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89|回复: 13

[分享]:古建筑类旅游资源---知识题内有好几分滴,刚找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 23: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古建筑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类型

建筑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经过设计、施工修建而成的供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一定形体的地物。它集中反映了某一历史时代的科技文化水平。做为旅游建筑,除具有实用性外,重要的是它的观赏价值。

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在目前保存的文物古迹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自从北京猿人加工利用天然山洞开始,我国建筑迄今已有50万年的历史。1万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已表现出超凡的建筑能力,能够构筑出具有基础、墙壁、屋顶的地面房屋。到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日趋完善。奴隶主驱使奴隶为他们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坛庙、陵墓及其它各种土木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科技文化、休息娱乐和防御等需要的日益增长,帝王将相、富贾豪绅、士大夫阶层以建筑豪奢相夸耀,促进了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在现存古建筑中,有宫殿、坛庙、陵寝、城墙、堡垒、园林、佛寺、道观、清真寺、民居、衙署、桥梁、堤坝、亭台楼阁、门阙、坊表等等。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且为今天的新建筑、新艺术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二、我国古建筑特征

我国古建筑以其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我国建筑是从穴居、巢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梁柱式结构。它以木材为建筑材料,柱、梁、檩为主要构件,结点处以榫、铆相吻合。后又发展为“斗拱”式,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结构形式,外观优美,坚固耐用、抗震性强。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为宋代建筑,虽经历多次大地震,至今完好无恙。

(二)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寝、衙署、寺庙宫观以及四合院式民居,都是采用中轴线对称均衡布局,以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礼敬崇高。而普通民居、风景园林则大多利用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而灵活布局。

(三)优美的艺术造型

中国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十字形、圆形、半圆形、桃形、扇形、日型、月型和梅花型等。

在建筑屋顶上所表现出的线条柔美、曲直有致的艺术形象就可再分为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等形式。其中坡面屋顶变化最为丰富,还可细分为:

1.庑殿顶

又称四注(四面流水)式,有四个坡面。在宫式建筑中规格最高,如故宫的太和殿、孔庙的大成殿均属此类。

2.歇山顶

因有九条脊,又称九脊顶。用于规格稍低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保和殿。

3.悬山顶

因屋顶的两端自山墙上挑悬出来而得名。多见于大型古建筑群中的次要配殿、配房。也常见于一般民居、寺庙。

4.硬山顶

因山墙一上到屋面,侧观如同一块硬板壁,故称硬山顶。多见于大型建筑群中小殿配房、一般民居和寺庙。

5.攒尖顶

屋顶之上收为一个尖顶,有园形、方形、多角形等,如天坛的祈年殿。

6.盝顶

在四坡屋顶之上做成一个小平顶,如故宫的钦安殿。

(四)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

宫殿、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显得分外辉煌壮观;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室内梁、柱、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

民居、道观和园林,或为白色粉墙、青灰瓦顶,或土墙青瓦。前者与青山绿水相掩映,后者与岩影土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

(五)丰富的雕刻装饰

雕饰是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墙壁上有砖雕,台基的栏杆、柱上有石雕,殿、塔上有金雕、银雕、铜雕等不一而足。其技法之娴熟,表现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令人叹为观止。如安阳修定寺砖塔,整个布满砖雕。

(六)建筑物与环境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时,十分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求建筑物的体量、形式、色调和布局与地形、气候、河流、林木植被相协调。如“依山就势”、“远取势、近取质”、“借景”等手法,都是使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长城、城墙、宫殿



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为了防御其他部落的侵扰和野兽的袭击,在村落的周围挖成壕沟或用土堆成厚厚的城墙,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城”。进入奴隶社会,由部落形成王朝,开始修建城郭。据史书记载,夏禹之父鲧发明了构筑城郭的方法。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并对城的规模、高度有严格规定。按诸侯大小决定城郭大小:大的不能超过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兼并不断。各诸侯国为提高防御能力和扩大防御范围,各国又相继在彼此边界上把原来的大河堤防和附近的山脉逐段相连,修筑起城墙和关寨,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型。

一、长城

长城,完整、复杂、庞大的军事工程体系,也是我国人文景观第一景。它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其威名早已蜚声世界。

(一)长城特点

1.长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虎山,全长7350km,并不形成封闭城圈,东西延伸,蜿蜒万里之遥,故名“万里长城”。

2.壮观

在八达岭段,平均高7.8m,最高达14m,底宽6.5m,顶宽5.8m,可容五马并驰、十个列队并行。远远即可见到高大城墙。

3.结构复杂

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组成。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多建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它由方形或多边形的城墙、城门、城门楼(战斗观察所、指挥所)、瓮城(城门外再构筑成的“门”形城墙,以增大防御纵深)、罗城(类似瓮城,但比瓮城城墙长)、护城河组成。

城墙,由券门(内墙拱形小门,供战士登城之用)、垛口(为瞭望敌情、射击敌人的掩体)、守墙(女儿墙)、马道、城门洞、城楼、城台等组成。城台,即城墙上每隔200~300m有一高出城墙顶面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用于侧翼射杀架梯攻城的敌人。还可分墙台、敌台、战台。

烽火台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瞭望的山顶上。有敌人到来,白日升烟,晚间点火,起通讯联络的作用。

4.布局走向合理

长城依山而筑,因地形用险制塞。蜿蜒起伏,盘旋于丛山峻岭之中,宛如群龙啸天,巨蟒窜洞,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二)长城修筑历史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长城是楚长城和齐长城。楚是战国时的大国,疆域很大,但楚怀王时,常受北方秦、韩、魏的侵犯,于是利用渑水、泚水的堤防,再接伏牛山,筑成长500km的“楚方城”;齐长城建于春秋,以防鲁、楚之入侵,沿泰山、鲁山、沂山,于小珠山入海,全长500多km。其余的秦、魏、赵、韩、燕等国都修筑了长城。有的完全是高墙,有的墙、堑、沟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山河险要处筑寨,把孤立的据点联接起来,形成防御体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于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组织军队、民夫、战俘、有罪官吏近200万人,大举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没连在一起的进行补筑,年久破坏的进行整修,对新扩疆域进行新修,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经甘、宁、晋、冀、辽五省区,直到朝鲜大同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汉代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曾于公元前121年、108年和102年,将长城由永登延伸到酒泉,由酒泉延伸至玉门,再由玉门延伸至罗布泊。使长城东西蜿蜒一万多公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修长城之举,唯独唐、元两个朝代,因威鼎盛,边界远在长城以外,所以无需修筑原长城或增筑新长城。明代北部满族兴起,不得不派重兵把守,并组织修筑从嘉峪关至虎山的长城,其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都有较高的发展。特别是在大量用砖、改进敌台和增设墙上障墙等工事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5000余年,前后经历20多个朝代,若把各个朝代所筑长城的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5万km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三)长城的重要关隘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已失掉了做为军事工程的意义,但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却是中华民族大智大勇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尤其关隘之地,城墙完好无损、地势雄伟、关塞险峻、是长城的典型代表。如“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气壮山河的嘉峪关、“重关迢递接燕山”的居庸关、紫荆山上的紫荆关、重峦深处的平型关、九塞要隘雁门关、临渊据险的娘子关、蓊郁秀丽的慕田峪关等等。

