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37280
- 积分
- 0
- 精华
- 贡献
-
- 威望
-
- 活跃度
-
- D豆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10-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总计70分]
1、对于严寒地区的住宅朝向,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
A.寒冷地区的住宅朝向应争取南向
B.寒冷地区的住宅应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C.东西向住宅,可设置小天井,加大建筑进深等方式
D.东西向住宅多采用长外廊,或在东西向内楼梯的平面组合基础上,将辅助房间全部集中在单元的内部
2、关于建筑模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
B.基本模数应为50mm
C.当采用1.5m以上的尺寸时要用扩大模数
D.分模数则用材料厚度、直径、建筑缝隙、建筑生产的公偏差
3、根据生产中的关系,全面考虑,综合解决,使各功能单元之间互相匹配,其原则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据功能单元前后工艺流程要求
B.依据物料与人员流动特点,合理确定道路断面与其他技术要求
C.依据功能单元相连最大损耗的原则
D.依据功能单元的环境要求与环境区别对待
4、直接影响场地设计总体布局的自然环境条件有( )。
A.当地气象条件
B.当地地形地貌条件
C.当地工程地质条件
D.当地的气象、地形和地貌、工程地质等条件
5、建筑布局即建筑平面总体布局,要确定建筑的朝向与间距,其中建筑朝向受( )方面的影响。
A.日照影响、通风影响、道路走向
B.日照影响和通风影响
C.道路走向
D.日照影响
6、电影院、剧场、文化娱乐中心、会堂、博览建筑物、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在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时,应同时满足以下部分规定,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地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其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
B.基地至少有四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
C.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D.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度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决定
7、关于纵墙向承重体系的特点,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板-梁-纵墙-基础-地基
B.荷载的主要传递路线是:板-横墙-基础-地基
C.这种承重体系,楼盖做法比较简单,施工比较方便,材料用量较少,但墙体材料用量相对较多
D.墙和柱都是主要构件,由于取消了承重内墙,由柱代替,在使用上有较大的空间,而不增加梁的跨度
8、网架结构定义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网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由许多杆件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网状结构
B.网架结构具有各向受力的性能
C.网架结构是静定空间组成
D.网架不同于一般平面桁架的受力状态
9、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有( )。
A.圣索菲亚大教堂
B.巴黎圣母院
C.巴黎卢浮宫东廊
D.凡尔赛宫花园
10、空间是指( )。
A.由点、线、面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
B.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
C.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概念
D.一个地方所占据的体积
11、停车场(库)的规划设计要求是( )。
A.对于多层车库,其进出口应分开设置,并设置有限速、禁止任意停车、鸣笛等日夜显示的交通标志和照明、消防以及排除有害气体的设施
B.布局简单整齐,交通路线明确,占地面积小,且经济实用
C.布局简单整齐,交通路线明确,上下行坡度干扰少,速度较快
D.对于直坡道式停车库要求布局简单整齐,交通路线明确,且单位停车占用面积较少
12、车道宽度取决于( )。
A.通行车辆车身宽度
B.车辆行驶中横向的必要安全距离
C.路幅宽度
D.通行车辆本身宽度和车辆行驶中横向的必要安全距离
13、下列对平面道路交叉口的改善不合理的是( )。
A.错口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B.正交叉改善为斜角交叉
C.多路交叉改善为十字交叉
D.合并次要道路,再与主要交通道路相交
14、下列关于城市水源的说法,有错误的是( )。
A.城市水源是指可供城市利用的水资源,即城市可利用的河流、湖泊的地表水,逐年可以恢复的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可回用的污水等
B.城市给水水源选择影响到城市总体布局和给水排工程布置,应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
C.水源选择也应考虑防护和管理的要求,避免水源枯竭和水质污染
D.对于大城市而言,为保证供水安全,应有远期备用水源或结合远期发展设两个以上取水口
15、地下取水构筑物的位置选择与水文地质条件、用水需求、规划期限、城市布局等有关,在选择时应考虑( )情况。
①尽量能靠近主要的用水地区;②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地下径流上游,取水井尽可能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布置;③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靠近主流;④取水点有良好的布置与给水系统的总体布局相统一,力求降低取、输水电耗和取水井及输水管的造价;⑤取水点有良好的水文、工程地质、卫生防护条件,以便于开发、施工和管理;⑥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⑦取水点要求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应设于补给条件好、渗透性强、卫生环境良好的地段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⑦
16、城市给水设施有( )。
A.水塔、导水管
B.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
C.取水工程、送水工程
D.泵站、过滤消毒设施、水管等
17、排水体制可分为( )。
A.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
B.合流制、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
C.分流制、合流制
D.A和B
18、结合具体条件确定雨水管渠采用明渠或暗道的方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般在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暗管排雨水
B.在效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降低造价
C.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湖水面和洼地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降低沟渠计流量
D.在受到埋深和出口深度限制的地区,可以用盖板明渠排除雨水
19、规划电网布置平面图表示( )。
A.详细规范范围内送、配电线路的走向、位置、敷设方式,变压配电站室分布,电源进出线回数与电压等级,道路照明线路和路灯位置等
B.变压与电站分布,电源进出线回数、线路走向、电压及敷设方式
C.电源、高压变电站位置和容量、高压网络布局和线路走向、敷设方式、电压等级、高压走廊用地范围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0、变电所的等级按( )确定。
A.进线电压
B.出线电压
C.负荷
D.用电量
21、下列关于开闭所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闭所是指城市内向用户供电的10kV变电所
B.开闭所是为了节省10kV电力线路出线走廊宽度,在城市内向各10kV配电所供电的设施,其进线电压为10kV
C.10kV开闭所宜与配电所合设
D.开闭所与配电所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
22、城市供电工程系统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
A.预测城市供电负荷、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B.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C.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
D.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及A、B的综合
23、城市供电工程系统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
A.预测城市供电负荷,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B.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C.预测分区供电负荷,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选择分区变、配电容量和数量,进行高压配电网划布局
D.计算用电负荷,选择和布局规划范围内变配电站,规划设计10kv电网,规划设计低压电网,进行造价估算
24、对于燃气的生产储存设施来说,与其规模密切相关的要素不包括( )。
A.用地大小
B.燃气种类
C.投资
D.防护要求
25、下列关于地下敷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下敷设分为有沟和无沟两种敷设方式
B.有沟敷设又分为通行地沟和不通行地沟两种
C.地沟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管道不受外力和水的侵袭,保护管道的保温结构,并使管道能自然地热胀冷缩
D.地沟的常用防水措施是在地沟外壁敷以防水层
26、下列不符合邮政局所选址要求的是( )。
A.局址应交通便利,运输邮件车辆易于出入
B.局址应有较平坦地形,地质良好
C.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D.不应设在闹市区、大型工矿企业所在地
27、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
A.固体废弃物处理是使固体废物发生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变化过程
B.集中废物处置是解决固体废物的最终宗旨
C.固体废物只是一定意义的废弃物,可以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应看作二次资源
D.固体废物处理的总原则应先考虑加速物质循环,后考虑减量化、资源化
28、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应( )。
A.遵循综合考虑、统筹安排的方针
B.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方针
C.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方针
D.遵循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方针
29、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可将遥感划分为( )。
①航天遥感;②海洋遥感;③航空遥感;④地质遥感;⑤地面遥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30、( )的同心圆城市理论是根据该原理得出的最有名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型之一。
A.B·W·亚当斯
B.B·W·贝克汉姆
C.B·W·伯吉斯
D.B·W·辛吉斯
31、企业集中在一起以获得聚集经济的好处,高收入居民选定在最好的放射型通道上,而具体条件的制约促使娱乐设施定位在( )内。
A.放射型区域
B.其他扇形区
C.其他圆形区
D.其他椭圆形区域
32、下列属于城市化研究的是( )。
A.城市化职能分类
B.城市化形态分类
C.城市化动力机制
D.大都市带的形成
33、为了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纳克斯主张均衡发展的策略,下列对其策略表达正确的是( )。
①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避免恶性循环的发生;②工农协调,社会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和鼓励多部门的发展,诱发许多关联性生产,使各产业间互相购买彼此的产品和劳务,并且在空间上建立许多据点,凭借便捷的交通联系,导致国家在空间上呈现活跃的景象;③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使国内需求扩大,诱发投资、扩大和生产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34、人文生态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
A.人和机构组织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B.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的形态
C.不同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活动中的竞争结果
D.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
35、关于城市生态过程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过程,称为“城市生态过程”
B.对空间位置进行竞争的结果是使相类似的人或职能机构聚集到一个特定的区域。人和机构分别并入与自己同质的地区,这些地区彼此分离,这样一种变化过程叫作隔离
C.聚集和离散都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和机构的密度来衡量
D.集中是指一种在既定区域内的同一类型人口和机构的数量增多的趋势
36、拟定调查提纲是一个把调查内容条理化、具体化的过程。其功能是指为了说明概念、进而检验假设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调查提纲有粗有细,较细的调查提纲可为( )打下较好的基础。拟定调查提纲要求做到以下几点:围绕调查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拟定提纲;提纲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各个方面;提纲要体现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A.决定研究的方式
B.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
C.制定调查表
D.试验研究
37、生态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来源于( )。
A.动物学
B.植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物学
38、在寒冷地区,住宅设计的一个主要矛盾是( )问题。
A.采光与通风
B.采光与开窗
C.建筑的防寒
D.通风与开窗
39、12层及其以上的单元式住宅的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其面积( )。
A.不应小于3.0m2
B.不应小于4.5m2
C.不应小于6.0m2
D.不应小于7.5m2
40、一般1:10见地形图上常用等高距为( )。
A.0.01m
B.0.1m
C.0.5m
D.1m
41、北京故宫遵循“三朝五门”周札之制,这“三朝五门”的五门是指( )。
A.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B.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神武门
C.大前门、大清门、天安门、太和门、神武门。
D.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42、颐和园中东端的“谐趣园”,是仿( )手法建成的园中之园。
A.苏州留园
B.无锡寄畅园
C.北海静心斋
D.承德避暑山庄
43、《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城市盛景是以( )城市为原型的。
A.秦咸阳
B.唐长安
C.北宋东京
D.元大都
44、战后新建筑流派中表现派代表人物是( )。
A.塔特林
B.马来维奇
C.门德尔松
D.里特维德
45、平原地区城市道路机动车最大纵坡宜控制在( )以下,最小纵坡应大于或等于( )。
A.2.5%;0.5%
B.2.5%;0.6%
C.5%;0.5%
D.6%;0.6%
46、城市道路横断面是由( )等部分组成。
A.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B.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
C.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地
D.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道路交通设施
47、一般来讲,城市道路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 )倍。
A.5~8
B.8~10
C.10~20
D.15~30
48、城市次干路交叉口转角半径一般为( )m。
A.15~25
B.8~10
C.5~8
D.3~5
49、用地最为节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最少的是以下( )停车库。
A.直坡式停车库
B.错层式停车库
C.螺旋坡道式停车库
D.斜楼板式停车库
50、取水口位置距码头边缘至少( )m。
A.1000
B.200
C.100
D.10
51、编制新兴城市总体规划中电力规划时,可选用( )指标。
A.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
B.单项建设用电负荷密度指标
C.分类综合用电指标
D.城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
52、热电厂附近的堆放灰渣场地大小按( )排灰量考虑。
A.2年
B.5年
C.8年
D.10~15年
53、用户超过5万户的城市移动电话网,应采用( )。
A.大区制
B.中区制
C.小区制
D.无规定
54、下列各环节中,( )在整个垃圾处理系统中费用最高。
A.生活垃圾的收处
B.生活垃圾的处置
C.生活垃圾的分类
D.生活垃圾的利用
5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特大桥,其防洪目标应达到( )。
A.300年一遇
B.250年一遇
C.200年一遇
D.100年一遇
56、台地的长边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台地高度宜在( )m或以其倍数递增。
A.0.5~1.0
B.1.0~1.5
C.1.5~2.0
D.1.5~3.0
57、CAD与GIS相比,其主要区别是:CAD( )。
A.工程设计方面功能薄弱
B.不适合空间查询、空间分析
C.空间分析功能强
D.图形功能弱
58、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A.向心型和离心型
