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77444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9-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5 13: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C项的“肌理”应改为“质感”。
考点:
第八章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考点3:建筑肌理与质感;
1.肌理:表面细微结构是材料的物质特征。
2.质感:建筑材料由于结构组织的差异,其表现出现不同质地特性,能给人不同感觉和印象。
第2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梯间式: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一般每梯可安排二至四户。分一梯二户、一梯三户、一梯四户。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10:梯间式;
一梯2户、一梯3户、一梯4户。
第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人流疏散大体上可以分为正常和紧急两种情况。一般正常的人流疏散,有连续的和集中的。有的公共建筑则属于两者兼有。此外,在紧急情况下,不论哪种类型的公共建筑,都会变成集中而紧急的疏散性质。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0: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
公共建筑是人流活动即人流聚集与疏散较为集中的地方,因此要求建筑设计应合理安排各种交通流线,保证各种交通空间通行方便,简洁明确;各种房间联系方便,通达性好;各种流线之间避免相互交叉干扰;主楼梯位置明显;交通面积集中紧凑等。
一般公共建筑反映在人流组织上,基本可以归纳为平面和立体两种方式。应熟悉了解人流较集中、疏散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
第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7: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C应为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时,应注意地基的变形问题。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4: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物对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要求:1层建筑60kPa~100kPa;2层建筑100kPa~120kPa;4、5层建筑120kPa。当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时,应注意地基变形问题。
第6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若材料的几何形状只能部分恢复,而残留一部分不能恢复的变形,该残留部分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若材料的形状变形能全部恢复则称之为完全弹性变形。
考点:
第五章 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考点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力学性质: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
2.物理参数:密度、表现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空隙率、吸水率、含水率。
3.耐久性。
第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孔庙全国基本上为同一模式,所不同的是尺寸与手法。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5: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类型及基本特征;
1.单体平面的平面构成一般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普遍采用“模数化”、“标准化”。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院落空间组合,形成绝对对称和自由形式的平面布局。
3.结构与构造,由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著作。其中提到的“材”(宋代)和“斗口”(清朝)是模数制和构件定型化内容。
其中大木作为承重的梁柱结构,小木作为不承重仅为空间分隔或装饰目的的装修部分。大木作包括:梁、檩、枋、椽、柱;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等。
中国古代木结构可分3种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4.宫殿中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为北京故宫,它集中代表了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成就,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建于明永乐年间。
5.坛庙包括:天坛、社稷坛、太庙等祭祀建筑。
北京天坛,建于明初,有垣两重,北圆南方。外垣西侧有神乐署和牺牲所;内垣有3组建筑:斋宫、祈年殿与圜丘。
6.宗教建筑:在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唐代建筑典型的是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雄健有力,平整开朗的建筑风格;辽代建筑的代表为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平面中有中柱一列,为“分心槽”式样,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楼阁建筑;宋代建筑典型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元代建筑典型为山西芮城永乐宫,内部壁画卓有成就。
塔是埋藏舍利、佛徒膜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喇嘛和金刚宝座塔几种。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木塔,塔高67.31m,平面为八角形;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在最古老的砖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
7.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汉以前的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林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造园风气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私家园林以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为代表。
第8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建筑的空间组成,功能分区以及人流集散。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析;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类型多,差别大。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其核心问题是:功能分区、人流疏散、空间组成以及与室外环境的联系、与场地的关系等。
第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净空可分为三类。A、B、C不够全面。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3:净空与限界;
1.行人:净空2.2m,限界宽0.75~1.0m宽;
2.自选车:净空2.2m,限界宽1.0m宽;
3.机动车:小汽车净空1.6m,限界2.0m宽;公共汽车净空3.0m,限界2.6m宽;大货车净空4.0m,限界3.0m宽;
4.道路桥洞限界:行人自行车为2.5m,汽车为4.5m;
5.铁路净高:电力机动车6.5m,蒸汽机车为5.5m,宽为4.88m;
6.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取决于通航登记。
第10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考的是路幅宽度的概念,只有记住它。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13:道路平面设计的内容;
根据道路的大致走向和横断面,在满足行车技术要求的情况下,结合自然地理条件与现状,考虑建筑布置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路线的具体方向;选定合适平曲线半径,合理解决转折点之间的曲线衔接;设置必要的超高、加宽和缓和段;验算必须保证的行车视距;并在路幅内合理布置沿路线车行道、人行道、绿带、分隔带以及其它公用设施等。
第11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工厂的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分流制,甚至要清浊分流,分质分流。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5:排水体制;
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大类。
1.合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但造成污染危害很大,目前一般不宜采用。
截流式合流制:比直排式有了较大改进,但在雨天,对水体污染较严重,多用于老城改建。
2.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管渠内排除。
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管雨水管渠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后者汇集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较洁净),就近排入水体。该形式适用于新建的城市和重点工矿企业。
3.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的排水系统。
第1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污水干道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9:污水排放系统规划;
1.污水管道布置的原则:
(1)让最大区域的污水自流排出,并尽可能让管线较短、埋深较浅,从而避免提升;
(2)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简洁顺直,不要绕弯,节约大管道的长度。当道路宽度超过40m时,可考虑在道路两侧各设一条污水管;
(3)管线布置应考虑远近期结合。
2.污水管道敷设:
(1)埋深较其他管线大、支管多;
(2)会发生渗漏对其他管线有影响,一般布置在最下部;
(3)埋深及覆土较深,覆土一般为1~2m较理想。
(4)离出水口或污水厂最远或最低的点,是排水系统的控制点,一般是排水系统的最高点,是控制整个系统标高的起点。
第13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现有的城市发电厂一般为火力发电厂,以燃油和燃煤电厂为主。但不能以火力发电厂这个局部来取代城市发电厂这个整体,显然D项不合理。大型发电机组也不能取代城市发电厂。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7:城市电源规划;
1.城市电源类型
常分为城市发电厂和区域变电所二种基本类型。
2.变电所
(1)区域变电所选址应注意:接近负荷中心或网络中心,地势高而平坦,交通运输方便,设在污染的上风侧,不占或少占农田。
其中110~500kV的变电所所址宜在百年一遇的高水位上,35kV变电所址标高宜在50年一遇的高水位处。
(2)变电所:包括变压变电所和变流变电所。
(3)变电所供电半径:变电所电压等级为35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10kV,供电半径为5~10km;变电所电压等级为110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35kV、10kV,供电半径为15~30km;变电所电压等级为220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110kV、10kV,供电半径为50~100km。
(4)发电厂规模:
火力发电厂以装机容量划分规模为大、中、小型,对应装机容量分别为>25万kW、2.5~25万kW、<2.5万kW。
第1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应该说配电所是指城市内向用户供电的10kV变电所。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7:城市电源规划;
1.城市电源类型
常分为城市发电厂和区域变电所二种基本类型。
2.变电所
(1)区域变电所选址应注意:接近负荷中心或网络中心,地势高而平坦,交通运输方便,设在污染的上风侧,不占或少占农田。
其中110~500kV的变电所所址宜在百年一遇的高水位上,35kV变电所址标高宜在50年一遇的高水位处。
(2)变电所:包括变压变电所和变流变电所。