二、城墙

历史上,自城市出现,就产生了城防问题。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郡、州、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围绕。目前保存完整的城墙只有北京故宫紫禁城、西安、平遥、兴城、寿县和江陵。其它古城墙都已成断壁残垣,不复往昔的丰彩了。现仅存的几处较完整的城墙,由城门、城楼、角楼、墙台(马面)、敌楼、堞墙、垛口等,构成一整套的城防体系。中国古代的城垣建设,不仅有很高的防御功能,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险峻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宽阔的护城河,显示出雄伟森严的气势、烘托出恢宏壮观的艺术氛围,使游人凭吊之际,抚今追昔,发古之幽思,怎能不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叹服折腰!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角楼、重檐金宝顶、檐折角、十字交叉屋顶,倒映在护城河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西安城墙是在明初、唐长安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我国六大古都中保存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城墙。城的形制为长方形,周长11.9km,高12m,顶宽12~14m,底宽15~18m,有四个城门,门上建有城楼。门外有瓮城,瓮城设有箭楼、闸门和闸楼。角台4座,台上建有角楼。敌台93座,台上建有敌楼。垛口5984个,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明代西安古城虽小于北京、南京,但做为军事重镇,城墙高大,形势雄浑,结构严谨,厚度大于高度,不啻为异常坚固的军事堡垒。从1983年起,经大规模修葺,恢复护城河并进行绿化、美化,建成了全国仅有的“环城公园”。

世界上有些国家如朝鲜、印度、德国、英国、希腊、丹麦等也有以防御为主的长城,但在工程规模、结构、持续年代和保存状况方面均无法同中国的万里长城相媲美。可是在长城的现有保护措施和为旅游业所利用程度上却比我国略胜一筹。我们应切实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充分发掘长城的旅游价值。

三、宫殿

宫殿,是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类型,是帝王专有的居所。它以建筑艺术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

宫,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在首都中,宫殿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外有宫城,驻军防守。

宫殿的形制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殷商时期,帝王宫殿呈院落式布局;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分外朝、内庭两部分和“三朝五门”制;秦汉各宫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布局稀疏,秦有咸阳旧宫、甘泉宫和阿房宫,汉有未央宫、长乐宫和建景宫;隋唐时,在中轴线上建“五门”、“三朝”: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紫宸殿为常朝。内庭殿宇自由布局,并在城外建章宫。明清宫殿建筑以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为代表。其它时代的宫殿建筑,由于王朝的更替都变成了废墟,留给后人的只是史书记载和遗址,供人研究与凭吊。

北京故宫始建于永乐五年(1407年),历经14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占地72万m2,建筑面积15万m2。现有宫宇9000多间,各建筑物全部红色墙壁、黄琉璃筒瓦,十分豪华壮丽。先后经历明清两代,24个皇帝,直到1924年溥仪被逐为止。现成为历史博物馆,对民众开放。

北京故宫按着“外朝内庭”、“五门三朝、三宫”形制和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外朝在前部,是颁布大政、举行集会、仪式和办事的行政区。内庭是皇帝及其家属居住区。在中轴线上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大清门(明称大明门),入门为一狭长通道,两侧按文左武右分布着“三阁六部”及其中央机构官衙,这组建筑群因改造为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而不复存在了;天安门,是颁布天子登基、改元、战争等重大政令的地方;午门又称五凤楼,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是举行“献俘”仪式、颁布次年历书和对犯罪官员执行“廷杖”的地方;太和殿,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前有宽阔月台,下临广大殿庭,供皇帝举行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皇帝诞辰,元月、冬至大朝场所,是外朝主殿,也是全国现存的最大古建筑物;中和殿,面阔5间,单檐攒尖顶方殿,供太和殿行礼时皇帝休息之用;保和殿,面阔9间,重檐歇山顶,为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外宾场所。在外朝三大殿两侧,东有文华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西有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内庭,后三宫,面积为前三殿的四分之一,台基高度降低7.5m,建筑物高度也低于外朝三大殿。乾清宫和坤宁宫,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是内庭的正殿,正寝,帝后正式的起居场所。坤宁宫在明代是皇后住所,清代改西暖阁,为祭神场所,东暖阁为皇帝大婚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婚礼均在此举行。交泰殿,面阔3间,单檐攒尖顶方殿,是册封皇后,庆贺皇后诞辰的场所。

北京故宫,通过建筑形式布局、空间和形体,体现出皇权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在中轴线和整体上重点突出了太和殿。建筑物由南向北伸展,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到太和殿达到高潮。从布局上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深,从正阳门到太和殿全长1700m,经过一座又一座桥,一重又一重门,一层又一层台阶,最后才到达太和殿。当人们站在天安门外向北遥望,门洞越来越小,视线最后消失在太和殿的台阶上。太和门成为隐蔽太和殿的屏障。这种笔直纵深的变化,造成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使人感到皇帝所在地方深不可测。宽,从正阳门,经过狭窄千步廊(现已不存在),又经过几个紧束的门洞,把人的情绪箍得紧紧的。一过午门空间豁然放宽,再过太和门更加开朗,出现了3万多m2的巨大广场,高高的太和殿矗立在广场北侧,给人以威慑和震惊。高,建筑物的高度,直接表现皇权的威严和至尊。从正阳门至太和殿,在建筑上有三个迭起的高峰:天安门、午门和太和殿。太和殿是高峰中的高峰,达25.05m,为重檐庑殿顶。在体量上也最大,面阔11间,长63.96m,深31.17m,面积2370m2。在故宫建筑群中,是等级最高的建筑。通过深、宽、高三个因素的结合,造成太和殿独一无二的气势,象征着帝王的至高无上。从太和门遥望太和殿,太和殿俨然君王赫然当朝,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感。

故宫建筑从整体看,轴线突出,主从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犹如黄色的波涛奏响的一曲古典交响乐章,庄严、和谐,引人遐思如潮。正阳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山是尾声。故宫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古建筑宝库中的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西方的宫殿建筑,像法国凡尔赛宫,俄国圣彼得堡冬宫,英国白金汉宫和美国的白宫,都是世界著名的豪华建筑,但在历史的久远及规模的宏大上都远逊于北京故宫。因此,故宫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节  坛庙



坛庙是祭祀性建筑物,在中国古建筑中占很大比重,其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造型之精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主要类型有:

一、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后逐渐发展成用土筑坛。早期,坛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师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不同祭祀对象而有圆有方,由土台变为砖石砌;并且发展成宏大建筑群。

在科学不发达的农业立国的封建时代,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和山川河流也都各有神明,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欠与人间祸福。所以自古以来,从封建帝王到州、郡、府、县的各级官员,以及黎民百姓都要祭祀天地,并制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和礼仪制度。当然以帝王的祭坛建筑最为宏伟。北京城内的清代祭祀坛有天坛(圜丘坛)、地坛(方泽坛)、日坛(朝日坛)、月坛(夕月坛)、祈谷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是保存下来的封建帝王祭祀建筑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现存艺术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优秀古建筑群之一。天坛整个组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围墙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但北面两角采用圆形、南面则为方角,以附会“天圆地方”之说。按使用性质分四组。在内墙内,沿南北轴线,南部有祭天的圜丘;北部有祈祷丰年的祈年殿;内墙西门南侧是皇帝祭祀前斋宿的宫殿斋宫;外墙西门以内有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栖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其中圜丘和祈年殿是建筑群的主体,中间为400m长砖砌的南道,通称“丹陛桥”。

圜丘,是汉白玉石砌的三层露天圆形台子,是皇帝每年冬至日祭天的地点。周围环绕着两重矮墙,内墙圆形、外墙方形。两重矮墙的四面正中都建有白石棂星门。古人认为天为阳性,又以奇数为阳,故圜丘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等都取奇数,以象征同天的联系。这一组露天建筑,主题明确,造型简单,气氛庄严而开朗。

