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85|回复: 6

[分享]: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3 14: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即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法国勒·柯比西埃(Le Corbusier)的观点。他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认为:居住问题为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住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缩小其距离,以减少上下班的人流;游息问题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针对交通恶化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街道要以车辆行驶速度作为功能分类的依据,分为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并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宽度。“宪章”认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土地私有而引起,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其步骤为: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息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并强调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一、定义和引言

  城市与乡村彼此融会为一体而各为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要素。城市都构成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    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城市即依赖这些单位而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将城市离开它们所在的区域作单独的研究,因为区域构成了城市的天然界限和环境。
  这些区域单位的发展有赖于下列各种因素:
  (1)地理的和地形的特点——气候,土地和水源;区域内及区域与区域间之天然交通。
  (2)经济的潜力——自然资源(包括土壤,下层土,矿藏原料,动力来源,动植物);人为资源(包括农工业产品);经济制度和财富的分布。
  (3)    的和社会的情况——人口的社会组织,政体及行政制度。所有这些主要因素集合起来,便构成了对任何一个区域作科学的计划之唯一真实的基础,这些因素是:
  (1)互相联系的,彼此影响的。
  (2)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    经济的改革而不断的变化的。
  自有历史以来,城市的特征,均因特殊的需要而定:如军事性的防御,科学的发明,行政制度生产和交通方法的不断发展。由此可知,影响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经常在演变的。现代城市的混乱是机械时代无计划和无秩序的发展造成的。

二、城市的四大活动

  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下面叙述现代城市的真实情况,并提出改良四大活动缺点的意见。


三、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

  现在城市的居住情况: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太大,甚至有些地区每公顷的居民超过一千人。
  过度拥挤在现代城市中,不仅是中心区如此。因为十九世纪工业的发展,即在广大的住宅中亦发生同样的情形。
  在过度拥挤的地区中,生活环境是非常不卫生的。这是因为在这种地区中,地皮被过度的使用,缺乏空旷地,而建筑物本身也正在一种不卫生和败坏的情况中。这种情况,因为这些地区中的居民收入太少,故更加严重。
  因为市区不断扩展,围绕住宅区的空旷地带亦被破坏了,这样就剥削了许多居民享受邻近乡野的幸福。
  集体住宅和单幢住宅常常建造在最恶劣的地区,无论就住宅的功能讲,或是就住宅所必需的环境卫生讲,这些地区都是不适宜于居住的。比较人烟稠密的地区,往往是最不适宜于居住的地点,如朝北的山坡上,低洼、潮湿、多雾、易遭水灾的地方或过于邻近工业区易被煤烟、声响振动所侵扰的地方。
  人口稀疏的地区,却常常在最优越的地区发展起来,特享各种优点:气候好,地势好,交通便利而且不受工厂的侵扰。
  这种不合理的住宅配型,至今仍然为城市建筑法规所许可,它不考虑到种种危害卫生与健康的因素。现在仍然缺乏分区计划和实施这种计划的分区法规。现行的法规对于因为过度拥挤,空地缺乏,许多房屋的败坏情形及缺乏集体生活所需的设施等等所造成的后果并未注意。它们亦忽视了现代的市镇计划和技术之应用,在改造城市的工作上可以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在交通频繁的街道上及路口附近的房屋,因为容易遭受灰尘噪音和臭味的侵扰,已不宜作为居住房屋之用。
  在住宅区的街道上对于那些面对面沿街的房屋,我们通常都未考虑到它们获得阳光的种种不同情形,通常如果街道的一面在最适当的钟点内可以获得所需要的阳光,则另外一面获得阳光的情形就大不相同,而且往往是不好的。
  现代的市郊的因为漫无管制的迅速发展,结果与大城市中心的联系(利用铁路公路或其他交通工具)遭受到种种体形上无法避免的障碍。
  根据上面所说的种种缺点,我们拟定了下面几点改进的建议:
  住宅区应该占用最好的地区,我们不但要仔细考虑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的条件,而且必须考虑这些住宅区应该接近一些空旷地,以便将来可以作为文娱及健身运动之用。在邻近地带如有将来可能成为工业和商业区的地点,亦应预先加以考虑。
  在每一个住宅区中,须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的人口密度。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这样才能留出必需的空地,作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所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为了居民的健康,应严禁沿着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为这种房屋容易遭受车辆经过时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汽车放出的臭气、煤烟的损害。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四、工作

  叙述有关工商业地区的种种问题:
  工作地点(如工厂、商业中心和政府机关等)未能按照个别的功能在城市中作适当的配置。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因事先缺乏有计划的配合,产生两者之间距离过远的旅程。
  在上下班时间中,车辆过分拥挤,即起因于交通路线缺乏有秩序的组织。
  由于地价高昂,赋税增加,交通拥挤及城市无管制而迅速的发展,工业常被迫迁往市外,加上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这种疏散更为便利。商业区也只能在巨款购置和拆毁周围的建筑物的情形下,方能扩展。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这种特殊地带包含着受它影响的城市与区域。在确定工业地带时,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工业区与居住区(同祥和别的地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
  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区中为住宅区服务。
  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道和主要的运输线。
  商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与住宅区及工业区联系。

