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21|回复: 89

[其他]:白话道德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24 17: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写在前面的话

    老子,一位真正的智者。

    物质丰裕的今日世界,危机频频。人们这求无止境的物欲,同时被精神的空虚和痛苦所困扰。人与人,人与坏境愈加激烈的竞争破坏着人和环境本身。人类危机,环境危机。人最大的不幸是人的灵魂不能游离于肉休而存在。老子反对无止境过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心灵与自然,主张体法自然,这为化解今目危机,提供了良方。

    老子,中国文化的一脉,人类文化的重要一帜。《道德经》,政治家、军事家把它作为政治、军事经典;士大夫、知识分子,退居避世时依靠它支撑精神;道教,以它为“圣经”;气功修练,以它为经典;艺术,受它影响;中医,被它的理论所笼罩;现代科学家,在《道德经》中寻找新的思路。

    老子清虚、自然的思想扩展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和韧性。

    白话文《道德经》是以通俗而不失庄重的方式,与读者一道摸触原作艰深的内容,以洞开古代经典之门,与智者坐而论道。但彻底理解《道德经》的最大障碍,又恰是对《道德经》的各种注释;与《道德经》对话的是佳途径正是《道德经》中所指引的觉和悟。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老子告人类书。

    人类只有认识他,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4 17: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妙章第一

    【正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题解】:“道”,无边无际,崇尚自然无为。一旦精悟了“道”的内含,便会对自己有所裨益,这就是“得”。而那些亘古不变的道理就自然而然地称为“经”了。由此引申开去,也便有了天地人物.有了生死的真谛,有了修身治国的依据。自古以来,能领悟“道”的奥妙所在的人,只有那些圣明的人;一般的人都因智力有限,而不得不望“经”兴叹了。
    读“经”时,应仔仔细细,诚心诚意,切不可疏忽每一个字。对于不明白的,就向别人请教;对于暂时不能做的,就时时地勉励自己。真的这样坚持下去自己心中就会慢慢明朗起来;反之,心地就会黯然,就与不读没有什么区别了。

    道,可道,非常道。
   
    “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早巳存在了。它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影无形;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没有方圆,也没有形象。“可道,可以用言语说出来的;“常”,指恒常悠远。可以用嘴说出来的“道”,并不是那种永久的“道”。说出来时,就有了形容,有了变换;既然会变换.又怎么会长久呢?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无法用嘴说出来的,没有变化的;“可名”,可以用嘴说出来,有形体的变化。天下的万物形形色色,无穷无尽,但都是变幻莫测的;唯有“道”,虽然也有“道”这个名字,但它终究是无名的,因为它不可用嘴说出,是永恒不变的。一个人,如果既能晓知有名的万物,又能明白无法说出名字的“道”,那他就有点儿活头了。可见,那些可以用嘴说出名字的“名”并不是真正的“名”。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极”是“太极”的根源;“太极”是阴阳的墓础。“太极”是没有方向的。阴阳也是不能判断的;而二者的溯源就是“无极”。天地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因为后来有了自己的形象后,才有了名字;而天地的产生仍还是在“道”之后的,所以说‘无名”就是天地的开始,一个人,心中没有喜怒哀乐感情漾动的时候,内心是寂然无声的,这便是“无名,天地之始”的道理所在。

    有名,万物之母。

    “大道.既然是“无名”的。可又为什么说它“有名”呢?自然,此说法必有此说法的道理。有了道理,也就有了体现这种道理的天地万物。从无开始,便有了有;从无名的“无极”开始,也便有了“有名”的万物,一切都顺其自然。可见,“道”是万物的起深,“道”生万物。修行“道”的人,如果能晓知了有名为万物的起源,就会明白:虽然万物形状不同,但都统一于一个整体;虽然都各有其名,但在本质上又都归于“无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无”,无声无味,无形无状,是从来郁不改变的东西。这里是告诫后人,应在“常无”中观察万事万物生生死死的变化。“常无”的奥妙就在于它的无中生有,它的无穷无尽。一个人,如果能真的领会了“常无”的内在含义,也就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常无”是无名天地的开端了。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有声有味,有形有状,是随时会改变的东西。这里是告诫后人,应在“常有”中观察“道”的内在含义。“徼”即“窍”,在无中找到依据,挖掘出内在的本质。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拥有“常有”,并从中体悟出“道”的含义,就会进一步理解“常有”是有名万物的起源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指“常无,与“常有”。“有”与“无”这两者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派生于“无极”。究其名称不同的原因:万物还没有形成时,“无”又何必非得有名?万物都已形成后,“有”又怎会没有名称?“玄”,高深莫测,不可捉摸;无形无状,无色无声。它既明静又圆活,既显露又内藏;变化多端,巧妙无方。所以说,“有”与“无”,虽然“同出而异名”,但也都是“玄”。故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是深妙莫测的;“玄之又玄”,不也就是比大更大、比小更小、比微更微、比真更真、比妙更妙了吗?由此看来,通过“无”,可以晓知“玄”的奥妙,通过“有”,可以明白“玄”的真谛,从而进一步理解二者“同出而异名”的内在含义,进一步理解“玄”的无穷变化。对“太虚”,“太虚”自有它的妙处;对天她,天地自有它的道理;对万物,万物也自有它的感觉。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还是有色的,无色的,都是因为“玄之又玄”的道理。可见,“玄之又玄”就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机巧所在。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5 10: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徼章第二