(3)变电所供电半径:变电所电压等级为35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10kV,供电半径为5~10km;变电所电压等级为110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35kV、10kV,供电半径为15~30km;变电所电压等级为220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110kV、10kV,供电半径为50~100km。
(4)发电厂规模:
火力发电厂以装机容量划分规模为大、中、小型,对应装机容量分别为>25万kW、2.5~25万kW、<2.5万kW。
第1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用气不均匀性可分为三种:月不均匀性(季节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小时不均匀性。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4:城市燃气负荷预测;
1.城市燃气种类:
按来源分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气石油、生物气4大类。按照值分类,分为高热值、中热值和低热值燃气。
2.燃气供应对象与供气标准
我国燃气的供应一般为民用优先。
标准:燃气的日用气量与小时用气量是确定燃气气源、输配设施和管网管径的主要依据。
3.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比例估算法与不均匀系数法进行燃气负荷预测。
不均匀性分3种:月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小时不均匀性。其中小时不均匀系数最大,日不均匀系数最小。
第1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从气源到用户间一系列输送、分配、储存设施和管网的总称是城市燃气输配系统。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3:城市燃气工程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
1.计算燃气用量;
2.规划布局燃气输配设施,确定其位置、容量和用地;
3.规划布局燃气输配管网;
4.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5.进行造价估算。
第1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为确保供气可靠,一般各级管网应沿路布置。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9:供气管网布置原则;
1.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
2.贯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的方针;
3.靠近用户,少穿河流、水域、铁路,减少投资;
4.确保供气可靠,避免与高压电缆平行敷设。
第18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供电厂应尽量靠近热负荷中心。
考点:
第五章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考点5:热源规划;
1.热源
热电厂、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堆、热泵、工业余热、地热和垃圾焚化厂。
2.热电厂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3)妥善解决排灰条件,有方便的出线条件,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4)厂址应占荒、次地和低产田,不占或少占良田;
(5)考虑职工居住和上下班等因素。
热电厂蒸汽的输送距离一般为3~4km。热电厂附近堆放大量灰渣的场地一般考虑10~15年的排灰量。热电厂供热干管占地较宽,一般一条管线要占3~5m的宽度。
3.锅炉房
全年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同时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第1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我国城市移动电话占城市电话门数的0.7%~1%
考点:
第六章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考点5:电信系统规划;
1.电话需求量预测
每座电话端局的终期容量为4~6万门,每处电话站的终期设备容量为1~2万门。
2.城市电话局所选址
选址的环境条件应尽量安全,服务方便,技术合理和经济实用。
3.线路布置规划
合理确定线路路由和线路容量是电话线路规划的两个重要因素。
线路占总投资的50%左右。线路敷设最理想是采用管道埋设,其次是直埋。管道中心线应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红线平行。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8m,埋深不宜超过1.2m。直埋电缆、光缆埋深应为0.7~0.9m。市话电缆线路不应与电力线路合杆架设,不可避免与1~10kV电力线合杆时,电力线与电信电缆之间净距不应小于2.5m;与1kV电力线合杆时,净距不应小于1.5m。
4.移动电话网规划
移动电话网根据其覆盖范围,采用大区、中区或小区制式。大区系统服务半径为30km左右,亦可大于60km,用户容量小,一般几十至几百户,多到几千至一万户;小区制系统的基本分区半径为1.5~15km,容量为100万户;中区制界于大区制和小区制之间,服务半径15~30km,容量为1000~10000户。
5.微波通信规划
微波路由走向应成折线,各站路径夹角宜为钝角。
在传输方向的近场区内,天线口面边的锥体张角20°,前方净空距离为天线直径D的10倍范围内,应无树木、房屋和其他障碍物。
第20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目前,以计算机、数字通信、遥感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内城市规划行业中应用最为普遍,故选D。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1: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行业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绘图,即CAD;
2.利用遥感信息调查土地使用、建筑类型、调查水体、大气环境质量、调查固体废弃物、道路交通等;
3.以数学方法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分析、预测、模拟城市交通;
4.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统计、预测、评价等定量分析;
5.城市建设申请、审批日常业务的办公自动化;
6.建立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为规划的有关机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
第2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从建国后直至1978年,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低租金、分配制、福利型。
考点:
第二章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考点3:城市住房市场;
住房市场的特性是短期内供给非常缺乏,住房需求方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的收入、家庭人口的构成。
第2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目前以城市住房改革措施的基本思路有三点:推行住宅公积金制度;公有住宅租金改革;出售公有住房。
考点:
第二章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考点3:城市住房市场;
住房市场的特性是短期内供给非常缺乏,住房需求方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家族的收入、家庭人口的构成。
第2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为了改变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从广义讲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2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空间转化。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2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制定调查表是拟定调查提纲后紧接着的一个步骤,其余的三个步骤在制定调查表之后,依次为决定研究的方法,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和试验研究。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26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社会学早期关于社区的研究就是以调查为主的。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10:社区的研究方法;
1.人类生态学方法
2.人类学的方法
3.社会体系的方法(研究结构与功能、研究互动关系、研究社会场域)
第27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属性,从本质上讲,城市是一个社会实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决定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因此,以城市空间及其使用作为研究和操作对象的城市规划,必然要借助于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成果,才能透过城市的物质表面,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深层次的本质规律。引入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使得城市规划在传统核心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也开阔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视野,使其不再囿于物质性规划的范畴,形成更为综合全面的理论体系。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驾驭城市空间的社会工具,所以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社会机制和效果,往往需要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将其置于整个城市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加以考察和评价。
考点: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考点1:城市规划的社会学;
1.理论基础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解决社会问题使人们回到小规模、开放的、经济均衡的、社会均衡的社区。
(2)芒福德的发展阶段:生态城市、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有机秩序:城市必须符合个人所有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2.社会空间结构变化原因
经济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
3.社会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其变化力量有:分散力和集中力。
(1)分散因素:(a)远距离通讯技术增加;(b)区位制约因素下降;(c)工作岗位郊区化;(d)低密度环境偏好增大;(e)交通运输费用增加;(f)经济活动国际化。
(2)集中因素:(a)面对面接触的需求;(b)能源费用上涨;(c)反技术态度出现;(d)贫困化;(e)绅士化;(f)高度远距离通讯技术成本高。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考点2: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社会学拓展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
3.城市规划本身也属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28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社会性整合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6: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二战后社会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面临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组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旨在促进让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社会隔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会的分化与发展。