B.景观型与职能型
C.外延型和飞地型
D.直接型和间接型
59、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 )。
A.人口比例指标
B.土地利用指标
C.复合指标法
D.人口中位数指标
60、进入20世纪50年代,城市职能分类开始探索用( )作为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
A.人为确定的数量指标
B.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的数量指标
C.劳动力结构的资料
D.B/N比
61、(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A.首位分布
B.位序--规模法则
C.首位度
D.城市金字塔
62、城市土地利用的行为学理论是由(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A.查普林
B.哈里斯
C.厄尔曼
D.霍伊特
63、空间扩散和空间相互作用概念( )。
A.基本相同
B.完全一致
C.联系密切
D.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
64、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 )的理论。
A.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
B.城市规模分布
C.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D.城市职能研究
65、在社会上,( )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
A.社会分层
B.社会隔离
C.居住隔离
D.邻里单位
66、出生率( ),人口老龄化进展( )。
A.越低;越慢
B.越低;越快
C.提高;越快
D.越高;不变
67、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自然环境所构成,以下( )种表述是正确的。
A.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微生物
B.生产者是人,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绿色植物
C.生产者是动物,消费者是绿色植物,还原者是微生物
D.生产者是微生物,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绿色植物
68、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物质生产实际是( )的体现。
A.城市文化功能
B.城市经济功能
C.城市 功能
D.城市社会功能
69、城市人口容量是城市环境容量的内容之一,下列表达中( )项有误。
A.城市人口容量会随着人类掌握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减少
B.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规模相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人口容量
C.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开发会影响城市人口容量
D.为保证城市居民较高的生活质量,城市人口容量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70、灰化垃圾后的残灰为废物原体积的( )以下。
A.20%
B.10%
C.5%
D.2%
二、多选题[共30题,每题1分,总计30分]
71、北京四合院反映封建宗法制度的布局特征是( )。
A.以院为核心
B.中轴对称
C.内外有别
D.尊卑有序
72、以下各项叙述( )项是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性。
A.全部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B.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形式
C.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为框架式
D.用独立的飞扶壁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侧推力
73、后现代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
A.文脉主义
B.引喻主义
C.象征主义
D.装饰主义
74、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的用地能提供下列( )项用地。
A.七层住宅
B.公共绿化
C.停车场
D.公共报亭
75、城市道路平曲线上的路面加宽的原因包括下列( )。
A.汽车在曲线段上行驶时,所占有的行车部分宽度要比直线路段大
B.保持车辆进行曲线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C.保证汽车在转弯中不侵占相邻车道
D.加大路面对车轮的横向摩擦力
76、下列四项内容中,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详细规划内容的是( )。
A.布局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B.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
C.选择管材
D.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77、在城市排水区界限内,应根据( )划分排水流域。
A.地形
B.竖向规划
C.用地性质
D.人群活动规模
78、下面哪些是矢量模型的优点( )。
A.数据量小
B.位置精度高
C.数据结构简单
D.相互叠合很方便
79、下面( )属于GIS的网络分析功能。
A.计算公共设施的供需负荷
B.计算不规则地形的设计填挖方
C.沿着交通线路、市政管线分配点状服务设施的资源
D.分析管线穿越地块的问题
80、环境污染遥感调查常用的技术手段是( )。
A.陆地卫星
B.摄影
C.探测
D.扫描
81、下面( )是公共物品。
A.城市道路和广场
B.城市管理
C.可收费的城市基础设施
D.城市社会治安
82、下面关于职能型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职能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
B.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
C.职能型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
D.职能型城市化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
83、下面( )情况下,B/N比可能较小。
A.地方性中心
B.城市专业化程度提高
C.城市发展历史长
D.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
84、下面关于城市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B.城市性质等同于城市职能
C.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D.城市性质关注所有的城市职能
85、下面关于中心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心地是一定地域的中心,为向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的居民提供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B.中心地可划作不同等级
C.高级中心地提供少量高级的商品和服务
D.低级中心地只能提供少量的、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86、下面关于城镇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体系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B.城镇体系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C.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是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城镇的规模、空间分布、相互作用以及体系内的生长点(指发展最快的城镇)位置
D.城镇体系规划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
87、下面关于社区服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
B.社区发展的状况取决于城市规划师的素质
C.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到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D.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服务,不包括老年人服务系列
88、下面关于城市社区管理说法正确的是( )。
A.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人这个中心
B.城市社区管理与一般的城市管理一样
C.城市社区管理与一般的城市管理不同
D.城市社区管理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
8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B.功能相同的群落,其物种组成也是相同的
C.群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
D.生态系统的边界有的是比较明确的,有的则是模糊的、人为的
90、生态学是( )。
A.研究植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研究植物、动物相对于自然与生物环境关系的科学
C.研究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D.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91、关于城市生态位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或任何一种人类生境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
B.城市生态位可以分为资源利用生态位、生产条件生态位、环境质量生态位、生活水平生态位四大类
C.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D.城市生态位比生物生态位要窄
92、关于城市生态系统所具有人工化的营养结构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人类,消费者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消费活动
B.城市生态系统不但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的比例关系,而且改变了营养关系
C.在食物输入、加工、传送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主要作用
D.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是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
93、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主要包括( )。
A.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B.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C.科学利用大气自净规律
D.选择合理气源
94、场地设计中防震措施包括( )。
A.考虑防火、防爆、防有毒气体扩散措施
B.建筑物间距适当放宽
C.道路最好修成刚性混凝土路面
D.架空管道和管道与设备连接处或穿墙体处,既要连接牢固以防滑落,又要采用软接触以防管道折断
E.建筑设计中进行抗震设防
95、高速公路横断面是由以下( )部分组成。
A.车行道
B.非机动车道
C.人行道
D.中央带
E.路肩
96、下面( )属于城市中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负效果。
A.由于机场的噪声污染,使得机场周围的房地产贬值
B.城市道路的拓展带来沿道路两边的发展
C.绿地广场的建设导致其周边房地产的升值和热销
D.工厂由于“三废”排放不合标准,污染了大片区域及水体
E.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尽可能提高建筑容积率,使房屋的日照和通风受到阻碍
97、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通常手段包括( )。
A.提高土地公有比例
B.降低土地公有比例
C.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D.制定各种税收政策
E.进行土地估价
98、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是( )。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梯度扩散
D.点轴扩散
E.重新区位扩散
99、城市交通容量受( )影响。
A.城市道路网形状
B.城市道路面积
C.出车率
D.机动车型
E.出行时间
100、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深度应不包括( )。
A.确定城市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设防标准
B.制定防灾对策与措施
C.确定地下防空建筑的规模和数量等
D.布置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
E.确定规划范围内的防洪堤标高、排涝泵站位置等
F.组织防灾生命线系统
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东西向住宅可以采取短内廊式,或在东西向内楼梯的平面组合基础上,将辅助房间全部集中在单元内部。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8:严寒地区住宅;
主要解决建筑防寒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外墙面的长度,并控制每户所占外墙面积。
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第2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模数是建筑中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也是建筑设计、构配件生产和建筑施工中互相协调的增值单位。根据我国《建筑统一模数制》中的规定,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基本模数应为100mm。在建筑设计中,当采用1.5m以上的尺寸时要用扩大模数,分模数则用于材料厚度、直径、建筑缝隙、建筑生产的公偏差。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37:工业化住宅;
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组合管理科学化。可采用模数分格法;定参数,基本块组合法;模数构件法。
第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C应为依据功能单元相连最小损耗的原则。还有一条为“依据功能单元发展可能与需求原则。”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36: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中的功能组织;
1.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与其他类型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区别
2.总平面设计中的功能单元
3.功能单元前后工艺流程要求
4.生产流程组织与布置的基本类型
第4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A、B和C三项都能直接影响场地设计的总体布局,所以必须包含三项而选D。
第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虽然道路走向是影响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但日照和通风同样是影响其朝向的因素之一。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9:建筑布局;
1.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就是确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流程、使用的先后顺序、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序等要求来确定,要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场地形状,合理使用土地。
2.建筑间距
影响建筑间距确定的主要因素有:日照、通风、防火、防噪、卫生和通行通道、工程设施布置、抗震要求。要求查阅《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划》及《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3.建筑布局方式
(1)与场地的地形起伏、形状取得适宜的关系;
(2)要充分结合总体的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组织;
(3)具有建筑形体组合的整体观念,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4)注意建筑组群的性格特点要求;
(5)注意运用对比和谐手法。
建筑布局的方式从形体组合的关系上分有集中式、分散式和组群式;从组合手法来分;有规整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4.外部空间设计
(1)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2)外部空间的处理手法分别有:对比与变化、渗透与层次、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空间序列等。
第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基地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出口。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8:建筑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
电影院、剧场、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邻接城市道路,其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通道出口通向城市道路;基地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要有为人流、车流集散的空地。
第7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纵向承重体系还有另外三特点:⑴纵墙是主要承重墙、横墙的设置主要为了满足房屋空间刚度和整体性要求;⑵纵墙上开门、开窗的大小和位置都要受到一定限制;⑶相对于横向承重体系,楼盖的材料用量较多,墙体的材料用量较少。
考点:
第四章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考点3:砖混结构;
1.纵墙承重的特点:纵墙是主要承重墙,横墙主要是为了满足房屋使用功能以及空间刚度和整体性要求而布置的,横墙的间距可以较大,以使室内形成较大空间。其荷载传递为:板--梁--纵墙--基础--地基。
适用:使用上要求有较大开间的房屋。