    【正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题解】:“大道”的奥妙,无处不有,无空不入,事事具备,人人存在。这是天地未开始前的征兆,乾坤未成立前的图腾,并不是一般人想想就可弄明白的。修行“道”的人,如果能抛却身外之物,集天性于己身,以无为应万物;没有美恶的想法,没有有无的差异,没有难易的筹谋,没有长短的争执;不做高低相倾的事情,不做声音顺倒的举动,无论治国,还是修身齐家,绝对不会有支离破碎的事。没有了牵强附会,万物所具有的实理就都是空的,万事所产生的幻境就都是假的。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不以有“道”自居,也自会受益终生了。
    同样,美的与恶的,不应被有与无所迷惑。“大道”的实理,本来是不分什么美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的,而是融和一体的。但是,天下的人,却有人把有所作为当作美与善。这种方法,能得到真的美与善吗?如果一个人能去掉“有为”的偏见,而去“有为”,就能得到真的“道”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大道”的奥妙,爱美的人喜欢隐而不露,爱善的人也喜欢这样,就好像天地间造物的机巧,循环无穷,无始无终,谁也不能够了解。人们所知道的美与善,是因为它们已显露了形迹。人人都想拥有美与善,但只有有了自然的“无为”思想时,才会真正拥有。把人们都知道的美与善当成真的美与善,那么外表显露出的就未必是真实的。所以说,把天下人都知道的美当作美,那么丑就显了出来;把人们都知道的善当作善,那么什么是恶也就知道了。

    故有无相生,

    “有”,譬如天地、人物、器皿等有形的东西;“无”,譬如看不见听不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相生”,互相依存,“有”不仅仅是“有”,是以“有”入“无”;“无”也不仅仅是“无”,是以“无”入“有”,即“有”与“无”相互对立而产生,可以互相转化,没有穷尽。所以说“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难”,人的心思达不到,人的智力不能胜任。或因天时,或因人事,或因灾乱,都不能有所成就。“易”,不用费一点心机.就可以自然无为而成。不知难时,就不会害怕难。遇事多思多虑,精心安排,顺事物的自然本性,这样,难就会变成易。如果三心二意,魂不守舍,违背事物的本性,那么易就会变成难。只要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而且不违背了事物的内在本性,那么再难的事,也是可以变成很容易的。所以说“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天下的事,有长必有短,有短必有长,长与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就好像别人总以为比自己强,而自己又总以为比别人强一样。修行“道”的人,如果能真的明白了长短相对而体现的道理,就没有别人与自己不同,自己不及别人的想法了。所以说“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高与下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并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说:“高下相倾”。一个人,对于身外之物,不贪不图不生忌妒之心,就能悟出“道”的精华了。

    音声相和,

    天地间的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化而成的;而五行,是没有声音的。金空时,发出音响,有了音,便有了声与之相谐合;风吹木时,发出摇动的声与音相合;水激荡时,发出的声写音也相合;火爆烈时发出的声和音也相合;土制成缶器也会发出相合的声与音。声中有音,音中有声,没有单独的音,也没有单独的声;声发出时,因有实物而产生了虚响;音发出时,因凭借虚无而有了空的声。可见,“音”与“声”是相互对立而谐合的。所以说“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前”,事物没有开始时;“后”,事物开始以后;二者相对而言。天地的始终,人事的循环,都离不开此。动与睁相互依存时,便有了随后的阴阳;寒与暑交替成四季时,便有了随后气候的变迁。由此看来,反与正,去与来,清与浊,消与长,都是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说“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没有任何作为,是自然的“大道”;“不言”,不用说出来的教导,也是自然的“大道”。天地按其规律——“无心”而运转变化,圣人则以其方法——“无为”而教化世人圣人以“不言”应付万物的变幻,圣人则以“清静”与万事沟通。所以“处无为”就是不等去做,事就办成了;“行不言”就是不须说出别人就已明白了。有了感应就能与之相通,就能相互溶化,不说自明。所以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始,

    天地生出万物,千变万化,自然而然,而不着意引导,不替万物作开端。由此可知圣人教化平民亦是千变万化,自然而然。所以说“万物作焉而不始”。

    生而不有,

    天地以“无心”为中心,自然地生出了万物,并据功以为己有。圣人亦以产无心”为中心;教导人时,顺其自然,而不是强行加之。所以说“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天地虽然“无为”,但也内蕴着“有为”的妙处。既不求人人都知道,也不求人人都看到。自己尽了力,并不居功自傲,这就是“无为”的机巧。非但天地如此,圣人教导世人也是如此。处“无为”之中,却有“有为”的妙用;既不求人人皆知,又不自恃己能。所以说“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天地虽然生出了万物的形状,形成了万物的本性,功劳大得很,但又并不以此自居。圣人引导世人应怎样地生活,使世人晓知了毫无缺陷的天理,功劳也是很大的了,但仍不以此而自居。所以说“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夫”,语气词;“惟”,独的意思;“居”,处的意思。“弗居”,即上文的“功成不居”。正因为功成而不居,一切顺应万物本性,没有名,也没有相;没有自己,也没有别人;不去“有为”,也不去“立教”。正是由于圣人在教导世人时,不以己功自居,天下后来的人才把功劳都归于他们;因而其功劳犹如大江的水,万古长流,永不停止。所以说“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00: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民章第三