按照层次体系将个人组织为阶级或阶层被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一般可以被看成一个充满价值的社会分化形式,其中个人和群体从高到低排成序级。社会分层体系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分层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社会分层是社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分层与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机遇、居住地等有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2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出减少或预防环境影响的措施,有时还对建设项目的方案选择提出建议。
考点: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考点1: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1.概念
是在一项人类活动未开始之前对它将来在各个时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的预测与评估。
2.目的
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3.原则、方法
(1)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随机性原则。
(2)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类比方法。
4.报告书要求
(1)建设项目一般情况;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
(3)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的环境影响;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可行性技术经济论证意见。
第30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通常是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在必要时应对建设项目的综合影响评价。
考点: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 ☆☆☆☆考点3:预防或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措施;
以污染控制为宗旨,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两方面着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建设项目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2.遵循自然法则;
3.建立绿地系统;
4.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5.保护重点生态环境目标;
6.防止城市自然灾害。
加强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是指所提措施应满足环境功能保护的客观需要;可行性是指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水平上可能实施的保护措施和所能达到的保护水平。
第3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4: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1.污染类型
(1)废气污染:CO2、CO、SO2、氮氧化物、飘尘(粒径小于10μm)、降尘(粒径大于10μm)、光化学烟雾。
(2)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毒物质、“富营养化”污染、油污染、热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污泥。
(4)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2.主要污染源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两类污染源;根据排放方式可分为脉冲式及持续式污染源以及点源和面源;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工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第3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坡道的坡度一般为8%~15%,当人流较集中时常为10%~12%,而一般楼梯的坡度为300~450,即解决等高空间联系,一部坡道所占面积为楼梯4倍左右。由于经济上的考虑,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在建筑室内很少采用。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16:坡道;
坡道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应用:
一是在有些建筑中为便于车辆上下,往往设坡道,如:多层车库或医院建筑;
二是作为人流疏散之用,安全、快速,如:火车站建筑。坡道坡度一般为8%~15%,常用6%~12%,供残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为12%。坡面应加防滑设施。
第3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人流量密集建筑如文化娱乐中心、电影院、商业中心,在规划设计时,应有足够的疏散场地,基地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至少一面直接面临城市道路。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7: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3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每一功能分区是性质相同、功能接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一致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所形成的若干组。一般以道路作为边界,也要充分结合e然地形起伏和场地的平面形状,河流、绿化带等也可作为功能分区的界限。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3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3提示: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关于防火的有关规定如下表: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防火间距(m)
一、二级 6 7 9
三级 7 8 10
四级 8 10 12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36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场地内的建筑布局受到气候、地形、地质、现状条件,以及建筑性质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制约。从组合手法来分,建筑布局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3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当人的视线与外部空间界面构成180以下夹角时,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空间的围合较弱,这种空间为开敞空间;当人的视线与外部空间界面构成450以上的夹角时,人有一种封闭感,或界面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这种空间为封闭空间;介于以上二种之间的为围合空间。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3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一般为了方便排水,明沟坡度为0.3%~0.5%,特殊困难地段可为0.1%。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10:竖向设计;
1.选择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
场地的平整方式主要有3种,即平坡式(<3%)、台阶式(>8%)和混合式。不同高程地面的分隔可采用一级或多级组合的挡土墙、护坡、自然土坡等,其交通联系可以用台阶、坡道、架空廊等形式解决。在确定场地平整方式和地面连接形式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2.确定场地地坪、道路及建筑的标高
确定设计标高,必须根据用地的地质条件,结合建筑的错层等使用要求和基础情况,并考虑道路,管线的敷设技术要求,以及地面排水的要求等因素,本着减少土石方量的原则来进行。
3.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应根据场地的地形特点划分场地的分水线和汇水区域,合理设置场地的排水设施(明沟或暗管),做出场地的排水组织方案。其中还应特别注意防洪、防山洪的要求。
4.土石方平衡
计算场地的挖方和填方量,使挖方、填方接近平衡,且土石方工程总是达到最小。
第3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大跨度公共建筑,需要选择没有繁琐支撑体系的屋盖结构形式,悬索结构则是满足这个要求的比较良好的形式。悬索结构可以使钢材耐拉性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能够降低材料消耗量,施工方便,构造合理。空间薄壁结构,常称之薄壳结构,包括筒壳、折板、波形壳、双曲壳等形式,应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适应于力学要求的各种曲线形状,与平面结构系统具有较大承受弯曲及扭转等作用的能力。空间平板网架结构在解决大跨度公共建筑的屋顶结构选型方面有很大优势,本身结构高度不大,形式多种多样,跨度很大,常用于体育馆。
考点:
第四章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考点5:大跨度建筑结构造型;
1.平面体系:
(1)单层刚架:可达到76m,结构简单;
(2)拱式结构:适宜应用40~60m跨度;
(3)简支梁结构:适宜屋盖跨度18m以下;
(4)屋架:常适用于24~36m跨度。
2.空间结构体系:
特点:跨度大、矢高小、曲率平缓、剖面形式多样、厚度薄、自重轻、形式多样。
包括:网架结构、薄壳、折板、悬索等。
第4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空隙率:散粒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颗粒之间空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率;含水率:材料内部所包含水分的质量占材料于质量的百分率。
考点:
第五章 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考点2: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力学性质:强度、弹性、塑性、脆性、韧性。
2.物理参数:密度、表现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空隙率、吸水率、含水率。
3.耐久性。
第4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达-10~-30℃,室内采暖气温要求为16~20℃,厂房为10~15℃。
考点:
第五章 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考点3:建筑构造基本知识;
1.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应了解以下概念:
(1)建筑模数;
(2)基本模数;
(3)扩大模数;
(4)分模数;
(5)模数数列。
2.民用建筑组成构件
竖向的基础、墙体、门、窗,水平的屋顶、楼面、地面,交通联系的楼梯组成了“8大构件”。
3.影响构造的外因
(1)外力作用;
(2)自然气候;
(3)各种人为因素。
4.构造方法
(1)防水构造:涉及地下室及屋顶。
(2)防潮构造:涉及勒脚与底层铺地、地面、地下室。
(3)保温构造:室内采暖气温一般为16~20℃。
(4)隔热构造:采用浅色光洁外饰面;采用遮阳--通风构造;合理利用封闭空气间层;绿化植被隔热。
第42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拉式,强调柱式必须遵守古典(古罗马)规范。强调中轴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并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4: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广义地被称为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实例:佛罗伦萨主教堂之穹顶(被称为“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美狄奇府邸、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建筑代表作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为巴黎卢浮宫东廊和凡尔赛花园。
第43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彼得·贝伦斯设计的德国柏林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以钢结构为骨架与大玻璃窗为特点。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7:新建筑运动时期;
