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8|回复: 3

[分享]:名家张大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3 02: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br>张大千:<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05.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05.jpg" border=0></a>(1899-1983),四川内江人。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山水、花鸟、无一不精。将工笔与重彩水墨溶为一体,造诣精深。<br><br><b><font size=4>1<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32.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32.jpg" border=0></a><br>   《黃山九龍瀑》<br>紙本水墨小青綠設色立軸   67×180公分   乙亥(1935)十一月<br>大千先生29歲那年(1927年),曾與二兄善孖帶領門人及子侄,初遊黃山。四年後大千第二次去黃山,攜帶當時尚未普及的相機和笨重的玻璃底片,拍了三百多張照片。 <br><br>大千先生此畫以巨松為近景,採用石濤的技法。而全幅山岩上的松樹,由大而小從近處推向遠方,突顯空間的距離感,顯示他了解西洋定點消逝法的透視觀念。為了突顯山石削立陡峭和崚嶒堅挺的質感,他用側筆直皴或斧劈法。 <br><br>從全幅充塞密實的山岩佈局來看,大千巧妙地運雲氣為呼吸,通瀑布為血脈,又在右上方的圓峰處留白,以突出建在巨岩峭壁上的二亭與奇松。在設色方面,除了花青和赭石的淺絳以外,又在適當的山岩上敷以較薄的石青、石綠,使得全畫輝映著色調清俊明快的美感。 <br><br>而他在題語中,暢論黃山派各大家的風格:「漸江得其骨,石濤得其情,瞿山得其變,近人昌言黃山畫史,遂有黃山派,然皆不出此三家戶庭也。」 <br><br>其實是暗指他此畫已兼得黃山的骨與變,而又不失其情,反映出他兼學三家的總成就。比較此一時期大千其他的黃山圖,這一幅顯然是比較嚴謹的經意之作,因為這是他為一位至友「漢卿先生」所繪。「漢卿」是張學良先生的表字,大千一生對他贈畫不斷,交情不言而喻。 </font></b><br><br><b><font size=4>2<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33.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33.jpg" border=0></a><br>   《水月觀音》 <br>紙本水墨淺絳立軸    173×88公分   丁丑(1937)二月十九日<br>在宋元之際,極為流行畫「水月觀音」,然而留存在我國境內的數量並不多,反而在日本存有不少藏品。大千先生赴日留學以後,又幾度往返日本,想必有所接觸。 <br><br>目前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一幅元人《水月觀音》,雖然觀音的姿容與大千此畫並不相同,但是全幅布局,岩石、懸瀑、波浪等,卻都與大千此畫形神相似。可見大千這一類觀音作品,基本上也都有所本。 <br><br>大千先生一生中,重複畫過的這一類大同小異的觀世音像,並不在少數。此畫開臉,顯示了大千在民國初年時期的品味,在下眼皮部分,暈染出淺淺的眼袋,表現一種惺忪慵懶的美感。但自敦煌歸來以後,在線條、設色、開臉和衣紋方面,都明顯受到壁畫技法的影響,風格上產生相當大的差異。 <br><br>觀音,是普受民間敬愛的佛教人物,也是大千一輩人物畫家當時共同的題材之一,如南張北溥的溥心畬先生,也有不少這一類觀世音像的作品。 </font></b><br><br><b><font size=4>3<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38.