五、游憩

  游憩问题概述:
  在今日城市中普遍地缺乏空地面积。
  空地面积位置不适中,以致多数居民因距离远,难得利用。
  因为大多数的空地都在偏僻的市外围或近郊地区,所以无益于住在不合卫生的市中心区的居民。
  通常那些少数的游戏场和运动场所占的地址,多是将来注定了要建造房屋的。这说明了这些公共空地时常变动的原因。随着地价高涨,这些空地又因为建满了房屋而消失,游戏场等不得不重迁新址,每迁一次,距离市中心便更远了。
  改进的方法:
  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
  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清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将这些清除后的地区改作游憩用地,广植树木花草。
  在儿童公园或儿童游戏场附近的空地上设立托儿所、幼儿园或初级小学。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现代城市盲目混乱的发展不顾—切的毁坏了市郊许多可用作周末的游憩地点。因此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幽美之区,我们应尽量利用它们作为广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

六、交通

  关于交通与街道问题的概述:
  今日城市中和郊外的街道系统多为旧时代的遗产,都是为徒步与行驶马车而设计的;现在虽然不断的加以修改,但仍不能适合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电车等)和交通量的需要。
  城市中街道宽度不够,引起交通拥挤。
  现在的街道之狭窄,交叉路口过多,使得今日新的交通工具(汽车电丰等)不能发挥他们的效能。
  交通拥挤为造成千万次车祸的主要原因,对于每个市民的危险性与日俱增。
  今日的各条街道多未能按着不同的功能加以区分,故不能有效的解决现代的交通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就现有的街道加以修改(如加宽街道、限制交通或其他办法)来解决,唯有实施新的城市计划才能解决。
  有一种学院派的城市计划由“姿态伟大”的概念出发,对于房屋、大道、广场的配置,主要的目的只在获得庞大纪念性排场的效果,时常使得交通情况更为复杂。 
  铁路线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它们围绕某些地区,使得这些地区与城市别的部分隔开了,虽然它们之间本来是应该有便捷与直接的交通联系的。
  解决种种最重要的文通问题需要下面几种改革:
  摩托化运输的普遍应用,产生了我们从未经验过的速度,它激动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且大大的影响了在城市中的一切生活状态,因此我们实在需要一个新的街道系统,以适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同时为得准备这新的街道系统,需要一种正确的调查与统计资料,以确定街道合理的宽度。
  各种街道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等。
  街道上的行车速率,须根据其街道的特殊功用,以及该街道上行驶车辆的种类而决定。所以这些行车速率亦为道路分类的因素,以决定为快行车辆行驶之用或为慢行车辆之用,同时并将这种交通大道与支路加以区别。
  各种建筑物,尤其是住宅建筑应以绿色地带与行车干路隔离。
  将这种种困难解决之后,新的街道网将产生别的简化作用。因为籍有效的交通组织将城市中各种功能不同的地区作适当的配合以后,交通即可大大减少,并集中在几条路上。

七、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一)真能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者。
  (二)保留其不妨害居民健康者。
  (三)在所有可能条件下,将所有干路避免穿行古建筑区,并使交通不增加拥挤,亦不使妨碍城市有转机的新发展。
  在古建筑附近的贫民窟,如作有计划的清除后,即可改善附近住宅区的生活环境,并保护该地区居民的健康。


