、还取得了‘一炮打响’的良好效果。再看看现在的考题,您即使是熟读了大学本科的教科书亦不一定能确保取胜。您想得到优秀的成绩、必须将所有要考的《设计规范》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的水平才行。所以和早期的考题相比其难度相差是不小的。为了适应这个难度的发展、我是年年认真备课、决不敢稍有松懈。所以一些熟悉我的人见我注册考试的辅导工作已经讲了几十遍,八年来还天天如此忙碌地备课、甚至在‘非典’期间整个教学区内仅我一人还天天准时去办公室备课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他们不知道考试难度是‘与时俱进’的,迫使我必须投入全部精力,否则难以胜任帮助学员们取得注册考试成功的重任。

注册考试难度不断地升级、促使参加注册考试的工程师亦在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水平的逐年提高可以从考试及格率的波浪式起伏中觉察到,看来好象已有一些规律性。当难度提高后,这一年的考试及格率陡然下落。但我们经过研究,按照这个新的要求对工程师进行培训,把工程师的水平提高到了这个新要求,导致下一年度考试的及格率又陡然上升。接着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中,难度又上升了。不信、您可以回忆在这四年中及格率是否就是这样一起一落地前进着(2000年高、2001年低、2002年又高、2003年再低)。当然难度总有个到达顶点的时候,2003年的难度是否已是极限,这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事情,我们无法予测。但作为一个考生来说,‘赶早不赶晚’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早期的考前辅导我每年都修改讲稿,以适应难度的调整。那时、我的主要精力是研究命题规律,只要把当年可能考的‘重点’内容研究清楚后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在每—个考试年度内只有一份讲稿,不论是在沿海水平高的城市、还是到西部后进的地区,全是一个讲法。因那时考题的难度不大、只要能抓准‘重点’就行。但从2001年起情况发生变化。考题难度大幅度提高,考题内容所覆盖的范围急剧膨胀之后,要帮助工程师过关、必须将他们的业务水平真正提高到考题难度所要求的程度。这给考前辅导带来了新的矛盾,即注册考试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我是清楚的,但是来接受培训的工程师、他们现有的水平是各不相同,所以每人的学习起点亦是不一致的、相应每人的认识规律亦是有差异的。当我走上讲台时不仅不清楚听课人的当前水平,而且还要在一个教室内做到整个教学过程大体上能符合多数学员的认识规律,实在太困难了。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没有找到良好的处理办法。

当前注册考试主要是考核结构工程师对各种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方案、受力、构造等,以及正确熟练应用相关《规范》的能力。主要内容之一是考核工程师是否真正掌握了一种‘技能’,即能准确应用《规范》条文中各种规定的‘技能’。由于《规范》条文中的各种规定,是将各式各样复杂的技术问题化解成一系列简单易行的计算内容、构造做法。简化到一个技术水平不高但能严格照章办事的人亦可以用《规范》去解决一般性的普通技术问题。当工程师如能又快又准地‘照搬硬套’全套《规范》的规定亦就能过注册考试关。即您能在考场内快速地找到与考题所描述情景相关的《规范》条文,并能准确地应用该条文中所规定的内容回答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完成了考试的要求。这里不需要您有什么创造性,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您碰到的大多是简单的四则运算。那末大家说太‘难’了、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疑难问题’呢? 实际上目前所谓的‘难’仅仅是由于《规范》的条文十分庞大、内容十分丰富,系数十分琐碎,而导致我们尚未能全面熟悉这整套《规范》规定。加上工程师所处的环境又没有条件系统地、全面地学习、消化、吸收这整套《规范》规定。考前虽然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像‘瞎子摸象’似的学了一些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所以在考场内见到考题时不知道应该在那里找到所需要的《规范》条文;或在这短短的6分钟答题时间内来不及领会已经找到的《规范》条文内容、因而无法答复问题。如再遇到了所设置的‘陷阱’更是难上加难。实际上所谓‘陷阱’就是一些比较隐蔽的规定、用来处理‘非常规’情况的特殊技术措施,一般不为工程师所注意,但它亦不是不可理解或无法掌握的‘难题’,如果您知道它的存在亦就不‘难’了。

注册考试的‘难’,不是因所要考核的内容‘理论高深’而出现的‘难’;亦不是因要考核工程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而出现的‘难’。

