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xcajcj

[其他]:白话道德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0: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兵章第六十九

    【正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题解】: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但要看怎样去使用它。用于道,宜后而不争先,宜退而不争进,没有凌人之意,没有杀人之心,则既可以致胜,又能保全民命,得吾宝而不轻失。倘若不然,只逞不平之气以强加于人,奋血气之勇而轻视别人,便会伤害生灵,危害国家修身治国,也是同一道理。反为道之动,弱为道之用,便自然无往而不得其宜。
    本章经旨:通过说明用兵之道,宜退直后,不轻敌而取胜,来说明学道的要旨,在于谦以处人,卑以自牧,只有这样,才能成就道业。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兵先发称为主,兵后发称为客;智勇当先,称为进,谦逊自处称为退。兵器这种不祥之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使用。如果以兵为主,挑衅起事,战火顿起,杀伤之惨,必使天地失和。而若是不敢为主,则我自安于无为,以退为进,以静制动,可保全民命,合天地之心。所以圣君用道德之勇,出仁义之师,上顺天意.除残灭暴;下应民心,讨罪安民。以静制动,不敢为主而为客:以慈用兵,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圣人之行,与世俗之行不同。世俗之行,只能行于有行,不能行于无行,只能行于可见可闻之事,而不能行于不可见不可闻之事。而圣人之行,行于无声,行于不见;人不能见其踪迹,人不能知其端倪,似乎无所行,而其实早已行,是以无行为行,而不以有行为行。不违天意,不悖常理,不拘于物,不逆于人,所以行遍天下,无所不敌,无所不胜,无所不行,所以说“行无行”。

    攘无臂,

    用力取于别人,就是“攘”的意思。人取东西必用手,而力量是从臂上发出,如果没有臂,手就不能够取到。两国交兵,谁都想为主而争先,就如同用臂使力拿取东西,伤亡必然都很惨重,如果是能退而不进,就像没有手臂一样,必然胜敌而无害。所以说“攘无臂”。

    仍无敌,

    仍,即将作战的意思。诱使敌方靠近我,而与之作战,或是我靠近敌方去与它交战,都是设计使人屈服,而不是君子用兵之道。君子用兵,虽两兵相接,不得不作战,但仍是要处于后而不争先,易干退便不去艰难挺进。虽然面临强敌,但并不剑拔弩张,仿佛没有遇到敌人似的。所以说“仍无敌”。

    执无兵。

    兵,兵器,如刀枪剑戟之类。兵器是用来作战的,敌人拿着兵器,是为了对付我们;我们拿省兵器,是要抵挡敌人。凶器在手必中必然生出杀机,危害必然极大。如果都宁为客而不为主,宁退尺,也不进寸,这样,虽然有时两国为故,不得不拿兵器,但并非有心去拿,如同没有
拿着兵器,所以说“执无兵”。圣人执道德,道德自足感化天卞,也足以威震天下。而拿兵器,只不过徒增杀伤。杀伤越多,而民心越离,天下必然大乱。
                                                               
    祸莫大于轻敌,

    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便是知道轻敌的危害的表现。不知天时地利,不分析敌我的强弱,轻举妄动,这便是轻敌,轻举必然导致军队的失败,乃至覆国亡身。所以说“祸莫大于轻敌”。

    轻敌则几丧吾宝。

    天地以生物为宝,而圣人以保全事物为宝。轻敌必然导致军队失败,覆国亡身,所以说“轻敌则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抗兵,指的是对抗的军队兵力相当,两军对阵,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悲愤的一方将获得胜利。敌人打进来,激起军民的悲愤,不得已而应战,虽兵力相当,也能取胜。所以说“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玉章第七十

