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0466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2-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争取达到的及格率
l 六年的教学实践已为今后提高及格率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l 讲课内容“少而精”是今年培训工作的第一个特点
l 第二个特点是将训练"手算解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l 帮助工程师掌握新《规范》已成为今年另一个重要任务
一、 争取达到的及格率
1、 回顾我在培训工作中曾达到的最好成绩
2000年,我在北京某工业设计院、对该院在文革期间自己培养出来的工程师进行考前辅导,参加培训的工程师中多数是属于已经参加多次考试但尚未过关。培训工作利用双休日进行、在二个月内讲课十次、课后作业全部批改并进行讲评。当年参加考试、及格率为75%(全班学员参加统计),该院自己培养的工程师已全部取得注册资格。
2001年利用五一劳动节的七天长假、在北京讲课,采用“封闭教学、强化训练”的做法。堂堂有作业、天天有测验、作业全部批改并进行讲评,但讲课内容未能全面地覆盖考试内容,对一级考生的考试成绩有所影响。但对参加培训的二级考生的抽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接近该类听课人数的10%)其及格率为70%。虽然一级的及格率并不太高、但抽样调查表明为全国平均及格率的三倍左右。
2002年举办三期考前辅导班,每期二周。“白日听课、晚上做题”,讲课内容较好地覆盖了考试内容(约占85%),但没有对每人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参加培训的一级考生的抽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略高于该类听课人数的10%)、其及格率为77%。二级的及格率并不太高、但抽样调查表明为全国平均及格率的三倍左右。
2、 及格率的上限应该定为75%
三年内均有部分群体的最好及格率在75%左右浮动。虽然只调查了部分考生,但后二次培训班的考生来自全国各地,学历、经历也有所不同,还是具相当代表性。看来这75%的数值可以认为是及格率的上限。
考试能否及格主要取决于考生的业务水平、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非业务原因亦会造成考试失利,根据我的观察、大致有下列几类:
①年龄原因:大龄考生的思想反映较慢、解题速度跟不上目前大题量考试的要求、因做不完题而导致考试失利。
②健康原因:如高血压、在考场内无法坚持到考试结束、就因头疼、头晕而影响答题。
③心理原因:平时成绩优秀、或是业务骨干,老是担心要是考不过怎么办?思想压力大,一进考场就思想紧张、心烦意乱、影响正常发挥。
④粗心大意:没有按规定要求书写答案(计分就为0分);或者审题不慎、看错命题要求、符号、数据等。直接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据了解,上述原因导致考试失利的比例还不低,这种失利因素不是能靠提高业务水平来解决的。所以我亦无能为力。
考虑到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设计院的业务精英,他们在考前一般毋需另听辅导,自行复习即可。因此多数参与听课学员的实际水平要比这部分工程师低一些、要考试及格是很不容易的,再考虑到非业务因素的影响、所以说75%这个数值就是上限了。
3、稳定、全面、持久地达到75%的及格率是我今后几年的努力目标
在我辅导的学员中上一年考试失利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其基本情况是:考试受挫造成这些工程师思想上有压力、缺少必胜的自信心;工作多年学生阶段所学知识大多已遗忘;工作经历过窄、接触工程类型单一、造成知识结构有缺陷;长期应用电算软件、手算技能比较生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不能适应注册考试的要求。所以从整体上看、从多数学员的原有实际水平出发,要全面及格率达到75%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师生齐心努力,双方均得投入足够的资源(精力、时间),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争取实现。
上一阶段我只能使部分群体的及格率达到较高水平、其原因是我当时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适应这类工程师的水平和要求,相应这部分学员的及格率就升高。调整教学方法后、另一类群体的及格率升高,而又导致其他一部分群体的及格率下降。由于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学历的不同、经历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学要求的多样性。只有寻找到适合这种学员要求多样性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把整体的及格率提升上去。
今后我要努力的目标是:要稳定、全面、持久地达到75%的及格率。看来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才能逐步接近或实现,从今年起我就要起步向这个目标努力。
