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2|回复: 9

[推荐]:走向新建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17 16: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我尽量用朴素的语言,来说明我的观点:传统建筑学是如何走向消亡以及新建筑学的诞生
?? 公元2000年12月31日格林威治时间18:00,英国为迎接新千年而耗资7.58亿英镑兴建的标志性建筑---千年穹顶,在对公众开放一年后于31日下午6时正式关闭。由英国政府拨款修建的这座穹顶自2000年1月1日启用后共接待游客近650万人次,与1200万人次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根据已经公布的一份调查表明,英国人认为英国为庆祝千禧年而造的千年穹顶是2000 年最让人沮丧的事物。平均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名持此观点。他们认为这甚至比九月份的燃料危机,最近的洪水,铁路网络的问题,甚至英格兰队在欧洲杯上的不佳表现更让人感到沮丧。
??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座在教科书中尘封多年但每每想起都让我肃然起敬的伟大建筑----水晶宫(crystal palace),150年前维多利亚女王为第一届世博会展馆征集方案,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的“玻璃温室”方案从近百个竞争方案中脱颖而出,并在8个月时间内(在当时几乎是难以置信的)完成并移交。在此后的会期中,这座完全由玻璃和铸铁构成的建筑物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参观者,并因其独特的工艺,撼人的形体,开敞明亮的内部展览空间,使博览会大获成功。
??
?? 在此之前,我尽量克制自己,无意象《后现代建筑语言》开头那样,去宣称那样一个时代的死亡,然而事实写到这里,问题很容易便可以提出,从1851年到2001年之间的150年,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从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有人说她甚至已经走过了人类过去两千年都难以走完的道路,然而建筑学走了多少呢?奥~~~我要对那些乐于歌功颂德的人们随声附和一声:当然比150年多---看来这算是对他们的一种恩赐,但当我擦亮眼睛,眼里竟是这样一幅景象,一位退休的老列车长总也喜欢坐在列车的最后一节,总也喜欢一个人孤独的面对逐渐远去的铁轨和枕木,习惯的,望着,当发现下方的已不再是铁轨,而是磁悬浮轨道时,他却宁愿闭上双眼。传统建筑学正在以他自己的方式走向死亡。
??
?? 1。全球化风暴
??
?? 全球化不可避免,如果说这样的话题前两年让人听起来象洪水猛兽,现在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全球化给建筑学带来了什么?是地域风格的消失,空间使用方式的趋同,全球行业统一标准的建立,材料与新技术的易得……,这一切在丰富建造科学的同时,也在无意识的消解建筑学。
?? 在讨论匀质化如何消解建筑学之前,让我们先来观摩一下它是如何丰富建造科学的,如今只要业主愿意,您可以任意挑选来自南美的木材,欧洲的大理石头,英国的石板,其中只存在使用的价值问题而几乎可以不去考虑是否可行,就《数字化生存》中的说的,不过是原子的运输而已。随之的结果便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初中数学问题---排列组合,当可使用的元素只有两个时,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是两个,三个元素时,可能性是六个,四个对应的是二十四个,五个对应一百二十……,如此类推,便可想而知为什么最近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建筑是那么千奇百怪却又奇丑无比了,我想提醒读者注意是是先前我运用了“丰富建造科学”,“丰富”在此只是一个中性词。说完了单体,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城市大面貌,这可能会运用到一些高中的数学知识,诸如概率之类的,当所有元素在某一区域内被以同样的方式填充,那他们出现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这便很好解释,千奇百怪的房子们退远了看,也就是我们城市的模样是如此平庸,俗气,没有特色。
?? 当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想问题未免太形而上学,其实到此为止我们所涉及的问题在简单不过了--仅仅是材质而已---其实建筑学本身就是很简单的科学,之所以让老百姓越来越看不懂,不过是精英们总是在简单问题复杂化上乐此不疲。当然我承认目前我们是在从建筑的最浅显的层面来考察问题,当我把眼光放得更深些,便有些哭笑不得了,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建筑师在世界范围的游弋也变的日益普遍,世界上大多数的大型事务所都承接海外项目,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有人曾经预测,亚洲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建筑工地。光这点来说,便足以让本土的建筑师们寝食难安了,更让我觉得啼笑皆非的是,入侵者大都打着保护区域文化的旗帜,用一种异国文化背景的眼光和方式去体验并诠释本土文化,并使之感染我们的下一代,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荒唐。但我还是要很遗憾地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这种过程正在进行中,并会随着全球化的过程越来越普遍。当我们呼吁“中而新”的建筑来到时,却盼来了更多的“新而中”,当然更可悲的是“洋而古”的,在一些人眼里可谓是另一种进步吧!!在我眼里我看到的更多的,确是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顽世不恭的态度。
?? 健康的艺术是以多元性为存在条件,更以多元性为发展条件,过分闭塞与与无止境的沟通同样是扼杀多元性的原凶,前者可能创造极伟大的作品,诸如金字塔,长城,但最终只能在固步自封中逐渐被历史所淘汰,而后者的末落过程便是物质与精神的背离,正如上面所说的,全球化极大的优化资源配置,是全球分享文明成果,使得建造的科学登峰造极,但建筑的精神将在一片熙熙攘攘中逐渐为世人所忘却,大师与英雄主义也将不复存在。我们的时代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可能说另一个极端过于强烈,准确的说是另一个通道,他为建筑艺术的真正消亡鸣响了丧钟,但真正将其送上断头台的时代的新宠:IT,VR和DIY……。
??