注册考试的‘难’,是因要考核的整套《设计规范》、其内容十分‘庞大、繁杂、琐碎’、但工程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完整地‘学习、消化、吸收’它而出现的‘难’;或因工程师对部分《规范》规定比较生疏、对它的掌握没有达到能‘熟练’的地步而无法按时完成而出现的‘难’。

上述的‘难’是二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难’、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提高‘理论水平’是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抓。提高‘创新能力’是要经过系统培养、长期磨练才能实现的。不应该亦不可能对广大的结构工程师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所以不是注册考试的要求。

《设计规范》的内容虽然十分‘庞大、繁杂、琐碎’、但《设计规范》中所讲述的技术问题经过简化、对每一个具体的条文内容已经处理得相当简单、达到比较容易掌握的程度,所以对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来说、应该不存在无法克服的‘难题’。对工程师的要求仅仅是系统地、完整地‘学习、消化、吸收’这整套《规范》的规定。为此、工程师应该投入足够的资源(时间、精力)去掌握这整套《规范》的规定。今天对工程师在进行注册考试时提出这样的要求,应该说并不太过份。虽然考试内容与过去相比是‘难’了,但对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来说,其业务水平是应该达到这个要求的。所以考生如能十分熟悉整套《设计规范》就能适应注册考试的要求了。亦就不会感到注册考试太‘难’了。

现在、再讲述一些我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从‘难’转化成‘不难’的线索。

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发现他们讲述的课程就是我们注册考试中所要考核的科目。应该说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是相当高的,因这是他们的职业专长,然而他们之中已经通过注册考试的不多。并不是说教师不想取得注册资格,亦不是没有参加过考试,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工程师、所以学校希望他们具有“双师”(教师+工程师)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注册考试的要求,导致他们考试不易通过。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到‘理论水平’的高低对考试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如果我们再来看一些大型设计院的研究所或软件中心的工程师。他们均是研究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开发研究,工作亦很有成绩。应该说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高的,但观察一下他们取得注册考试胜利的过程亦是十分艰难的、往往是几经周折才过关,有的至今尚在奋斗之中。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学历’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对考试的影响亦不是直接的。

如果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年的考试,应该说2003年的注册考试是‘难’的、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对2003年来京参加考前培训而取得考试成功的工程师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较大比例的考试及格者是来自中小城市、他们所在的设计部门规模并不大、他们在基层从事最普通的设计工作、有的年龄已过40岁、有的学历不高,有的还不是第一次参加考试,然而他们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还有好几个工程师结伴来京同班参加培训、结果是共同顺利过关。根据他们的学历和经历来看均不是属于业务上的‘强者’。那末他们是如何战胜考试‘难’这个问题呢? 从他们的来信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迪。他们说:‘通过培训、才知道规范是要这样学的’,因为学到了正确学习《规范》规定的方法才实现了‘少走弯路、花时间少反而收获多,没浪费宝贵的时间’的效果。他们在培训结束回家后、没有松懈,充分利用手头上设计任务不多、尚能挤出时间来学习的机遇。在一起大量做习题、基本上把“指南”中的例题都做了。他们得到一种认识,那就是:认真完成习题才是考前复习必需做的核心工作,藉着亲自动手作习题得到的印证,才能对《规范》的规定真正的了解和彻底的吸收。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不仅学习要‘得法’,学习还要‘刻苦’。‘得法、刻苦’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四字诀”。他们在一起做习题时、不仅是互相切磋、更重要的是还在互相评比,形成—个您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气氛,就是这种气氛促使他们在这不太短的时间区段内能坚忍不拔地大量做习题,最后才达到‘群赢’的结局。

在这‘得法、刻苦’的“四字诀”中,我能做的工作是通过我‘对路’的教学过程使你掌握‘得法’的学习方法。我的特点是:善于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准确地掌握考试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只要您肯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按照我所指导的认识规律去刻苦学习、认真做题,不论您原有的水平是高是低、最后总能使您完整地掌握应用这套《规范》的能力。遇到一些不易接受的疑难问题时,我的教学方法是把这种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一个个您能接受的一般问题,再把这些你已接受的知识综合起来,转化成要求您掌握的所谓‘难’的技术问题,使您的技术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每一个学员的起点不同,所以把疑难问题分解到哪一个层次是恰当的,这要看听课学员的具体情况,要符合他们当时的认识水平,否则会形成消化不良、无法接受,或出现相反的情况、即过份细致、浪费时间。2003年我把听课的起点分成二个层次,即‘快班’和‘慢班’。请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实践表明这还不够,因这二个班多是采用‘速成’的培训方法。看来还要增加一个采用‘非速成’教学方法的辅导班。把难题分解得更浅易一些,更贴近他们原有的基础,使这些工程师积小胜成大胜,采用‘笨鸟先飞’的办法,多投入一些资源,达到最后亦能跟上考试的要求。