二、 六年的教学实践已为今后提高及格率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我是1997年开始进入注册考试的考前辅导工作,六年来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内、并把它看成是一个教学研究项目来展开的。做的第一件事是参加主持《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的编写工作。为了组织好这项编写工作,要求我必需十分清楚了解结构工程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首先我详细调查、深入研究国际和我国对注册结构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计算能力的要求,并对各门课程在整个考试中所起的作用和对它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试卷的组成和考题结构作了详细研究。另外,在和各门课程的编写专家研究编写内容的过程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准确地把握好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对结构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计算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基于这些认识、所以我从开始参加辅导起、就是从全局着眼、整体考虑来组织全部教学内容的。其效果是所花的教学时间较少而教学内容又能较好地覆盖了考试内容。实践结果是:在每年的注册考试时,学员均会惊喜地发现约有一半以上考试内容是老师在辅导时着重讲解或练习过的,而且是年年如此(仅指按‘作业题’方式命题这一时间区段)。
我进行教学的核心思想是“精讲勤练”。
“精讲”是指:
⑴内容选择上紧扣《考试大纲》和《规范》,增加与考试内容的符合性,其它内容则少讲或不讲。
⑵ 要讲的内容务求概念突出、问题讲清、讲细,包括计算的步骤、系数的选取、易犯的错误等。
⑶ 各门课程之间的相关基本概念连系起来讲、相互印证、加深理解。又区分其区别点、使之形成一整体的概念。且易作到讲课内容不重不漏。
“勤练”是指:要求学员动手做作业。使听课内容和书本内容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得以实践、消化,并可从中发现出错的原因,还可训练手算能力、起到考前练兵作用。
下面谈谈我在这几年教学过程中对上述二点认识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每次讲课结束时我均要留一定量的‘作业’、让学员通过完成‘作业’来进一步消化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并对学员所做的‘作业’答案进行批改、目的是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的进度和讲课内容,通过学员的反馈、争取做到学员、教师的互动。这是一个职业教师的工作习惯、所以从参加考前培训起就这样做了。开始时并未重视这项工作、仅按常规的习惯办事,但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作业’在考前复习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看法。
98年讲课时、按习惯每天我均要收取‘作业’答案进行批改,但每天收到的‘作业’答卷数不到听课人数的三分之一。那年听我课的考生、其及格率就在这个数值左右。这二个数值十分接近,是个规律、还是巧合,当时尚不能肯定,但我是注意到这个事实了。因我回忆起考试结束后、在听取学员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时。一部分学员喜形于色、口口声声说:谢谢老师、您押题真准、自觉及格没问题。另一类学员则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老师、这些题您都讲过、我就是没有自己动手练、在考场内实在回想不起来应该如何做、太后悔了。很显然前者是自己动手完成了这些作业;而后者因没有做题而后悔。由于当时泾渭分明、在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得不使我将二个数字联系起来了。
第二年讲课时每天收到的‘作业’答卷数还是不到听课人数的三分之一。那年全部课程结束时我对学员说您们班的及格率会接近三分之一。我就是根据平时能完成作业的人数来预测。那年果然及格率就是在这幅度范围内。当时大家很奇怪、不知道我是如何预测的。这次预测使我认识到完成‘作业’是件至关重要的事,是进一步提高及格率的关键。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抓好‘作业’对提高及格率的影响、我于2000年有意识地做了三件事。
(1)专门组成一个小班(即前面所提到的北京某工业设计院),在这小班内对每一个学员均要求完成我所布置的所有‘作业’,不能保证完成‘作业’的不让参加听课,我对每人所作的答案均进行批改、并对结果进行讲评。由于人数很少、所以容易控制,实现了这项要求。听课的学员多数是文革期间该单位自己培养的青年员工、已参加一次或多次考试而未能通过注册。他们的知识结构有缺陷、思想上压力也较大,但这批工程师均通过了当年注册考试,全班及格率为75%。
(2)临考前半个月、在西部某省将省内各地的考生集中在省会。由我强化培训十天、听课结束后学员还继续留在省会做‘作业’。但‘作业’没有批改、亦没有讲评,这点和北京的小班不同。当年该省的考试及格率达50%,而前几年、该省的及格率是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
将这二项教学研究联系起来思考,使我认识到二点,即