    【正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题解】:圣人来自天地的元气。他万善俱备,万德集身;无私无我,无欠无余;无亲无疏,无分无别。他济生万物,也担忧世道。天地是大的,圣人的德性与矢地毫不违背,并驾并驱;世人是多的,圣人的心灵与世人的心是相同的,心心相印,从不因自己聪明而招摇过市,迷惑众人。如果一个人稍有超人的智慧,便以聪明贤能自居;稍有不同寻常的作为,便飞扬跋扈,作不善的事,就不可能功高天下、成其大器,也不可能流芳百世。细心体察,自可从“经”中悟出其理。
    本章的经旨是:人的欲望,会引起人的争执、偷盗及混乱等情形。尽管“争”“盗”“乱”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但都是由于失德失性造成的。所以“无为而无不治”,就成了治病的关键。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有才干。“尚”,推崇。每个人都有各种欲望感情以及自己跟别人存在着差别的观念,这是导致人们争执的根源。能干而且高高在上的人,如果把聪明才智大显于天下;在下的人,也势必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对付上面的人。这样,就会产生上下相争的局面,以至于国家变得混乱不堪;只有不推祟有才干的人,人民才会安居乐业,与世无争。所以说“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世间一切贵重的东西,并不仅仅指金玉珠宝。君主如果看重了宝物,那么他的臣民势必就会争相寻求;得不到时,就会去抢去偷。这样一来,那些有财物的人,就得把财物藏得很严,并派人看守,日夜提防,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看重了稀有难得之物的缘故。所以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世间的一切幻境,可想的很多;显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是民必惑乱的原因。如果没有贪物的欲望,那么心就自然泰定,幻境又怎会动摇自己的心呢?修行“道”的人,如果能去掉欲望,那么心不求静而会自静;心清静时,也就不会再乱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所以,圣人治理的办法,就是让心神保持虚静无欲,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自是了就会不彰,自夸了就会无功,自矜了就会不长。所以圣人的心,虚明空空,不牵系于任何一物;如果有一点儿私心杂念,就会陷入魔境。

    实其腹;

    “实其腹”,就象饱满的精神,完善的道理一样。圣人的腹中,包藏万物,涵养天地,道德涵养极其深厚;如果有一毫的欠缺,也就不是“实腹”的人。

    弱其志,

    就象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一样.一个人,只有无知无识,神定气和,没有动作,没有言语,一言一行,不敢丝毫自矜自恃,甚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还是不敢为天下先,才会得“道”。“道”在于柔顺,只有削弱自己的名利相争的志气,才可以得到。

    强其骨;

    “强其骨”,用道德强化自己,强化自己时,就会有勇猛精进的心力,自强不息,修“道”必有结果,修德也必定坚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文所说的“虚心”“实腹”“弱志”“强骨”,都是“无为”的道理所在。圣人告诫世人,应返朴归真.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这样,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就不敢再妄作主张过于贪欲了。一个人,如果以天地自然之道为法,使其体性合于大道,无私无欲,恬淡无为,以“道”的“无为”原则修身治国,就一定能够无所不治,无所不达。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26 01: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盈章第四

    【正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题解】:“大道”的本体实用,大处讲包罗天下所有运转变化,小处说天下事物无所不及。它无边无际,无声无味,无迹无象,却依理而存,依气而生,无时无刻不在天地之间。这就是“大道”的妙义。一个人,如果领悟了“冲用”的内含,那么自己的一身一生中,什么东西都能够知晓。去而可达,无处不是春天。阴阳在自己手中,造化在自己身上,自己与天地合二为一身,自然也就能体悟“道”的奥义了。
    “道冲而用之”,是自然而然的奥妙;圣人的德性与光辉同存,也是虚心自然的奥妙。“虚心”就是“冲用”,“冲用”就是“不盈”;而“冲用”“不盈”,就是“无极”“太极”二者互为根底。明白了这一点,就可得“道”了。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虚灵,谐和;“不盈”,不自满。大“道”以虚为体,体是静的;大“道”以和为用,用是冲的,所以说“冲而用之”,不知不觉中,可以晓知天地万物,这就是“冲用”的妙处。它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到;虚而不虚,实而不实,取而得不到,舍却去不了咨不能操其冲,也不能测其用,是用不完的即“不盈”、故“道”,虚灵而看不见,可用它时,就会用不完。所以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高深莫测;“宗”,宗主。没有了“道”,就不会有万物的生成,也就不会有“有”。大“道”的本体,涵养万物而没有穷尽;大“道”的妙用,冲和万物而不会遗失。它的道理,幽深隐妙,心思不可达,言语不可明,是万物的宗主。一个人,探究冲用的机密时,就会发现“道”深玄的真理,是无穷无尽的。

    挫其锐,

    “锐”,锋利的刀;“挫”,磨治。不显聪明才智,不露棱角锋芒。人的聪明才智,就象利刃一样,如果不磨治,就会自满自盈而有所失。只有凝神静气,不露锋芒,圭角不存,有利智不用,有才能不使,纯一不杂,抱索养拙,才能体探大道的奥秘。

    解其纷;

    夭下的事,千丝万缕,复杂纷繁。大千世界,无处没有矛盾无处没有纷争。要紧的是超脱这种纷争,和解各种矛盾,以简驭繁,达到大道的和谐与统一。

    和其光,

    “光”,心德的光。一切事物,有情无情,形形色色,虽然各不一样,但都有这种光。自己如果能和此光相和,那么自己的心德就可以通彻天地,就可以感应万物。和光的妙处,就象以水投水,没有什么两样.以火投火,也都一样光明;百千万灯共存一室,灯火通明,不欠不佘,不分彼此你我。

    同其尘;

    “同尘”的含义与“和光”相似。一面是不显山露水,一面是有光则和其光,有尘则同其尘,总之是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在美为美.在丑为丑,超脱一切,又内涵于一切之中。“同尘”时,物我两忘,心清意定;不弃别人,能化恶取善,不爱己而爱别人。观三界,犹如琉璃净界,是同一体;看万物,犹如灯灯相照,没有变异的颜色。心中没有了起灭.意念也没有了爱憎。这样,也就进人“道”的妙境了。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修行“道”的人,领悟了“大道冲用”的妙处,心海就会虚无空灵。无边无际,高深宁寂.融和为一。眼睛通明,可达天外无极;世间凡情,一目了然。一切自自然然,湛湛清清,虚灵莫测、浑浑沌沌,独立不移;即使天地有了更改,自己也照样不变不灭。无形无象,似亡而实存。既然自己的真体长存,那自己的妙处就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天地的造化,万物的生成,不是由干自己又是亩于谁呢?造化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造化,什么能与自己相比呢?“不知谁之子”,就是未分出天地的先后。光有真我,太极还没有
立时,自己就已先存在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守中章第五