我认为对待考试‘难’的问题,应该采用的对策是:

战略上要相信肯定能战胜它;战术上要重视投入足够资源。

战略上要相信肯定能战胜它。因为工程师的业务基础、学习能力是能掌握所要考核的内容,所遇到麻烦仅仅是因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时间、精力)而出现的暂时困难,并不是因基础太差、能力不够而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且所要考核的内容亦是工程师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是额外负担、亦是工程师乐于学习的内容。不能因遇到了几次暂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已克服困难的能力。

战术上要重视投入足够资源。目前考试中所遇到的困难是由于繁忙的公务而造成投入的资源不够而引起的,这是没有经验造成的。事实上工作总有忙有闲,有高潮有低潮。当思想重视后、并事先作好安排,时间和精力的充分投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效地用好这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源’不仅是‘时间、精力’,有些工程师连续考了几年还未能过关,他们的学习还是‘刻苦’的、问题是不讲究方法地‘傻学’,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傻学’则还可能失利。所以‘资源’中还应包括‘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完整、有效的教学体系保证了高质量教学的实现

考生均是在设计岗位第一线从事具体计算和绘图工作的年青工程师、每年秋季正是设计工作的高潮、设计人员往往要日夜加班赶任务。然而注册考试是安排在九月、和设计高潮恰好重合,在这个阶段多数考生能投入准备考试复习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参加复习的学员要求得到的是‘少而精’的教学、希望学到的均是对考试确实有用的内容。考生要求教员提供的是有效的教学服务,以便达到投入最少的资源而又能取得最好考试成绩的效果。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天职’。从多年的‘学员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到学员对我教学的有效性是认可的。为了确保教学服务的有效性,我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1、紧贴‘考题’、尽力按考试的真实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

从1997年开始参加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开始、我就把研究‘考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跟踪每年的注册考试,投入极大的精力对开始考试以来的全部考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细致分析。发现‘考题’的命题依据是《规范》的规定、评判答案是否准确的唯一根据亦是《规范》的规定。而且不是考核《规范》规定的来源而是考核《规范》规定的准确应用,虽然允许带各种书籍进考场,然而在考场内考生真正要用的书籍仅仅是《规范》,应用《规范》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解题所需时间的长短。这是注册考试和其他考试不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所以我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帮助学员全面掌握准确应用《规范》的规定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并把《荷载规范》和《抗震规范》亦作为专门课程来讲授。因为抓准了这一个基本特点、采用了使教学内容和考题内容一步到位的做法。由于没有走弯路所以听我课的考生感到我讲的内容‘对路、解渴’,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效性的问题。

2、紧贴‘考生’、尽力按学员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

我的第一批学员是我过去的学生、即文革期间清华大学的工农兵学员,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没有能打好基础、注册考试对他们来说实在困难太大。师生之情使我们又再次相聚,在一个地下室内连续相处了三个月,共同研究、相互切磋。每次讲完课后、就倾听他们的需求、回去重新备课,调整讲法后又再次开讲;他们完成的作业、我认真评阅、寻找出问题,编写出新的习题要求再作,直到大家能基本掌握为止。在这三个月内使我深入了解到考生中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这种面对面地、不带任何框框的、完全从实际需求出发来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目前大家认为只有我专有的很‘独持’的教学方法。即‘讲课和训练并重’的教学方法。因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学员说听懂了、但作练习时又不会了。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仅仅靠听讲和看书并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只有当学员能独立地把练习题的准确答案找出来时才算真正学会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表明要让学员取得成功光靠听课是不行的。观察学员业务成长的过程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自已的教学服务能真正有效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员手算解题的能力,这是—个决不能忽略的教学环节。多年来我在考前辅导中一再强调要亲自动手作习题的重要性,然而看到的是多数学员并不重视这—个关键环节。所以随着考试难度的提高,我在教学中培养考生手算解题能力的力度亦在加大。特别是目前在考场内答题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考试成败的情况下、培养考生手算解题的能力必须和听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已经观察到有一些多次参加考试失利的工程师目前已经知道大量做题、独立做题的重要性,的确想花大力气来做题,但缺少指导,而在‘傻做’。所以今年我想在考前一个月在网上开展考前‘模拟训练’。从8月26日起到9月25日止,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用—整套模拟题来训练学员的答题能力。每个学员用密码通过互联网向北京领取模拟题,题目包含‘计算型’和‘概念型’二大类。为了能争取更多地覆盖到今后考试中可能遇到的考核知识点、题量大、难度大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求学员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每日用于参加模拟训练的时间不能低于3小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无法完成训练的。模拟题分批提供、只有在准确完成前一批模拟题的答案后才能领到下一批模拟题。每批题目的领取时间区段是有限的,过时不候、不补。因要求独立答题,故不提供答疑服务,学员将答案通过互联网寄到北京,我们对每道模拟题的答案提供不多于三次判断对错的服务。每人的考试进度和对错结果会在网上公布(用学号发布),未领题时、该题是无色;领取题后、该题是黄色;答错时是红色;答对时是绿色。该批题全呈绿色后才有可能领取新的题。到9月25日前应该达到一片全绿的地步。考前模拟训练是课堂学习的后续教学环节,只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这项服务,不单独对外提供服务。