①抓住完成‘作业’这一环节的确能较大幅度提高及格率,即使对业务基础不太高的工程师也是有效的。
②对学员所作答案不仅要批改、还要讲评。让学员知道本人知识和能力中的缺陷和弱项,并要引导他们纠正这些不足。考前进行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3)为了摸清为什么有这样多的工程师习惯于‘只听课、不做题’这个问题,当年我还在东部某省的辅导班上作了调查。班上每天交‘作业’的人数总是不到三分之一。我发现的问题是:
①精力问题:工程师设计任务在身,不可能集中精力来参加学习,不时有电话来催促回去处理技术问题。身在教室、心在工程。来回奔跑疲于奔命,不仅不能完成作业、连听课时间亦无法得到保证。
②认识问题:不认识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觉得老师讲的都懂,讲的均是系数如何取,公式如何用,就是套用《规范》的规定、十分简单。其他工程师忙于“做”题,总觉得时间不够。而他们却是“看”题,书上写的例题一看就懂,半小时全看完了。但一进考场拿到考题要做时、不是找不到公式,就是用错系数。
③学习方法问题:不是独立作题、而是忙着抄答案;不是在教室内理解、消化所学内容,而是将老师讲的内容抄在书本上回去背。
④面子问题:在一起学习的均是本单位同事或部下,不会求解或答案不对、面子上觉得不好看所以就不做了。
虽然没有取得定量的调查结果,但我已经意识到这种‘只用耳朵听,不动手练习’的培训方式是无法取得更高的及格率。应该进行改革。
根据教学研究的结果,我于2001年在考前培训中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即采用“封闭教学、强化训练”的培训方式。学员离开原来工作的城市来京学习、割断他们与工程的联系、保证培训期间能集中全部精力用于学习上。全班学员来自四面八方、互不熟悉、不论您在原单位是总工、还是基层的员工,在这里都是平等的学员、可以无顾虑地讨论计算答案、交流学习心得。堂堂有作业、天天有测验,题题有批改、考后有讲评。每天要独立做完布置的‘作业’成为每人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气氛下争取成为‘精’于手算的答题能手,已成为每个学员自觉的行动。这套全新的培训方式立刻得学员的欢迎,人人每日均要手算解题直到深夜。虽然这次培训投入了七位辅导教师进行判卷评分,但最后并未取得理想的考试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当年注册考试改为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因这项变动是第一次、大家都不能适应,当年全国的平均及格率低达10%。我的教学亦因还是按照旧的命题方式的要求来讲、未能适应新的变化,讲课内容从字面上看仅覆盖了考试内容的10%,但由于注意“精讲”许多基本概念己反复强调、有些内容仍可举一反三。虽然及格率没有达到所追求的要求、但还达全国的平均及格率三倍左右,这一点表明这套做法还是有生命力的。这项教学研究还使我认识到二点,即
①保证讲课内容能较好地覆盖考试内容是提高及格率的基础,这是第一位的。抓紧‘作业’练习是促使学员有效消化听课内容,有利于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成学员本人的知识,但这是第二位的。单纯抓紧‘作业’练习而不能保证讲课内容能很好覆盖考试内容还是提不高及格率的。
②采用“强化教学”要适度,培训强度过高将导致学员过于疲乏,形成上课瞌睡,反而达不到培训效果。适度强化才能使学员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2001年的考试情况,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注册考试改为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后的考题特点,认识到应根据考题“量大面广”的特点来重新组织全部教学内容。2002年的考前培训就按新组织的教学内容来讲课,整个培训工作用了二周时间、全部时间均用于讲课,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考试的实践表明85%的考试内容是在复习时曾着重讲解过。虽然2002年的培训中提供了足够数量的‘作业’要求学员课后练习,但没有主动安排更多有效的教学活动,完全靠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但考试的及格率还是不低的。如果能像2001年那样安排有效的手算解题训练、考试及格率将会达到更高水平。
三、讲课内容“少而精”是今年培训工作的第一个特点
注册考试改为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己进入第三年,在前二年的教学中我讲课内容覆盖考试内容的范围分别为10%和85%、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很不稳定。保证今后着重讲述的内容能稳定地覆盖50%以上的考试内容,是做到稳定、全面、持久地达到75%及格率的基础。为了达到这项目标可以采用大幅度增加教学内容的做法,但这将使培训时间过长,导致考生的学习负担增加,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太现实。我的做法是讲课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少’是指教学内容要‘恰到好处’、不是说‘越少越好’,要考核的‘知识点’力争不要漏、而不太可能考核的‘知识点’则少讲或不讲,以节省时间。
我是通过定量地分析了三种数据后、才来确定教学内容的。