    【正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题解】:圣人与天有共同的心性,所以内外无间。圣人之心与道相同,所以动静如一。能够保持动静如一,便是得到了心的本源。而内外无间是性的本体,性的本体是无私的天理,无私的天理是那些私心害正的人所不知道、不具备的。心的本源是无心的大道,无心的大道是那些有意作为的人不能领悟、具备的。所以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圣人的一事一行,都包含着理,一动一静,也蕴藏着道,人人都可领悟,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却使人难以领悟;人人可以效法,并没什么奇异,但世人却难以效法。这是因为言者心中固有大道之理,所以易知易行;而世人心中没有大道至理,所以难知难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世人不能真正领悟,所以不能去实行。这不是因为人的智力不够用,而是因为世人对很平常的事却想得太过于复杂,所以很简单的道理反而不能领悟。很容易做到的事,却做不到。这并不是因为人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世人对很明显的事太过于深究的缘故,所以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有本始,有根据的话,就是言有宗,君是创立万事之主,万法之尊。圣人的话,言无瑕疵,通天地的至理,含古今的大道,简易平实,有本有末,所以说“言有宗”。圣人做事,不留痕迹,与上古相印证而不悖,与当今相质而不疑,坦然直行,为法为则,所以说“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这两句,是追述无知的情由,归结无知的病根。无知之病,只是因为耳目的见闻,失去原有本性,而已被人加以歪曲。所知道的,都是人欲之知,这怎么能算是知识呢?所以说其无知。因为这种无知,所以也就不能知道我了。所以说“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既然世人无知,那么真正知道我的人则很少有。我本与人同出于一道,我其实并不难知。知道我的人少,并不是我与别人有区别,而是世人无知,连易知易行的事也不能知道。正因为天下人很少有了解我的,所以取法我的就难能可贵了。所以说“知我者希,则我贵矣”。则,取法、效法。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被褐怀玉,指的是败絮在外,金玉在内。太上之道,太上之德,虽然至尊至贵,但在修道的人本身,并不以道尊德贵。古代圣人被褐怀玉是形容圣人全于内,忘于外,重其本而舍具末,道德无名,光而不耀。圣人与常人外表无二,穿着粗布衣裳,没有丝毫华美;而道德仁义含蕴干圣人体内,皎然自洁,晶莹透澈,运化无穷。所以说“圣人被褐怀玉”。修道的人,如果领悟了其中的妙义,不追求外,而积美于内,则天道必然成就。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病章第七十一

    【正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题解】:大道无物不在,至理无事不存。人的知识,本来很难遍及各方面,即使是勉强遍及了各方面,也不应恃才放旷,而应当以不知自处,才能不蹈于知不知之病。可是世人多以不知道为耻辱,强以不知为知,因此便不能得到真知,他所知道的,与不知道,都不可信。
    本章经旨,是教诫世人,不要强以不知为知。

    知不知上,

    普照圆通,无不通透,就是“知”的意思。不露聪明,不事机智,浑浑然,知识蕴于内,而不炫露于外,无一不知,而却又一无所知,这才称得上是“上知”,所以说“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义理并未昭著,见识并未完全,这便是“不知”。不知道而强自以为知,在别人面前显露才智,以高明自许,便是真正的不知,其病在于自己欺骗自己。所以说“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了强不知以为知是病,就应该竭力去掉它改正它。知不知,是能病己之病;能病病,就是我的所知皆是真实可信,我的所不知的道理也不再会拿来自欺欺人,便不会一再蹈入知不知之病。所以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强不知以为知是病,不强不知以为知则是不病。圣人能够不病,只有不病才能不自以为多知多识,能取天下的知识,尽为我知。修道的人,如果不以我之知超过世人,不强不知以为知,自然会不病,也自然不会蹈人不知之病。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1: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畏威章第七十二

    【正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题解】:自古以来,天道与人心是相一致的。天道贵虚,人心贵谦。天道不虚,便不能容纳万物,人心不谦,便不能够克己制行。知道这一点,无往而不善;不知道这一点,便只会偏于爱,矜于贵,受到灾祸惩罚。
    本章经旨是说圣人凭畏威来引导天下后世,使人知道畏威,并立心志行,便会无往而不善。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祸淫灾殃,是天的大威。畏惧天下大威,则举念不敢违理,做事不敢悖义。如果不畏威便会使私欲横流,伤生害物。这样可怕的事情就如影随形,疾如风火地降临。所以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狭其所居,

    不仅天威可畏,而且所居也不可狭。狭,狭窄的觉思。狭窄的居所,立心必然会偏,而不能领悟义理的全貌。处事只见其小,而觉察不到因时的大用。只知道近而不知道远,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别人,这些都是居室狭小的缘故。而若居所宽大,则心休自然宽广,便会无理不通,无事不宜,所以说“无狭其所居”。