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38.jpg" border=0></a><br>   《仿唐人吉祥天女》 <br>紙本水墨設色立軸   132×63.9公分    午(1942)上元(西曆3月1日)<br>大千先生在1941年五、六月間,遠赴敦煌的途中,經過安西,即往城南百餘里的榆林窟,作為期五天的觀摩。 <br><br>大千抵達敦煌之後,11月底離開敦煌到西安,為了臨摹壁畫,又再度專程前往榆林窟,大約停留了20天,當時臨了一幅五尺高的五代人所作《吉祥天女像》。 <br><br>後來前往青海西寧寺,除了觀摩青海著名的「塔爾寺」與其壁畫以外,主要是想從喇嘛壁畫師那兒,了解傳統佛教繪畫的技術問題,也順道採買了大批畫布、畫筆、畫紙、膠粉,以及名貴的石青、石綠和硃砂等礦物顏料。此行大千結識了青海省主席馬步芳,請他批准五位喇嘛畫師離境,前往敦煌協助大千的臨摹工作。 <br><br>就在此段期間,大千除了畫一些酬應當地仕紳的畫作以外,他在1942年的上元節根據他在榆林窟所摹的《吉祥天女像》,又另作此畫,寄給在四川的老友張群(岳軍)先生。大千與張群的交往早在1927年已開始,交往至深,他倆長期的友誼,一直維持到1983年大千去世。 <br><br>此幅《吉祥天女》雖以石青、石綠、硃砂和白粉為主色,但由於敷色面積皆不大,顯得簡樸而高華,是比較素雅的設色效果。人物身材比例勻稱豐腴,線條圓渾流轉,衣帶飄逸,作前行回首的姿態,造型生動而肅穆,是大千敦煌中期的一件佳作。  </font></b><br><br><b><font size=4>4<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73.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73.jpg" border=0></a><br>   《臨劉道士湖山清曉圖》 <br>絹本水墨設色立軸   223.5×84公分庚寅   (1950)嘉平月(1951年1月8日-2月5日)<br>1945抗戰勝利,大千到北平搜訪舊跡,在他得到董源《江隄晚景》的同時,又得到一件世傳為巨然的山水。後來經大千仔細研究,他認為這一幅畫並非巨然的,而應該是劉道士的作品。 <br><br>大千在此幅《臨劉道士湖山清曉圖》的長題中,說明了巨然的畫,例如故宮的《秋山問道》,有「礬頭風蒲,苔點散簇」的特點,而此畫全無。而且世傳「劉道士以道士在左,巨然以僧在左」,此畫中有位朱衣道士,大千因而認定為劉道士作品,並且將之定名為《湖山清曉》。這樣的考證工作,已經不是一般畫家份內的事,或能力所及。大千先生實際上也是走在時代前端的美術史家和鑑賞家。 <br><br>《湖山清曉圖》中的雲氣渲染,是《江隄晚景》中所沒有的,而此畫表現技法的獨特之處,是水紋的部分,與《江隄晚景》中規律的鱗紋迥異其趣,不但不作水平的波紋,而是由斜向的曲線紋所組成的。 </font></b><br><br><b><font size=4> 5<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57.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57.jpg" border=0></a>  <br>    《紅葉玉鴉》 <br>紙本設色鏡片   113.5×45.5公分   丁亥(1947)嘉平月(1948年1月11日-2月9日),<br>大千先生畫花鳥,開始時是從新羅、八大、徐渭、陳淳等寫意風格入手,到了1930年代,經由明代的陳洪綬,上追宋人的工筆花鳥,例如滕昌祐、林椿、宋徽宗等。 <br><br>當大千在北平時,常常和畫友于非厂一起去鳥市,觀賞各種鳥類。他在四川青城山居時期,常見到山花異鳥,並且自己養鳥以便日常觀察或寫生。所以從1930年代中期開始,到他病目之前的1950年代初期,是大千先生工筆花鳥的高峰時期,之後他又只畫寫意的花鳥。 <br><br>大千題畫時曾說,「青城山中樟柟漆樹,未秋先紅,璀燦如錦」,指得就此畫中的這種紅葉,是他在青城山居時秋冬間庭院中的實物。枝上棲息的白羽鳥,大千名之為「玉鴉」,有時也稱作「雪鴉」,是大千在青城及成都所蓄養的一種異鳥。 <br><br>這幅《紅葉玉鴉》用筆設色都非常精緻秀雅,而毫無匠氣,足以與古人一爭長短。  </font></b><br><br><b><font size=4> 6  <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47.