?? 2。摩儿定律,IT,
??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的缔造者之一Gordon Moore创立的。其大意是,随着晶体管的尺寸减少,每种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平均每18-24个月增长一倍。晶体管数量越多,则芯片的性能就越好。如何来理解这条定律呢,请允许我来提供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来说明:Intel最新的Pentium4-1.5GHz微处理芯片上共集成了大约4200万个晶体管,据英特尔的元件研究实验室的主管Marcyk称,在不久的将来,全新的芯片的时钟频率将达到10GHz(相当于每秒钟进行100亿次数学运算),而晶体管集成将达到4亿个。
??
??如果将这种速度机械的定义为运算速度,那实在太落伍了,或许三年前可以,现在的大街小巷上,你都可以听到人们在不断谈论着“奔腾”,“互联网”,“数字电视”……。尽管一些老人对Internet和Intel还分不太清楚。我的意思是,信息技术在人们意识中蔓延的速度同样是惊人的。然后让我们回到我们“原始”的建筑学,先不要急着“汗颜”---那样未免自我感觉太好----摩儿定律所预示的速度是值得一切非IT行业乃至我们整个时代为之汗颜的。
?? 先看看摩儿定律和IT是如何影响建筑学的。去过设计院尤其是大院实习的同学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不论业务水平如何,一旦遇到文件压缩打包拉,图纸打印拉,3D建模,投标文本……你准是那里最精通的。这在五年前是不可能的,但如今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建筑师,想闭上双眼不去承认电脑在设计中地位---就和老列车长那样,那只能是自找没趣了,如果有人还留恋用鸭嘴笔的好时光而对那些新玩意儿不屑一顾,要么就是在为不懂CAD而逃避,要么就是在盘点那些为养成这种过时习惯而曾经付出的千辛万苦,如数家珍一般,毕竟,这个时代,事物的价值同其所占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致是成正比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念长期蟠据中国人的思维之中。
?? 注意了,我说的是“大致”成正比,是因为前面要乘上一个时间系数,在今后的岁月里,这个时间系数将越便越小,简言之,就是在电脑替代人工作越多的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在传统价值观中就会变的越来越小,所以的传统建筑学,因其死抱着传统价值观不放而最终走向灭亡---死在自己手上,这些价值观包括:歧视电脑艺术,贵族专业自居,简单问题复杂化倾向,救世主学科观念,业主是美盲,形式主义………等等,当然您要认为这么死很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比这更凄惨的死法儿,以上只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讨论It与architecture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由此您便会发现摩儿定律和IT对建筑学的杀伤力还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 罗马竞技场之所以那样迷人,那是因为每当人们看见它,便会对那个时代浮想连篇,虽然角斗士已经不在了,但这样的身影,这样一种场景,气氛似乎深深的印刻在了由火山混凝土构筑成的雄伟建筑躯壳之中,让人流连忘返,但如今当越来越多的人都乐忠于在家用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观看甲A联赛,一万年后他们的后代也可以轻而易举的翻出从前的数据考贝观赏,那么,我想问,那些庞然大物存在的意义是否和大竞技场一样来的深远,或是索性根本没有意义呢?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pc和互联网所带来的乐趣,原来必须出门办的事情,后来代用了速递公司,如今soho族们只需敲击几下键盘,几大箩文件化作几个比特通过email一瞬间便发送到世界各地,他们不出门并不是因为空气污染严重,不是因为交通过分拥挤,更不是因为城市的面貌让人觉着恶心之类的理由---再次提醒对建筑学乐观的人别太得意了,而只是因为他们觉着这么做合理,合适,如此一来,那你又怎么奢望他们去注意邻居家的窗户被新漆成了蓝色了呢?道理就这么简单,这样做的理由只是觉着顺理成章而已,但这么简单的道理足以摧毁大批不具生命力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在内,看看木偶剧是怎样被《狮子王》之类所渐渐淘汰的吧!再去看看如今被冷落的邮筒,即便是圣诞节也不会再被塞满。人类社会的意义最终将回归内容而并非形式,一切形式将因为它不再被需要而消亡,只要60亿人中的50亿觉得这样没错,那就没错,才不去姑息那些专家的“外星语言”有多么深奥呢,没准真会出现电影《Matrix》中出现的那种虚拟世界呢
??