    无厌其所生,

    性是生我之理,昧性就是厌我的理;命是生我之源,丧命便是厌我的源。凡是出言做事不谨慎、立身制行不小心都是厌其所生。如果不厌其所生,便会内不生私欲,外没有作为,生生的至理不会违背,生生的机苗不会断息,所以说“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如果世人处心制行,不遵循天理,不符合道义,便不能安于自守,必导致丧身败行。所以说“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畏威,无狭,无厌,三者都是自知自爱的意思圣人之体。内照圆满,无远不致,知近无所不致,无所不真就是自知。圣人能够自知,所以才智蕴藏于内而不外现,这样即使潜德之光难以掩饰,但也并不是圣人故意卖弄,而是它自然显现,所以说“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圣人不仅不炫耀自己,而且不自以为高贵。圣人尽性至命。以保佑自己的身体,审机察势,以防守自己的道体,这便是自爱。但圣人自爱而不自贵,以谦退自处,以下人为心。虽然道德高厚,有时不容贬损,但这是自然之贵,而并非自贵。所以说“自爱而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彼指的是自见自贵,此指的是自知自爱。能去彼,便能不炫耀聪明,不矜持高傲。能取此,便能无微不人,一心之明而使百体都宁,知是真知,爱是真爱,就不是自见的知,不是自贵的爱所以说“故去彼取此”。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纲章第七十三

    【正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自应,不召而自来,蝉然而善谋。天纲恢恢,疏而不失。

    【题解】:天道,就是圣人之体。圣人,天道之用。天以无为的形式而施化,万物都效顺于天。所以圣人无心,与天道无为,都是无求于胜败,而必然取胜。人不能够以刚猛自逞,这等于自杀。
    本章经旨,以圣人天道,明其无为的妙处,以劝世人不再争强好胜。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果敢当先,就是勇。勇有忠义之勇,有德善之勇,有血气之勇,有强梁之勇,有战胜之勇,还有明知去死,而不惧怕的勇猛。君子用勇则善,小人用勇则不善,善与不善也就区别于敢与不敢,知道这个道理,也便了解了生死之机。刚烈勇猛,只知道向前冲杀,没有一丝小心忌惮,不知道祸机潜伏其中,过于刚硬便会折断,便会害生丧命。而虚心达理,见机行事,做事之前,先审察是否符合事理,然后小心谨慎去做,这样事无所不济,性命也能够保全。其实生命之机全在于自己操纵,因此何必去以勇敢而自取灭亡呢?
    两者指的是勇与不勇,也就是敢与不敢。能保全性命的是利,不能保全性命的便是害。勇而不敢,以谨慎而保全性命,就是有利;勇猛敢为,却因刚猛而丧生,就是有害。天下人心意相同,所厌恶的事也是相同的。而对勇猛敢为而丧生却是茫然不觉,这是什么缘故呢?圣人聪明
才力高于世人岂只百倍,也还是临事谨慎,小心翼翼,才能使事善始善终,不敢视为容易,更何况是智力低下的世俗之人呢?所以说“勇于敢则杀,勇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自应,不召而自来,蝉然而善谋。天纲恢恢,疏而不失。

    大多数勇猛无畏的人,都是想有所作为。而天之道在于无为,才能无往而不成功天不与物相争,物自然顺天而化,随天而运,所以“不争而善胜”。天不与物争辩,而物无不顺时而生,感时而变,所以“不言而自应”。天不召唤万物,而阴阳鬼神,羽毛鳞介,自会各效其力,所以“不召而自来”。天道独缓平易,造就万物,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品类策多,不缺此少彼。所以说是“蝉然而善谋”,这就是无为之妙。天道虽然无为,但是给善良的人以幸福,给不善良的人以灾难,这是理之必然,即是“天纲”。天纲也是无为而为,恢然宽大,但善者可以得福,恶人必然得祸,这就是疏而不失。那些勇猛无畏的人,自逞私欲,自恃强大,想求胜于天下必为天道所不容,自入杀机。若能领悟这一点,而以无为为体,以自然为用,那么又有什么事办不成呢?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1: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司杀章第七十四