采用这种公布每个学员模拟训练完成情况的做法,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学习气氛,使每一个学员产生一种紧迫感。因每年来听我讲课的学员近千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我们每天在网上把这近千人的学习成绩公布出来、每一个学员就能看到他本人目前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在这一群体中是处于那一个档次上,这是一个有形的鞭子、鞭策着每一个学员必需跟上这一学习群体的共同步伐。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知道,考前学员是否能认真做习题是取得考试成功的关键环节,这是已有大量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每次培训时我总是十分明确地告诉大家回家后一定要大量做习题,这是能否取得注册考试成功的关键—环,但是这一要求并不为所有学员所重视。为了使更多的学员能在当前这样惨烈的竞争中取胜,所以决心对这关键的过程进行控制,不仅要告诉每一个学员所做习题答案的对错,还要告诉您的同伴的状态,迫使每一个学员不能稍有松懈,最后达到实现‘群赢’的效果。

上述想法目前尚处于策划阶段,因这个教学环节实在太重要了。要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决心己经定下了,究竟如何进行,还在深入研究。最后会拿出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来实施。所以上述教学活动尚未成为我的承诺。

3、我在备课中关注的焦点是力争做到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教学内容

由于学员的复习时间是有限的,为学员提供对考试确实有用的学习内容是我每年在备课中最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提供有用的内容这个想法、我从1997年起一直在研究‘注册考试’试卷的命题过程和组成规律。一份试卷的内容虽然是由一门门课程的考题组成的,但它是一个整体,内容的搭配、难易的控制、时间的掌握,总是先有一个总体的考虑、然后再由一道道具体的考题来体现这个思路。要想了解那些‘知识点’容易成为考试内容、那些‘知识点’不容易成为考试内容,只有站在全局考虑、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想明白。为了实现这一想法,我对每门课程的内容均进行了深入研究,达到了均能进行开讲的水平。然后再站在组成一份试卷的立场上来看待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分析每一道题在这份试卷中的作用和地位。采用了‘先站在上面、再站在下面,上下反复换位考虑’这种思考方法来选择教学内容。在2000年以前、采用以‘作业题’的命题方法时,我就用这种思考方法来预测每年考试中可能考核的知识点,屡屡得手。如果您只是站在一门课程的立场上、一般不太可能准确地把握住。

当命题方式采用‘选择题’后,命题范围‘量大面广’,要求考生全盘掌握所有《规范》的内容,这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资源,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的要求,实际情况是考生能投入的资源十分有限。在考生能提供的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讲一部分内容,必然要舍弃一部分不讲、选择一部分内容详细讲,如何取舍是一个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大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注册考试试卷、可以看到‘选择题’有二类:

①连锁选择题。在一张试卷上、每门课程的考题总有几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一组在逻辑上相关、而具体数字上没有株连的选择题组成,这是该门课程的主要考核内容,基本上属‘计算题’。

②单个选择题。还有少量零星的、内容独立的选择题,较多的是‘概念题’。

最显然、如果在考前复习时对试卷中可能出现的‘主题’能够作为重点复习内容,这对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要将众多的《规范》规定构成一道道单个的‘选择题’、其数量之多用‘量大面广’来描述是十分恰当的。然而、围绕一个‘主题’组成一串‘连锁选择题’的范围相对来说要减少很多,这给我们选择重点复习内容成为可能创造了条件。