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47.jpg" border=0></a><br>    《仿唐人控馬圖》 <br>94.5×46.3公分   乙酉(1945)嘉平月(1946年1月3日-2月1日)<br>大千先生這幅《仿唐人控馬圖》,與《明妃出塞圖》作于同時同地,都在北平頤和園。 <br><br>從此畫的風格來看,使人好像看到唐人壁畫一般,是張大千在敦煌面壁鑽研之後,才產生這般濃麗與清雅並俱的風格。 <br><br>畫中描寫一片踞高下望的綠色高原上,一位白衣紅領、唐人冠服的控馬師,向後拉控一匹全身烏黑但有白蹄的雄武駿馬。馬身的烏黑,是用一種不發光的檳榔墨多次暈染而成,有一種濃厚的感覺。馬的前蹄騰空,馬尾激烈地搖動著,人與馬的互動姿態相呼應,畫得極為生動傳神。 <br><br>當大千1960年左右為「畫譜」中動物一節作插圖時,曾將此馬的姿態畫入譜中。 <br><br>張大千的二兄善孖擅長畫各種動物,在養虎畫虎之前,早就精於相馬畫馬。大千早年跟隨他習畫又耳濡目染,因此也精於畫馬。況且大千在甘肅、青海地區時,既有騎馬的機會,又研究中國古代的《相馬經》,所以對唐宋人畫的馬也確實下過苦功,所以對自己畫馬頗有信心。 <br><br>此幅精妙絕倫,堪稱是大千畫馬的代表作。 </font></b><br><br><b><font size=4> 7 <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71.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71.jpg" border=0></a><br>     《大威德佛》 <br>   紙本重彩鏡片   83X49.5公分    無紀年,約庚寅(1950)作<br>大威德佛是佛教密宗一支之菩薩造像,據《西藏新志》記有「喇嘛云佛公佛母祕戲像」,亦即世俗所稱的「歡喜佛」。 <br><br>此畫的佛公有五面十六臂,他的眉心皺起作怒目狀,側像的神情比較平和。獨腿曲立在蓮座上,一腿上縮露出紅色足底。佛公較深的膚色,正好襯托出佛母白晰而豐滿的身材。佛公的雙臂交叉在佛母背後,兩體面對面相擁,而佛公的雙手托著朱色的法器。佛母面目皎好,仰首垂髮,以口唇迎向佛公,左臂環抱佛公頸項,右臂斜舉手持法器。佛母左腿曲立與佛公相疊合,右腿上舉緊勾在佛公的腰際,作相擁歡舞的姿態。 <br><br>佛教學者鄭振煌對「歡喜佛」有深入淺出的解釋:「歡喜佛是西藏密宗借用世俗人從性交所得到的快樂,來表達慈悲與智慧圓融無礙的上樂境界。女性象徵空性智慧,男性象徵慈悲力量。修行到成佛境界,慈悲與智慧完全呈現。」(《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 1998年2月2日)。 <br><br>此畫對稱的圖案式效果,強烈的對比色彩,以及優美精確的線條,是一幅兼具精緻、細膩而又秀雅、富麗的作品。此畫無紀年,大約是1950年大吉嶺時期所作。 </font></b><br><br><b><font size=4> 8 <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84.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84.jpg" border=0></a><br>     《老樹騰猿》 <br>   紙本水墨設色立軸   240.5×122公分    己亥(1959)嘉平月 <br>大千先生在三十多歲時就非常喜歡畫猿,而且臨倣宋代易元吉的作品。<br> <br>畫史記載易元吉:「入萬守山百餘里,以觀猿、狖、獐、鹿之屬,心傳目擊,悉著毫端。又嘗於長沙所居之舍後,開圃鑿池,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多馴養水禽山獸,以伺其動靜游息之態,以資畫筆之思致,故動植物之狀,無出其右者。」(《宣和畫譜》,《圖畫見聞誌》。) <br><br>令大千先生萬分神往,以易元吉為楷模。其實大千的經營園林,又何嘗不是易元吉的翻版?然而易元吉之於猿猴,因為不像大千有轉世傳說的情結,恐怕不至於手拉著、或懷裏抱著猿猴散步,更不可能帶著猿猴去坐飛機了。所以即使稱大千為「今之易元吉」,都還不足以形容大千在畫猿方面的投入與成就。 <br><br>此軸章法,是將黑猿置於深山急澗的一株參天古木上,一臂攀援在粗壯的橫枝後面,正眼注視觀者,另一臂橫向伸出,充分表現長臂猿的特徵。精描細寫黑猿的五官、手足及毛皮,非常生動寫實。而老幹、枯枝、藤石的用筆,粗重灑脫,虎虎生風,與黑猿的細寫,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猿身雖小,仍是觀者注目的焦點。 </font></b><br><br><b><font size=4> 9 <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07.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07.jpg" border=0></a><br>      《瑞士雪山》 <br>   紙本潑彩鏡片    67x92公分    丁未 (1967)<br>這幅作品全畫以色彩為主,雖然這些色彩都是傳統國畫中的顏色,但是整體效果而言,都與傳統的中國畫有較大的距離。在畫法方面,大千拋開用毛筆,不在他完全控制的情形下施於畫面,反而使用半自動的技法,將色彩潑於畫面上,然後控制其流動,使色彩與色彩間產生重疊或暈合,如此將傳統的中國畫線條減至最低的程度。不但造型與組合,以及全畫面並無留白的章法和色彩,都與傳統中國畫大不相同,甚至全畫強調色彩、光影強烈對比的觀念,也是傳統畫中前所未見者。 <br><br>《瑞士雪山》是畫在日本製的金色畫紙上,層層潑彩間,顏色稀薄處透析出泛金的底色,在右上方尚有一兩塊金色的原色,在不同的視角下反映出各種層次的反光。大千在1967至1969年間探索不同的潑彩法,曾經喜用白粉,就如此幅中,他用白粉來表現山頂受光面的積雪和山腰的白雲。在此畫的正上方則稍加類似傳統皴法的筆觸,卻又故意不留筆蹤,類似所謂的「蟲蝕木、屋漏痕」,以示山脊的紋理。右上角的白色、淺藍色和金色與左方的深色,呈現色彩與明暗的強烈對比,因而有陽光自雲隙透射在白雪上的微妙光線變化的感覺。這種美感並不屬於中國的傳統山水,顯然是結合了西方繪畫的影響以及他親身體驗大自然的雙重結果。 </font></b><br><br><b><font size=4> 10 <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95.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95.jpg" border=0></a><br>       《瑞奧道中》 <br>     紙本水墨設色立軸   127×61公分     乙巳(1965)秋 <br>大千先生此畫描繪三面峭壁圍繞的峽谷,有一岩平伸,上面蓋了房舍,二位高士徐行閒話,對岸絕壁不見其頂,有一垂瀑下瀉直入溪澗。全畫山壁及雲氣均以濕墨為主,輔以輪廓及皴法,乾濕之間,渾然天成,隨心所欲而又有筆有墨。 <br><br>此軸外籤畫題名為「瑞奧道中」,題識中並未紀年月,按大千在這一年(1965)秋孟,曾與張目寒等同遊瑞士,此畫應該是作於大千等人遊罷瑞士之後。畫中所繪的景象,雖未指明某地,但按理推測,是根據他此遊所得印象而作成。 <br><br>非常特別的是那些陡峭的人字形屋頂,是歐洲地區下雪較多的國家,為滑洩屋頂積雪而常用的構造,不曾出現於大千畫其他地區的寫景山水中。 <br><br>大千一般的山水,多以明麗的風光為主,然而此幅色調卻深沈陰暗。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在旅遊途中,可能突然遇到天氣的劇變,暴雨來臨之前,烏雲滿布,迅雷震耳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千自覺要拓寬他的表現手法,故意畫出別有一番的意境。由於此畫章法係從實景而來,雖非奇特,但已不是傳統所能束縛。 </font></b><br><br><b><font size=4> 11<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15.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15.jpg" border=0></a><br> 《張大千自畫像與黑虎》 <br>  絹本水墨潑彩立軸   179×96公分   約1969年12月<br>張大千先生的父親喜豢養各種動物,而且最愛狗,曾達到同時養二十幾頭之多。