    【正文】: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题解】:古代圣人治理国家,以大道立置民法,用大德感化民心。民法确立则民知所则,民心感化,百姓自然不为非作歹所以天下变化,刑法不用。而后世道德衰微,百姓挺而走险,不畏生死。而以死相威胁,越杀戮反而使百姓越反抗斗争,致使国家倾危。
    本章的经旨是说惩治恶人,应当施以教化,明天理,改变他的心,使他变为不恶的人。如果只知杀戮,不知道不怕死的人,死都不怕,更何惧刑法惩处呢?这祥怎么会治理好国家呢?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统治者政烦刑重,残酷压榨,百姓不堪其苦,铤而走险,不畏生死。即使是以国家刑典治以死罪,也不会使他们心中惧服。所以说“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如果不对人民使用严峻刑法,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就会畏惧死亡。如果天下百姓都知道死的可怕,那么对那些犯分越理、违反王法、不拘常理的“为奇者”,绳以国法,又有谁还敢再干坏事呢?所以说“若使人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不怕死的人,即使是杀了他,他到底还是不怕死,而怕死不做坏事的,杀了他有什么好处呢?因此,即使我不去杀做坏事不怕死的亡命之徒,上天也必会把祸端降至他的身上,鬼神也必定替天行杀戮的职责。杀机在冥冥之中,该死的人,又怎能够逃脱呢?所以说“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大匠精于斫,斫指的是砍、削。想用刑法来惩罚犯罪,想用杀戮来制止罪恶,这就是“代司杀者为杀”。譬如我不精于研,而大匠精于斫,斫有斫的决窍,只有大匠知道,我想要代大匠用斫,少有不损伤自己的手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1: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贵生章第七十五

    【正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题解】:人君治国,有自然的大治;君子修身,有自然的大道。不看重自己的嗜好,不任意使用自己的机智,这才是治理天下的大法。大法确立则黎民必然安居乐业,不从外物以为主,而笃厚内养。这就是养身的大道。大道确立,则长生不老。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耕田以得粮食,凿井以供饮食,百姓哪里会有饥饿呢?黎民的饥饿是有原因的。上古时候,国家使用民力都有所节制,黎民上交粮食,君主征用税收甚少,上下各安其常,相处无事;而后世的君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横征暴敛,而不顾及百姓死活。可见,黎民遭受饥馑的优患,即是由上面引起的。所以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太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以德感化,以礼教养.则国家自然会治理好。而黎民若是难以治理,则必然有其原因。上古的时候,导民以法,立民以方,君臣百姓,各尽其宜,上下如同一个人。而后世的君主,用机智愚弄百姓,以法令约束黎民,朝三暮四,政繁令苛,而不知道越以有为治国,则民心越乱。可见,民之难治,也是由于上面引起的,所以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生是行天理,死是终天理,无愧于生,才能够死,而不能轻易死去。轻易夭折死亡的人,其实原本并不想死,而他们又为什么死去呢?只是由于这些人收积金玉,追求高官厚禄,以声色快感为乐,这就是“厚其生”。而这些人人求生越厚,丧失他们的所以生便越多;违背天理越远,则寿命就越短所以说“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两句话,总结了上文求生的人反而死去;厚生的人,反而短命。由此可知,人不能太过干珍惜他的生命,不以厚生之物满足自己欲望,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便是不贵生。修道的人,无时无刻不厚我之生,为义理所养而不为物欲所养,即是不贵生而贤于贵生。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2: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柔弱章第七十六

    【正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坚强居下,柔弱居上。

    【题解】:天地以柔和而生成万物,以萧索而残害万物柔和是指生长之气,万物能得这种柔和生气,便可永世长存;萧索是死亡之气,万物遇到这种萧索死气便会死亡。修身与物之理相同,所以知道了万物生死之机,也便能领悟人修身养性之道,即先调性情再和气质,使身体接近生气,远离死气,便可长生。