祈年殿,是皇帝每年正月举行祈谷礼的地方。它在天坛建筑群中是主体建筑。下面是三层圆形台基,高约6m,直径90.9m,称祈谷坛。坛中央建有直径24.5m的圆形大殿。周围12根朱柱,上覆三重檐蓝琉璃瓦攒尖顶,总高38m。殿内外围以12根金柱,12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层檐。中心用4根龙井柱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这些设计体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的密切关系。坛和殿面圆形象征上天,四根龙井柱象征着四季,12根金柱和檐柱象征着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此殿雄伟、高耸,同扁平的圜丘形成鲜明对比。殿内部结构精巧,层层升高,向心聚拢,造成强烈向上的动感。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与天相接,更添十分神秘色彩。殿周围是大片苍翠浓郁的古柏林,使人倍感肃穆庄严。

二、庙

庙,是中国古代又一类祭祀性建筑、其形制要求严格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祭祀祖先的宗庙

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称为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夏5庙,商周7庙。东汉以后只立一座太庙,分供各代皇帝神主。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后世惯用庑殿顶。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太庙建筑。

太庙二重围墙,平面呈南北矩形。南面并列三座琉璃门,门内有金水河通过,跨河有7座单孔石桥。金水河北为太庙主体建筑,有内围墙环绕。它的南面为戟门,门外原有120杆戟作仪仗用。戟门内中轴线上布置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大殿。前殿,是主殿,皇帝祭祀时行礼的地方,共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和宽阔的庭院,东西两侧各建配殿15间,分别配飨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面阔9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后殿,供奉世代久远的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面阔9间,黄琉璃瓦殿顶。在设计中,以大片林木包围建筑物,并在较短距离内安排多重门、殿、桥、河等,以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造成肃穆、深邃的气氛。大殿的体积巨大,座落在三层台基上,庭院广阔,周围廊庑环绕,以增强雄伟气氛。

贵族、显臣、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的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已超出祭祀范围。广州的陈家祠是现存祠堂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较大、建筑极为精美的世家宗祠,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二)奉祀圣贤的庙

祭祀圣贤先哲的庙遍及全国。其中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关羽的武庙最多。孔庙以曲阜孔庙最大、历史最久、规制也最高。它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巨大古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型,保存着宋金以来的总体布局和金元以来的十座古建筑。现存孔庙总平面为一不等边的近似长方形,东西宽141~153m,南北宽637~651m,总面积144亩。其建筑仿皇宫建制,共分九进庭院,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整个建筑包括5殿、1阁、1坛,2庑、2堂、17座碑亭、3祠、2斋、共466间。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成为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之集锦。这一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势之宏伟、历时之久远、保持之完美,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同孔府、孔林(简称“三孔”)被联合国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门、至圣庙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其中大成殿是孔庙主体。从金声玉振坊至大成殿,共经过3座牌坊、2座桥、7座门、7进院落,如此以多重空间组成前导,在我国建筑群中也是少见的。即使明清的宫殿建筑也无此例。中轴线的两侧,还有两条次要道路作两翼,用桥梁、掖门、串联、分割,从而加强了主轴线的分量。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为此名,意指孔子应属天上星宿奎星。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至今。高23.35m,面阔7间30.1m,深五间17.62m,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重斗拱。楼三层,二明一暗,“上厅下殿”。工艺上实行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半拱。斗拱上再立上层木柱。此种结构,坚固异常,历经493年,虽经康熙年间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至今完好如初,是我国成功的古代建筑之一。

大成殿,取《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同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三大殿。正中供至圣孔子像,两侧为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及十二哲像。殿始建于宋天嬉元年(1017年),明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建,成现状。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九脊,覆黄色琉璃瓦。殿建于2.10m石砌两层高台上,规制相当于故宫保和殿。高24.80m,阔45.78m,进深24.89m。突出于周围建筑物之上,表现孔子的崇高地位。东西两庑长达80开间,意味着孔子弟子众多和儒家传统源远流长。尤其前檐10根石龙柱是艺术精品,柱高6.11m,直径0.85m,用深浮雕手法,每柱有升龙降龙各一条,作对翔争戏大球之状,龙身周围均布朵云作填充,下端刻有海涛,山峦,以象征二龙腾海而飞翔于空中。云龙突起8~10cm,不论远观近看,龙翔栩栩如生,使大殿平添华美壮丽韵味。这等规格的石柱,北京故宫也没有。据说乾隆来祭孔时,龙柱用红绫包裹,以防皇帝看到雕刻,因超过皇宫而怪罪。

大成殿前露台宽阔,为祭祀时舞乐之处。相传殿前是孔子讲学的所在,建有“杏坛”亭,周围古柏参天。大成殿后为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枋檩围龙和藻井团凤由金泊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戏牡丹,仿皇后宫室制。再后为圣迹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现存仍为原物。孔子一生被刻成石画120幅,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人物的连环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成殿东西两侧是一批较小的庭院和殿堂。东侧有诗礼堂(祭祀前演习礼仪),崇圣祠(供奉孔子五代祖)、孔子故宅;西侧有供奉孔子父亲的启圣殿、供奉孔子母亲的启圣寝殿和演奏韶乐的金丝堂。这群建筑在祭祀上起分祭、准备礼乐牺牲供品的作用。

孔庙的整体建筑设计旨在突出孔子至圣地位和形象。沿中轴线延伸,空间由窄而宽、建筑由少而多,高度由低而高,由郁郁葱葱的丛翠环抱进入金碧辉煌的庭院。其大成殿无论高度,规模,还是装饰点缀,都称得上规格最高的建筑,使进谒者情绪于此达到高潮,沉浸于庄严崇敬的气氛。同时大成殿前导部分的六层庭院和左右后侧小庭院相呼应,起着陪衬作用,使大成殿处于众星拱月之地位,外观更加庄严巍峨,形成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的建筑艺术整体。

此外,北京的孔庙,四川富顺孔庙,贵州安顺孔庙、上海嘉定文庙等,在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平上也相当可观。

祭祀武圣关羽庙以山西解县最大。此外北京的武庙规模较大,安徽亳县关帝庙的花戏楼和砖坊雕刻艺术堪称一绝。

还有一些祭祀圣哲先贤的祠堂,如成都杜工部祠、眉山三苏祠、北京文天祥祠、扬州史可法祠等,规模虽不大,建筑也不甚华丽,但纪念性较强,建筑布局亦有独到之处。

(三)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首先看到天上的日月星辰、雷雨风云影响地上草木庄稼的生长,认为有神灵佑佐,从而产生对天地的崇拜;高大的山像个柱子立在大地上,支撑着苍穹,与天相接,因而产生了对大山的敬仰。中原大地上,以黄河为中心,西有华山、北有恒山、南有衡山、东有泰山,中有嵩山,尤以泰山雄伟高大,立于东方,因此成为自黄帝起,历代帝王的柴望、巡狩、封禅到设神祭祀的对象。由“秦既作畴”、“汉亦起宫”,到唐封泰山“天齐王”、宋封“天齐仁圣帝”,并建庙,以帝王规格祭祀泰山神。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岳庙。位于泰安市东北,从旧泰安城南门始至通往泰山极顶封禅祭祀的古御道的中轴线上。庙南北长406m,东西宽237m,面积9.6万多m2。有古建筑,仿古建筑160余间,碑碣175块,汉画像石48块,古柏桧212株、观赏植物290多种。城堞环围、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泰山上下最大古建筑群。

岱庙是按照唐宋以来祭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仿效帝王的宫城体制修建的。采用了以三条主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风格。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正寝宫、原载门。同时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四个别院:西为唐槐院(原延禧殿院)、雨花道院;东为汉柏院(原为炳灵殿院)、东御座。由正阳门向北,过两个庭院进入岱庙中心、主体建筑天贶殿。岱庙四周高筑城堞,四向碎门八个,四角按八卦方位建艮、巽、乾、坤四个角楼,俨然一个小紫禁皇城。

