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8|回复: 0

[分享]:第三节 城市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6 2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第三节 城市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研究世界城市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及水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侧面和重点进行了定义: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非农产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集中、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和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社会组织中,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以及社区结构和空间形态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城市化还应包括原有市区的结构重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由于城市化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要完整准确地衡量其水平和程度并不容易,一般通过主要(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来确定。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简明而易于统计的若干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目前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计算公式为:
   PU=U/P
   式中 PU——城市化水平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由于不同国家对城市、城镇人口的定义不同,该指标的可比性存在一定局限性,同时,单纯用人口统计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相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发展水平。这种方法涉及指标多,针对性强,但资料收集困难,通用性和可比性差,多用于个别案例的研究。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自工业革命在英国发源后,工业化浪潮迅速席卷了欧美甚至世界各国,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时代迈入工业时代,从乡村化时代迈入城市化时代,城市化成为一种广泛而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综观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且呈持续加速的趋势
   从城市起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是非常缓慢的,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5.1%。以19世纪工业化浪潮为发端,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表1-3-1)。   
   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70%,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人口比重由1800年的5.1提高到13.3%;20世纪的前5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2%,城市人口增长了230%,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到29%;20世纪50~8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了75%,城市人口增长了150%,到1980年城市人口比重接近40%。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3.5倍,城市人口却增长了35倍多,而且从发展速度看,呈现不断加速的态势。
(二)以20世纪中叶为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欧洲作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发源地,最早发展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1800年世界有65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21个在欧洲,到1900年世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增加到301个,欧洲却占了148个,其中英国在185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的国家。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20世纪初美洲的成城市化发展具有更高的速度。到1925年前后,世界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达到了高潮。从1800年~1925年,世界发达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27.9%上升到36.7%,而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由40%上升到71.2%,城市化水平从7.3%上升到39.9%。
   世界欠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1925年其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数63.3%,但城市人口仅占28.8%,1800年~1925年城市化水平仅从4.3%上升到9.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突然加速,在1925年~1980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甚至超过4%,1975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数超过了发达地区。但由于欠发达地区人口基数大,所以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发达地区,到1980年城市化水平只有30%左右。
(三)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且在现代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20世纪以来,大城市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以1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来看,1950年为56.34%,1960年为59.01%,1970年为61.51%,1975年已达到62.25%而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等级越高,人口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世界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部分大城市经过地域空间的不断扩展,形成了以一个或若干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城市化地区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每个这样的大都市区的人口数一般多达几百万甚至一千多万,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许多大都市区还沿交通走廊相连,形成影响力巨大的总人口在几千万以上的大都市带(Megalipolis)。
三、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城市化过程曲线(图1-3-1)   
   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阶段不一致,但从中还是可以发现城市化过程的普遍规律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Northam)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后,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将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将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呈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化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比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增长到30%左右。
   城市化中期阶段,工业化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技术进步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60%或以上。
   城市化后期阶段,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出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城乡差别越来越小。
   城市化发展过程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有序地转入下一个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一样,除非特殊的历史或经济因素的出现,城市化发展过程一般是不可逆转和跳跃的。
(二)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由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初级农产品的需求会相对减少,而对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会不断提高,这就产生了需求结构的转型,变化了的需求结构必然带动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相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大规模的转移,由此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口和资本由分散的无序状态变为高度集中的有序状态,使生产要素得以合理组织、先进技术得以大规模采用、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这样,城市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远远超过农村,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根据有关统计,大体可以印证上述结论。我们把1989年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按城市化水平从低到高排列分组,则各组的人均GNP亦呈现出同样的由低到高的变化顺序,即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0%以下、30%~50%、50%~70%、70%以上,人均GNP分别为1000美元以下、1000~3000美元、3000~7000美元、7000美元以上。
(三)城市化与社会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城市既聚集了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也聚集了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各项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发生积极的变化。从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化社会的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规模有较大的增长,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薄弱的基础开始,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表1-3-2)。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较为缓慢,特别是前30年。1950~1980年期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每年大约上升0.36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平均只有0.13百分点,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有差距。
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明显。
   中国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很大,按其特点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中国很快进入了“一五”计划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采取了“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大大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到1957年底,城镇人口达到9949万人,城市化水平上升到15.4%,发展速度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阶段:1958~1965年的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开始,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导致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估计在1958~1960年中,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到2000~3000万人,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9.8%,呈现出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市化”现象。从1960年开始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国家在1961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采取了压缩基本建设、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等一系列措施,动员大批城镇过剩人口返回农村。从1961年到1964年,减少的城镇人口达到2600万人,城市化水平降至14%。
   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不前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文革”时期,由于推行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大小三线的建设,全国范围内再次出现城镇人口倒流现象,估计总数亦达到2000~30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在1971年达到最低12.1%,以后的许多年一直在12%左右徘徊。
   第四阶段:1978年以后的迅速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改革开放和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等方针的执行,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阶段。从1980年至今,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由前30年的1.97%上升到2.74%。到2000年末,全国设市城市已达到663个,建制镇19000个,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达到4.56亿,城市化水平为36%。
3、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比较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区内部城镇人口的分布也不平衡。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展望
   从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看,中国城市化刚步入加速发展时期,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有两点应该形成共识:一是不能走一些国家错误的道路,即大量农村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墨西哥城、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城市;二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是城市化的压力,也是城市化的动力,中国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这些经验为今后中国小城镇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我国政府于1996年6月在向联合国和世界各过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中提出,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左右(这已经实现),2010年将达到45%左右。 *-*5 *-*5 *-*5 *-*5 *-*5 *-*5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5-11 03:42 , Processed in 0.370151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