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6107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7-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是农村来城市的,对于生养我的农村有非常亲切的感受.新农村建设首先是好事,不过近来看到电视报道的情况,让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建筑师感到非常不安.虽说是无名小卒,但却喜欢忧国忧民.不知那些知名学者建筑大师院士们都在干么,他们认同现在这种做现状吗?我首先对于现在我国这种大拆大建很担心,农村建设应该及时改正这种错误,否则将是灾难性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科学系统化,是个复杂艰巨的任务,牵涉内容多范围广,不应急于求成.我提些个人看法,如果大家都关心农村
1.坚决反对盲目抄袭城市化建设,杜绝农村建设城市化
现在电视上看到报道哪里农村建设的好,看看哪个有农村特色?一排排直直高高的单元式房子,跟城市有啥差别?这样做的弊端很多,把原来农村比较有人情味的特点全抹杀了,搞的老死不相往来,还好意思般到新闻联播.曾经有个村干部对着镜头大叫,"我们现在农村也变漂亮了,业象城里人一样了",多可怜,为啥我们这种崇洋媚外的老毛病老是改不了?为什么非要象城里那样?城里都那么好吗?城里人还羡慕农村呢!空气好,有绿色田野,心情好.应该扬长避短才对而不是全盘照抄
2.改善基础设施
改善基础设施对于新农村建设最具有普遍性.道路交通,给水排水,通信电力,这都是提高农村建设水平的基本保障.不过在此我最重视的是此类建设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城市建设有些不同,根据农村特点进行要求.
3.自然环境恢复整治,从上体制完善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多么让人向往的地方!现农村还能这样吗?环境污染改变了这些,环境污染在农村也已经很严重了.小时侯家后面的小溪有鱼虾,可以掉鱼,游泳,旁边村妇在洗衣服,孩子们在嬉戏玩水,村妇在打情骂悄,溪岸上柳树倒映水中,多和谐的一个小村庄!可如今水黑如墨,一到夏天熏得只能关门.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多不幸,他们以后还有美好的童年回忆吗?.水系在萎缩,减少,河流湖泊没了,因为建设被填埋或被垃圾堵住成臭水沟,树木被砍伐,没有鸟语花香.儿时玩耍的田野被盖上一座座房子.小时侯早晨起来,一望无际的田地上,可看日出,现再也看不到了.
城里污染有人管,农村没人管,村里也不管,倒是建海堤抓计生收教育费他们挺积极(说起教育又是个伤心的事),因为这些都有"好处"可捞.这暴露了体制问题的存在.环境建设代价大,却是千秋大业,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和政绩,多为子孙后代想想.反对做表面文章,栽几棵树,铺些劣制草皮就算绿化了.
4.加强文化建设与保护
首先是文物保护.我一向不十分赞成搞"文物保护单位".搞"文物保护单位".有个弊端,就是他成了对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些建筑任意开发拆除的保护伞.因为他们不是文物,所以拆了没事.而且有些地方拆了文物建筑周边所有建筑,只剩下文物建筑,让他脱了个光,这种现象在北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保护有啥意思?为保护而保护,反受其害.当然不是说不要搞文物古迹保护,而是我们这种做法太不全面.划定范围要把环境考虑进去.现如今"文物保护单位".只是个标签,成为卖更多更贵的门票的广告.农村"文物保护单位"本来就少,政府又很少投入资金.有些地方除了一块某某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外,看不到政府为他做的任何付出.他们现状惨不忍睹.我去过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里面只剩下老人,年轻人都出去了,要么出租给外地人.地上狗在晒太阳.一幅惨败末落的样子.这在当年可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如果他们看到这幅惨状该做何感想?现在不有所作为,再过几年,房子越发破败,,到时候领导手一挥,"这种建筑已没有保护价值,拆了".农村是民居最多的地方,这几年搞经济建设,出现了一条规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找不到传统民居,想拍照得往贫困地方去.看来贫困地区在保护民居这点还做了贡献.如果不对保护外采取措施,那将是"穷的只剩下文物".
农村文化内容丰富,可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越来越难以生存.很多民间艺术面临失消失传境地.难道他们没生命力吗?非也.我觉的我们宣传传播的不够.建设的不够.只有建设才能更好的保护.发扬光大.我有个朋友曾经带了3块惠安影雕送给北京朋友,这在我们这经常能看到,到那被强一空.可是搞影雕的却赚不了钱,发展不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如何做"上还得发功夫.相反,我每到一处旅游区想买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东西却很少,看到都是一些几乎全国每个景点都能看到的珠珠串串之类的东西.
文化建设往往不受领导重视,可能跟产生经济效益差有关.鄙人人为文化转为经济效益应该不难,又没污染,不伤土地.文化机构建设要完善,要有一定场所.小时候镇上有个文化站,有几本少的可怜的杂志,又是大人才看的刊物,小孩不喜欢.旁边2张乒乓球桌,还有台球,后来承包了,还是个中学老师的老婆包的,乒乓球桌换成了游戏机,杂志也少了,在后来,成了仓库了.要是那时候能有些儿童有用的书,俺也不至于现在如此孤陋寡闻,学识浅陋,文学极差,写个说明都很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