1.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50年代;地点,英国;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2.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代表人物,贝伦斯、戈地。
3.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时间,与新艺术运动同时;地点,奥地利;代表人物,瓦格纳、奥别列夫、霍夫曼、路斯。
4.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沙利文、詹尼。
5.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贝伦斯。
第4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格罗皮乌斯、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突出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设计了包豪斯,以功能为建筑设计出发点。柯布西埃主张建筑工业化生产,认为平面设计要由内到外、功能第一,强调简单几何形体。密斯·凡·德·罗用钢和玻璃发展了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提出“少就是多”、“通用空间”、“流动空间”的理论。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10:二战后建筑思潮;
1.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与勒·柯布西耶为代表。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代表作为西格拉姆大厦。
3.“粗野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史密森夫妇、丹下健三等。代表作为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它们的直接组合。
4.“典雅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是斯东、雅马萨奇、约翰逊。代表作谢尔屯艺术纪念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代表人物是皮阿诺、罗杰斯。代表作为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特点: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地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
6.讲究“人情化”和“地方性”倾向:代表人物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代表作为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这种倾向原则上肯定建筑除了满足生活功能之外,还应满足心理感情需要。
7.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代表人物是赖特、贝聿铭等。代表作为流水别墅、古根汉姆博物馆、朗香教堂、纽约肯尼迪机场。这种倾向主张要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与特征,变化多端。大致有3种手段:a.运用几何形构图;b.运用抽象的象征;c.运用具体的象征。
8.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主要特征为:a.文脉主义;b.引喻主义;c.装饰主义。代表人物为文丘里。代表作为文丘里的老年人公寓和摩尔的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喷泉广场。
第4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地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蓬皮杜中心设计入是皮阿诺和罗杰斯,暴露结构及设备,立面悬挂自动扶梯。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10:二战后建筑思潮;
1.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与勒·柯布西耶为代表。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代表作为西格拉姆大厦。
3.“粗野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史密森夫妇、丹下健三等。代表作为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它们的直接组合。
4.“典雅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是斯东、雅马萨奇、约翰逊。代表作谢尔屯艺术纪念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代表人物是皮阿诺、罗杰斯。代表作为1976年在巴黎建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特点: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灵活地装配、拆卸和改建的结构与房屋。
6.讲究“人情化”和“地方性”倾向:代表人物是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代表作为珊纳特赛罗镇中心的主楼。这种倾向原则上肯定建筑除了满足生活功能之外,还应满足心理感情需要。
7.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代表人物是赖特、贝聿铭等。代表作为流水别墅、古根汉姆博物馆、朗香教堂、纽约肯尼迪机场。这种倾向主张要使每一房屋与每一场地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与特征,变化多端。大致有3种手段:a.运用几何形构图;b.运用抽象的象征;c.运用具体的象征。
8.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主要特征为:a.文脉主义;b.引喻主义;c.装饰主义。代表人物为文丘里。代表作为文丘里的老年人公寓和摩尔的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喷泉广场。
第4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如图所示。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7: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47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通行需要一定净宽,其中小汽车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为3.0m。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3:净空与限界;
1.行人:净空2.2m,限界宽0.75~1.0m宽;
2.自选车:净空2.2m,限界宽1.0m宽;
3.机动车:小汽车净空1.6m,限界2.0m宽;公共汽车净空3.0m,限界2.6m宽;大货车净空4.0m,限界3.0m宽;
4.道路桥洞限界:行人自行车为2.5m,汽车为4.5m;
5.铁路净高:电力机动车6.5m,蒸汽机车为5.5m,宽为4.88m;
6.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取决于通航登记。
第48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需要的步行带数目决定于一条步行带的通过能力和高峰小时的行人数,对应人行道宽度还应考虑工程管线布置及相应绿化所占空间。电力电缆、电讯电缆、给水管线所需最小宽度为4.5m,每条步行带宽度为0.75m,4.5/0.75=6。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8:人行道设计;
1.人行道宽度:取决于道路功能、沿街建筑性质、人流密度,以及在人行道上设置灯杆、电车架空线杆和绿化植树带,还有埋设地下管线等的要求。
一条步行带在城市道路上宽0.75m,生活性干道上采用0.85~1.0m;一条步行带通行能力一般为800~1000人/h;城市主干道上,单侧人行道步行带条数,一般不宜少于6条,次干道不宜少于4条,住宅区不宜少于2条。
从保障行道树生长出发,人行道宽度应不小于5m,考虑地下埋设电力、电讯,给水管线所需最小宽度为4.5m,加上行道树和路灯杆的最小占地宽度1.5m,则人行道总宽度至少6.0m。
2.人行道布置:人行道应高于车道0.08~0.2m,多对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
第4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人行横道的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街人流的数量,及行人过街时信号放行时间,一般情况下它应比路段人行道宽度要宽,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经验宽度为4~10m。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19:平面交叉;
1.形式:十字形交叉口,X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错位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复合交叉。
2.消灭交叉口冲突点的方法:渠化交通、交通管制、立体交叉。
3.交通组织要求与内容:
a.要求: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使车流和人流受到最小阻碍,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各道路的交通流量要求。另外还要考虑与地下管线、绿化、照明、排水及交叉口建筑的配合协调等。
b.内容:选择交叉口类型及其设计;确定视距三角形和交叉口红线位置;交叉口交通管制和组织、位置、必要的设施;竖向设计。
4.平面交叉口设计:
视距三角形: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在交叉口所组成的三角形。其最不利情况,即最靠右的第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的一条车道所构成的三角形。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阻挡驾驶人员的视线物体存在。
交叉口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速来确定。一般城市道路主干路转角半径为15~25m,次干路8~10m,支路5~8m,单位出入口3~5m。
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其宽度一般为4~10m,停止线设在人行横道线外侧1~2m处。
交叉口段宽:进口段长度一般50~75m,增拓段宽度应不小于3.0m;出口段长度一般20~40m,增拓段宽度应不小于3.0m。
5.环形交叉口设计:
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多采用圆形,也可采用椭圆形中心岛,使长轴沿主干道方向。以交织方式完成直行同右转车辆进出路口的行驶。环道上一般布置三条机动车道,同时设置一条专用非机动车道,宽度选择18m左右比较适当。环道上行车速度按0.5倍路段设计行车速度。
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道。
第50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斜楼板式停车库,停车楼板呈缓板倾斜状布置,利用通道的倾斜作为楼层转换的坡道,因而无需再设置专用的坡道,所以用地最为节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最少。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考点10:斜坡楼板式车库;
这类车库由坡度很缓的连续倾斜停车楼面组成,通道同时也是坡道,无需再设专门的单独坡道,所以每车车位占用面积较少。但交通路线较长,对车位有干扰,外立面随楼板结构呈连续斜面。
第5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用水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市政用水和消防用水四类,各类用水使用对象、水质、水量、水压都不同。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1:城市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内容;
1.确定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市总用水量;
2.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位和位置;
3.确定给水系统的形式、水厂供水能力和厂址,选择处理工艺;
4.布局输配水干管、输水管网和供水重要设施,估算干管管径;
5.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52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截流式合流制是在早期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临河岸边建造一条截流干管,同时,在截流干管处设溢流井,并设污水厂,这种形式多用于老城改建。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5:排水体制;
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大类。
1.合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但造成污染危害很大,目前一般不宜采用。
截流式合流制:比直排式有了较大改进,但在雨天,对水体污染较严重,多用于老城改建。
2.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管渠内排除。