另外、有一些知识点虽然十分重要,亦是‘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然而这些知识点本身固有的特点、无法组成仅在六分钟内就要考生完成答案的微型考题。由于想考核这些知识点、而实际上无操作性这一具体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其数量还不少。这给我们放弃一些内容成为可能。对这些无法命题的内容在复习时暂时放弃对考试的成败的影响将是不大的。

我就是根据‘选择题’的些个特点来决定取舍的。我要研究每门课程中有多少个可以成为考核内容的潜在‘主题’;亦要研究每门课程中有那些内容想成为考题是无法操作的。这项工作已成为我在备课时成天思索的‘主题’了。

目前我的做法是将‘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内容分成大、中、小三个层次。

‘大’是指我在“应试指南”中给出的783道例题。2003年我在“应试指南”给出了606道例题、考试结束后、回头总结时才知道覆盖了近80%的考核知识点。目前又增多了近30%的例题,希望今年的覆盖率能有所提高。如果考生能全盘掌握这些例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考试成功不成问题的,还有可能成为该省市的考试状元。

‘中’是指我在课堂讲课中所讲述的知识点。在“应试指南”中给出的例题均是作业题。其中有部分内容具有下述特征,即这部分作业题的内容是‘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但要将这部分作业题转换成选择题是十分困难的、无法形成在六分钟内就能完成答案的微型考题。这些内容要成为考核知识点的机率相对较低,故可以在讲课时将这些内容舍弃,内容舍弃的多少和能提供的教学时间是有关的。这样处理是不得已的,当没有足够的复习时间、采用‘削枝强干’的做法可能是最佳的做法。如果考生想考试成功,全盘掌握我在课堂讲课中所讲述的知识点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成功的机率要降低。

‘小’是指所开展的‘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是将潜在的考题中精选少量选择题供学员训练用,其主要目的是‘训练手算能力、培养答题速度’,而不是‘猜题’。在2003年中我们得到一个非常有用的经验。即在2003年注册考试的试题中、有将近一半的‘考核知识点’是和‘模拟考试’中训练过的‘知识点’相同或相近,但所设的‘陷阱’不同、提供的条件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控制的难度不同,应该说这已为取得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还有不少参加过‘模拟考试’的学员就是由于不能适应这些‘不同’,还是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反映出这些学员虽然在‘模拟考试’中接触过类似的内容、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这项‘知识点’、因还没有‘融汇贯通’而不能‘举一反三’。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应用‘模拟考试’这个教学环节。准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员通过‘模拟考试’来发现自己能力上的弱项、知识中的缺口,寻找出适合自已条件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还要通过大量做题、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以适应今天的考试要求。决不能把希望放在碰运气上、指望‘模拟考题’和考题能十分吻合。以为把这些练习题的答案背下来就能取得考试成功的想法是很危险的。训练用的题量仅是潜在考题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吻合是一种赌博的想法。而且‘模拟考题’中所考核的知识点即使和‘注册考试’考题中的考核知识点巧合,但题型、陷阱、数字等均不可能相同,根本无法照搬硬套,没有真正掌握还是不行的。

这种将学习内容分成大、中、小三个层次的目的就为不同的奋斗目标、不同的业务基础和能投入不同资源的考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让每人找自适合自已需求的内容。

4、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每一堂课,让学员对每一堂课的教学感到满意。

‘听练并重’教学方法的首要前题是要让学员在课堂上听到对考试确实有用的内容。前几节所述的观点中十分强调‘练’、不是说听课不重要。强调‘练’的原因是:①确实有相当多的工程师不重视做题、成为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②今天注册考试的题量太大、很难按时完成,加大做题训练力度已成取胜的主要手段;③讲好每一堂是教师的事,只要我们教师自已做好就行、所以没有多说。

我所说的‘练’是指学员在学习清楚概念、在掌握原理基础上的‘练’,而不是指用‘题海战术’的‘练’,‘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盲目实施将会‘事倍功半’。在考前复习中一定要听好课、听对考试确实有效的课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参加辅导班前学员要做的事是要了解每位教师是如何讲课的、在多种讲法中选择适合自已培训需求的教师。

为了帮助考生了解我是如何讲课的,这里我引用一些学员反馈意见,即从听课学员的视角来看看我的讲课特点是什么?看看听课学员是如何评估我的这套讲法的有效性?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4-8-11 16: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慢慢体会。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2 22:49 , Processed in 0.345848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