2.横墙承重的特点:横墙是主要承重墙,纵墙主要起围护、隔断和将横墙连成整体的作用。与纵墙承重方案比较,房屋的横向刚度大、整体性好、对抵抗风荷载、地震作用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比纵墙承重有利。其荷载传递为:板--横墙--基础--地基。
适用:房间开间尺寸较规则的住宅、宿舍、旅馆等。
3.内框架承重体系的特点:墙和柱都是主要承重物件,由于取消了承重内墙而由柱来补替,故可使房屋内具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因横墙较少,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墙与柱的刚度又不均等,对抗震设防不利。其荷载传递为:
第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网架结构是超静定空间结构。
考点:
第四章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考点5:大跨度建筑结构造型;
1.平面体系:
(1)单层刚架:可达到76m,结构简单;
(2)拱式结构:适宜应用40~60m跨度;
(3)简支梁结构:适宜屋盖跨度18m以下;
(4)屋架:常适用于24~36m跨度。
2.空间结构体系:
特点:跨度大、矢高小、曲率平缓、剖面形式多样、厚度薄、自重轻、形式多样。
包括:网架结构、薄壳、折板、悬索等。
第9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的代表,巴黎卢浮宫东廊和凡尔赛宫花园属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3:中世纪建筑;
拜占庭建筑采用穹顶和帆拱形式,代表建筑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风建筑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代表建筑是意大利比萨教堂。哥特式建筑以尖券为其特点,代表建筑为巴黎圣母院。
第10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三维结构,具有形状、大小、色彩、材料等视觉要素,以及位置、方向、中心等关键因素。
考点:
第八章 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 ☆☆☆☆考点1:建筑空间与造型的关系;
1.空间
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具有大小、形状、色彩、材料等视觉要素,以及位置、方向、重心等关系要素。
2.空间限定
建筑空间限定是由墙面、地面、屋顶构成。
3.空间的本质
深度和层次是空间的本质。
4.相似、变形与对比
相似反映同类物体之间的共性,对比反映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变形则是物体生长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11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对于B选项,前面半部分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就不对了。对于直坡道式停车库要求布局简单整齐,交通路线明确,但不可能要求它经济且占用面积又小。C、D两个选项都是直坡式停车库和螺旋坡道式停车库的杂和,不合乎题意。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考点6:停车库的规划设计要求;
多层停车库按车辆进库就位的不同情况,可分为坡道式车库和机械化车库两大类。
坡道式车库又可划分下列4种类型:
1.直坡道式车库
2.螺旋坡道式车库
3.错层式车库
4.斜坡楼板式车库
第1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A、B两个选项太片面,C与题无关。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6:机动车道;
1.车道宽度:宽度决定于车辆的车身宽度,以及车辆在横向的安全距离。
(1)车身宽度:大卡车2.5m;大客车2.6m;小汽车2.0m。
(2)横向安全距离:决定于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人行道侧在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同车速、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一般可取为1.0~1.4m。
(3)车道宽度:一般城市主干路小型车道宽度选用3.5m;大型车车道或混合行驶车道选用3.75m;支路车道最窄不宜小于3m;供沿路边停靠车辆的车道为2.5~3.0m。
2.机动车道一个方向的通行能力:
在多车道的情况下,彼此之间又无分隔带,靠近道路中线的车道通行能力最高,而并列于其旁的车道,通行能力则依次逐条递减。
3.机动车道宽度:
理论上等于所需要的车道数乘以一条车道所需宽度。根据设计交通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先大致估计一下车道数,然后以行驶在该路上的主要车辆,按一定的交通组织方案考虑车辆在横断面上的组合方式,初步确定出机动车道宽度,由此,求出机动车道的总通行能力与要求通过的设计交通量相比较。如果两者相适应,则此组合方式需要的总宽度即为设计的机动车道宽度。
双向车道数一般不宜超过4~6条;一般车行道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车道总数为偶数,也可根据情况采用奇数;同一路线各段在城市中所处位置不同。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强求一致;根据各地城市道路建设经验的规定:双车道一般7.5~8.0m;三车道10.0~11.0m;四车道13.0~15.0m;六车道19.0~22.0m。
第13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应把斜角交叉改善为正交交叉。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20:平面交叉口改善;
由于交叉口形状不合理,或者由于与交通流量流向不适应而影响了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需要改善交叉口平面。例如:错口改为十字交叉、斜交改为正交、多路交叉改为十字交叉、合并次要道与主要道路相交等。
第14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这一项应该是对小城市而言的。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7:城市水源选择;
城市水源是指可供城市利用的水资源,即可以利用的河流、湖泊的地表水,逐年可以恢复的地下水,以及海水和可回用的污水等。
一般原则:
1.水源的水量必须充沛,保证在一般枯水季节不致供水足。首先考虑地下水,然后是泉水、河水、湖水;
2.应尽量取用具有良好水质的水源;
3.布局紧凑,地形较好的城市,可适当选择一个或几个水源,集中供水,便于统一管理;如果城市地形复杂、布局分散,宜采取分区供水;
4.选择水源时应注意近期及无期规划对水量、水质的要求;
5.选择水源,必须考虑取水、输水设施的方便,及其施工、运转、管理、维护的安全经济。
第15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③和⑥是在选择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时,应考虑的基本要求。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11:城市取水工程设施选址原则;
1.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河段;
2.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有足够水源和水深,一般不小于2.5~3.0m;
3.尽可能减少泥沙、漂游(浮)物、冲凌、水草、支流的影响;
4.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5.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全面考虑整个给水排水系统的合理布局,减少投资;
6.考虑天然障碍物、桥梁、码头、丁坝、拦河坝等对河流条件引起变化;
7.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8.取水构筑物的设计最高水位应按100年一遇频率确定。
第1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A、C、D均不完整,概不全面。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8:城市给水设施的组成;
城市给水设施由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组成。
第1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A项中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属于合流制。B项中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属于分流制。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5:排水体制;
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大类。
1.合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但造成污染危害很大,目前一般不宜采用。
截流式合流制:比直排式有了较大改进,但在雨天,对水体污染较严重,多用于老城改建。
2.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管渠内排除。
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管雨水管渠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后者汇集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较洁净),就近排入水体。该形式适用于新建的城市和重点工矿企业。
3.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的排水系统。
第1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C项为布置调蓄水体所用的方法。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10:雨水排放系统规则;
1.雨水排放量计算
暴雨强度的频率N与它的重现期P互为倒数。
径流系统是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只有一部分径流入雨水管道,其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有地面渗水性、植物和洼地的截流量、集流时间和暴雨雨型等。
2.雨水排放系统
(1)主要内容:“拦、蓄、分、泄”。
(2)雨水管渠系统:由雨水口、雨水管渠、检查井、出水口等构筑物组成。
街道旁雨水口间距,取决于街道纵坡、路面积水情况及雨水口的进水量,一般25~60m。
第19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B项是分区规划高压配电网平面布置图所表示的内容,C项是城市电网系统规划图所表示的内容。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3:城市供电工程详细规划内容深度;
1.计算用电负荷;
2.选择和布局规划范围内变配电站;
3.规划设计10kV电网;
4.规划设计低压电网;
5.进行造价估算。
第20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如110kV变电所的进线电压即为110kV。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8:电压等级;
电力线路电压等级有:500kV、330 kV、220 kV、110 kV、66 kV、35 kV、10 kV、380/220V等八类。其中城市一次送电电压为500 kV、330 kV、220 kV,二次送电电压为110 kV、66 kV、35 kV;高压配电电压为10 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220V。
城市电网结线方式有:放射式、多回线式、环式、格网式和连络式。
一次送电网宜采用环式,二次送电网结构应与当地城建部门协商。高压配电网采用放射式、环式和多回线式;低压配电网采用放射式,环式或格网式。
第21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应该说配电所是指城市内向用户供电的10kV变电所。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7:城市电源规划;
1.城市电源类型
常分为城市发电厂和区域变电所二种基本类型。
2.变电所
(1)区域变电所选址应注意:接近负荷中心或网络中心,地势高而平坦,交通运输方便,设在污染的上风侧,不占或少占农田。
其中110~500kV的变电所所址宜在百年一遇的高水位上,35kV变电所址标高宜在50年一遇的高水位处。
(2)变电所:包括变压变电所和变流变电所。
(3)变电所供电半径:变电所电压等级为35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10kV,供电半径为5~10km;变电所电压等级为110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35kV、10kV,供电半径为15~30km;变电所电压等级为220kV,变电所二次变电压为110kV、10kV,供电半径为50~100km。
(4)发电厂规模:
火力发电厂以装机容量划分规模为大、中、小型,对应装机容量分别为>25万kW、2.5~25万kW、<2.5万kW。
第2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C项中的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属于城市供电工程系统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1:城市供电工程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城市供电负荷;
2.选择城市供电电源;
3.确定城市变电站容量和数量;
4.布局城市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
5.提出城市高压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第2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A、B属于供电工程系统的总体规划,D属于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详细规划的内容。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2:城市供电工程分区规划内容深度;
1.预测分区供电负荷;
2.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
3.选择分区变、配电站容量和数量;
4.进行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
第24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对于燃气的生产储存设施来说,用地、投资、防护要求与其规模密切相关。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考点6:燃气输配设施布局;
1.燃气储配站
功能:贮存;混合;加压。
2.燃气管道压力等级
城市燃气输配管道的压力可分为5级,具体为:
(1)高压燃气管道 A0.8<P≤1.6(MPa) B 0.4<P≤0.4(MPa)
(2)中压燃气管道 A0.2<P≤0.4(MPa) B 0.005<P≤0.2(MPa)
(3)低压燃气管道 P≤0.005(MPa)
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压力分3级;一级:P≤1.6(MPa),二级:1.6<P<0.4(MPa),三级:P≥4.0(MPa)。
3.调压站
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布置尽量靠近负荷中心,避开人流量大的地区,周围有必要的防护距离。
4.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
瓶装供应站供气规模以5000~7000户为宜,不超过10000户。实瓶存量一般按计算月平均日销售量的1.5倍计;空瓶按1倍计;总贮量不超过10m3。供应半径一般不宜超过0.5~1.0km;与民用建筑保持10m以上距离,与重要公共建筑保持20m以上距离。
第25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有沟敷设又分为通行地沟、半通行地沟和不通行地沟三种。
考点:
第五章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考点8:供热管网敷设方式;
有两种:架空敷设方式、地下敷设方式。
地下敷设分为有沟和无沟两敷设方式。有沟敷设又分为通行地沟、半通行地沟和不通行地沟3种。通行地沟净高不低于1.8m,宽度不应小于0.7m;半通行地沟净高为1.4m,宽度宽为0.5~0.7m;不通行地沟也是广泛采用的一种敷设方式。沟底应小于0.002的坡度,每隔50~70m需设置一个检查井。
第26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局址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所在地。
考点:
第六章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考点4:邮政系统工程规划;
1.邮政需求量预测方法
通常采用发展态势延伸法、单因子相关系数法、综合因子相关系数法等预测方法。
2.邮政设施布置
(1)邮政网点设置标准,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和地理条件所确定的不同的服务人口数、服务半径、业务收入3项基本要素确定。
(2)邮政通信枢纽选址:
(a)局址应在火车站一侧,靠火车站台;
(b)有方便的接发火车邮件的邮运通道;
(c)有方便出入枢纽的汽车通道;
(d)有方便供电、给水、排水、供热的条件;
(e)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良好;
(f)周围环境符合邮政通信安全;
(g)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3)邮政局所选址:
(a)局址应设在闹市区、居民集聚区、文化游览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所在地;
(b)交通便利,运输车辆易于出入;
(c)应有较平坦的地形,地质条件良好;
(d)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27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固体废物处理的总原则应先考虑减量化、资源化,后考虑加速物质循环。
考点:
第七章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工程规划 ☆☆☆☆考点6:城市固体废物处理;
处理的总原则:应先考虑减量化、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加速资源循环,后考虑加速物质循环,而对最后可能要残留的物质,进行最终无害化处理。
基本处理方法有:自然堆放、土地填埋、堆肥化、焚烧、热解等。
埋填处理是各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也是我国城市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途径和首选方法。
固体废物可选择堆肥化,体积可缩减至原来的50%~70%,而且投资较低,无害化,产品可以用作肥料。
焚烧可以达到减容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用于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污泥、危险固体废物等。能迅速而大幅度地减少容积,体积可减少85%~95%,质量减少70%~80%;可以有效地消防有害病菌和有害物质;所产生的能量可以供热、发电;占地面积小,选址灵活。不足之处是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高,管理操作要求高,对废物有一定的热值要求。