    人之生也柔弱,

    柔弱,就是春夏之气,人得到便可长生,而且性情平和,做事宽恕,不自以为是,不争强好胜,以大公的心念养育天地之和,培养生气,则生气自然长久。所以说“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坚强,秋冬之气,人遇到便会死亡,而且使人性情乖张,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争强好胜,以暴戾之气伤害天地之和,灭绝生气,则生气必然天折,所以说“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不仅是人柔弱则生,坚强则死,世间上万事万物也是这样。万物质地不同,草木形状各异,只有柔脆才能得以生长。柔脆便是生气,物体初生,必然是柔弱而脆嫩;而长大则枯槁,便会死亡。枯槁是死气,物休衰老,必然干槁枯竭,走向死亡。所以说:“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与万物道理一样,其生死之气也必然相同。那些坚而不柔,强而不弱的东西,必然遇刚而折,这便是死之徒;而那些柔而能和,弱而不猛的东西,必然能保持长久不坏,这些都是生之徒。人如果能悟生之徒的妙义,就会自致柔弱而不用坚强,以免自踏死路。

    是以兵强则不胜,

    人物、草木能够长存,贵在柔弱,而用兵之道也是如此。用兵应当运筹帷幄,观察虚实,分析敌我实力,才有把握获胜。倘若是依仗强大,轻举妄动,那么想制人反受制于人,损兵折将,不能取胜。所以说“兵强则不胜”。

    木强则共。

    共,即拱,双手攀折的意思。树木未长大时,枝条柔软,耐攀折;而等到长大成材,枝叶干槁,易于攀析,所以说“木强则共”。

    坚强居下,柔弱居上。

    下,向下坠,越坠越向下,而入死地。上,指的是上升,升入生之徒。坚强的东西,过于刚硬而容易折断,生气已尽,所以坠入下,是理所当然;而柔弱的东西,软嫩滋息,生气正旺,生机勃勃,居干上也是理所当然.树木、用兵、人物、生之徒、死之徒道理都是相同的。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道章第七十七

    【正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题解】:天地之间,没有多余,也没有不足。能使多余的不再多余,不足的不再不足,便是人的功能任凭有余不去减少,任凭不足而不去增加,或者减不足而增有余,这便是人世间的不平。这一章用弓箭来说明天道的平等,告诫人们不平便不能够修道。
    本章经旨,以损有余,补不足,来说明天道的平等,同时劝天下修道之人,应像圣人一样,以有余奉天下,才可得天道,入无极。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道贵在平等,平就像拉弓,过高过低都不行。天道因物附物;称量为施,没有多余和欠缺,没有厚与薄。所以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这是用拉弓来比喻天道之平。弓拉得过高,就不得不将前手向下落;弓拉得太低,则应当将前手抬高一些,使之得到平衡。所以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高为有余有余便应当适当减少;而不高就是不足,不足便应当增加些,这样就会使高者不高,下者不下。可见,拉弓的道理,也同于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余便是不平,不足也是不平任由有余而不减少,任由不足而不增加,都会产生过于阳,过于阴;过于热,或是过于冷的两极分化。听任不足而不补充,则不足会越来越不足;听任有余而不减少,则有余的会越来越有杂。阴阳失调,两极分化,不能称为天道平等。而损有余,不使有余太过;补不足,不使不足太过,这样风雨调和,阴阳顺应,才是真正的天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无私,所以损有益,补不足,使天下万物平等。而人之道,却与天道正好相反,凡不足的便任意欺凌,使它更加不足;有余的,则去极力随顺,锦上添花,甚至损不足以奉有余。人道的不平等都是由人的私心引起的,结果使天下混乱,贫富分化,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谁能够有余而不吝惜,将有余奉献给天下众生?只有有道的圣人是这样。圣人凡有所作为,都是性分中应做的事;几是有功干世人的事,也只不过是尽到自己的职责,这就是“为而不恃”大功告成,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居为己有,这便是“欲见贤”。而天地生成万物,而不居功自处,圣人以有余奉天下,也不居功自处,所以说圣人“不欲见贤”。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2: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德章第七十八