    【正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囊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题解】:天地有天地的中气,万物之母亲;人自有人身的中气,性命的根本。二者都产生于虚无,又入于虚无。天地没有了中气驾御,要么水旱相连,要么风雨不调,要么隆冬不寒、盛夏陨霜;要么山崩地裂、江河枯竭。这种种怪异的自然现象,都因天地中气不足。人没有了中气调节,即使正常的人,也会血气凝滞,身患百病。而修行“道”的人,就会身体刚柔失调,阴阳不谐,五行不能入于中宫,四象不能归于自己,于是火候难调,龙虎难伏。更进一步则阴凌火盛,灾害相继而生。这一章,先以天地引喻,后用囊龠引喻,最后得出“守中”的观点。以此法可以治国齐家修身。上古的尧命舜,可称“允执厥中”;舜命禹,也可称“允执厥中”,这些都是圣贤在教导人应“守中”。可见,不仅仅限于修“道”的人,大凡男女老幼,所有人都应明白“守中”的道理。
    本章的经旨是:凡是有气的物体,没有大过天的,凡是有形的物体,也没有大过地的。天地本来是“无心”的。可“无心”的心就是天地“不仁”的“仁”。如果,一个人弄明白了什么是“不仁”的“仁”,那么自己就会在生命的河中扬起风帆,去一切想去的地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chu)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只在祭祀时使用,用完后,就扔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与不仁慈的,他对待万物像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因为他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着意创造,一切任凭自然变化。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虽然卑下,但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灭,不应当重此轻彼。圣人的心与天地一样,也是无所谓仁慈的,不过他可以从一人的心看见万人的心,从一人的身看见万人的身,从一物中看到万物;他体万物之心,顺万物之情,从来都不重此轻彼,放心地让百姓听任自已的生灭。所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囊龠乎?

    天地是无私的,产生于虚气。它蕴含一切事物、一切造化的真谛,高妙莫测,因此,把它比喻成无底的“囊龠”。“囊龠”,风箱。它动则生风,静则风止;愈动愈有,愈有愈出,于是便有了四时万物的形成。人处于风箱中,就是处于天地中。天地与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风箱一推一拉,一来一往,动静不止,因而不断地产生风。风箱的体是空虚的,是“无”,其中潜藏着不竭的生机;越动,风量也就越大。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虚”。懂得了这个道理,阴阳就能动静,五行就能变化,天地就能定位,万物就能生成.由此可见,运动不停止,变化就不会有穷尽。从圣人的动与静,也可晓知“道”的修行。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适中。人言谈的妙处在于适中,而不在于多,一句话就可说明的,为何非用两句呢?说的矢多,反而会越说越说不清。言语既不过头,又恰到好处,自身才会心平气和,自然平静,毫无疲倦灵气逸散的感觉,这就是“守中”的奥妙。说话尚且如此,修“道”又何尝不如此?眼不乱看,鼻不乱闻,嘴不乱说,耳不乱听,身体不乱动,心意必定会集中。五神遵循“守中”,五气自然朝元,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回到虚。《道书全集》中有这样的话:“神不外游精不湛,气不耗散别无诀,若能四象人中宫,不怕灵丹不自结。”由此可知,修“道”以“守中”为妙,天地以“虚中”为妙,此中道理是一样的。细想“中”字,对夭地来说是很公正的,是至诚至真的实理。对人来说,就是精神集中到一点——谷神不死的神气。这种气无方向、无始终、无间断,也无天地万物的先,只有天地万物的后,因而,此“中气”,就成了乾坤的枢纽,元化的根本,万物的总持,性命的机要。一个人,如果能知道中气的道理,就一定能了解天道;如果真的能行这种中气,就无性命存亡之忧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谷神章第六

    【正文】:谷神不死,是谓玄化。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题解】:“谷神”,空而无物,虚而有神;它无象而实象,不神而元神;它飘渺莫测,变化无穷,因为有了看不见的“玄牝”,才感知了阴阳,所以“谷神”是天地的根本。“玄牝”之门,出入高深难测,领悟的人万法轻易而出,迷惑的人混沌不清。修行“道”的人,如果能身处虚静的殿堂,就可领会到元初的实质;如果能达到元神的天府,就可知道天地的根源。上古的圣人,天上的神仙、天下的世人,所领悟到的东西,都不过如此.以此法修行,也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了。“有无俱入则无名之道得,圣凡同体则玄牝之门入”。由此可见,有了“谷神”,也就有了“道”;入了“玄牝”的门,就成了拥有“大道”的人。
    本章的经旨是:天地的根本就是虚中的奥妙。修行“道”的人如果能虚中,那么天地的根也就在心中了。

    谷神不死,

    “谷”,虚而空旷的山谷,即空虚,虚无;“谷神”,指老子的“道”;“不死”,永恒常存。在虚无中.用不死的元神来说明各神都不死,“谷神”也不会死。万事万物千变万化,都无中生有,又怎会死呢?天地间没有了各神,日月就不会发光,四时就不会正常运行;人身没有了谷神,本性就不会长存,生命就不会坚固。可见,只要“谷神不死”,天地人就也都会不死。“不死”,看不见的虚灵,能感通而长存。谷神不死.自然界里的各神也就不会死。

    是谓玄化。

    上句是想让人明白虚中的奥妙,并由“谷神”推出了“玄牝”的含义。“玄”,无极,气的根本,无形无象,非人的思绪可以达到;“牝”,太极,有名万物的母体,产生万事万物.它在夭地是阴阳的升降,在人身是神气的虚灵。天地开合、人心开合的关键,都在于“牝”。所以说:“是谓玄牝”。