垃圾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我国目前填埋占70%,堆肥20%,焚烧及其他占10%。
第2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其余三项为应遵循原则。
考点:
第十章 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 ☆☆考点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原则;
1.安全、适用、经济、美观;
2.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3.合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
4.减少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
5.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效果。
第29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航天遥感通常指从地球大气层外层空间,距地面80km以上,以宇宙飞行器或人造地球卫星等作为遥感平台的探测方法;航空遥感是指在地球大气层内层空间,使用航空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对地面目标是行为探测;地面遥感指在地面上或海面上利用汽车、高台或船舶作为平台,或由人直接携带和操作遥感仪器对地面、地下或水下进行的遥感。以上三种遥感是根据遥感平台划分的。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2:遥感类别;
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和类型,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与地面遥感;根据传感器工作波长分为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根据电磁波辐射源划分为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根据应用领域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水文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城市遥感、地质遥感等。其中航天遥感是距地面80公里以上空间进行的探测,探测范围广,成像快,又可进行动态观测,目前已占主导地位。
第3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B·W·伯吉斯的同心圆城市理论是根据该原理得出的最有名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型之一。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3:城市土地使用的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圆土地使用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CBD、商业区、低收入住宅区、中等收入住宅区、高收入住宅区。
霍伊特的放射扇形模式:是企业及个人决策的产物。
哈里斯和乌曼的城市土利用的多核心模式:不排斥同心圆模式。
第3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企业集中在一起以获得聚集经济的好处,高收入居民选定在最好的放射型通道上,而具体条件的制约促使娱乐设施定位在其他扇形区内。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3:城市土地使用的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圆土地使用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CBD、商业区、低收入住宅区、中等收入住宅区、高收入住宅区。
霍伊特的放射扇形模式:是企业及个人决策的产物。
哈里斯和乌曼的城市土利用的多核心模式:不排斥同心圆模式。
第32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33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纳克斯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3: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
1.均衡增长:各部门均衡发展,多部门平衡投资,进而达到平衡增长。
2.非均衡增长: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不均衡就有压力,压力本身推动发展。
第3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人文生态学研究的是人和机构组织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尤其注重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7:人文生态学;
人文生态学所研究的是人和机构组织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尤其注重研究城市中人口空间分布的社会因素和非社会因素。
1.集中和分散
2.聚集和离散
3.隔离
4.侵入与演替
第3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集中和分散都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和机构的密度来衡量。聚集和离散是集中和分散的特例,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涉及到中心位置。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6: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二战后社会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面临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组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旨在促进让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社会隔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会的分化与发展。
按照层次体系将个人组织为阶级或阶层被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一般可以被看成一个充满价值的社会分化形式,其中个人和群体从高到低排成序级。社会分层体系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分层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社会分层是社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分层与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机遇、居住地等有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3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制定调查表是拟定调查提纲后紧接着的一个步骤,其余的三个步骤在制定调查表之后,依次为决定研究的方法,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和试验研究。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点1:城市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根据调查涉及的范围和对象,调查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确定研究的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3.收集资料方法
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其中问卷法是现代城市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有两种类型,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4.经验研究法
主要有社会观察法、社会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其中社会实验法是迄今为止最严密、最科学的经济研究法。
5.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社会因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功能分析法。
(2)社会统计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说明性分析。统计量包括:频数、频率、公数值、中位数、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
第37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此题表述生态学的起源。选项中A、B、C不够全面。选择D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等。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经济的学科,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生物学所研究的“生物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加上它们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即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3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防寒包括采暖与保温两个方面,要使寒冷地区住宅室内具有合乎卫生标准的室温,就必须采暖。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8:严寒地区住宅;
主要解决建筑防寒问题,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加大建筑的进深,缩短外墙面的长度,并控制每户所占外墙面积。
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第39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塔式住宅、12层及其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应设消防电梯。消防电梯与客梯或工作梯可兼用,但应符合消防电梯的要求。消防电梯应设前室,其面积不应小于4.5 m2;当与防烟楼梯合用前室时,其面积不小于6.0m2。
考点:
第一章 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考点27:高层住宅;
1.特点:(1)节约城市用地,提高容积率;(2)节省市政建设投资;(3)可获得较多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地;(4)用钢量大,可达到多层住宅的3~4倍;(5)远离地面,对居民生理和心理有不利影响。
2.平面类型: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塔式、跃廊式。
3.设计原则:套型恰当;使用方便;交通便捷;经济合理;造型美观。
4.交通疏散:
(1)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楼梯为辅。12层以上住宅每栋楼设置不少于2台电梯;
(2)电梯应与楼梯靠近布置,保持各自独立性;
(3)电梯不宜紧邻居室,并远离卧室,要作隔声处理;
(4)与周围建筑的间距应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
有关其他事宜应查阅《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第40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地形图上采用多大的等高距,一般取决于地形坡度和图纸比例,为了准确而详细地了解地形关系,比例最大、地形起伏小的采用等高距越小。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2:地形地貌;
1.地形类型:宏观来看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类。进一步划分为山谷、山丘、山坡、冲沟、盆地、河漫滩、阶地等
2.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比例和图例,掌握等高线的绘制常识及求高程的方法。
3.地形条件对场地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体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上,其次对于竖向设计,小气候的形成及建设难度、建设成本也有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41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北京故宫的“三朝五门”是指从正阳门到太和殿之间经过的五道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则是连在一个须弥座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5: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类型及基本特征;
1.单体平面的平面构成一般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普遍采用“模数化”、“标准化”。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院落空间组合,形成绝对对称和自由形式的平面布局。
3.结构与构造,由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著作。其中提到的“材”(宋代)和“斗口”(清朝)是模数制和构件定型化内容。
其中大木作为承重的梁柱结构,小木作为不承重仅为空间分隔或装饰目的的装修部分。大木作包括:梁、檩、枋、椽、柱;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等。
中国古代木结构可分3种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4.宫殿中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为北京故宫,它集中代表了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成就,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建于明永乐年间。
5.坛庙包括:天坛、社稷坛、太庙等祭祀建筑。
北京天坛,建于明初,有垣两重,北圆南方。外垣西侧有神乐署和牺牲所;内垣有3组建筑:斋宫、祈年殿与圜丘。
6.宗教建筑:在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唐代建筑典型的是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雄健有力,平整开朗的建筑风格;辽代建筑的代表为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平面中有中柱一列,为“分心槽”式样,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楼阁建筑;宋代建筑典型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元代建筑典型为山西芮城永乐宫,内部壁画卓有成就。
塔是埋藏舍利、佛徒膜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喇嘛和金刚宝座塔几种。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木塔,塔高67.31m,平面为八角形;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在最古老的砖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
7.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汉以前的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林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造园风气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私家园林以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为代表。
第42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谐趣国仿无锡寄畅园手法,形成深藏一隅的幽静小院。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5: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类型及基本特征;
1.单体平面的平面构成一般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普遍采用“模数化”、“标准化”。
2.群体布局为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院落空间组合,形成绝对对称和自由形式的平面布局。
3.结构与构造,由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著作。其中提到的“材”(宋代)和“斗口”(清朝)是模数制和构件定型化内容。
其中大木作为承重的梁柱结构,小木作为不承重仅为空间分隔或装饰目的的装修部分。大木作包括:梁、檩、枋、椽、柱;小木作包括:门、窗、隔扇、屏风等。
中国古代木结构可分3种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4.宫殿中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为北京故宫,它集中代表了古代宫殿建筑所取得的成就,其平面为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建于明永乐年间。
5.坛庙包括:天坛、社稷坛、太庙等祭祀建筑。
北京天坛,建于明初,有垣两重,北圆南方。外垣西侧有神乐署和牺牲所;内垣有3组建筑:斋宫、祈年殿与圜丘。
6.宗教建筑:在我国古代,比较重要的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唐代建筑典型的是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雄健有力,平整开朗的建筑风格;辽代建筑的代表为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平面中有中柱一列,为“分心槽”式样,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楼阁建筑;宋代建筑典型为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元代建筑典型为山西芮城永乐宫,内部壁画卓有成就。
塔是埋藏舍利、佛徒膜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喇嘛和金刚宝座塔几种。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是世界上现存最高木塔,塔高67.31m,平面为八角形;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在最古老的砖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建于明初,是金刚宝座塔的最早实例。