    【正文】: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题解】:人心天道,本自平坦,本来并无柔刚、强弱之分而只有人心生出私欲,才使世间有了刚柔、强弱之说。刚想胜柔,强想胜弱。但事实上刚强都不能取胜,取胜的只能是柔弱。这从水的情况可以得到证明。
    本章经旨,以水为喻,使世人知道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因而相忘于无为自然的大道之中。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天第一生成水,性质最微;其次生成火,其质显著;再次生成木,其质始成,再其次生金,质地开始坚硬;最后生成土,性质广大。火、木、金、土四行都比水坚强,水质最微最弱,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而火遇水则灭,木遇水则浮,金遇水则开,土遇水则软。所以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假如用金木火土四行换过来攻水,水之无形,无法改易,至柔之中,藏有天下至刚;至弱之内,含有天下至强,金木火土四行又怎能取胜,所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从水可以看出,柔能制刚,弱能胜强所以世人应当以柔自克而不处于刚,以弱自牧而不恃干强。这样柔便能遇事而变为刚,弱便能遇事而变成强。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却没有人能实行。所以说“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奸臣贼寇,不尊王法,不忠不孝,就是“国之垢”。虽然下民做出这些恶事,而并不归罪于民,而是责备自己,接受这些国之垢,这样才会保全社梭,所以说“是谓社稷主”。大旱大涝,瘟役蝗灾,以至于百姓饥饿流离,草木为妖,禽鱼作孽,这都是“国之不祥”。这些国之不祥,或由于气数所致,或由于人心使然,但并不归罪干气数民心,而是自己承担责任,接受这些国不祥,这样才能安定天下,所以说“是谓天下王”。圣人这样说,是正确的真话,听起来好像是在说反话。其实,这才是至理名言。而圣人常常用正言若反方式,教导天下黎民柔以克刚,弱以胜强的道理。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2: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契章第七十九

    【正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题解】:我求与人相合,是人之道;我不求合,而物自来相合,是天之道。我想与人相合,即使费很大力气,费很多作为,也未必能与人相合;而我不求合,则物自求相合,我自修为,不求合而无所不合。知道了这些道理,便知道了圣人为什么明左契,安于无为,处于自然。
    本章经旨在于揭示道在无为与圣人眼明手快的妙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人有大怨,譬如两家有仇相斗,必然有一家会受到伤害。去调停这件事,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因为两家怨势虽息,但两家的怨心却必有会释,一定会有余怨。既然有余怨,则必然还要起争端,所以我做的不是什么善事。所以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既然强合、有为之合都很难办,所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契,借据,有左右两张,左半张贷方收存,右半张借钱人收存,债约期满,以左右两契合同为凭,付清欠债。而圣人虽然握有借据的存根,却不强迫人家还债。他们借出钱时好意在先,又不逼债,也就不会种怨。所以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而有德的人就像放债而不逼债的人那样宽宏大量,只予不取,与人为善,不结怨于人;无德的人则像收税的人那样强取豪夺,只取不予,结怨于人。所以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如果我求与别人相合,便如同无德的司彻;而如果不求合而自动求与我相合,这才是有德的司契。这两者,应验于天,便可以明白天之道都是无为,天不会无故而降福于某人,而只保佑有德的人;只有有德之人,常常获福于天,因此我为善则天自然来亲善,所以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02: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徙章第八十

    【正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具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题解】:细看这一章,都是假设的话,而并非有其真事。老子生活的周朝末年,当时列国纷争,诸侯争霸,人心倾危,世风日下。所以老子设想太古的气象,想象无为而治的极乐世界,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
    本章经旨,即是说劝世人重死而不远徙,安于自然,享于无事。如此,则太古极乐之风便会复行于今世。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国小民少,易于安静、容易治理。什,十;伯是百。国小民寡,即使兵器很多也不使用,而是安于俭朴,处于清静,所以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百姓既然安于清静,处于俭朴所以必定很看重生死;如果百姓以身外之物为重,必然把生命看得很轻,四处谋求远涉山川也不觉得劳累,历经数年也不感到疲倦,倘若天下人把生死看得很重要,那么绝对不会远走他乡以谋求那些身外之物。铠甲用来防身,兵器用来敌人。遇到寇盗或者是与人争斗,必然用到甲兵。而不远徙的百姓,出入相友,老幼相恤,自然不须穿铠甲,也不必握兵器。所以说“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具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上古之时没有文字,而结绳记事,无为治国,百姓自然感化,可以说是朴素之至。而后世之人,有了文字,民心才渐入浅薄。而试想使石功生复还结绳之朴,则必会乐于无为,安于自然。耕而食,凿而饮,不远徙以求山珍海味,蔬菜淡饭自觉甘美,便是“甘其食”。有蓑衣御寒,有草葛避暑,而自以为满足,不远徙谋求衣服的华丽,这便是“美其服”。房屋简陋,可存身即可,不去远徙谋求宫室之美,这就是“安其居”。父老尊崇,子弟醇谨,相安无事,自不会远徙以趋附世俗之好,这就是“乐其俗”。国与国彼此望得见,距离之近,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可听见,而百姓相安无事,共处清静,至老至死,不相互往来,也不发生争执战事。即是“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至死,不相往来”。这就是无怀之世,葛天之民。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1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积章第八十一