岱庙在建筑色彩上享有皇宫的规格,即红墙黄瓦。黄色在我国古代是最尊贵的色彩,五行说认为黄色代表中央方位。从唐以后规定,只有皇帝宫殿、陵墓和奉旨修建的坛庙等建筑才准许使用黄琉璃瓦。红色则美满、喜庆的象征,意味着庄严、幸福、富贵。自周代开始,宫殿建筑普遍用红色,显示“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

在组群建筑处理上,岱庙以遥参亭作前导,独立存在,以烘托岱庙的尊严气氛。是帝王驾临后举行简单参拜仪式的地方。为二进院落,主要由山门、正殿、配殿、方亭和后山门组成。整体建筑规模不大,但设计、布局和建筑形式非常规范,同岱庙保持协调,起衬托作用。这在古建筑艺术的处理上是不多见的事例,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岱庙与遥参亭间有岱庙坊,以烘托,突出岱庙的祭祀地位。它是泰山现存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坊。

正阳门是岱庙南面正门。其门早圮。如今的正阳门高6.8m,是1986年修成,为仿宋建筑。整体建筑仅次于宋天贶殿,形体宏大,富丽堂皇。用以渲染庙宇的宏伟气势。经正阳门、配天门和仁安门便到达宽阔的中心院落,四周围廊组成廊院,东西廊房中间又置重檐高大的钟鼓楼,北面是矗立在露台上的主体建筑物宋天贶殿。天贶殿,是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年)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借“君权神授”,在泰山导演“降天书”,而感谢上天恩赐,于祥符二年建庙,封泰山神为帝,进行祭祀,因此有了这如同皇宫一样的天贶殿。天贶殿面阔9间48.7m,进深5间,19.79m,高22.3m,端座于白碉栏环绕的高2.65m的847平方米的露台上。檐下竖八根红木明柱,檐施彩绘。重檐庑殿,四注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梁、檩、枋、额遍绘沥粉金琢石碾玉彩画。天花板彩绘金龙。内槽殿顶为四个覆斗式藻井。大殿两层出檐较短,五彩缤纷,檐下结构形式尽览无余。双檐中间,高悬“宋天贶殿”,巨制匾额。整体建筑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庄严肃穆,金碧辉煌,俨然一座“金銮宝殿”。

为加重大殿崇高威严的气氛,1984年重塑了41.4m泰山神像,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执圭板,肃穆端庄,尽显帝王威仪。供案上陈设着乾隆御赐铜质五供。其东、西、北三面内壁上是一组高3.3m,长62m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面上金銮殿前有卫士和18位大学士为其送行,东岳大帝端坐4轮6马大辇,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前有两乘亮桥陪行,左为炳灵王,右为延禧真人。再前是祥兽奔腾,旌旗飞卷,骑士严阵、仪仗列队。先头是夜叉鸣锣、麒麟开道、18位城隍接驾。回銮图与出巡图基本相同,仅增加两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这幅壁画人物众多(691人)、场面宏大、加以祥兽坐骑、山川林木、宫殿桥涵,内容极尽丰富,但布局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我国壁画中上乘之作。

按着帝王宫殿礼制“前朝后寝”和“三宫”的规定,天贶殿后为寝宫。泰山既成神,又封帝,有帝就要有后,于是宋真宗又“封”泰山“夫人”为“淑明后”,遂建寝宫祭祀之。寝宫一字排列,分东、西、中三宫。寝宫后花园为岱庙五进院落。

岱庙的文物价值,不仅在于祭祀历史、古建筑、文物、古树等,其珍贵书法更加深了岱庙的文化内涵。李斯篆书《泰山刻石》,历经2100年沧桑,今仅存10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国宝。其字风格严肃、功底深厚、行笔平稳,立意端宁;字形工整匀称,线条圆健似铁,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巧内拙,疏密适宜。李斯上承籀篆,下拓汉隶,为书法家鼻祖,被历代书法家师法和敬仰。元代翰林郝经赋诗颂赞:“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其它各岳,华山、嵩山、衡山、恒山都有祭礼庙,但规模均不如岱庙。山西万荣“金后土庙碑”,以祭祀河流、土地神,其规格同岱庙相仿。
第四节  亭、台、楼、阁、厅、堂、榭、舫、廊



亭台楼阁是古建筑群或园林中的单体建筑类型,其中有的独立存在,成为风景区中主景。

一、亭

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驻足、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在南北朝中后期。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亭子利用也越来越广泛,种类也越来越多,造型富于变化。

(一)特点

1.造型

亭子一般小而集中,有其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亭子的立面由屋顶、柱身、台基三部份组成。屋顶形式变化多姿;柱身仅几根承重立柱,空灵通透;台基随环境而异。亭的造型,比例关系,比其它建筑物更自由地按设计意图来确定。不同角度观之,都富于独立、轻巧、玲珑的韵味,成为风景区观景和点景不可或缺的建筑,常常是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画龙点睛之笔。

2.结构

亭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施工也较方便。过去筑亭,常是木构瓦顶为主,现多为钢骨水泥结构,也有用预制件和竹石等地方材料的。

3.功能

主要用于游览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亦可存放文物碑石等,在使用上没有严格要求。单体式的亭子与其它建筑物间也没什么必须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从构图出发,自由安排布置。

(二)类型

亭子按平面可分:(1)正多边形亭,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角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正十字形等;(2)圆亭、蘑菇亭、伞亭;(3)长方形亭、圭角形亭、扁八角形亭、扇面形亭等;(4)组合式亭,如双三角形亭、双方形亭、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等;(5)平顶式亭;(6)与墙、廊、屋、石壁等结合起来的亭,如半亭等。

亭的立体造型,有单层、双层、甚至三层之分。

亭的立面有单檐、重檐之分,也有三重檐的。

亭顶的形式,多采用攒尖顶、歇山顶、也有盝顶式、平顶式。其中攒尖顶最多,一般为正多边形和圆形。攒尖顶的各戗脊由各柱向中心的上方逐渐集中成一个尖顶,用“顶饰”来结束,成伞状。屋顶的檐角一般反翘。北方起翘比较轻微,显出平缓、持重的风度;南方檐角兜转耸起,如半月形翘得很高,做飞状,显得轻巧雅逸。

按造型,亭可分如下几类:

1.三角攒尖亭

三根支柱支撑成三角形亭,规模小、轻巧。如兰州白塔山的三角亭、矗立在山坡陡立的突出部位,俯视着滚滚黄河东逝水和繁华扰攘的市区。亭顶平缓,层层挑出的斗拱,把翘角挑得特别深远。看上去,好象三角攒尖屋顶扣在三组倒立的斗拱群上,再传力到三根支柱上。因此,该亭深厚中见秀丽,稳重中见轻巧。

2.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单檐攒尖顶亭

这三种亭子是常见的,形态端庄,结构简单。峨眉山清音阁牛心亭为一六角攒尖顶亭,位于黑龙江与白龙江两条溪水交汇处,左右横跨两座石拱小桥。坐在亭内,见两股飞瀑直泻而下,冲击着前面水潭中的中心怪石,溅起层层水花,其声悦耳。两侧石壁陡峭,丛林繁密,水、石、桥、亭融为一体,构成峨眉“双桥清音”名景。

3.重檐攒尖顶亭

重檐结构复杂,轮廓线更加丰富。在北方皇家园林中,因园林面积大,要求建筑体型丰满而持重,因此多采用此类亭子。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景山五亭等。景山的五亭,中为万春亭,三重檐,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宏大壮丽;两侧为富览亭和周赏亭,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最外侧为观妙亭和洱芳亭,为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五亭并列,高低、色调、造型排列有序,与金碧辉煌的故宫相映成趣,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