总结

    以上各章总结与说明:
  我们可以将前面各章关于城市四大活动之各种分析总结起来说:现在大多数城市中的生活情况,未能适合其中广大居民在生理上及心理上最基本的需要。
  自机器时代开始以来,这种生活情况是各种私人利益不断滋长的的一个表现。
  城市的滋长扩大,是使用机器逐渐增多所促成——一个从工匠的手工业改成大规模的机器工业的变化。
  虽然城市是经常的在变化,但我们可以说普遍的事实是:这些变化是没有加以预料的,因为缺乏管制和未能应用现代城市计划所认可的原则,所以城市的发展遭受到极大的损害。
  一方面是必须担任的大规模重建城市的迫切工作,一方面却是市地的过度的分割。这两者代表了两种矛盾的现实。
  这个尖锐的矛盾,在我们这个时代造成了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使我们急切需要建立一个土地改革制度,它的基本目的不但要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如两者有冲突的时候,广大人民的利益应先于私人的利益。
  城市应该根据它所在区域的整个经济条件来研究,所以必须以一个经济单位的区域计划,来代替现在单独的孤立的城市计划。 
  作为研究这些区域计划的基础,我们必须依照由城市之经济势力范围所划成的区域范围来决定城市计划的范围。
  城市计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
  一、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息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的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二、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依照它们的需要和有机律而发展。
  三、建立居住、工作和游息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这是地球绕其轴心运行的不变因素。
  在建立城市中不同活动空间的关系时,城市计划工作者切不可忘记居住是城市的一个为首的要素。城市单位中所有的各部分都应该能够作有机性的发展。而且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应该保证各种活动间平衡的状态。
  所以城市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应该保证个人的自由和集体的利益。
  对于从事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一切城市计划应该以一幢住宅所代表的细胞作出发点,将这些同类的细胞集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大小适宜的邻里单位。以这个细胞作出发点,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息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在整个城市里。
  要解决这个重大艰巨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以供我们使用的现代技术,并获得各种专家的合作。
  一切城市计划所采取的方法与途径,基本上都必须要受那时代的    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而不是受了那些最后所要采用的现代建筑原理的影响。
  有机的城市之各构成部分的大小范围,应该依照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
  城市计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而不是长宽两度的科学,必须承认了高的要素,我们方能作有效的及足量的设备以应交通的需要和作为游息及其他用途的空地的需要。
  最急切的需要,是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城市计划方案与区域计划、国家计划整个的配合起来,这种全国性、区域性和城市性的计划之实施,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每个城市计划,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它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城市计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威尼斯宪章
一、威尼斯宪章概述

  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5月31日,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在威尼斯通过的决议。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宪章分定义、保护、修复、历史地段、发掘和出版6部分,共16条。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还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插图和照片。

二、威尼斯宪章全文

  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议会(ICOM)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决议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未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大家承认,为子孙后代而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一点不走样地把它们的全部信息传下去。
  绝对有必要为完全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建立国际公认的原则,每个国家有义务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运用这些原则。
  1931年的雅典宪章,第一次规定了这些基本原则,促进了广泛的国际运动的发展。这个运动落实在各国的文件里,落实在从事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议会(ICOM)的工作里,落实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以及它的建立文物的完全保护和修复的国际研究中心(ICCROM)里。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问题已经变得很复杂,很多样,而且正在继续不断地变得更复杂,更多样;人们已经对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于是,有必要重新检查宪章,彻底研究一下它所包含的原则,并且在一份新的文件里扩大它的范围。
  为此,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第二次会议,于1964年5月25日至31日在威尼斯开会,通过了以下的决定:

  定义:

  第一项 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于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第二项 必须利用有助于研究和保护建筑遗产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来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
  第三项 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既要当作历史见证物,也要当作艺术作品来保护。

  保护:

  第四项 保护文物建筑,务必要使它传之永久。
  第五项 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但使用时决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只有在这个限度内,才可以考虑和同意由于功能的改变所要求的修正。
  第六项 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体形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决不允许的。
  第七项 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从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不得整个地或局部地搬迁文物建筑,除非为保护它而非迁不可,或者因为国家的或国际的十分重大的利益有此要求。
  第八项 文物建筑上的绘画、雕刻或装饰只有在非取下便不能保护它们时才可以取下。

  修复:

  第九项 修复是一件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它的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文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它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它不能有丝毫臆测。任何一点不可避免的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建筑外观明显地区别开来,并且要看得出是当代的东西。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建筑进行考古的和历史的研究。
  第十项 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的结构和保护技术来加固文物建筑,但这种技术应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并经实验证明其有效。
  第十一项 各时代加在一座文物建筑上的正当的东西都要尊重,因为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一座建筑物有各时期叠压的东西时,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允许把被压的底层显示出来,条件是,去掉的东西价值甚小,而显示出来的却有很大的历史、考古和审美价值,而且保存情况良好,还值得显示。负责修复工作的个人不能独自评价所涉及的各部分的重要性和决定去掉什么东西。
  第十二项 补足缺失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在同时,又必须使补足的部分跟原来部分明显地区别,防止补足部分使原有的艺术和历史见证失去真实性。
  第十三项 不允许有所添加,除非它们不致于损伤建筑物的有关部分、它的传统布局、它的构图的均衡和它跟传统环境的关系。

   历史地段:

  第十四项 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要保证用恰当的方式清理和展示它们。这种地段上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要按前面所说各项原则进行。

   发掘:

   第十五项 发掘必须坚持科学标准,并且遵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6年通过的关于考古发掘的国际原则的建议。遗址必须保存,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永久地保存建筑面貌和所发现的文物。进一步,必须采取一切方法从速理解文物的意义,揭示它而决不可歪曲它。预先就要禁止任何的重建。只允许把还存在的但已散开的部分重新组合起来。粘合材料必须是可以识别的,而且要尽可能地少用,只要能保护文物和再现它的形状就足够了。

  出版:

  第十六项 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作有分析有讨论的报告,要有插图和照片
  清理、加固、调整和重新组合成整体的每个步骤,以及工作进行过程中的技术和外形的鉴定,都要写在记录和报告里。记录和报告应当存在一个公共机构的档案里,使研究者都可以读到,最好是公开出版。
  一九六四年五月三十一日于威尼斯



  

马丘比丘宪章
背景材料

  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 CIAM)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 CHARTER OF MIACHU PICCHU)。
  12月12日与会人员在秘鲁大学建筑与规划系学生以及其他见证人陪同下,来到了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新宪章,以表示他们对在专业培训及实践方面所提倡与探索的规划设计原理的坚定信念。
  文件签署人明确表示马丘比丘宪章应当适用于各设计专业,但并不是灵丹妙药,而只是为了促进本专业的目标与职能进行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综合评述。本宪章也旨在促进公开辩论,并过问各国政府所能够做到也应当采纳的有关改进世界上人类居住点的质量的政策与措施。
  国际建协( IUA)将授于国立利马大学以显赫的琼·柴祖勉奖金以表彰该大学国际著名设计人士座谈会起草本宪章的首创精神。此奖金将于1978年10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13届国际建协大会上正式颁发绘宪章签署人代表团。
  马丘比丘诗人,巴勃鲁·聂鲁达(Pablo Neruda)曾以他的卓越的隐喻笔法把这座被人遗忘的城市描写成“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我们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建筑师、教育家和规划师、承担了冲破当前的沉默这项严肃任务,本文件就是我们第一次集体努力的结果。
  自从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发表了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文件以来,几乎已有45年,那文件就是《雅典宪章》。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要求对宪章进行一次修订,所有国家的知识界和专业人员,研究院和大学都应来参加。
  过去曾有多次努力,想把雅典宪章更新一下。本文件只是作为我们所承担的工作的开始。1933年雅典宪章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一项基本文件;它可以提高改进但不是要放弃它。雅典宪章提出的许多原理到今天还是有效的,它证明了建筑与规划的现代运动的生命力和连续性。
  1933年的雅典,1977年的马丘比丘,这两次会议的地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雅典是西欧文明的摇蓝,马丘比丘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的象征。雅典代表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而马丘比丘代表的却都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
  (以下按照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城市化问题的讨论中所占的重要程度,依次提出雅典宪章所包含的各项概念。)

正文

  城市与区域

  雅典宪章认识到城市及其周围区域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由于社会不认识城市增长和社会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还迫切需要毫不含糊地具体地对这条原则予以重新肯定。
  今天由于城市化过程正在席卷世界各地,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求我们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人力和自然资源。城市规划既然要为分析需要、问题和机会提供必需的系统方法,一切与人类居住点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基本责任就是要在现有资源限制之内对城市的增长与开发制定指导方针。
  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并且要明确邻里与邻里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以及其它城市结构单元之间的功能关系。
  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必须应用于各级人类居住点上——邻里、乡镇、城市、都市地区、区域、州和国家——以便指导建设的定点、进程和性质。
  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它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为达到这些目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    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宏观经济计划与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普遍脱节已经浪费掉为数不多的资源并降低了两者的效用。城市用地范围内往往受到了以笼统的、相对抽象的经济政策为基础的各种决定所带来的副作用。国家和区域一级的经济决策很少直接考虑到城市建设的优先地位和城市问题的解决以及一般经济政策和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功能联系。结果系统的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潜在效益往往不能有利于大多数人民。鮂F

  城市增长

  自从雅典宪章问世以来,世界人口已经翻了一翻,正在三个重要方面造成严重的危机,即生态学、能源和粮食供应。由于城市增长率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口的自然增加,城市衰退已经变得特别严重;住房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运输以及生活质量的普遍恶化已成了不可否认的后果。
  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的探讨并没有反映最近出现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加速城市增长的现象。
  可以看到城市的混乱发展有两种基本型式:
  第一种是工业化社会的特色,就是私人汽车的增长,较为富裕的居民都向郊区迁移。而迁到市中心区的新来户以及留在那里的老户缺乏支持城市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能力。
  第二种型式是发展中国家的特色,在那里大批农村住户向城市迁移,大家都挤在城市边缘,既无公共服务设施又无市政工程设施。要处理这种情况远远超出了现行城市规划程序所可能做到的范畴。目前能做到的不过是对这些自发的居住点提供一些最起码的公共服务,公共卫生和住房方面的努力恰恰反而加剧了问题本身,更加鼓励了向城市迁移的势头。
  因此不论是那一种形式,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当人口增加,生活质量就下降。

  分区概念

  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生活、工作、休憩和交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这就引出了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了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许多新城市中都可看到。这些新城市没有考虑到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使城市生活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规划、建筑和设计,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来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住房问题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同样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住房不能再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住房设计必须具有灵活性以便易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还需要研制低成本的建筑构件供需要建房的人们使用。
  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应作为为不同社会阶层选择居住区位置和设汁的指针,而没有有损人类尊严的强加于人的差别。