    【正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题解】: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是说用言语明天道,而道不在多言,所以少言才有益于道。由经文可知,说话容易,而能说天道之理是很难的,人不可恃智逞能,才能圆满性命,印攀成大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是“信言”。信言句句真实,字字直朴,而不用文字粉饰雕琢,自然不美。而美言为了取悦于人,大肆比拟,字斟句酌,与真实必然相差很大,所以说“美言不信”。能够说明天理,道明人事的言语就是善言。善言与人心相合,不以言语争胜于人,不作巧辞奇说,自然不辩;而若是争辩,机锋敏捷,巧舌如簧,使是变成非,邪变成正,所以说“辩者不善”。心领神会,明觉四达,便是真知。真正了解道的人,不必广搜多览,而不见不闻的天道自然存于心中,所以知者自然不博,而知识渊博的人,各种奇闻轶事,无所不知,而性命真知,实际上并不知道。所以说“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指的收藏于心,为了战胜别人的工具。世俗的人好言,善辩,博学便是有积。而道是公共的东酉,用之不穷,自己的与别人的没有什么区别。圣人明白这一点,所以不积,不想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不居为私有,而是告诉别人,使人与我共有,这样才能使道水存,而别人也会告诉我之没有,所以我才能有所长进。给别人的越多,自己知道的也就越多,所以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以无为生化万物,无时不生,生生无穷;无日不化,变化无尽,这便是天之利。万物便是天之所利,天之高明。而天道无行,日夜不息,利者在天而无害干天,原因在于天道不积。所以说“天不积,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与天道相同,圣人以无心而端正万民的心念,而万民愿意接受圣人的警戒,圣人的裁决,这便是圣人之为。而圣人之为,因物付物、顺其自然,所以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经文到此结束,知道天之道,也便知道圣人之道,利而无害,为而不争。因此世人应当打破私字,与众人一体,得则俱得荣则都荣;若存有私念,人我必分,则别人受到损失,自己也会受到损失。后世之人应当以此为戒。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1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十一章《道德经》终于上传完毕。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它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道德经》一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据说仅国内外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数千种。但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哪一个注本都没能真正地说明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世界各国的注本也很多,发行量都很大,但是,中国人的经典,中国人不能悟透,何况外国人。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大道”又怎能用言语说出来。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至今还普遍存在着老子思想是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历代哲学家比较普遍的观点。

    真是感慨万千,哪里是老子消极、反动?分明是人们误解了老子!

    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是这么说的,老师讲授的时候也就讲:“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

    因此,在强调“有为”的社会里,在我们为了“钱途”而疲于奔命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读《道德经》,在“世风愈下”、“道德伦丧”的今日社会,我们总是感到“活得太累”、“极度的疲劳”、“极端的空虚、无聊、“什么都没有劲”,但我们仍然需要实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修养的境界和追求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只要我们都用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精神来看《道德经》,那么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就会早日遍布人间。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14 15: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该附件时效性已过,已删除!
文件名:图3.jpg
论坛插件加载方法
发帖求助前要善用【论坛搜索】功能,那里可能会有你要找的答案;
如果你在论坛求助问题,并且已经从坛友或者管理的回复中解决了问题,请把帖子标题加上【已解决】;
如何回报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坛友,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对方加【D豆】,加分不会扣除自己的积分,做一个热心并受欢迎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辽公网安备|晓东CAD家园 ( 辽ICP备15016793号 )

GMT+8, 2024-12-18 22:16 , Processed in 0.497226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