    玄化之门,是谓天地根。

    “门”本来无门,只因“玄牝”能出神人化,故用门来比喻它的关键所在。细想,天地有交泰的门,日月有合明的门,阴阳有出入的门,自然界有变迁的门,妙有妙无,神机莫测.其中浑融无间的门就是“玄牝之门”。而这“玄牝之门”也就是天地化育的根本。正因为“玄牝”至幽至显、至无至有,所以才成为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两句总结上文。“谷神”“玄牝”“天根”,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它自然地存在,却深不可测。虽看不见形体,却无时无刻不存在,所以说:“绵绵若存”。由此可见,不产生就是产生,无所不产生就是太极;不变化就是变化,无所不变化就是太极。天地间虽有生生化化,但天地不知;万物间虽也有生生化化,但万物也不知。所以,有了天地的根,也就有了“玄牝”的门,也就弄明了“谷神不死”的意思。天地人物本是一样的。自己身边的诸神与天地的“谷神”都是相同的,自己身边的“玄牝”与天地的“玄牝”共呼吸,都无形地存在,用之不尽。所以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私章第七

    【正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题解】:无私,是普通事物所具有的无我的道。没有至诚无妄是不能有的,没有人我一体是不能行的;圣人无私,能成就天下有私的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有时混沌,这是静的另一种表现。混沌之后,天地再现,仍旧高明,仍旧博厚,所以长且久,不得而知。把天作父,把地作母,父道能生育万物,母道能长养万物。生育万物,就会施之不尽,长养变化,就会生生不息。施之不尽,天道就无私。化而不劳,地道就无私。因为无私,所以不会自生,这样便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人,同属一理,为什么人不如天地长且久呢?天地无私,所以能长且久。人生在世,自有的心不绝,去不掉人我的见解,所以不能长且久。圣人通过体悟天地之道,得出空生的道理,先人后己,不和天下人争先,称为后其身。天下没有不推尊而仰望的,受到推尊仰望,那就自然比别人身先了。以道德为本,以幻身为末,不求荣显于身,称为外其身。天下没有不尊亲而永保,尊亲永保,他的身就会长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圣人的德行,在于真诚,诚则无私,所以无人无我,无先无后,只知道后其身,外其身,如同天地不是自生,光明正大,普泽无遗。却能四方施德,成就家国。无私却能成就其私,圣人与天地同光,知天地便知圣人,观圣人便知天地,圣人天地是合一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水章第八

    【正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题解】:水的“德”是不与万物相争,得了天地自然的道。它不分昼夜地运动,是运化了大道自强不息的机。它能润泽乾坤天地万物,生生化化而没有穷尽。圣人探综方物出于同一源,贯于古今;认为只要因时制宜,该备体用,就会如同水的善一样做到无争。
    本章的经旨正如《淮南子》所说:循势而下,乘衰而流,有去高就下的功能。是用水德比喻圣人的德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一种物质,居五行之首,太极之初。生于一而成于六,气属五而数在一。水的性,得出了太阳的精;水的质,描出了万物的形。圣人为善当如水一样,随物施功,随时善应。去高就下,行止如然,都是没有假做的所为,而有自然而然的妙处。所以善于滋养万物而与物无争。圣人用道德来教化人民,用仁义劝善,不自矜自己的才能,不自夸自己的善行。舍己为人,公而无私,同水德一样,人民就不会有所争执了。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众人所恶的是卑污下贱,水所有的德,正在于不处在从物之上,不违背众物的情理,去高就下,行止无心。即使是卑污下贱的地方,也不择地而流。所以水性的德,庶几近于道了。人怎么能贪高爱贵、争势夺名呢?一有利害成败之举,便无所不生,一有长短高下的性情,便无所不有。圣人以谦退自处,宁可曲己以成全别人,所以水性的善同圣人的道是相近的了。

    居善地,

    善地:安静无事之地。险峻之地不是善地。水性的善,去上就下,险峻不居;以贞静自守,以柔顺自安;行止如然,妙用无方。

    心善渊,

    深妙不可测度为渊。水无心,光明涵于内,沉静表于外,能与万物的性相和,能和万物的形相随,生成万物的机不可知,化成万物的妙不可见。

    与善仁,

    水德,施于万物而不伐自己的功,利益方物而不求报恩。化作雨露,万物都能得到它的德泽;流若江河,舟揖可以从中济渡;天下的人渴了可以饮。这就是水的仁慈。

    言善信,

    水没有语言,观看江海,有扬波鼓浪的声音,听山间的溪水,有瀑布喧哗的声音,这就是水的语言。在晦日前三天,不用等待便会有潮涌起于沧海,在朔日后三夭,不用定约,一水势也会下退。潮不会失时,声不会私听。水是这样的有信用。用来观圣人,也是有物有则,无假无妄,表里如一、普天之下不会怀疑,信传万世而不会受到迷惑。所以水善同圣人是合一的。

    政善治,

    水生万物可以引伸到“政”的方面。水升化时就化为雨露、降下时就汇为江河。有生生不息的机,赞此育,安百姓,和万物,使天下各尽其道,各遂其生,此即“政善治”。

    事善能,

    水的善处不只一处,泽润乾坤,滋生万物,行舟渡筏,都是水的德善的能力,所以说“事善能”,即无所不能。人能使德行完全,心神活泼,做事时顺其自然,处己待人时,不泥不执,这便是事善能。

    动善时。

    水作为一种物质,能随着圆的容器变成圆形,能随着方的容器变成方形。遇热蒸腾便化为云,遇到氤氲便变成雨。不做逆人的事,不违背天时,自然地适应时机,这就是善时的妙动。人如果能不违天时,不逆人事,可行就行,
可止就止,事不妄为,言不妄发,就会到达水动善时的妙
境。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以上七善,都具有“不争”的道。水不与万物相争,万物也就不与水相争,两不相争,是水的上善。善与万物相和,万物都能和它相和,所以就不会招致怨憎。人能心如止水,避高就下,就是居善地;人能处心养志,内含光照,就是心善渊;人能爱物不遗,教人不倦,就是与善仁;人能语言真诚,心诚如一,就是言善信;人能因物付物,尽己尽人,就是政善仁;人能曲直方圆,随所适宜,就是事善能;人能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就是动善时。七善有了,万善便存在了。接近于道,而不自争,又怎么会招致天下的怨恨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盈章第九