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管雨水管渠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后者汇集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较洁净),就近排入水体。该形式适用于新建的城市和重点工矿企业。
3.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的排水系统。
第5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环状给水管的供水安全可靠性好。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13:给水管网布局原则;
1.给水管:重力管、压力管。
2.给水管网技术指标:干管管径一般200mm以上,配水管管径一般至少100mm,消防用水配水管管径应大于150mm,接户管管径不宜小于20mm。
3.给水管网布置形式:树状网和环状网。市中心宜采用环状网,郊区或次要地区则布置成树状。近期采用树状网,远期逐步增设管线结构成环状网。
4.布置原则:安全可靠,投资节约。
干管位置尽可能布置在两侧用水量较大的道路上,以减少配水管数量。平行的干管间距为500~800m,连通管间距为800~1000m。
第54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1N·m3燃气安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燃气的热值,单位为MJ/N·m3。低热值为12~13,中热值为20,高热值为30。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4:城市燃气负荷预测;
1.城市燃气种类:
按来源分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气石油、生物气4大类。按照值分类,分为高热值、中热值和低热值燃气。
2.燃气供应对象与供气标准
我国燃气的供应一般为民用优先。
标准:燃气的日用气量与小时用气量是确定燃气气源、输配设施和管网管径的主要依据。
3.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比例估算法与不均匀系数法进行燃气负荷预测。
不均匀性分3种:月不均匀性、日不均匀性和小时不均匀性。其中小时不均匀系数最大,日不均匀系数最小。
第55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热力站内应设有泵房、值班室、仪表间、加热器间和生活辅助房间,有时为两层建筑,一座供热面积10万m2的热力站,若同时兼供生活热水,建筑面积还要增加50m2左右,计350m2。
考点:
第五章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考点9:热转换设施;
包括热力站和制冷站。
第5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消防站主要按占地和装备状况划分为三级:一级消防站拥有6~7辆车,占地3000m2;二级消防站拥有4~5辆车,占地2500m2;三级消防站拥有3辆车,占地2000m2。
考点:
第八章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考点5:城市消防设施规划;
1.消防设施: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消防水池、消防瞭望塔。其中城市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包括:消防站和消火栓。
2.消防站:一般消防站:拥有6~7辆车,占地3000㎡;二级消防站;拥有4~5辆车,占地2500㎡;三级消防站:拥有3辆车,占地2000㎡左右。
接警5min后,消防队要到达责任区边缘,每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宜为4~7k㎡。消防站应与医院、小学、托幼以及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50m以上的距离;消防站与危险品或易燃易爆品生产贮运保持200m以上距离,且位于这些设施的上风向或侧风向。
3.消防栓:
消防栓间距应不大于120m,靠近路口沿道路设置。当路宽大于等于60m时,宜双侧设置。消防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0.5m。
第5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目前,最典型、最常用的储存、管理属性数据的技术是采用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所谓关系模型就是用一系列的表来描述、储存复杂的客观事物,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3:GIS数据储存与管理;
GIS所储存的数据为:属性表、栅格图像、矢量图形。
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相比较,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数据结构复杂,点、线、面相互关系丰富,数据输入条用手工数字化、野外实测、栅格转换成矢量,数据更新是局部的,投影变换较容易,绘图输出精细,形式丰富;对TIV模型可以三维表达,适用于大比例、边界明确的事物。
关系模型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
拓扑结构便于数据更新,保证质量,便于空间分解,但也带来软件的复杂性。
第5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用矢量模型表达空间事物一般用点、线、面三类要素。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3:GIS数据储存与管理;
GIS所储存的数据为:属性表、栅格图像、矢量图形。
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相比较,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数据结构复杂,点、线、面相互关系丰富,数据输入条用手工数字化、野外实测、栅格转换成矢量,数据更新是局部的,投影变换较容易,绘图输出精细,形式丰富;对TIV模型可以三维表达,适用于大比例、边界明确的事物。
关系模型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
拓扑结构便于数据更新,保证质量,便于空间分解,但也带来软件的复杂性。
第5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航天遥感通常指从地球大气层外层空间,距地面80km以上,以宇宙飞行器或人造地球卫星等作为遥感平台的探测方法。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2:遥感类别;
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与地面遥感;根据传感器工作波长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根据电磁波辐射源划分为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水文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城市遥感、地质遥感等。其中航天遥感是距地面80公里以上空间进行的探测,探测范围广,成像快,又可进行动态观测,目前已占主导地位。
第6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热红外图像是地物自身发射的热辐射能量的记录,因此白天、黑夜都可以成像。地物热辐射能量的细微差别在图像上都会有所反映。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2:遥感类别;
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与地面遥感;根据传感器工作波长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根据电磁波辐射源划分为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水文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城市遥感、地质遥感等。其中航天遥感是距地面80公里以上空间进行的探测,探测范围广,成像快,又可进行动态观测,目前已占主导地位。
第61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在遥感图像上,水泥路呈灰白色,反射率最高,其次为土路,沥青路反射率较低。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6:遥感图像解译;
几何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获取信息的时间为衡量遥感信息质量的主要指标。解译遥感图像就是判读图像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物体和物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城市规划行业的判读图像解译以目视为主、计算机判读为辅,需要相当的经验。一般来说,经过解译的、数字化的遥感信息才可作为GIS的数据库。
建筑物: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影像上:石棉瓦呈灰白色,沥青粉砂呈浅灰色,水泥平顶呈灰色,铁皮呈灰黑色。
道路:水泥路呈灰白色,土路、沥青路灰一些。近红外图像十分明亮。
水体:彩红外航片呈黑色,有机物含量大的重污染水体呈黑色。热红外图像上呈亮色调。
植被:彩红外航片呈红色调。
第6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资源的进入存在障碍;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惟一卖者的地位。产生垄断有ABD三个原因。
考点:
第五章 城市公共经济问题 ☆☆考点2:消除垄断;
垄断存在的基本原因是资源的进入存在障碍。产生的原因有3个: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所拥有的;政府给予一个企业以排它性的方式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生产成本使一个生产者比多个生产者更有效率。
为减少由于垄断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要引入竞争机制,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管制垄断者的定价和行为或把一些私人垄断行业的企业变为公共企业。
第63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美国区域科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n)对区域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做了经典的理论概括。他指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区域结构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在起飞准备阶段,劳动力、资本、原料、市场由外围向中心区转移,中心区逐渐发展;但外围区相对停滞不前,地区间的差距扩大,并可能破坏传统的社会和 稳定性;起飞阶段,外围区在中心区之间不断被重新瓜分和组合,单核的中心--围结构逐渐转变为主中心和副中心相互依赖的多核结构;成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不同中心区之间的外围区逐渐被纳入中心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循环之中,全国范围内的经济被融入一个统一而又相互依赖的体系之中,国民经济在空间上实现一体化。
考点:
第六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研究 ☆☆☆☆考点3:城市与区域发展;
1.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由5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即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其中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形式;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高效率运转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是以制造业核心产业而崛起的,而当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则更多地是以现代金融、贸易、交通等第三产业为基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与知识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全球化与知识化密不可分。
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需要接近大都市的经济、科技及 决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的活力同样在于与全球经济网络的联系,技术的创新也是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中的重点。
第6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首位律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提出的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更不用说其他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不仅如此,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体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3:城市首位律;
