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6|回复: 1

[推荐]:关于“院”的本质及文化内涵的追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8 00: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关于“院”的本质及文化内涵的追问……

朱文一
  一 “院”的本质
  甲:广义地理解,“院”(Courtyard)是什么?
  乙:简而言之,“院”即“围合”。比如说,四幢房子沿周边布置,所形成(围合)的就是“院”。
  “院”这种形态在古今中外的城市和建筑中比比皆是。
  甲:既然“院”是“围合”,那“围合”又如何理解呢?
  乙:“围合”可以“空间”来理解。也就是说,“院”所“围合”的是“空间”。更进一步可以认为,“空间”的本质是“围合”。“院”恰恰体现了“空间”的“围合”,因此,“院”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态具有本原性的意义。
  甲:说到“空间”,问题似乎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简单。你依据什么认为“空间”的本质是“围合”?广场、街道,当然还有“院”,可以看成是“空间”的“围合”,但旷野的“空间”呢,也是“围合”?欧几里德空间是“围合”吗?
  乙:传统上,“空间”被描述成连续的、无限的、均质的。这就是你所称谓的“欧几里德空间”,它当然不是“围合”的。但是,20世纪初,爱因斯坦证明,物质的存在本身包含着空间。“空间”应加上“时间”成为四维的。非欧几何成为这种“空间”的表述。40年代末,盖奠夫(G.Gamov)等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宇宙被描述成一个动态的、不断膨胀的“围合”球体。60年代,3K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一假说。[附注1]也就是说,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无限的宇宙中,而是存在于一个有限无穷的“围合”之中。1975年,曼德勃罗提出“分形”(fractal)概念以表述大自然呈现的几何形态。[附注2]于是,我们生存的世界成为一个“分维”(fractal demension即分数维数)的“空间”。关于这种“空间”的“围合”性质,可以“科克”曲线来阐明。[附注3]
  甲:的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进展正从观念上改变整个世界。但这仍然没有脱离牛顿的“客观实在”空间的范畴,即把“空间”看成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体。而涉及人的意识本身的“空间”观念,如康德的“先验形式”空间以及贝克莱的“心理构思”空间,它们也是“围合”的吗?
  乙:在康德和贝克莱那里,“空间”是先验的、绝对的,无所谓“围合”。但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发展,“先验形式”已部分被揭示。格式塔心理学率先以知觉的“完形”概念描述人的这种“心理构思”。[附注4]阿恩海姆以此阐释了艺术的生成机制。
[附注5]皮亚杰更是以其“认知图式”探索幼童认识的发生。[附注6]此外,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亦广泛传播。在建筑、城市领域,舒尔茨(C.Nor-berg•Schulz)应用“认知图式”阐发了“实在空间(existence space)的本质:作为“世界中心”概念的“场所与中心”(place and centre)的“围合”性质。[附注7]罗西(Aldo Rossi)强调所谓“城市记忆”:城市的各个片段在市民的潜意识中构成的“瞬时整合”。[附注8]这种对“围合”的偏向还可在西特(CamilloSitte)和克里尔(Robert and Leon Krier)所进行的“城市空间”研究中看到。[附注9]
  甲:你讲了心理学进展,这说明在人的知觉之中有着“空间是围合的”这样一幅图景。由此,我联想到一些出现在城市建筑理论中的名词,如“结构”(structure)、“图式”(schema)、“原型”(archetype)。“模式”(pattern)、“范式”(paradigm)、“细胞”(cell)“肌理”(skin texture)等等,是否与心理学有关?
  