(1)我在去年的7、8二个月集中精力将注册考试开考以来的所有考题重新做了一遍。虽然过去均是做过的、但今天集中起来重新分析、认识更深入了,使我对注册工程师应该达到的知识体系、技能结构了解得更具体,对考题的组成规律理解得更清楚。并以考核过的知识点为对象、进行定量统计,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在过去试卷中出现的机率取得一个明确、具体的数字。对一些符合命题规律可以成为考核‘知识点’、但尚未在试卷中出现过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这个定量统计所得的结果是帮助我做到“少而精”的一个重要基础。
(2)六年来、我一直要求找我‘答疑’的学员、将‘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我,这些‘疑难问题’是我使教学工作达到‘有的放矢’的重要依据,通过它使我直接了解到学员学习中的‘疑点’或希望解决的‘难点’,所以我一直保存着。去年国庆后、我将这几年收集到的全部‘疑难问题’进行了定量统计、对各种‘疑难问题’出现的机率取得一个明确、具体的数字。这个定量统计所得的结果是帮助我做到“少而精”的另一个基础。
(3)从2001年开始、我要求学员在注册考试结束后将考试答题结果寄给我,所以我已有二年的部分学员考试答题结果。这次我将这二年考试中的每一道考题的及格率进行了定量统计。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使我能够找出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因为不及格率高的考题、基本上就是我没有教到或没有教好的内容,通过这个分析促使我考虑寻找改进的方法。所以这个定量统计所得的结果是帮助我做到“少而精”的又一个基础。
通过这三个数据分析、对我判断选用那些‘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有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可以进一步摆脱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使我多年追求的“尽量使教学内容作到有的放矢”这个目标有一个逐步接近的可能。这将使我的教学质量又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少而精”落实到课堂内就是要做到“精讲”。我是将这次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和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己被证明是有效的教学经验综合起来实现“精讲”这一要求。所以我的教学具有下列独有的特点:
(1)根据结构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点,我的教学内容是“荷载效应”和“结构抗力”二个部分并重。《荷载规范》和《抗震规范》均有专门安排。特别是“效应计算”用较大的篇幅来讲述。这部分内容不是“基础考试”的‘三大力学’的重复,而是和各类结构融合在一起的专门解决“专业考试”中出现的力学分析问题。这些内容均是历年来多数考生‘失分’的频发点。
(2)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己把几本结构《规范》的内容综合在一起考虑,采用‘综合备课、分开讲授’的做法。不仅做到内容上不漏不重、节约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结构工程本身是一个整体、有共同的规律,综合在一起备课,使得一些基本概念更容易讲清、而且反复强调、相互印证,使学员学得更全面、更深入。这种讲法一直得到学员的好评和肯定(具体意见请看网上所列的 “学员反馈意见调查表”),是“精讲”的具体体现。今年我将继续保持这种讲法,当然改成新《规范》后、因具体规定内容的改动、要达到前一阶段用旧《规范》时的讲课水平、尚须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的。
(3) 重视“从已知的到未知的、从熟悉的到不熟悉的、从简单的到复杂的、从具体的到抽象的”这些认识规律的应用。课前重视学员实际水平的摸底工作、课后重视学员反馈意见的收集,按多数学员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有相当部分学员对不熟悉的高层、桥梁、抗震等内容存在着畏难、害怕的心情。我尽量想法‘往浅里讲’、将复杂的整体分解成简单的部分,整体是不熟悉的、但分解的部分是熟悉的、再综合起来亦就了解了。这样能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讲解来达到注册考试的要求。
四、第二个特点是将训练‘手算解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抓
注册考试的考题中85%是计算题、如果您能做到在平均6分钟的时间区段内、通过手算准确解出一道计算题就可得1分。所以注册考试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考核工程师用基本的力学知识和用《规范》的规定来解答计算题的能力。与此相应、考前复习时学员要花相当大的精力来提高每人的手算解题能力。具体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均要考虑这个要求,我是通过安排下列几项教学活动来保证“勤练”的实现。
①课堂听讲:在课堂讲述的内容中,除了讲清概念外、还要包含教会学员如何应用力学知识和《规范》规定来答题的内容。通过案例把各种常见的计算内容如何求解一步一步地展现给学员看,将可能设置的陷阱、应用时易犯的通病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②课后复习:复习不是将课堂上听到的教学内容看一遍。而是将消化听课内容和训练手算能力结合起来,首先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课堂上讲过的案例重做一遍;在这基础上将布置要做的课后作业独立做出来。
