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677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11-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这个项目是在澳大利亚悉尼南面15km的hursville市。一二层为商业,3,4,5层为公共停车场,-1层为专供住宅的地下车库。6-16层为公寓住宅。愿在这里分享我一下当时的设计的想法。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多批评。请不要简单的回答不错或者不行!谢谢啦!
 项目名称:TREACY STREET商住楼建筑设计。
 设计阶段:规划、建筑概念设计。
 设计内容:总体规划布局,单体建筑设计构思。
 项目定位:位于TREACY STREET的中高档商业住宅小区。
 基地位置:地块位于东部市中心(city center east),靠近火车站,昔日是城市公共停车场。在铁路以北,TREACY STREET以南,东边用地为福利公司。用地处在AREA TO BE INVESTIGATED FOR INCREASED COMMERCIAL DEVELOPMENT,附近是城市主要道路FOREST ROAD,东面是规划中的商业促进区域(business incubator area)。用地交通便利,位于火车站5分钟步行区域内(5 minute walk from railway station) 。周边配套设施完备,景观资源较好。
 规划要求:更多的开放空间-在城市中心地带,设立一系列的公共场地,提供更多开放空间和更好的行人通道。
 绿化要求:通过种植行道树,美化主要道路和公共场地,以及鼓励有利于环境的建筑群,来改善市容环境。
1.2项目开发要求
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妥善梳理项目基地与周边区域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等诸多限制条件的关系。其中包括:延续城市与周边建筑肌理;TREACY STREET沿街立面视觉要求等等。设计应力求实现历史与当代、用地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 最大化利用规划用地,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最佳平衡。
 虽然用地交通方便,周边有城市动脉铁路和ROREST ROAD。但同时这也是项目不利的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噪声是设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设计依据
 业主提供的规划用地红线图。
 HURSTVILLE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the Hurstville City Centre Concept MasterPlan in December 2004)
 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第二章 项目定性分析
2.1 城市与片区软要求
 新HURSTVILLE的人文特征
用地所在城市HURSTVILLE is located 15km south west of SYDNEY and is the main regional center for the southern SYDNEY. HURSTVILLE建市100多年,有着一定的历史和传统。基地地处城市的核心区内,拥有传统的人文气质。结合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这里将是绿树丛林,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般的人居场所。
 区域建设条件
项目所在地区属于城市规划的重点改造区域,规划部门在片区内的环境控制起点高,需要系统的、有条理的梳理城市原有机理,用更科学、更现代、更人性的方式引导周边城区的建设。
 建筑形象与文脉
项目四周建筑拥有较强的传统气息。项目需同时考虑原有城市和周边区域脉络的延续。拟建项目更需要创造“源自老HURSTVILLE,表达新HURSTVILLE”的文化内涵。
 景观要素
项目四周建筑拥有较好的景观资源。附近有pocket park,new central park,以及一系列现有和规划中的green gateway,green setback和public square。
 天际线
沿treacy street和铁路的天际线需要整体控制。对本项目来说,北边紧临treacy street的形象面更为重要,项目需在商业促进区的整体建筑群像中卓然独立,并协调和提升其与周边建筑之间现有城市道路的整体环境质量。
 多类型、人尺度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强的对高质量城市中心区公共生活的需要,设计中开发多类型,人尺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将对形成高品质的新型居住空间起到积极的作用。
2.2项目定性
 突出居住的使用功能以及整体美感,在内部功能上探讨居住单元户型设计,在外部形态上营造舒适休闲购物空间和开放的城市街道空间。
 高效的利用与协调周边环境,表达片区的人文特征。
 恰如其分的楔入不同尺度的街区内部,形成严整的街区界面。
 通过有效的公共开放空间引发积极的人文活动,做到户内与户外并重。
 提供高级完备的智能化管理以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并确保总体停车数量。
 满足建筑内部各类型空间对自然光线、降噪、自然风的高要求。
第三章 设计理念
3.1设计目标
以城市规划指导原则为前提,以业主提出的发展设想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根本,以人本与自然为主旨,以现代高科技与生态为原则,通过全新概念的规划布置、形态研究,使该项目成为城市中心区复兴计划的楷模。
3.2设计理念
设计地段作为市中心复兴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建项目的同时,应兼顾地区整体的历史和脉络,所以我们设计了两套轴线。一条轴线是继承城市主肌理,一条是继承了treacy street的走向。
 主题特征:和谐共生
生长于同一片土地的房子,必然都有其在先天上的相近之处。这种先天上的“相近”于后天上最为直观的和谐统一。表现于其形态的肌理共性。 通过谨慎的研究,我们发现周边的大部分建筑开间为11米,三层高。于是在设计上,我们以11米x16米三层为一个单元,进行组合,重构。同时在平面上设计,以城市主要肌理-北偏西30度为我们住宅的主要朝向,结合treacy street道路的走向,形成了两个方向的轴网的结合,错动,碰撞。这样充分尊重城市的现状,与城市到达和谐共生!
第四章 建筑设计
4.1 建筑设计原则与布局
 本项目1,2层为商业,3至5层为返建的公共停车场,6至16层为住宅,地下一层为住宅业主服务的地下停车场。
 平面布局尽量避免商业,住宅人群,公共停车和住宅停车汽车流线的混杂,使他们各行其道。满足使用的方便,快捷,安全。
 为顺应整体规划对空间形态的要求,建筑1,2层的商业后退treacy street2米,为商业人群开辟了专门的步行空间,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一定的开放空间。
 3至5层停车场作开敞设计,从而节省了技术上的投资和日常的维护费用。达到节约资源,环保的目的。
4.2 建筑设计手法
 户型设计说明
 主题思想:户户尽享景观系统。
 基于城市人居质量高、居住形态复杂的状态,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户型的组合;朝向景观是单元布置的出发点,尽量采用了“户户朝北、家家取景”的处理手法,分别布置不同面积指标的户型,使得户户都有良好的朝向和景观系统。
 每户均设有或共享入户花园,每类户型均设计了与之相称的房型;平面经济紧凑,动静分区明确、功能完备;面积分配、房型比例、交通组织合理,便于组合分隔。
 由于建筑作退台(台阶状)设计,所以能为住户提供的屋顶露台。在宽大露台上我们能尽情的享受阳光,清风和美景,这也是户型设计的特色之一。
 立面构想
建筑总是容易局限于某种既定的规则之中。而尝试打破这种规则,赋予每一栋建筑与生俱来、却与众有别的特殊气质,让建筑与生活彼此和谐融入,而再非生活的附庸,是我们在整个项目中所坚持的设计原点。
 “虚实结合”的空间架构
本设计中的1,2层商业沿街凹入,再加上全玻璃幕墙,使底层形成虚空的空间,使3至5层的停车场犹如悬浮在空中的箱体一般,同时承托着11层的住宅。而住宅部分沿街作了更多的退让。这样减少了高层建筑的厚重感,减少对城市产生的压迫感。
 建筑立面肌理
我们认为,如果16层方盒子的建筑,形成的空间将是单调,同时建筑也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设计成台阶状。这样产生是有趣而有活力的建筑形象。在相同建筑面积的前提上,能够减少建筑视觉的体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