这是马克·杰弗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城市首位律即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其中2城市指数为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为1。4城市指数S=P1/(P2+P3+P4);11城市指数S=2P1/(P2+P3+P4+……P11)。
第65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就导致B级中心地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是位于连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3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系统;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系统。
第6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社会测量的尺度可分为四种,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定类尺度只能测量出事物属性的差别,而测量不出它们在大小、程度上的差异;定序尺度除了能测量出事物的类别属性,还能测量出它们在等级、顺序上的差别;定距尺度除了能测量出事物的类别、顺序方面的属性,还能用数字反映事物在量上的差别。定比尺度除了具有定距尺度的功能外,还可使不同事物的同一特征的取值构成一具有意义的比率。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6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定距尺度除了能测量出事物的类别、顺序方面的属性,还能用数字反映事物在量上的差别。因此,C属于定距尺度;A属于定类尺度,用性别去测量人,只能分成男、女两类;B属于定序尺度;D属于定比尺度。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6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195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了“社区开发计划”。其宗旨是加强社区间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提高社区经济、社区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解决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12:社区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国家基于城市重建和解决大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迫切需求,出现了以大规模空间疏解为特征的“新城建设”--郊区化、城市化,前后经历了第一、二、三代卫星城建设,不但在社区规划理论上有了极大提高,而且更加重视具体的环境设计手法,趋向于培养生长与更新、社区情感、社区精神。
195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社区发展计划”,其宗旨是:加强社区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解决社区存在社会问题。强调社区成员参与计划社区改造,通过改造达到社区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协调。
城市社区被理解成为一种综合社会场所,其建设被看作是一项社会工程。
第69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生态学的一般规律除选项A以外,还有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及环境资源的有限规律。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6:考点4;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
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
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
5.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
6.环境资源的有限。
第70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各工厂承担一定的污染治理费用,可以鼓励各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减少污染物,有一定经济意义。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7: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
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
3.强化水污染治理;
4.排水系统的体制规划;
5.水域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6.饮用水的污染去除;
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
第71题
试题答案:AD
试题解析:
提示:电梯在超过8层的公共建筑中,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往往因为电梯部数多,可成组地排列于电梯厅内,但至少要二部,以防止一部发生故障,另一部可继续使用,但一组不宜超过八部,以免造成人流拥挤,过于集中,反而影响交通,不利于防火疏散。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15:电梯;
电梯在层数较多的民用建筑中或某些特殊需要的建筑中,与楼梯相配合共同来解决垂直运输,在高层建筑中是主要的交通形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设置电梯的同时,必须配置辅助楼梯,供电梯发生故障时使用;
2.当建筑在8层左右时,电梯与楼梯起着同等重要作用,宜将两者靠近布置。当住宅建筑8层以上,公共建筑24m以上时,电梯就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每个服务区的电梯不宜少于2台,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应超过4台,双侧排列不应超过8台。
3.每层电梯的出入口前,应留有疏散的空间,以免进出人流形成拥挤阻塞现象。
第72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在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在罗马风建筑上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形式,在哥特建筑结构上得到发展。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2:古典建筑时期;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主要是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典例是雅典卫城,其中帕提农神庙是多立克柱式代表,伊瑞克先神庙是爱奥尼柱式代表。
古罗马建筑在古希腊柱式基础上还发展了塔司干和组合柱式。实例有:罗马最大广场--图拉真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
第73题
试题答案:BC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中,对凸形转坡处,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度代数差w>0.5%,区干道w>1.0%,其他道路w>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对口形转坡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差代数差w>0.5%,交通干道的w>0.7%,其他道路w>1.0%,则需要设置四形竖曲线。竖曲线切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外距≥5cm时设置竖曲线。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28: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衡,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竖曲线与凸形竖曲线。纵坡转折处是否必须设置凸形竖曲线,主要取决于转坡角大小与视距长度要求之间的关系。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度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代数差ω>1.0%、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对凹形转坡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差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代数差ω>0.7%、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竖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将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如确需合设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在平曲线内设置,而不应有交错现象。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其取值宜为20m的倍数。
第74题
试题答案:ABC
试题解析:
提示:路拱一般有抛物线形、直线形和折线形三种,常用的是抛物线形,采用各种变方抛物线的形式。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10:道路横坡;
横坡大小取决于路面材料与道路纵坡度,人行道、车行道、绿带的宽度及当地气候条件。一般取值为0.5%~1%。
路拱基本形式有抛物线型、直线型和折线型3种。小于20m宽的车行道用抛线型,宽度超过20m时,可采用直线型路拱或折线型路拱。
第75题
试题答案:A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供电工程系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除选项AB外,还包括: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选项C是详细规划内容;选项D是分区规划内容。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1:城市供电工程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供电负荷;
2.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3.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4.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5.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第76题
试题答案:AB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电网的典型结线方式包括:放射式、多回线式、环式、格网式和连络线五种形式。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8:电压等级;
电力线路电压等级有:500kV、330 kV、220 kV、110 kV、66 kV、35 kV、10 kV、380/220V等八类。其中城市一次送电电压为500 kV、330 kV、220 kV,二次送电电压为110 kV、66 kV、35 kV;高压配电电压为10 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
城市电网结线方式有:放射式、多回线式、环式、格网式和连络式。
一次送电网宜采用环式,二次送电网结构应与当地城建部门协商。高压配电网采用放射式、环式和多回线式;低压配电网采用放射式,环式或格网式。
第77题
试题答案:CD
试题解析:
提示:选项CD属于邮政通信枢纽选址原则。邮政局、所选址还应考虑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所在地。
考点:
第六章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考点4:邮政系统工程规划;
1.邮政需求量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发展态势延伸法、单因子相关系数法、综合因子相关系数法等预测方法。
2.邮政设施布置
(1)邮政网点设置标准,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和地理条件所确定的不同的服务人口数、服务半径、业务收入3项基本要素确定。
(2)邮政通信枢纽选址:
(a)局址应在火车站一侧,靠火车站台;
(b)有方便的接发火车邮件的邮运通道;
(c)有方便出入枢纽的汽车通道;
(d)有方便供电、给水、排水、供热的条件;
(e)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良好;
(f)周围环境符合邮政通信安全;
(g)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3)邮政局所选址:
(a)局址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所在地;
(b)交通便利,运输车辆易于出入;