4.正脊顶亭

有两坡、歇山、卷棚等形式,采用梁架结构,平面可作长方、扁八角、圭角形、梯形、扇面形等。歇山顶与攒尖顶亭不同处在于有方向性,一般以垂直正脊的方向作正面安排。歇山顶因结构简单,多见于南方园林中。由于屋面一般平缓,戗脊小,轮廓柔婉,翼角轻巧,利于与环境结合。苏州沧浪亭,为歇山四方形亭,四角高高翘起。亭子立于假山高处,潇洒俊逸,丰富了庭院环境的立体轮廓。

5.复合式亭

为两个以上相同亭子组合,或一个主体与若干个附件组合。颐和园万寿山东山脊上的荟亭,平面是两个六角单檐攒尖顶亭的并列组合。从昆明湖上望去,仿佛两个并列的大伞,婷婷玉立在山脊上,显得轻盈明快。苏州天平山的白云亭,由一个长方形亭和两侧斜放的两个方形亭组合而成,成环抱状。屋顶用梁架作成坡顶,平台及体型上都显得自由活泼,与环境十分协调。

6.半亭

依墙而建的亭子,有单独的,有位于围廊中间或其一端的。苏州网师园入口处的一半亭,屋顶呈歇山式,两个戗角翘得很高,一侧与矮廊相连,另一侧为假山环绕,在白粉墙的衬托下,轮廊线条秀丽,乌黑的片片青瓦,赭黑的梁枋构架,看上去宛如墨笔勾勒一般,好不清逸淡雅。

7.伞亭、蘑菇亭

一个中心支柱,向上张开喇叭口柱帽,上覆一片薄板,轻巧,明快。这种亭子在园林、街道绿地中广泛运用。桂林杉湖小岛上一组蘑菇亭,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组蘑菇亭与岸边的十二层漓江饭店相呼应,在体量大小、高低组合上相衬托,丰富了杉湖空间环境。

8.平顶式亭子

近几年南方风景区和园林中,用钢筋水泥建造平顶式亭子。由于没有屋顶的限制,可以更自由、更灵活地布局。

(三)亭子的位置选择

1.山上建亭

多选山巅、山脊上建亭。取其眺览范围大、方向多,可点出景的主题,引导游人游览的优势。使游人于登山疲劳时,登亭揽胜,闲谈休憩。如桂林的叠采山是鸟瞰全市风貌的最佳景点之一,从山脚到山顶在不同的高度上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亭子,最下部是叠采亭、亭侧崖壁上刻有名人题字“江山会景处”,这是观景序幕,是风景荟萃之处;行至半山,有望江亭,青罗带似的漓江就在山脚下盘旋而过;登上明月峰绝顶,立于其上的拏云亭,可以使人联想其高可抚云,站在亭中,极目千里,使桂林市面貌、漓江及其周围诸峰尽收眼底。

承德避暑山庄在近平原和水面的西北部的几个山峰上建有北枕双峰亭、南山积雪亭、锤峰落照亭、四面云山亭和古俱亭,不仅点明各山峰特色,而且形成立体交叉的视线网络,使平原风景区与山区建筑群在空间上联系起来。

2.临水建亭

多建于岛上、堤上、岸边、桥上,主要目的是丰富水景和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荷花四面亭,为攒尖顶六角亭,三面环水,一面临山。驻亭四望可获得最大景深。月夜有“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意境。

北京颐和园西堤六桥中的柳桥、练桥、镜桥、风桥和荇桥上都建有桥亭,其结构各异,长方、四方、八方、单檐、双檐等,都与桥身协调一致,与全园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成为万寿山西麓延伸到昆明湖最南端绣绮桥的一条精致练桥。从东岸看,这条练带增加了空间层次,丰富了湖面景色。

3.平地建亭

通常位于道路交叉口,路的一侧,或厅、堂、廊、室建筑一侧。亭子的建筑材料、造型、色彩力求与环境相吻合。南宁南湖公园的六角形竹亭,建在翠绿的金丝竹丛中,为钢筋水泥仿竹结构。用白水泥、石粉、黄粉塑制成竹子形状,竹节中嵌有绿色有机玻璃,随同一起磨光,与金线竹一样。亭柱、屋脊、梁枋、靠椅全塑成竹竿状,瓦垅、顶饰塑成竹叶状。亭子的比例、尺度恰到好处,感觉亲切、动人,与环境气氛浑然一体。

二、台

台,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物。它的上面可以没有屋宇,供人们休息、眺望、娱乐之用。也可建造屋宇,使其更为高耸、壮丽。我国筑台历史悠久,早在殷纣王时就筑有鹿台,距今3000多年。战国时筑台之风最盛,如:齐国的路寝台、楚国的章华台,燕国的黄金台、韩国的鸿台、赵国的丛台、魏国的文台等。

根据台的地理位置,可分为:

1.天台

建在山顶上(台上或建屋宇),为眺望远景之用。著名的庐山绝顶之汉阳台,青岛胶南的琅琊台和九华山上的天台均属此类。

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峰顶呈馒头状,海拔1474m。上面用石头砌成平台,居高临下,有“登高壮观天地间”之感。每当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登台而望,楚山环拱,江汉倒悬,汉阳烟树,隐约可见。

青岛胶南琅琊台,临海而立,海拔183.4m,上面人工堆土夯成平台,为齐景公、越王勾践和秦始皇所筑,周长150余m。登台可望东海,遥望东方“神仙”所在。秦始皇两次登临。公元前219年始皇第一次来琅琊,被仙境一样的海景所吸引,流连三个月,乐而忘归,并移民三万户于琅琊。

九华山的天台峰顶,在悬岸峭壁之上,以天然岩石就自然山势筑起高台,上建殿阁和捧日亭,入口处又有万阶陡峭石级像天梯一样直泻而下,从下仰望高空禅林,其势如天上行宫。

2.叠落台

在山坡地带,根据地势变化,利用平坦地面作基础,其上筑台,成为点景、观景和丰富景区的特色建筑。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佛仙阁,泰山的中天门、南天门就是此类建筑。佛仙阁建在山坡上高达20m的石岩上,建筑物鹤立于建筑群中,具有极大的表现力,身临其上,可以一览湖山景色。泰山的中天门与南天门为梯级断层南缘的平坦陡峭处,中天门石坊建在海拔800m的黄岘崖上,登其上可西望西溪秀景、傲徕雄姿;南望似屏徂徕、如带汶水;北瞻巍巍岱蜂、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然后经十八盘1633级的攀登,到达海拔1400多m平台上的南天门。南天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高10m。上部为摩空阁,下面为拱形门洞。从下向上看,楼阁在天,高插云霄;俯瞰“山伏若丘,河环如蚓,天空地阔”,大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之感。

3.挑台

建于悬崖峭壁处、自然或人工的突出巨石,形成平坦台面。如黄山北海的清凉台,三面临壑、孤悬空际,面宽3m,长9m,如浮在云海中的小艇,在此台上观云海,日出,如入神话世界。

4.飘台

临水建台,如浮在水上,使游者如泛舟水上;尽享开阔、清凉之感。

5.月台

楼阁、殿堂前的宽敞平台,是建筑物与庭院间的过渡。

6.土台

在平地上夯土筑台,供军事、    之用,现今已是历史遗迹。如汉中市南环中路南侧,高3m,面积7000多m2的刘邦拜将台。北台正中有一亭,南台正中立一石碑。正面题字,“汉大将韩信拜将坛”,阴面刻字,“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纪念刘邦拜将和凭吊韩信一生。