  1 瑞典数学家科克(Koch)在1904年描述的曲线
  取边长为1的三角形,在每边中段加上尺寸为1/3的三角形,如此下去。边界的长度是3×4/3×4/3×4/3……,直到无穷,而面积永远小于包围初始三角形的圆。于是一条无限长的线(同欧几里德线一样长)包围着一块有限的面积。应用Hausdorff于1919年提出的维数的一般化表述,可算出科克曲线的维数:1.2618(即“分维”)
  乙:是。今天,这些名词已构成了描述城市、建筑“空间”的重要概念。但我要提醒一句,这些概念所描述的“空间”不是欧几里德的,而是知觉意义的。比如“结构”一词,它不是指可以无限延展的某一空间网架,而是指人的知觉中的一种“格式塔”,即“完形”。
  甲:既然“心理构思”能被“知觉”到,那它不是变成“客观实在”了吗?因为“客观实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被人“知觉”到的。
  乙:是有这种倾向。很多学者从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环境经验,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体觉(温度)以及“地方感”(Sence of place)、“购物经验”等多方面考察人的行为。[附注10]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人的生物性的一面。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至少有着与人一样灵敏的知觉。如蜜蜂筑巢的“环境经验”显然比人丰富。这种“空间”的“围合”表现为“客观的先验形式”。
  甲:它同“客观实在”空间和“先验形式”空间有何区别呢?
  乙:“客观的先验形式”空间的特点是:概率的、定性的、模糊的。而“客观实在”空间则为确定的、定量的、精确的。至于“先验形式”空间可以马修斯对幼童的研究来阐明。他认为皮亚杰的“认知图式”有一个假定前提,即“所有的儿童反应都是同类型的”。[附注11]这一前提无疑忽视了幼童的求异性反应,也就是忽略了幼童哲学思维的先天性和智慧性。可见,马修斯仍强调“先验形式”的先验性、绝对性。对“空间”而言也就无所谓“围合”了。
  甲:如此说来,“院”的“围合”体现在“客观实在”空间、“客观的先验形式”空间之中。那“院”同宇宙(大自然)有何区别呢?“院”与蜂窝又有什么不同呢?
  乙: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空间”概念处在主客二元对立之中。“院”与蜂窝及大自然的区别在这种二元对立之中无法阐明。“院”既不是“先验形式”空间的“围合”,亦非“客观实在”空间或“客观的先验形式”空间的“围合”。“空间”的本质是“围合”,意指一种从深层揭示人的本性的东西。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阐释了这一点。
  甲:什么是“存在论”?
  乙:“存在论”(ontology,即探究“在”的本体论[附注12])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称为阐释学现象学。它建立在对“在”(Being或Sein)之意义的揭示基础之上。海德格尔认为,诸多的“在者”(Seiende)当中,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追问“在”的意义。“在”的意义就在人这个“追问者”的追问中呈现。他称这个“追问者”为“此在”(Dasein),即人之在。他的“存在论”就是通过对“此在”的讨论展开的。[附注13]简而言之,“此在”是指人的意识尚未分离时所呈现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状态。海德格尔从根本上排除了“二元对立”。他以其自创的诸多晦涩难懂的“存在论”概念来讨论混沌初原、物我不分的“此在”。
  甲:问题似乎扯得太远了。我关注的是,“空间”的“围合”本质。
  乙:谈到空间,海德格尔指出:“当下世界向来揭示着属于世界自身的空间的空间性。只因为此在本身就其在世看来是‘具有空间性的’”。[附注14]
  甲:的确晦涩,能否深入浅出地谈谈?
  乙:可以卡西尔对神话的研究来理解“此在”所具有的“空间性”。卡西尔认为,原始人的神话空间观念是直观形式的。这种“空间”既不是一种外在客体,也不是一种内在体验,而是一种“行动的空间”。在其中的个别的位置是由具体的直观内容所充实的。[附注15]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空间”具有“远去”和“定向”两种相辅的性质。“去远说的是相去之距消失不见,也就是说,是去某物之远而使之近”。[附注16]“在此在之中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倾向。”[附注17](重点为原著所加)
  甲:如何理解“去远”?
  乙:可以海德格尔举的例子说明。“眼镜从距离上说近得就在‘鼻梁上’,然而对戴眼镜的人来说,这种用具在周围世界中比起对面墙上的画要相去远甚。这种用具并不近,乃至于首先往往不能把它找出来。”[附注18](重点为原著所加)
  甲:这说明什么呢?
  乙:说明“此在就其空间性来看首先从不在这里,而是在那里;此在从这个‘那里’返回到它的这里……。”[附注19]这种性质在无限的欧几里德空间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其中找不到海德格尔所说的“那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围合”构成了空间的前提。
  甲:“定向”意味着什么?
  乙:关于“定向,海德格尔说到:“我必定靠总已寓存于某个“熟悉的”世界并且必定从这种寓进的存在出发来为自己制定方向。”[附注20]他进而修正和阐发了康德关于“方向”的论述,指出人的记忆的重要性。正是人所具有的“记忆”形成了“熟悉的”世界。关于这一点,还可从海德格尔对词源的追踪中看出。他认为,“居住”(dwelling)“建造”(building)的本原意义是:保护、习惯、保持、“在一个地方停留”等。[附注21]就此,他指出:“空间的本质是让空和有边界”。[附注22]也就是说,“空间”的本质是“围合”。“院”成为这种“围合”的直接体现。
  甲:既然海德格尔的“空间”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那它同样也适用于“建筑物”,如此说来,古今中外的建筑物不都是“围合”的吗?
  乙:正因为这样,我才说“空间”的本质是“围合”。广义的“院”当然应包括“建筑物”。在此,有必要强调一句,这种“围合”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空(欧几里德的“空”)地上划一道界限,而是包含在“主观”和“客观”之同一状态中、基于人的存在层面的“围合”。苏珊•朗格说得好:“(为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世界的空间表象,因为它是在实际的空间中建造的,然而又不是在同一种意义上与其他自然的有系统的连续。它有着自己的中心和外围,它不是从所有其他地方分裂出来的一块,而是从那里存在的不论什么东西中限定的一块。”[附注23]就此而言,“院”的形态比建筑物更具本原性。这种本原性不仅仅存在于原始聚落,它贯穿在人类生存的全部历史中。在去年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中建筑了一处处营地,从中可以看出,帐篷(即建筑物)从属于“院”的“围合”(“限定”而非“分裂”)。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5-11-29 08: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精彩了,确实是建筑的性质就是对空间的围合和限定.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19 18:33 , Processed in 0.546837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