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028
- 积分
- 414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5-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发表于 2004-10-25 23: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6.7 石灰桩法
6.7.1 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下的粘性土、粉土、松散粉细砂、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或饱和黄土等地基及基础周围土体的加固。
对重要工程或地质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地区,施工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6.7.2 石灰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石灰桩是由生石灰和粉煤灰(火山灰或其他掺合料)组成。采用的生石灰其氧化钙含量不得低于70%,含粉量不得超过10%,含水量不得大于5%,最大块径不得大于50mm。粉煤灰应采用Ⅰ、Ⅱ级灰。
2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石灰桩可选用不同配比。常用配比(体积比)为生石灰与粉煤灰之比为1:1、1:5或1:2。为提高桩身强度亦可掺入一定量的水泥、砂或石屑。
3 石灰桩桩径主要取决于成孔机具。桩距宜为2.5-3.5倍桩径,可按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地基处理的范围应比基础的宽度加宽1-2排桩,且不小于加固深度的一半。桩长由加固目的和地基土质等条件决定。
6.8 注浆加固法
6.8.1 注浆加固法适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加固。一般用于防渗堵漏、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模量以及控制地层沉降等。
注浆设计前宜进行室内浆液配比试验和现场注浆试验,以确定设计参数和检验施工方法及设备。也可参考当地类似工程的经验确定设计参数。
6.8.2 注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软弱土处理,可选用以水泥为主剂的浆液,也可选用水泥和水玻璃的双液型混合浆液。在有地下水流动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单液水泥浆液。
2 注浆孔间距可取1.0-2.0m,并应能使被加固土体在平面和深度范围内连成一个整体。
3 浆液的初凝时间应根据地基土质条件和注浆目的确定。在砂土地基中,浆液的初凝时间宜为5-20min;在粘性土地基中,宜为1-2h。
4 注浆量和注浆有效范围应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在粘性土地基中,浆液注入率宜为15%-20%。注浆点上的覆盖土厚度应大于2m。
5 对劈裂注浆的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选用0.2-0.5MPa;在粘性土中,宜选用0.2-0.3MPa。对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坍落度宜为25-75mm,注浆压力为1-7MPa。当坍落度较小时,注浆压力可取上限值。当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应小于1MPa。
6.8.3 注浆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场地应预先平整,并沿钻孔位置开挖沟槽和集水坑。
2 注浆施工时,宜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仪,并应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 注浆孔的孔径宜为70-110mm,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
4 花管注浆法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
2)钻孔或采用振动法将花管置入士层;
3)当采用钻孔法时,应从钻杆内注入封闭泥浆,然后插入孔径为50mm的金属花管。
4)待封闭泥浆凝固后,移动花管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进行注浆。
5 压密注浆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
2)钻孔或采用振动法将金属注浆管压入土层;
3)当采用钻孔法时,应从钻杆内注入封闭泥浆,然后插入孔径为50mm的金属注浆管;
4)待封闭泥浆凝固后,捅去注浆管的活络堵头,然后提升注浆管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对地层注入水泥-砂浆液或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
6 封闭泥浆7d立方体试块(边长为7.07cm)的抗压强度应为0.3-0.5MPa,浆液粘度应为80-90s。
7 浆液宜用425号或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8 注浆时可掺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掺入量可为水泥重量的20%-50%。
9 根据工程需要,可在浆液拌制时加入速凝剂、减水剂和防析水剂。
10 注浆用水不得采用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工业废水。
11 水泥浆的水灰比可取0.6-2.0,常用的水灰比为1.0 。
12 注浆的流量可取7-10L/min,对充填型注浆流量不宜大于20L/min。
13 当用花管注浆和带有活堵头的金属管注浆时每次上拔或下钻高度宜为0.5m。
14 浆体应经过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后才能开始压注,并应在注浆过程中不停缓慢搅拌,搅拌时间应小于浆液初凝时间。浆液在泵送前应经过筛网过滤。
15 日平均温度低于5℃或最低温度低于-3℃的条件下注浆时,应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保证浆液不冻结。
16 水温不得超过30-35℃;并不得将盛浆桶和注浆管路在注浆体静止状态暴露于阳光下,防止浆液凝固。
17 注浆顺序应按跳孔间隔注浆方式进行,并宜采用先外围后内部的注浆施工方法。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应从水头高的一端开始注浆。
18 对渗透系数相同的土层,首先应注浆封顶,然后由下向上进行注浆,防止浆液上冒。如土层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则应自下向上注浆。对互层地层,首先应对渗透性或孔隙率大的地层进行注浆。
19 当既有建筑地基进行注浆加固时,应对既有建筑及其邻近建筑、地下管线和地面的沉降、倾斜、位移和裂缝进行监测。并应采用多孔间隔注浆和缩短浆液凝固时间等措施,减少既有建筑基础因注浆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