三、楼阁

楼阁是两层以上的屋宇建筑。由于体量、高度远远超过周围一般低平建筑,压住周围环境,成为主景。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指重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宋以后楼与阁已无严格区别。按功能分,有观景楼、藏经楼、钟楼、鼓楼、箭楼、城楼、敌楼、戏楼、茶楼、酒楼、过街楼等。其中以建筑艺术高超和观景的楼阁旅游价值高。较为著名的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长江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以及蓬莱观海的蓬莱阁、青岛栈桥迥澜阁等,在楼阁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观音阁,始建于天宝十一年(752年),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阁。阁高三层,但外观为二层,中间为暗层。通高23m,内置16m高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阁内开以空井以容纳像身,直通三层。在结构上使用内外两槽的构架和明袱、草袱两套屋架。上下各层的柱子不直接贯通,采用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拱上的“叉柱造”。梁柱接榫部位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共用半拱24种,因而坚固、抗震能力强。

黄鹤楼是天下名楼,位于武汉蛇山黄鹤矶头,因建筑历史久远和传说故事而闻名遐迩。各朝形制不同,宋楼雄浑、元楼堂皇、明楼隽秀、清楼奇特,但都具有“耸楼巍峨”、“重檐翼舒”、“高槛危檐”和“势欲飞动”的风格。历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清末。1954年修建长江大桥时该原址又被南侧桥头堡所占。目前黄鹤楼址已南移1km,1985年建成。为了保持江、山、楼三位一体的意境,将原楼高30m增高到51.4m,由三层变五层。在造型上保持原有的塔式阁楼风格,屋顶中部有大攒尖顶,四周有四个小攒尖,形成五顶并立,浑然一体的风格。各层飞檐出挑深远,起翘陡峻,翼角个个昂然向上,有欲飞之感。为体现“黄鹤”立意,突出建筑形象,屋顶遍用黄色琉璃瓦覆盖。远观此楼,更体现主题,“四望如一,层层飞檐”,“下隆上锐,其状如笋”,有“似曾相识鹤归来”之感。主楼内厅有一高9m、宽6m的大型彩色瓷嵌壁画《白云黄鹤图》,画面上有黄鹤楼居中矗立,上有黄鹤飞舞,下有郁郁山林和滚滚江涛,水天之间有白云缭绕,楼前人们或登临远眺,或载歌载舞,表现黄鹤归来的欢乐场面,进一步说明楼的建设主题。

蓬莱阁在蓬莱市北,渤海之滨的丹崖山巅。始建于北宋,明代扩建,清代重修,高15m,双层歇山式。登临此阁,可北望虚无缥缈的长山列岛,东观碧波万里的海疆。这里也是观看海市蜃楼的最佳地点。

四、厅、堂、轩、馆、斋

厅、堂、轩、馆、斋等的建筑体量虽不及宫殿和楼阁,但比普通平房体量高大,构造复杂,装饰华丽。厅、堂,内部空间宽大,视线开阔,朝向较好,为院落主体。它可用于迎宾会客,起居聚餐,观花赏木,从事宗教以及欣赏小型戏文等。江南园林的四面厅、鸳鸯厅、花厅、荷花厅等主要供赏景之用。轩,系大型房屋出廊的部分,给人以轻巧、轩昂欲举的联想。斋,分布在偏僻、幽静之处,是休息、静养、攻读和存书之处;馆,用于园居,接待宾客之用,多建于高爽处,便于远眺,观赏风景。

五、榭、舫

榭、舫,多是单层临水建筑,从整体轮廓到门窗栏杆均以水平线条为主。榭,建于水边,突露出岸、架临水上,便于观赏水景。舫,又名旱船,船形建筑,多建于水边,前半复三面临水,船尾一侧设有平桥与岸相连,因形状特殊,形式新颖,为水面增色。登之,有置身于行船之感。

六、廊

廊是带形建筑,是联系建筑物和景物的脉络,景区的导游线。具有划分空间,增加景深,便于观赏,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因此设计廊特别注意与地形结合,最忌僵直呆板。它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蜿蜒逶迤,富于变化。廊可分直廊、曲廊、波形廊和复廊等类型,它可将一条本来较为单调的空间,辗转于园林之中,而使游人不感乏味。著名的颐和园长廊,长728m,共273间,它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随湖岸曲折而曲折,穿花透树,对称地延伸在排云殿的两翼,像根彩带,把万寿山南麓的建筑联缀起来,使湖山之间的景色更加层次分明。


第五节  桥和水利工程



一、桥

桥为横跨江河之上的建筑,不仅提供过河交通之便,而且由于其造型及工艺特色丰富了水景。人行桥上,望惊鸿照影、掬水弄月,顿觉水面可亲,成为赏景最佳处。

我国造桥历史悠久,最早在5000~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已有梁桥建筑。随着工程技术的进展,古代工匠们创造了各种结构、材料和造型的桥梁。从结构和形式看,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廊屋桥、铁桥、竹藤桥、网桥等。其中历史久、工程独特、艺术价值重大的桥有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泉州安平桥等。

(一)拱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南2.5km的洨水之上,为单孔空腔式弧券石拱桥。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桥长50.82m,净跨37.3m,桥身中间薄,两端厚,坡度平缓,既利于交通,方便车马上下,又充分发挥石料耐挤压的性能。在两端的石拱上,又开辟两个券洞,是世界桥梁工程上的首创。这样减轻了桥身自重,省工省料,又利于渲泄洪水,减轻洪水对石桥的冲击。石桥的造型,精巧空灵,于雄伟中见秀逸,如初月出云,彩虹当空。诗人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颗明珠。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km的永定河上。建于金代(1189年),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为联拱石桥。桥长266.5m,宽7.5m,桥身11孔,两个石拱中间均为石砌桥墩,将其联成整体。桥两边各有140根望柱及石雕栏板,石柱上雕刻着485个蹲伏的石狮,大者10多cm,小者仅几厘米,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有的母子相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神远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桥东碑亭中立有乾隆题字“卢沟晓月”于其上的汉白玉石碑,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马可·波罗赞之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二)梁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距今940年,为古代最大梁式石桥。桥长1251m,宽5m,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俗称“五里桥”。有“天下无桥长于此桥”之说。此桥建设工程浩大,桥面用巨型石板铺架,最大者重达2.5t。结构严谨,疏水道362孔。为了加固桥基,大量养殖牡■,使其依石而生,相互胶结在一起,创生物固桥之先例。此桥建成后,经历上百次地震、海啸、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安平桥的建筑,巧夺天工,雄伟壮观。

(三)铁索桥

霁虹桥,位于云南永平县岩洞与保山县平坡之间澜沧江上。原为古渡口,开凿于汉代,名为澜津。此为我国西南通缅甸、印度古丝绸之路要道。唐代建竹索吊桥,元改为木桥,明成化年(1465~1487年)改为铁索吊桥。桥长106m,宽3.5m,由18根铁链组成,其中16根为承重索,上铺横直交叉两层木板。另两根铁索为扶栏索。铁索两头分别固定在两岸的博南山和罗岷山的峭岩上。桥横跨在大江峡谷上,桥下急流咆哮奔腾,气势极为壮观。此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诗人赞曰:“沧江铁索跨长虹,鸟道从天一线通。”

(四)廊屋式桥

永济桥,又名程阳桥。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林溪河上。为侗族地区桥梁建筑,又称风雨桥。建于1916年,长76m,宽3.4m,高10.6m,有五孔四墩。每孔净跨14.8m,桥墩由石头垒成。墩上是木梁结构。桥上建有避风雨长廊。在5个桥墩上各有楼亭一座,屋面均为四重塔式重檐,上覆青瓦,层层翘起,造型轻盈活泼,给人以运动感。此外,桥廊两边栏杆下还有一层大挑檐,既美化栏杆,又使下面木结构构件免受雨淋,整个建筑皆用榫槽结合或竹梢钉,结构精密、造型优美、风格独特,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为侗族民间建筑精品。