③课堂考试:对出现机率高的考核‘知识点’尽可能在课堂考试中让学员得到训练。通过多种方式将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准确的计算答案让学员了解、使每位学员明白自己还有那些‘知识点’尚未掌握、清楚在培训结束后还要做那些填平补齐的工作。
④考后讲评:对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错误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对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可能要换一个角度重新讲解并重新测试。力争做到大多数学员对基本的教学内容在培训期间就能消化,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整个教学安排采用‘集中培训、封闭教学’的方式,培训阶段不分白日、晚上,都是学习时间、均要安排教学活动。个人消化的时间已不是可有可无、而将成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而被统一安排。当然还是要考虑劳逸结合,避免听课时瞌睡。虽然我的备课工作尚在进行之中、但这套做法从整体上说基本已定,因这是在将过去六年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较为成功的经验综合起来、取长补短,且己有实际成效、应该说比较有把握。由于今年的具体考试安排尚要等待通知,所以局部调整还是可能的,但“精讲勤练”的原则是不会变的。
在今年内很重要的工作是培训辅导员。因新《规范》出台不久、大家对新《规范》的规定研究是不够的,所以目前准备用半年的时间培训出几位能适应我的教学方法的辅导教师,他们均是博士、硕士、副教授级的教师。想采用临时凑成一个‘草台班子’的办法是无法实现提高及格率的奋斗目标。
“考前辅导班”准备安排在7、8月份进行、需要用的时间约在24天左右(因备课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目前尚难肯定所需花费的准确时数)。总的想法放在临近考前进行、在培训结束后尚有一小段进行填平补齐的时间,乘着满脑还带着培训时所留下的兴奋热情进入考场,尽量避免因中断时间过长而影响水平的发挥。
五、帮助工程师掌握新《规范》已成为今年另一个重要任务
2002年的结束表明长期使用过的旧《规范》有些已经失效,所以今后的注册考试必然是要考核新《规范》。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听到二种观点。
①新《规范》不熟悉,等用过一遍、掌握得比较熟练后再参加考试,这样做的效果是考试的一次成功率可能会高一些。所以具有这类观点的工程师不准备参加首次起用新《规范》的注册考试。
②将学习新《规范》和备考复习结合起来、因为这二件事对每一位正在等待注册的工程师来说均是必须做的。用备考来带动学习新《规范》,这样做可能最节省时间和精力。所以具有这类观点的工程师已在等待2003年注册考试的来临。
这二种想法均是有道理的、亦均是可行的。
然而、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实际情况、就可以看到今年的考试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考试,具体反映在二个方面:
1、并不是全部旧《规范》在考试时均是无效的。目前只有下列六本《规范》是要更换为新《规范》。
《规范》名称 新版开始实施日期 旧版废止日期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002年1月1日 2002年12月31日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2002年3月1日 2002年12月31日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2002年3月1日 2002年12月31日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002年4月1日 2002年12月31日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002年4月1日 2002年12月31日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002年9月1日 2002
其它《规范》目前还是采用原有《规范》。在今年上半年即将出版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在考试时应该尚处于过渡时期、旧版并未废止,相应今年的考试不会采用新《规范》。2004年以后则不再是这种局面了,应该全部采用新《规范》了。这个情况表明工程师原来熟悉的内容还有相当部分今年还是有用的,今年并不是全部更新。
2、今年的注册考试还是采用2001年颁布的《考试大纲》。这对今年的考试带来二点影响:
①新《规范》中的一些变化较大的重要增补内容、在2001年版《考试大纲》中是不可能反映这些新内容的,所以今年就不会考核这些新内容了,如‘二阶效应弹性分析方法’、‘任意截面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等内容。2001年版《考试大纲》中规定要考的内容、在新《规范》中基本上属于没有太大变化的内容,如有变化亦是对原《规范》的规定进行了数量不多的补充、提高、改进,属于“微调”。