7.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汉以前的为帝王皇族苑囿为主体;魏晋南北朝奠定了山水园林基础;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两宋造园风气盛;明清时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均达盛期。
代表性园林:皇家苑囿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私家园林以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为代表。
第4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张择端名画,描绘了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城市风貌。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分为居住建筑、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
第44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表现派产生于德国,在建筑上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时代精神。代表人物是德国建筑师门德尔松。他1919~1920年建成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是表现派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8:新建筑运动盛期;
1.风格派和构成派:时间,1917年;代表人物,荷兰艺术家组成“风格派的成员,蒙德里安、里特维德。俄国青年艺术家组成构成派,主要成员,塔特林、马来维奇。
2.表现派: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门德尔松;代表作品,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第45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所在地区起伏的地形、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湿度等,都影响机动车辆行驶状况和上坡能力,兼顾考虑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平原地区城市机动车道路最大纵坡宣控制在5%以下,最小纵坡主要考虑道路路面排水及管道埋设,考虑路面状况,一般路面最小纵坡应大于等于0.5%,有困难时可大于等于0.3%。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27:纵坡的确定;
城市道路纵坡大小关系到交通条件、排水状况与工程经济。过大的纵坡会引起车速降低和行车不安全;过小的纵坡在多雨地区易导致街坊、路面排水不畅。
1.最大纵坡:
(1)考虑因素:考虑行车技术要求、工程经济因素、道路类型、交通性质、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临街建筑规划布置、地下管道敷设要求。
(2)坡度:在平原地区城市,机动车道路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其它城市道路最大纵坡建设值为:快速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60~80km/h,最大纵坡为3%~4%;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40~60km/h,最大纵坡为3%~4%;区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km/h,最大纵坡为4%~6%;支路设计车速为20~25km/h,最大纵坡为7%~8%。
2.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道路地面水与地下排水管道内的水能够通畅地排除,而不致造成雨水排泄管道淤塞。应根据当地雨季降雨量大小、路面类型以及排水管道直径大小而定。一般为0.3%~0.5%。
3.坡长限制:
坡长既不宜过长,但也不宜过短。过短的坡段,路线起伏频繁,对行车及道路视距均不利,一般其最小长度也应不小于相邻两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城市交通性干道不宜小于100m,居住区道路不得小于50m坡长。
第46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剖面,其宽度是规划建筑红线之间的道路用地总宽度,包括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绿地等。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5: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要求;
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地等部分组成。
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交通、环境保护及远景发展要求,并考虑到投资、用地经济及路容观瞻。基本要求:
1.保证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与通畅;
2.满足路面排水及绿化、地面杆线、地下管线等公用设施布置的工程技术要求;
3.应与道路功能、沿街建筑物性质、沿线地形相协调;
4.节约城市用地,节省工程费用,兼顾人防要求;
5.减少由于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噪声、灰尘和废气等对大气污染;
6.考虑远近期规划与建设的结合、过渡。
第47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为了保持城市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28: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衡,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竖曲线与凸形竖曲线。纵坡转折处是否必须设置凸形竖曲线,主要取决于转坡角大小与视距长度要求之间的关系。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度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代数差ω>1.0%、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对凹形转坡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差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代数差ω>0.7%、其它道路的代数差ω>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竖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将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如确需合设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在平曲线内设置,而不应有交错现象。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其取值宜为20m的倍数。
第48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一般根据城市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主干路转角半径15~25m,支路5~8m,单位出入口3~5m。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19:平面交叉;
1.形式:十字形交叉口,X字形交叉口,T字形交叉口,错位交叉口,Y字形交叉口,复合交叉。
2.消灭交叉口冲突点的方法:渠化交通、交通管制、立体交叉。
3.交通组织要求与内容:
a.要求: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使车流和人流受到最小阻碍,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应各道路的交通流量要求。另外还要考虑与地下管线、绿化、照明、排水及交叉口建筑的配合协调等。
b.内容:选择交叉口类型及其设计;确定视距三角形和交叉口红线位置;交叉口交通管制和组织、位置、必要的设施;竖向设计。
4.平面交叉口设计:
视距三角形: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在交叉口所组成的三角形。其最不利情况,即最靠右的第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的一条车道所构成的三角形。视距三角形内不得有阻挡驾驶人员的视线物体存在。
交叉口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速来确定。一般城市道路主干路转角半径为15~25m,次干路8~10m,支路5~8m,单位出入口3~5m。
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其宽度一般为4~10m,停止线设在人行横道线外侧1~2m处。
交叉口段宽:进口段长度一般50~75m,增拓段宽度应不小于3.0m;出口段长度一般20~40m,增拓段宽度应不小于3.0m。
5.环形交叉口设计:
环形交叉口中心岛多采用圆形,也可采用椭圆形中心岛,使长轴沿主干道方向。以交织方式完成直行同右转车辆进出路口的行驶。环道上一般布置三条机动车道,同时设置一条专用非机动车道,宽度选择18m左右比较适当。环道上行车速度按0.5倍路段设计行车速度。
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道。
第49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斜楼板式停车库,停车楼板呈缓板倾斜状布置,利用通道的倾斜作为楼层转换的坡道,因而无需再设置专用的坡道,所以用地最为节省,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最少。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 ☆☆考点10:斜坡楼板式车库;
这类车库由坡度很缓的连续倾斜停车楼面组成,通道同时也是坡道,无需再设专门的单独坡道,所以每车车位占用面积较少。但交通路线较长,对车位有干扰,外立面随楼板结构呈连续斜面。
第5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取水口不宜设在码头附近,距码头边缘至少100m,并应征求航运、港务部门意见。必须在码头附近取水时,宜用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11:城市取水工程设施选址原则;
1.设在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地点,宜位于城镇和工业的上游河段;
2.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有足够水源和水深,一般不小于2.5~3.0m;
3.尽可能减少泥沙、漂游(浮)物、冲凌、水草、支流的影响;
4.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5.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全面考虑整个给水排水系统的合理布局,减少投资;
6.考虑天然障碍物、桥梁、码头、丁坝、拦河坝等对河流条件引起变化;
7.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8.取水构筑物的设计最高水位应按100年一遇频率确定。
第51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新兴城市总体规划中电力规划,可以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三大类主要用地的综合用电指标为依据。,
考点:
第三章 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考点5:用电负荷预测与计算;
1.电力负荷预测
(1)直接法:从用电量预测入手,然后由用电量转化为市内各分区的负荷预测。
(2)负荷密度法:从计算市区内各分区现有的负荷密度入手,进行预测。
2.电量预测与计算方法
电量预测与计算方法,包括产量单耗法、产值单耗法、用电水平法、按部门分项分析叠加法、大用户调查法、年平均增长率法、经济指标相关分析法。
3.城市电力负荷与计算
编制或修订城市电力规划进行负荷预测时,应以规范制定的各项规划用电指标作为远期规划用电负荷的控制标准。主要包括:人均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指标、单项建设用电负荷密度指标和城市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用电负荷密度三部分。
采用“综合用电水平指标法”进行预测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的远期控制标准;采用“负荷密度法”预测用地用电负荷的远期控制标准;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预测详细规划区各类建筑用电负荷控制标准。
第52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灰渣堆场一般按10~15年的排灰量考虑,可以选择深坑、低洼荒地。
考点:
第五章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考点5:热源规划;
1.热源
热电厂、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堆、热泵、工业余热、地热和垃圾焚化厂。
2.热电厂选址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靠近负荷中心,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3)妥善解决排灰条件,有方便的出线条件,有一定的防护距离;
(4)厂址应占荒、次地和低产田,不占或少占良田;
(5)考虑职工居住和上下班等因素。
热电厂蒸汽的输送距离一般为3~4km。热电厂附近堆放大量灰渣的场地一般考虑10~15年的排灰量。热电厂供热干管占地较宽,一般一条管线要占3~5m的宽度。
3.锅炉房
全年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同时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第53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移动电话网根据其覆盖范围,采用大区、中区和小区制式,以及组网结构。大区系统一般几十至几百户,多到几千至一万户,用户容量小;小区制容量为100万户;中区制容量为1000~10000户。
考点:
第六章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考点5:电信系统规划;
1.电话需求量预测
每座电话端局的终期容量为4~6万门,每处电话站的终期设备容量为1~2万门。
2.城市电话局所选址
选址的环境条件应尽量安全,服务方便,技术合理和经济实用。
3.线路布置规划
合理确定线路路由和线路容量是电话线路规划的两个重要因素。
线路占总投资的50%左右。线路敷设最理想是采用管道埋设,其次是直埋。管道中心线应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红线平行。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8m,埋深不宜超过1.2m。直埋电缆、光缆埋深应为0.7~0.9m。市话电缆线路不应与电力线路合杆架设,不可避免与1~10kV电力线合杆时,电力线与电信电缆之间净距不应小于2.5m;与1kV电力线合杆时,净距不应小于1.5m。
4.移动电话网规划
移动电话网根据其覆盖范围,采用大区、中区或小区制式。大区系统服务半径为30km左右,亦可大于60km,用户容量小,一般几十至几百户,多到几千至一万户;小区制系统的基本分区半径为1.5~15km,容量为100万户;中区制界于大区制和小区制之间,服务半径15~30km,容量为1000~10000户。
5.微波通信规划
微波路由走向应成折线,各站路径夹角宜为钝角。
在传输方向的近场区内,天线口面边的锥体张角20°,前方净空距离为天线直径D的10倍范围内,应无树木、房屋和其他障碍物。
第5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垃圾的收运过程复杂,耗资巨大,通常占整个处理系统费用的60%~80%。
考点:
第七章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工程规划 ☆☆☆☆考点5: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垃圾的装运过程复杂,耗资巨大,通常占整个处理系统费用的60%~80%。
1.生活垃圾的收集方法:从源头开始分为混合收集两种,提倡从源头开始的分类收集。
收集过程有以下几种方式:垃圾箱(桶)收集;垃圾管道收集;袋装化上门收集;厨房垃圾自行处理;垃圾自动系统收集。其中垃圾箱(桶)收集是最常用的方式。
2.生产垃圾的运输,要求日收日清。清运车辆配置数量,一般大、中型(2t以上)环卫车辆可按每5000人一辆估算。
第5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特大桥是城市生命线系统的一些重要节点,必须进行重点防灾处理。
考点:
第八章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考点6:城市防洪工程规划;
1.城市防洪防涝对策
对于洪水的防治,应从流域的治理入手。对于河流洪水防治有“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的原则。
2.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3.防洪、防涝工程设施规则
主要由堤防、排洪沟渠、防洪闸和排涝设施组成。堤顶标高应高于洪(潮)水位0.5米以上。堤线的转弯半径尽可能大一些,力求避免急弯和折弯,一般为5~8倍的设计水面宽。
第56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台地高度宜在1.5~3.0m,或以其倍数递增,为了与防护工程、挡土墙的经济高度、建筑物立面横向景观线及垂直绿化要求相适应。
考点:
第十章 城市用地竖向工程规划 ☆☆☆考点9:规划地面形式;
分为平坡式、台阶式、混合式。
用地自然坡度小于3%,宜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
台地的长边应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台地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确定。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m。
城市主要建设用地最小坡度宜为0.2%(除铁路用地外),最大适宜规划坡度分别为:工业用地10%,仓储用地10%,铁路用地2%,港口用地5%,城市道路用地8%,居住用地25%,公共设施用地20%。
第57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也可处理空间、属性及多媒体的数据,但两者还是有较明显的差异。简单来说,GIS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功能薄弱,而CAD不适合空间查询、空间分析。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GIS,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性技术,是关于空间信息储存、查询、分析、表达的工具。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目前已有广泛的应用。
GIS技术由4个部分组成:信息获取与数据输入;数据储存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GIS系统处理的数据有两大类:第一空间数据或地图数据、图形数据、图像数据,第二类称属性数据或文字数据、非空间数据。