(五)园林桥

桥在园林中是水景中的重要要素,起着分割水面、增加空间层次、引导游览、联结各景点等作用,以使岛、堤、岸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风景画面。桥的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可成为主景,长达百余米,小者仅2m左右,一步即可跨过。造型众多,有拱桥、平桥、亭桥、廊桥等类型。

北京颐和园中的西堤玉带桥和南湖岛中的十七孔桥,是单孔石拱桥和连续的券拱长桥。前者采用蛋形斗拱,桥面呈双曲反抛物线,桥身和石栏均用汉白玉、大理石琢制而成,色调明丽、谐和,体态多姿,线条流畅,桥下碧波荡漾,倒影成环,十分动人;后者体量大,长达150m,宽6.6m,成为万寿山前湖景区十分突出的景观,它以长虹卧波之势,把岛、亭、桥、堤联成一体,划分了昆明湖的空间层次,以完美的艺术形象点染了湖面景色。它的一连串的半圆形拱券倒映水中,呈现出珠链般的圆环,整个桥身配合南湖岛上的圆孤形石栏,构成圆润、统一、灵动的形象。它同西面的玉带桥遥相呼应,使湖面景色更加丰富,更富于意境美。

梁板石桥或木桥,多用于小水面空间,桥墩多用石块砌筑或水泥灌筑,由于跨度小,桥身低,有临水感。水面较大,则采取折曲方式,一折、二折、三折……,最多为九折,谓“九曲桥”。它可以不断变化游人的视线、方向和角度,使人们在水面上能停留更多的时间,增加游览兴趣。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是湖中以环状岛结成的园林。凌驾池面上的平板桥,不仅曲折多变,而且宽窄也有变化,桥的中间及转折宽阔处,建有四方亭和三角亭各一座,桥的两侧水面以假山叠石组景,使桥、亭、轩、石、岛相结合,形成丰富多变的风景线。

亭桥以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最为著名。它是一座造型奇特的拱形石桥,长55.3m,两端为石阶,桥面上有方亭五座,正中为主亭,稍高,重檐,四角攒尖顶;两侧四亭稍低,单檐,四角上翘。桥身用青石砌成,拱券形,共15孔,彼此相通。每当夜晚月满之时,每洞各衍一月,银光荡漾,众月争辉,使湖景更加幽美。

廊桥,是梁板桥与画廊结合的一种桥。以苏州拙政园的“水飞虹”廊桥为代表。它分割水面,形成独立水院,增加水面层次和进深。它朱红色的桥栏倒映水中,水波荡漾,宛若飞虹,富有幽深美。

(六)栈桥

进入海中的桥为栈桥,以青岛栈桥为代表。该桥位于市区繁华的中山路延长线上。始建于光绪十年(1891年),原是一座20m长的铁木桥,是登州总兵章高元时兴建的码头。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将桥北端改为石砌,南端仍为铁木桥,桥延长到350m。1931年又进一步扩建,桥身延至440m,宽8m,全部水泥铺面,桥侧由铁栏或铁链防护。南端筑半圆形波堤,在堤上建双层八角亭,名为回澜阁,上覆黄色琉璃瓦,中有螺旋形楼梯。1985年,又对栈桥全面整修。桥卧海面,壮观雄伟。登桥远眺,北望市区山峦起伏,绿树红瓦,如一个大花园,南望海天一色,色彩艳丽而明快。

二、运河

运河是人工开掘的河道,供运输之用。我国重要的运河是灵渠和大运河。灵渠,又名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了向岭南运输兵员、粮饷,命史禄率军民开凿的。运河全长34km,由铧嘴,分水坝(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坝和陡门组成。在县城东南3km处的湘江上游海洋河上,首先用巨石筑成形如铧嘴的分水台,将河水一分为二,三分入南渠,再注入漓江;七分入北渠,再入湘江。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铧嘴后部是人字堤,北渠一侧石堤称大天平,长380m;南渠一侧石堤称小天平,长129m。堤坝内高外低,形成斜面。枯水季节,它拦阻全部河水,使南北两渠保持足够水量,以利航行;洪水季节,大水可越顶而过泄入湘江故道,以避免水患。陡门类似现在的水闸,可以启闭调节水位,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通航设施。原有陡门36处,这样可使千斛之舟得以“循崖而上,建瓴而下。”灵渠工程,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联接起来,解决了水程30多km、落差32m的河道航运问题。这里渠水清澈、两岸垂柳成行、松竹苍翠,座座拱桥似彩虹横跨,亭台楼阁掩映在绿丛之中,形成淡雅清新的风格,成为游人络绎的旅游胜地。

京杭大运河,是同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水利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东部平原区六省市,连结海、黄、淮、长、钱五大水系,全长1795km。始凿于春秋(扬州—淮安段的邗沟),经隋、元两代,形成今天的态势。由于所经地区高低不同,且无独立水文体系、河水流向,全河各河段很不一致。按照开凿历史阶段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习惯将大运河分为八段:通惠运河(北京—通县)、北运河(通县—天津)、南运河(天津—临清)、鲁北运河(临清—东阿)、鲁南运河(东阿—台儿庄或韩庄)、中运河(台儿庄或韩庄—淮阴)、里运河(淮阴—六圩)、江南运河(镇江—杭州),其中邗江六圩到镇江谏壁口间有13km的渡江航道相连。像这样规模宏伟,历史悠久之古运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世界一大奇迹。在运河两岸,城镇繁荣,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众多,是中华文明荟萃之地。

三、堰

在古代水利工程中以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最为著名。它位于玉垒山麓的岷江中。相传为战国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后代屡有扩建,至今已有2200余年。主要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几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长700m,如一弯新月伏卧江中,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是人工渠道,用于引水灌溉;外江是岷江正流,用来排洪排沙。宝瓶口是凿开玉垒山麓而形成的瓶颈状缺口,长80m,宽20m,利用坚硬的岩壁束住内江,以控制进水量。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引水进入成都平原,既可灌溉、又可通航。飞沙堰在鱼嘴和宝瓶口中间,用竹笼装满卵石作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这些工程的互相配合,形成了科学的引水、排洪、排沙的水利系统,使川西平原千百年来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国”。经过改建、扩建,都江堰区的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万亩。渠道一带已成为风景秀丽、文物古迹众多的游览胜地,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离堆公园和玉垒山公园。

四、堤防

堤防,是人工在海、河岸上筑的堤,以防海潮和洪水的袭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我国著名的古代堤防有海塘、荆江大堤和黄河大堤。海塘是江浙沿海和长江、钱塘江河口两岸为阻挡海潮和台风而修筑的海堤。始建于汉唐时代,称为“捍海塘”,原为土塘,五代以后开始出现石海塘,海塘全长400多km。解放后,海塘得以整修,加高加固,大大提高了抵御海潮的能力。

荆江大堤,始建于春秋,到明代连成一线,即西起江陵县枣林岗,经江陵、沙市、石首、监利,东到监利容城镇,全长182km。但历史上曾多次决口。解放后,不断整修,老堤翻筑,清除洞穴,护岸固基,加高培厚。现全堤高达46m,用条石砌成阶形护岸,坚强牢固,犹如一道水上长城,保卫着汉江平原的安全。