因此張氏兄弟們也喜歡動物,不但經常養狗,甚至還養老虎,以及其他的珍禽異獸。大千在敦煌時偏愛西藏種長毛、體壯的黑狗,友人送了兩隻,大千將帶到成都飼養的,取名為「黑虎」。 <br><br>當大千移居巴西期間,有一次到歐洲旅遊,曾在瑞士買了一頭北歐的體型碩大的聖伯納 狗,空運到巴西。大千作自畫像時,曾以該?}伯納狗為前景,站在主人身邊,而此畫改配黑虎作陪。 <br><br>當時大千的目疾,並不穩定,其視力依治療狀況,以及是否配到適當的眼鏡而有時好時壞。大千作此畫時,顯然視力較好,故此畫中的黑犬,毛髮蓬鬆長短有度,質感逼真,有體積,有重量,尤其頭部的眼鼻嘴額細膩傳神,顯示大千對動物的觀察入微。並且在畫完人像及黑狗以後,特地用當時他畫山水常用的潑墨、潑彩技法,將背景巧作裝飾,主題顯得更為突出。當然也非常可能是在稍後補加的。 </font></b><br><br><b><font size=4>12<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53.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53.jpg" border=0></a><br> 《臨趙孟頫秋林載酒圖》<br> 紙本水墨青綠設色立軸    136×61公分    丁亥(1947)春<br>大千先生此畫作於1947年春天,也在北京的頤和園。之前的一年多期間,他在北平買到不少五代、宋元人的名蹟,使他在敦煌臨摹了大批重彩作品後,再接觸這些正統派名家的卷軸畫,他們工細精謹的筆墨,又成為大千最新的養份。 <br><br>畫上的自題,說明了這是一幅臨本,以青綠為主調,畫面呈現明淨華美,精麗而有士氣的裝飾趣味,正是趙孟頫所傳承的南宋院體畫的風格。在用筆方面,不論山石枝幹、松針夾葉、屋宇舟船、流泉波紋,都非常細秀勁挺。至於畫中的高士三人,他們臉相、性格各不相同。其中一位高士手執拂塵在岸上緩步轉身,神情閑雅,凝目注視舟中動態。舟中有兩位高士對坐著,一位側過臉看二名僕人正在交接酒甕,另一位回首望向艙中的卷軸,而船梢站了一名童子正在撐槁。 <br><br>畫中所有人物的神情、衣著和動作,安排得各如其份,很明確點出此畫的主題,是高士們在明麗的秋光中,正要載酒出遊。</font></b><br><br><b><font size=4>13<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67.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67.jpg" border=0></a><br>   《臨印度畫仕女》 <br>絹本大設色鏡片   99.1×49.5公分   庚寅(1950)夏孟(西曆5月17日-6月14日)<br>大千先生在阿堅達觀畫以外,也遊覽了佛教的名勝。五月初他們一行抵達印度北境與尼泊爾交界的山城:大吉嶺。此地海拔2500公尺,樹木青蔥、山勢磅礡,可以遠眺喜馬拉雅山雪峰,景色幽靜,使大千不禁流連不忍離去,於是一家賃居於此。 <br><br>此畫一看便知帶有印度色彩,但是又與阿堅達石窟的壁畫不同。原來大千是根據一幅約二百年前印度蒙古王朝時期的畫,變化而成的。 <br><br>印度蒙古王朝的畫受到波斯繪畫的影響,兩者在某種程度上,都與中國的青綠工筆畫,頗有相近之處,都比較注重線描,色彩平塗,不重視光影和立體的表現,而且所用的色彩,皆以硃砂、石綠、石青為主。 <br><br>然而大千此畫以其深厚的中國畫基礎所繪之線條,特別是細草等,已經是中國化了。大千對此畫的臨摹興趣,除了吸收異國畫法之外,他所選擇的,幾乎全以胸部健美的美女為主題,這是唐代以後傳統中國仕女畫極少見到的。 <br><br>在大千的畫作中,臨阿堅達壁畫已是少見,而此畫臨的又是波斯風的印度畫,可能更是絕無僅有了。 </font></b><br><br><b><font size=4>14<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96.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96.jpg" border=0></a><br>   《幽谷圖》 <br>269×90公分乙巳   (1965)十有一月朔<br>1965年的秋天,大千先生偕同張目寒及王季遷夫婦同遊瑞士,此行從山川自然中得到不少的啟發,除了前一圖的《瑞奧道中》,及下一幅《愛痕湖》以外,本幅是遊興方酣的寫景作品。 <br><br>此畫一名為《秋山曉色》,畫在長幅的絹上,以潑墨疊彩法再加皴法而成的山水。全畫氣勢高峻雄偉、幽深而神秘,兩邊峻嶺直通幅頂,露出峽谷間一線向陽面的陽光,將山石襯托得突兀崚峋。在杳暗的畫面中央,有一大片明亮、但不知所以的石青色,與山頭及下方的青色相呼應,因而不顯得突兀怪異。全幅既有效地控制了淋漓豐沛的水墨,又在必要處,例如在受光的山壁及遠峰上,加上了適度的傳統皴法,使得此畫在潑墨疊彩以外,尚兼具筆墨之美,傳統與現代獲得妥善的交融。 <br><br>此畫特別強調光線明暗度的強烈對比,為大千其他作品中所少見,而且由於通幅以暗調為主,突然在兩峰之間,漏出一道明亮的空隙,具有非常戲劇性的效果,使全畫的焦點集中在上半幅,充分地發揮了中國畫立軸形式,較適合用於表現崇山高遠的特色。由於大千充分掌握墨與彩的流動,色階的層次極為豐富,製造出高而深的空間感,以及擅於利用頗具現代感的截取構圖,更加強了此畫的高遠效果,突破傳統山水畫的限度,並將之推展至極限,確屬大千此一時期極為出色之作。 </font></b><br><br><b><font size=4>15<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24.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24.jpg" border=0></a><br> 《潑彩朱荷金屏》 <br>泥金絹設色六摺屏風   168×369公分   乙卯(1975)花朝前二日<br><br>這是大千先生潑彩荷花中最大的一件作品,由於是畫在泥金的絹底上,未著色的金底約佔全畫面的一半,與墨色、石青、朱色及不同層次的綠色相映照,特別顯示出輝煌的裝飾效果。 <br><br>這種購自日本的金紙屏風是現成品,其性不吸水墨,而且易於積澱流動,所以作畫時不能豎立,必須平放,但又不能如畫紙一般,可以舒捲收放或下垂於桌邊,又不能平舖地上,站在紙上揮灑。身材本就低矮的大千先生,即使盡力伸長手臂,也只能達到畫面的中上端,大約四尺高的位置,所以權宜之計,只有站在屏風的另一端,倒反或側身來畫,完全得依賴他熟練的技法和巧思了。而此畫用筆的渾厚老成,自有特色,與早期的作品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此屏特別注重全畫的氣氛和章法位置。比起其他的荷花作品,益發突顯此畫中每一葉、每一花的不同筆勢。 <br><br>至於朱砂色的荷花,世間未必真有,但是大千自敦煌歸來後,一直喜作此富麗之相。</font></b><br><br><b><font size=4>16<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30.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30.jpg" border=0></a><br> 《山高水長》<br> 紙本青綠潑墨立軸   192.9×122.5公分    1976 夏<br>此幅畫面中央,潑墨疊彩翠綠斑然,有一高聳突兀的主峰,矗立雲表,具有一柱擎天的氣勢。旁加皴紋,勾出懸崖峭壁,山中屋舍儼然,山頂的叢樹中還有樓宇。主峰兩側奇峰平崗,上方湖天渺茫,風帆隱現,遠山朦朧,顯得意境渺遠。在畫幅下端,畫了二株直立的巨柏,象徵祝賀常用的「松柏常青」-長壽之意。左下角的橋通向外界,使得這神仙境界的洞天福地,不至於孤立於人間,而仍然是可以觀、可以遊、可以居之地。 <br><br>大千先生命題此畫的《山高水長》,源自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對人品高潔之譬喻,原文是:「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br><br>實際上,也可以此四句來解讀此畫的結構和內容。大千作此畫的動機很單純,只是為了要慶賀他尊敬的老友張群(岳軍)的「八旬晉八華誕」。</font></b> <br><br><b><font size=4> 17<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31.