  城市运输

  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城市必须规划并维护好公共运输系统,在城市建设要求与能源衰竭之间取得平衡。交通运输系统的更换必须估算它的社会费用,并在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中适当地予以考虑。
  雅典宪章很显然把交通看成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而这意味着交通首先是利用汽车作为个人运输工具。44年来的经验证明,道路分类、增加车行道和设计各种交叉口方案等方面根本不存在最理想的解决方法。所以将来城区交通的政策显然应当是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
  城市规划师与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运输系统是联系市内外空间的一系列的相互连接的网络。其设计应当允许随着增长、变化及城市形式作经常的试验。

  城市土地使用

  雅典宪章坚持建立一个立法纲领以便在满足社会用地要求时,可以有秩序地并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井设想私人利益应当服从公共利益。
  自从1933年以来,尽管多方面的努力,城市土地有限仍然是实现有计划的城市建设的根本阻碍。所以,对这一问题今天仍迫切要求拟订有效的公平的立法,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找到确有很大改进的解决城市土地的办法。

  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

  当前最严重问题之一是我们的环境污染迅速加剧到了空前的具有潜在的灾难性的程度。这是无计划的爆炸性的城市化和地球自然资源滥加开发的直接后果。
  世界上城市化地区内的居民被迫生活在日趋恶化的环境条件下,与人类卫生和福利的传统概念和标准远远不相适应,这些不可容忍的条件包括在城市居民所用的空气、水和食品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以及有损身心健康的噪音。
  控制城市发展的当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环境继续恶化,并按整理的公共卫生与福利标准恢复环境的固有的完整性。
  在经济和城市规划方面,在建筑设计、工程标准和规范以及在规划与开发政策方面,也必须采取类似的措施。

  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

  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在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

  工业技术

  雅典宪章在讨论工业活动对城市所产生的影响时,略微提到了工业技术的作用。
  在过去44年内,世界经历了空前的工业技术发展,技术惊人地影响着我们的城市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实践。
  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工业技术的发展是爆炸性的,技术的扩散与有效应用是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之一。
  今天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之间交往改进,应当可以使人类社会克服地区的局限性和提供充分资源(注:应理解为资料资源)去解决建筑和规划问题。然而对这些资源不加批判地使用,往往为了追求新颖或者由于文化依靠性的恶果,造成了材料、技术和形式的应用不当。
  因此由于技术发展的冲击,结果是出现了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这样做法对于某些特殊问题是可以的,但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适合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应当清楚地了解,技术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技术的应用应当是在政府适当支持下,认真研究和试验的实事求是的结果。
  在有些地区,要求高度工业化的生产过程或施工设备是难以获得和推广的。这不应当因此而在技术上要求不严或者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就可以不讲究建筑设计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对建筑与规划也是一种挑战。
  施工技术应当努力采用经济合理的方法,做到设备能重复使用,利用资源丰富的材料生产结构构件。

  设计与实施

  建筑师、规划师与有关当局要努力宣传使群众与政府都了解,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此外,为了要与自然环境,现有资源和形式特征相适应,每一特定城市与区域应当制定合适的标准和开发方针。这样做可以防止照搬照抄来自不同条件和不同文化的解决方案。