GIS系统在工程设计方面功能薄弱,但很适用于空间查询、空间分析;CAD技术也可以处理空间、属性、以致多媒体数据,但不适用于空间查询、空间分析。
第58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59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为人口比例指标比土地利用指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2:城市化的概念和类型;
1.城市化的概念
(1)有形的城市化
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空间地域、环境景观的转化(也称城市化I)。
(2)无形的城市化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无形的思想意识的转化(也称城市化II)。
(3)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市化的类型
(1)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
(a)集中型城市化又称向心型城市化。
(b)扩散型城市化又称离心型城市化、效区化、逆城市化(城市化II即思想意识的城市化也属于扩散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a)扩展部分与旧城相连,即所说的“摊大饼”,叫外延型城市化。
(b)扩展部分与旧城断开,称飞地型城市化,如建设卫星城。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a)景观型(直接)城市化。
(b)职能型(间接)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中发挥效用,如郊区化、逆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a)积极型城市化,即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b)消极型城市化,即先于经济发展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如有些拉美国家这种类型较多。
(c)低度城市化,即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化,如原苏联等。
(5)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a)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即靠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城市建立而引起的城市化。
(b)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即农村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而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转化。
第60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进入20世纪50年代,城市职能分类开始探索用一个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入为确定的数量指标作为衡量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尺。首先被使用的统计参数是平均值,然后是标准差。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10: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英国奥隆索1921年的分类。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方法:美国哈里斯1943年美国城市职能分类。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显然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他将美国的城市分成 10类,其中八类规定数量指标。指标包括二部分: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
3.统计分析方法:以美国纳尔逊的分类法为代表的城市职能分类,分类建立在较为客观、严密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阿历克山德逊明确提出职能分类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扣除了服务(非基本)部分后,在形成(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论上更为完善一些。与纳尔逊相比,判断主导职能的标准较低,但部门分类较细。
5.多变量分析法:采用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不限于城市经济职能分析,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广义的城市综合特征的分类,比传统分类法更综合、内容更丰富。
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进步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分基本/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61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最早是奥乐巴赫1913年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PiRi=K,式中:Pi是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PiRi0.93=5000000。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Pr=P1/r、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这样,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依此类推。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
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是罗卡特模式的一般化:
Pi=P1/Rqi
式中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捷夫模式就是q=1时的特例。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6:位序--规模律;
位序--规模律指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lgPi=lgP1-qlgRi,其中Pi是第i位城市人口 ,P1是规模最大城市人口;Ri是第i位城市位序;q是常数。
第62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土地利用土地价值理论,高度概括了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但排除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而城市土地利用的行为学理论正是要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试图通过对人们行为方式的研究,来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本质。该理论是由查普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没有具体的形态模型,只是一种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解释。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20: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1.人类生态学--最早由伯吉斯提出同心圆模式,以后霍伊特、哈里斯和乌尔曼分别提出扇形和多中心模式。
2.城市土地经济理论--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3.行为科学的研究--土地利用--土地价值理论,由查普林提出,认为城市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组织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在需求的感受、目标的明确、对未来的规划和选择、决策和行动四个过程上。
行为方式有3种类型:即日常行为、制度化行为与组织行为。
第63题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
提示:空间扩散是和空间相互作用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物质流、货币流或信息流,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有相似之处。但是,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每一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2:核心——边缘理论;
1.生长核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被逐步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核。生长核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2.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和边缘是控制和信赖的关系。强调 性和社会性变化对区域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64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地区,但是,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了主导工业或发动型工业时,则该地区就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一步集中在该地区,一该地区必然成为一种核心区域,而每一核心区均有一影响区,约翰·费里德曼(John Friedmann)称这种影响区称为边缘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因此,连续不断地产生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而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发展。除了产生革新外,核心一边缘模式还包括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因此说,核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2:核心——边缘理论;
1.生长核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被逐步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核。生长核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2.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和边缘是控制和信赖的关系。强调 性和社会性变化对区域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65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在社会上,社会分层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所谓社会分层,就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通常,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6: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思维;
1.二战后社会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面临战后重建和发展问题,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以第十小组为代表的思想是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规划,提出的流动、生长、变化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60年代中期后,在西方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倡导性规划运动,旨在促进让规划师对公众的重新认识和促进公众对规划过程的参与。
2.社会隔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人类在空间中的集中与分离,由此形成大小不同的社区,并促进了这些社会的分化与发展。
按照层次体系将个人组织为阶级或阶层被称为“社会分层”。社会分层一般可以被看成一个充满价值的社会分化形式,其中个人和群体从高到低排成序级。社会分层体系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分层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在城市生活中最明显的是居住隔离。社会分层是社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分层与生活方式、交往模式、生活机遇、居住地等有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是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
3.社会整合:包括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3个部分的整合机制,分别从社会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3个方面对城市社会进行整合。
4.城市更新:是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与旧区改造、城市改建不同,更为强调城市功能体系上的重构与重组这一过程,比单纯的旧区改建、城市改造等完整的多。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发展演变趋向:
a.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会邻里环境的综合整治和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b.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划;
c.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式酌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5.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事业可以满足市民自治要求,进而促进民主的思想;在不改变现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市民去支持政府,以维持社会安定;使市民更能接受政府的决定;强化市民对政府的监督;增加市民的信任,削弱市民的离心倾向。
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是单指公众个体的参与,是强调社团、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6.城市管理: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管治。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进行的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更是对市场调节失败做出周期性的反应。
第66题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
提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出生率迅速下降密切相关。出生率越低,人口老龄化进展越快;反之,出生率提高,人口就会向年轻化转化。
考点:
第三章 城市社会问题 ☆☆☆☆☆考点2:城市规划相关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最严重、最基本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由此直接衍生其他问题,如劳动就业、青少年犯罪、老龄化、贫穷、知识分子问题、婚姻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问题、城乡发展与建设问题、官僚主义问题,即10大社会问题。
1.老龄化
联合国规定,凡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社会。老龄化与出生率成反比。
2.就业
就业是指劳动者处在有职业状态。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贫穷
贫穷是人们缺少满足他们生活基本需要的手段的状况存在时的现象。
4.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社会问题,产生原因来自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
第67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根本区别是自然生态系统是由中心事物(生物群体)与无机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其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是动物,还原者是微生物。它们的系统组成成分不同,城市生态系统则由中心事物人类与城市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的,生产者是从事生产的人类,消费者是以人类为主体进行的消费活动,还原功能则主要由城市所依靠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还原者以及人工造就的各类设施来完成的。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2:城市生态系统构成;
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反映系统的空间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社会学家提出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
环境学角度包括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
还可以分成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子系统。
第68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是城市文化功能的体现。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4: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1.生产功能:生物生产、非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过程。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大功能类群顺序流动;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一次流过,不能循环逆转;能量沿生产者、消费者顺序逐级减少。