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31.jpg" border=0></a><br>       《潑彩荷花》<br>   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68.6×134.6公分    戊子(1978)夏<br>根據張大千先生自題的年款,此畫是民國六十七年「長夏逭暑雙溪寫此」。大千喜用「逭暑」一詞,發音同「換」,是逃暑、避暑的意思。 <br><br>此時大千一家已遷入「摩耶精舍」,園地的面積當然遠不及巴西的「八德園」,雖然也鑿了魚池水塘,但是尺寸不足以養荷,所以荷花只能培養在六只大缸裡。所幸因為有植物園專家的協助,倒也缸缸都葉茂花開。 <br><br>大千在長夏暑熱之中,想來是十分懷念他在「八德園」內蓮葉田田的荷塘。此幅以潑墨、潑彩完成的荷花圖,大筆畫荷葉,筆酣墨飽,與早年的乾筆法頗為不同。而且在荷花及花苞勾好之後,又以各種淺色渲染在葉隙花後,襯托出純淨的白荷,製造荷塘的空間氣圍。最後大千用濃墨勾提花瓣尖端,再稍稍點上紅色,及精細地點劃花蕊,與藍綠的葉叢兩相映照之下,就格外顯得靈動活脫。  </font></b><br><br><b><font size=4>18<br><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40.jpg"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p140.jpg" border=0></a><br>《喬木芳暉》 <br>紙本水墨設色鏡片   177×61公分   壬戌(1982)十月 <br>「喬木芳暉」或「喬木高士」都是大千先生常畫的題材,中年時偶一為之,至老年漸漸多畫,在台灣時期更是所作不少。 <br><br>所謂「喬木芳暉」,是根據大千題畫句中的末二句而來,而這「少有道氣,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四句,是大千非常喜歡用來題畫的詞句,卻絕少標明出處。原來此四句出於唐代詩論家司空圖(字表聖,837-908)的名著《詩品》,以「人品論」作為詩品的依據,將諸詩品類分作二十四品,此四句出自「超詣」這一品。 <br><br>原文文意道家思想的氣息極為濃厚,旨在回歸自然,不屑與俗世俗人為伍。大千所以對此情有獨鍾,就像中國史上許多士大夫或文人,雖遵循儒家的入世思想,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更嚮往老莊式的道家出世思想,這種隱伏於內心深處的意識,愈趨晚年愈浮現出來。大千在作此畫前後這幾年中,此類畫境出現頻率漸增,多少也反映了他晚年的心境。 <br><br>細觀此畫老樹蒼鬱,青綠蓊翠,芳草如茵,不愧為「別出手眼」之類。所畫高士不作平常側面蛋形面孔老套,而畫出相貌靄然的七分面,雙眼向上斜挑,高額短鬚,氣質溫煦清秀,頗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風範,誠然是一名「有道氣」的高士。 </font></b></FONT><br>


<a href="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 >張大千先生百年紀念展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sight/dachian</a>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发表于 2003-5-3 1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的就是好。但觉得古画的颜色不丰富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3 12: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3 15: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cjt7777 发布
[B]好图 [/B]

我怎么没看见图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1-24 05:50 , Processed in 0.192401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