  城市与建筑设计

  雅典宪章本身对建筑设计不感兴趣。宪章制定人并不认为有此必要,因为他们认为“建筑是在光照下的体量的巧妙组合和壮丽表演”
  勒·柯布西耶的“太阳城”就是由这样的“体量”组成的。他的建筑语言是与立体派艺术相联系的,也是与把城市按功能分隔成不同的元素那种思想一致的。
  在我们的时代,近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不管它有多美、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
  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那些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建筑与规划的这一再统一不应当理解为古典主义的“先验地统一”(注:或者简单地说复古),应当明确指出,最近有人想恢复巴黎美院传统,这是荒唐地违反历史潮流,是不值得一谈的。用建筑语言来说,这种倾向是衰亡的症象,我们必须警惕走19世纪玩世不恭的拆衷主义道路,相反我们要走向现代运动新的成熟时期。
  三十年代,在制定雅典宪章时,有一些发现和成就今天仍然有效,那就是:
  a.建筑内容与功能的分析。
  b.不协调的原则。
  c.反透视的时空观。
  d.传统盒子式建筑的解体。
  e.结构工程与建筑的再统一。
  建筑语言中的常数或“不变数”还需加上:
  f.空间的连续性。
  g.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再统一。
  空间连续性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重大贡献,相当于动态立体派的时空概念,尽管他把它应用于社会准则如同应用于空间方面一样。
  建筑——城市——园林绿他的再统一是城乡统一的结果。要坚持现在是建筑师认识现代运动历史的时候了,要停止搞那些由纪念碑式盒子组成的过了时的城市建筑设计,不管是垂直的、水平的、不透明的、透明的或反光的建筑。
  新的城市化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即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它单元进行对话,从而是完整其自身的形象。
  这种形象待续的原则(就是说,本身形象的完整性有待与其它莲筑联系起来相辅而完成)井不是新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派大师发现了这一原则,由米开朗其罗发扬光大。不过在我们时代,这不仅仅是一条视觉原则,而且更根本是一条社会原则。近几十年来,音乐和造型艺术领域内的经验证明艺术家现在不再创造一个完整的作品。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只进行到创作的四分之三的地方就中止了,这样使观众不再是艺术品的消极的旁观者,而是多价信息(Poly valent message)中的积极参与者。
  在建筑领域中,用户的参与更为重要,更为具体。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约一个部分。
  强调“不完整”或“待续”并不降低建筑师或规划师的威信。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并未削弱科学家的威信。相反恰好提高了威信,因为一位不信奉教条的科学家比那些过时的“万能之神”更受人尊敬。如果群众能被组织到设计过程中来,建筑师的联系面会增长,建筑上的创造发明才能也将会丰富和加强。一旦建筑师从学院戒律和绝对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想象力会受到人民建筑的巨大遗产的影响而激发出来——所谓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近几十年来人们曾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可是,我们谨慎从事。应当认识到虽然地方色彩的建筑物对建筑设计想象是有很大贡献的,但不应当模仿。模仿在今天虽然很时髦,却象复制帕特农神庙(注:Parthenon,古希腊建筑的杰作)一样的无聊。问题是和模仿截然不同的,很清楚,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要做到这样的融合必须摆脱一切老框框,诸如威特鲁威柱式或巴黎美院传统以及勒柯尔比西埃的五条设计原理。

  结束语

  古代秘鲁的农业梯田受到全世界的赞赏,是由于它的尺度和宏伟,也由于它明显地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它那外表的和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一座对生活的不可磨灭的纪念碑,在同样的思想鼓舞下,我们纯朴的提出这份宪章。


北京宪章
Beijing Charter


《北京宪章》背景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
  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北京宪章》原文

  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年6月在北京通过)
  在世纪交会、千年转折之际,我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聚首在东方的古都北京,举行国际建协成立半年世纪以来的第20次大会。
  未来由现在开始缔造,现在从历史中走来,我们总结昨天的经验与教训,剖析今天的问题与机遇,以期21世纪时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我们的星球──人类的家园──营建得更加美好、宜人。
  与会者认为,新世纪的特点和我们的行动纲领是: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1、认识时代

  1.1 20世纪:“大发展”和“大破坏”
  20世纪既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
  20世纪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了建筑史:大规模的技术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及重建中,建筑师的卓越作用意义深远。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许多建筑环境难尽人意;人类对自然、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其自身的生存;始未料及的“建设性破坏”屡见不鲜;“许多明天的城市正由今天的贫民所建造”。
  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1.2 21世纪:“大转折”
  时光轮转,众说纷纭,但认为我们处在永恒的变化中则是共识。令人瞩目的    、经济、社会改革和技术发展、思想文化活跃等,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下一个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
  在新的世纪里,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且更加尖锐。如今,一方面,生产、金融、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全球意识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取向: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客观存在,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加大,地区冲突和全球经济动荡如阴云笼罩。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看到,现代交通和通讯手段致使多样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综合乃至整合作为新世纪的主题正在悄然兴起。
  对立通常引起人们的觉醒,作为建筑师,我们无法承担那些明显处于我们职业以外的任务,但是不能置奔腾汹涌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潮流于不顾。“每一代人都……必须从当代角度重新阐述旧的观念”。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直面现实,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角色。

  2 面临挑战

  2.1 繁杂的问题
  环境祸患
  工业革命后,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今,生命支持资源──空气、水和土地──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仍然与基本的共识相悖,人类正走在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上。
  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身的贡献?
  混乱的城市化
  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我们共同的趋向。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扰。在20世纪中叶,人口爆炸、农用土地被吞噬和退化、贫穷、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开始恶化。半个世纪过去了,问题却更为严峻。现行的城市化道路是否可行?“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城镇是由我们所构建的建筑物组成的,然而当我们试图对它们作些改变时,为何又如此无能为力?在城市住区影响我们的同时,我们又怎样应对城市住区问题?传统的建筑观念能否适应城市化趋势?
  技术“双刃剑”
  技术是一种解放的力量。人类经数千年的积累,终于使科技在近百年来释放了空前的能量。科教发展、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的应用,创造了20世纪特有的建筑形式。如今,我们仍然处在利用技术的力量和潜能的进程中。
  技术的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在同时增加。技术发展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挑战。如今技术已经把人类带到一个新的分叉点。人类如何才能安渡这个分叉点?怎样对待和利用技术?
  建筑魂的失落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建筑师如何因应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各层次的变化?建筑创作受地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如今,建筑学面临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它们都互相关联、互为影响、难解难分,以上仅举其要,但也不难看出,建筑学需要再思考。
  2.2 共同的选择
  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    、经济过程在地区和全球层次上交织的反映。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辩证的考察。面对上述种种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1989年5月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这一思想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含义广泛,涉及到    、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建筑学的发展是综合利用多种要素以满足人类住区需要的完整现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包括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的创造等,更具体地说:
  生态观──正视生态困境,加强生态意识;
  经济观──力臻人居环境建设活动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科技观──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社会观──关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文化观──积极推动建筑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发展和繁荣。
  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新世纪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统筹兼顾,妥善处理这些诸多方面,求得暂时的统一,并不断加以调整。为此,有必要对未来建筑学的体系加以系统的思考。