    【正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

    【题解】:尧没有把自己拥有的天下当成自己的财富,而把它传给了舜;舜也照此传给了禹,这样看来,天下还有什么东西值得留恋呢?现在的人总喜欢追名逐利,一旦得到了,就心情愉悦;一旦失败了,就悒郁成疾。而圣明的人,总是不贪图什么功名利禄与财物的得失的,一切无欲无为,顺应天道自然。
    本章的经旨是教导人们:应把虚己当作“体”,把守雌当成、“用”,顺应天道,以便不失时机地进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天“道”贵在“虚”而不在于“盈”。只有“虚”,才会包容一切;“盈”了,就有了失去的担忧。“持盈”,用盛满的容器作喻,总有倾失的忧虑,所以说满的还不如不满的。不满的虽没有满的好处,但总不至于倾失。“持盈”的事不只一件,象那些身居高位、富比陶朱的人,谁恐声色不足、利禄不能长久,因而终日担惊受怕,忧虑不止,遇事小心谨慎,这就与那些“持盈”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自然也比不上顺道而进、逆道而退的人。不嫌少,也不贪多,就不会遇到祸患了。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人的聪明才智贵在收敛,不可有太多的炫耀显露。就象造利刃的人一样,起初,用心磨,磨成可以吹毛断发的利刃;但磨得太锋利了,却也容易摧折,难以长久地保存。人的聪明卖弄得太多了,就会召来祸患。古代的圣人,虽聚天下智慧于己身,结天下善行于一体,但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藏而不露。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什么挫折。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圣贤总以德性为重,心从不受外物的影响而变化。金玉是身外之物。一个人,不惜生命地去追求,纵然得到金玉满堂,死后又能带走多少呢?修行“道”的人,只有视金玉如粪土,心才可静,“道”才可成。不贪不妄,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这样,才会用之无穷。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一个人,不能因有了富贵而沾沾自喜,盛气凌人,而应当谦退持身。与人相处时,和和气气,就不会有争执的过错,不会有自寻的灾害。反之,持高自骄,必会招来祸害。精、神、气是人自身内在的财富,也是上天赋予的。如果能好好地保全它,那么自身的造化就会用之不尽,超脱生死,益寿延年,这是真正的富贵。如果贪图身外富贵,必然会耗尽精神,纵有万贯家私,谁又能买得了不死呢?

    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

    这三句总结上文。细想:四时有消长,日月有盈方,天道尚且损有余而补不足,更何况人道呢?功成了,就应当善于保持;名就了,也应当善于保全。而善终善全的方法只有身退才行。只有这样,才是顺应天道。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4: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德章第十

    【正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心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题解】:一个人有了自己的躯体与真气,就象一个国家具备了君臣、父子、夫妇、阴阳等一样,无所不缺。修行“道”的人,只要身安气顺,就会全身心清静无为。“经”上所讲的身心专一就是安身静气,摒弃一切私今杂念,这样就可澄清国家中的“仁义”。“无为”是教导人不用私欲来扰乱人的“仁义”的,“无知”是为了与百姓相融合,获得永久的美德。这样,于身就可以修身,于家就可以谐合,于国就可以治理。一个人,如果不是“无为”“无知”,稍有一点儿私心杂念,也就不可能修身、齐家、治国了。可见,丹药出于不炼,“大道”出于“无为”。这就象三茅真君所说的:“灵台湛湛似水壶,只许元神里面居”。一个人,只要相信“无为”,整个身心就会清静下来。
    本章的经旨是说:人如果能专心一志,那么精神就会与身体合二为一,身中的精气也就会达到柔顺的地步,就象婴儿一样纯真了;这样,德也就会达到纯善的境界。一个人做到了这些,就和“道经”上要求的相差无几了。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身体有了魂魄,就象车上载了东西,东西一定随车而行。“营魄”,人身体中的魂魄,即精神。人有三魂七魄。如果能清静无为,魂魄就存在于肝肺了,人的精神也就长存了,养身的方法也就形成了。可见,只有自己的身体,才可藏有魂魄。只要一个人心意诚恳,意志不乱,身体就会与精神合为一体的。而专心一致,谁又会离开谁呢?所以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心致柔,能婴儿乎?

    只有未满岁的孩子,元气还没散,才精气专一柔和。一个人,“无为”就会精气专一,“无知”就会清静和顺。精气柔顺时,人就“无为无知”了;反之,只有“无知无为”,人精气才会柔顺。修行“道”的人,清除一切私心杂念,就是想让自己的精气专一;慢慢地调匀呼吸,精气就会柔顺。可见,只有专精守气,致力柔和,才会象刚生的婴儿一样精气专一柔和。所以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清洗;“除”消去。“玄览”,见多识广,博古通今。“疵”,斑点,毛病。当今的学者,确有人博古通今,广收并蓄,无不耳闻目睹,可这样的学问,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吗?恐怕是太难了。只有清除杂念,深入静思,才可能得真知真见。所以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可见,真知灼见,在于人本身,而不在于人的所见所闻。一个人,纵使晓悟了“经书”的内含,也只不直是用此作为渡水的舟筏;看到了蹄迹就追兔,拿到了渔网就逮鱼。心中忘不了旧迹,一切以所见所闻为上,这样,又怎能进入寂然不动的境界呢?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二句是说治国也应遵从无为的原则。人应顺其自然,不应有为。一个君主,以爱民的“有为”治理天下,他的爱会普遍吗?天下会治理好吗?只有以“不言”“无为”的方法,才可治理天下。不知不觉中,百姓就已感到了爱护与治理,也自然以“无为”“不言”为上。只有“无为”,百姓才会满足;只有“无欲”,万民才会安居。所以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合,能为雌乎?