能源结构是反映国家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和一次能源用于发电的比例是反映城市能源供应现代化水平的两个指标。
3.物质循环:城市生态系统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物质流缺乏循环,物质循环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4.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即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之间的流动。
第69题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人口容量会随着人类掌握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使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承载力不断提高。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4:城市中的主要污染源及其特点;
1.污染类型
(1)废气污染:CO2、CO、SO2、氮氧化物、飘尘(粒径小于10μm)、降尘(粒径大于10μm)、光化学烟雾。
(2)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有毒物质、“富营养化”污染、油污染、热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污泥。
(4)噪声污染: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2.主要污染源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装置。根据分布特点可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两类污染源;根据排放方式可分为脉冲式及持续式污染源以及点源和面源;根据产生部门可分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工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第70题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
提示:灰化是将城市垃圾在高温下燃烧,使可燃废物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灰化后残灰仅为原废物体积的5%以下,从而大大减少了固体废物量。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8: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措施;
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成分复杂、量大、处理难,投资很大,作为综合整治的重点是综合利用,发展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进入循环系统。
2.有毒害固体废物:焚化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3.城市垃圾: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第71题
试题答案:BCD
试题解析:
提示:北京四合院中轴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自有天地,强烈地反应了封建宗法制度。
考点:
第六章 中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2.木构造的特色;
3.单体建筑的构成:简单、真实、有机;
4.建筑群的组合多样性;
5.建筑与环境紧密结合;
6.建筑类型多样化;
7.工官制度严格。
第72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在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在罗马风建筑上创造了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形式,在哥特建筑结构上得到发展。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2:古典建筑时期;
希腊盛期、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称为古典建筑。
古希腊建筑的柱式主要是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典例是雅典卫城,其中帕提农神庙是多立克柱式代表,伊瑞克先神庙是爱奥尼柱式代表。
古罗马建筑在古希腊柱式基础上还发展了塔司干和组合柱式。实例有:罗马最大广场--图拉真广场,大角斗场、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
第73题
试题答案:ABD
试题解析:
提示;后现代主义反对机器美学,提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考点:
第七章 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考点7:新建筑运动时期;
1.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50年代;地点,英国;代表人物,拉斯金、莫里斯。
2.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代表人物,贝伦斯、戈地。
3.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时间,与新艺术运动同时;地点,奥地利;代表人物,瓦格纳、奥别列夫、霍夫曼、路斯。
4.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沙利文、詹尼。
5.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贝伦斯。
第74题
试题答案:BCD
试题解析:
提示: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红线而留出的空地可作为绿化、停车场或有益于公益事业并经有关部门严格审批的临时性建筑用地,而不能作为永久性建筑用地。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7: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75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汽车在平曲上行驶时,各个车轮行驶的轨迹是不相同的,靠曲线内侧的后轮行驶的曲线半径最小,而靠曲线外侧的前轮所行驶的半径最大,因此,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占有的行车部分宽度要比直线路段大。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16:平曲线上的超高、加宽与曲线衔接;
超高的大小取决于曲线半径的大小,超高横坡小于路拱横坡时,亦选用等于路拱横坡的超高。超高缓和段长度不宜过短,一般不宜小于15~20m。曲线路段上车行道需加宽,与平曲线半径、车型尺寸、计算行车速度等有关。
从加宽前的直线段到全加宽的曲线段,其长度应与超高缓和段与缓和曲线长度相等。若遇到不设缓和曲线与超高的平曲线,其加宽缓和段长度亦不宜小于10m,并按直线比例方式渐加宽。当受地形、地物限制,采取内侧加宽有困难时,也可将加宽全部或部分设置在曲线外侧。
当曲线加宽与超高同时设置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与超高缓和段长度相等,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不设超高的两相邻反向曲线,可直接相连;若有超高,则两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应至少等于两个曲线超高缓和段长度之和。
第76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详细规划内容除选项ACD外,还有:计算输配水管渠管径,校核配水管网水量及水压,进行造价估算。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和位置,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总体规划内容。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考点4:城市给水工程详细规划内容;
1.计算用水量,提出对水质、水压的要求;
2.布局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3.计算输水管渠管径,校核配水管网水量和水压;
4.选择管材;
5.进行造价估算。
第77题
试题答案:A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排水主要考虑地形坡度,竖向规划反映地形坡度。
考点:
第二章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考点2:城市排水工程分区规划内容深度;
1.估算分区的雨、污水排放量;
2.按照确定的排水体制划分排水系统;
3.确定排水干管位置、走向、服务范围、控制管径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第78题
试题答案:AB
试题解析:
提示:矢量模型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但数据结构复杂,栅格模型数据量大、位置精度低,但数据结构简单,多个栅格相互叠合很方便。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3:GIS数据储存与管理;
GIS所储存的数据为:属性表、栅格图像、矢量图形。
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相比较,数据量小,位置精度高,数据结构复杂,点、线、面相互关系丰富,数据输入条用手工数字化、野外实测、栅格转换成矢量,数据更新是局部的,投影变换较容易,绘图输出精细,形式丰富;对TIV模型可以三维表达,适用于大比例、边界明确的事物。
关系模型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
拓扑结构便于数据更新,保证质量,便于空间分解,但也带来软件的复杂性。
第79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选项AC是GIS典型的网络分析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估计交通的时间、成本;选择运输的路径;寻找最近的服务设施;产生在一定交通条件下的服务范围。选项B是GIS的几何量算功能,选项D是GIS的叠合功能。
考点: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考点6: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
城市规划的许多分析图、成果图相当于专题地图,是用GIS系统完成的,比用CAD制作出的图高效灵活。
1.叠合
矢量叠合有3类:点和面、线和面、面和面的叠合,是不同矢量数据“层”之间进行几何合并计算。
2.分析方法
邻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网格分析。其中网络分析是精确度较高的分析方法,常用来估计交通时间、成本;选择运输途径;计算公共设施的供需负荷;寻找最近的服务设施;产生在一定交通条件下的服务范围。等乙面网格分析是专门针对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坡度、坡向、日照强度的分析、地形的任意断面图生成等等。
第80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摄影和扫描是环境污染遥感调查常用的技术手段。大比例尺摄影图像适合于调查污染源的分布位置、规模及分析污染源周围的扩散条件等。多光谱扫描和热红外扫描等技术适合于监测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类水体的有机、无机污染及热污染等。
考点:
第四章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考点7: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使用调查,建筑物调查,结合土地、建筑调查估算城市入口,热场、热岛监测,绿化调查,大气、水体污染分析,固体废弃物分析调查,道路交通调查,景观分析。
利用卫星图像估算人口适于50~250万人口的城市,而中、小城市一般以航空像片为宜。
第一次将航空遥感技术用于马里兰州的一条公路的交通密度调查的是1927年美国的约翰逊。
第81题
试题答案:AB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管理、城市道路和广场、城市社会治安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大部分的可收费的城市基础设施,这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因此,它不是公共物品。
考点:
第五章 城市公共经济问题 ☆☆☆考点3:公共物品;
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设施和服务是公共物品,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收入为公共物品支付成本开支,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福利状况。
第82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推进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6:城市化;
1.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2.运行机制: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
3.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总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都开始趋于下降,对世界未来城市化速度的过高估计正在得到修正。发达国家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50%,世界城市化水平1980年39.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5.当代中国城市化特征: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自上而上的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6.区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1)主要指标法;(2)复合指标法;(3)年平均增长率外推法;(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5)中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包括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及多指标综合分析预测法。
第83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在规模相似的城市,B/N比也会有差异。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B/N比大,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B/N小。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了城市生产生活的体系,B/N比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则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比可能较大。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中小城镇或卫星城因依附于母城,可以从母城取得本身需要的大量服务,与规模相似但远离大城市的独立城市相比,非基本部分可能较小。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10:城市职能分类方法;
1.一般描述方法:英国奥隆索1921年的分类。一个城市只限于归入一类,任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2.统计描述方法:美国哈里斯1943年美国城市职能分类。用劳动力结构的资料为城市主导职能规定一个定量指标,显然比一般描述法前进了一步。他将美国的城市分成 10类,其中八类规定数量指标。指标包括二部分:主导职能的行业职工比重应该达到的最低临界值;主导职能行业职工比重和其它行业相比所具有的某种程度的优势。
3.统计分析方法:以美国纳尔逊的分类法为代表的城市职能分类,分类建立在较为客观、严密的统计推导的方法论基础上;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阿历克山德逊明确提出职能分类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扣除了服务(非基本)部分后,在形成(基本)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在理论上更为完善一些。与纳尔逊相比,判断主导职能的标准较低,但部门分类较细。
5.多变量分析法:采用主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不限于城市经济职能分析,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广义的城市综合特征的分类,比传统分类法更综合、内容更丰富。
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和方法论的进步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和区分基本/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的不断完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84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 、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但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只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考点: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考点9:城市性质;
城市在国家或地区 、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内涵,即城市的宏观区位意义和城市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第85题
试题答案:BD
试题解析:
提示: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是一定地域社会的中心,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的重要性不同,故可划作不同等级、高级中心地提供大量的、高级的商品和服务,而低级的中心地则只能提供少量的、低级的商品和服务。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8: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他将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1.中心职能和中心地:城镇是零售中心和服务中心,而服务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来执行,被称为中心职能;具有中心职能的地方,即中心地。
2.企业单位和职能单元: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服务的职能是由一个个自然单元的企业来完成的。