?? 3。VR技术和DIY
?? 当然有一些东西近来看来是不会变的,比如:围合,遮蔽,领域感,归属感……。这也呈现出建筑学的最后一线生机--从贵族学科走想平民学科--建筑学也将重返它的精神的原点。在继续讨论之前请允许我引入两个新的概念:VR技术又称作虚拟现实技术,即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对模拟的三维场景的演算,使人获得接近于现实世界的,完全互动的影象,换言之,就是让人身临其境。第二个概念是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是一个颇为fasion的概念,原意指“自己动手做”,它体现了现代人(作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意识同接收服务内容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这看来很拗口,还是让我们举一些例子吧!比较流行的“陶吧”,“玻璃吧”,“涂鸭T恤”包括“自助餐”,“攒机热”,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DIY的潮流。
??
?? 您也许会问,我是何以将上述两个概念同未来建筑学联系起来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试想,如果有一天建筑师能够做的普通人也能够去做,说白了,就是普通也可以进行方案的构思--空间设计,造型设计等等--尽管结果看起来可能不太专业,但如果他们的大作确实可以以一种比现在想来廉价的多的方式去实现,那结果会是怎样?很多建筑师(在我实习时遇见的)总是向我抱怨,那些业主总是持着无比丑陋,非专业化的草图在他们面前口若悬河的讲述着他们希望房子的样子。当然我丝毫不怀疑这种说法,就好比我从不怀疑大多数建筑师都有明辨美观与丑陋的能力一样。我只是为建筑师那种过了时的“朝南坐”的学究气暗自担心,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建筑师而言,这可能真的预示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因为总有一天,我们终将发现:业主可以坐在高性能电脑前,摆弄鼠标,从庞大的数据库中调出自己喜欢的成熟的数字化建筑模型,然后再亲自进入虚拟世界,为它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元素---好比更换一个windows桌面一样方便,然后再来征求您(建筑师大人)的意见,甚至越过这道关卡,直接拿去施工。等到那时,建筑师真的要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付出惨痛代价咯!!我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时建筑师的报酬不应该再叫做设计费,而应该叫做“服务费”了。
?? 但是对于“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而言,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挑战,建筑学作为新生的服务业,更确切的说是咨询业,将会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业标准,要求是以顾客的需求为第一考虑,切实的研究属于人类本身行为习惯和心理反映,并科学的去引导这种需求的自身发展,从而创造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建筑模式。各种喋喋不休的主义之争也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类似商业“经营理念”的竞争,最为业主接受的便是最成功的。建筑也不再成为文明的标榜,不再是高科技得以炫耀自己的载体,反过来,建筑学将向高科技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技术完美的与生活结合,创造更便捷与人性化的服务。
??
??
?? 4。走向新建筑学--向死亡中的传统建筑学致敬
?? 我想澄清一种误解:人们总是认为建筑学架起了各种学科之间的桥梁。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有失偏颇的。以下是我以纯个人的方式来解释这句话:各种学科曾经借助传统建筑学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人类文明的印证被奇迹般的流传下来,一切美好的,丑恶的,有形的,无形都可以蕴藏在这部石头的历史之中。也正是因为这,建筑在如此一种光环中被渐渐神化了---即便仅仅作为一个载体,建筑的精神在早在好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就被淹没,丧失殆尽了,而如今,当文明找寻到更加完美的载体,将文明的实质内容逐渐从形式(泛指一切由原子组成的东西)中逐渐抽离出来,并最终将形式丢弃,而投向一种更加直接,高效的载体,就好比人们宁愿热忠于数字电视,或是电子商务,而不愿上街买菜或是风雨交加赶去千年穹顶庆祝一样。当这样时刻来临时,也便是传统建筑学自动宣告死亡的时刻,时代需要新建筑学,他们会象微软的人机界面工程师,工业设计师或者产品包装设计师一样工作,一样受人尊敬。为业主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而并非被简单定义为一种为世界增加一些内容的活动,他们也足够自信,不再会象他们的前任惧怕全球化风暴,和一切“新玩意儿”的挑战,这种自信来自于对历史深刻的反省,来自于自身准确的定位,更是来自于对文明进步速度的深信不疑。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3-6-19 0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虽然有点长....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19 13: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的美学观点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来建立!大家努力啊!!!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30 20: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我有点看不懂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已领礼包: 7993个

财富等级: 富甲天下

发表于 2003-6-30 21: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是有点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我不入潮流。写文章要把自已的观点阐述清楚,不要搞哗众取宠的大拼盘。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6-30 21: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看不懂,现在的人都不动就否定这个否定那个,要知道
存在都是合理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3 17: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是合理的,只是暂时合理,但是不合理的总归要不存在,建筑也是,有些垃圾建筑他不是也建了吗,过不了几年不是被拆了吗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3 21: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永远是理论,搞建筑设计不象结构一样受到理论太多的约束。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审美观去审视建筑艺术。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4 02: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价值,谢谢啊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9 15: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够大
内容。。。。。。。。。。。。。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5-9-5 20:23 , Processed in 0.429847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