    “天门”,人心,人心为人一身之主。“雌”,安静柔弱。圣人心柔静时,动静自生。该动时,心不动而自动;该静时,心不静而自静,一切顺人心自然本性。既不会让阴胜过阳,也不会让情欲毒害本性,更不会让物体蒙尘,而总是随移而迁,这就是柔静的好处所在。而凡人的心的动静就不一致。一遇到身外之物,就萌发了私心,有了七情六欲。因此,凡人的心是不柔静的。修行“道”的人,就是应摒弃一切私欲,以柔静来安心。一所以说:“天门开合,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内心光明慧通;“白”,心的本体自然而存。虚能生“明”,静能生“白”。一虚静明白,故有“明白四达”。“四达”即通达无阻碍的意思。“无知”,不能有情知,什么也不知道。人心本来是明明白白、朴素自然的,只因有了欲望,才有了闭塞与阻碍。只有圣人的心,才是虚静朴素的;它不听不见,不做不想,却明白一切。用它来感觉,则可通达异常;用它来叩门,就会有所感应。它了解事物,则无所不知,却总愚人似一问三不知;什么也不知就是什么都知。所以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生”使之生长;“畜”,养。上天用阴阳五行组合成万物。圣人用道德五常使万民得以生长繁衍。有了天地,也就有万物;天地从不私爱万物,万物都依天地而自然生长。圣人晓知了天道,并用它来教导世人;从不居功自享,只是不断地给百姓好处,力图恢复万民的本性。二切顺应本性自然,就像天地无意中生育了万物,无为中布施了恩德一样。所以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圣人心胸博大如天似地,已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教导天下人并和他们一起进入“无为”,从不依此而自恃;圣明的人给夭下的人作表率,因为他们知识渊博无边,恩德深如父母,与之相处,没有谁上谁下的感觉,他们又怎会去主宰别人呢?所以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玄德”,高深莫测的天德。细想,圣人的知识像上天一样博大无边,用道德来教化世人、恩施万物,都是不可测、不可见的;它无穷无尽,又是不可晓知的。所以说这些德行高深莫测,和上天相同,毫无分别。这说是“玄德”。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5: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中章第十一

    【正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具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题解】:夭地是虚空的,因而就有了阴阳的变化;圣人的心也应是空的,于是也有了德性的运用。天地不虚空,四时就不会正常运行,万物就不能生长,鬼神就不会变化。由此可知,虚空是天地的关键。圣人不心空,就不会明白天理的细微变化,就不能端正人心,就不能作为天下人的楷模而永垂千古。可见,心空是圣人的根本。依次来看造车、利器、凿室,就都是圣人教导人们借助外物而懂得“知其有者为利,而无者为用”的道理。道本于无,器本于有。“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人如果懂得了无中生有的话,就已经接近“道”了。
    本章的经旨是: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人的虚幻的身体是以无形的性命为主体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具无,有车之用。

    “辐”,轮的股条;“毂”,受辐的空窍。造车的人以轮辏辐,用辐辏毂。因为有了毂中间的空隙,才有了车的作用。虚空的地方虽小,但意蕴高深。空的心,无道却也是有道。所以车的功用,尽管外表是“有”,但本质上是“无”在起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埴”,土;“埏埴”<yan zhi>,用特定的方法把泥精制成形,是造陶器的方法。器物外实而内虚,外有而内无,虽是人所造,但道理是与“道”相合的,好就好在以空为用,以无为中。乾坤造物的道理与此相同。乾坤是太极的大炉,其中五行运化是埏埴的方法,春温夏热是冶炼的功能,太虚无体就是器的空无,天地有象就是器的外形,四时百物就是大器物的功用。人们如果能用心体会制陶的方法,并运用于人的性命,又何必担心大“道”不成、大器不就呢?这样,道器也就成了天下的神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凿”,开。古代把单开的门叫作“户”,把双开的门叫作“门”;“牖”,窗户。开户是为了人出入的方便,开窗是为了房屋光线的明亮。“室”,有门窗的屋子。正因为室有了中间的空隙,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指代车、器、室三个实有的物体;“利”,便利。“无”,指三者中间的虚无;“用”,作用。细想三者,不相
同的是“有”,相同而没有区别的是“无”。有利而无用,就没有虚空了;有用而无利,也就不会给人方便了;只有“有”“无”兼备,才能“利”“用”两得。圣人就是用车、器、室的比喻,总结出了“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仔细观察车、器、室,发现它们都用之于“无”。“无”即虚空。虚空既能容物,也能生物;天地万物都是从虚空中产生出来的,因而只有虚空才是天地万物大道的根本。一个人,有了性命,也就应有这种心思。人的心灵原本就像太虚一样,洁净光明。只因后来人忘了心灵的根本,便遮住了光明。没有了光明,就象往车、器、室的空间里塞满了东西,又怎会有其功用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5: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腹章第十二

    【正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题解】:天地之大,能包含万物,能容纳百川。就和一个大肚子一样;日月的光明,能烛三界,能通八表,又像一个人眼睛一样。天地虽大,日月虽明,如果得不到真的正极,不具有太极的真理,就不能包涵这样多,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光明。人人有肚腹,和天地的肚腹一样,性命的阴阳包含在内,五脏六腑也包含在里边。二目如同日月,能通神的妙窍;人有肚腹、眼目,如果达不到性真之妙,五脏的气就不能摄养,二目的神也不能通光。如果见物生心,正性不空,必定随缘逐妄,造成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妙。
    本章经旨,教人敛华就实,反妄归真,不可随俗苟安,沉溺私欲。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青黄赤白黑,是五行的正气。流注在物上,人能看见,称“目”。目是六根中第一根。人能分辨五色,正是眼的功力。当它不看时,即使无色的形体,也能看到它的五色,心中皎然明白,好象识别尘埃,见到的只是色,那么看到的真体,只是物了。早随物而去,心也随物而去,心中的真见已忘,眼中所看的必是混乱。五色在眼前,也就辨不出色是什么色,看见如同没看见一样了。这和瞎子有什么区别呢?修道的人,如果看到一切美好的色像,如同看不见一样,不起贪爱之心。忘于目,就会光溢无极;存其神,就能慧照千万,再也不会有目盲了。