3.门槛值和服务范围:维持一个中心职能单元存在所需要的最起码的人口或最起码的购买力就是某中心职能的门槛值或称阈值。不同职能有不同的门槛值和服务范围。
4.中心地等级和中心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亦然;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较高级的职能;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服务范围就越大。
5.理论要点:
(a)区域有中心,中心有等级;
(b)中心地与补充区相适应,补充区以六边形为最佳;
(c)中心地等级体系及空间结构: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3系统;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4系统;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为K7系统。
第86题
试题答案:BC
试题解析:
提示: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互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在我国推行的时间还不长,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是指组成城镇体系的各城镇的规模、空间分布、相互作用以及体系内的生长点(指发展最快的城镇)位置。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4: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念;
1.城镇体系: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基本特征: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第87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所谓社区服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服务,大致包括10个系列:(1)老年人服务系列;(2)残疾人服务系列;(3)婴幼儿服务系列;(4)青少年服务系列;(5)精神卫生服务系列;(6)拥军优属服务系列;(7)社会救助服务系列;(8)民俗改革服务系列;(9)文化娱乐服务系列;(10)便民生活服务系列。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到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社区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区发展的推动力--社区成员的素质。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1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直接关系到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社区发展状况取决于社区发展推动者每个成员的素质,社区服务深化了社区的行政体制改革。
社区生活质量中有3个构成方面:社区成员对闲暇时间、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拥有程度。
第88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人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城市社区管理与一般的城市管理不同,它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
考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 ☆☆☆考点16:社区管理;
广义的城市社区管理是对整个城市社会系统的全面管理;狭义的城市社区管理就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把实现社区社会效益和心理归属作为最终目标。
第89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选项B错误,因为群落是指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3:生态学研究内容;
包括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研究,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的研究,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平衡的研究。
生物圈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的交接界面所组成。生物圈为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所需能量。
酸雨形成:燃烧释放的CO2、SO2、N2O、固体颗粒、重金属,排入环境。
种群: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平衡阈值:生态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和标志。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称之为“生态平衡阈值”。
第90题
试题答案:ABC
试题解析:
提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经济的学科,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生物学所研究的“生物系统”的一部分内容,加上它们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即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91题
试题答案:A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生产生态位、生活生态位)。城市生态位反映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决定了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考点:
第一章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基本知识 ☆☆☆☆考点9: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即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或任何一种人类生境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反映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3.食物链(网)原理:城市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间接、隐性的联系。人类居于食物链顶端。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5.最小因子原理:处于临界量的生态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改善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地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产出。
6.环境的承载力原理: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推动城市生态系统正向或逆向演替;城市生态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
第92题
试题答案:BC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有很强的人为性,人工控制与人工作用对它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发生人工化变化,而且人工技术物质也改变了原有的形态、结构,也包括其自身的营养结构。
考点: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 ☆☆☆☆☆考点3: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反映在系统的组成成分、系统的生态关系网络、生态位、系统的功能、调控机制、系统的演替等方面。
2.人为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的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变化规律由自然规律和人类影响叠加形成,对人类自身有较大影响。
3.不完整性:缺乏分解者,生产者数量少。
4.开放性:对外部系统有依赖性、辐射性及开放层次性。
5.高“质量”性:其构成要素的空间的集中性与其表现形式的高层次性。
6.复杂性:是一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复合人工系统及功能高度综合的系统。
7.脆弱性:需靠外力才能维持,破坏了一定的自然调节机能,食物链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小,营养关系倒置是不稳定系统。
第93题
试题答案:AB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除包括选项AB外,还包括: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植物净化。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5: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3.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4.发展植物净化。
第94题
试题答案:ABD
试题解析:
提示:场地抗震措施还包括:人员较集中的建筑物,远离高耸烟囱或易倾倒、脱落的设备,以及易燃、易爆建筑物;道路最好不修刚性混凝土路面,以便地下管道发生断裂时及时开挖抢修;场地内一切管道,采用抗震强度较高的材料。
考点:
第二章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考点7:城市规划对设计的要求;
1.用地范围及界限
掌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上划定的几条控制线:道路中心线、道路红线、绿化控制线、用地界线、建筑控制线等的含义。
2.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基地与道路红线连接时,一般以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一般均不超过建筑控制线建造。属于公益上需要的建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经当地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均不得突入道路红线。
3.场地出入口
车流量较多的基地,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最边缘不应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点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执行当地规划部门的条例和有关专项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限高
当城市总体规划有要求时,应按规划要求限制高度;市、区中心临街建筑物、航空港、电台、电信、微波通信等周围的建筑物,应按有关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在城市一般建设地区的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烟囱等,可不计入建筑控制高度,但应符合城市规划实施条件的规定。
5.停车场车位数量
按建筑规模及规划部门要求设置相应面积。
6.指标控制
建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等。环境质量方面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口净密度、人口密度等。
7.场地总平面设计
是对建设项目诸多内容的总体安排与统筹,应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和要求,建设地区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因素,对场地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建筑组合、绿化与环境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做出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统一有机整体。
第95题
试题答案:ADE
试题解析:
提示:高速公路横断面是由车行道、中央带(包括中央分隔带和内侧路缘带)、路肩(包括外侧路缘带、硬路肩及土路肩)组成。
考点:
第一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考点5: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要求;
沿着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地等部分组成。
横断面设计应满足交通、环境保护及远景发展要求,并考虑到投资、用地经济及路容观瞻。基本要求:
1.保证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与通畅;
2.满足路面排水及绿化、地面杆线、地下管线等公用设施布置的工程技术要求;
3.应与道路功能、沿街建筑物性质、沿线地形相协调;
4.节约城市用地,节省工程费用,兼顾人防要求;
5.减少由于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噪声、灰尘和废气等对大气污染;
6.考虑远近期规划与建设的结合、过渡。
第96题
试题答案:ADE
试题解析:
提示:外部效果问题是项目经济的“外涉性” 问题。所谓“外涉性”,就是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使社会受益的称为外部性经济正效果,例如BC;产生损害性的外涉影响称为外部性经济负效果,诸如ADE。
考点:
第三章 外部性问题 ☆☆☆☆☆考点1: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源自经济活动的聚集效益,即生产力和各项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相互作用而产生各自的外部经济效果。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淑性”,即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这种正的或负的效果一般不会计入前者的费用或效益,因此这种结果是外部性经济问题。
外部性经济的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城市中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城市地域向中心递增,而在城市外围则逐渐减弱,这种空间上的序列变化体现为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
第97题
试题答案:ACD
试题解析:
提示:提高土地公有比例、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各种税收政策等是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通常手段。
考点:
第四章 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考点6:对土地市场的干预;
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在于修正市场的失败,避免因土地市场行为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公共利益或带来消极的外部效应,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遏制市场不公平竞争和由于市场投机性带来的土地配置失误。提高土地公有比例、制定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各种税收政策等是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通常手段。
我国目前以市场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主要有土地出让、缴纳土地使用费、合作经营等方式。
第98题
试题答案:ABE
试题解析:
提示: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做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称之为传染扩散。现象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伺位移,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
考点:
第二章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考点12:核心——边缘理论;
1.生长核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被逐步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核。生长核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2.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和边缘是控制和信赖的关系。强调 性和社会性变化对区域的发展前途的重要性。
第99题
试题答案:ABCE
试题解析:
提示:城市交通容量是指现有或规划道路所能容纳的车辆数。城市交通容量首先要受城市道路网形式及面积的影响,此外还要受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占路网面积比重、出车率、出行时间及有关折减系数的影响。
考点:
第四章 城市环境保护 ☆☆☆☆考点3:城市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城市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自然条件、城市要素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等。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城市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城市工业容量、城市交通容量、城市建筑容量等。
1.城市人口容量,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所能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自然环境容量,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和土壤环境容量。
3.城市工业容量。
4.城市交通容量。
第100题
试题答案:CE
试题解析:
提示:选项CE属于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考点:
第八章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考点1:城市防灾工程总体规划内容深度;
1.研究城市消防、防洪、人防、防震等设防标准;
2.布局城市消防、防洪、人防等设施;
3.判定防灾对策与措施;
4.组织城市防灾生命线系统。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