  3 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建筑师已经聚首讨论了许多话题,集中我们在20世纪里对建筑学的各种理解,可以发现,对建筑学有一个广义的、整合的定义是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关键。
  3.1 三个前提
  历史上,建筑学所包括的内容、建筑业的任务以及建筑师的职责总是随时代而拓展,不断变化。传统的建筑学已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矛盾,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不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强调综合,并在综合的前提下予以新的创造,是建筑学的核心观念。然而,20世纪建筑学技术、知识日益专业化,其将我们“共同的问题”分裂成个别单独论题的做法,使得建筑学的前景趋向狭窄和破碎。新世纪的建筑学的发展,除了继续深入各专业的分析研究外,有必要重新认识综合的价值,将各方面的碎片整合起来,从局部走向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目前,一方面人们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综合考虑建设问题;另一方面建筑师在建设中的作用却在不断被削弱。要保持建筑学在人居环境建设中主导专业的作用,就必须面向时代和社会,加以展扩,而不能抱残守缺,株守固有专业技能。这是建筑学的时代任务,是维系自身生存的基础。
  3.2 基本理论的建构
  中国先哲云“一法得道,变法万千”,这说明设计的基本哲理(“道”)是共通的,形式的变化(“法”)是无穷的。近百年来,建筑学术上,特别是风格、流派纷呈,莫衷一是,可以说这是舍本逐末。为今之计,宣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并随机应变,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加以发展。
  回归基本原理宜从关系建筑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不同侧面,例如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业务、教育、方法论等,分别探讨;以此为出发点,着眼于汇“时间一空间一人间”为一体,有意识地探索建筑若干方面的科学时空观:
  ─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筑的人文时空观)
  ─“建筑是地区的建筑”(建筑的地理时空观)
  ─“提高系统生产力,发挥建筑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建筑的技术经济时空观)
  ─“发扬文化自尊,重视文化建设”(建筑的文化时空观)
  ─“创造美好宜人的生活环境”(建筑的艺术时空观)
  ……
  广义建筑学学术建构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全球建筑师的共同努力,共同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3.3 三位一体:走向建筑学一地景学一城市规划学的融合
  建筑学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辩证关系最终集中在建筑的空间组合与形式的创造上。“……建筑学的任务就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因素,为人的发展创造三维形式和合适的空间。”
  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在现代发展中,规模和视野日益加大,建设周期一般缩短,这为建筑师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为一体提出了更切实的要求,也带来更大的机遇。这种三位一体使设计者有可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问题的答案。
  3.4 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
  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学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将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作为设计要素之一。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不仅结合建筑的生产与使用阶段,还要基于:最小的耗材、少量的“灰色能源”(“grey energy”)消费和污染排放、最大限度的循环使用和随时对环境加以运营、整治。
  对城镇住区来说,宜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古旧建筑合理地重新使用(adapted reuse)、城市和地区的整治(rehabilitation)、更新(renewal)与重建(reconstruction)、以及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这是一个在时空因素作用下,建立对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建设体系,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体现。
  3.5 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及多层次的技术建构
  当今的文化包括了科学与技术,充分发挥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应有的促进作用,这将成为我们在新世界的重要使命。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第一,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正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所说:“只有把技术功能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展,使其甚至覆盖心理领域,它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
  第二,由于不同地区的客观建设条件千差万别,技术发展并不平衡,技术的文化背景不尽一致,21世纪将是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
  从理论上讲,重视高新技术的开拓在建筑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积极而有选择地把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推动此时此地技术的进步,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建筑师能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满足了建筑经济、实用和美观的要求,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将是可持续发展的。
  从技术的复杂性来看,低技术(low-tech)、轻型技术(light-tech)、高技术(high-tech)各不相同,并且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必须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的途径;亦即要根据各地自身的建设条件,对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和创新。
  在技术应用上,结合人文的、生态的、经济的、地区的观点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推动新的建筑艺术的创造。目前不少理论与实践的创举已见端倪,可以预期,21世纪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3.6 文化多元:建立“全球一地区建筑学”
  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区建筑学只是地区历史的产物。恰恰相反,地区建筑学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我们职业的深远意义就在于运用专业知识,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和将来,使多种取向中并未成型的选择更接近地方社会。“不同国度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应简单地认为是一种预备的解决方法的转让,而是激发地方想象力的一种手段。”
  “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
  3.7 整体的环境艺术
  工业革命后,由于作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的结构与建筑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环境俨然从秩序走向混沌。我们应当乱中求序,从混沌中追求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和“秩序的真谛”。
  用传统的建筑概念或设计方式来考虑建筑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已经不合时宜。我们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从单个建筑到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到城市与乡村规划的结合、融合,以至区域的协调发展,都应当成为建筑学考虑的基本点,在成长中随时追求建筑环境的相对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的结合。
  在历史上,美术、工艺与建筑是互相结合、相辅组成的,随着近代建筑的发展,国际式建筑的盛行,美术、工艺与建筑又出现分离和复活。今天需要提倡“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一切造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完整的建筑”,向着新建筑以及作为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绘画、工艺、手工劳动重新统一的目标而努力。
  3.8 全方位的教育
  未来建筑事业的开拓、创造、以及建筑学术的发展寄望于建筑教育的发展与新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建筑师、建筑学生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高环境道德与伦理,关怀社会整体利益,探讨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基本战略。
  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道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蔚为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环境设计方面的教育是从学龄前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到专业教育的长期过程。
  决策者的文化素质和对建筑的修养水平是设计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加强全社会的建筑关注与理解。
  3.9 全社会的建筑学
  在许多传统社会的城乡建设中,建筑师起着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作用。然而,如今大多数建筑师每每只着眼于建筑形式,拘泥于其狭隘的技术──美学意义,越来越脱离真正的决策,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建筑学的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    背景,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
  建筑师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扩大职业责任的视野:理解社会,忠实于人民;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努力使“住者有其屋”,包括向如贫穷者、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职业的自由并不能降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建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学,要提高社会对建筑的共识和参与,共同保护与创造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其中包括使用者参与,也包括决策者参与,这主要集中体现在政府行为对建筑事业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上。
  3.10 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重申格罗比乌斯(W.Gropius)的下列观念是必要的:“建筑师作为一个协调者,其工作是统一各种与建筑物相关的形式、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个观点不可避免地对建筑功能的研究一步一步地从房屋引向街道,从街道到城镇,最后到更广阔的区域规划。我相信,新的建筑学将驾驭一个比如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我们将逐步地把个别的技术进步结合到一个更为宽广、更为深远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概念中去。”
  建筑学的发展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但当前宜重在“整合”。提倡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这永远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加强业务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从事哲学思维,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能随时扩充知识,与有关专业合作,寻找新的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
  世界充满矛盾,例如全球化与地区化、国际和国家、普遍性与特殊性、灵活性与稳定性……未来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赖于我们善于分析、处理好这些矛盾;一些具体的建筑设计也无不是多种矛盾的交叉,例如规律与自由、艺术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技术与场所、以及趋同与多样……广义建筑学就是在承认这些矛盾的前提下,努力辩证地对其加以处理的尝试。