(c)应有较平坦的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d)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78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空间信息输人计算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规划行业将纸质地图输入计算机常用的方法为手工数字化仪输人和扫面器输人。手工数字化仪输人的优点是可以和地图的分类、取舍结合起来,直接获得矢量图形,缺点是手工劳动时间长,疲劳后容易产生误差。扫面输入速度快,精度高,但会带人原图上的污迹、杂点,一般不能自动分类、自动取舍。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4:数据来源;
GIS系统的数据获得、输入有多种途径,工作量很大。
1.来源:野外实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现场考察;社会调查与统计;利用已有资料。
2.输入:属性数据输入一般是键盘输入,特殊情况下可以扫描输入、语言输入、汉字手写输入;空间信息输入常用手工数字化仪输入和扫描器输入。
3.数据质量问题:
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上的一致性、完整性、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质量问题并不因为有了计算机而自动解决。
第79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纸质地图输入计算机之前往往因图纸不均匀涨缩而带来坐标误差。有时,多途径获得的空间数据拼接到一起时,会有少量错位,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办法是图幅变形校正和图幅接边处理。而平移、缩放、旋转和投影变换都是坐标转换的方法。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4:数据来源;
GIS系统的数据获得、输入有多种途径,工作量很大。
1.来源:野外实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现场考察;社会调查与统计;利用已有资料。
2.输入:属性数据输入一般是键盘输入,特殊情况下可以扫描输入、语言输入、汉字手写输入;空间信息输入常用手工数字化仪输入和扫描器输入。
3.数据质量问题:
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上的一致性、完整性、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质量问题并不因为有了计算机而自动解决。
第80题
试题答案:ABC
试题解析:
提示:矢量和矢量的叠合是在不同的矢量数据“层”之间进行的几何合并计算,矢量叠合主要有点和面的叠合、线和面的叠合、面和面的叠合三类。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6: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
城市规划的许多分析图、成果图相当于专题地图,是用GIS系统完成的,比用CAD制作出的图高效灵活。
1.叠合
矢量叠合有3类:点和面、线和面、面和面的叠合,是不同矢量数据“层”之间进行几何合并计算。
2.分析方法
邻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网格分析。其中网络分析是精确度较高的分析方法,常用来估计交通时间、成本;选择运输途径;计算公共设施的供需负荷;寻找最近的服务设施;产生在一定交通条件下的服务范围。等乙面网格分析是专门针对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坡度、坡向、日照强度的分析、地形的任意断面图生成等等。
第81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遥感图像的复原,就是使用一些专门设备,通过机械的、光学的、数学的方法等消除一些图像误差,提高图像的几何保真度和辐射水准保真度。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5:图像校正与信息提取的方法;
1.几何校正。
2.辐射校正。
3.图像增强。
4.对比分析。
5.统计分析。
6.图像分类。
第82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土地的有限性不仅是指土地总量的恒定不变,而且指在某一地区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排他的。增加某种用途的用地就必须减少其他用途的用地,永远无法达到满足所有需求的状态。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2:土地的经济特征;
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具有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等自然特征。
经济特征:稀缺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区位的效益性。
第83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是按照以下两种方式反映在地表上:一是城市范围的扩大;二是城市数目的增多。前者是以现有城市为原点的近域扩散,后者则是广泛区域里城市发生过程。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84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太原、成都、广州等省会城市均处在各省的中心位置,而杭州、西安、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各省域的重心位置。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7: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1.自然地理条件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地理位置
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 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3.社会经济历史基础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布局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因此,社会经济历史基础是城市产生发展的根本前提。
4.交通运输条件
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现代的交通运输手段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地理区位。
5.信息技术条件
信息社会特征:(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普通工人或熟练技术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经济活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决定性的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6)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有可能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变化。
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的资源特点,人口分布,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发展程度都与城市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85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比也会有差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比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了城市生产生活的体系,B/N比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则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比可能较大。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因依附于母城,可以从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务,与规模相似但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相比,非基本部分可能较小。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10: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英国奥隆索1921年的分类。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方法:美国哈里斯1943年美国城市职能分类。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显然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他将美国的城市分成 10类,其中八类规定数量指标。指标包括二部分: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
3.统计分析方法:以美国纳尔逊的分类法为代表的城市职能分类,分类建立在较为客观、严密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阿历克山德逊明确提出职能分类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扣除了服务(非基本)部分后,在形成(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论上更为完善一些。与纳尔逊相比,判断主导职能的标准较低,但部门分类较细。
5.多变量分析法:采用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不限于城市经济职能分析,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广义的城市综合特征的分类,比传统分类法更综合、内容更丰富。
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进步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分基本/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86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 、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但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9:城市性质;
城市在国家或地区 、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内涵,即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和城市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第87题
试题答案:CD
试题解析:
提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社会学就是对社会的研究,是关于社会的学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1: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中国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
社会学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
2.社会学的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变动性。
第88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人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城市社区管理与一般的城市管理不同,它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16:社区管理;
广义的城市社区管理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系统的全面管理;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
第89题
试题答案:BCD
试题解析:
提示:社会学的所谓社会问题,是认为社会的正常运转出了问题,出了毛病,是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会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进行改进的问题。据此,所谓社会问题,不是指个别人、个别家庭或团体的问题,而是必须依靠社会中大家的力量共同解决的问题。每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都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我国最严重、最基本、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人口问题,这个问题又直接地衍生出或即将衍生出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老龄问题、贫困问题等。
考点:
第三章 城市社会问题 ☆☆☆☆☆考点2:城市规划相关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最严重、最基本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由此直接衍生其他问题,如劳动就业、青少年犯罪、老龄化、贫穷、知识分子问题、婚姻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问题、城乡发展与建设问题、官僚主义问题,即10大社会问题。
1.老龄化
联合国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社会。老龄化与出生率成反比。
2.就业
就业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贫穷
贫穷是人们缺少满足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手段的状况存在时的现象。
4.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社会问题,产生原因来自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
第90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社会实验法可以说是观察法的进一步发展。和观察法相同的是,实验研究者也靠自己的感受去搜集对象的信息。但是,实验法又和观察法有根本的不同。首先,实验的观察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而是在人工环境中,在人为控制中进行的观察;其次,自然观察的内容是难以重复的,而实验的内容却可以不断反复。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91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抽样调查的本质特点是以部分来说明或代表总体。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单位,搜集与它有关的一切资料,详细地描述和分析它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描述和分析它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它同类似的个案相比较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任何一种现象,如果用来当作研究单位或中心对象都可以称为个案。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甚至一件事情。每个个案有许多特殊之处,因此个案调查代表性差。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92题
试题答案:BC
试题解析:
提示:我国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上海市)11.1%,一次能源用于发电比例(上海市)为23.4%,整体水平分别小于发达国家的24%、35%。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4: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1.生产功能:生物生产、非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大功能类群顺序流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一次流过,不能循环逆转;能量沿生产者、消费者顺序逐级减少。
能源结构是反映国家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3.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物质流缺乏循环,物质循环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4.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即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之间的流动。
第93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对臭氧层破坏起主导的是氟氯化合物,其次是CO2。SO2大是导致酸雨的污染物。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4: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1.污染类型
(1)废气污染:CO2、CO、SO2、氮氧化物、飘尘(粒径小于10μm)、降尘(粒径大于10μm)、光化学烟雾。
(2)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毒物质、“富营养化”污染、油污染、热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污泥。
(4)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2.主要污染源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两类污染源;根据排放方式可分为脉冲式及持续式污染源以及点源和面源;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工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第94题
试题答案:BC
试题解析:
提示:光化学烟雾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微风、日照强、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并有近地逆温的天气。是一种循环过程,白天生成,傍晚消失。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4: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1.污染类型
(1)废气污染:CO2、CO、SO2、氮氧化物、飘尘(粒径小于10μm)、降尘(粒径大于10μm)、光化学烟雾。
(2)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毒物质、“富营养化”污染、油污染、热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污泥。
(4)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2.主要污染源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两类污染源;根据排放方式可分为脉冲式及持续式污染源以及点源和面源;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工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第95题
试题答案:ABCE
试题解析:
提示:空间数据对事物最基本的表示方法是点、线、面和三维表面。所谓点是该事物的大小、长度可忽略不计;所谓线是该事物的面积可以忽略不计,但长度、走向很重要;所谓面是该事物具有封闭的边界、特定的面积,一般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所谓三维表面是该事物在一定地理范围内边界比较模糊,在空间上可能是连续变化的。三维表面一般以图像、等值线等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将点、线、面、三维表面储存在计算机中,成为事物的空间数据。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5:空间数据的转换、维护;
空间数据的转换、维护是为了将原始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符合应用的要求。有些处理(空间插值)是为了简化数据的收集、输入工作,同时使得到的数据质量较高。
1.栅格和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
2.不同软件平台的数据转换:包括不同的GIS软件产品之间,不同数据库软件产品之间的数据转换,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
3.坐标转换:平移、缩放、旋转、投影变换。
第96题
试题答案:BCE
试题解析:
提示:矢量模型的缺点是数据结构复杂;多种地图叠合分析比较困难;边界复杂,模糊的事物难以描述;不能直接处理数字图像信息。栅格模型的缺点是数据存储量大;空间位置精度低;难以表达线状、网络状的事物;输出地图不美观;普通地图需按矢量方式数字化。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3:GIS数据储存与管理;
GIS所储存的数据为:属性表、栅格图像、矢量图形。
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相比较,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数据结构复杂,点、线、面相互关系丰富,数据输入条用手工数字化、野外实测、栅格转换成矢量,数据更新是局部的,投影变换较容易,绘图输出精细,形式丰富;对TIV模型可以三维表达,适用于大比例、边界明确的事物。
关系模型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
拓扑结构便于数据更新,保证质量,便于空间分解,但也带来软件的复杂性。
第97题
试题答案:ADE
试题解析:
提示:外部效果问题是项目经济的“外涉性” 问题。所谓“外涉性”,就是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使社会受益的称为外部性经济正效果,例如BC;产生损害性的外涉影响称为外部性经济负效果,诸如ADE。
考点:
第三章 外部性问题 ☆☆☆☆☆考点1: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源自经济活动的聚集效益,即生产力和各项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相互作用而产生各自的外部经济效果。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淑性”,即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这种正的或负的效果一般不会计入前者的费用或效益,因此这种结果是外部性经济问题。
外部性经济的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城市地域向中心递增,而在城市外围则逐渐减弱,这种空间上的序列变化体现为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
第98题
试题答案:ABE
试题解析:
提示: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做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称之为传染扩散。现象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伺位移,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2:核心——边缘理论;
1.生长核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被逐步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核。生长核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2.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和边缘是控制和信赖的关系。强调 性和社会性变化对区域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99题
试题答案:ABCE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交通容量是指现有或规划道路所能容纳的车辆数。城市交通容量首先要受城市道路网形式及面积的影响,此外还要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占路网面积比重、出车率、出行时间及有关折减系数的影响。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3: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等。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城市工业容量、城市交通容量、城市建筑容量等。
1.城市人口容量,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所能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
3.城市工业容量。
4.城市交通容量。
第100题
试题答案:AB
试题解析:
提示:以上6项是城市的消防设施,其中消防指挥调度中心一般在大中城市中设立,消防栓和消防站是必不可少的。
考点:
第八章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考点5:城市消防设施规划;
1.消防设施:消防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消防水池、消防瞭望塔。其中城市必不可少的消防设施包括:消防站和消火栓。
2.消防站:一般消防站:拥有6~7辆车,占地3000㎡;二级消防站;拥有4~5辆车,占地2500㎡;三级消防站:拥有3辆车,占地2000㎡左右。
接警5min后,消防队要到达责任区边缘,每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宜为4~7k㎡。消防站应与医院、小学、托幼以及人流集中的建筑保持50m以上的距离;消防站与危险品或易燃易爆品生产贮运保持200m以上距离,且位于这些设施的上风向或侧风向。
3.消防栓:
消防栓间距应不大于120m,靠近路口沿道路设置。当路宽大于等于60m时,宜双侧设置。消防栓距建筑墙体应大于0.5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