    五音令人耳聋;

    五音:宫商角徵羽。人能分别五音,正是耳的功力。当它没有听时,即使无音传耳,也能觉察出五音的纯正,有条不紊。好像识破迷惑的耳朵,如果所听到的只有音,那么静听的神机,就不能普满大千法界;内听的真空,也不能通彻到大音的希声。音发出来,耳就随音而去,心也随音而去。五音在面前,就辨不出音是音,听和不听一样了。如果人能领悟到肉耳不是耳,尘音不是音,那么清静的妙音,不听也就听到了,还有什么音能使耳变聋呢?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酸咸甘苦辛。凡是可饮可食的,都有五味。人能分别滋味,正是舌的作用。但舌认识的不是性,不能知道味的体。因为性被滋味所摄,性被味所迷,味乱了性,所以贪于味的,口中的味必定失其正,即使肴馔珍奇也不能辨出美恶。孔子说:疏水曲肱,乐在其中,可知孔子深知其中的真味。常听修道的人说,咬菜根,淡中有味,正是百味皆空;而百味皆空,自然诸病不生,不可不戒啊!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马跑得快为驰。马跑的快且直为骋。畋猎,打猎。狩猎的人,纵横驰骋东奔西走,逐物移心,这样,必定使人如同病人一样失心发狂。要知道,人的先天本性本是虚静清明,无贪无欲的。打猎的人整日驰骋奔逐,必失其虚静清明的本性,所以圣人不为。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是奇货。妨:伤害。伤自己,伤别人都是妨。世间的一切珍宝奇物,都是难得的货,它最能诱人的邪念,摄人的心魄,使人陷于贪婪不义,结果祸辱便从此形成;盗贼也因此而发作,或使国家受害,或使性命受害。君子知道难得之货,都是身外的祸胎,所以不存贪欲,把不义富贵,看作浮云。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是教人们效仿圣人的行为,所以说“为腹不为目”。即安于腹内的虚静,修持内在的德性,不贪恋眼前的声、色、味、财、乐的欲望,心因物生,也因物死。人见到物便受到感染。因物而死,是因为把机放在眼目上了。人如果能忘目,便可大彻大悟。眼耳鼻舌身,都是情幻之属。只有我性之中的本体,才是真空妙有。所以圣人所为,都是养性中的本体,不为目,忘掉引物所见的“机”不贪不染,因为知道都是虚幻。知道目识为幻;所以一切尘缘都除去,便叫去彼;知道腹中性体一切存养,都应取来,便叫取此。为腹不为目,其去其取,都是自然之道。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6 15: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宠辱章第十三

    【正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题解】圣人的进退、得失都顺其自然。遇事不拖拉,事过无痕迹。用大同之道施于上下,用无私之德施于朝野;不以夷险少变,不以好恶生心。用道德行于天下,不在乎功名富贵屯得失宠辱,读经的人如果能知道圣人的心,便了解了这章的经旨。
    这是太上警醒世人,在得失宠辱时,处之泰然,不能驰心身外之物,而使身心劳累。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遇君主得到恩惠是宠;失位失禄、放逐降罚是辱。惶惧恐怖为惊;心中忧虑为患。君臣两得,有知遇的宠,得到宠,亦喜亦惧。喜的是禄位崇高,功名显达;惧的是得失不常,毁誉不一。有时得宠便思辱;有时辱还没有到,私心已经萌发,产生了惊疑的念头,想起了将来,所以宠辱若惊。如果受宠时,不因得到而自喜;受辱时,不因失去而担忧;常人视荣贵为极美,我却看作大患,不患其得,不患其失,顺应自然,来去无心,又何为失而忧,宠而惊呢?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是重解上面的意思。是唤醒世人,知道宠辱两途是颠险的祸胎。宠而为上是人人所好,辱而为下是人人所恶,所以没有不趋高避下,求宠而远辱的。宠该来时,便适然必来,不是我所固有,内心就会受到震惊,所以说“得之若惊”。辱该到,必然适然而至。因为不是我所能禁止的,也使内心受到震惊,所以说“失之若惊”。但道高德重的人,对于宠辱,得之不敢自安,失之不为悲戚,处之无心,所以能超越“宠辱若惊”,泰然自处。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这也是重申上文。世人不知患从贵起,祸自福生。“贵大患若身”,是说人生在世,有此身便有此患,身是患的形,患是身的影,所以患就是身,身就是患,患身的形影,一刻也不能分离.所以吾有大患是因吾有此患身,等到我没有患身,我哪里还会有大患存在呢?圣人无好恶的私欲,认识到宠辱的微机,把患当作身,把身当作患,不起一切贪高爱贵的心,不生一切人我宠辱的念头,使身清静自然,所以性中分,净裸裸,赤条条,一切全无。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圣人处世,没有爱贵之心,何况为天下呢?所以不以自贵的心施于天下,不以自爱的心,施于天下。不自贵不自爱,忘了其身,就是无为之道。用无为之道治天下,天下没有不可以治理的。如果用贵身的心施于天下,即使可以寄托,也只是暂时寄托罢了。如果以自爱的心施于天下,即使可以托付,也只能权且一时罢了。如同人家把物寄托给你一样,不过是暂时给人家看守,并非终归己有。细想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倏有倏无,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都不能长久。如果能悟出这番道理,用虚静恬淡自牧,忘了贵爱,也就不会有大患之事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5-9 12:54 , Processed in 0.510187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