  4.基本结论:一致百虑 殊途同归

  客观世界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我们无须也不可能求得某个一致的、技术性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冷静思考,则不难得出下列基本结论:
  第一,在纷繁的世界中,探寻一致之点。
  中国成语:“高屋建瓴”“兼容并包”“和则生物”以及中国山水画论“以大观小”等等,这些话内涵不尽一致,但其总的精神都是强调在观察和处理事物要整体思维,综合集成。
  20世纪建筑学的成就史无前例,但是历史地看,只不过是长河之细流。要让新世纪建筑学百川归海,就必须把现有的成就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从时代的高度,发展基本理论,从事更伟大的创造。这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共同追求。
  第二,各循不同的道路,达到共同目标。
  区域差异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建筑学的发展必须探求适合自身条件的蹊径,即所谓的“殊途”。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地共生、可持续发展……
  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同样的道路,但是可以走向共同的未来,即全人类安居乐业,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将广义的建筑学视野、整合的建筑学内容、融贯多学科的方法,作为综合创造的新的起点,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时值世纪之交,我们认识到时代主旋律,捕捉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努力在共同的议题中谋求共识,并在协调的实践中随时加以发展。应当看到,进入下一个世纪只是连续的社会、    进程中的短暂的一刻。今天我们的探索可能还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寄期望于人类在总目标上协调行动的开始,一个在某些方面改弦易辙的伟大的开始。
  21世纪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庄严而沉重,但我们并不望而却步。无论面临着多少疑虑和困难,我们都将信心百倍,不失胆识而又十分审慎地迎接未来,创造未来!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9-3-14 2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  很权威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6 16: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东东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9 16: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感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13: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退厉害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12: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好东东哦,谢谢大大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1: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内容。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2-20 14:42 , Processed in 0.698444 second(s), 4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