黄河大堤,北岸起自孟县中曹坡,南岸起自郑州邙山脚下,东到海滨,除山东丘陵河段未筑堤防外,两岸共长1340多km。此外还有北岸河南滑县到山东阳谷县的北金堤二道堤和南岸的南金堤防,加上沁河堤,东平湖滞洪区大堤,总长约2100km。大堤一般高10m以上,有的地段高达15m,堤顶宽12~15m,个别地段宽50~80m。河堤始建于春秋,秦统一后才形成防洪体系。之后历代均有修筑改建。明代潘季训四任河督,他力主“坚筑堤防”,“束水归槽”,合水力之势冲刷泥沙。为降低河床高度,又筑二道防线,四道堤岸。解放后又加高培厚大堤,形成现在规模。堤坡上绿草如菌、堤肩上杨柳成行。制服了黄河水患,使黄河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第六节 民居



民居是指除宫殿、官署和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受气候、土质、地形、民族文化和生产力水平等诸多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可分为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它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峙建厢房,即“一正两厢”形式院落。正房的间数必须为奇数,而且明间宽于次间,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无论在尺度、用料或在装修的精度上都大于、优于其它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内外有矩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却蟛糠秩思捌渌?偈?褡逯胁糠秩斯惴菏褂谩5?捎诟鞯氐淖匀惶跫?蜕?罘绞讲煌??胁畋稹?font lang=EN-US>

(一)四合院

四合院以北京民居为代表,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在布局上受宗教礼法支配和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房屋南向,在南北纵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房屋,一般为三进院落。又受“风水”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八封”的“巽”位或“乾”位,即东南角或西北角。门内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宅内的活动。自此进入前院。坐南朝北的正房称南方,作外客厅和杂用;自前院纵轴线上的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垂花门)进入面积较大、作为全宅核心的正院。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房屋,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礼仪活动之用。从东耳房夹道进后院,有一排房称罩房,供老年妇女居住和存放东西之用。大型住宅在二门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四合院向纵深方向排列。更大的住宅在左右或后院建有花园。

北京四合院建筑,经长期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外围砌砖墙,屋顶式样以硬山居多。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并在室内设炕床取暖。在色调上,一般以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而在大门、二门、走廊与主要住房处施彩色,在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砖面上加若干雕饰,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二)“四水归堂”式住宅

“四水归堂”式住宅,分布在江南,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用。因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所以称“四水归堂”。大门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单体建筑也是奇数开间,穿斗式木构架。墙壁底部为石板墙,上部为砖墙或竹抹灰墙,墙面多刷白色,并有各种各样防火山墙,屋顶铺小青瓦。青瓦、粉墙,使住宅显得素雅明净。

(三)“一颗印”式住宅

分布在云贵高原,原则上与“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印章状。“一颗印”住宅平面布局虽然单调,但多数楼居、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构成独具风彩的建筑形体。

(四)大土楼

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围成环形楼房,即大土楼。直径可达70m、居50人家。楼由3~4层相套,木构架,内包庭院。外环房屋高4层,底层厨房、杂用,二层储粮,三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用。外墙用厚达1m以上的夯土承重墙,大门牢固,上设防水火幕,防卫性强,外观坚实雄伟、像座堡垒。这是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生存而创造的独特建筑形式。

二、黄土窑洞

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们利用黄土层厚、质地均一、壁立不倒的特性,沿水平方向挖出拱形窑洞。这种住宅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靠山窑

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进深可达20m。也可数孔并列,互相穿套;或者叠层开掘,形如楼阁。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防止泥土崩塌,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

(二)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所需大小和形状,垂直向下挖出深坑,成为院子,再在坑壁上挖靠山窑洞,布局原则同四合院。在入口处挖隧道式或开敞式阶梯通向地面。

(三)靠山窑院

在窑外建成房屋,使房屋与窑洞结合组成院落。

三、干阑式住宅

分布在我国南岭以南,为傣、景颇、壮族常见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房。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有利于隔潮、通风、防盗,防虫、蛇、野兽的侵扰。

四、雕房

藏族地区的一种住宅形式,分布在藏、青、甘、川地区。因本区域雨量稀少,石材丰富,故外部用石墙、内部用密梁构成楼层和屋顶,形似雕堡。雕房一般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在造型上,由于善于结合地形,房屋高低错落,朴实优美、富于变化。

五、毡帐

毡帐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形式,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性帐蓬。

(一)蒙古包

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平面呈圆形,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棚做壁体骨架,中间用细木椽组成木骨架,外铺羊皮或毛毡,顶部装圆形天窗,供通风采光之用。

(二)帐房

藏族住的毡帐称“帐房”。帐房内立几根木柱支顶,平面为方形,用黑牦牛毛织成帐蓬。

(三)仙人柱

是鄂伦春和鄂温克住的毡帐,称“仙人柱”,汉族称“撮落子”。它用30多根细树杆搭成圆锥形架子。外形与塔相似。夏秋覆上带黑边的白布,给人以朴素大方之感。冬天围上苇制围子和栗红色的“勒敦”(狍皮围子),给人以温暖、庄重、敦实之感。这种建筑坚实耐用,可防凶禽猛兽,又可抵御严寒风雪。

六、“阿以旺”

新疆低洼沙漠地区,夏季少雨炎热,冬季严寒大风。为适应这一气候条件,维吾尔族创造了“阿以旺”式住宅。土木结构,密梁式平顶,房屋建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通常不开窗。平面布局灵活、墙壁和棚顶厚重、冬暖夏凉。

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民族众多,因而民居住宅复杂多样。除上述类型外,还有许多特殊类型,也是我国特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第七节  坊、表、阙、经幢



坊、表、阙、经幢,是纪念、导向、标志性建筑物。

一、坊

坊,即牌坊,又称牌楼。为单排立柱,起划分空间或控制空间的作用。不带屋顶的为牌坊,带屋顶的为牌楼。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三类:

一是形制级别较高,常用庑殿顶或歇山顶的坊。多分布在离宫、苑囿、寺观、陵墓的入口处,对主体建筑起前奏、标志、陪衬作用,营造庄严、肃穆、深邃气氛。

二是级别较低,多为悬山顶的坊。多分布在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两端、商店门前,起标识位置、丰富街景的作用。

三是“旌表功名”或表彰“节孝”的牌楼。多近城镇。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全国著名,有7座牌坊迤逦而建,表彰鲍氏忠孝家族。乾隆手书:“慈孝天下无双星,锦绣江南第一家。”

二、华表

华表为成对立柱,起标志性或纪念性作用。建在宫殿、陵墓前,个别立在桥头。华表结构下为须弥座、上立圆形石柱,刻有云龙,上为云板。表上立一蹲兽,俗称“朝天吼”。天安门和十三陵华表为现存典型代表。

华表顶没有云板的称表,或望柱。如武则天乾陵前的一对望柱,八棱,高8m。

三、阙

中国古代用以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宫殿、城池、宅第、祠庙、陵墓之前,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现存最早的是公元36年四川梓潼李业阙。顶为单檐或重檐,并有人物、四灵、车马等浮雕。

四、经幢

为立于佛寺大殿前庭院内的小型佛教建筑。常用多块石料堆砌而成,底下设两层或三层须弥座,幢身(石柱)树须弥座之上,幢身上刻有陀罗尼经或其他经文,故称经幢。幢身常被宝盖、仰莲等分成二至三段,并雕刻有不同花纹、图案。河北赵县北宋陀罗尼经幢,高15m,是现存规模最大、最精美的经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6-5-3 13: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中国的古建筑非常了解,开了眼界.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 15: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看了有点作用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4 16: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有一些知识点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5 09: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配点图更好,去年题中有给图让说出哪地方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2 09: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挺好的东西,谢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2 11: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古建筑的知识点挺多的,很多名词听起来很生僻啊,记着头疼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7 23: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真不多见的资料,而且浅显易懂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9 1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中国的古建筑非常了解,开了眼界.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1 14: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顶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3: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顶111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16: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长了见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10: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呀。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1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谢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2 11:00 , Processed in 0.445597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