②2001年版《考试大纲》中还规定了一些《规范》作为考试内容,如《高耸结构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均是在新《规范》批准之前就已采用的,目前仍为有效版本。然而、这些《规范》中有些规定和新《规范》的相关规定不大一致。其接口是不衔接的,会出现同一个问题用二本《规范》的规定能算出二个不同的结果。而用计算机判题要求答案必须是唯一解、使得这部分内容在现阶段很难出题。
上述二点矛盾表明、由于2001年版《考试大纲》和《规范》的新旧交替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问题、这些矛盾只有在今后新版《考试大纲》中才可能解决。这个不协调的矛盾将导致有一部分应该考核的内容在今年不具备可以命题的条件,可以不作为复习的重点,这将有利于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算是个机遇。
虽然还有个别新《规范》没有正式出版、但我已对新《规范》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学习。总的印象是:并不会因采用了新《规范》而在备考复习中出现很多新的困难、即新《规范》的采用对注册考试的影响不大。从总体上说属于《考试大纲》规定要考的内容变化均不太大。对我作为教师来说、我是非常欢迎这些改进和调整、因为旧的《规范》中有一些原来我们无法向学员说清楚的规定今天均有了圆满的说法、方便了教学。
如果时间上有可能的活,我的建议是能早日参加考试的工程师还是早些参加为好。其理由除上面已经讲过的、尚想补充二点:
①根据过去的考试经验,一般考题是‘越考越难’。最早见到考题大多是我们最熟悉的内容,因第一次命题好像是在一张白纸写字,写什么样的内容均可以、很自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最熟悉的内容已经考过、这时见到的考题已是属于深挖细找,从深层次中发掘出来的考题、对一般工程师来说可能就生疏了、要考得好分当然是比较困难了。
②命题专家对《规范》的规定亦需要有一个学习、深化的过程。早期他们想出些有较多陷阱的难题也可能力不从心的。等命题专家对新《规范》已经融会贯通后、由于水平的提高、可能考生感到复杂的难题、他们却认为不难。
所以、今天不应该只看到自己对新《规范》不熟悉而感到心虚,还应该看到新《规范》刚实施、全国同行们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今日要做的事不是三心二意、举旗不定,而是下定决心、集中一、二个月的时间去拚搏一下、争取早日取得注册成功。
如何学习新《规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问题。设计工程师要掌握的是如何准确地用新《规范》的规定。考生要掌握的范围又要狭窄一些、仅要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有关《规范》规定的应用问题。今日考生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必要详细掌握这些新《规范》规定的来源、依据。确实这些内容是工程师需要了解的,但可以放在注册成功以后慢慢学习。学习、掌握《规范》的‘修订依据’和《规范》的‘准确使用’这两方面内容是二种思维方式、所使的劲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学习方法也是截然不同。所以在学习之前要解决好‘定位’问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新《规范》一定要学《规范》的原文,虽然新《规范》出台不久、市面上已有一些用新《规范》规定编写的教材,实际这些书的编写依据是《规范》的‘送审稿’,但‘送审稿’和最后正式出版的《规范》有效版本是有差别的。另外、有一些讲解《规范》编写背景资料的参考书已经面市,虽然作者均是资深专家、但有时他们所写的内容和的‘编制说明’的内容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完全一致。由于《规范》的编制是由一个‘团队’集体共同完成的,而具体到每人的分工范围还是有限的,每个成员的认识、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解释时的说法、重点并不一定相同、往往反映了专家本人的学术观点。所以学习时应该按照正式批准的有效版本为准。
在考生学习新《规范》的过程中、我准备在二个方面给考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帮助和服务。
①我正在编写一本讲述应用新《规范》规定的参考书“应试指南”、即对《考试大纲》要求的新《规范》的一些重要规定、计算公式、重要参数,用一个个例题来讲述、讲述如何准确应用。原则上每个问题要通过四个过程来讲述:概念、规定、步骤、案例。其中‘规定、案例’二个过程是必有的、而‘概念、步骤’二个过程仅在需要时才列出。由于尚有个别新《规范》还未出版,所以这本“应试指南”要等最后一本要用的新《规范》出版后才能交稿,该书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在参考书“应试指南”交稿后和‘考前辅导班’开讲前这一段时间内、将在网上开展一些讨论、即将工程师在学习、运用新《规范》中所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在网上进行讨论。近来已有一些工程师建议我开展这一活动,由于我目前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备课、编写 “应试指南”、无暇顾及此事。同时考虑到只有诸多工程师同时均在学习新《规范》之时,才可能出现讨论的需要。看来临近考试之时会有较多的考生因备考而同时在学习新《规范》,所以想在这段时间来开展这项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